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仙壇記》臨習(xí)指導(dǎo)_第1頁
《麻姑仙壇記》臨習(xí)指導(dǎo)_第2頁
《麻姑仙壇記》臨習(xí)指導(dǎo)_第3頁
《麻姑仙壇記》臨習(xí)指導(dǎo)_第4頁
《麻姑仙壇記》臨習(xí)指導(dǎo)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 一、顏真卿與麻姑仙壇記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曾做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故又稱“顏太師”、“顏魯公”。                顏真卿家學(xué)淵源,其五世祖顏之推是北齊的著名學(xué)者,著有

2、顏氏家訓(xùn)。據(jù)載,顏真卿的書法受姻親殷氏影響較大,又吸取褚遂良和張旭的筆法,也與懷素討論過用筆的訣竅。中年以后,他終于突破“初唐四家”瘦硬書風(fēng)的窠臼,集眾家之長,出繩墨之外,創(chuàng)造出一種筋肉豐滿、骨骼雄健的新書體,后人稱之為“顏體”。其書點畫厚重飽滿,結(jié)體寬博端正,章法茂密豐實,體現(xiàn)出豪邁雄強、莊重挺拔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北宋朱長文在續(xù)書斷中把顏真卿書尊為“神品”,并說:“其發(fā)于筆翰,則剛毅雄特,體嚴(yán)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160;     麻姑仙壇記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是顏真卿楷書的代表作。該碑立于唐大歷六年(公元771年)

3、,后遭雷電毀佚,有原拓影印本行世。碑文蒼勁古樸,骨力挺拔,線條粗細(xì)變化趨于平緩,筆畫少波折,用筆時出“蠶頭燕尾”,多有篆籀筆意。其結(jié)體因線條厚重,為了在字的中宮留出余白,以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擴張,外拓的寫法被推向極致。后來的顏家廟碑渾厚過之,但寬博、端莊、剛毅、沉雄有所不及。麻姑仙壇記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典范之作,是我們學(xué)習(xí)楷書的優(yōu)秀范本之一。二、麻姑仙壇記的筆畫特征                顏真卿書法作品眾多,風(fēng)格多樣,絕少雷同,但總

4、體上都表現(xiàn)出雄厚、莊重、郁勃的風(fēng)貌。麻姑仙壇記的用筆以篆法入楷,骨力挺拔,起筆、收筆多藏頭護尾,精力內(nèi)蘊,含而不露。下面將具體分析各種筆畫的特征,以便進一步幫助大家臨寫。          1點畫的特征                點是構(gòu)成漢字的一種重要筆畫,許多筆畫都是由點而出,由點而收。點在“永字八法”中叫做“側(cè)”,因筆鋒顧左瞰右,審其勢而側(cè)之,故稱之

5、“側(cè)”。王羲之云:“倘一點失所,若美入之病一目;畫失節(jié),如壯士之折一眩?!狈e點成畫,積畫成字,積字成篇,由是可見,要學(xué)好書法,就必須先把點學(xué)好。麻姑仙壇記中點畫寫法多變,形態(tài)上有方、圓、長、橫、斜、挑諸多種類,但每畫無不落筆峻勁,呼應(yīng)莊和。          右側(cè)點是該碑中用得最多的一種,如左圖中“字”字上點。這種點畫狀如瓜子,上光下圓,如欲滴之露,富有張力美。有時,該點略微彎曲,以顯柔勁之姿。          左

6、側(cè)點是該碑中獨具特色的一種點畫,其位置與右側(cè)點一樣,距離字中心較遠(yuǎn),充分體現(xiàn)了顏字內(nèi)松外緊的特點。如左圖中“少”字左點。                麻姑仙壇記中的點變化多樣,如左圖中“被”字首點以短橫來替代,“麻”字上點則變?yōu)樨Q點,“亦”字左下點變?yōu)樘酎c。即使是同樣的曾頭點,在該碑中也是變化無窮,如左圖中“弟”字上兩點寫成“八”字狀,這是顏字的通用寫法,該碑也不例外;但“并”字上兩點卻寫成了兩小撇,一出鋒銳一出鋒鈍;到了“美”字,則又變化成“

7、羊首法”,這是借鑒篆法的寫法,使字更顯生動。當(dāng)有三點在起時,它又用三小直并列來代替,如左圖中“經(jīng)”字左下三點;而該字的右部幾點則以行書筆意將上下兩點連寫,使整個字顯得非常靈動。麻姑仙壇記中的點畫還有許多不同的寫法,臨寫時一定要仔細(xì)觀察,注意歸納。2橫畫的特征                橫畫在“永字八法”中稱“勒”,它主要起字的骨架作用。南宋姜夔云:“橫直畫者,字之體骨?!蓖豸酥畬M畫的寫法也有這樣的論述:“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

8、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160;               麻姑仙壇記中的橫畫,均取斜勢,左低右高,但角度不大,起筆處多見方筆,收筆時則以圓筆藏鋒為主。其橫畫并無勤禮碑那樣強烈的粗細(xì)對比,而以相近的筆畫精心排列,顯得沉穩(wěn)、端莊。如果有幾個橫畫并列一字中,也無勤禮碑中左尖、右尖之變化,任粗細(xì)如一,更顯挺拔雄健、古樸凝重。          

9、60;     該碑中橫畫的變化多見于行筆過程中,書寫時,筆鋒稍有抖動,不是滑而過、平鋪直敘,需略帶些“屋漏痕”之意。其粗細(xì)變化莫測,韻味無窮,忽而左邊粗,忽而右邊粗,忽而中間粗,運筆熟中帶生。多橫的字,其橫畫上下間距均勻,左右參差不齊,長短配合,在變化中體現(xiàn)生動自然。                右圖中,“十”字長橫用分法行筆,筆毫平鋪,萬毫齊力,故筆畫顯得很精勁;“手”字下橫起筆重而粗,收筆圓而較輕,

10、與中間短橫形成明顯對比;而“言”字和“王”字,其橫畫較多,但它們卻極盡變化,無一筆雷同,兼用篆籀、古隸筆法人楷,故其筆畫顯得質(zhì)重遒厚。                總的來說,麻姑仙壇記中橫畫的起筆較慢,在運筆時速度比起筆適當(dāng)快些,以便產(chǎn)生力度,藏鋒收筆稍慢,以避輕飄板滯。這些都是在臨寫該碑時要注意的問題。        3豎畫的特征   

11、0;          豎畫在漢字結(jié)構(gòu)中起支柱作用。古人云:“豎如萬歲枯藤?!币虼?,豎在結(jié)字中占重要位置。麻姑仙壇記中的豎畫,由于所處的部位不同,因此筆法、筆勢也不盡相同:如處于字的左邊,則向左彎曲;如處于字的右邊,則一般向右彎曲,以取得外拓之勢。如右圖中“山”字的豎畫微向左靠,其形狀則微微向左彎曲。右圖中的“川”字,中間豎為垂露豎,起筆重按,中鋒向下行筆,最后回鋒收筆,形同水滴,垂而不落,而第三筆則為懸針豎,用筆健挺渾厚,兩豎與豎撇并立,使該字有頂天立地之態(tài)。 4撇畫的特征 

12、0;            撇在“永字八法”中稱為“掠”,取飛燕掠檐而下之意。其出鋒時要爽利展開,但力量要送到,不可虛尖。唐太宗李世民曰:“為撇必掠,貴險而勁?!甭楣孟蓧浿械钠伯嬆驿h著紙,隨即頓筆,順勢中鋒力行,逐漸提收,力送筆端,沉著矯健,如斷犀象之牙,無半點靡弱之氣。                下圖中,“方”字撇畫用篆籀法,行筆

13、時筆亳亦鋪亦堆,筆象沉郁雄強;而“爪”字上撇為短撇,逆鋒起筆后極力兩面削鋒出筆,勁速鋒銳;“大”字為長弧撇,其弧度較勻稱,而且筋骨蒼勁、堅韌、厚重;“威”字左撇則是回鋒撇,是該碑較為典型的一種撇畫,用篆籀法向左下弧行,筆行至下鉤處,即提筆略縮回,繼續(xù)循勢向左下頓筆圓足后退回,待筆直鋒正、蓄勢已足后,用爆發(fā)力向左或左上方超出,使出鋒處銳如短刺。        5捺畫的特征             

14、捺在“永字八法”中稱為“磔”。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云:“捺為磔者,勒筆右行,鋪平筆鋒,盡力開散而急發(fā)之?!碧铺谝苍疲骸盀椴ū仨?,貴三折而遣亳。”                麻姑仙壇記中的捺畫獨具特色,與顏真卿其他帖中的捺法有較大區(qū)別。其尾部捺腳變化最為豐富,似乎有兩個鋒尖,一長一短,中間凹陷,筆畫的腰部有時略顯側(cè)鋒,下部邊緣出現(xiàn)折線狀,捺腳處具有一種金石韻味的殘缺美。      &

15、#160;         下圖中“及”字捺畫為斜捺。此種捺如向下凸的弧線,有時在后面還有一小段直線,行筆往下而鋒乃漸開,畫亦漸粗,至三分之二處畫已最粗,駐筆微頓,縮回,再拖鋒出筆,顯得老練遒勁。下圖中“之”字的捺畫是平捺,一波三折、“蠶頭燕尾”,粗細(xì)、方向也隨勢調(diào)整,戰(zhàn)筆外發(fā),得意后徐徐出之,古意盎然。6鉤畫的特征              鉤在“永字八法”中稱“趯”,即跳躍的意思。王

16、羲之云:“鉤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清包世臣云:“鉤之超者,如入之趯腳,其力初不在腳,猝然引發(fā),而全力遂注腳尖,故鉤末斷不可作飄勢挫鋒,有失趯之義也?!?#160;              麻姑仙壇記中的鉤畫特征是鉤尖短小尖利,狀如鳥嘴,下部重頓,呈垂露狀,古樸渾厚。有些鉤稍出鋒,有些鉤干脆不出鋒,將其隱跡于豎中,含蓄而凝重,筋力內(nèi)含,鋒隱勢存。在寫鉤時,還要特別注意此碑用筆的一個重要特征篆籀、古隸法。如左圖“色”字、“忽”字、“求”字的鉤畫。 

17、;       7折畫的特征              折畫是由橫畫和豎畫組合而成的筆畫,寫好該畫的關(guān)鍵是要把兩筆的結(jié)合處寫好。麻姑仙壇記中的折畫以圓折為主,緩折輕頓,橫與豎的粗細(xì)差別不大。它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如左圖中的“神”字,此折內(nèi)外皆圓,完全是運用篆書的書寫技巧;第二種折是外圓內(nèi)方折,如左圖中的“再”字;第三種如左圖中的“便”字,折分成兩筆完成,先寫橫畫,至折處再起筆寫豎,兩筆之間筆斷意連。 

18、;       8折畫的特征              南宋姜夔在續(xù)書譜中指出:“挑趯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實,或長,或短,或向上,或向下,或向左,或向右,或輕出而肖斜,或隨衄而峻發(fā),名隨字之用處。”麻姑仙壇記中的挑咽變化豐富,但有一個明顯的特征是起筆較重,出鋒較短,尤其是“三點水”中的挑畫更為明顯,給人以犀利、剛勁的感覺。如左圖中“汝”字:“括”字、“瀑”字的挑畫。三、麻姑仙壇記的結(jié)體特征 

19、60;        要臨寫好麻姑仙壇記,除了對其筆畫特征有一個明確的理解外,還必須掌握其基本的結(jié)體特征。這里將簡單介紹它的結(jié)體特征。                1結(jié)構(gòu)下壓,靜中寓動。麻姑仙壇記中的每個字,其結(jié)構(gòu)極盡變化,但其中有許多字是重心下移,妙在平中見奇,給人以一種端莊、憨厚的感覺,越看越讓人覺得可愛。而且有些字的筆畫處理非常到位,靜中寓動,妙趣橫生。如下圖中的“半”

20、、“華”二字。          2四角撐滿,端嚴(yán)緊密。麻姑仙壇記的結(jié)體筆勢開張,四滿方正。其筆畫組合疏密均勻,嚴(yán)整不懈,平穩(wěn)雄健。如下圖中的“倒”、“蔡”二字。                3凝重古樸,寓巧于拙。清傅山云:“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边@在理論上給人一種新的審美觀點。然而顏真卿卻早就將這一審美觀念付諸于其書法作品中,

21、麻姑仙壇記便是很好的例。如下圖中的“何”字、“麻”字,這蓄勢藏鋒的筆法,分熔篆鑄的線條,還有這氣勢恢弘的結(jié)體,無不顯示出它的“拙”味。此外,我們在品味其“拙”的同時,還能感覺到“巧”的氣息。                4體態(tài)沉雄,氣象恢弘。麻姑仙壇記中,每個字都是體態(tài)沉雄,氣象恢弘,這是該碑結(jié)體上的一個奧妙。尤其是在一些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上,它并不講求穿插,而是恰恰相反,盡量在體態(tài)上使左右各自獨立,但神情上又要形成藝術(shù)整體,這樣就使得該碑沉雄、圓渾

22、而又蒼老。如下圖中的“顏”、“謂”二字。          為了讓廣大臨習(xí)者更好地掌握麻姑仙壇記的結(jié)體特征,后面筆者將單獨對一些字進行具體分析。       四、麻姑仙壇記的結(jié)體分析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風(fēng)格拙樸古雅、內(nèi)斂含蓄,融篆籀之氣于楷法,線條如萬歲枯藤,結(jié)體寬博大方

23、,寓奇逸于剛正,真可謂蒼古沉雄,筋骨盡備,內(nèi)蘊宏博,儀態(tài)萬端。下面我們對單個字進行分析。                下圖中的“日”字,結(jié)體高雄,取篆之縱勢,法隸之寬博。仔細(xì)審視,其左豎如篆豎微傾,橫畫起筆不與豎畫相接,折畫折中帶轉(zhuǎn),重筋含骨。其豎畫如弩,直中見弧,中橫圓厚,下橫左實右虛,與上橫左虛右實相映成趣,使端莊之中透出靈氣,呈意密形疏之意象。        

24、        下圖中的“光”字,可以說是以篆意入楷的典型范例?!盎稹辈拷枳?,結(jié)體高偉軒昂。整個字布白上密下疏,筆畫沉重、堅實、勁挺、拙澀。其點畫各具其法,筆勢縱橫有象,臨寫時要留心渾宏氣質(zhì)的表現(xiàn),不可寫得圓、嫩、弱、乏。                下圖中的“往”字,左右兩豎均著意向外寫開,形成筆畫四周布滿、中間空闊、全字撐足之形勢。此字除左部寫得特別峻偉、右部寫得方正而

25、參差外,尤為驚絕處是最后一橫的斜仰寫法,看上去給人以向外縱去的動感。                下圖中“?!弊炙慕钦紳M,撐成渾宏格式,給人以體格堅實、精神充沛之感。細(xì)觀之,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此字右部上下分開,虛白有“海闊天空”之朗;左右錯位,使中部有“虛懷若谷”之概。全字密處凝于右下部,中上部卻十分空疏,真是寬處愈寬、密處愈密。右部“每”上邊短撇落筆千鈞,使空處不虛;下邊筆畫提筆著大力寫細(xì)挺,使密處不迫。這種疏處造密、密處令疏的手法,實令人贊嘆。

26、其中間一橫左探,以使左右緊挽不至渙散;下面橫畫收筆頓收,更使全字向外擴張之力加強,令人心藹神馳。 下圖中的“在”字用筆直取古文凝重之趣,復(fù)加掀雷揭電之勢。該字結(jié)體雄峻而又有“對此若倒東南傾”之險,中間留白特整特疏,且與四周留白相連接,甚有太廟穹蒼、浩氣流走之勢。全字既雄且險,留白彌滿且疏。              下圖中的“成”字給人以雍容寬博的感覺。其左撇與戈鉤的支撐,使全字形成均衡對稱體態(tài);橫畫上移,鉤畫寫滿,撇畫加長,使全字氣格充沛。由于此字用筆堅

27、實沉穩(wěn),留白形狀整且圓渾,故給人以平和端莊之感。          下圖中的“其”字結(jié)體中正寬博,用筆厚重沉雄。其用筆按中見提,左輕右重,筆畫于規(guī)整中有長短之別,下面兩點略偏右,使字在謹(jǐn)嚴(yán)中見活氣。                下圖中的“立”字用筆端正,方圓互見,結(jié)體偉岸、謹(jǐn)嚴(yán)。其點畫起筆較高;上橫畫稍長,使整個格局顯得飽滿;兩點取篆之意,似隸之形,高且內(nèi)

28、傾;長橫斜落筆,使起筆處呈方形,整個橫畫直勁,骨力甚強,收筆微作點狀,圓按回鋒,使之充滿篆籀之氣。          下圖中“王”字穩(wěn)重高闊,上橫下覆,下兩橫微仰,取篆之意,平穩(wěn)中有變化,讀之感到威而不猛,有莊重沉穆之勢。                下圖中的“而”字體格舒展博大,用筆尤顯剛勁。該字橫畫較長,將上部占滿,致成寬博格局;撇畫偏左,又透險勢,下

29、部穩(wěn)實堅勁,四豎筆有垂露、有懸針,或上粗、或下重,無一同者,骨力洞達、氣度軒昂;鉤畫堅實勁利,銳氣中見沉穩(wěn)。      五、后世書壇名家對麻姑仙壇記的學(xué)習(xí)          1譚延闿與麻姑仙壇記                通過對前幾講的閱讀,我們對麻姑仙壇記應(yīng)該有了一個非常清晰的了解,對其用筆和結(jié)體特征也

30、掌握了七八成,這給我們進一步臨習(xí)奠定了較好的基礎(chǔ)。筆者認(rèn)為,除就該碑本身進行臨習(xí)外,對后世書壇名家于該碑的1臨習(xí)、應(yīng)用加以關(guān)注與借鑒也是必不可少的。綜觀書史,臨習(xí)并應(yīng)用此碑者,筆者認(rèn)為近代的譚延闿可謂是大高手。                譚延闿(18801930)字組庵,又字組安,號畏三,湖南茶陵人。工正書,取法顏真卿,用筆取勢雍容渾厚,氣魄雄偉,近世學(xué)顏書者無出其右。左面例字選自譚延闿臨麻姑仙壇記墨跡。從臨作來看,譚延闿非常準(zhǔn)確地把握了麻姑

31、仙壇記的整體風(fēng)格。他將顏楷“大小合一、展促方正、多期滿格”的典型特征把握得非常好,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學(xué)到了麻姑仙壇記的精髓。如左圖中“十”字,筆畫雖少,但寫得開展厚重。再如“曾”字,筆畫較多,則寫得緊縮勻稱。此正如清鄧石如說的“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fēng),常計白以當(dāng)黑,奇趣乃生”。                在臨習(xí)麻姑仙壇記的同時,也可將顏體其他的如顏勤禮碑等拿來加以對比,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點與差別。同時還可參照錢灃和華世奎的碑帖,看他

32、們學(xué)顏后是怎樣變化、形成自己風(fēng)貌的。后面我們將簡單對止仁人作一介紹,以伺臨習(xí)者有定的參照。2、錢灃與麻姑仙壇記        在學(xué)習(xí)顏楷且能融合古今而出新意的行家里手中首推清代的錢灃。                錢灃的楷書從顏真卿書法人手,得顏字的精神氣質(zhì)而不求形似。在他的楷書中可以看到受麻姑仙壇記的影響很大。其作品中不乏險奇的結(jié)體和用筆,但卻很美,可見他能把握住顏體神髓,進而融會貫通,不拘成法,形成自己的風(fēng)格。這正是錢灃對顏書體系的發(fā)展和貢獻。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把錢灃的書法評為“佳品之上”。事實上,清代中葉的書法大家何紹基、翁同龢對錢灃也推崇備至,曾經(jīng)常將其書法懸掛滿室,專心揣摩。楊守敬學(xué)書邇言稱:“自來學(xué)前賢書,未有不變其貌而能成家者,獨有錢南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