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類藥治療疑難雜癥的體會_第1頁
蟲類藥治療疑難雜癥的體會_第2頁
蟲類藥治療疑難雜癥的體會_第3頁
蟲類藥治療疑難雜癥的體會_第4頁
蟲類藥治療疑難雜癥的體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蟲類藥治療疑難雜癥的經(jīng)驗體會 中醫(yī)之生命在于學術,學術之根源本于臨床,臨床水平之檢測在于療效。所以臨床療效是迄今為止一切醫(yī)學的核心問題,也是中醫(yī)學強大生命力之所在。而在辨證論治基礎上參用蟲類藥治療疑難雜癥,頗能提高療效,值得吾人深入探索,茲就此簡述實踐體會之一二,以就正于同道。 一、蟲類藥的獨特醫(yī)療作用 蟲類藥是動物藥組成的一部分,形體較小,多數(shù)屬昆蟲類。由于它是“血肉有情”、“蟲蟻飛走”之品,具有獨特的生物活性,所以歷代醫(yī)家都較重視。從文獻記載來說,始于山海經(jīng)內經(jīng)。張仲景之傷寒雜病論,其中運用蟲類藥的方劑,法度嚴謹,寓意良深,如下瘀血湯、抵當湯(丸)、大黃著應蟲丸、鱉甲煎丸等方,對后世應用蟲

2、類藥起著示范、推動的作用。成于漢初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是總結蟲類藥醫(yī)療作用最早的書籍,其中列載蟲類藥28種,占全書所載藥物的8強,占所收動物藥(65味)的43強。這說明在漢代對蟲類藥的使用就已取得寶貴的經(jīng)驗。此后,代有發(fā)展,東晉葛洪肘后方,唐代孫思邈千金方,王燾外臺秘要,將蟲類藥更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各科,所用品種,有所增加。宋代許叔微的本事方,也較多地應用蟲類藥創(chuàng)訂“麝香圓”,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之疼痛劇烈者,頗有緩痛之效,后世多引用之。迨至明代,李時珍全面總結藥物治療經(jīng)驗在本草綱目中收載蟲類藥達107種,占動物藥(444種)的24,使蟲類藥得到很大的擴展。隨后清代溫熱學家

3、如葉天士、楊粟山、王孟英、吳鞠通以及善于運用活血化瘀方藥的王清任等,他們敢于革新,廣泛應用蟲類藥治療各種疾病,給后世留下不少珍貴的經(jīng)驗。近代善用蟲類藥的醫(yī)家主要有張錫純、惲鐵樵、章次公諸先輩。解放后,中醫(yī)藥界非常重視蟲類藥的應用和研究,不僅廣泛應用于內外各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而且還用于惡性腫瘤、血液病、心腦血管病、結締組織疾病、肝腎病、神經(jīng)精神疾病、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等諸多疑難雜癥,沉疴痼疾,使蟲類藥別開生面,大大地發(fā)展了它的應用范圍和經(jīng)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在19631964年于中醫(yī)雜志發(fā)表了蟲類藥應用之研究連續(xù)報道,1980年出版了蟲類藥的應用,1994年增訂重版,受到同道們的贊許。日本

4、奈良縣口奈良縣口一7醫(yī)師,原是西醫(yī)后學習漢方醫(yī),在臨床實踐中,他感到常規(guī)用藥有時療效不夠滿意,經(jīng)參用蟲類藥后,療效顯著提高,出現(xiàn)意想不到之奇跡,為之欣喜不眠者再。他近兩年曾先后三次專程來南通訪問,研修蟲類藥的有關問題由衷地贊賞中國醫(yī)藥學的博大精深,決心要繼續(xù)認真地學習和適用。蟲類藥的功用主治,因其配伍不同而異,一般可概括為如下10個方面: 1攻堅破積 機體的臟器發(fā)生病理變化,形成堅痞腫塊如內臟腫瘤、肝脾腫大等,宜用此法治療,如大黃蔗蟲丸治慢性肝炎、宮頸癌、子宮肌瘤等;近人用全蝎、蜈蚣、守宮治療癌腫等。 2活直祛瘀 機體的循環(huán)瘀滯或代謝障礙,出現(xiàn)血瘀征象,使用此法推陳致新,如抵當湯(九)治療熱性

5、病瘀熱在里,其人如狂(精神錯亂)的蓄血癥;下瘀血湯治產(chǎn)后干血內結,腹痛或有瘀塊,血瘀經(jīng)閉。 3熄風定驚 肝風內動,出現(xiàn)昏倒、抽搐等一系列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常用此法治療,如止痙散治療乙腦、流腦的昏迷抽搐等。 4宣風泄熱 熱性病早期,邪熱郁于肌表,癥見發(fā)熱,疹發(fā)不透等,宜用此法清熱、化毒、透邪,如升降散治療溫熱??;消風散治風熱癮疹。5搜風解毒 所謂大風、歷節(jié)諸癥,即麻風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之類,可用此法治療,如苦參丸、搜風散治療麻風?。击晗銏A治療白虎歷節(jié)等。 6行氣和血 氣郁血滯,出現(xiàn)脘腹脹痛諸癥,可用此法治療,如烏龍丸治療肝胃氣痛;王孟英用蜣螂蟲治吐糞癥。7壯陽益腎 腎陽虛衰癥見怯冷、陽痿不舉、遺尿

6、、小便失禁等,宜用此法治療,如蜘蜂丸治陽痿;海馬健腎丸治慢性腎炎等。8消瘤散腫 毒邪壅結,導致癰腫、惡疽頑瘡等,多用此法治療,如救急方用蜒蚰治足脛爛瘡;守宮治淋巴結核;海馬生肌拔毒散治頑瘡久不收口等。9收斂生肌 癰疽潰病,久而不愈,需用收斂生肌之品,如昔濟方治一切諸瘡,屢用五倍于等;各種金瘡或跌仆外傷出直,常用蟲百蠟,朱丹溪盛贊其為“外科圣藥”。10補益培本 肺腎兩虛之虛喘,宜用“參蛤散”以溫腎納氣,而治其本。腎陽虛衰之陽痿、遺尿或小便失禁,嘗用桑螵蛸、海馬;腎功能不全之用冬蟲夏草等。上述10個方面的主治功用不是蟲類藥所獨有,其他有關中藥也同樣具備,不過蟲類藥在這方面的效用,比較佳良面可靠,參

7、用以后,往往效果更為顯著,得心應手。在此應該指出,使用蟲類藥時,應辨證明確,選藥精當,注意配伍、劑量、療程,特別是對毒性較大的斑蝥、蟾酥等,使用應當謹慎,掌握“邪去而不傷正,效捷而不猛悍”的原則,以免產(chǎn)生不必要的副作用。蟲類藥以其含有較多的動物異體蛋白質,少數(shù)過敏體質者,有時服后有過敏現(xiàn)象,如皮膚瘙癢、紅疹,甚則頭痛、嘔吐時,應立即停服,并用徐長卿15g,地膚子30g,白鮮皮30g,煎湯內服,多數(shù)均可緩解,極個別嚴重者,則需中西藥結合以緩解之。蟲類藥其性多為辛平或甘溫,但熄風搜風之藥,其性多燥,宜配伍養(yǎng)血滋陰之品,如以地黃或石斛同用;攻堅破積之藥多為咸寒應伍以辛溫養(yǎng)血之品,如當歸、桂枝等,這樣

8、才能制其偏而增強療效。 蟲類藥應盡可能鍘成丸、散、片及針劑使用,如此既節(jié)省藥材,提高療效,又可減少病員不必要的恐懼心理,而便于服用。因此,劑型改革也是今后應該注意的一個方面。 二、疑難瘸診治之技巧 所謂疑難病,是指目前醫(yī)者在臨床上辨治感到棘手的疾病問題在于辨證之“疑”,論治之“難”。事實上大部分還是可辨可治的,關健是我們如何加強基礎理論的熟練掌握、臨床實踐的靈活運用,不斷探索總結,找到“證”的本質,明析客觀規(guī)律,辨“疑”不惑,治“難”不亂,自可得心應手,化解疑難病為可辨可治,發(fā)揮中醫(yī)藥的卓越作用。特別是在辨治基礎上參用蟲類藥,每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殊效。所以我總認為:“世上只有:不知之癥,沒有不治

9、,之癥。”如果不能治,那是我們尚未認識客觀存在的許多確有療效的“未知方藥”的緣故。內經(jīng)·靈樞:“未可治者未得其術也?!薄肮植《嘤商底魉?,頑疾必兼痰和瘀”;“久病多虛,久病多瘀,久痛入絡,久必及腎”;“上下不一應從下,表里不一當從里”。這是我對疑難病在辨治遇到困難時的一種思路和鑰匙,經(jīng)常由此而清除困惑,得到解決。而須滌痰、化瘀、蠲痹、通絡、熄風、定痙時,如能在辨治原則下,參用蟲類藥,多可提高療效,這是個人60多年岐黃生涯的實踐體驗,屢試不爽的。三、治療疑難病應用蟲類藥的具體方藥(一)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1腦震蕩后遺癥 腦震蕩后遺癥多呈現(xiàn)頭脹而痛,健忘,神疲,視力減退,周身酸痛,天氣變化時則更甚

10、。有時食欲不振,睡眠欠寧,急躁易怒。因氣血瘀滯腦府,靈竅欠慧,面色常見籬晦,舌有瘀斑,脈多沉澀或細澀。在辨證上屬于“虛中夾實”之候,因其虛,必須培補氣血,滋養(yǎng)肝腎;因其實,氣血竊滯,必須活血化瘀,據(jù)此,擬訂“健腦散”一方,臨床觀察,療效滿意,并可兼用于老年癡呆癥、嚴重神經(jīng)衰弱癥。處方:紅人參、制馬錢子、川芎各15g,地鱉蟲、當歸、杞子各21g,地龍、制乳沒、琥珀,全蝎各12g,紫河車、雞內金各24g,血竭、甘草各9g上藥共研極細末,每早晚各服4.5g,溫開水服下,可連續(xù)服23個月。一般服一周后,即見明顯食欲增加,睡眠較安,頭昏神疲好轉,隨著服用時間的延續(xù),癥情可逐步向愈。病案舉例李某,男,42

11、歲,軍人。在檢查施工過程中,突為從上落下之鐵棍擊于頭部而昏倒;當時顱骨凹陷,繼即出現(xiàn)血腫,神志不清達二十余小時,經(jīng)搶救始蘇。半年后曾去北京檢查:腦組織萎縮四分之一。目前頭昏痛,健忘殊甚,欲取某物,轉身即忘;記不得老戰(zhàn)友的姓名,不能作系統(tǒng)發(fā)言;有時急躁易怒,失眠神疲。苔薄膩,邊有瘀斑,脈細澀。此瘀阻腦府,靈竅欠慧,氣血虧虛之候。予健腦散消息之。 服后一周,頭昏痛即見輕減,夜寐較安,精神略振,自覺爽適。堅持服用2個月,癥情平穩(wěn),已能寫信,講話層次不亂;續(xù)予調補肝腎,養(yǎng)益心氣之品善后。2腦血管意外后遣癥 常呈現(xiàn)半身不遂,口眼唱斜,口角流涎,言語不利等征象,屬于氣虛血瘀、絡脈痹阻之候,王清任的補陽還五

12、湯,功能補氣活血,化瘀通絡,促使痿廢恢復,用之頗合病機。生黃芪30g,地龍15g,當歸尾、川芎、赤芍、桃仁各9g,紅花6g,加水蛭4g,收效更佳??谘弁嵝闭?,加全蝎粉2g(分吞),僵蠶10g,制白附子6g;舌強語謇者,加石菖蒲、女貞子各10g;肢體痿軟者,加桑寄生、翻首烏15 g,烏梢蛇10 g;血壓偏高者,加紫見齒30 g,懷牛肆12g。或用地龍、蜈蚣、水蛭、川芎各等分,研末,裝0號膠囊,每服4粒,一日三次,對中風后遺癥亦有佳效。并需配合肢體功能鍛煉,怡性悅情,恢復較快。 3乙腦后遣癥 凡乙腦高熱昏迷,驚厥已平,而出現(xiàn)智力喪失、健忘、不語、失眠、手足拘攣、搐搦不能自主、癱瘓、流涎等后遺癥者,

13、用健腦開竅、祛風通絡、泄化痰瘀之品,內服、吹喉,并配合針灸、推拿,始可奏效。 煎劑:赤芍、丹參、紅花、地龍、烏梢蛇、僵蠶各6g,生自然銅、稀薟草、雞血藤、伸筋草各9g,制沒藥、甘草各3g,水煎服,連服5劑后,接服散劑。 散劑:炙烏梢蛇30g,炙僵蠶24g,炙娛蚣、當歸、化橘紅、天竺黃、廣地龍、紅花各18g,共研極細末,每服2g,一日三次,溫開水送服。 吹喉散:炙烏梢蛇5g,制白附子、炮附子、陳膽星、白芷各4g,麝香1.2g,先將前5味藥研極細末,然后加入麝香再研勻,小瓶分裝密貯。每取少許,以噴粉器噴布于兩側扁桃體部,一日三四次。經(jīng)使用上藥治療,多于45天后開始發(fā)音,一周后能爽利言語,月后可以行

14、走。惟肢體拘攣重者,需繼續(xù)服用散劑,并活動鍛煉,配合針灸、推拿,始可慚復。病案舉例李萊,女,5歲。1973年7月中旬,高熱驚厥,神志昏迷,經(jīng)當?shù)蒯t(yī)院西醫(yī)搶救十余天,體溫下降,神識漸清,但不能言語,口角流涎,四肢癱瘓,時有抽搐,40余天尚未恢復。8月29日來診,確屬“乙腦后遺癥”。苔薄賦,質襯紫,脈細澀。癥屬痰瘀交阻、筋脈失養(yǎng)、絡道痹阻,治宜化痰瘀、通痹閉、暢絡脈徐圖效機。煎劑:蘄蛇、丹參、紅花、廣地龍、赤芍、僵蠶、川芎各6g,生自然銅、拜薟草、雞血藤、伸筋草各9g,制乳沒、甘草各2g。連服5劑后,接服散劑。散劑:蘄蛇30g,炙僵蠶24g,炙蜈蚣、炙全蝎、當歸、化橘紅、天竺黃、廣地龍、紅花各18

15、g,共研細末,每服2g,1日3次,開水送服。 吹藥:蘄蛇2.5g,制白附子、炮附子、陳膽星、石菖蒲、白芷各2g,麝香0.6g。上藥研細末,后加入麝香再研勻,瓶密貯。每取少許吹兩側扁桃體部,1日三四次。經(jīng)上藥治療4天后,開始發(fā)音,1周后能爽利講話,1十月后能行走,惟左側手足尚感欠利,囑繼服散劑,并活動鍛煉,配合針灸,經(jīng)隨訪已完全恢復。4乙腦極期,痰壅驚搐 乙腦極期,痰濁阻塞氣機,蒙蔽心竅,高熱昏迷,驚厥頻作,痰涎壅盛,聲如曳鋸,苔厚膩,有內閉外脫之趨勢;吸痰時易引起氣管痙攣而窒息,頗感棘手,經(jīng)用驗方“奪痰定驚散”,收效甚佳。炙全蝎30只巴豆霜0.5g,犀牛黃1g,飛朱砂1.5g,飛雄精2g,陳膽

16、星6g,川貝、天竺黃各3g,麝香0.3g(后人),共研極細末,瓶密貯。每服0.6g,幼兒0.3g,每日12次。鼻飼后34h,排出黑色而雜有黃白色粘液的大便,即痰消神蘇(未排便者,可續(xù)用一次)。此散熄風化痰、通腑泄?jié)嶂饔茫H為顯著,對于中風、肺炎、中毒性菌痢、百日咳腦病、脊髓灰質炎等痰濁交阻、痰鳴如嘶之癥,亦可泄化痰濁,防止窒息。 5偏頭痛 本病之原因甚多,但均與肝陽偏亢、肝風上擾攸關,每于氣交之變或辛勞,情志波動之際發(fā)作,作則頭痛眩暈,畏光怕煩,嘔吐,疲不能支,不僅發(fā)時不能工作久延屢發(fā),亦且影響腦力及視力,某些患者極為頑固,用一般藥物殊無效果,余擬訂之“鉤蝎散”,經(jīng)40多年的實踐觀察,療效比

17、較滿意。因為全蝎長于祛風平肝、解痙定痛,故取為主藥;鉤蘑善于清心熱、平肝風以為佐;“久痛多虛”,乃伍以補氣血、養(yǎng)肝腎之紫河車,以標本兼顧。后增入平降鎮(zhèn)靜之地龍,療效更好。一般當日可以奏效,待痛定后,每日服一次,或間日服一次,以鞏固療效。處方取4藥各等分,共研細末,每服3g,一日二次。病案舉例吳某,女,36歲,工人。右側偏頭痛已歷三年,經(jīng)常發(fā)作,作則劇痛嘔吐,疲不能興。經(jīng)外院診斷為“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迭殿中西藥物,均未能根治。頃診:面色少華,疲乏殊甚,右側頭痛,時時泛嘔。苔薄膩,質微紅,脈細弦。證屬肝腎不足,風陽上擾,治宜熄風陽,益肝腎。予鉤蝎散10包,每服1包,日2次,另以石斛、杞子各10g泡

18、茶送服。藥后頭痛即趨緩解,次日痛定。以后每日服1包,服完后再以杞菊地黃丸鞏固之。6重傷暈厥 驗方“回生第一仙丹”,有活血化瘀、療傷定痛、通竅回蘇之功,擅治跌傷、壓擠、打傷、刀傷、槍傷、割喉,以及因吊、驚、溺而昏迷,屢奏殊效。過去在地震及戰(zhàn)傷曾發(fā)揮卓越作用。處方:活地鱉蟲(取雄性活蟲,洗凈,去足,放瓦上小火焙黃,研細末)15g,自然銅(放瓦上木炭火燒紅,入好醋淬,片刻取出,再燒再淬,連制九次,研細末)9g,乳香(每30g用燈心7.5g同炒枯,共研細,次去燈心,凈末),陳血竭(飛凈)、飛朱砂、巴豆(去殼研,用紙包壓數(shù)次,去凈油用凈末)各6g,麝香0.78(后入)。以上各藥共研極細末,瓶貯密封。成人

19、海服0.5g,幼兒0.1g,黃酒沖服。牙關不開者,鼻飼之。嚴重者可連服二次。服后,大便下紫血塊者,則效更著。若蘇后轉心腹痛者,此瘀血未凈,急取白糖60g,熱黃酒或開水化服,自愈。量昔上海雷允上藥店有成藥出售。7癲癇驚搐 全蝎、蜈蚣等分研細末,名為“止痙散”,有熄風定痙之功。每服13g,(按年齡、病情增減用量),一日二次。經(jīng)動物實驗,二藥對中樞神經(jīng)興奮劑引起的驚厥,具有明顯的對抗作用,對癲癇經(jīng)常發(fā)作者,持續(xù)用之,可減少或制止其發(fā)作。對小兒高熱驚搐,于辨治方中參用此二藥,有止搐緩驚之功。加用僵蠶、地龍、鉤蘑,則奏效更佳。病案舉例沈某,女,29歲,工人。患癲癇已十余年,迭治末愈,近年來發(fā)作頻繁,每1

20、2周即作1次,作則昏仆不省人事,口吐白沫,手足抽搐,甚則小溲失禁,歷時510分鐘漸蘇。苔薄膩,脈細滑。此癇癥也,多由驚恐傷及肝腎,臟氣不平,而致風動火升,痰火上擾神明,癲癇以作。治宜熄風定驚,化痰降火,以復方止痙散緩田之。藥后頗安。連服2 個月,未再發(fā)作,改為每日服1次以鞏固之。 8小兒驚風 “驚風退熱散”由蟬衣60g,雞內金、天竺黃、鉤蘑各12g,陳皮9z組成,研細末,一般2歲左右每服1g(或每公斤體重o.1g),日三次,能解熱定驚,化痰和中,對小兒驚風、發(fā)熱、消化不良有效。 9面瘴 周圍型面瘴病程在一月以內者,用防風、赤 白芍、僵蠶各log,制白附子8g煎湯,送服善于祛風通絡的蜈蚣粉1.5

21、g,日二次,收效甚速。 10痙攣性瘴瘓 外傷性截癱而呈現(xiàn)痙攣性癱瘓者,應調補肝腎,祛風舒筋,疏通經(jīng)絡,上海市中醫(yī)研究所截瘴組的經(jīng)驗與我們的體會基本是一致的。處方:蘄蛇、全當歸、地鱉蟲、熟地黃、金狗脊、川牛膝各15g,雞血藤、生白芍、生地龍各30g,鹿角片、鎖陽、仙靈脾、續(xù)斷各l0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一劑,另用全蝎、蜈蚣等分研末,每服1.5 g,一日二次吞服。11腦囊蟲病 囊蟲病是由鏈狀絳蟲的幼蟲(囊尾蚴)寄生于人體某一組織而引起的病變,其中腦囊蟲病發(fā)病率最高,約占本病的80%以上,而其包囊多位于皮質運動區(qū),所以癲癇發(fā)作最為常見,伴有頭痛、眩暈、嘔吐、耳鳴、面麻等癥,驗方“消囊定痛散”具

22、有熄風定癇,殺蟲消囊之功,對此有較佳療效。蟬蛻25g,全蝎50g,琥珀20g,飛朱砂10 g,冰片5 g (后人),共研極細末,每服3.55g,日服23次。一般連服一月后,皮下囊蟲結節(jié)逐漸縮小,瘴癇發(fā)作控制,繼續(xù)服用3月可以根治?;蛴抿岋L定痙、解毒殺蟲的蛇退研細末,每服5g,日二次,開水送下,另用檳榔60g,大戟3 g,木瓜18 g,鉤藤12g煎服,連服一月,收效亦佳。如合并肝炎者,去檳榔加雷丸15g。12高血壓腦病 是指高血壓患者,血壓突然驟升而致的一過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頭脹痛劇烈,目赤,視物模糊,抽搐,嘔吐,煩躁,甚則神志不清,舌質虹苔黃,脈弦勁,當予熄風平肝、降逆通絡之品,急重者應中西醫(yī)結

23、合救治之。處方:杞菊、石斛、天麻、僵蠶、地龍各15g,鉤蘑、懷牛膝各20 g,當歸、白芍各10 g,全蝎、蜈蚣各3 g (研末分2次吞),生牡蠣、代赭石、生石膏各30 g,甘草58g術煎兩次汁混和,分二次服。13帕金毒氏瘸 屬中醫(yī)風癥、顫證范疇,乃錐體外系統(tǒng)慢性退行性疾病,以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緩慢、姿勢反射減少為特征,伴見流涎、言語欠利、咳痰、氣喘等征象。治宜平肝熄風、化痰通絡。藥用珍珠母、生白芍,桑枝各30 g,鉤藤、丹參各20 g,地龍、天麻、菊花、石菖蒲、茯苓、竹茹、僵蠶各10 g,全蝎末3 g (分吞),甘草4 g。每日一劑,嚴重者加用羚羊粉0.6 g (分吞),制白附子8 g,

24、并可配合針灸。14神經(jīng)衰弱 多呈頭眩、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神疲、舌紅、脈細弦等征象,責之肝腎兩虧,心腎不交,治宜滋養(yǎng)肝腎,寧心安神,藥用杞菊、女貞子、百合各15 g,僵蠶12 g,炙遠志8 g,棗柏仁各30 g,炙草6g;失眠嚴重,心煩者加苦參片30 g,水煎服。15三叉神經(jīng)痛 屬中醫(yī)面痛、偏頭痛范疇,面?zhèn)瘸榇觿⊥?,接觸或進食時則更甚,乃內風上擾面絡之咎,治宜熄風止痛,活血和絡,藥用地龍、炙僵蠶、川芎、白芷各100 g,炙全蝎75 g,制白附子50 g,共研細末,每服35 g(逐步遞加),一日二次,溫開水送服,57日可以見效,堅持服用,多可緩解,16老年性癡呆 中醫(yī)謂之“老年呆病”;髓???/p>

25、虛,肝腎不足,氣血虧損,心神失養(yǎng),腦竅欠慧,為病之本;血瘀痰阻,脈道不利,氣機失暢為病之標;治宜補養(yǎng)肝腎,滌痰化瘀,以慧腦竅,曾擬益腎化瘀方:生熟地黃、杞菊、天麻、仙靈脾、黨參、生黃芪、地龍、水蛭、膽南星、遠志、石菖蒲、棗柏仁、制首烏、甘草。每日一劑,堅持服用,對眩暈、健忘、失眠、癡呆、昏沉、行走欠利等可獲逐步改善,生活自理。其中天麻尤不可少,因本經(jīng)謂其“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甄權稱其能治“癱瘓不隨,語多恍惚,善驚失志”。開寶更指出它“利腰膝,強筋力,久服益神”。對老年癡呆是既治標又治本的一味佳藥。(二)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1冠心、心絞痛 概括于真心痛、厥心痛、胸痹之內,多由氣滯不暢,血脈瘀阻,或心

26、陽失展,心脈痹閉而致,活血化瘀,理氣通陽是其大法,而參用善于化瘀通脈、降脂解凝之水蛭,解痙通絡之蟬衣,每可提高療效。太子參、制黃精各15g,麥冬、丹參、蟬衣、澤瀉各l0g,檀香6g,水蛭2g(研分二次吞),炙草6g,水煎服,連服半月后,如癥情穩(wěn)定,舌唇之瘀黯漸化,可改為丸劑鞏固之。丸劑:黨參、制黃精、丹參、生山楂、廣郁金各90g,蟬蛻(洗凈)60g,水蛭30g,檀香20g,共研極細末,水泛丸如綠豆大,每服4g,日二次,開水送服。2風心 相似于“心痹”之候,多因風、寒、濕之邪內舍于心,致使心體殘損,心脈痹閉而出現(xiàn)的一種病癥。素問·痹論:“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面喘,嗌干善噫

27、,厥氣上則恐。”是風心而出現(xiàn)心力衰竭的生動描述。舌有瘀斑,脈細結代。凡瘀血征象明顯而體氣不太虧虛者,應側重活血化瘀,佐以溫陽利水,益氣寧心。可予心痹湯:生黃芪、潞黨參、炒白術、茯苓各20g,當歸尾、丹參、桃仁、紅花各10g,水蛭粉2g(分吞),炙草5g,每日一劑。如體氣虧虛較重者,當先予溫陽益氣以扶正,而后再參用活血化瘀之品。扶正可用炙甘草湯加味:紅參粉3g(分吞)、熟地黃20s,炙黃芪30e,肉桂末22(分吞),阿膠、麥冬、炙草各10g,五味子4g,炒棗仁15g,紅棗10枚生姜三片。此外,在風濕性心肌炎階段,尚未形成風心病時,如及早采用“銀翹白虎湯”以清熱解毒,利痹通絡,多可控制其風濕活動而

28、獲得痊愈,免除風心病之產(chǎn)生。處方:連翹20g,銀花、防己、木瓜、知母、粳米各24g,蛇舌草308,生石膏60g,甘草68g隨證加味:濕重加蒼術20g,苡仁30g,厚樸10g;熱重加梔子、黃柏各12g,黃連5r;心前區(qū)悶痛者加丹參20g,參三七末3g(分吞);心悸者加棗柏仁各30g,琥珀末3g(分吞)。3預防頑固性心絞痛溶栓后復發(fā) 頑固性心絞痛靜脈溶栓有效的患者用芪蛭散能對溶栓后預防復發(fā),經(jīng)觀察可明顯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全血比粘度及血漿比粘度,延長凝直酶原時間,從而防止血栓形成?;颊呱噘|紫黯或瘀斑,脈澀或結代,呈氣虛血瘀征象,治宜益氣、活血、通絡。芪蛭散由黃芪、水蛭、川芎各90g,桂枝30g,

29、共研細末,每服5g,日二次沮開水送下。服藥至溶栓6個月。4腦血栓形成、腦梗塞 腦血栓、腦梗塞均為動脈硬化而引起,僅是程度之輕重而已。中醫(yī)屬于中風范疇,多責之腎虛痰瘀內生,阻于腦竅而發(fā)喁僻不遂或卒然昏仆,所以治療大法是補肝腎、化痰瘀、慧腦竅,方用生黃芪30g,鉤藤、杞子、制首烏、女貞子、地龍、仙靈脾、丹參各15g,石菖蒲、廣郁金、陳膽星、川芎各10g,水蛭3g(研分二次吞),甘草4g,每日一劑?;蛴么ㄜ?00 g,地龍印6,水蛭 40g,共研細末,o號膠囊裝盛,每服4粒,一日二次,亦效河南中醫(yī)學院一附院用腦蘇靈沖劑(澤瀉、水蛭、大黃、黃芪),每次10g,4h次,用溫水溶化?;杳哉甙l(fā)病48h內用其

30、高位灌腸,48h后鼻飼。1周后減為每日4次,第二周后改為每日三次,第2周后改為每日3次,直到21天為止。對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及氣虛血瘀型療效較佳。能通過消除腦水腫而奏降低顱內壓。5寓脂血癥 常見頭目眩暈、胸悶、肢麻等征象,中醫(yī)屑之眩暈、痰證、瘀證范疇??捎没钛?,健脾滌痰之品,如炒白術、苡仁、茯苓、僵蠶、水蛭、生山楂、澤瀉、石菖蒲等?;蛴命S芪200g,水蛭40g,研細末,裝0號膠囊,每服5粒,一日三次,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ldlc,有佳效。6脾切除后血小板增多癥 因門靜脈高壓行脾切除術后而致血小板增多者,常呈發(fā)熱、舌紅、脈弦數(shù)等營血瘀熱征象,故應涼血化瘀治之,上海仁濟醫(yī)院秦亮甫教授創(chuàng)用生

31、地黃30g,生蒲黃、五靈脂各15g丹皮、赤芍、地鱉蟲各10g,虻蟲6g,水蛭3g(研分吞),甘草4g,每日一劑,連3劑,血小板數(shù)即見下降,如未下降至30萬mm3以下者,需續(xù)服之。方中虻蟲有時易引起腹瀉,性峻利,虛人可去之。7心力衰竭 北京西苑醫(yī)院以蠟酥1份,茯苓9份組成的“強心散”,治療各種心力衰竭,有較顯著的療效,每服100mg,一日23次,藥后248h癥狀、體征皆有改 善,表現(xiàn)在脈率減慢,尿量增加,水腫消退或減輕,肝腫縮小。蟾酥的強心作用,與它能顯著增加心肌蛋白激酶活性有關,而對其他內臟蛋白激酶活性幾乎沒有影響,因此它沒有類似心得安一類的副作用。但蟾酥有毒,用量應嚴格掌握,每日量為1530

32、mg,不可過量。又以其能引起子宮收縮,孕婦忌服。9急性白面病 此乃病程短、死亡串高的一種血液病,化療療效雖較好,但均有較強的毒副作用。為此,積極在中醫(yī)藥方面尋找治療方藥,是一個重要的途徑。中國中醫(y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腫瘤組用“安露散”治療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淋、急粒、急單、紅白血病等)有一定療效。安露散一號由全蝎、蜈蚣、僵蠶、地鱉蟲等量焙干研末,每服0.7g,日三次,慢性粒未急變者以每服0.3g,日三次為好,和入雞蛋蒸食。對合并感染高燒者,可配合使用金銀花、黃芪各30g,當歸、甘草各15g,以補益氣血、活血祛瘀,清熱解毒。共觀察29例,其總緩解串為48.3,同時有4580的患者有食欲、臨床一般狀況和

33、血象的改善,值得進一步探索。9蕁麻疹 古稱“陪類”,多為風熱客于營分而致,治宜驅風泄熱,涼血活血;少數(shù)病例屬脾虛風濕蘊于肌腠不化,則宜補脾祛風化濕為主;如反復發(fā)作,久治未愈,而氣血虧虛者,又宜益氣養(yǎng)盤,兼去風濕。因僵蠶長于散風泄熱,對風熱型蕁麻疹,用之多能奏效。 處方:僵蠶60g,蛇蛻40g,生大黃90g,廣姜黃40g,共研細末,每取6g,以白糖開水送服,服后得微汗即愈,未愈者可續(xù)服數(shù)次,每日一次。 僵蠶、姜黃、蟬衣、烏梢蛇各等分為末,每服5g,日二次。此二方功能祛風散熱,活直祛瘀對頑固性風疹塊有佳效。但方對體質壯實者最合,如體氣偏虛而風熱仍盛 者,則以方為宜。 蠶砂飲(蠶砂、丹參各30g,蚤

34、休、地膚子各15日,蟬衣8g)治蕁麻疹,連服3劑即愈。對皮膚瘙癢癥、藥疹,玫瑰糠疹、手部急性濕疹、日光性濕疹等均有一定療效。 (三)呼吸系統(tǒng)疾病 1慢性支氣管炎 多反復發(fā)作,纏綿不已,下列單方,收效滿意。 露蜂房揀凈,研末,每取1.53g,雞蛋一枚(去殼),混和,不放油鹽,置鍋內炒熟,于飯后一次食用,每日12次。多可于三天內控制主要癥狀,不僅療效高,且見效快,本方除具有止咳化痰、平喘降逆的效能外,還有催眠、增加食欲及止血之作用。但有較少敷患者,服后有頭暈、惡心之感,不需停藥。蜂房過去主要用于祛風定痙、解毒療瘡、散腫定痛,近代觀察,并有興陽起痹,抗癌消瘤之功;小量常服,能強壯益腎,故于慢支,不僅

35、治標,亦且治本。蛤鯛散(蛤蚧一對,烏賊骨150g,共研極細末,加白糖500g混勻,每4g,一日二次)治療慢性咳嚙不已,而體質偏虛者,最為適合。一般12周見效,34周穩(wěn)定。因為蛤蚧能補肺潤腎,止咳定喘;而烏賊骨孟詵謂其“久服益精”,葉氏摘玄方用其治小兒鼻鉤,因此,也是一味治慢支、哮喘的有效藥。2哮喘 有寒、熱、虛、實之分,宜辨證施治。 支氣管哮喘,久而不愈,或伴有肺氣腫而面浮肢腫表現(xiàn)為虛寒型哮喘(腎不納氣)者,宜用參蛤散(紅人參、北沙參各15g,蛤蚧一對,麥冬、化橘紅、川貝母、五味于各10g,紫河車24g,共研極細末),每服4g,日二次。因為蛤蚧辛微溫潤腎,止咳定喘;人參、紫河車、北沙參、麥冬補

36、益氣陰,以治其本;化橘紅、川貝母化痰止咳;五味子斂肺止喘,合之組方對虛寒型哮喘最為合適。如合并感染,宜先用清肺降逆之品調治,然后再服本方。喘定后,仍宜每日或間日服一次,以資鞏固之。哮喘之偏熱、偏實者,可用“玉蜒丹”(蜒蚰100條,冷開水洗去泥垢,加象貝母粉,同搗如泥,捻丸如綠豆大),每服1.5g,早晚各一次。多數(shù)病例服后哨促減緩,咯痰爽利,癥狀改善,連續(xù)服用,輔以培本之品,可以逐步治愈。我們臨床觀察,玉蜒丹對各型發(fā)作性哮喘(除腎不納氣者外),均有助益。因蜒蚰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平喘之功,善于緩解支氣管痙攣,使呼吸道通暢,分泌物大量排出。佐以,象貝化痰定喘,療效較佳。或取蛞蝓10條,洗凈后加白糖2

37、匙拌和,約1小時即化為粘液狀,于臨睡時頓服,連服710天后,可適當減量至喘息停止為度。一般服后,痰量排出增多,咽頭有緊縮感,約數(shù)日后,痰量減少,咽頭緊迫感即消失,隨之喘息停止發(fā)作,且較少復發(fā),無副作用,是其優(yōu)點。 地龍性寒,有舒張支氣管、寬胸、化痰、平喘之功。常用方:地龍150g,梅螺蛸、天竺黃、紫河車各100g,川貝母60g,共研極細末,裝膠囊,每服3g,一日二次。連服6個月為一療程。對慢性支氣管哮喘不能平臥者,能增強機體功能,促使康復。對發(fā)育期前的兒童哮喘,收效甚佳。 3肺氣腫 肺氣腫多繼發(fā)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癥。古籍稱之為“肺脹”,是很確切的,在治療上并創(chuàng)訂“皺肺丸”,甚具良效。百一選

38、方圣濟總錄世醫(yī)得效方昔濟方均載有此丸,治久嗽、喘咳、痰紅,其中昔濟方之皺肺丸明確指出:“治咳嗽肺脹,動則短氣”,是完全符合肺氣腫的表現(xiàn)的。該丸由五靈脂二兩,柏子仁半兩,胡桃八枚(去殼)組成,共研成膏,滴水為丸,如小豆大,甘草湯下,每服15粒,一日二次,有和瘀、化痰、皺肺、納腎之功,對肺氣腫之輕者,有較好之療效,重者可用參蛤散。 4慢性腩肺心病 本病多由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慢性病變逐漸引起肺動脈高壓,進而導致右心室肥大的一類心臟病,最后多出現(xiàn)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由于患者多是中老年人,體氣偏虛,易于感受外邪而發(fā)此病,咳嗆痰多,喘促,面浮肢腫,胸悶心悸,納呆,苔膩,質紫黠,脈滑數(shù)。其輕者用本方有效:

39、金蕎麥、魚腥草各30g,地龍15g,葶藶子15g,杏仁、紫菀、黛蛤散各l0g,甘草4g,每日l劑。有清熱、化痰、消瘀、平喘之功。葶藶子(隔紙微焙)研末,每服35g,日2次,瀉肺利水、消腫、祛痰定哨之功較著,并有增強心肌收縮,減慢心率的強心作用。如肺氣塞塞,痰濁內阻,粘稠而不易咯出者,可用“奪痰定驚散”0.6g,日12次有良效。癥情偏重者,可酌加萬年青根(干品)l020g,紅參6l0g,制附片、麥冬各l0g,五味子6g,溫陽、益氣、斂陰。癥勢嚴重者,則需中西醫(yī)結合為宜。 5百日咳 俗稱“頓咳”,以陣發(fā)性、痙攣性咳嗽為特征,下列兩方,收效滿意。 蜈蚣、甘草各等分,研細末,每次12歲用1.5g,34

40、歲用2g,一日三次,連服57日。 蟬衣、僵蠶、前胡各6g,生石膏、杏仁、川貝、海浮石各4.5g,六軸子、北細辛、陳京膽星各1.5g,研細末,每次1歲服0.3g,一日可服46次(間隔3小時),白糖開水送下。一般連服2日后可見緩解,56日可漸向愈。二方均有解痙定咳、化痰下氣之功,痰多或伴有發(fā)熱者以2方更合。病案舉例錢孩,4歲?;及偃湛纫讯嗳?,其咳陣作,作則面紅氣窒,咳聲連連不斷必嘔吐痰涎始已。苔薄膩,脈滑數(shù)。予蜈蚣甘草散9包,3日分服。藥后第二日即見咳勢減緩,3日大定,續(xù)服2日而盒。6肺結核 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久不閉合,浸潤型肺結核久不吸收者,可用“保肺丸”泊之。地鱉蟲120g,制首烏、白及

41、各400g,蒸百部、紫河車各150g,共研極細末,另用生地槽、薦草、黃精各200g煎取濃汁泛丸,如綠豆大,每服9g,日2次,地鱉蟲活直散瘀,推陳致新,促使病灶吸收,空洞閉合。白及補肺泄熱,斂肺止血。首烏、河車滋養(yǎng)肺腎,補益氣血,增強體質,加速恢復。百部、地榆、律草、黃精均有抗結核及清熱滋陰之功,合之為丸,收效滿意,堅持服用,多在36月痊愈。病案舉例魏某,女,49歲,農(nóng)民?;悸岳w維空洞型肺結核已八載,迭經(jīng)中西藥物治療,迄未奏效。面色晦滯形體羸瘦,咳嗆氣促,痰多而濁,偶或帶血,胸痛隱隱,盜汗失眠,納呆不馨。苔膩質紫,脈弦細而數(shù)。證屬肺癆重候,乃肺體久損,痰瘀凝滯,邪稽不去,正虛難復之征。治宜開瘀

42、解凝,培正補肺并進,予抗癆保肺丸一料,冀能應手。藥后精神較振,咳嗆、咯痰均減,活動已不氣促,直汗、失眠亦見好轉,納呆漸香。胸透復查:病灶明顯吸收,空洞略見縮小。上方續(xù)服兩料,諸象悉除,體重增加。攝片:空洞閉合,炎癥吸收。已能從事一般輕工作。 (四)消化系統(tǒng)疾病 1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根據(jù)“久病多瘀、久病多虛”及肝郁氣滯,血瘀癖積的機理,擬訂“復肝丸”治療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因其寓攻于補,攻不傷正,補不壅中,可使虛弱、脅痛、肝脾腫大、肝功異常逐漸減輕或消失,并能升高血漿蛋白總量,調整白球蛋白的倒置。自1963年在中醫(yī)雜志報道后,各地采用,均稱收效滿,處方:地鱉蟲,太子參(或紅參須)各306,

43、紫河車24g,廣姜黃、炮山甲、廣郁金、參三七、雞內金各18g,共研極細末,另用糯稻根、石見穿、虎杖、蒲公英各120g,煎取濃汁泛丸如綠豆大,每服3g,一日三次。 病案舉例 陳某,女,34歲,農(nóng)民。夙患血吸蟲病,近年來,形體消瘦,食欲不振,腹部逐漸脹大,某醫(yī)院確診為肝硬化腹水,經(jīng)中西藥物治療效果不顯。頃診肝區(qū)刺痛,灼熱體倦,腹大如鼓,小溲不多,大便尚調,月經(jīng)雖行而量少,其色紫黑,舌質偏虹、苔薄黃,脈弦數(shù)。肝功能檢查:scpt 60u,tttl3u,白、球蛋白倒置。證屬鼓脹。緣肝脾兩傷,徽塊癖積,疏泄失職,血瘀水停所致。當予調養(yǎng)肝脾、化囊消瘀、疏絡行水為治。處方: 北沙參、丹參、澤蘭、澤瀉各15g

44、,制黃精、石見穿各20g,生牡蠣(先煎)30g,路路通、炙地鱉蟲各10g。連進5劑,未見顯效。仍予原方,每日1劑,另囑每日覓鯉魚一尾,去鱗甲、內臟,加赤小豆60g,不放鹽,煮服。第二日尿量顯增,半月后廢水退凈。續(xù)予原方去澤瀉,加生黃芪30g,囑隔日服1劑,共進二十余劑,此間未飲鯉魚湯,但小便一直正常,后予復肝丸善后鞏固,半年后復查,肝功能正常,基本治愈。 2肝硬化腹水 肝經(jīng)疫毒已久,肝脾兩傷,導致血瘀癖積,水濕停潴,而致肝腹水萌生,治宜疏肝解郁,化瘀軟堅,滲濕利水。久病體虛者,還應兼顧培補脾腎。陳士鋒石室秘錄所載之“消脹除濕插”(蜣螂蟲、木瓜、通草、延胡索、佛手、郁金、絲瓜絡各8g,紅花、茜草

45、、遠志各4g,路路通10枚,生苡仁24g,香櫞皮半個)有活血散瘀、疏肝理氣、消脹除濕之功,對肝腹水有較佳之效?;蛴谩八N茼子18g,水蛭6g,生牡蠣、白茅根、車前子各30g,海藻、茯苓各15g,肉桂1.5g,沉香末、琥珀末各2g,分吞)亦佳。3肝炎脅痛 慢性肝炎之脅痛,多由肝郁直潛而引起,較為頑固,為患者精神上一大威脅。如僅以脅痛為主者,可徑予“寧痛丸”(九香蟲150g,參三七200g,炙全蝎100g,共研極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1.5g,早晚各服一次,一般12日后疼痛即見減輕,痛減后,可改為每晨服一次,痛定即可停服。如癥情復雜者,即以九香蟲4g加于辨證論治的處方中,亦有較好之療效。4膽

46、結石 濕熱郁于膽經(jīng),結而為石,在三金湯(金錢草、雞內金、廣郁金)中加用善于疏肝郁、散滯氣、促使排石的九香蟲6g,長于溶石的芒硝4g(分二次沖)每收佳效。5萎縮性胃炎 相似于中醫(yī)之胃痞,病因病機,錯綜復雜,既有胃失和降、脾胃濕熱、胃陰不足之征象,又有脾胃虛寒、脾失健運,或脾不升清,肝氣郁滯的證候;但病位在胃,其病理改變則一,根據(jù)“久病多虛,久病多瘀”之機理,組方堅守“補而不滯,滋面不膩,溫而不燥,攻而不峻,行不耗陰”之原則,基本方:生黃芪20g,黨參、蒲公英、徐長卿各15g,刺猬皮、五靈脂各10g,莪術、鳳凰衣、玉蝴蝶各6g,綠萼梅8g,砂仁3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偏陰虛者加北沙參、杞

47、子各10g;偏陽虛者加高良姜、炒白術各10g。伴見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要加重刺猬皮至15g,蜂房、炮山甲各10g(或山甲粉3g分吞),以軟堅散結,消息肉,化瘀滯;白花蛇舌草30g,解毒散結,從而促使腸化和增生性病變的轉化和吸收。黨參、川樸、延胡、黃連能殺滅幽門螺旋桿菌,可參用之。6消化性潰瘍 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烏風散(烏賊骨60g,鳳凰衣、玉蝴蝶各50g,象貝母40g,共研極細末,每飯前半小時服4g,一日三次)。對潰痞有止痛、制酸、護膜生肌之功,善于促進潰瘍之愈合,一般連服23月,多可趨愈。 7慢性腹瀉 包括過敏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腹痛,泄瀉稀便,雜有粘液或膿血,時輕時劇,纏綿不已,

48、呈反復發(fā)作。泄瀉初期,屬實屬熱,宜清宜導,久瀉則多屬虛,屑寒,故宜止、宜斂。五倍子其性不僅收斂止瀉,且有抗菌作用,對慢性泄瀉甚合。綱目以之治泄瀉之附方達 6首之多,可知其效果。五倍子、炒白術各60g補骨脂、赤石脂各40g,公丁香30g,共研極細末,每服3g,一日二次,連服37日多收良效。8小兒消化不良 驗方“蜈蚣兒茶散”治小兒消化不良之嘔吐、泄瀉、小便減少者甚效,脫水顯著者,應予補液。蜈蚣(文火烘干)62g,兒茶38g,共研極細末。6個月以下,每次服0.33g;612個月每服0.65g,12歲每服0.85g,一日三次,多于12日臨床治愈。別錄曾提到蜈蚣“療心腹寒熱積聚”,說明蜈蚣對胃腸功能有調

49、整作用,今伍以收斂止瀉之兒茶,一溫一寒,一開一收,共奏和調中州之功。脾虛者,應加白術、木香之屑。 9、不全性腸梗阻 古人稱之為“吐糞癥”。因蜣螂蟲有破結攻竄之功,能使腸之梗阻松解,故多以之為主藥,但以不全性腸梗阻初期為宜,如梗阻時間已長,形成腸道局部壞死者,則應手術治療為是。蜣螂蟲、生枳實、炒檳榔、橘荔核各10g,代赭石30g,川連、干姜各2g,一日二劑,分4次服用,多于次日松解?;蛴猛戲胂x7只,黑白丑、石葛蒲各9g,治療麻痹性腸梗阻亦有效。 10、糖尿病 蠶繭含絲纖維蛋白、絲膠素,有擬膽堿作用,井含鐵、氟、錳、鋅等微量元素,能降糖解渴,治小便過多。已出蛾的桑蠶繭10g,水煎,每日1劑,對消渴

50、病之口渴多食易饑,小便頻數(shù)者,有生津止渴、降糖之功。 炙僵蠶研細末,用0號膠囊裝盛,每服日粒,一日三次,并取鮮篇蓄洗凈,切碎搗爛取汁約50ml,溫飲之,可提高療效,一般l2周即見癥狀改善,堅持服用,血糖、尿糖均可控制。因僵蠶具有化痰消堅、活絡通經(jīng)之功,殆具有調節(jié)糖代謝紊亂之作用。 衛(wèi)茅科的鬼箭羽,性苦寒,本是行血通經(jīng)、活絡止治婦女閉經(jīng),風濕痹痛之品,近代實驗證明,它還能刺激胰島素細胞,調整不正常的代謝,加強胰島素分泌,從而降低直糖。由于它具活血化瘀功能,對糖尿病并發(fā)癥如心腦直 管、腎臟、眼底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病變亦有幫助,每日2030g加于辨治方中。 11口疳 即復發(fā)性口瘡,常于勞累、失眠、焦慮后出

51、現(xiàn),進食或說話時疼痛加劇,治法甚多,而以蜈蚣研粉,加少許梅片同研勻用雞蛋清調搽患處,一日三四次收效較速。 (五)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 1急慢性腎炎 多以浮腫、蛋白尿、納呆、腰酸、神疲及肌酐、尿素氮升高為主癥,有效方藥甚多,單方蜈蛤蛋療效較好。蜈蚣一條,去頭足,焙干為末,納入雞蛋內攪勻,外用濕紙及黃泥土糊住,放火上煨熟,剝去外殼取雞蛋吃,每日吃一枚,7天為一療程,病未愈,隔3天再進行下一療程。在治療中患者應休息、低鹽飲食,不配合其他藥物,一般23個療程好轉少數(shù)46個療程始穩(wěn)定。如仍不愈者,應改用辨治方藥為是。此法對消退浮腫,控制尿蛋白,有較好療效,腎功亦有改善。但如服后有膚癢不適者,乃過敏反應,應

52、予停服。 慢性腎炎時腫時消,腎功能損害,尿蛋白持續(xù)不消,日久不愈者,用“海馬健腎丸”(海馬、砂仁、茯苓、山萸肉、黨參各30g,熟地黃90g,淮山藥60g,薄荷葉15g,共研細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7日日二次)有較佳療效,能補益脾腎、溫陽利水、固攝精微,一般服2周后,尿蛋白即逐步控制,12月后,精神振奮,體重增加,腎功正常,繼后陰虛以六味地黃丸,陽虛用金匱腎氣丸鞏固之。2腎病綜合怔 在常規(guī)治療前提下,加用活血散瘀、滌痰瀉濁的“蛭錦膠囊”(水蛭100g,生大黃50 g,井研細末,裝0號膠囊,每服59粒,一日二次),能顯著提高療效,改善患著的血液流變學紊亂及脂質代謝異常,消退水腫阻止病情進一步發(fā)展,

53、改善腎功能,頗有幫助。9陽痿 導致之原因甚多,扼其要可分之為二:一為勞倦思慮傷神,性欲過度,精血暗耗,下元虧損,而致腎虛陽萎不舉,并有陰虛、陽虛之分;二為肝經(jīng)濕熱下泄,致宗筋為之痿而不舉,此類患者多為青年體質壯實者,用龍膽瀉肝湯清其肝火,瀉其濕熟,甚易瘥復。肝腎虛而致之陽萎,偏陽虛者當濕腎壯陽、以振其痿,偏陰虛者,又宜補養(yǎng)肝腎,以復其損。下列數(shù)方,可選用之。 蛛蜂丸(花蜘蛛30只炙蜂房、紫河車、仙靈脾、淡蓯蓉各60g熟地黃90g,黃狗腎2具。共研細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6g,日二次),宜于體虛較甚者。目前花蜘蜂難覓,可以蛄蚧1只代之。 溫腎起痿湯(仙靈脾、熟地黃各15g,炙蟋蟀l(fā)對,鎖陽、淡蓯蓉

54、10g,紫河車6g,甘草4g,水煎,每日l劑,連服12月。 陽痿湯(蜈蚣3g,全當歸、生白芍各15g,甘草6g)水煎,每日1劑,或作散劑(螟蛄30g當歸、白芍各60g,甘草40g共研細末,每服3g,一日二次)亦可,有溫養(yǎng)肝腎,開瘀通絡而治陽痿之功。 補腎丸(蛤蚧一對,熟地黃、菟絲子、金櫻子、巴綴天、淡蓯蓉45g,紫河車30g,共研極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6g,日二次)對腎陽不振,下元不固之陽痿。早瀉有效。因蛤蚧溫腎助陽,興陽起廢,余藥固攝下元,溫養(yǎng)肝腎,故奏效較好。但苫黃舌質虹,下焦有濕熱或熾火盛者,不宜使用。對腎陽虛衰較甚者,面色魄白,形瘦,怯冷倍于常人,舌質淡,脈沉細之陽虛患者,可用蛤

55、茸散(蛤蚧、鹿茸各等分,研極細末,每晚服2g)以溫壯腎陽,如有口干、舌紅即應停服,勿使過之。4不射精癥 性交不射精癥屬“精閉”范疇,多責之肝郁氣滯,蔬泄失職,而致精竅不通,故應疏肝解郁,通絡排精,藥用柴胡、白芍、當歸各log,以疏養(yǎng)肝木,而解郁結;蜈蚣3g(研分吞)、路路通、威靈仙各15g,開啟精竅,通絡排精,甘草5g以協(xié)和諸藥。每日1劑,2周為一療程,一般多在23療程治愈。同時輔以心理疏導,收效更好。5前列腺增生 多為濕熱夾痰,阻于下焦,致膀胱氣化不利,小溲不爽,余瀝不盡,甚則癃閉(尿潴留),伴有結石者,常合并尿血。治當化濕熱、消瘀結,取蛭蟀散(水蛭4g,蟋蟀1對,共研細末,分二次吞),用當

56、歸尾、赤芍、桃仁、紅花各l0g,劉奇奴、王不留行各15g,敗醬草30g,生地黃、雞內金各15g,甘草6g,煎湯送服,每日1劑,連用714劑,多收佳效。6附睪炎 相似于“子癰”之疾,癥見附睪硬結,陰囊下墜,脹痛,小腹有拘急感多由瘀凝寒結所致,治當化 瘀理疝,溫經(jīng)散寒。驗方“蜈蝎白椒散”(蜈蚣、全蝎各l0g,白胡椒2g,共研細末),每服2.4g,黃酒送下,輕者1次見效,重者每隔2日服一次,多在35次治愈。 7術后尿潴留 腹部手術后膀胱麻痹引起的尿潴留,用螻蛄(去頭、足、翼)15只煎汁約l00ml頓服,1小時后即可排尿。因螻蛄含有硫胺素和堿性銨鹽,故善于利尿,對其他水腫之證實者,亦可應用。病案舉例謝

57、某,男,28歲,工人?;颊咴谘橄率┬嘘@尾切術,術后3小時少腹脹痛欲尿,歷4小時仍不能排出,呻吟不巳。給螻蛄(去頭、足、翼)20只煎湯1小時碗服,1小時后排尿甚暢,腹脹痛隨之緩解。8腎陽虛餒,夜尿頻繁 腎陽虛衰,而致脬氣不固夜尿頻繁,常見于老人、虛人,用熟地黃15g,桑螺蛸、金櫻子各10g煎汁送服海馬1.5g(研末,分二次吞服),一般多在35劑見效。海馬溫腎助陽,滋補強壯;地黃、桑螵艄、金櫻子補腎收斂,縮尿固下,故收效較佳。9預防子宮絨毛膜上皮癌 凡葡萄胎經(jīng)過刮宮13次后,尿妊娠試驗仍為陽性者,需預防子宮絨毛膜上皮癌之萌生,可用復方蜂房湯(蜂房、當歸、澤蘭、炮山甲各9g丹參、生山檀各15g,茯苓12g)每日1劑,連服5劑為一療程,并作尿妊娠試驗,如已轉為陰性,即可停服,俏仍為陽性,可服第2療程,并加入半枝蓮15g,一般藥后會出現(xiàn)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若數(shù)量不多,無需停藥,亦不需止血。如停藥期間,陰道又見不規(guī)則出血,而尿妊娠試驗仍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