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論文文化遺產論文:談東北二人轉的藝術特質_第1頁
二人轉論文文化遺產論文:談東北二人轉的藝術特質_第2頁
二人轉論文文化遺產論文:談東北二人轉的藝術特質_第3頁
二人轉論文文化遺產論文:談東北二人轉的藝術特質_第4頁
二人轉論文文化遺產論文:談東北二人轉的藝術特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二人轉論文文化遺產論文:談東北二人轉的藝術特質內容摘要:二人轉是當今廣大群眾喜愛的戲曲藝術,其藝術特質表現出很強的地域性,同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東三省地方文化的精髓。文章從二人轉獨有的藝術特質來探究二人轉豐富多彩的藝術魅力,從而使喜愛二人轉的廣大民眾對這門土生土長的藝術有進一步的了解。關鍵詞:二人轉 民間戲曲 藝術特質 文化遺產二人轉是東北黑土地土生土長的地方戲曲形式,帶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山野情趣,充滿了大東北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在東北民間就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的說法,老百姓對二人轉的癡迷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二人轉也是一部全面反映東北地區(qū)人文地理、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百科全書,是

2、東北地區(qū)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二人轉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反映的是東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同時也反映出這個地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所在。近年來,二人轉所散發(fā)的藝術魅力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借助傳媒的力量,其流行范圍甚廣。可以說,雅俗共賞的二人轉藝術已然成為普通老百姓茶余飯后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探究二人轉藝術就要從其發(fā)源說起。一、二人轉藝術的歷史源頭關于二人轉到底起源于哪里眾說紛紜,如果想要詳細地追其源頭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二人轉藝術產生于民間,與其發(fā)展歷史相關的文獻記載不是很全面,但是目前有3種觀點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一)第一種觀點,地處遼西走廊東端的黑山縣是二人轉的發(fā)祥地之一。東北二

3、人轉已知最早的藝人是王綸生(藝名“老叉婆”)。據1918年編撰的錦縣志略之名伶篇記載:王綸生(17231776年),名蹇,字綸生,藝名笑塵,錦州鎮(zhèn)遠堡(今黑山縣)人。1734年(雍正十二年),他在錦州東關老爺廟演唱“蹦蹦”?!氨谋摹本褪嵌宿D當時的民間稱謂,還有俗稱“雙玩藝兒”的,也是二人轉最早的稱謂之一。在發(fā)現錦縣志略記載王綸生的史料之前,學者認為二人轉有250年的歷史。但根據對王綸生身世和演出情況的記載,學者們便把二人轉歷史向前推進了幾十年,因此便有了“300年二人轉”之說。2008年,遼寧有兩位二人轉藝人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位是趙本山,另一位就是黑山縣老藝人李秀媛。(二)第

4、二種說法,二人轉是由河北“蓮花落”于清末在東北民間衍變出來的一種歌舞演唱形式。“蓮花落,起源于隋唐,是由僧侶們宣講佛經時演唱的音樂曲牌落花和散花演變而來的,二人轉和“蓮花落”在演唱的基本形式上有諸多相似之處,所以有人認為“蓮花落”是二人轉的母體和源頭。二人轉大部分唱調都與“蓮花落”有關,其中有一些是“蓮花落”的原型,另外有許多唱調則是“蓮花落”唱調的衍變形式,在結構上也采用了“蓮花落”唱調,所以說二人轉源于“蓮花落”有大量的考證與論據。(三)第三種說法,二人轉與東北地區(qū)的民間薩滿歌舞有密切聯系。兩個人的演唱形式是典型的薩滿教祭祀歌舞形式的承襲,二人轉的音樂唱腔來自于薩滿神歌,唱段曲目多數也出自

5、薩滿神歌。二人轉的舞蹈動作也與薩滿祭祀歌舞非常相似。這種說法由于薩滿教的失傳也已經無從考證了。二人轉的源頭現在雖然沒有確鑿的論證,但是它的發(fā)展歷史體現出了二人轉藝術是多元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其藝術魅力來源于多元文化的精華。二人轉所涉及的藝術形式眾多,它是在廣泛吸納多種東北民間音樂元素的基礎上重構與發(fā)展而成的。無論是“乞討之歌”的蓮花落、鳳陽歌的“要飯曲子”,還是大秧歌的敘事抒情曲,民間藝人都在音樂唱腔上做了一番“滾雪球”式的摸索和積累。經過200多年的沉淀,才形成了現在“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的多元多體多變的音樂體系。二、二人轉藝術的唱腔特點二人轉能在中國迅速傳播,吸引人們的主要還是其獨特的唱

6、腔和俏皮的表演。二人轉除了“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的多變唱腔之外,在表演上還有“四功一絕”的特點?!八墓Α笔侵刚f、唱、扮、舞,“一絕”是指在表演中運用手絹、扇子、大板、玉子板等。唱詞以七言、十句為主,兼有民歌長短句。說口包括說白和數板,多用韻白。二人轉的唱腔通俗易懂,說口幽默風趣,不同地域表現的唱腔特點也不盡相同。(一)二人轉在其發(fā)展歷史上按照地域劃分曾經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這四個流派在唱腔和表演上各有不同,每個流派都有自身的特點。東路以吉林市為重點的二人轉多舞彩棒,在表演中有武打成分;西路以黑山為重點,這一帶主要受到河北蓮花落唱腔的影響,在唱腔中比較講究板頭;南路以營口市為重點,表

7、演風格受大秧歌的影響比較大,在唱腔上體現出熱情豪放及歌舞并重的特點;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在唱腔上受到當地民歌的的影響較大,唱腔優(yōu)美,內容豐富。這四個流派在唱腔上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形成了東北二人轉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唱腔上形容二人轉的藝術特質有一句俗語:“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要棒?!边@也充分說明了二人轉在唱腔上具有地域性特色。(二)遼西地區(qū)二人轉的唱腔“純正、優(yōu)美、字重、腔清”,是黑山二人轉的特質。在過去,因為黑山二人轉表演的內容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主要觀眾來源是農民,深受當地農民的喜愛,許多農民都會唱上幾句。因為二人轉的語言多屬于“實惠磕兒、扎心話、喜興詞、活動篇和優(yōu)美句”,從

8、二人轉的唱詞和說口能感受到東北人那種真摯樸實和憨厚有趣的性格。這對二人轉的推廣傳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二人轉就像熔爐一樣汲取了多種藝術成分,豐富了伴奏、改進了服飾、充實了舞蹈美術,以嶄新的面貌面對大眾,并且迅速地由東三省向全國傳播開來。同時,各地二人轉文化的精髓相互滲透,形成了二人轉文化特有的藝術表現魅力。三、二人轉作品的“本色”表演二人轉的創(chuàng)作來源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每一位熟悉二人轉的東北人都會認為二人轉說的是家鄉(xiāng)事、嘮的是家鄉(xiāng)磕、唱的是家鄉(xiāng)調,這種本色的表演特質也只有二人轉才具備。在二人轉表演中把東北人粗放、憨厚、自然、純樸、幽默的特質通過“說、唱、扮、舞、絕”表現

9、出來,老百姓愛看,因為它帶給人們的是真實的本色藝術。二人轉的“本色”表演貼近生活,其語言的生活化不同于其他民間戲曲的特質。在二人轉馮奎賣妻中,故事講述了妻子李金蓮為了讓全家在大災之年能活,不惜讓丈夫把自己賣掉,臨走時她叮囑自己的孩子小桂姐。以下是這段唱段:“別人家小孩打你別還手,別人家罵你別還言,到晚間媽媽我不回轉,給你弟弟做晚餐。門口還有秫秸半捆,鹽婁里還有半把鹽,葫蘆頭里還有一碗小米,炕席底下還有三個大錢”唱詞中的“本色”和平時老百姓說話的語言沒有兩樣,能使聽眾產生共鳴。就這段“扎心段”而言,深刻反映了當時關東婦女生活艱辛、勇于犧牲的高貴品質。二人轉在人們心目中始終是一種喜劇的形象,當然在

10、作品中這種幽默式的唱腔也比比皆是。在回杯記中,王二姐罵張廷秀的唱段就充滿了幽默的元素:“從前看你像個竹竿子樣,哪曾想長來長去節(jié)節(jié)空。從前我看你像個豆芽菜,哪曾想長來長去彎了弓。車道溝的泥鰍來回跑,你長到多咱也不能成龍?!痹谶@段風趣的唱段中,沒有一個難聽字,但是這種幽默的數落聽后讓人忍俊不禁、哈哈大笑。二人轉的語言生動、有趣,體現出關東人性格的本色。這種語言的藝術特征及表現力完全建立在“東北式”的基礎上,主體與對象同構貼切、逼真,這也是二人轉所特有的藝術特質。四、二人轉表演的“喜、浪、逗”二人轉的迷人之處在于它在表演中的“喜、浪、逗”。二人轉的“喜”表現在“二人轉穿紅著綠,高腔本嗓,狂歌勁舞,嬉

11、笑怒罵,鋪排渲染,大起大落,見棱見角其因慷慨,血氣為之動蕩”。二人轉唱詞中的祝福話、喜興詞讓人聽了心里美滋滋的,在關東農村,誰家辦喜事都會請二人轉劇團唱上半天,二人轉已經成為東北農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二人轉是讓人忘記煩惱、消除寂寞的藝術。二人轉的“浪”就是一種美,它的美不是尋常意義上的美,是自由自在、狂放不羈的美,是土野、俗野的美,反映勞動者樂觀向上的生活。二人轉的唱調“浪”、身段“浪”、表情“浪”,是一種健康的美。同時它的這種美是社會底層勞動人民人性的釋放,體現了生命的張揚美。二人轉的“浪”是二人轉特有的,這種美是二人轉的標簽,不是所有藝術形式都具備的。二人轉的“逗”就是幽默,具有喜劇性。二人轉中丑角就是專門為“逗”而設的,丑角的塑造來源于生活,拉近了演員與觀眾的距離。在兩個人的表演中專門有一個人搞笑,通過服裝、語言、動作制造笑料,妙趣橫生,讓人捧腹大笑。二人轉的“喜、浪、逗”構成了二人轉區(qū)別于其他地方戲曲的符號,是關東人特有的文化藝術,這種獨特的藝術特質被小品、相聲以及模仿秀等領域爭相借鑒,并且發(fā)展成二人轉式的小品、影視作品,成為新世紀藝術文化的奇葩,為世人所矚目。東北二人轉的藝術特質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其豐富的表現手段和豪放的唱腔征服了廣大觀眾。著名學者余秋雨在評價二人時轉曾說:“創(chuàng)作是受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