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能力喪失損害賠償?shù)睦碚撘罁?jù)問題_第1頁](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2/b2a4a151-2f91-4d22-b292-d0f03ec55fd4/b2a4a151-2f91-4d22-b292-d0f03ec55fd41.gif)
![勞動能力喪失損害賠償?shù)睦碚撘罁?jù)問題_第2頁](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2/b2a4a151-2f91-4d22-b292-d0f03ec55fd4/b2a4a151-2f91-4d22-b292-d0f03ec55fd42.gif)
![勞動能力喪失損害賠償?shù)睦碚撘罁?jù)問題_第3頁](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2/b2a4a151-2f91-4d22-b292-d0f03ec55fd4/b2a4a151-2f91-4d22-b292-d0f03ec55fd43.gif)
![勞動能力喪失損害賠償?shù)睦碚撘罁?jù)問題_第4頁](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2/b2a4a151-2f91-4d22-b292-d0f03ec55fd4/b2a4a151-2f91-4d22-b292-d0f03ec55fd44.gif)
![勞動能力喪失損害賠償?shù)睦碚撘罁?jù)問題_第5頁](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2/b2a4a151-2f91-4d22-b292-d0f03ec55fd4/b2a4a151-2f91-4d22-b292-d0f03ec55fd4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勞動能力喪失損害賠償?shù)睦碚撘罁?jù)問題關(guān)鍵詞:以勞動能力為基礎的收入喪失說內(nèi)容提要:勞動能力本質(zhì)上屬于健康權(quán)人格利益,不是 獨立的人格權(quán)。勞動能力的喪失是原來具有勞動能力的自然 人受到他人的侵害后而致使身體殘疾的結(jié)果。勞動能力喪失 賠償?shù)乃脝适дf、勞動能力喪失說、生活來源喪失說,都 存在缺陷,應當予以重構(gòu)。在確定我國喪失勞動能力損害賠 償制度的理論論據(jù)時,應當采用一種更為科學的理論,即以 勞動能力為基礎的收入喪失說。在實踐中,則要以此為依據(jù) 來確定勞動收入賠償金、殘疾用具費、生活上增加的必需支 出、特殊醫(yī)療費、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精神撫慰金等內(nèi)容。論 文聯(lián)盟編輯。致自然人健康權(quán)以損害的后果,最嚴重者
2、為受害人勞動 能力的喪失,即社會生活中常說的“致人殘疾”。這是侵權(quán) 行為法中的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國雖然有相應的立法和司法 實踐,但是,對于勞動能力喪失賠償?shù)幕A卻仍有探討乃至 重構(gòu)的必要。一、勞動能力及其喪失的法律本質(zhì)“勞動能力” 一詞,既是日常用語,又是法律概念。作為 曰常用語,勞動能力就是指勞動的能力,包括從事體力勞動 和腦力勞動的能力。作為法律概念的勞動能力,學者對其基 本涵義的認識并不一致,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學說:一是獨立人格利益說。該說主張,勞動能力為從事各種 工作的能力,也有人稱為營生能力,包括商人的經(jīng)營能力,技 師的技術(shù)能力,勞動者的勞動能力,通說認為不是權(quán)利。我國 臺灣地
3、區(qū)民法典第193條第一項規(guī)定即是這一學說的反映。 因為只有身體的肉體組織及生理機能都完全無恙,才能保持 勞動能力的良好狀態(tài),所以勞動能力的喪失或減少既不能全 包入身體權(quán),也不能全包入健康權(quán)之內(nèi),雖然也是對身體及 健康的侵害,但不如看做是一種獨立人格的利益1 。二是獨立人格權(quán)說。該說主張,勞動能力是一種獨立的 人格權(quán),即勞動能力權(quán)。勞動能力權(quán)是自然人以其腦體功能 利益為內(nèi)容的物質(zhì)人格權(quán)。這種人格權(quán)與健康權(quán)緊密相連, 原屬健康權(quán)的重要方面,不過因其在實務上的重要性而獨立 了 2。三是健康權(quán)人格利益說。該說主張,勞動能力是自然人 從事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活動的腦力和體力的總和,是 自然人健康權(quán)的一
4、項基本人格利益3。擁有健康權(quán)的標志 之一,就是具有勞動能力,而擁有健康的目的也在于能夠通 過勞動謀求生存與發(fā)展4。比較上述三種學說,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即三 種學說都認同勞動能力與健康權(quán)密切相關(guān):獨立人格利益說 認為勞動能力與身體權(quán)、健康權(quán)密切相關(guān),但又不能完全包 含于其中任何一種之中,故應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利益;健 康權(quán)人格利益說則認為勞動能力是健康權(quán)中的一項基本人 格權(quán)益;獨立人格權(quán)說也認為勞動能力原屬健康權(quán)的一個重 要方面,只是因為實務上的重要性而成為一項獨立的人格 權(quán)。由此可見,獨立人格利益說與其它二說的分歧在于,勞動 能力是否完全包含于健康權(quán)之中;而獨立人格權(quán)說與健康權(quán) 人格利
5、益說的分歧在于,勞動能力能否從健康權(quán)中獨立出來 盡管獨立人格利益說、獨立人格權(quán)說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在 筆者看來,無論是立法還是司法都應當堅持健康權(quán)人格利益 說。主要理由如下:第一,從勞動能力與生命權(quán)、身體權(quán)、健康權(quán)的關(guān)系來 看,勞動能力與生命權(quán)、身體權(quán)并無必然聯(lián)系。所謂生命權(quán), 是指以公民的生命安全的利益為內(nèi)容的權(quán)利5;所謂身體 權(quán),是指公民維護身體的完整并支配其肢體、器官和其他組 織的人格權(quán)6。侵害生命權(quán),其后果是使受害人喪失生命, 受害人既然已經(jīng)沒有生命,其勞動能力的存在基礎就已經(jīng)不 復存在,此時討論勞動能力的喪失與救濟已沒有意義。在同 時肯定身體權(quán)和健康權(quán)的情況下,僅僅侵害身體權(quán),而未破
6、 壞自然人的腦體功能,并不構(gòu)成勞動能力的喪失;如果破壞 了腦體功能,則又不只是侵害身體權(quán),而是侵害健康權(quán)了。反 過來看,損害勞動能力的,必定侵害健康權(quán),但不一定侵害身 體權(quán),如精神性疾病導致的勞動能力喪失。因此,勞動能力并 不包含于身體權(quán)之中,而是完全包含于健康權(quán)之中,是健康 權(quán)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不是獨立的人格利益。當然,勞動能力的 喪失必然是侵害健康權(quán)的后果,但侵害健康權(quán)并不一定導致 勞動能力的喪失,比如侵害公民的生殖系統(tǒng)導致其喪失生育 能力顯然是對健康權(quán)的侵害,但對勞動能力而言一般并無損 害。第二,將勞動能力確認為獨立的人格權(quán),既無理論依據(jù), 也無立法依據(jù)。首先,人格權(quán)的基本特性之一,是其對
7、于民事 主體的必備性。民事主體不享有人格權(quán),就根本不可能作為 主體存在5。每個人都應當平等地享有人格權(quán)。而勞動能 力卻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不具勞動能力,有些人只具有部 分的勞動能力,并非每個人都平等地享有勞動能力。勞動能 力從性質(zhì)上不符合獨立人格權(quán)的要求。其次,民事立法傳統(tǒng) 上不認為勞動能力是一種獨立的人格權(quán)。最先使用“勞動能 力”這一概念的是德國民法典,其第843條規(guī)定:“因侵 害他人身體或健康以致被害人因此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或 增加生活上的需要者,對被害人應以支付金錢定期金,給與 損害賠償”。這一條文并無將勞動能力確認為民事權(quán)利的意 思。從目前的情況看,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民事立法都還沒有
8、將勞動能力確認為一項具體的人格權(quán),我國民法通則也 未將勞動能力規(guī)定為民事權(quán)利。按照一般人格權(quán)的理論,勞 動能力自然亦不是一般人格權(quán)的一頂獨立的權(quán)利內(nèi)容。6從本質(zhì)而言,勞動能力的喪失是原來具有勞動能力的自 然人受到他人的侵害后而致使身體殘疾的結(jié)果。自然人受到 他人的侵害,其后果在習慣上一般分為一般傷害、致人殘廢 和致人死亡。自然人因受害而致殘,我國古代依其輕重程度 分成殘疾、廢疾和篤疾三種。殘疾是指身體部分機能失去作 用,廢疾是指精神上或身體機能上迗到廢于人事的程度,篤 疾是指身體機能或精神受到重大不治的傷害,比廢疾更為嚴 重7。我國民事立法采用“殘廢”一詞可能是法律文化繼承 性結(jié)果,并無對該類
9、人員的任何貶義。8因此,在我們看來 “,殘疾”與“殘廢”兩個詞是相通的。按照辭海的解 釋,殘疾是指“身體某部分因病傷造成缺損或生理功能障礙 而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狀態(tài)” 9。因此,致人殘疾, 從法律上看,即是造成受害人健康利益的喪失,從而部分或 者全部喪失勞動能力。10從邏輯上分析,勞動能力的喪失是指原來有勞動能力的 人的勞動能力部分或者全部失去。如此,則有一個基本的問 題,即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是否具有勞動能力,限制民事行為 能力人是否只有部分的勞動能力。根據(jù)民法通則第12、 13條規(guī)定,在我國,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不滿10周歲的未 成年人和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人包
10、括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 精神病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沒有勞動能力自無 疑問,對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卻需 仔細斟酌。對未成年人,其在侵害發(fā)生時確無勞動能力,但并 不能排除其以后也沒有勞動能力。一般情況下,隨著年齡的 增長,教育程度和勞動技能也隨之增加,其自然會獲得勞動 能力并取得勞動收入,侵害行為卻使得這種機會喪失。因而 未成年人雖然暫時不具有勞動能力,但對其因侵權(quán)行為而導 致的殘疾,依理而言,受害人仍然存在獲得收入機會的喪失 問題。照此理解,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應無勞 動能力。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又包括有智力 障礙的精
11、神病人和間歇性精神病人。有智力障礙的精神病人 中有些可以為與自己智力水平相當?shù)拿袷滦袨?,少?shù)甚至也 具有部分的勞動能力并從事職業(yè)活動;間歇性精神病人在其 未發(fā)病期間可以辨別自己的行為,有民事行為能力,也具有部分勞動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對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 精神病人,應當承認其具有部分的勞動能力,對其勞動能力 的喪失也應予以賠償。二、勞動能力喪失損害賠償理論依據(jù)的反思關(guān)于勞動能力喪失損害賠償?shù)睦碚撘罁?jù),現(xiàn)階第6期屈 茂輝: 663 段主要有如下三種學說:一是所得喪失說。該 說認為,損害賠償制度的目的,在于填補被害人實際所產(chǎn)生 的損害,故被害人縱然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但如未發(fā)生實 際損害,或
12、受害前與受害后的收入并無差異,就不能請求加 害人賠償。所得喪失說在計算損害賠償額時,是以受害人受 害前收入與受害后收入的差額為損害額,所以又稱為差額說。 11采信這種理論的為德國民法。二是勞動能力喪失說。這種理論認為,受害人因身體或 健康受到損害,以至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本身即為損害,并 不限于實際所得的損失。勞動雖不同于一般財物的變換價格 但通過勞動合同的方式,事實上有勞動力的買賣。因此,勞動 能力實際上是一種能力資本,依個人能力,而有一定程度的 收益行情,所以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本身就是損害,至于個 人實際所得額,不過是評價勞動能力損害程度的資料而已。依這種理論,即使受害人為未成年人、失業(yè)者、
13、家庭主婦等, 如果喪失勞動能力,也應當評定損害,而請求加害人賠償。 12英美法系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qū)均采用這一理論。日本學 說及判例原采所得喪失說,現(xiàn)在多采勞動能力喪失說13。三是生活來源喪失說。這種理論認為,受害人勞動能力 喪失或減少,必然導致其生活來源喪失,因而應當賠償受害 人的生活補助費,使其生活來源能夠恢復。賠償所救濟的,既 不是勞動能力喪失的本身,也不是受害人致殘前后的收入差 額,而是受害人致殘前后生活來源的差額14。這種理論為 我國立法和司法實務所采用。民法通則第119條和最高 人民法院關(guān)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 146條均規(guī)定,對全部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者賠償生活補 助費
14、。這三種理論思路迥然不同,各自利弊也相當明顯。就所得喪失說而言,該學說將勞動能力喪失視為一種可 期待收入的損失,其著眼點不在于受害人勞動能力的大小, 而在于侵害發(fā)生前后依據(jù)該能力所獲得的實際勞動收入的 多少,遵循的是“賠償間接損害后果”的思路。這種學說最 突出的優(yōu)點在于容易確定損害的標準,且便于計算賠償額。但也有明顯的不足:侵權(quán)行為侵害的客體是勞動能力這一人 格利益,而非實際勞動收入,實際勞動收入只是受勞動能力 影響的間接結(jié)果。在勞動能力的直接損害與收入減少的間接 后果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這就產(chǎn)生了一些所得喪失說 不能涵蓋的問題,如受害人依靠出租房屋為生,當勞動能力 受損后,只要其仍保有收
15、取房租的基本能力,其實際收入就 不會減少,依所得喪失說,將得不到賠償。這顯然不公平。此 外,所得喪失說以實際收入為共衡量標準,無業(yè)者、未成年人 沒有實際收入,不能得到賠償,然而不能排除他們將來取得 收入的可能。這是所得喪失說廣受詬病之處。勞動能力喪失說將勞動能力類同為一種實際的“物”, 當其全部或部分喪失后,計算其“價值”的減少以確定賠償 額,遵循的是“賠償直接損害后果”的思路。這種學說的主 要優(yōu)點是:體現(xiàn)了 “有損害既有賠償”的原則,將勞動能力價 值化,使受害人能獲得較為全面的賠償。尤為重要的是,勞動 能力喪失說不以減少的收入為賠償對象,因而突破了實際收 入的限制。如臺灣地區(qū)的判例認為:“身
16、體或健康受侵害,而 減少勞動能力者,其減少及殘存勞動能力的價值,不能以現(xiàn) 有的收入為準,蓋現(xiàn)有收入每因特殊因素之存在而與實際所 余勞動能力不相等者,現(xiàn)有收入高者,一旦喪失其職位,未必 能自他處獲得同一待遇,故所謂減少及殘存勞動能力之價值 應以其能力在通常情況下可能取得之收入為標準” 15; “被 害人因身體健康被侵害而喪失勞動能力所受之侵害,其金額 應就被害人受侵害前之身體健康狀態(tài)、教育程度、專業(yè)技能、 社會經(jīng)驗等方面酌定之,不能以一時一地之工作為準。” 16勞動能力喪失說的缺點在于,損失的具體衡量標準較難確而生活來源喪失說至少具有下列缺點:首先,該說以補 償受害人的生活來源為目的,遵循的雖然
17、也是“賠償間接損 害結(jié)果”的思路,但其賠償?shù)臉藴蔬^低,以至民事賠償?shù)囊馑?減弱,而優(yōu)撫補償?shù)奈兜涝鰪?。依此說,僅僅以一特定標準補 足受害人勞動收入中的生活費部分,對加害人的保護可謂周 到,而受害人可謂可憐。其次,該說幾乎完全抹殺受害人的個 體差異,一個勤奮的公司總經(jīng)理與一個懶惰的無業(yè)者,在同 樣的侵權(quán)場所下獲得的賠償竟無差別,這顯難說是公平。再 者,我國各地區(qū)之間的生活水平差異巨大,卻依同一標準予 補償,也不公平。最后,從法律實施的效果來看,我國也不宜 采用該說。侵害勞動能力的行為,主要發(fā)生在平等的主體之 間,法律對加害人和受害人的利益應當一體保護,不應偏廢。 如果過多地考慮受害人一方的經(jīng)濟狀
18、況而制定較低的賠償 標準,無疑是對加害行為的縱容,這也不利于法律指引與教 育功能的實現(xiàn),反而助長不良風氣,危害社會穩(wěn)定。三、勞動能力喪失損害賠償理論依據(jù)的重構(gòu)我國目前的立法,主要是考慮到我國經(jīng)濟落后,公民收 入低而經(jīng)濟負擔能力不夠17。這樣考慮問題當然也有必要, 但是勞動能力喪失賠償依據(jù)的選擇,不應違背損害賠償制度 的基本原則。從比較法的角度觀察,各國損害賠償制度盡管 具體設計不同,但最高指導原則是同一的,即“回復原狀原 則”。如德國民法第2 49條關(guān)于損害賠償?shù)囊话阋?guī)定:“損害 賠償,應當回復損害事故未發(fā)生下,應有之狀況?!狈▏穹?的判例與學說也一致承認,損害賠償,旨在使被害人能夠再 處于
19、如同損害未曾發(fā)生前的情況。英國法、美國法也莫不如 此18。勞動能力喪失的損害賠償原則,亦應在這一最高原 則的指導之下。勞動能力全部或部分喪失之后,要回復損害 發(fā)生前的勞動能力自難實現(xiàn),但應以賠償受害人如果沒有喪 失勞動能力可能取得的一切利益為原則,即貫徹“全面賠償 原則”。而生活來源說距該原則的要求顯然相差甚遠,應該予 以廢棄。比較所得喪失說與勞動能力喪失說,似乎勞動能力喪失 說在理論上更為圓滿,而所得喪失說在實務上更為可行。然 而仔細考察,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種學說還是存在著共通之處。所得喪失說以因侵害而減少的勞動收入作為賠償?shù)幕鶞剩鴦?動能力喪失說的具體計算也離不開對勞動收入的評估。因為 勞動能
20、力的評價,無疑需要具體的量化標準,而最方便的量 化標準莫過于依該能力獲得的勞動收入。只是依勞動能力喪 失說的這種收入并非受害人的實際勞動收入,而是依其受侵 害前的勞動能力或?qū)砜赡艿膭趧幽芰敨@得的“期待收 入”。因此,勞動能力喪失說雖然其出發(fā)點是勞動能力本身, 具體計算標準仍然要以可能的勞動收入所得為依據(jù),其實質(zhì) 上也是一種“所得喪失說”。實際上從西方各國的司法實務來看,也可發(fā)現(xiàn)所得喪失 說與勞動能力喪失說的通融。德國從理論上采所得喪失說, 但其實務上的做法是:以支付定期金為賠償基本方式,分階 段計算賠償額,即使對未成年人、失業(yè)者等人,在其達到具有 勞動能力年齡時或依社會條件認為可重新就業(yè)
21、的情況下,仍 可計算其收入差額19。而對因侵害而喪失勞動能力的未成 年人而言,當其達到具有勞動能力年齡時,并不曾有過實際 收入,因而其計算依據(jù)也只能是“期待收入”,而不是所謂“差 額”。所以至少在對未成年人、無業(yè)者的賠償額的計算上,所 得喪失說與勞動能力喪失說采用了相同的依據(jù)。在筆者看來,所得喪失說與勞動能力喪失說的差異,主 要只是在立法設計時二者所遵循的思路不同。所得喪失說遵 循“賠償間接損失”的思路,而勞動能力喪失說遵循“賠償 直接損失”的思路。相對而言“,賠償直接損失”的思路更 符合“有損害即有賠償”的原則,易于為人們接受。而在具 體賠償額的計算上,兩種學說都采用了勞動收入作為主要依 據(jù)
22、。因此,筆者建議,在確定我國喪失勞動能力損害賠償制 度的理論論據(jù)時,應當采用一種更為科學的理論,即以勞動 能力為基礎的收入喪失說。此學說既遵循勞動能力喪失說承 認勞動能力自身價值的基本思路,又吸收所得喪失說以勞動 收入作為損害賠償?shù)木唧w衡量依據(jù)的合理因素,是對勞動能 力喪失說和所得喪失說的一種折衷。四、以勞動能力為基礎的收入喪失說的貫徹貫徹以勞動能力為基礎的收入喪失說,最重要的是要明 確損害賠償?shù)姆秶?。喪失勞動能力的損害賠償范圍,各國立 法一般規(guī)定有以下項目:1)受害人因勞動能力全部或者部分 喪失將來減少的收入;2)因維持傷害后受害人身體或健康 而增加的必需的費用支出;3)傷害后受害人變更職業(yè)
23、所需 的準備和因變更職業(yè)所減少的收入;4)精神撫慰金20。在我國,現(xiàn)行立法和司法實踐采用了生活來源喪失說,賠償 項目以生活補助費為主,且標準很低。按照以勞動能力為基 礎的收入喪失說作為勞動能力喪失賠償?shù)囊罁?jù),我國立法應 確定以下賠償項目。1. 勞動收入賠償金勞動收入賠償金是因喪失全部或部分勞動能力而獲得 的對未來應得收入的賠償,即對喪失勞動能力的期待利益的 賠償,其賠償對象相當于西方國家的“因勞動能力喪失受害 人將來減少的收入”、日本的“逸失利益”和我國臺灣地區(qū) 的“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之損害”。我國目前沒有規(guī)定此項賠 償項目,而是規(guī)定了生活補助費。筆者建議應當取消生活補 助費而代之以勞動收入賠
24、償金,并確定其為喪失勞動能力的 主要賠償項目。編輯。勞動收入賠償金的計算,美國學者認為從理論上至少應 考慮以下方面:原告基本的勞動能力;勞動能力減少的 百分比;殘疾狀態(tài)預期持續(xù)的時間;可期待的利益一一 很明顯,原告活得越長,所累積的利益損失越大21。這種計 算方式以受害人的勞動能力為基礎,兼顧考慮因勞動能力而 損失的利益和損失持續(xù)的時間,能比較科學地計算因喪失勞 動能力所造成的損失,頗值借鑒。筆者認為,我國可采用如下方法計算勞動收入賠償金:首先,依照前文所述的原則,綜合 多種要素衡量勞動能力的喪失程度;其次,在勞動能力喪失 程度的基礎上計算每年收入的損失;最后,估算喪失勞動能 力的期間,以確定
25、賠償總額。關(guān)于喪失勞動能力的期間,司法實務中在確定生活補助 費的賠償年限時,大多是適用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的 規(guī)定。該法第37條第項規(guī)定:“自定殘之月起,賠償二十年。 但五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最低不少于 十年;七十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審 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5條規(guī) 定:“殘疾賠償金根據(jù)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 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或者農(nóng)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自定殘之日起按二十年計算。 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 以上的,按五年計算?!痹撘?guī)定對受害人很不公平。依此規(guī)定
26、, 例如受害人致殘時只有十歲,則只能獲得三十歲前的生活費 補償,其后漫長歲月的生活來源難以保證。筆者認為,在此問 題上,日本實務的做法可值借鑒。日本對勞動能力喪失期間 的確定,原則上以一般人的就職可能年限為基準。即勞動能 力喪失期間是以就職的可能年齡減去受害當時的年齡所得 的數(shù)值,勞動能力喪失期間也就是應賠償?shù)哪晗?2。依此原則,我國對喪失勞動能力期間的確定也可以參照平均壽命 和法定退休年齡。具體做法是:1)受害人為有勞動能力的成 年人,一般以法定退休年齡減去受害時的年齡為基準計算其 勞動能力喪失的期間,對退休年齡至全國平均壽命之間的年 限,每年還應按年度勞動能力喪失賠償金的一定比值賠償;2)
27、 受害人為未成年人,原則上按18歲至法定退休年齡之間的年 數(shù)來確定年限;3)受害人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以平均壽命 減去受害時年齡的差額確定年限,按受害人本人的實際退休 金的一定比值賠償,受害人無退休金的,按當?shù)仄骄杖氲?一定比值賠償;4)受害人超過平均壽命的,根據(jù)受害人的健 康狀況確定年限,一般可定為5年,每年的賠償額同第三種情 況。2. 殘疾用具費殘疾用具費,又叫生活自助用具費,指受害致殘者購買 必要的功能輔助器具所需的費用,如癱瘓后購買的輪椅、截 肢后購買的假肢、失明后安裝的假眼球、聽力減弱購買的助 聽器等。消費者權(quán)益保護法產(chǎn)品質(zhì)量法道路交通事 故處理辦法均對此項費用做了規(guī)定。道路交通事
28、故處理辦法尤其規(guī)定,殘疾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yī)院的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這項費用屬于國外立法中“因維持傷害后受害人身體或健康而增加的必需的費用 支出”中的一項。3. 生活上增加的必需支出生活上增加的必需支出,主要包括因生活不能自理的護 理費、非服特殊藥品或食品身體不能支持者而支出的費用、 因致殘重新謀求職業(yè)的學習費等。這些費用賠償,我國立法 上未予明確規(guī)定,司法實務中也未全面予以重視23。4. 特殊醫(yī)療費特殊醫(yī)療費一般包括補救性醫(yī)療費和康復醫(yī)療費。對于 前者,應當依據(jù)醫(yī)療診斷和實際需要給予賠償。對于后者,在 目前這種多元化利益主體并存的社會環(huán)境里,應當慎重對待, 根據(jù)情況予以適
29、當補償,原則上不能全部賠償24。5. 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是指依靠喪失勞動能力的被害人實際 扶養(yǎng)的人,有權(quán)要求加害人支付必須的生活費用。這是一項 對間接受害人的損害賠償,在我國司法實踐當中,許多人將它稱之為“關(guān)系利益”損害的賠償。這項費用的賠償對象并 非喪失勞動能力的受害人本人,而是受其實際扶養(yǎng)的人。正 因為這是對間接受害人的賠償,其賠償標準較之對直接受害 人要低。立法中規(guī)定,只支付“必要”或“必需”的生活費, 而且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 意見尚且規(guī)定被扶養(yǎng)人必須沒有其他生活來源。因而這項 賠償?shù)臉藴手恍铦M足被扶養(yǎng)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即可,具有補 償?shù)男再|(zhì)。6. 精神
30、撫慰金精神撫慰金是指對身體權(quán)、健康權(quán)、生命權(quán)等物質(zhì)性人 格權(quán)的非財產(chǎn)損害,即對人的精神痛苦、精神創(chuàng)傷給予的賠 償。西方國家對喪失勞動能力的損害賠償,一般都規(guī)定有精 神撫慰金制度。我國立法則長期未作明確規(guī)定,直到20 01年 由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關(guān)于確定民事侵權(quán)精神損害賠償責 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才第一次明確建立了精神撫慰金制度。 該司法解釋第1條規(guī)定:“自然人因生命權(quán)、健康權(quán)、身體 權(quán)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 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钡?條規(guī)定:“精神損害撫慰金 包括以下方式: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致人死亡的,為 死亡賠償金;其它損害情形下的精神撫慰金?!庇纱丝梢?/p>
31、,喪 失勞動能力的精神撫慰金,在我國主要是采用殘疾賠償金的 方式。在最高人民法院頒布關(guān)于確定民事侵權(quán)精神損害賠償 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之前,我國在消費者權(quán)益保護法 和國家賠償法中已有了關(guān)于殘疾賠償金的規(guī)定。根據(jù)參 與制定消費者權(quán)益保護的有關(guān)部門的解釋,該法中的殘 疾賠償金包含多種損害的賠償,如某種功能的喪失、影響美 觀、造成精神痛苦等。因而,就已具備了精神撫慰金的功能。特別要指出的是,我國對物質(zhì)性人格權(quán)的非財產(chǎn)損害明 確賠償規(guī)定精神損害撫慰金是立法上的一個重大進步。但是 將精神損害撫慰金的名稱定為“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 則殊為不妥?!皻埣操r償金” “死亡賠償金”并不能從字面 意思上體現(xiàn)出精神損害撫慰金的功能,反而可能給人以為這 是致殘、致死的全部賠償額的誤解。因此,不如直接改稱“精 神撫慰金”。注釋:1史尚寬.債法總論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 社,200 0:148.2 張俊浩.民法學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45.3 楊立新.人身權(quán)法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 社,2001:433.4 寇志新.民法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 社,1998:1020.5 楊立新.人身權(quán)法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成都房產(chǎn)預約買賣居間服務合同
- 2025年公司租賃共享協(xié)議模板
- 2025年報廢汽車收購與再利用諒解協(xié)議
- 2025年建筑工人雇傭合同樣本
- 2025年建設銀行二手住房貸款合同
- 2025年全球研發(fā)合作與專利授權(quán)合同范本
- 2025年工程退款協(xié)議書模板下載
- 2025年專業(yè)清潔服務勞動合同范本
- 2025年分公司之間業(yè)務合作與分工的策劃協(xié)議
- 2025年交通工具抵債協(xié)議
- 3人-機-環(huán)-管理本質(zhì)安全化措施課件
- 幕墻工程項目管理手冊施工管理標準化手冊
- 生殖醫(yī)學中心建設驗收標準分析-講座課件PPT
- 網(wǎng)頁設計和制作說課稿市公開課金獎市賽課一等獎課件
- DB44∕T 1811-2016 石灰?guī)r山地造林技術(shù)規(guī)程
- 《新媒體營銷》新媒體營銷與運營
- 食用油營銷整合規(guī)劃(含文字方案)
- 2025采煤工作面巷道平面布置示意圖
- 慶陽煤炭資源開發(fā)調(diào)研報告
- 橋博常見問題
- 超高性能混凝土項目立項申請(參考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