湯垕畫鑒版本之流傳及湯著作之影響_第1頁
湯垕畫鑒版本之流傳及湯著作之影響_第2頁
湯垕畫鑒版本之流傳及湯著作之影響_第3頁
湯垕畫鑒版本之流傳及湯著作之影響_第4頁
湯垕畫鑒版本之流傳及湯著作之影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故宮博物院 院刊 2004年第6期 總第116期64湯 畫鑒版本之流傳及湯著作之影響美國 周永昭內(nèi)容提要 本論文之主要目的是將被誤定的元初書畫鑒賞家湯之畫鑒的寫作年代加以更正。此書原定為至治到至順年間(即1320或1330年代) ,經(jīng)考證乃撰于至元、大德年間(即1280及1290年間) 。此外,作者對畫鑒之版本、流傳及內(nèi)容亦作進一步之研究, 并探討湯寫作 畫鑒 的動機及潛在讀者, 以及 畫鑒 對當(dāng)時繪畫發(fā)展及后來有關(guān)畫論著作之影響。 這些疑問之厘清有助于當(dāng)今美術(shù)史家對元代繪畫發(fā)展之重新認識。關(guān)鍵詞 湯 畫鑒 畫論 古今畫鑒 張雨 柯九思 夏文彥畫鑒之撰寫和流傳年代現(xiàn)代學(xué)者及美術(shù)史家曾提出有關(guān)湯

2、之生平及活動時間,大部分認定湯活動于1320年代或1330年代( 即元至治到至順年間) 。 學(xué)者們這樣斷定是根據(jù)現(xiàn)存湯 畫鑒之少許版本中附有一篇序文( 詳情如下) 1。 根據(jù)筆者之研究, 這種認定是一種誤解, 有必要加以更正。筆者做這樣的推定有幾個原因:以筆者對湯生平之考證,湯生于1250年代初中期( 南宋寶佑年間) , 卒于1320年之前( 約元延佑七年之前) , 因此, 湯 畫鑒之撰寫年代不可能為1320或1330年代。除此之外,于畫鑒一書中,湯提及幾位著名杭州文人及書畫收藏家,包括申屠致用約活動于1230年代初期至1298年/(元大德二年) , 郝天挺( 12471313年, 南宋淳七年

3、元皇慶二年) , 及王芝( 約活動于 1280及1290年間,即元至元大德年間) 。湯與這些文人之往來也直接地證明畫鑒之撰寫年代起于1280或1290年代后期。1 認定湯 畫鑒 撰于1320或1330年代之學(xué)者包括郭因、何惠鑒、石守謙、Susan Bush、Crai gClunas、M arsha W eidner等。65湯 畫鑒 版本之流傳及其著作之影響畫鑒之讀者群及流傳之范圍是有特定對象的,此特定對象乃為13世紀末14世紀初期之際杭州地區(qū)的文人及書畫收藏家。 例如, 湯于 畫鑒 中多處提到收藏家時,僅僅以地區(qū)及姓氏代表, 如杭人崔氏或宜興岳氏等等, 諸如此類, 不勝枚舉。 這樣的記載方式也

4、說明了 畫鑒 的讀者能以意會湯之旨意, 故湯不必刻意道出收藏家之名。也因為這特定的讀者群, 湯相對地也于 畫鑒 中省略了對許多書畫收藏家之個人記載。這也造成了畫鑒解讀之難處。畫鑒之版本如同任何中國古籍一樣, 畫鑒也存在著版本流傳之難題。盡管畫鑒經(jīng)過后人刪補修改, 但此書基本上是撰寫于元代初期, 且其原意保留完整 1。 現(xiàn)存之 畫鑒 版本有數(shù)種( 見附表一) , 筆者就其中取三個版本作為此一研究之重點。 一為涵芬樓之 說郛 本( 1972年印本) , 此乃取自明代中期之版本;二為文淵閣之 四庫全書 本( 清高宗年間本);三為現(xiàn)代學(xué)者馬采之 畫鑒 注釋本( 1959/1962年印) 。 原因為此三

5、本大致保留了湯 畫鑒之原文的完整性,即含畫論 及古今畫鑒二章( 見表一) 2 :畫鑒 最早收于元末明初文人陶宗儀所編之 說郛 , 雖然其 輟耕錄 亦提及 畫鑒 ,但內(nèi)容亦疏漏不少,故不在此將其列入。僅就說郛本身而言,亦有版本好壞之別 3。 根據(jù)昌彼得及饒宗頤的研究結(jié)果, 筆者采用明成化十七年之 說郛 本 4。 至于單獨章句,筆者亦參考群芳清玩 、 美術(shù)叢書及叢書集成初編 。畫鑒 最主要之疑難點為其書名及章節(jié)順序之混淆。 根據(jù)清人周中孚(17681831年) 的研究, 湯著作之書名于清代之前已遺失, 周認為 畫鑒 之名乃為后人所添加 5。1 余紹宋及龍游編: 書畫書錄解題 卷六,頁26。2 雖然

6、馬采注釋本為最近之版本,但只參考了兩版本,且未更正誤處,例如,將元代畫家陳琳并列于金代畫家。另外, 中國歷代畫論 雖附湯 畫鑒 ,但未討論其版本,安徽美術(shù)出版社,1995年; 中國歷代美術(shù)典藏匯編 ( 1997年)中亦收有湯 畫鑒 ,但僅是 文淵閣四庫全書 本之再刊。故不列入此文之討論。3 有關(guān)研討 說郛 之詳情,請參考昌彼得: 說郛考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饒宗頤編: 香港大學(xué)馮平山圖書館善本書目 ,香港龍門書局,1970年;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叢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4 說郛 有數(shù)本手抄本及鉛印本流傳。明弘治十八年本是取自成化十七年本,清順治年間本雖與明成化本有異,但均

7、保留 畫鑒 原文。5 清周中孚: 中堂讀書記 ,收于 清人書目題跋叢刊 冊48。故宮博物院 院刊 2004年第6期 總第116期66當(dāng)湯之著作最早收于 說郛 ( 1366年, 約至正二十六年前) 時, 陶宗儀已將湯之書分為二書: 畫論 及 古今畫鑒 1。 其它現(xiàn)存之叢書即根據(jù)陶宗儀的分法, 這也就是為何現(xiàn)代學(xué)者及美術(shù)史家將湯一書分為二書之原因。筆者之觀點是根據(jù)明清文人之說法,將前之誤解加以更正, 也就是湯原作只有一書, 名為 畫鑒 。 以下為明清文人對湯著作之看法:張丑(15661643年)于其 清河書畫舫 (撰于1616年, 明萬歷四十四年)中數(shù)次引用湯對書畫之看法,以 畫鑒稱之 2。 清乾

8、隆十四年刊本 山陽縣志 中也指出湯著有畫鑒一卷 3。清乾隆四十六年刊文淵閣四庫全書中不僅列湯 畫鑒為一書,同時改定書中章節(jié) “ 畫論” 為“ 雜論” 4。雖然陶宗儀之說郛為現(xiàn)存湯 畫鑒之最早版本, 但是清人周中孚批評陶氏將 畫鑒 錯誤地分為二書 5。再則, 清人陸心源( 18341894年)及余嘉錫( 18841995年)于其書中也一致認為湯撰有 畫鑒 一1 昌彼得: 說郛考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2 明張丑: 清河書畫舫 ,臺北學(xué)海出版社,1975年。3 山陽縣志 卷一八。4 文淵閣四庫全書 ,冊814。5 前揭清周中孚: 中堂讀書記 。表一 本文所用之版本畫鑒 :含畫論及古今畫鑒

9、一本單收古今畫鑒或畫鑒單收畫論1. 群芳清玩 , 1936年再版2. 明胡之衍抄本3. 文淵閣四庫全書 ,1983年版4. 沈氏野竹齋本 ,明嘉靖年間版5. 馬采注釋, 1959年6. 說郛 , 1972年再版7. 程氏叢刻 , 重刊明本8. 楚州叢書 , 1921年再版1. 美術(shù)叢書 , 1928年2. 學(xué)海類編 ,1920/1977年再版3. 叢書集成初編 ,重刊193540年本4. 湖北先正遺書 , 1923年5. 畫論叢刊 , 1937年6. 說郛 , 清順治年間本1. 美術(shù)叢書 , 1928年2. 畫論叢刊 , 1937年3. 百川學(xué)海 , 重刊明本4. 唐宋叢書 , 重刊明本5.

10、說郛 , 清順治年間本67湯 畫鑒 版本之流傳及其著作之影響書 1。 美術(shù)史家Susan Bush與史肖巖也考慮到 畫鑒 為一書之可能性2。 總結(jié)前人看法,湯一書被分為畫論及古今畫鑒二書始于19世紀末期。畫論及古今畫鑒順序之問題因畫鑒被誤分為二部分,今將此二章節(jié)再合而為一,于是有前后順序問題。 于前列之版本中,若含此二章節(jié)之叢書,均列“ 古今畫鑒” 在前,而“ 畫論” 在后。根據(jù)內(nèi)容, “ 畫論” 應(yīng)列于“ 古今畫鑒” 之前。原因有二:一為“ 畫論” 討論觀念,而“ 古今畫鑒” 則根據(jù)觀念應(yīng)用于對實際畫家及其繪畫風(fēng)格之評估,例如,湯于“ 畫論” 中藉用謝赫“ 六法” 之辭,但重新詮釋“ 六法”

11、,然后將此六法應(yīng)用于“ 古今畫鑒” 中所提及之畫家。二為湯于“ 畫論” 中開宗明義地道出其書畫造詣:古作畫者,皆有深意遠思。落筆莫不各有所主。況名下無虛士,相傳既久,必有過人處。故畫之六法,得其一二者,尚能名世久;得其全者,可知也。今有看畫者,不經(jīng)師授,不閱紀錄,但合其意者為佳,不合其意者為不佳,及問其如何為佳,則茫然失對。仆十七八歲時,便有迂闊之意,見圖畫愛玩不去手,見賞鑒之士,便加禮問,遍遍紀錄,仿佛成誦,詳味其言,歷觀名跡,參考古說,始有少悟。若不留心,不過為聽聲隨形,終不能精鑒也。此一段落應(yīng)可當(dāng)作湯 畫鑒之序文。畫鑒序文之疑點現(xiàn)存之畫鑒版本中,包括馬采之注釋本在內(nèi),有些于“ 古今畫鑒”

12、 篇之前附有一序文( 見表二) 。 此序文含有三大疑點:一為序文作者問題;二為序文之真?zhèn)螁栴};三為湯之別號問題。序文如下:采真子妙于考古,在京師時,與今鑒書博士柯敬仲(柯九思,12901343年)論畫,遂著此書。用意精到,悉有據(jù)依,惜乎尚多疏略。乃為刪補,編次成帙,名曰畫鑒。后有高識,賞其知言。采真子?xùn)|楚湯 君載之自號也。1 清陸心源: 宋樓藏書志 ,收于 清人書目題跋叢刊 冊52;余嘉錫: 四庫提要辨正 ,中華書局,19801985年。2 Susan Bush& ShihH sio-yen ,EarlyChineseTextsonPainting,美國哈佛燕京學(xué)社,1985年。故宮博

13、物院 院刊 2004年第6期 總第116期68現(xiàn)存之湯 畫鑒版本中, 大部分定此序文為無記名 1。到了20世紀, 美術(shù)叢書 編者不僅列入此序文, 同時定此序文之作者為句曲外史, 即元代儒道張雨(12831350年)。雖然根據(jù)一些文學(xué)資料,張雨和柯九思有所交往,但是對張雨刪補湯 畫鑒文獻中毫無記載。而且,張雨與湯有否往來,也缺乏相應(yīng)的文獻記載;因為,張雨之句曲外史貞居先生詩文集 中, 有許多與當(dāng)時文人的往來書信, 卻毫無湯之名或提及刪補畫鑒一事 2。所以,張雨之名很可能是后人添加的。如果反過來說, 畫鑒為元中期張雨及柯九思之合作,湯只是掛其名而已,也是無稽之談。原因有二:一為湯 畫鑒與柯九思丹邱

14、集中對書畫之鑒賞及看法不大相同,若如序文所示,湯與柯九思討論書畫的話,二人缺少應(yīng)有的交流。其一,柯九思提及錢選之畫,但湯始終未提及錢選之名;其二,柯九思提及“ 元四大家” 為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及王蒙;而“ 元四大家” 之概念不僅不存于湯 畫鑒 ,也不存于湯之時代( 元代初期) 3。 二為兩人活動時間不合。 湯于 畫鑒 中提及之書畫收藏家多半為湯及其父親湯炳龍之社交圈, 且活動于1290年間( 即元至元末期) ;然而, 柯九思生于1290年(即至元二十七年), 1330年(文宗至順元年)才任奎章閣鑒書博士4。 論輩分,湯為柯九思之長輩;再則,湯此時已歿,如何與柯九思論畫。由正反兩面來看,不1 四

15、庫全書叢目提要 冊112,及周中孚(17681831年)均認定此序文為無記名。清周中孚:中堂讀書記 卷四八。2 元張雨: 句曲外史貞居先生詩文集 冊二,臺灣書局,1971年。3 元柯九思: 丹邱集 頁2526。4 宗典編: 柯九思史料 ,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31985年。表二 含無記名( 或記名) 序文之 畫鑒叢書或刊本是否含序文記名或無記名唐宋叢書有無說郛有無學(xué)海類編有有文淵閣四庫全書有無群芳清玩否否美術(shù)叢書有有馬采注釋有否*僅收畫論或古今畫鑒之叢書或刊本均未含序文,故不列入此表。69湯 畫鑒 版本之流傳及其著作之影響僅張雨之名系后加,此序文顯然也是后人添加或誤加。至于湯別號 “ 采真

16、子”, 亦是疑問。 現(xiàn)存之書畫及文獻顯示, 湯題款或印文有下列幾種: “ 湯之印”、 “ 湯氏君載”、 “ 東楚湯” 及“ 山陽湯” 1。 “ 采真子” 乃為道家名號, 經(jīng)考證湯生平之結(jié)果, 并無顯示湯參道之跡。 因現(xiàn)存有關(guān)書畫不多, 湯之別號很難蓋棺論定,但仍然不能輕易接受“ 采真子” 為其別號之一??偠灾徽撌切蛭谋旧砘蛐蛭淖髡?,均需再三商榷。湯 撰寫畫鑒之動機及其可能之讀者由于 畫鑒 之撰寫年代不定, 很難猜側(cè)湯的寫作動機。 但是由于書中口吻含有教學(xué)性,同時又提及元代畫家之書畫特長, 讀者群很可能包括其書院弟子( 因湯曾任紹興蘭亭書院山長) ,其書也承擔(dān)有教導(dǎo)當(dāng)時書畫收藏家之鑒賞能力

17、和品味的職能。 再則, 畫鑒也有可能于湯任山長時為蘭亭書院課程讀本之一。因為元代許多地方書院通常也負責(zé)出版和印刷教學(xué)書之事業(yè) 2。 紹興, 湯任職之處, 從南宋高宗年間起便是南方的印刷重鎮(zhèn), 而且其重要性一直延續(xù)到元代末期 3。 大德年間, 湯正居紹興又為書院山長, 再加上 畫鑒 中含教學(xué)權(quán)威性口吻, 筆者推想當(dāng)時蘭亭書院弟子也是 畫鑒讀者群之一。很遺憾的是, 畫鑒初版之確切年代今無法斷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就 畫鑒 內(nèi)容及所提及的人物來看, 湯撰寫的時間大約介于至元中后期及大德年間。 大德九年至十一年之間, 湯調(diào)升至大都( 北京) , 之后, 湯是否仍然關(guān)切書畫收藏,于畫鑒中無脈絡(luò)可尋。筆

18、者認為,湯于大德九年左右或之后便停筆了。 原因有二:一為湯評元初江南畫家只限于龔開及陳琳, 極有可能湯已遷至北方, 故與南方脫節(jié), 因此停筆;二為湯最后之任職為辟任, 即經(jīng)人推薦而成 4。 元代初期因科舉制度廢除, 不少江南文人藉其才藝專長經(jīng)人推薦而仕, 畫家朱德潤由畫仕官即是一例。湯是否因畫鑒展露其書畫鑒賞能力而被薦任,亦有可能。果真如此, 湯自然地于辟任之后便停筆撰寫 畫鑒 。 不論何種原因, 這也可作為 畫鑒只提龔開和陳琳便終止的解釋。1 銜湯之印文或題款之書畫為:晉王獻之 保母碑 之拓文;唐艾宣 獒犬 ,宋趙伯 白云仙圖 及金王庭筠 枯槎幽竹圖 。2 樊克政: 中國書院史 ,臺北文津出

19、版社,1995年。3 紹興方志 卷四,頁27。4 見周永昭: 元代湯之生平考證 ,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4年第5期。故宮博物院 院刊 2004年第6期 總第116期70湯 及其著作之影響由于元初江南地區(qū)古董書畫收藏風(fēng)氣盛行, 特別是杭州及其附近一帶, 相對地激發(fā)了一些文人記載當(dāng)時書畫及古董市場的活絡(luò)情形及收藏品味之差異。 除了湯之外, 鮮于樞、 周密和莊肅也記錄了不少有關(guān)與其往來之文人收藏書畫古董之狀況。 而這些記錄可幫助美術(shù)史家了解元代文人所處之文化、 政治和經(jīng)濟環(huán)境 1。湯所提及之書畫收藏家或鑒賞家大多寓居杭州。 盡管湯 有時也提及自己非杭州人士, 加上后來調(diào)至北方大都。 湯的書畫之緣主

20、要是在杭州時期, 而且以至元后期到大德初年最為活躍。 元代繪畫發(fā)展中, 被趙孟及湯提倡鼓吹之追求古意或古風(fēng), 應(yīng)該是在江南地區(qū)濫觴, 但是真正對元代江南畫風(fēng)起了作用的理當(dāng)是在湯以后, 即元代中期之后。杭州附近如吳興和蘇州后來也受到影響。湯之 畫鑒 很顯然地對出身于江南之夏文彥寫作 圖繪寶鑒 ( 成書于1365/1366年, 即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左右) 有極深遠的影響。 在約晚于 畫鑒 半世紀之后的 圖繪寶鑒 中, 夏文彥引用了湯的看法, 有時候甚至抄襲湯之說。 這既表明湯對夏文彥之影響,也表示畫鑒一書于湯歿后仍流傳于江南地區(qū)。除此之外,我們也可將夏文彥圖繪寶鑒作為湯 畫鑒之后續(xù),前者因襲后者之

21、內(nèi)容分類方式及涵蓋畫家。另外,湯止于龔開、陳琳,而夏文彥延至元四大家及元中后期。由于文獻欠缺, 湯北行之后, 幾乎銷聲匿跡, 故無法斷定其是否對北方畫壇有所影響。盡管湯之影響滯留于江南,但其對南宋院體畫風(fēng)之?dāng)硨ε懦?,卻對1314世紀中國繪畫收藏品味極具影響, 也間接地影響到日本對中國繪畫之收藏結(jié)果。 同時明清文人,包括董其昌在內(nèi), 有時也反映了湯之看法, 但卻未給予湯正面評價。 此論文目的之一,亦欲為湯于中國繪畫發(fā)展史上重新定位,使之與其他畫論家并駕齊驅(qū)。(作者單位:美國約翰嘉路大學(xué)美術(shù)史系)1 元鮮于樞: 困學(xué)齋雜錄 ;元周密: 云煙過眼錄 ;元莊肅: 畫繼補遺 。71湯 畫鑒 版本之流傳及

22、其著作之影響附表一 現(xiàn)收有湯 畫鑒版本( 含“ 畫論” 或“ 古今畫鑒”) 之叢書明宋左圭: 百川學(xué)海 ,明代版本。明程百二: 程氏叢刻 ,明神宗萬歷年間(15731620年)版本。明胡之衍: 畫鑒 ,明神宗萬歷年間(15731620年)版本。明沈與文: 畫鑒 ,沈氏野竹齋本,明嘉靖八年(1529年)手抄本。明陶宗儀: 說郛 ,陶校正。清順治三年(1646年)版本。明陶宗儀: 說郛 ,張宗祥校。上海商務(wù)出版社,1927年。明陶宗儀: 說郛 ,臺灣商務(wù)出版社,1972年,涵芬樓本再版。明鐘人杰、張遂辰: 唐宋叢書 ,明代本。李 : 群芬清玩 ,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本,明末版本。李 : 群芬清玩 ,

23、國學(xué)珍本文庫冊20,北京中央書店,1936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乾隆三十年本(1765年) 。臺北商務(wù)出版社再版,1983年。清曹容( 或曹秋岳) : 學(xué)海類編 ,六安晁氏活字本,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 。上海涵芬樓1920年再版; 臺灣臺聯(lián)國風(fēng)出版社,1977年再版。冒廣生: 楚州叢書第一輯 。如臬冒氏刊本,1921年。民國盧靖: 湖北先正遺書 ,沔陽盧氏慎始基齋,1923年。民國鄧實: 美術(shù)叢書 ,上海神州國光社,1928年。叢書集成初編 ,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51940年。余海晏: 畫論叢刊 ,中華書局,1937年。馬采注釋: 畫鑒 ,人民出版社,1959/1962年。于安瀾:

24、 畫品叢書 ,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2年。Palace Museum Journal No.6,2006The Transmission and Editions of Tang Hous Huajian (The Mirror of Paint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WorkDIANA YEONGCHAU CHOU USA Abstract: The main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correct the date when Tang Hou, the early Yuan connoisseur of painting,wro

25、te his work Huajian. This book was originally regarded as having been written at some time in the Zhizhi-Zhishun reign periods (1320s-1330s), but the authors research establishes that Hua jian was written in theZhiyuan-Dade periods (1280s-1290s). The author also presents new research on the editions

26、, transmission andcontent of Hua jian, as well as examining the motivation behind its writing and its potential readership, and its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painting and later works on painting. The examination of thesequestions enables us to appreciate anew the impact of contemporary art historia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Yuanpainting.Key words: Tang Hou; Hua jian; painting criticism; Gujin hua jian; Zhang Yu; Ke Jiusi; Xia Wenyan.The Stylistic Evolution of Marks on Ancient Chi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