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門口長城水門數(shù)目及“一片石”所指探討_第1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8/512ab29e-cb57-4009-8530-23b5bcb4e36b/512ab29e-cb57-4009-8530-23b5bcb4e36b1.gif)
![九門口長城水門數(shù)目及“一片石”所指探討_第2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8/512ab29e-cb57-4009-8530-23b5bcb4e36b/512ab29e-cb57-4009-8530-23b5bcb4e36b2.gif)
![九門口長城水門數(shù)目及“一片石”所指探討_第3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8/512ab29e-cb57-4009-8530-23b5bcb4e36b/512ab29e-cb57-4009-8530-23b5bcb4e36b3.gif)
![九門口長城水門數(shù)目及“一片石”所指探討_第4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8/512ab29e-cb57-4009-8530-23b5bcb4e36b/512ab29e-cb57-4009-8530-23b5bcb4e36b4.gif)
![九門口長城水門數(shù)目及“一片石”所指探討_第5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8/512ab29e-cb57-4009-8530-23b5bcb4e36b/512ab29e-cb57-4009-8530-23b5bcb4e36b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九門口長城水門數(shù)目及“一片石”所指探討常軍富 沈旸摘要:遼寧省綏中縣九門口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世界遺產(chǎn),過河城橋作為九門口長城的重要一部分,代表了明代長城線上一種特殊類型。圍繞九門口城橋的九門六門之爭和“一片石所指雖然在考古發(fā)掘之后有所解決,但仍有繼續(xù)探討和釋疑的必要。本文結合考古發(fā)掘資料及歷史文獻,通過對這兩個歷史疑問進行重新審視,可以看出,上游六門城橋晚于下游九門真實存在,“一片石”所指尚有很多疑問最后從建筑學視野,對城橋的選址和河床鋪石的構造作用進行了解讀,以此完整地呈現(xiàn)九門口過河城橋的真實性和自身價值。關鍵詞:九門口,一片石,河床鋪石,真實性,文物價值一 引言:關于九門口城
2、橋的兩個歷史疑問九門口長城位于遼寧省綏中縣,歷史上為一片石關,是明代山海關長城體系乃至整個薊鎮(zhèn)防御體系上的一個重要關口,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九門口長城所包含的眾多文物本體中,過河城橋因為其類型的特殊和少見無疑最引人注目,九門口長城也因此被稱為“水上長城”。其實,萬里長城線上的“水上長城”并非僅此一例。據(jù)相關文獻記載,同為綏中縣境內的金牛洞段長城,同屬明薊鎮(zhèn)防御體系的天津黃崖關等,也有和九門口相似的過河城橋??梢娺^河城橋只是明代邊防對特定地理環(huán)境采用的一種特殊防御措施,九門口城橋可稱這種類型的典型,但并非唯一。因此,九門口城橋的自身價值應該
3、放到整個歷史語境中去考量。對于九門口城橋來說,關于九門、六門之爭,以及一片石地名的由來,是縈繞著它的兩個歷史疑問,20世紀80年代的考古發(fā)掘對這些疑問進行了一些探討和解答,但并不徹底,留下了一些有待商榷的空間。雖然這些問題只是一些歷史地名和語句之爭,但其背后卻與歷史上城橋的變遷及城橋的結構構造有密切的關系,筆者參與了九門口長城保護規(guī)劃的編制,從保護規(guī)劃所要求的文物的真實性和自身價值出發(fā),認為有必要對這些疑問進行重新審視。歷史上的九門口城橋幾近湮沒,現(xiàn)九門口城橋為20世紀80年代在原址上結合地下基址及少量地上遺存重建,在重建之前,綏中縣文物部門組織了相關調查并由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九門口城橋進
4、行了考古發(fā)掘,清理出九門口城橋八個橋墩及河床上的大片鋪石。參與考古發(fā)掘的馮永謙、薛景平等先生認為九門是指這九個水門,志書中所記六門之說有誤,以及“一片石”所指就是這一大片鋪石。對于這些觀點,曹喆先生曾提出質疑,薛、馮二先生予以反駁。筆者的結論不同于前述學者,這些結論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第一,志書中所記六門之說確實存在,九門與六門的改變涉及城橋位置的遷移。第二,“一片石”即河床鋪石的說法尚存很多疑問,河床鋪石的自身價值有待客觀審視。下文將分別論述這兩個方面。二 九門六門的嬗變與城橋位置的變遷關于城橋水門的數(shù)目,曹喆先生和馮永謙、薛景平兩位先生發(fā)生過爭論。曹先生認為九門口城橋原為六個水門,后來才改
5、為九個水門,依據(jù)即是光緒永平府志中“復設正關門六以泄水,合之凡九門云”之句。馮、薛則認為方志所記為時人之誤。首先,筆者認為,六門之說是客觀存在的。光緒永平府志中雖有六門之說,但緊隨其后即錄有明孫承宗詩文“山分一片石,水合九門關”,纂修之人不會不知道九門之說。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六洞橋是在九洞之后的實際存在,此時九洞橋已不存,時人為附會九門之說,以六加三湊足,光緒臨榆縣志所錄“九門口圖”,可證明此觀點。其次,值得注意的是,馮、薛在反駁曹的文章中提及橋的上下游位置變遷問題,并認為上游位置在前,下游在后,但可惜這一論據(jù)被用來證明“一片石”所指。而筆者經(jīng)過對比明清期間的史料,認為城橋九門與六門之說與城橋
6、位置的遷移有密切的關系,且上游建橋在前的觀點也存有疑問。據(jù)考古發(fā)掘報告,在今天城橋位置的上游約50米處,也發(fā)現(xiàn)有河床鋪石及橋墩基礎,說明此處也曾筑有城橋。查明代到民國關于一片石城橋的文獻記載及圖錄表,城橋的位置的確改變過,就圖錄來看,乾隆臨榆縣志“關隘圖”、光緒臨榆縣志“九門口圖”和“邊城圖”、民國臨榆縣志“邊城圖”圖中所繪城橋皆位于上游,唯光緒永平府志之“邊口圖二”圖中所繪位于下游,即今天城橋所處之位置。這就發(fā)生了孰前孰后的問題。馮、薛二先生從橋梁工程的觀點出發(fā),認為上游建橋要早于下游,因為上游水狹而急,橋易被沖毀,后乃改于下游建橋。此論雖合于情理,但尚有疑問。根據(jù)考古發(fā)掘報告,上游水狹,鋪
7、石面積較小,橋洞數(shù)必小于九。而據(jù)明清史料,九門之說最早,明末孫承宗入一片石五首中“山分一片石,水合九門關”一句即是明證,這種說法一直延續(xù)到清嘉慶年間;次之為六門,光緒永平府志中始有此說,所繪之圖亦為六門,光緒臨榆縣志圖錄也作此繪;最后為三門,見于民國臨榆縣志。若按橋洞之數(shù)推橋之位置,則橋應先出現(xiàn)于下游,后才改為上游,且時間應在清嘉慶到光緒之間。當然,這個結論仍有兩個疑問;一是纂修時間僅隔一年的光緒永平府志和光緒臨榆縣志的圖錄中,所繪城橋的位置不一致,二是乾隆臨榆縣志中城橋繪為九洞,卻似在上游。盡管如此,本文依然認為以橋洞數(shù)目反推橋的位置得出的結論的可靠性要大一些,原因有四:一是橋洞數(shù)目在文字記
8、錄中的演變是客觀存在的;二是古代方志所繪輿圖比例及位置遠無今人精確,而只重其大概;三是光緒永平府志所錄邊口圖與其所記文字的匹配度不如光緒臨榆縣志,后者所繪較前者為確;四是下游之九門橋氣勢恢宏,有其威懾作用,明代所筑的可能性較大,而上游橋卑,僅為通水,估為清人務實之作。不得不說,至今對城橋上游基址的關注者甚少。究其原因,研究者的主觀選擇是一方面,而文物部門以及考古專家對上游基址不夠重視才是問題的所在。其實,客觀來看,上游和下游只是城橋選址的結果。從橋梁工程角度看,下游雖然河床寬闊,水流較緩,但城橋依然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原因大略有二。一是九江河水隨季節(jié)泛濫。清劉馨重修一片石水門記記載,“山谷雖峻,澤
9、匪江河,每夏秋間或山泉泛濫、或霍雨淋漓,則眾山之水匯為一流,其洶涌澎湃弗減萬壑之赴荊門也,不寧帷是時,而雨畢水涸,樵采者、負販者又咸利用往來,以故多歷年所易為傾紀?!倍浅菢蜃陨淼娜毕?。據(jù)九門口城橋的考古發(fā)掘報告,八個橋墩平均寬6.46米,九個水門平均寬5.74米,城橋的墩孔比達到1.125,雖然北方諸橋墩孔比相對于南方普遍較大,但這一數(shù)值遠大于清官式石拱橋之0.526,在北方石拱橋中也罕有匹敵者。墩孔比如此之高,對排泄洪水極為不利,致夏秋水漲,水壅橋前,橋墩所受沖擊可想而知。除墩孔比過大之外,墩內夯土填筑之法也殊為不利,長期浸泡水中,土質松軟則易傾記,如萬年橋記所述“凡砌墩宜全部用石,不可內
10、部填土,或石內雜以樁木,一旦土松木腐,中空如壇,即虛傾紀,舊橋崩壞,可為殷鑒。”如此,可以推測,下游城橋屢經(jīng)毀壞,明、清之際經(jīng)數(shù)次維修或重修,后或因下游重修不易,清人在嘉慶到光緒之間于上游水狹處修筑了新橋。為避免有讀者對清人修橋的動機提出質疑,有必要在此做一解釋。眾所周知,清朝在遼東雖無軍事需要,但仍然在此修筑了柳條邊,即官方所謂“盛京邊墻”。而修邊原因,奉天通志所記較詳:“清起東北,蒙古內附,修邊示限,使畜牧游獵之民,知所止境。設門置守,以資鎮(zhèn)懾,并譏察奸宄,以弛隱患而已?!绷鴹l邊西與山海關接邊,修建時“因明障塞舊址”,而一片石在清代方志中仍被錄于“關隘”條下,可見其仍被作為關口使用,正如劉
11、馨文中所謂駐有“守兵”,“攔行人出入”。而關口九江河水勢隨季節(jié)漲落,全用木柵欄難免被沖毀,故橋墩之設是為必須。三 “一片石”所指之惑與河床鋪石的自身價值關于“一片石”所指,現(xiàn)在媒體及文獻都采用了馮永謙和薛景平等先生的觀點,認為是指橋底河床上的大片鋪石,曹喆先生的文章雖提出了一些質疑及自己的看法,然證據(jù)有限,且其關于“一片石”即指“西門外北山的一片石垃子”的看法并不能讓人信服。然而,馮、薛二人“一片石”即河床鋪石的觀點仍然有一些硬傷。首當其沖的是城橋的最早建造時間尚無定論,其次即是河床鋪石作為城橋構造一部分的真實價值有待客觀審視。1、從城橋最早建造時間之疑看“一片石”所指之惑關于城橋的最早修筑時
12、間,馮、薛認為在明洪武十四年中山王徐達發(fā)兵修永平界嶺等32關時就已筑城橋,這個觀點并無確切證據(jù),且有以其“一片石”乃河床鋪石的結論來反推一片石之名的出現(xiàn)等于城橋的建造之嫌?,F(xiàn)在所知最早出現(xiàn)城橋記載的是九門口城橋考古發(fā)掘中出土的萬歷四十三年修建一片石關“頭等極沖河橋”的碑記,但并未提及城橋創(chuàng)建年代。此外,據(jù)康熙永平府志,“(明)景泰元年,提督京東軍務右僉都御史鄒來學修喜峰迄東至一片石各關城池”,大喜峰口關城興造記中述其事“其他董家羅文諸峪、劉家界嶺一片石諸口,廣者百余丈,狹者數(shù)百尺,皆筑城以障其缺,舊所有者乃增高之,為門以便我軍之出入,通水道者則制為水關,城之外為濠,濠之外為墻,山之峻者削之為壁
13、,溪峪蹊徑凡人連可通者,盡筑焉。蓋東西千余里間,營壘相望,高深堅壯,足以經(jīng)久,誠所謂金城湯池固也?!笨梢?,九門口城橋的修筑也有可能始于此時。由此產(chǎn)生對“一片石”及河床鋪石觀點的疑問:首先,一片石關為洪武十四年徐達修邊時所創(chuàng)這一點應無異議,據(jù)天下郡國利病書所記,洪武十五年即有“一片石”關名出現(xiàn),可見該關甫一創(chuàng)建,即有此名。但城橋是否為當時所創(chuàng)尚有疑問,河底鋪石作為城橋基礎的一部分,必然是隨著城橋的修筑而出現(xiàn)的,故“一片石”之名是否源于河床鋪石至今存疑,馮、薛之論難免偏頗。其次,九門口下游河床鋪石面積達7000平方米,“一片石”之名出自這一大片鋪石是可能的,但馮、薛二人在反駁曹文的觀點中所采用的論
14、據(jù)是上游建橋在前,一片石之名起初源于上游的河床鋪石,而上游河床較狹,鋪石面積遠較下游為小,試問當馮、薛二人若先發(fā)掘出這片小面積的鋪石,是否還會認為一片石即源出于此呢??梢妰扇说挠^點有先人為主之嫌。再次,上文已經(jīng)論述,下游建橋在前的可能性很大,馮、薛所用的上游建橋在前的論據(jù)本身是有疑問的。那么,一片石所指究竟為何物呢?筆者在檢索和查找資料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以下幾個傾向。一是在一些有關一片石關的歷史記載中,“一片石”與其他山川河流的名稱并列,并有“一片石河”之稱;二是據(jù)記載,河北趙縣的永濟橋和永通橋分別被當?shù)厝怂追Q為“大石”和“小石”,依此聯(lián)想,“一片石”或許是指城橋本身;三是在四庫全書檢索時,發(fā)現(xiàn)古
15、人常用“一片石”指代碑碣或自然巖石。盡管有這些可能,但要形成定論必須經(jīng)過嚴密的考證。2、從河床鋪石的構造作用看其真實價值九門口城橋既為橋,必與當時的橋梁在結構上有相近之處,考古發(fā)掘結果證實了這一點。查中國古代石橋,尤其是多孔石拱橋的建造,其基礎及橋墩最為重要,因受洪水直接沖擊,故在構造上也最復雜。九江河河床上的大片鋪石正是這復雜構造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首先,考古發(fā)掘出的鋪石下面的柞木正是橋梁基礎上常用的地丁或地椿,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地丁徑細而短,而地椿徑粗且長。它們的作用如同今日建筑地基所打樁柱,是為了減少松軟地基的不利影響,防止基礎的沉陷。地丁地椿之用非常普遍,如西安浦橋、河北趙縣濟美橋等。其次,
16、關于椿頂?shù)匿伿址Q海漫石,也是中國古代橋梁建造中一項常見的技術。它的作用是防止水流對墩臺的沖刷,使水流以較快的速度從橋洞穿過,同時,石板之間以腰鐵或其他方式相互連接,形成一個筏形基礎,與板下地丁一起,防止基礎的不均勻沉降。這種做法常用于基礎松軟的狀況,南北皆有,如建于宋代的泉州萬安橋,又稱洛陽橋,根據(jù)史料記載,它的修建即是隨著橋梁線路先往江底投放大量巨石,至相當寬闊時,散置“蠣房”膠固,使全橋基礎形成一個整體。再如創(chuàng)建于金代的盧溝橋,據(jù)記載,“盧溝橋橋孔之下有七層大石板均密密地用大鐵柱穿透打入河床之內,牢牢固住了橋墩和整個基礎,石與石之間用了大量的腰鐵固護”。至明清,這種筏形基礎用于橋梁已十
17、分常見,建于明代的河北趙縣濟美橋,即是密置樁基,“樁頂鋪有較大尺寸的石板”,王璧文清官式石橋做法一書亦收錄此種構造。此外,這種做法不僅用于橋梁基礎,一些沿河的城墻也常以此作固基之用,如建于明代的荊州城墻,其城墻沿河處現(xiàn)在依然保存有較大面積的鋪石,石板之間以腰鐵聯(lián)系。根據(jù)九江河河床的勘測,河底沙石層平均厚達6米,基礎極不穩(wěn)固,古人在建設時采用這樣的筏形基礎,是十分合理而且科學的??梢哉f,在九門口城橋的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的這些構造方式正是明清時期中國建橋技術的體現(xiàn)和證明,水底的大片鋪石因其面積大且平整固然難得,但它依舊只是結構的需要。江西的文昌橋屢經(jīng)毀壞,文昌橋志總結以往建橋有五弊,首弊即是“居高岸而
18、瞰重淵,底之或沙或石,無從分辮,則樁之短長、石之廣狹,皆不能與河底相稱”,可見九門口水下的大片鋪石正是為了與河底相稱,使基礎更加穩(wěn)固而鋪設的。而且,在考古報告中提到,在城橋西側即上游水狹之處發(fā)現(xiàn)的另一處建橋基址也鋪有片石,這正說明了這種構造的普遍性和延續(xù)性。第三,橋墩及分水尖。中國古代石橋常在橋墩頭部砌筑分水尖,以殺水勢,發(fā)掘出來的九門口城橋橋墩殘余部分即砌有分水尖。然而,重建后的九門口城橋卻把分水尖砌至橋面并成為橋面一部分,殊為不當。查有關古代石橋的著作,分水尖墩高度一般與高水位相當,罕有高至橋面者,與橋面連為一體的則絕無一例。且九門口城橋有其軍事需要,橋面三角尖端空間較狹,處之甚為別扭,對布置士兵和實施射擊并無益處。另據(jù)考古發(fā)掘出的萬歷年間碑文“高連垛口三丈二尺分水尖高一丈二尺”,可知當時的分水尖僅高至橋身三分之一處,遠非今日所視??傊砰T口城橋從其基礎及橋墩構造看,已是明清時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蘇科版數(shù)學八年級上冊5.1《物體位置的確定》聽評課記錄
- 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三單元人民當家作主第五課我國基本制度第3框基本政治制度(第1課時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聽課評課記錄(新人教版)
- 人教版九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25.3用頻率估計概率》聽評課記錄
- 八年級思想讀本《6.2軍強才能國安》聽課評課記錄
- 小學二年級上乘法口算天天練
-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聽評課記錄《折紙》北師大版
- 孵化樓租賃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設施租賃及使用權購買合同
- 外架工班組勞務分包協(xié)議書范本
- 工程項目全過程管理協(xié)議書范本
- 一級建造師繼續(xù)教育最全題庫及答案(新)
- 2022年高考湖南卷生物試題(含答案解析)
- GB/T 20909-2007鋼門窗
- GB/T 17854-1999埋弧焊用不銹鋼焊絲和焊劑
- GB/T 15593-2020輸血(液)器具用聚氯乙烯塑料
- 直線加速器專項施工方案
- 聯(lián)苯二氯芐生產(chǎn)工藝及產(chǎn)排污分析
- 儲能設備項目采購供應質量管理方案
- 2022年全國卷高考語文答題卡格式
- 復旦大學簡介 (課堂PPT)
- CKD馬達使用說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