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有效整合的探究 摘 要: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效整合最終目的是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等同于cai,有助于更好地發(fā)揮師生“雙主體”作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 學科課程 有效整合 創(chuàng)新精神 實踐能力 雙主體 我國第一位教育技術學博導、北京師范大學知名專家何克抗教授說:“多少年來,我們進行了很多教學改革的探索,但大多數停留在內容、手段、方法上的改革,而沒有真正進行教學結構的改革,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徑?!痹谛畔r代,有很多問題是傳統理論所不能回答和解釋的,需要我們具有探求新知識、新理論、敢于向傳
2、統教育思想觀念挑戰(zhàn)的勇氣和精神。 一、有效整合最終目的是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 有效整合就是一個系統或事物內部諸多要素之間以及與其他系統或事物之間,根據之間的聯系,融會貫通地通過相互的結合、滲透,使系統各要素都能發(fā)揮最大、最優(yōu)的效益,從而達到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為了改變上述傳統的教學結構,我把信息技術教育手段與課程教學具體內容,以及教學策略作了調整。例如:我在教學二下語文北京亮起來了一課時,先讓學生到網上搜集有關北京的介紹材料,老師再把有關對北京的介紹制成幻燈片,運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了解北京的有關知識和內容。第二節(jié)課我再根據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對北京的描寫和介紹,這樣一來
3、,改變了以往教師照本宣科一味地向學生灌知識,使學生學得輕松,而且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傳統的“以教為主”變?yōu)椤耙詫W為主”,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有效整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美國在2000年度“教育技術白皮書”中提到數字化學習,其完整內涵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在有效整合中來實現一種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和全新的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從而徹底改革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育本質,達到培養(yǎng)大批具有21世紀能力素質的人才(即創(chuàng)新人才)的目的。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就是為實現這一目的而做出的努
4、力。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就必須進行教學結構的改革,而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才能促進這種改革。在課程的有效整合過程,要體現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改革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這是學生動手實踐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不是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的過程。 三、有效整合不等同于cai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效整合,不等同于cai,而是要從傳統的課件制作,轉移到各個學科的學習中應用信息技術和學習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方法要從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轉變到以學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在此不僅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用于輔助教或輔助學,而更強調
5、要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出來的學習環(huán)境。全新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從而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達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的要求,即與素質教育的目標結合在一起。cai在學科課程教學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發(fā)生了改變,對課堂教學結構也起了優(yōu)化的作用表現在:第一方面,課堂教學結構的元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第二方面教師的主導作用進一步體現,第三方面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但是沒有改變教學內容,沒有改變教學結構。當然在有效整合的過程中運用cai是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地學,與傳統的以教為主的cai有所不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學科教學中發(fā)揮信息技術對學習的變革性推動作用。 四、有效整合有助于更好地發(fā)揮師生“雙
6、主體”作用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 致使學生成為被動的客體。要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結構,就必須對其進行變革,要變革必須有理論作指導,沒有理論的指導是盲目的實踐。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伴隨著多媒體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日漸普及而發(fā)展起來的建構主義理論,對我們進行教學結構改革作指導具有重要意義。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環(huán)境的設計,另一部分是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環(huán)境設計實際上是要求教師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在了解學生實際、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設計出能提供一種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良好環(huán)境;另一方面,由于建構主義的核心是學習者的“自主建構”,這就要求學習者具有高度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學生的這種主體性發(fā)揮,是靠教師的組織、引導與合作。所以,教學中師生之間是一種互為主客體的雙向活動過程。目前流行的教學設計理論有主要有“以教為主”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主”教學設計兩大類。由于這兩種教學設計理論均有各自的優(yōu)勢與不足,因此,最理想的辦法就是把這二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形成優(yōu)勢互補“學教并重”的雙主體設計理論。而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研究,正是符合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作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創(chuàng)建要求。 總之,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洛陽市洛寧縣招聘政府專職消防員考試真題
- 倉庫保潔服務合同范本
- 出售車位合同范本
- 企業(yè)經銷合同范本
- 2024年德陽市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促進中心市本級公益性崗位招聘考試真題
- 個人房屋裝飾合同范本
- 買斷合同屬于合同范本
- 低價購買租賃合同范本
- 全案整裝合同范本
- 勞務聘用合同范本6
-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培訓PPT(49頁)
- 2010哈弗H5維修手冊
- (完整版)NRS數字分級法評分表
- LY∕T 2780-2016 松皰銹病菌檢疫技術規(guī)程
- 航空服務形體訓練課程標準
- 項目部安全管理組織機構網絡圖GDAQ20102
- 一文看懂全部變電站電氣主接線方式
- 蘇科版四年級勞動技術下冊教學計劃
- 應答器報文定義《運基信號[2005]224號》
- 電網公司客戶資產接收管理細則
- SH3503-2007石油化工建設工程項目交工技術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