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四單元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系,能用數(shù)學術語表示 這些關系,學會速度的讀寫法。2、能力目標:用路程、速度與時間之間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提高分析問 題和解決冋題的能力。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問題與實際生活關系密切,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學情分析: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三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與積的變化規(guī)律,因此,對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會感到困難。但是由于增加了對數(shù)學術語“速度、時間、路程”的概念的理解,難度也會相應的增加,學生會出現(xiàn)能列算式并計算但說不清 楚三個量之間關系的情況。教學重點
2、:學生會理解和掌握行程問題中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系,會讀、寫速度單位。教學難點:會用數(shù)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1、師:同學們, 你們平時上學是步行還是乘車?步行的同學請舉手, (好) 有乘 車的嗎?(學生舉手表示)每次用的時間都一樣嗎?(不一樣)大家都能同時到校嗎?(不能)通過你們剛才的調查,老師了解到,由于種種原因,同學們到校的時間各不 相同,這是為什么呢?今天這一節(jié)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去探索有關行程問題的奧秘。2, 教師引入行程問題有三個基本概念。(板書: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二、分析探究,掌握新知1 、教學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課件出示教材 53
3、頁例 5:1一輛汽車每小時行 70 千米,4 小時行多少千米?2一人騎自行車每分鐘行 225 米,10 分鐘行多少米?師:這兩道題,你們會列式計算嗎?(1)全班學生讀題,指名學生解答。師:題目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樣列式?生 1 題目已知每小時行 70 千米,行了 4 小時,求 4 小時行了多少千米。列式:70X4=280 (千米)答:4 小時行了 280 千米。生 2:題目已知每分鐘行 225 米,行了 10 分鐘,求 10 分鐘行了多少米。列式:225X10=2250 (米)。答:10 分鐘行了 2250 米。( 2)教學“速度、時間、路程”的含義師: 同學們回答得很好, 老師佩服你們。 剛
4、才我們解決這兩道題都是用什么方法 計算?(乘法)為什么?誰愿意說呢?(問題都是求幾個幾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計 算)師:對極了,這是我們過去學習解答行程問題的方法,實際上行程問題還有一種 新的解題方法,下面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探索,行程問題的應用題有三個量,用數(shù)學 術語來講就是速度、時間、路程,它們的含義分別是什么呢?請大家打開課本自學第 53 頁的內容,回答下面問題:1什么是速度?什么是時間?什么是路程?(課件出示)師:通過自學課本的內容,誰來說說“速度、時間、路程”這三個量的含義分別是什么?(指名個別學生回答,課件演示,然后齊讀)(3)總結“速度、時間、路程”的關系師:我們知道了 “速度、時間、
5、路程”三個量的含義,下面我們來找一找這兩道題 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分別表示哪個量?三個量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速度X時間 = 路程) (指名個別學生回答,板書后齊讀)師:這兩道題有什么共同點?(都是已知速度和時間,求路程,用乘法計算)。(指名個別學生回答)師:對,解決行程問題如果已知速度和時間, 求路程, 就可以根據(jù)數(shù)量關系式 “速 度X時間二路程”來列式計算。由此可見,解決行程問題有兩種想法。師:我們已經(jīng)得出數(shù)量關系式“速度X時間=路程”,根據(jù)這個關系式同學們想一 想,還有沒有別的關系呢?(四人小組討論)學生匯報:路程寧時間=速度(板書)路程寧速度=時間(板書)師:同學們已經(jīng)知道速度、時間和
6、路程之間的關系,你們會用數(shù)量關系式解決問 題嗎?課件出示:一輛汽車 4 小時行 280 千米,它每小時行多少千米?一輛汽車每小時行 70 千米,行 280 千米用多少小時?學生讀題,指名說題目已知什么,求什么?根據(jù)哪個數(shù)量關系式列式解答?學生回答,課件演示:280- 4=70(千米) 答:它每小時行 70 千米。280-70=4 (小時) 答:行 280 千米用 4 小時。2、教學速度的寫法和讀法師:剛才我們已經(jīng)學會應用“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系解決問題,接下來我們將學習速度的寫法和讀法。課件出示交通工具的速度,教學生用復合單位表示出來,并讀一讀。師:這幅圖里的每一句話都表示物體的什么?(
7、速度)在數(shù)學王國里,人們?yōu)榱烁喢?、清楚地表示速度,米用了統(tǒng)一的速度表示法,例如,馬車每小時行10 千米,可寫作:10 千米/時,讀作:10 千米每時。師:同學們,你們會用復合單位表示速度并會讀速度了嗎?(會)下面請大家練一練。課件出示:(1) 蝸牛爬行的速度大約是每分鐘 9 厘米可寫作:9 厘米/分讀作:9 厘米每分(2)獵豹奔跑的速度可達每小時 110 千米可寫作:110 千米/時讀作:110 千米每時(3)聲音傳播的速度是每秒 340 米可寫作:340 米/秒讀作:340 米每秒三、鞏固應用,提升能力師:剛才我們學習了 “速度、時間、路程”的含義,還學習了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系以及速
8、度的讀法和寫法。接下來我們就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 問題。1、填一填(課件出示)1火箭的速度大約是每秒 5 千米,可寫作(5 千米/秒),讀作(5 千米每秒)2爸爸騎自行車的速度是 18 千米/時,表示(爸爸騎自行車每小時行 18 千米)3“聲音每秒傳播 340 米,聲音傳播 1700 米要多長時間?!边@道題中已知( 速 度 )和( 路程 ),求( 時間 )。2、判斷題,請你用手勢“V”或“X”表示。(課件出示)1已知路程和時間,可以用乘法計算速度。(X)2一列火車 4 小時行了 360 千米, “ 360 千米”是火車的速度。(X)3飛機飛行的速度是 13 千米/ 分,汽車行駛的速度為 80 千米/ 時,汽 車的速度比飛機快。(X)4小明 5 分鐘走 325 米,平均每分鐘走多少米? 這是一道求速度的題目。( V )3 、解決問題(課件出示)(1)長途客車的速度是 50 千米/ 時,距北京 100 千米,它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 北京?100-50=2 (小時)答:它還需要 2 小時才能到北京。(2)一輛小轎車看到路牌后,距天津 240 千米, 3 時后到達了天津,它的速度是 多少?240-3=80 (千米 / 時)答:它的速度是 80 千米/時。(3)一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平頂山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近5年??及鎱⒖碱}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8-2024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四川文軒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近5年常考版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至2031年中國釣魚用小燈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視頻板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真空開關機械特性測試儀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電纜井蓋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人工智能倫理監(jiān)管-第3篇-深度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私人家教聘請合同-家庭私人家教綜合服務協(xié)議
- 二零二五年度嬰幼兒早教育嬰師培訓協(xié)議
- 北京市北京四中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英語試卷含解析
- 2024年快遞行業(yè)無人機物流運輸合同范本及法規(guī)遵循3篇
- 傷殘撫恤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 DL-T+5196-2016火力發(fā)電廠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系統(tǒng)設計規(guī)程
- 2024-2030年中國產(chǎn)教融合行業(yè)市場運營態(tài)勢及發(fā)展前景研判報告
- 2024年微生物檢測試劑行業(yè)商業(yè)計劃書
- 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一單詞表
- 物業(yè)公司介紹
- (正式版)SHT 3551-2024 石油化工儀表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
- 【永輝超市公司員工招聘問題及優(yōu)化(12000字論文)】
- 中國直銷發(fā)展四個階段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