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外語文化教學的另一面淺析“中國文化失語癥”_第1頁
加強外語文化教學的另一面淺析“中國文化失語癥”_第2頁
加強外語文化教學的另一面淺析“中國文化失語癥”_第3頁
加強外語文化教學的另一面淺析“中國文化失語癥”_第4頁
加強外語文化教學的另一面淺析“中國文化失語癥”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jié)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16卷第4期2(x)4年12月寧波高等??茖W校學報journalofningbocollegevol.16no.4dee.2004加強外語文化教學的另一面淺析“中國文化失語癥”張雁(寧波工程學院,浙江寧波315016)摘要:外語教學不僅是語言教學,而且是文化教學。但縱觀我國各級英語教學在增加文化含t上卻有著一種片面性:即僅僅加強了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的介紹,而對交際主體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卻總體上處于忽視狀態(tài)。本文分析了“中國文化失語癥”的表現(xiàn),從現(xiàn)代遷移理論和現(xiàn)行課程設里著手,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剖析,指出了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癥”對國際文化交流、英語學科發(fā)展、英語教學發(fā)展的意義,并從

2、教學思想、教學素材、教學策略三個角度給出了解決方案。關(guān)鈕詞:中國文化失語癥;英語教學;遷移;文化交流中圈分類號:g4o文獻標識碼:a文章繃號:1008一7109【200404一00”一04眾所周知,中國文化既博大精深,又特色鮮明,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具備天然的文化資源優(yōu)勢。但要發(fā)揮這種優(yōu)勢,卻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現(xiàn)實,就是當今世界英語幾乎獲得了“準世界語”的地位,這樣中國文化在國際輸出時就經(jīng)常需要用英語來交流。然而,雖然外語教學“不僅是語言教學,而且是文化教學”這一理念早已成為我國外語界的共識,但縱觀我國各級英語教學,在增加文化含量上卻有著一種片面性,既僅僅加強了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的介紹,而對交際主體

3、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卻總體上處于忽視狀態(tài)。如有一句茶壺上的話為:也心可清以這句話的特點是,不管從那個字開始往后讀,其句意都基本不變。漢譯英的難度可想而知。雖然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英語學習者在面臨以下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的英語表達時感到困難卻并不鮮見,如:(1)表示中國古代獨特事物的中庸,三綱,五常,陰陽等;(2)表示中國傳統(tǒng)飲食的餛飩,鍋貼,冰糖葫蘆,米粉等;(3)表達傳統(tǒng)物品的景泰藍,屏風,麻將,紙錢等;(4)表達中國文化特色的五講四美,三熱愛,五好家庭,三通等等詞匯。這些獨一無二的漢語詞匯到目前為止都鮮見于目前各個層次的英語教學。即使在教學中遇到,師生都不會以此為重點,或不

4、了了之,或一筆帶過。日積月累,竟發(fā)現(xiàn)隨著英語水平的提高,對英語及其文化的了解日漸增多了,對漢語及其文化卻漸行漸遠,一旦遭遇中國文化,竟然只能看得懂,說不出,患上了“中國文化失語癥”。1中國文化失語癥的成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文化失語癥”反映出英語教學中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1.1長期忽視正遷移奧蘇伯爾的認知結(jié)構(gòu)理論認為,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有意義的學習中一定有遷移。就遷移作用而言,在學習過程中先行學習往往影響后續(xù)學習。如果先行學習對后續(xù)學習產(chǎn)生積極影響,就是正遷移,反之就是負遷移。就遷移類別而言,既包含不同語言之間的遷移,即語間遷移,如漢英遷移,也包括同一語言內(nèi)部

5、的遷移,如英語聽力和閱讀對口語和寫作的影響。同時,第二語收稿日期:2004一10一26作者簡介:張雁,女,寧波工程學院。寧波商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4期78言和外語學習中竭力避免母語中介作用或遷移作用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無效的。既然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是在基本掌握母語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因而不可避免要受到母語及其他經(jīng)驗的影響。這種來自母語與其他知識經(jīng)驗的遷移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前者指漢語語言現(xiàn)象和英語語言現(xiàn)象相同或相似,后者指漢語語言現(xiàn)象和英語語言現(xiàn)象相異,包括英語中特有的語言現(xiàn)象。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只重視了語際之間的消極影響,即負遷移。我們的英語教學以呈現(xiàn)漢英差異為主,對漢英相同之處卻經(jīng)常一筆帶過

6、,師生都相信后者容易理解,不必強調(diào),自然能溫故而知新,結(jié)果是學生在這些中國文化與英語世界的語言和文化藕合時,卻是溫故而不知新。雖然突出漢英差異,可以更鮮明的讓學習者了解目標語的語言和文化,但同時也剝奪了他們連接先行學習和后續(xù)學習的某種機會。嚴重時學習中不能產(chǎn)生共鳴,甚至學習積極性被戳傷。其實,語際之間的相似之處,即正遷移是大量存在的,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irinsheep5elothing,“同舟共濟”英語為inthesame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earth,“三思而后行”英語為thinktwicebeforeyouaet。語言間這種“異曲同工”的禍合現(xiàn)

7、象是人類歷史經(jīng)常驚人的相似的表現(xiàn)。它們其實是不同文化的交集部分,如果能以恰當?shù)姆绞匠尸F(xiàn)在教學中,必然能產(chǎn)生積極的正遷移,又何樂而不為呢?同時,我們的各層次的英語教材也只重視反映英語國家的文化,這當然符合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長期看不到,聽不見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也就是沒有先行學習,如此在后續(xù)學習中,如口語和寫作中又怎能不失語呢?1.2長期忽視中國文化教學即使我國的精英教育大學里的中國文化課程也少得可憐,甚至無跡可尋。瘋狂英語就是對英語教師也不總是一件歡欣鼓舞的事。由于語言表達文化,文化的教學對語言的教學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根本的。而現(xiàn)實是廣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是蒼白的,缺少了

8、文化就好比是魚兒離開了水,又怎能惟有源頭活水來?又何況要魚兒在異國語言中暢游呢?造成這一現(xiàn)象既有教育者的原因,也有被教育者的原因。既然大學課程很少涉及中國文化,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又有減弱的趨勢,那么出現(xiàn)“中國文化失語癥”也非空穴來風了。相比而言,教育者應該承擔起引導的責任,這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要求。2“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影響“中國文化失語癥”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交流的中斷。無論是漢語的“交際”,還是英語的“communication”,其表達的行為都是雙向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吸引著全人類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一過程,大體上是一種文化輸人。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

9、,許多中外學者都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發(fā)揮重要作用的世紀。這將是一個中國文化輸出的過程。文化輸出要依賴各種載體,其中語言是必不可少的一種。然而,英語的強勢地位使得這種交流在多數(shù)情況下必須以英語為交流的載體,因此,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在這個文化輸出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國文化失語癥”使得眾多英語學習者,包括許多英語水平達到中級或高級水平的人,在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時,卻是茶壺里的餃子倒不出。前文所列舉的一些中國特有的事物往往成為英語表達的攔路虎,甚至人人熟悉的孔孟的英語譯名也非易事。這又如何能表達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呢?這將影響我國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做出應有的貢獻,是英語教學中急需解

10、決的。3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必要性3.1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化的時代。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化互補與交融是必然的。北大著名學者張雁:加強外語文化教學的另一面79季羨林曾有一個觀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是說每一種文化都有一個誕生,成長,興盛,衰微,消逝的過程。雖然西方文化帶來了現(xiàn)代化,但它也有天然的不足之處,生態(tài)失衡,氣候惡化,新疾病不斷暴發(fā)等等都是西方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是全人類的大事,需要全人類的通力配合才能解決。雖然改革開放召喚我們“拿來”人類的文明成果,但中華文明曾經(jīng)為人類做出巨大的貢獻,以后還將為全人類作出獨特的貢獻,因此除了“拿來”,我們也要“送去”我們的燦

11、爛文化。比如,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祖國獨一無二的醫(yī)學等等都能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新的思路。然而,漢語短期內(nèi)不可能成為類似于英語的“準世界語”,我們必須學會“新瓶裝老酒”,學會用英語來傳達祖國的文化。3.2促進英語學科發(fā)展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必定能為英語的發(fā)展做出貢獻。由于中西文化的相互滲透,大量來自于漢語的詞匯早已融人英語,成為規(guī)范英語的一部分。如人人熟悉的longtimenosee。近年來,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加,表現(xiàn)中國經(jīng)濟,社會,文化,日常生活諸領(lǐng)域的英語詞匯大量出現(xiàn),在詞匯,句法,以及語篇等方面都對英語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歷史上曾出現(xiàn)的美國英語,澳大利亞英語等都為

12、英語的發(fā)展做出貢獻。雖然是否會出現(xiàn)中國英語還未可知,但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卻必定能為英語的發(fā)展添磚加瓦。3.3促進英語教學的發(fā)展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既是英語教學的要求,也是英語教學的手段。英語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對目的語自身的語言和文化的學習,它還應包括對其他語言和文化的兼容。這既指目的語中現(xiàn)存的語言表達,也指用目的語來表達目的語尚未涉及的他國文化,特別是在國際交流中。而前文所說的文化的藕合現(xiàn)象也說明利用母語對外語教學是大有裨益的。4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策略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癥”要對癥下藥。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4.1教學思想在教學思想上,我們要提高對兩個問題的認識。首先,要認識到“中國

13、文化失語癥”的存在是英語教學的缺陷,包括教學內(nèi)容的不充分和教學手段的不完善。在二十一世紀,一體化已成為當代世界的主要特征,不同文化在融合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異域文化的理解。這種理解不僅包括對人類文化共同領(lǐng)域的理解,更包括對人類不同的文化進行理解。而語言是交流的主要工具,它應當承擔起促進全面交流的使命,不能使交流天然地被局限于共同的領(lǐng)域。其次,要認識到在“中國文化失語癥”的解決過程中防止中國式英語(chinglish)的必要性。中國特有的自然、社會、文化現(xiàn)象的英語表達都必須符合英語的規(guī)范。4.2教學素材語言是文化的鏡子,文化是語言的淵源。既然“中國文化失語癥”涉及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就是前提

14、。它是遷移順利進行的貯備,是先行學習。因此,必須重視中國文化的熏陶。這樣,才能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正遷移。大學必須花大力氣進行中國文化課程的設置和開展,才不會在漢譯英時因為對母語文化的把握不夠而引起錯誤。了解了中國文化只是起點,我們必須加強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訓練,包括聽和讀。在聽得方面,中央電視臺九套節(jié)目是不錯的選擇。此外,國外電臺對我國文化的介紹也是選擇之一。只是它們都處于一種散亂的狀態(tài),應該組織人力、物力進行系統(tǒng)的編撰。在讀的方面,中國文化的英文讀物不多,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解決:一是搜集國外現(xiàn)有的中國古典思想著作;二是編寫中國文化的英文教材,并結(jié)合閱讀教學,互相促進。此外,為了使學生對中國文

15、化的特質(zhì)有深刻的了解,應該結(jié)合西方思想文化的介紹,進行比較教學。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教學素材的編寫應該針對各個層次的英語教學,只有貫穿各個層次的英語教寧波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第4期學,學生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水平與基礎(chǔ)英語水平的提高才能同步增長。4.3教學策略教學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利用學生對漢語和漢文化的了解,鼓勵學生全程介人,要:4.3.1教學手段先進:采用多媒體教學,增加課程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4.3,2教學活動豐富:采用課堂精講,師生對話,小組討論。公開辯論等形式進行教學。但這一切都要以課前的大量閱讀為基礎(chǔ),形成課前準備,課堂參與,課后研究的模式。4.3.

16、3教學評估個性化:中國文化的英語教學應擺脫以往教學中只傳授知識的弊端,而應以研究為特點,培養(yǎng)學生對中西文化的了解、鑒賞。因此,應把學生對課程的參與性作為課程評估的重要參數(shù),培養(yǎng)他們研究的精神。綜上所述,“中國文化失語癥”反映出了英語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它在現(xiàn)實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影響著文化理解與文化共享,有必要在教學實踐中去分析它,解決它,為跨世紀人才的培養(yǎng)助上一臂之力。參考文獻:l10dlin,terence.2001langusgetransfer,cross一linguistioi祖ueneeinlan別a,learning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

17、翻譯出版公司,2003.3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z.http:/www.people.eom.e可gb/ehannell/xz/20001029左775料.ht-ml.on”d婦心山tyto乙甲c州畫.ec吐itla.加e心汕.zhangyan(ningbouniversityofteehnofo盯,ningbo,zhejiang,315016)扣川比改:foreignlanguageteaehingshouldnotonlyinvolvethelanguageitseif,butalsotheeulture.yeteonsideringeflteaehinginchina

18、now,introduetionofeultureoofengliohspeakingnationsareemphasizedwhileenglishpresentationofchineseeulturehasbeensparse.therefore,thepresentpaper,bydemonstratingthe”disabilitytoexpresschineseeultureinenglish”andinthelightofmoderntheo叮oftransferandthepresenteoursedesign,analyzesthephenomenonandpointsouttheneeessityof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