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期中考試題》帶答案解析_第1頁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期中考試題》帶答案解析_第2頁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期中考試題》帶答案解析_第3頁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期中考試題》帶答案解析_第4頁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期中考試題》帶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人 教 版 物 理 八 年 級 下 學(xué) 期期 中 測 試 卷學(xué)校_ 班級_ 姓名_ 成績_一、選擇題1. 一中學(xué)生自然站立時,對地面壓力最接近a. 5nb. 50nc. 500nd. 5000n2. 下圖中的做法,目的是為了增大壓強(qiáng)的是a. 攔河壩設(shè)計成上窄下寬b. 日常生活中用刀切東西c. 鐵路的鋼軌鋪在枕木上d. 汽車的安全帶做得較寬3. 連通器在日常生活、生產(chǎn)中有著廣泛的應(yīng)用下圖所示的事例中利用連通器原理的是a. b. c. d. 4. 如圖所示,甲、乙、丙是三個底面積相同的容器,若分別裝入同種液體,且深度相同,則液體對容器底面的壓力a. 甲最大b. 乙最大c. 丙最大d. 一樣大5.

2、一個人先后兩次用同樣大小的力拉同一物體沿水平面運動,兩次運動距離都是s,但第一次比第二次快,關(guān)于拉力所作的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兩次做功同樣多b. 第一次做功較多c. 第二次做的功較多d. 條件不夠,無法比較6. 下列所示工具中,使用時不能省力但能省距離的是a. 動滑輪b. 訂書機(jī)c. 羊角錘d. 鑷子7. 據(jù)報道,2018年 4 月 17 日早上 10 時許,美國一架正在空中飛行的客機(jī),引擎疑起火爆炸,之后有碎片打穿玻璃窗,導(dǎo)致一名婦女半個身體被“吸出了”窗外無獨有偶,5 月 14 日下午,四川航空一架正在空中飛行的客機(jī)駕駛艙內(nèi),風(fēng)擋玻璃突然爆裂,副駕半個身體也被“吸出了”窗外這兩起事故

3、說明空中正常飛行的客機(jī),機(jī)艙內(nèi)的氣壓 p1 與艙外大氣的壓強(qiáng) p2 相比較是a. p1p2b. p1=p2c. p1p2b. p1=p2c. p1p2d. 無法確定【答案】a【解析】【分析】【詳解】根據(jù)流體壓強(qiáng)和流速的關(guān)系可知,流體的流速越大,壓強(qiáng)越??;空中正常飛行的客機(jī),玻璃突然破裂后,艙外空氣流速度大,壓強(qiáng)小,艙內(nèi)空氣流速小,壓強(qiáng)大,所以駕駛員和乘客在巨大的內(nèi)外壓強(qiáng)差的作用下被“吸出了”窗外;故機(jī)艙內(nèi)的氣壓大于艙外大氣的壓強(qiáng),即p1p2;故a正確,bcd錯誤8. 把重8 n、體積為1.010-3m3的物體投入水中,當(dāng)物體靜止時,物體的狀態(tài)和所受浮力是a. 漂浮,f浮=10 nb. 漂浮,f

4、浮=8 nc. 懸浮,f浮=8 nd. 沉在水底,f浮=10 n【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當(dāng)物體全浸入水中時v排=v=1.010-3m3,物體受到水的浮力:f浮=水v排g=1103kg/m31.010-3m39.8n/kg=9.8n;f浮g=8n,物體將上浮,最后靜止在水面上漂浮,當(dāng)物體漂浮時,受到水的浮力為:f浮=8n二、填空題9. 圖中,a裝置是_滑輪(選填“定”或“動”)若用30n的拉力將旗幟勻速提升10米,則拉力所做的功為_j【答案】 (1). 定 (2). 300【解析】【分析】【詳解】由圖可知,a裝置工作時不隨國旗移動,屬于定滑輪使用定滑輪時拉力移動距離等于旗幟上升的高度,

5、即s=h=10m,所以w=fs=30n10m=300j10. 在水平地面上,用50n的水平拉力拉重200n的木箱,使木箱沿拉力的方向前進(jìn)4m,拉力所做的功等于_j,重力所做的功等于_j【答案】 (1). 200 (2). 0【解析】【分析】【詳解】拉力做功:w=fs=50n4m=200j,因為木箱水平運動,木箱在豎直方向通過的距離為零,所以重力不做功即做功為0j;11. 一艘輪船從東海駛?cè)腴L江,所受浮力將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船身將_(上浮或下沉)一些【答案】 (1). 不變 (2). 下沉【解析】【分析】【詳解】因輪船為漂浮狀態(tài),故輪船從東海駛?cè)腴L江后浮力是不變;因為河水的密度小于海水的

6、密度,故船身排開水的體積要增大,故船身要下沉一些.12. 1標(biāo)準(zhǔn)大氣壓=1.013105 pa,表示的物理意義是:_,大氣壓隨海拔的升高而_【答案】 (1). 見解析所示 (2). 降低【解析】【分析】【詳解】1標(biāo)準(zhǔn)大氣壓等于1.013105 pa =1.013105n/m2,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大氣壓力為1.013105牛大氣壓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壓越低13. 如圖所示,物體 a 和 b 所受重力都為120n,(繩重、滑輪重力、摩擦均不計)當(dāng)分別用力勻速提升物體a和b時,fa為_n,fb為_n【答案】 (1). 60 (2). 120【解析】【分析

7、】【詳解】由圖可知,左圖的滑輪是動滑輪,使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的力,所以只需要60n的力即可拉起物體;右圖的滑輪是定滑輪,使用定滑輪不能夠省力,所以需要用120n的力拉起物體;14. 密度計是測量_的儀器,如圖所示是把同一密度計放入甲、乙兩種液體中靜止時的情形,則密度計受到的浮力f甲_f乙(填“”、“”、“=”);兩種液體密度關(guān)系甲_乙(填“”、“”、“=”);【答案】 (1). 液體密度 (2). = (3). 【解析】分析】【詳解】液體密度用密度計進(jìn)行測量同一支密度計分別放在甲、乙兩種液中均靜止不動,密度計總處于漂浮狀態(tài),根據(jù)物體的漂浮條件可知密度計在這兩種液體中受到的浮力f甲=f乙,由圖可

8、知密度計排開甲液體的體積大,根據(jù)公式g=液gv排可知甲乙.15. 在“阿基米德解開王冠之謎”的故事中,若王冠的質(zhì)量為500g,浸沒在水中稱時,王冠重4.5n,則它受到的浮力為_n,它排開的水重為_n【答案】 (1). 0.5 (2). 0.5【解析】【分析】【詳解】g=mg=0.5kg10n/kg=5n所以,王冠受到的浮力:f浮=gf=5n4.5n=0.5n;由阿基米德原理得知:g排=f浮=0.5n.16. 圖中,兩個物體的重力均為200n圖a中,不計繩和動滑輪的重力及摩擦,則勻速提起重物時拉力f1=_n;圖b中,大小活塞的面積之比是5:1,不計摩擦及活塞的重力,則勻速舉起重物時壓力f2=_n

9、【答案】 (1). 100 (2). 40【解析】由圖a知道,承擔(dān)物重的滑輪繩子股數(shù)是n=2,在不計繩和動滑輪的重力及摩擦,勻速提起重物時拉力是:f1 =g/n=200n/2=100n;根據(jù)題意知道,左右活塞面積之比是:s左:s右=5:1,由帕斯卡原理知道,兩邊壓強(qiáng)相等,所以由p=f/s可得,g/s1=f2/s2,故f2 =gs2/s1=200n1/5=40n17. 如圖所示,沿b管向左快速吹氣時a管中的水面將_,這是因為a管上方空氣_【答案】 (1). 上升 (2). 流速快壓強(qiáng)小【解析】【分析】【詳解】12如圖所示,沿b管向左快速吹氣時,可以看到a管中的水面上升,原因是:往b管中吹氣,吸管

10、a上方空氣的流速增大,壓強(qiáng)減小,a管中液體受到向上的壓強(qiáng)大于向下的壓強(qiáng),所以a管水上升或有水噴出。18. 如圖所示,高為r、重g、均勻的圓柱形木柱m,底面半徑為r,將它豎直放在水平地面上, 若要使木柱的a點離開地面,至少需要_的力(用g,r等表示)【答案】g【解析】【分析】【詳解】木柱a點離開地面,要使施加的力最小,應(yīng)讓所施加力的力臂最大,如圖所示:,此時動力為f,阻力為g,阻力臂:l2=r,動力臂:l1=r,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可得:fl1=gl2,則最小力:f=g三、作圖、實驗與探究題19. 讀數(shù):用下圖所示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則物體的長度為 _ cm【答案】2.10【解析】【分析】【詳解】

11、由圖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物體左側(cè)與0刻度線對齊,右側(cè)與2.10cm對齊,所以物體的長度為l=2.10cm.20. 一燒杯放在斜面上,杯中有重為10n的小球靜止,畫出小球所受浮力的示意圖( )【答案】【解析】【分析】【詳解】小球漂浮在水面上,重力和浮力是一對平衡力,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小球的重為10n,所受的浮力也等于10n,力的作用點在小球的重心,方向豎直向上,如下圖所示:21. 如圖所示為釣魚竿釣魚的示意圖,o為支點,f1表示手對釣魚竿的作用力,f2表示魚線對釣魚竿的拉力,請在圖中畫

12、出力f1、f2的力臂l1、l2( )【答案】【解析】【分析】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因此要先確定支點,然后判斷力的方向,再過支點做出力的作用線的垂線,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即為所求作的力臂?!驹斀狻恳阎co,從支點向f1的作用線做垂線,垂線段的長度即為動力臂l1;從支點向阻力f2作用線引垂線,垂線段的長度即為阻力臂l2,如圖所示:22. 某班同學(xué)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guān)”時,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壓力的作用效果與重力大小有關(guān)猜想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有關(guān)猜想三: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大小有關(guān)一小組利用小桌、砝碼、海綿來探究以上猜想,實驗過程如圖所示,請仔細(xì)觀察并回

13、答下列問題:(1)該實驗是通過觀察_來顯示壓力的作用效果;我們還可以用_(選填“沙子”或“木板”)代替海綿來完成實驗,這里用到的實驗方法是_(2)在探究“猜想一”的實驗中小明用氫氣球吊住圖甲中的小桌(忽略氣球及繩重),放手后與圖甲比較,發(fā)現(xiàn)海綿的凹陷程度變小了,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與重力大小 _ (選填“無關(guān)”或“有關(guān)”)(3)比較甲、乙兩次實驗得出的結(jié)論:是:_(4)比較甲、丙兩次實驗,能得出什么結(jié)論嗎?為什么?_ 、_【答案】 (1). 海綿凹陷程度 (2). 沙子 (3). 轉(zhuǎn)換法 (4). 無關(guān) (5). 在其它條件不變時,壓力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 (6). 不能 (7). 沒有控制

14、變量【解析】【分析】【詳解】(1)實驗中,海綿的凹陷程度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即壓力的作用效果是通過比較海綿的凹陷程度來反映的;這里用到的實驗方法是轉(zhuǎn)換法我們一般選擇海綿、泡沫塑料、沙子等較易形變的材料,如果用沙子代替海綿做此實驗,則仍然可以完成本次實驗(2)在探究“猜想一”的實驗中,小明用氫氣球吊住圖甲中的小桌(忽略氣球及繩重),放手后與圖甲比較,發(fā)現(xiàn)海綿的凹陷程度變小了,而小桌的重力沒有改變,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與重力大小無關(guān)(3)比較甲、乙兩次實驗可知,受力面積相同而壓力不同,壓力作用效果不同,壓力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由此可得:在其它條件不變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4

15、)比較甲、丙兩次實驗可知,受力面積不同,壓力也不同,沒有控制變量,因此不能得出結(jié)論23.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在沒有掛鉤碼時杠桿在圖一所示位置靜止,此時杠杠是_的(“平衡”、“不平衡”)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只將杠桿左端螺母向_旋一些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_(2)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某小組同學(xué)在杠桿左右兩側(cè)分別掛上不同數(shù)量的鉤碼,同時調(diào)節(jié)平衡螺母使杠桿平衡,你認(rèn)為他們的做法是_(填“正確”或“錯誤”)(3)杠桿調(diào)節(jié)平衡后,小明在杠桿上a點掛4個鉤碼,在b點處掛6個鉤碼杠桿恰好在原位置平衡(如圖二)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桿平衡條件為:_ (4)他們這樣得出的結(jié)論是否

16、合理?_(合理/不合理).為什么?_.【答案】 (1). 平衡 (2). 右 (3). 便于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的數(shù)值 (4). 錯誤 (5). f1l1=f2l2 (6). 不合理 (7). 實驗次數(shù)太少【解析】【分析】【詳解】(1)杠桿在圖一所示位置靜止,此時杠杠是平衡的,但杠桿不在水平位置平衡,左端向下傾斜,則重心應(yīng)向右移動,故應(yīng)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調(diào)節(jié);實驗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杠桿的重心恰好通過支點,消除杠桿自身重力對杠桿平衡的影響,同時便于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2)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杠桿左右兩側(cè)分別掛上不同數(shù)量的鉤碼,應(yīng)移動鉤碼的位置使杠桿平衡,不能調(diào)節(jié)平衡螺母,

17、否則會破壞杠桿自身水平位置的平衡,所以他們的做法是錯誤(3)杠桿調(diào)節(jié)平衡后,小明在杠桿上a點掛4個鉤碼,a點距支點3格,在b點處掛6個鉤碼,b點距支點2格,杠桿恰好在原位置平衡此時左側(cè)力和力臂的乘積=右側(cè)力和力臂的乘積,由此可得出杠桿平衡條件為:f1l1=f2l2;(4)小明的結(jié)論不合理,只憑一次實驗便得出實驗結(jié)論,不具有普遍性24. 小華同學(xué)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中,在彈簧測力計下面懸掛一個實心圓柱體(如圖甲所示),當(dāng)圓柱體下表面與水面相平時開始緩慢下降,直到浸沒在溢水杯內(nèi)的水中,用小桶收集溢出的水(g取10n/kg)(1)圓柱體的質(zhì)量為_kg(2)圓柱體浸沒在水中時所受浮

18、力為_n;圓柱體的密度是_kg/m3(3)比較_兩圖可知:浸在同種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排開液體體積有關(guān)(4)比較c、d兩圖可知:當(dāng)物體浸沒在同種液體中,所受浮力不隨_而改變(5)小華完成圖甲所示的實驗后,把水換成另一種液體重復(fù)上述實驗,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出如圖乙所示的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隨物體下降高度h變化的圖象,那么物體浸沒在這種液體中受到的浮力為_n,這表明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還跟_有關(guān)【答案】 (1). 0.6; (2). 4; (3). 1.5103; (4). b、c; (5). 深度; (6). 3; (7). 液體密度【解析】【分析】(1)根據(jù)圖a得出圓柱體的重

19、力大小,然后根據(jù)公式g=mg求出圓柱體的質(zhì)量;(2)由圖c及a根據(jù)f浮=g-f得出所受浮力的大??;(3)比較b、c兩圖的不同點,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guān)系;(4)根據(jù)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體積的關(guān)系得出結(jié)論;(5)根據(jù)物體完全浸沒時測力計的示數(shù)及其重力求出浮力【詳解】(1)由a可知,;根據(jù)可得,圓柱體的質(zhì)量;(2)由圖a、c知,圓柱體浸沒在水中后所受浮力為:;由知圓柱體的體積為:,圓柱體的密度:;(3)要探究浸在同種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跟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guān),需要控制液體密度相同,排開液體的體積不同,故圖b、c符合要求;(4)由c、d兩圖可知,圓柱體完全浸沒,下沉過程中,測力計的示

20、數(shù)不變,即物體所受浮力不隨深度改變;(5)由圖乙知,物體完全浸沒時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2n,則;可知,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還根據(jù)液體的密度有關(guān)【點睛】重點是稱重法測量浮力的原理及阿基米德原理的應(yīng)用,稱重法求出浮力后,根據(jù)可求排開水的體積,即物體的體積,可進(jìn)一步求出圓柱體的密度另外注意實驗中控制變量法的應(yīng)用四、綜合題25. 一艘輪船在河里航行,船底距水面5m,船底有一個面積為410-4 m2的小洞,現(xiàn)用塞子堵住洞口,求:水對船底的壓強(qiáng)水對塞子的壓力【答案】(1)5104(2)20【解析】【分析】【詳解】(1)水對船底的壓強(qiáng):p=gh=1103kg/m310n/kg5m=5104pa,(2)由

21、p=得:水對塞子的壓力:f=ps=5104pa4104m2=20n.26. 某四輪轎車的重力是1.6104n,若每個車輪與地面接觸的面積為0.05m2它以25m/s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勻速行駛20min,轎車受到的阻力是車重的0.1倍求轎車在這段時間內(nèi):求:(1)汽車對路面的壓強(qiáng)(2)發(fā)動機(jī)的牽引力f;(3)發(fā)動機(jī)牽引力所做的功w;【答案】(1) 8104pa (2)1.6103n (3) 4.8107j【解析】【分析】【詳解】(1) 汽車對路面的壓強(qiáng):p=8104pa;(2)轎車受到的重力:g= 1.6104n;轎車受到的阻力:f=0.1g=0.11.6104n=1.6103n;因為轎車勻速行駛,所以牽引力等于阻力:f=f=1.6103n;(3)轎車行駛的路程:s=vt=25m/s2060s=30000km;發(fā)動機(jī)所做功:w=fs=1.6103n30000m=4.8107j;27. 某同學(xué)學(xué)習(xí)了浮力的有關(guān)知識后,制作了一臺“浮力秤”,可方便地稱量物體的質(zhì)量,其構(gòu)造如圖所示已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