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刺法灸法考試復習題1.九針:即九種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屬針具,包括:鑱針、圓針、提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等。其中鋒針發(fā)展為三棱針,長針發(fā)展為硭針。(選擇) 古代最原始的切割和醫(yī)療工具稱為:砭石。又稱針石。2、毫針的構成,分為針尖、針身、針根、針柄、針尾5個部分;(選擇)1)針尖:是針身的尖端部分,亦稱針芒,是刺入腧穴肌膚的關鍵部分;2)針身:是針尖至針柄間的主體部分,又稱針體,是毫針刺入腧穴內相應深度的主要部分;3)針根:是針身與針柄連接的部分,是觀察針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標志;4)針炳:是用金屬絲纏繞呈螺旋狀,從針根至針尾的部分,是醫(yī)者持針、行針的操作部位,也是施用
2、溫針灸法時裝置艾絨之處;5)針尾:是針柄的末端部分。3、無痛進針的要點:1)進針前緩解患者緊張情緒2)適當按壓患者穴位,避免將針刺入毛孔;3)進針時持針要緊,針尖離皮膚要近;4)快速刺入皮膚(達到真皮層)或進針時適當下壓針體或上下輕微振動針體。4、腕踝針臨床選點原則:1)上病取上、下病取下;2)左病取左、右病取右;3)區(qū)域不明、選雙上1;4)上下同??;5)左右共針; 15、得氣的指征,一是患者對針刺的感覺和反應,另一是醫(yī)者刺手指下的感覺;5、得氣的意義,是針刺產生治療作用的關鍵,是判斷患者經氣盛衰、疾病預后、針治效果的依據(jù),也是針刺過程中進一步實施手法的基礎。6、氣至病所:是指通過一定的手法,
3、使針刺感應向著病所方向擴延和傳布,最終達到病變部位。7、行氣法:是針刺得氣后,進一步使氣循經而行,乃至達到病所的方法。又稱運氣法、氣至病所法等。操作時可采用按努、針向行氣和飛經走氣、通經接氣等。臨床常用的行氣方法循攝法、逼針法、推氣法、按截法。8、電針注意事項:1)使用前必須檢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輸出按鈕必須先調到0;2)調節(jié)輸出量應緩慢,開機時輸出強度應逐漸從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發(fā)生意外;3)在治療嚴重心臟病患者時,避免電流回流經過心臟;4)有人工起博器的患者,嚴禁使用電針;5)年老、體弱、醉酒、饑餓、過飽、過勞等,不宜使用電針。孕婦慎用電針。 6)作為溫針使用過的毫針,應用時須將輸出線
4、夾在毫針的針體上或使用新的毫針。9、耳穴的分布規(guī)律:與面頰相應的穴位在耳垂;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舟;與軀干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體部;與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上、下腳;與腹腔相應的穴位在耳甲艇;與胸腔相應的穴位在耳甲腔;與消化道相應的穴位在耳輪腳周圍等。10、耳針臨床應用:惡心嘔吐,神門;哮喘,交感;失眠,內分泌、皮質下;蕁麻疹,腎上腺;(補充)11、頭皮針刺激部位:1)額中線,主治神志病,頭、鼻、舌、眼、咽喉病等;2)額旁1線,主治肺、心等上焦病癥;3)額旁2線,主治脾、胃、肝、膽等中焦病癥。4)額旁3線,主治腎、膀胱等下焦病癥。5)頂中線,主治腰腿足病癥。6)頂顳前斜線,主治運動功能障礙病癥如
5、癱瘓等。7)頂顳后斜線,主治感覺功能障礙病癥,如疼痛、麻木等。8)頂旁1線,主治腰腿足病癥;9)頂旁2線,主治肩臂手病癥。10)顳前線,主治偏頭痛、運動性失語、周圍性面癱及口腔病癥。12、暈針:是在針刺過程中患者發(fā)生的暈厥現(xiàn)象。1)現(xiàn)象,輕者感覺精神疲倦,頭暈目眩,惡心欲吐;重者突然出現(xiàn)心慌氣短,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脈細弱而數(shù)或沉伏。2)原因,因情緒緊張、虛弱、勞累、饑餓,或大汗、大瀉、大失血后針刺;也有因體位不當,手法過重,悶熱、過寒冷、臨時的惡性刺激等。3)處理,立即停止針刺,拔針平臥,飲溫水。不解者,可指按或針刺急救穴,如人中、合谷、內關、足三里等。也可灸百會、關元、氣海。4)預
6、防,主要根據(jù)暈針發(fā)生的原因加以預防。對初次接受針治者,要做好解釋工作,解除恐懼心理,對體質虛弱或年邁者應采取臥位,手法宜輕,切勿過重。對過累、過饑、過飽患者,推遲針刺時間。注意室內空氣流通,消除過冷、過熱因素。密切觀察患者的神態(tài)變化,詢問其感覺。(論述)13、針后異常感:是指出針后患者酸痛、沉重、麻木、酸脹等不適的感覺。1)現(xiàn)象,出針后患者不能挪動體位;或原癥狀加重。2)原因,多半是行針手法過重,或留針時間過長,或體位不適。3)處理,一般出針后讓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離去。用手指在局部上下循按,或可加艾條施灸,即可消失或改善。4)預防,行針手法要勻稱適當,避免手法過強和留針時間過長。14、針刺
7、引起神經損傷:針刺對神經系統(tǒng)的損傷,包括中樞神經和外周神經。針刺損傷涉及大腦、小腦、腦干、脊髓、四肢及頭面的一些神經干、支,還有內臟神經的損傷。1)刺傷腦脊髓是指針刺頸項、背部腧穴過深,針具刺入腦脊髓,引起頭痛、惡心等現(xiàn)象;2)刺傷周圍神經是指針刺引起的周圍神經損傷,出現(xiàn)損傷部位感覺異常、肌肉萎縮等現(xiàn)象。15、艾灸法作用特點:主要作用是溫熱透達腧穴深部,和艾葉芳香溫通藥性的綜合效應。主要應用是以經脈陷下、陰陽皆虛,經脈堅緊者為宜??芍吾槾袒蛑兴幆熜Р伙@著,亦即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主要用于寒證。16、艾灸法的適應范圍:1)溫經通絡:寒凝血滯、經絡痹阻所致的風寒濕痹、痛經、經閉、寒疝、腹痛等;2)
8、祛風解表、溫中散寒:風寒外襲之表證,脾胃寒盛的嘔吐、胃痛、泄瀉;3)溫腎健脾:脾腎陽虛之久泄、久痢、遺尿、陽痿、早泄;4)回陽固脫:陽氣虛脫之大汗淋漓、四肢闕冷、脈微欲絕;5)益氣升陽,氣虛下陷之內臟下垂、陰挺、脫肛、崩漏日久不愈等;6)消瘀散結、拔毒泄熱:瘡瘍、癰疽初起,癤腫未化膿者;瘰疬及瘡瘍潰后久不愈合者;7)防病保?。壕姆ㄓ糜诜啦”=∮兄凭玫臍v史。適應一切寒證、虛證、陰證,對慢性病以及陽氣虛寒。17、三棱針法:是用三棱針刺破血絡或腧穴,放出適量血液,或擠出少量液體,或挑斷皮下纖維組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三棱針由鋒針發(fā)展而來。一般分為點刺法、散刺法和挑刺法。18、燒針:燈上燒,令通紅,
9、用方有功。若不紅,不能去病,反損于人?;疳槦频某潭扔腥N,根據(jù)治療需要,可將針燒至白亮、通紅或微紅。若針刺較深,需燒至白亮,否則不易刺入,也不易拔出,而且劇痛。若針刺較淺,可燒至通紅。若刺表淺,燒至微紅即可。19、穴位注射:用藥劑量差異較大,決定于注射部位、藥物的性質和濃度。耳穴每穴注射,面部,四肢部12ml,胸背部1ml,腰臀部25ml。5%10%葡萄糖每次可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和特異性藥物一般用量較小,每次用量多為常規(guī)的1/101/3。中藥注射液常規(guī)劑量為14ml. 藥物不宜注入關節(jié)腔、血管內和脊髓腔。1.毫針的規(guī)格。臨床以粗細為2630號()和長短為13寸(2575mm
10、)者最常用。(選擇)2.臨床針刺時常用的體位:1)仰臥位:適用于前身部的腧穴;2)俯臥位:適用于后身部的腧穴;3)側臥位:適用于側身部的腧穴;4)仰靠坐位:適用于前額、顏面、頸前和上胸部的腧穴;5)俯伏坐位:適用于取頭頂、枕項、背部的腧穴;6)側伏坐位:適用于頭顳、面頰、勁側、耳部的腧穴。3、運動針刺法:是指針刺得氣后,醫(yī)者實施手法的同時,指導患者活動患處或相關部位,調動患者自身潛能的一種針刺治療方法。 腹部腧穴大多可直刺寸。4、眼部腧穴:承泣、睛明、球后等穴,因穴位皮下組織內血管豐富,組織疏松,使血管移動性大,腧穴又位于眼球周圍,深刺還可累及視神經,所以針刺應做到:1)進針前,囑患者閉目,左
11、手將眼球推開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針刺部位;2)進針時,針沿眶骨邊緣緩緩刺入寸,最深不可超過寸;3)進針后,一般不提插捻轉;4)出針時,動作要輕緩,慢慢地出針;5)出針后,用消毒干棉球壓迫針孔23分鐘,防止出血。 5、決定針刺補瀉的主要因素: 1)機體反應狀態(tài);2)腧穴的特性;3)針刺手法;6、單式針刺補瀉手法:1)徐疾補瀉法,是指針體在穴位內,依據(jù)穴的深淺進內與退外動作的快慢,和出針與按穴動作的快慢,以區(qū)別補瀉的針刺手法。2)提插補瀉法,根據(jù)針體在穴位內提、插手法輕重來區(qū)分補瀉的針刺手法。3)捻轉補瀉法,根據(jù)針體在穴位內捻轉的方向、用力的輕重來區(qū)分補瀉的手法。4)呼吸補瀉法,指在用針刺手法時,配
12、合患者的呼吸以區(qū)分補瀉的方法。5)開闔補瀉法,指針刺補瀉過程中,在出針時是否按閉針孔以區(qū)分補瀉的方法。7、復式針刺補瀉手法:是將多種單式補瀉手法配合應用,操作較為繁復的針刺補瀉法。1)燒山火,是一種以提插補瀉為核心,包括徐疾補瀉、九六補瀉、開闔補瀉等方法。適用于治療頑麻冷痹虛證、寒證。將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天、人、地三部),得氣后,重插輕提,重復9次(行九陽數(shù))。再刺入中層,重復9次,其后刺入深層,重復9次,留針1520分鐘; 2)透天涼,是一種以提插補瀉為核心,包括徐疾補演、九六補瀉、開闔補瀉等方法。適用于治療肌熱骨蒸等實證、熱證。將所刺腧穴分作淺、中、深三層(天、人、地三部)
13、,得氣后,輕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陰數(shù))。再提至中層,如此6次,再提至淺層,如此6次。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靈樞*官能說:用針之要,勿忘其神;靈樞*九針十二原說:粗守形,上守神。8、艾炷灸法:1)直接灸,將艾炷直接放置施灸部位皮膚上燒灼的方法。根據(jù)灸后有無燒傷化膿,又可分為化膿灸和非化膿灸。2)間接灸法,又稱隔物灸、間隔灸。是在艾柱與皮膚之間襯墊某些藥物而施灸的一種方法。具有艾灸與藥物的雙重作用,火力溫和,患者易于授受。分為: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灸。9、溫針灸法: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癥。10、火罐法:系借燃燒火力排出罐內
14、空氣形成負壓,將罐吸附于體表的吸拔法。1)閃火法;2)投火法;3)貼棉法;4)架火法。11.皮、筋、骨的刺法和應用(論述)雀啄灸:置點燃的艾條于穴位上約3cm高處,艾條一起一落,忽近忽遠上下移動,如鳥雀啄食樣。名詞解釋。電針法:是用電針儀器輸出脈沖電流,通過毫針等作用于人體經絡腧穴,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1、毫針基本操作技術:包括持針法、進針法、行針法、留針法、出針法。1)持針法,是術者操持毫針保持其端直堅挺的方法。包括:兩指持針法、三指持針法、四指持針法、持針身法、兩手持針法;2)押手法,術者用手按壓、循攝穴位皮膚和相關經脈,以協(xié)同刺手進針行針的方法。有揣穴定位、爪切固定、減輕疼痛、激發(fā)經氣
15、等實用意義。3)進針法,又稱下針法,是將毫針刺入腧穴皮下的技術方法。包括:雙手進針法(爪切進針、夾持進針、舒張進針、提捏進針),單手進針法、管針進針法、快速進針法、緩慢進針法。4)針刺角度和方向:進針時可根據(jù)腧穴部位特點與針刺要求,合理選擇針體與表皮所形成角度。一般分為直刺、斜刺和橫刺三種。5)針刺深淺:針刺深淺因病而施,以確保安全而取得針感為原則,6)提插法:包括上提和下插兩個動作,即針體在腧穴空間上下的運動。提插幅度大,頻率快,針感強,反之。7)捻轉法:拇、食指持針,捻動針體使針左右均勻旋轉怕手法?;颊唧w弱、對針刺敏感者,捻轉幅度小(180度),頻率慢(6080次/分鐘);患者體強,對針刺
16、不太敏感者,幅度大(360度),頻率快(120160次/分鐘)。8)平補平瀉法:進針至穴位一定深度,用緩慢的速度,均勻平和用力,邊捻轉、邊提插,上提與下插、左轉與右轉的用力、幅度、頻率相等,并注意捻轉轉角要在90180度之間,提插幅度盡量要小,從而使針下得氣,留針2030分鐘,再緩慢平和地將針漸漸退出。9)留針法:靜留針法和動留針。毫針操作順序:體位、端穴、消毒、進針、行針、留針、出針。2.臨床常用刺法:1)透穴刺法:指一針透達兩個或多個穴位,包括:直透法、斜透法、橫透法。2)局部多針刺法:在病變局部或腧穴處,用多支毫針刺入的方法稱局部多針刺法。傍針刺法,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齊刺法
17、,直刺一,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針。揚刺法,中心直刺一針,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針的針刺方法。圍刺法,四支以上針,由四周進針,再在中心刺一針;3)病位深淺刺法:依病變部位而實施深淺不同的刺法,稱為病位深淺刺法?!?)毛刺、直針刺和半刺,為刺皮之法。直針刺法:先夾持捏起穴位兩旁皮膚,使其隆起,然后持針沿皮刺入,在皮下組織內深入;半刺法:用短毫針迅速淺刺透皮,不得損傷血絡、肌肉,迅速出針而不留針。亦可捻轉得氣留針后,再出針。2)分刺、合谷刺及浮刺,為刺肉之法。3)恢刺和關刺,為刺筋之法。4)短刺和輸刺,為刺骨之法。45、無痛進針的要點:1)緩解患者緊張情緒2)適當按壓患者穴位,避免將針刺入毛孔;3)
18、握針要緊,針尖離皮膚要近;4)快速刺入皮膚(達到真皮層)或進針時適當下壓針體或上下輕微振動針體42、腕踝針臨床選點原則:1)上病取上、下病取下;2)左病取左、右病取右;3)區(qū)域不明、選雙上1;4)上下同??;5)左右共針;40、耳穴的分布規(guī)律:與面頰相應的穴位在耳垂;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舟;與軀干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體部;與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上、下腳;與腹腔相應的穴位在耳甲艇;與胸腔相應的穴位在耳甲腔;與消化道相應的穴位在耳輪腳周圍等。41、耳針臨床應用:惡心嘔吐,神門;哮喘,交感;失眼,內分泌、皮質下;蕁麻疹,腎上腺;42、頭皮針刺激部位:1)額中線,主治神志病,頭、鼻、舌、眼、咽喉病等;2
19、)額旁1線,主治肺、心等上焦病癥;3)額旁2線,主治脾、胃、肝、膽等中焦病癥。4)額旁3線,主治腎、膀胱等下焦病癥。5)頂中線,主治腰腿足病癥。6)頂顳前斜線,主治運動功能障礙病癥如癱瘓等。7)頂顳后斜線,主治感覺功能障礙病癥,如疼痛、麻木等。8)頂旁1線,主治腰腿足病癥;9)頂旁2線,主治肩臂手病癥。10)顳前線,主治偏頭痛、運動性失語、周圍性面癱及口腔病癥。1、針具的研制和改進1)砭石的應用:新石器時代。2)金屬針具:起始于青銅器時代。3)九針:即九種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屬針具,包括:鑱針、圓針、提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等。2、毫針的構成,分為針尖、針身、針根、針柄、針尾5
20、個部分;1)針尖:是針身的尖端部分,亦稱針芒,是刺入腧穴肌膚的關鍵部分;2)針身:是針尖至針柄間的主體部分,又稱針體,是毫針刺入腧穴內相應深度的主要部分;3)針根:是針身與針柄連接的部分,是觀察針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標志;4)針炳:是用金屬絲纏繞呈螺旋狀,從針根至針尾的部分,是醫(yī)者持針、行針的操作部位,也是施用溫針灸法時裝置艾絨之處;5)針尾:是針柄的末端部分。3、毫針的規(guī)劃。一般臨床以粗細為2630號()和長短為13寸(2575mm)者最常用。4、臨床針刺時常用的體位1)仰臥位:適用于前身部的腧穴;2)俯臥位:適用于后身部的腧穴;3)側臥位:適用于側身部的腧穴;4)仰靠坐位:適用于
21、前額、顏面、頸前和上胸部的腧穴;5)俯伏坐位:適用于取頭頂、枕項、背部的腧穴;6)側伏坐位:適用于頭顳、面頰、勁側、耳部的腧穴。5、毫針基本操作技術:包括持針法、進針法、行針法、留針法、出針法1)持針法,是術者操持毫針保持其端直堅挺的方法。包括:兩指持針法、三指持針法、四指持針法、持針身法、兩手持針法2)押手法,術者用手按壓、循攝穴位皮膚和相關經脈,以協(xié)同刺手進針行針的方法。常用左手按壓爪切穴位,稱為押手。押手的正確運用,有揣穴定位、爪切固定、減輕疼痛、激發(fā)經氣等實用意義。包括:指按、撐按。3)進針法,又稱下針法,是將毫針刺入腧穴皮下的技術方法。包括:雙手進針法(爪切進針、夾持進針、舒張進針、
22、提捏進針),單手進針法、管針進針法、快速進針法、緩慢進針法。4)進針角度和方向:進針時可根據(jù)腧穴部位特點與針刺要求,合理選擇針體與表皮所形成角度。一般分為直刺、斜刺和橫刺三種。(1)直刺法:將針體垂直刺入皮膚,針體與皮膚呈90度角。適合大多數(shù)穴位,淺刺與深刺均可;(2)斜刺法:將針體與皮膚呈45度角,傾斜刺入皮膚。適用于骨骼邊緣和不宜深刺者,如需避開血管、肌腱時也可用;(3)橫刺法:又稱沿皮刺、平刺或臥針法。沿皮下進針,橫刺腧穴,使針體與皮膚呈15度角左右,針體幾乎貼近皮膚。適用于頭面、胸骨及皮肉淺薄處。5)提插法:包括上提和下插兩個動作,即針體在腧穴空間上下的運動。提插幅度大,頻率快,針感強
23、,反之。6)捻轉法:拇、食指持針,捻動針體使針左右均勻旋轉怕手法。患者體弱、對針刺敏感者,捻轉幅度小(180度),頻率慢(6080次/分鐘);患者體強,對針刺不太敏感者,幅度大(360度),頻率快(120160次/分鐘)。7)平補平瀉法:進針至穴位一定深度,用緩慢的速度,均勻平和用力,邊捻轉、邊提插,上提與下插、左轉與右轉的用力、幅度、頻率相等,并注意捻轉轉角要在90180度之間,提插幅度盡量要小,從而使針下得氣,留針2030分鐘,再緩慢平和地將針漸漸退出。6、透穴刺法:又稱透針刺法、透刺法,指一針透達兩個或多個穴位,包括:直透法、斜透法、橫透法。1)直透法:用直刺法進針,由一側腧穴向其對側相
24、應腧穴透刺,得氣后,可施行相應手法。2)斜透法:用斜刺法進針,針體與皮膚呈45度角,從一穴向相領經脈(或同一經脈)的另一腧穴透刺,得氣后,可施行相應手法;3)橫透法:用橫刺法進針,針體與皮膚呈15度角,緊貼皮表,由一穴向另一腧穴透刺,得氣后,施行相應手法;7、局部多針刺法:在病變局部或腧穴處,用多支毫針刺入的方法稱局部多針刺法。1)傍針刺法,在病變局部或腧穴上,先直刺一針,再在其旁邊斜刺一針為傍針刺法。2)齊刺法,在病變局部中心直刺一針,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針的針刺方法。3)揚刺法,在病變局部(如疼痛處)中心直刺一針,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針的針刺方法。8、病位深淺刺法:依病變部位而實施深淺不
25、同的刺法,稱為病位深淺刺法。素問.調經論云:“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wèi);病在肉,調之分內;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毛刺、直針刺和半刺,為刺皮之法。直針刺法:先夾持捏起穴位兩旁皮膚,使其隆起,然后持針沿皮刺入,在皮下組織內深入;半刺法:用短毫針迅速淺刺透皮,不得損傷血絡、肌肉,迅速出針而不留針。亦可捻轉得氣留針后,再出針。2)分刺、合谷刺及浮刺,為刺肉之法。3)恢刺和關刺,為刺筋之法。4)短刺和輸刺,為刺骨之法。9、運動針刺法:是指針刺得氣后,醫(yī)者實施手法的同時,指導患者活動患處或相關部位,調動患者自身潛能的一種針刺治療方法。10、眼部腧穴:承泣、睛明、球后等
26、穴,因穴位皮下組織內血管豐富,組織疏松,使血管移動性大,腧穴又位于眼球周圍,深刺還可累及視神經,所以針刺是應做到:1)進針前,囑患者閉目,左手將眼球推開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針刺部位;2)進針時,針沿眶骨邊緣緩緩刺入寸,最深不可超過寸;3)進針后,一般不提插捻轉;4)出針時,動作要輕緩,慢慢地出針;5)出針后,用消毒干棉球壓迫針孔23分鐘,防止出血。 腹部腧穴大多可直刺寸。11、背部腧穴:1)督脈腧穴,因胸椎棘突彼此疊掩,呈覆瓦狀,故位于胸椎棘突下的督脈腧穴應向上斜刺,深度均為1寸;2)膀胱經腧穴,背兩側深部有肺臟,如不可直刺、深刺,一般向內側斜刺或平刺寸,角度小于25度為安全。12、暈針:是在針
27、刺過程中患者發(fā)生的暈厥現(xiàn)象。1)現(xiàn)象,針刺過程中,輕者感覺精神疲倦,頭暈目眩,惡心欲吐;重者突然出現(xiàn)心慌氣短,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脈細弱而數(shù)或沉伏。2)原因,多見于初受針刺治療的患者,可因情緒緊張、素體虛弱、勞累過度、饑餓,或大汗、大瀉、大失血后;也有的因體位不當,施術者手法過重,或因診室內空氣悶熱、過寒冷、臨時的惡性刺激等。3)處理,立即停止針刺,或停止留針,退出全部已刺之針,扶病人平臥,頭部放低,松解衣帶,注意保暖。輕者靜臥片刻,給飲溫茶或溫開水,即可恢復。不能緩解者,可指按或針刺急救穴,如人中、合谷、內關、足三里等。也可灸百會、關元、氣海。4)預防,主要根據(jù)暈針發(fā)生的原因加以預防
28、。對初次接受針治者,要做好解釋工作,解除恐懼心理,對體質虛弱或年邁者應采取臥位,且體位適當、舒適,少留針;取穴宜適當,不宜不多;手法宜輕,切勿過重。對過累、過饑、過飽患者,推遲針刺時間。注意室內空氣流通,消除過冷、過熱因素。密切觀察患者的神態(tài)變化,詢問其感覺。13、針后異常感:是指出針后患者遺留酸痛、沉重、麻木、酸脹等不適的感覺。1)現(xiàn)象,出針后患者不能挪動體位;或遺留酸痛、沉重、麻木、酸脹等不適的感覺;或原癥狀加重。2)原因,多半是行針手法過重,或留針時間過長,或體位不適。3)處理,一般出針后讓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離去。用手指在局部上下循按,或可加艾條施灸,即可消失或改善。4)預防,行針手
29、法要勻稱適當,避免手法過強和留針時間過長。14、針刺引起神經損傷:針刺對神經系統(tǒng)的損傷,包括中樞神經和外周神經。針刺損傷涉及大腦、小腦、腦干、脊髓、四肢及頭面的一些神經干、支,還有內臟神經的損傷。1)刺傷腦脊髓是指針刺頸項、背部腧穴過深,針具刺入腦脊髓,引起頭痛、惡心等現(xiàn)象;2)刺傷周圍神經是指針刺引起的周圍神經損傷,出現(xiàn)損傷部位感覺異常、肌肉萎縮等現(xiàn)象。15、得氣的指征,一是患者對針刺的感覺和反應,另一是醫(yī)者刺手指下的感覺;16、得氣的意義,是針刺產生治療作用的關鍵,是判斷患者經氣盛衰、疾病預后、針治效果的依據(jù),也是針刺過程中進一步實施手法的基礎。17、得氣的方法,臨床上有時進針后針下自然得
30、氣,有時則要使用一些特定的方法才能實現(xiàn)。常用的方法有候氣法、催氣法、守氣法、調氣法。18、氣至病所:是指通過一定的手法,使針刺感應向著病所方向擴延和傳布,最終達到病變部位。它是行氣的主要目的,是得氣的最高表現(xiàn),可以使針下之氣到達病變部位,從而調整陰陽之平衡,獲得更好的臨床療效。19、行氣法:是針刺得氣后,進一步使氣循經而行,乃至達到病所的方法。又稱運氣法、氣至病所法等。操作時可采用按、努、針向行氣和飛經行氣、通經接氣等。臨床常用的行氣方法循攝法、逼針法、推氣法、按截法。20、作用于經脈腧穴的輔助針刺手法:1)爪法:是用指甲掐切腧穴以標記穴位,及宣散氣血以使進針無痛的方法,可在揣穴時施術,是爪切
31、進針的組成部分。2)循法:是用手指循按經脈,以激發(fā)經氣使氣血往來的方法。3)攝法:是用指甲切掐經脈,用以行氣的方法,可在經氣澀滯時使用。4)按法:又稱按壓行氣法,是一種控制針感傳導方向的輔助手法。5)捫法:即開闔補瀉中的補法,可使氣血勿瀉而針穴關閉。21、決定針刺補瀉的主要因素:針刺補瀉效果的產生,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1)機體反應狀態(tài);2)腧穴的特性;3)針刺手法;22、單式針刺補瀉手法:1)徐疾補瀉法,是指針體在穴位內,依據(jù)穴的深淺進內與退外動作的快慢,和出針與按穴動作的快慢,以區(qū)別補瀉的針刺手法。2)提插補瀉法,根據(jù)針體在穴位內提、插手法輕重來區(qū)分補瀉的針刺手法。3)捻轉補瀉法,
32、根據(jù)針體在穴位內捻轉的方向、用力的輕重來區(qū)分補瀉的手法。4)呼吸補瀉法,指在用針刺手法時,配合患者的呼吸以區(qū)分補瀉的方法。5)開闔補瀉法,指針刺補瀉過程中,在出針時是否按閉針孔以區(qū)分補瀉的方法。23、復式針刺補瀉手法:是將多種單式補瀉手法配合應用,操作較為繁復的針刺補瀉法。1)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后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將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天、人、地三部),得氣后,重插輕提,重復9次(行九陽數(shù))。再刺入中層,重復9次,其后刺入深層,重復9次,留針1520分鐘;臨床適用于脾腎陽虛、沉寒痼結、陽氣衰微等虛寒證。2)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后
33、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寒至,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將所刺腧穴分作淺、中、深三層(天、人、地三部),得氣后,輕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陰數(shù))。再提至中層,如此6次,再提至淺層,如此6次。臨床適用于實熱火邪、痰熱內盛所致的中風閉證、癲狂等實熱證。24、艾炷灸法:1)直接灸,將艾炷直接放置施灸部位皮膚上燒灼的方法。根據(jù)灸后有無燒傷化膿,又可分為化膿灸和非化膿灸。2)間接灸法,又稱隔物灸、間隔灸。是在艾柱與皮膚之間襯墊某些藥物而施灸的一種方法。具有艾灸與藥物的雙重作用,火力溫和,患者易于授受。分為: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灸。25、溫針灸法: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既需要留
34、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癥。26、艾灸法作用特點:主要作用是溫熱透達腧穴深部,和艾葉芳香溫通藥性的綜合效應。主要應用是以經脈陷下、陰陽皆虛,經脈堅緊者為宜??芍吾槾袒蛑兴幆熜Р伙@著,亦即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主要用于寒證。27、艾灸法的適應范圍:1)溫經通絡,寒凝血滯、經絡痹陰所致的風寒濕痹、痛經、經閉、寒疝、腹痛等;2)祛風解表、溫中散寒,風寒外襲之表證,脾胃寒盛的嘔吐、胃痛、泄瀉;3)溫腎健脾,脾腎陽虛之久泄、久痢、遺尿、陽痿、早泄;4)回陽固脫,陽氣虛脫之大汗淋漓、四肢闕冷、脈微欲絕;5)益氣升陽,氣虛下陷之內臟下垂、陰挺、脫肛、崩漏日久不愈等;6)消瘀散結、拔毒泄熱,瘡瘍、癰疽初起,癤腫未化
35、膿者;瘰疬及瘡瘍潰后久不愈合者;7)防病保健,灸法用于防病保健有著悠久的歷史。28、施灸禁忌:1)禁灸病證,無論外感或陰虛內熱證,凡脈象數(shù)疾者禁灸;高熱、抽搐或極度衰歆、形瘦骨弱者,亦不宜灸治;2)禁灸部位,心臟虛里處、大血管處、皮薄肌少筋肉積聚部位,妊娠期婦女下腹部以及腰骶部,睪丸、乳頭、陰部不可灸。顏面部不宜著膚灸,關節(jié)活動處不能瘢痕灸。29、拔罐法:是利用燃燒、抽吸、擠壓等方法排出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于體表腧穴或患處產生刺激,以防病治病的方法。古代常以筒形獸角作罐具,且多用燃燒火力排氣拔罐,故又稱“角法、吸筒法、火罐氣。30、火罐法:系借燃燒火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將罐吸附于體表的吸拔法。1)閃火法;2)投火法;3)貼棉法;4)架火法。31、拔罐病理反應:罐斑如顯水泡、水腫或水氣狀,提示濕盛或寒濕。若水氣色黃為濕熱;水泡呈紅色或黑色,示久病濕盛血瘀。罐斑色深紫,示瘀血為患。罐斑色深紫黑觸之痛、伴身熱,系熱毒瘀結。罐斑無皮色變化,觸之不溫,多為虛寒證。罐斑微癢或出現(xiàn)皮紋,多系風邪為患。罐斑或血泡色淡,多屬虛證。32、拔罐法作用原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了解痔瘡做好預防
- 2025年普通色桿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幼兒園食堂食品安全工作自查報告范文(三)
- 【英語】復習專題-閱讀理解記敘文知識點歸納
- 收購商鋪合同范本
- 2018-2024年中國皮卡行業(yè)未來趨勢預測分析及投資規(guī)劃研究建議報告
- 2025年喇叭殼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20241226-193003
- 2024年鐵精粉項目評估報告
- 中國卸妝油市場供需現(xiàn)狀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A型硅膠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度智慧醫(yī)療服務平臺建設合同范本
- 2024項目管理人員安全培訓考試題(審定)
- 2025四川宜賓市高縣縣屬國企業(yè)第一次招聘3人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2024年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母嬰照護賽項)考試題庫(含答案)
- 2024年沈陽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榜樣9》觀后感心得體會一
- 2024年上海普陀區(qū)司法局招聘人民調解員考試真題
- 駕照考試題庫及答案(完整版)
- 2024年3、6、9月青少年軟件編程Python等級考試一級真題(全3套 含答案)
- 大族激光打標機培訓
- 作文紙(網(wǎng)格600字A4)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