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倡導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自學潛能”課題結題報告 【摘要】:學生學習自主性的缺失往往是從基礎教育開始的,其形成原因很復雜,包括傳統(tǒng)觀念、應試教育、教師的教學方法等。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參與能力的主陣地,因此應以“喚起學生的自主意識;教會學生確立自主目標;獲得自學能力;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為目標。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參與”的能力呢?筆者以為,要在以下四方面落實:徹底改變“師主”的課堂教學機制;建立自主學習的評價;在教學設計中落實“學生自主參與”的理念;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精心組織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娟P鍵詞】:課堂教學;自主參與;教學設計;發(fā)展性評價從2005年9月開始,我們實施了倡導自主學習
2、,激發(fā)學生自學潛能課題研究,經過了一年多的系統(tǒng)觀察和實驗研究,課題組完成了課題實驗中的各項任務,達到了預期的實驗效果。下面就課題實驗的基本情況作綜合報告。a、研究背景、內容及意義課題提出的背景:傳統(tǒng)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師與文本發(fā)生意義關系,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狀態(tài),機械性的理解接受。這種做法,與教育發(fā)展趨勢相悖,這已成為非常嚴峻的現實擺在我們學科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那就是如何針對具體問題,根據當今信息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改革傳統(tǒng)閱讀教學模式,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長期以來,教師偏重于“滿堂灌”教學,“保姆式”教學,總是攙扶著學生“摘果子”,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在課堂教學中,總是重知輕
3、能,重教輕學,使得課堂教學出現高耗低效的局面。隨著近年來的課堂教學改革,培養(yǎng)學生自主意識、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人?我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應真正做到“導學”“互動”把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放在首位,讓學生的認知結構與文本發(fā)生直接的,有意義的聯系,從學生已有的認知興趣出發(fā),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廣泛興趣,拓展興趣點,加寬興趣面,把學生置于一個興味盎然的氣氛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記憶、想象、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幫助學生理解感悟,涵泳體味,促進其興趣遷移,從而提高其學習水平。由此,只要我們充分認識到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勇于改革,就能夠探索出一條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
4、習能力的路子來。主要研究內容:堅持教學不再只是學生學會知識,而是要教學生學會求知,使之成為發(fā)現問題的探索者,知識信息的反饋者,學習目標的實現者和成功者。以數學課堂教學為擴散點,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并采取多種形式交流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的心得體會。目標、意義:防止學生的自主學習浮于表面,在教與學中,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觀念,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明確自主學習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教師把握自主學習的時機,加強自主學習的指導和監(jiān)控,使自主學習成為一種有效的課堂學習方法。b、理論思考十年前,楊振寧教授再一次來國內講學。一位記者問道:“您在國外大學教書多年,在您
5、看來,中國留學生與外國學生有哪些不同?”楊教授回答:“中國的學生膽子小,老師沒講過的不敢做?!蓖钐幭?,學生不敢想、不敢做,其實并非單純是膽子小的問題,而是學習自主性缺失的表現。本文將就“學生自主學習,養(yǎng)成自學習慣”的認識和實踐來談談筆者個人的看法。一、課堂教學現狀及原因簡析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學習自主性的缺失往往是從基礎教育開始的。自主參與落實得不盡人意的原因是很復雜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基礎教育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束縛素質教育在學校轟轟烈烈地喊了多年,但不可否認,現階段小學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試教育依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學校方面依然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重視升學率。因此,不論
6、是在教學內容的設置還是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應試教育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師方面上級各個部門對應試教育的重視,直接導致教師的日常教學總是圍繞考試的內容進行,以提高考試分數為唯一的目標,其教學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如何應試上,從根本上忽視學生綜合素質和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家長方面對許多家長來說,不在乎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孩子考了多少分、能否考上理想的學校;否則,教師的教育便得不到認同。社會方面社會對小學生的評價,幾乎全部依賴于各種檢測與考試。有這種種因素的制約,教師的教學也就不得不圍繞應試來進行,這是基礎教育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束縛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學習自主性缺失的重要原因。2、教師未能
7、從舊觀念中擺脫出來應該承認,當今教壇上,還有不少教師在潛意識中仍存在“教學教學,我教你學”、“傳道授業(yè)”、“師道尊嚴”這些狹隘的傳統(tǒng)觀念。其主要表現是:教學目標是片面的片面追求分數,而忽視素質發(fā)展的多元建構;教學過程是單向的由教師向學生、由媒體到學生,而忽視了課堂教學還需要由學生對教師的反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學任務是單一的單純傳授知識,狹隘地詮釋能力,就算是一些被炒得很熱的“學習能力”,其本質上也無非是訓練學生解題的熟練程度,“唯手熟爾”;教學對象是機械的學生聽,學生模仿,亦步亦趨地跟著教師既定的教學設計走,學習思維不敢越過雷池一步,教師的教學思維也見“物”不見“人”;教學形式是唯一的
8、封閉的課堂教學。教師教書所使用的三件法寶:課本、粉筆加嘴巴,這幾乎與兩千多年前孔夫子時代的教學沒有什么兩樣,只不過是戒尺“進化”成粉筆而已。3、老師未摸索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門道、掌握適當的方寸現在,許多教師都希望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取得平衡,力求在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的同時,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培養(yǎng)。于是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嘗試,希望借助各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但在缺乏具體指導和系統(tǒng)、有效方法的情況下,往往收效甚微:講少了,既怕被批為放羊式,又怕學生不懂,應付不了考試;講多了,則被告知“方法陳舊”、“滿堂灌”,不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初衷??梢哉f,許多老師
9、都無法掌握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尺度,總是感到有心無力、事倍功半。二、課堂教學的實質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內涵新課程標準實施至今,大部分教師都知道教學過程不再單純是關注知識與技能、關注學習成績;而應關注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相統(tǒng)一的人的發(fā)展。當前,在現實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中,應如何將新課程中“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這一核心理念轉化成教師的教學行動呢?下面談談筆者個人的一些看法。對“課堂教學的實質”應該有新的認識課堂教學,“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形式”(巴班斯基),是所有的教學活動中最關鍵、最活躍的場所,也是不同時代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美國教育學家彼得克來
10、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參與是學生要實現主動發(fā)展最基本的保證條件,也是高效率課堂教學的前提。課堂教學要求學生參與,且是主動參與,而不是被動參與。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1、課堂教學應體現學生的認識過程學生的認識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學生從未知到已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由知之不完全不確切到知之較完全較確切,大體可劃分為“感知-理解-鞏固-運用”四個基本階段。因此,課堂教學過程要遵循學生認識的規(guī)律、要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以促進每個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和提高各種能力,完善人格,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11、。只有學生的生命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fā)揮,才能真正有助于人的培養(yǎng)。2、課堂教學應體現學生的交往、互動過程課堂是一個微型的社會,在這個微型社會中,來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個性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學習、共同討論。因此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交往活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和諧交往與互動是現代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近年的課程改革對教學的定義有了全新的表述:“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新課程把教學的實質定義為交往、互動,沒有交往發(fā)生的教學不能叫做課堂教學,這種觀念的轉變,必然導致教學方式的轉變:從師生間的單一交往轉變?yōu)閹熒g、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
12、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地位平等,雙方分享對方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3、課堂教學應煥發(fā)師生的生命力“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fā)揮,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養(yǎng)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真正把教學看作是師生共渡的生命歷程,共創(chuàng)的美好體驗,才能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這一歷程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學生當時及以后的多方面發(fā)展和成長。學生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豐富個性的、不斷發(fā)展的主體。因此,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讓學生在課堂上當起“主演”,每個時段
13、、每一個人都有提問、發(fā)表、交流、展示的機會,學生的生命活力才能得到煥發(fā)。也只有如此,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師的人生才有實實在在的價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涵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種自主性學習,是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構建,體悟科學方法,而不是單純記憶、復制知識的過程。要讓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活動,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方法,“集中體現在學生個體有明確的目標意識,能自覺地確定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我調控學習過程,自主評價、反思自己的學習結果,從而保證學習目標的實現”。1、自主意識的喚起眾多研究發(fā)現,在杰出的發(fā)明家、科學家和成功學生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具有很強的自主性。他們求學也好,做事也好,都是
14、自發(fā)自動的,他們的行為源于強烈的成功動機,有一種樂在其中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而“成功教育的要旨和精髓就在于促進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自暴自棄為自尊自信,變信心不足為充滿信心,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進而親身體會到學習的成功。”那么,成功教育的著眼點在哪呢?誠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的:“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fā)、鼓舞。”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在創(chuàng)設平等的師生關系、形成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的同時,把發(fā)展性評價帶入課堂,教師通過賞識、期望、表揚等方式,有意識地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和改進功能。在正確判定教學狀況的前提下,給學生感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這種鼓舞,將激發(fā)
15、其向更高目標邁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2、自主目標的確立教學目標是組織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也是實現教育總目標,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保證。建構主義認為,只有學習者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并形成與獲得所希望的成果相應的預期時,學習才可能是成功的。因此,讓學生參與目標的制定很有必要。一直以來,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目標由教師包辦代替,學生并沒有參與制訂的權利。因為師長們總認為:小孩子懂什么,讓他們自己定,豈不亂套?實際上,學會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既是學生應當具備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更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具體的材料,讓
16、學生參與學習目標的制定,如“我們應當學會什么”、“我想學會什么”,為學生學會制定學習目標提供必要的方法和思路;在學完一課之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照目標,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評價其中的優(yōu)勢劣勢、強項弱項、所得所失,利于鼓勵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學會學習。學生逐步學會制定學習目標的方法之后,教師更可給予獨立制定學習目標的機會,以真正掌握方法,養(yǎng)成習慣。3、自學能力的獲得中國有句老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當學生們掌握了終身受用的“捕魚”技能,才可以享受“美食佳肴”,才可以不斷地自主地獲取所需要的新知識。不少教育家都曾預言: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掌握方法,不懂得如何學習的人。
17、因此當今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十分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只有把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到教學活動的始終,才能把知識深深印進學生的腦海里,成為他們終身受用的“思維營養(yǎng)”。4、自主習慣的養(yǎng)成只要在學習中結合自身實際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就能從學會到會學,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思考,去自主學習探索,去積累自主成功的心理體驗,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越來越濃厚,學習的自信心就會越來越強;由自學習慣的量的積累,質變?yōu)樽詫W能力的增強。達到了這個境界,學生的綜合能力、語感(數感)的發(fā)展也水到渠成了。三、“學生自主學習”的實施徹底改變“師主”的課堂教學機制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有兩種現象比較突
18、出:一是學生整堂課都在教師組織的活動中“忙碌”,交流、匯報、表演、操作、檢查,忙個不停,卻很難看到學生靜靜地進行個體思考,“師主”跡象明顯;二是有的課堂淡化教師的主導作用,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在沒有充分引導、創(chuàng)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學啥就學啥”,“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學習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fā)揮主導作用,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對此,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都感到無所適從。實踐證明,只有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才能有效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扮演一種全新的角色設計者、指導者、促進者、組織
19、者和學習的伙伴。1、以目標指導預習課前預習是上好課的基礎和準備。搞好課前預習不僅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而且有利于自學能力,尤其是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在講新課前,首先要讓學生明確預習目的和任務,并向學生提出具體要求,以語文閱讀課為例:初讀課文,了解基本內容和思路;能借助字典,自學生字新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為學習新課文掃清障礙;找出本課的重點、難點,挑出不理解的地方,準備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來解決。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弊寣W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就抓住了聽課的主動權,才能抓住聽課重點、難點、疑點,輕松掌握所學的新課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2、指導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資源庫這里
20、的“學習資源庫”是指學生結合課本內容、生活見聞、興趣愛好、熱點話題等方面的內容自己(或小組)建立的信息資源庫,它相當于素材的積累、知識的倉庫,可以采用文字、圖像、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構成。自建學習資源庫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更系統(tǒng)、更深入,幫助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以“課本內容”舉例,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把查閱到的作者簡介、寫作背景、重點難點、體裁相近主題相同的文章一一記錄、整理下來。筆者以為,學生在自建學習資源庫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是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加深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可以使學生知道如何聯系實際,應
21、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獲得成就感;隨著資源包內容的逐步增加,學生的視野和搜集、閱讀資料的能力必定會產生一次質的飛躍。3、逐步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式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學習行為的一種新的改變;體現著“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它著眼于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注重提高問題的探究能力,因此研究性學習注重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通過自主學習和親自實踐來獲取知識。我們在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并非要求他們像科學家、研究機構那樣有所發(fā)明創(chuàng)造,取得多么有價值的研究成果。關鍵是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獲得親身實踐和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
22、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tài)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fā)他們探索、創(chuàng)新的欲望;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后,積極參與討論,學會交流與合作,學會分享信息、創(chuàng)意及成果,發(fā)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焦點問題或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fā)現值得討論的焦點問題,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探究、在課外進行拓展閱讀。也可以適當地創(chuàng)設一些真實的活動場景,讓學生進入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發(fā)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如在教學少年王冕時設計這樣一個教學片段:“如果要你選擇,你是向往王冕的生活還是我們現在的生活?咱們來辯論一番。”學生的爭論非常激烈,正方認為
23、:“我向往王冕的生活。那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學畫畫,多有趣?!薄八芨鶕约旱膼酆米鲎约合胱龅氖隆!狈捶絼t認為:“王冕雖然自在,但他沒能受教育,是個野孩子,太無聊了?!睂W生的爭論很多很多,誰也說服不了誰。教師借機引導學生討論王冕是一個怎樣的人,讓學生將王冕的成功人生與王冕的勤奮刻苦進行映襯。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的過程,教師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探究式閱讀的引導者、支持者。實踐證明,研究性學習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具有科學精神、形成科學態(tài)度、學會科學方法,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逐
24、步形成適應學習化社會的需要進行終身學習的能力。4、落實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十一世紀委員會提出了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在學科學習中,首先必須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新課程標準也“積極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合作精神對一個人有多么的重要。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重視提高自身的合作精神,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精神小組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yōu)樾〗M間的競爭,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在這種目標結構中,小組成員有著
25、共同的期望和目標定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改變了單純的“輸贏”關系,極大地消除了對于競爭失敗的恐懼,增強了“利益共同體”的集體榮譽感,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學習、樂于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為他們主體性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提供了無窮的動力。由于學生們的閱歷、視野、方法的種種不足,需要相互補充。因此迫切呼喚合作學習。學生以討論的形式研討教師或同學提出的問題,一般要有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傾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交流”,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評價和補充;“協(xié)作”,同心協(xié)力解決小組遇到的難題,并用自己擅長的形式(如讀、畫、唱、演等)展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分享”,讓每個人獲得成功的體驗,并從中反思自已的學
26、習行為。只有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尊重他人、虛心好學的品質;培養(yǎng)幫助他人、共同進步的精神,小組之間才能相互取長補短,實現資源共享,才能共同搜集信息,查閱資料,才能相互討論、各抒己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持之以恒,學科課堂教學模式才能得到進一步改善,小組的學習形式才可以得到有效的實施。建立自主學習的評價生本教育觀認為: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優(yōu)秀的,他們都具有個別的、有潛在價值的思維個性,都存在著經過自主努力達到掌握的學習潛能,在今天的學習生活中蘊藏著日后走向發(fā)展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教師應該改變以往以一張試卷來評價學生的片面、單一的做法,堅持對學生進行發(fā)展性評價。1、既關注結果,也重視過程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
27、,知識論也發(fā)生了變化,知識已被視為一個過程,而不是單指結果。只有關注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才能使學生形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在傳統(tǒng)的評價中,往往只關注教學活動的結果,而對活動過程很少關注。例如,在課堂提問中,只要求學生提供問題的答案,而對學生如何獲得答案,卻無任何要求,實際上是把學生獲得答案的推理過程、思考性質等對學生發(fā)展而言至關重要的東西都被擯棄于評價的視野之外。這種做法會不利于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而且會限制學生對思維樂趣的深刻體驗,進而抑制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這種做法也使得教師進行針對性教學失去了一個良好的依據。2、既關注知識,也重視方法葉圣陶認為:“教是為了
28、不教”。達爾文曾經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德國萊因蘭法爾茨州教育部提出“學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因此新課程中提出關注“過程與方法”,就是要求我們的教學要從單純地關注知識的傳授轉向關注引導學生掌握合理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科學習方法本身就是一個大系統(tǒng),老師要善于結合日常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細水長流地加以評價引導;通過教師的評價引導,學生掌握合理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習以為慣,使之成為一種學習習慣。3、既關注能力,也重視情感新課程將學生的感受納入課程評價的范圍,這其中包含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教師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評價要
29、向情感目標延伸,即關注學生的狀態(tài)、反應,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局面中走出來,在學習中煥發(fā)新的生命。每一個賞識的目光、每一句鼓勵的語言,都是師生情感溝通的催化劑,將激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教師要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良好的學習心境,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4、既關注終結評價,也重視形成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目的在于區(qū)分學生的優(yōu)劣程度,并以分等鑒定為標志;在終結性評價中,教師是考官,目的是為了選拔和甄別,師生難以交流,看到的只是學習結果。而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觀察、學生自評、互評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和合作精神等進行
30、的持續(xù)性評價。它是在一種開放、寬松和非正式的氛圍中進行的,評價結果可采用描述性評價、等級評價或評分等形式來體現。如一個學生的朗讀情況我們就可以采用形成性評價,這個學生每次朗讀后,老師、同學都進行評價,肯定優(yōu)點、指出存在的問題,一段時間后,老師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對該學生的朗讀能力做出評價。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增強其自信心;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只有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才能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只重視終結性評價而忽視形成性評價的做法。在教學設計中落實“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學科教學設計”是“教學設計”中的一項內容。什么是學科教學設計?周慶元同志認為:“
31、學科教學設計就是學科教師根據正確的教育思想和學科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材,對于學科教學的整體程序及其具體環(huán)節(jié)、總體結構及其有關層面所作出的預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劃”。而“學科課堂教學設計”則偏重于學科課每一課時的課堂教學策劃。1、吃透教材,找準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生長點”教師在備課時對教材必須有透徹的理解,這是課堂教學的前提。我們要了解學科知識內在的規(guī)律和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明了課本上體現出來的知識點及發(fā)展變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讓學生迅速建立這種知識體系的運作策略;除此之外,了解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學生經驗的結合點,即問題情境。許多教師只會教教材而不會用教材教的
32、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長點。一個教師如果只會教,甚至只會按課本順序講一遍課本內容,舉一些課本和教參上的例子,而不會結合學生的實際舉一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不會設計一些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認知上的沖突進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那么就不會引起學生的積極參與,也就沒有了交流、互動,課程的動態(tài)生成就成為一句空話??梢哉f:教師課前的準備越充分,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越好。2、熟悉學生,既知共性,也知個性如果說過去老師們備課主要著眼于如何教,那么今天教師們備課的出發(fā)點和最終目的必須是引導學生如何學。這就要求教師的備課還要做到“目中有人”,這“人”指學生,它包括學生的共性和個性。了解學生的共性就是要了解該年齡學生的身心特點、
33、原有的知識基礎、思想狀況、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了解學生的個性就是指本班大部分學生的愛好特長、能力、身體狀況等。只有了解了學生的狀況,我們在教學中才能對學生進行“揚長補短”。如根據本班學生的朗讀能力、表演能力比較強而理解能力較弱的特點,比如在設計九寨溝一課時就可以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揚長”:找出你認為寫得美的句子,細細欣賞,并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當小導游,向大家介紹九寨溝的美麗風光。為了“補短”,可以先讓他們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到抒情的句子,并思考“就像到了一個童話世界”這句話的含義?要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必須通讀全段,認真思考學生的理解能力在這樣的練習中將逐漸提高。3、目標
34、制訂、練習設計要留有余地新課程標準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教師要想在教學過程中能恰當處理意外問題,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備課環(huán)節(jié),體現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它要求教師從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選擇、組合教學方法,為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生成創(chuàng)設條件。首先,在教學設計中,要設定彈性教學目標,目標不局限于知識,它還涉及到學生在這節(jié)課中可能達到的其他目標。其次,在教學設想方面,如:學生在學習中可能碰見的問題是什么,如何解決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能夠作出比較準確的預見,并備有預案。如林沖棒打洪教頭,文中林沖、柴進和洪教頭之間有一段精彩的對話。
35、教師在教學時先讓學生自由閱讀這部分對話,體會人物的神態(tài)和語氣。然后在指名讀時,教師則讓學生自主選擇,選擇自認為可以讀得比較好的那個人物的話。結果點到的學生都選了林沖或洪教頭。確實,這兩人語氣特征明顯:前者表現得十分正義,后者則非常自傲,對林沖充滿了不恭。而林沖胸有成竹的語氣則相對難以表現。學生選讀前倆人的對話實在是無可厚非。但如果教師沒有預案,也跟著學生的感覺走,就極有可能避重就輕,忽視指導朗讀林沖的話,讓學生很難從中感受到林沖的善于觀察和沉著。較之傳統(tǒng)的教學風格來說,現在的設計似乎粗糙得多,留下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可變換的彈性目標。然而,正是這些不確定性和可變因素的引入,使課堂教學有可能更貼近
36、每個學生的實際狀態(tài),有可能讓學生思緒飛揚、興趣盎然,有可能使師生積極互動,摩擦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涌現新的問題和答案。許多特級教師的教學常常能新意迭現,出人意料,細細玩味又在情理之中,除了有厚實的學術修養(yǎng)“墊底”,還因為他真正做到“功夫在課前”。4、要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學生在課堂上往往處于被動的“靜聽”狀態(tài),他們幾乎沒有活動的余地和自己的經驗,大部分時間花在了師生問答的環(huán)節(jié)里,學生基本是被動地接受,所以老師們要努力改變這種狀態(tài)。要知道,我們的學生是一個個具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注重學生發(fā)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在課堂上保證學生有自主表
37、現和發(fā)展的空間,為每個學生提供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筆者近幾年來聽了相當數量的學科課,發(fā)現比較成功的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充分,參與率高、參與度深、參與面廣。因此,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就要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在實施時保證學生在課堂內獨立思考、自主有效活動的時間不少于課時的三分之二,讓學生充分地思考、討論、評價。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精心組織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用某一個特級教師的教學設計在自己的班里上課,可是效果迥然不同,感覺完全變了味。為什么?原因很簡單。對于教師來說,光有教學設計還不夠,成功有效地課堂教學是由教師精心組織的。1、教師要
38、時時把穩(wěn)自己的角色感在現代社會,教師作為文化傳承的執(zhí)行者的基本職能并沒有變,但卻不再象以往那樣直接以權威的身份向學生傳遞經驗,而是通過間接的方式實現文化傳遞,以各種方式調動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自己精心設計的環(huán)境中進行探索,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傳遞者,而有可能同時作為學生的同伴、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過程的支持者和幫助者等等,教師的角色越來越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當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為了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的角色是指導者;為了激發(fā)學生動機,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支架,
39、促進學生的學習,使學生學習更深入,這時教師的角色是促進者;教師要進行教學環(huán)境的控制和管理,組織課堂教學,處理教學過程中的偶發(fā)事件,這時,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和管理者。總之,教師在課堂上對自己角色的定位都將影響著教學設計的實施。2、大膽嘗試,努力以量變促質變學科教學改革的目的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單純靠教師在課堂上的傳授是不可能實現這一目標的,必須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科學習中去。教師不要擔心浪費時間,要大膽地嘗試各種教學方法,達到“以量變促質變”的目的。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課文,保證充分的讀書時間;為了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能力,教師不能一廂情愿地提問,要給予學生發(fā)問的機
40、會;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不能包辦代替,要給予獨立思考的時間,使他們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凡是學生能讀懂的,教師一概不羅嗦整個課堂教學,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特點,大膽地進行大量的、有針對性的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3、提高教師的調控應變能力課堂教學活動的動態(tài)生成和不確定性,意味著教師不可能完全設計好活動的每一個細節(jié),更不可能完全預料到學生的言語、行為、活動的結果這些不可預見的問題是每個教師在課堂上常常遇到的,要靠教師發(fā)揮自己的教學機智,隨機應變地處理問題,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但“隨機應變”這樣的教學機智并非教師與生俱來的能力,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增強自身的引導和調控能力,駕馭課堂的能力。除前文提及的“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招投標項目供應鏈管理優(yōu)化
- 商業(yè)廣場樓面耐磨施工合同
- 籃球場水電布線施工協(xié)議
- 石油開采挖機計時租賃合同
- 商務樓宇治安管理規(guī)則
- 生物科技項目跟投管理
- 舞臺座位分配指南
- 藝術展覽設計審查策略
- 言語康復治療師年終總結
- 2024-2030年中國汽車凸輪軸行業(yè)需求狀況及未來發(fā)展策略研究報告版
- 2024年企業(yè)合并協(xié)議與合同
- 天津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 化學試題(無答案)
- 養(yǎng)老院膳食營養(yǎng)保障方案
- 教師資格考試初級中學數學面試試題及解答參考(2024年)
- 陜西省漢中市勉縣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政治試題
- 2024年中國醬香型習酒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質量管理工程師(QA工程師)崗位招聘筆試題與參考答案
- 河北省邢臺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數學試題(解析版)
- 《算法設計與分析基礎》(Python語言描述) 課件 第7章貪心法1
- 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