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理論與實踐_第1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10/26/c5ffbae2-49d3-421f-85f9-18939f29bfb4/c5ffbae2-49d3-421f-85f9-18939f29bfb41.gif)
![學校德育理論與實踐_第2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10/26/c5ffbae2-49d3-421f-85f9-18939f29bfb4/c5ffbae2-49d3-421f-85f9-18939f29bfb42.gif)
![學校德育理論與實踐_第3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10/26/c5ffbae2-49d3-421f-85f9-18939f29bfb4/c5ffbae2-49d3-421f-85f9-18939f29bfb43.gif)
![學校德育理論與實踐_第4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10/26/c5ffbae2-49d3-421f-85f9-18939f29bfb4/c5ffbae2-49d3-421f-85f9-18939f29bfb44.gif)
![學校德育理論與實踐_第5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10/26/c5ffbae2-49d3-421f-85f9-18939f29bfb4/c5ffbae2-49d3-421f-85f9-18939f29bfb4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學校德育的理論與實踐學習目標:理解“道德”、“德育”等基本概念了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的發(fā)展階段和流派把握學校德育的主要原則、內容和方法認識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校德育問題探討并提出解決德育問題的模式和方法一、德育包括些什么中西方教育理論對德育的界定:西方:moral education,即道德教育,與宗教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顯的區(qū)別。中國:狹義:指道德教育。(但許多人不贊成這一觀點) 廣義: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總稱 更廣義: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環(huán)境教育、安全教育等德育概念出現(xiàn)“泛化”現(xiàn)象,原因是:1、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中道德與政治不分,道德政治化2、
2、受蘇聯(lián)教育學的影響過于寬泛的德育界定有如下弊端:1、無所不包的對象等于取消了概念本身2、用西方道德教育研究理論用于我國寬泛的德育領域,在理論體系上有嚴重缺陷。3、在理論上無法使人在同一個語境下對話4、在實踐中讓德育承受了無法承擔的任務,難以實現(xiàn)根本目標5、思想、政治、道德、法紀等教育問題相互混淆,容易采取錯誤的教育決策。我們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則:守一:德育即道德教育,其他稱為“社會性教育“望多:同時要進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對德育的研究應當分門別類地進行研究,無所不包的對象無法研究。二、德育過程理解在概念上的反映對于德育過程理解上的不同也影響人們對德育概念的界定。在我國,許多德育定義都認
3、為德育只是一種由外向內向學生施加影響的過程,認為思想道德等純粹是從外部“轉化”進學生頭腦的,(轉化說)如:中國大百科全書 教育卷認為:德育是“教育與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過程?!焙罔掠碚J為:“德育既將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思想觀點、政治準則、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個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边€有觀點認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通過特定的教育活動,把特定社會的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過程(內化說,轉化說的改良)這些理論對德育對象考慮不足。德育過程實際上是德育對象自身
4、在道德方面不斷建構的過程,德育應該是環(huán)境與生長的統(tǒng)一,價值引導與個體價值建構的統(tǒng)一。本書討論的是學校道德教育 我們對的德育的定義是: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組織適合德育對象品德成長的價值環(huán)境,促進他們在道德價值的理解和實踐能力等方面不斷建構和提升的教育活動。3、 學校德育的歷史發(fā)展學校道德教育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習俗性的德育習俗性德育是指人類社會早期以習俗性道德為教育內容的道德教育形態(tài)。習俗性的德育首先是指學校教育產生以前,原始社會中存在的德育形態(tài)。原始社會的道德教育的主要特點有兩個:(1)道德教育成為維護社會存在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的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內容,同時具有人人參與的全民性。(
5、2)由于勞動、生活、教育是一體的,道德教育是在習俗中存在,并且是以習俗的傳承為主要內容。習俗性德育有其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生活化”。與生活融為一體,效果鮮明。習俗性德育的優(yōu)點是“有效”、“有趣”。習俗性德育的缺點是強制性和沒有批判性??傊?,習俗性德育是德育發(fā)展的一個原始的起點。(二)古代學校的德育古代學校德育是指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學校德育,這是一個階級性、神秘性和經驗性的德育發(fā)展階段。1、階級性在古代社會,道德教育從教育者、受教育者到整個教育目的、教育過程都受制于上流社會或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需要的。2、神秘性古代學校德育或多或少地具有“宗教或類宗教”特性。首先表現(xiàn)為,古代西方道德教育大部分從屬
6、于宗教組織,中國的“孔孟之道”神圣化,具有“類宗教”的特點。其次,“宗教或類宗教”特性還指德育內容和方式的宗教性,將信仰與道德聯(lián)系起來,在信仰的目標下談道德學習成為這一時期學校德育的特征。如西方人的“上帝”和中國的“天理”。3、經驗性第一,從德育實踐看,這一時期的道德教育基本上采取不成規(guī)模的師徒授受的方式進行的,教育的內容也是對圣賢經典思想的解釋。第二,從教育思想角度看,道德教育思想的成分較多,是不分化的、非專門的,理念成分很多。第三,犧牲理解、強調記誦。(三)近代學校的德育近代學校德育主要是指18世紀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完成后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美學校德育。近代學校德育的主要變化有四條:
7、1、學校德育的世俗化即宗教教育與世俗教育的分離(大家學過外國教育史,對此應有了解,不多贅述)。道德教育與宗教教育的分離對于學校德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學校德育無需在到上帝那里尋找根據,宗教意識對德育的消極影響被削弱。為學校德育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2、學校德育的民主化學校德育的民主化與整個政治的民主化和教育體制的民主化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學校教育的普及與平民化,教育不再是一種特權。民主政治更加熱心道德教育。民主化從世俗的方面對學校德育的目標、內容、方法、途徑等方面提出了民主化的要求,也的確促成這些目標的實現(xiàn)。但這時的民主化是有限的,道德灌輸在相當長時間里依然盛行。3、學校德育的組織化主要
8、是指以班級授課制為代表的近代教育體制的出現(xiàn),提高了效率,為道德教育帶來積極意義,但組織化教育也帶來了忽視個性、道德教育理性化加強而情感性下降的危險。4、學校道德教育的科學化第一,由于學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理論避免了神學化的命運,不再具有古代社會的神秘性質。第二,是指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近代科學的發(fā)展為學校德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和可能。 (四)現(xiàn)當代學校德育現(xiàn)當代學校德育是指20世紀初以來的學校德育。這一時期的德育除了繼承、光大近代德育世俗化、科學化的傳統(tǒng)之外,還產生一些新的軌跡與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1、理論與探索的時代首先指20世紀出現(xiàn)了與資本主義學校德育性質完全不同的社會主義德育;
9、其次,20世紀也是一個德育理論不斷涌現(xiàn)、德育的實踐探索不斷嘗試的一個歷史階段。這一階段具有特別影響的德育理論有:前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集體教育理論、美國的進步主義德育理論、認知發(fā)展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價值澄清理論、關懷理論等。我國經歷文革,改革開放后,呈現(xiàn)日益活躍的局面。2、尋求平衡的時代學校德育在20世紀做出種種嘗試的同時,也不斷地探求矛盾的平衡。首先是相對主義與絕對主義的平衡。(從道德灌輸?shù)赖孪鄬χ髁x道德滑坡、價值混亂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復歸)。其次是宗教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平衡,(規(guī)范與信仰的問題)。第三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德育體系的平衡(相互取短補長)。3、全球化德育的時代德育的全球化表現(xiàn)兩個方面:一
10、是影響的全球化,二是主題的全球化?!坝绊懙娜蚧笔侵傅掠枷牒徒涷灥娜蚧绊??!爸黝}的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德育關心的主題有趨同的趨勢,學校德育日益關心諸如生態(tài)環(huán)境、人口問題、個人權利、多元文化、世界和平等共同的主題。全球化與民族化是一對矛盾,必須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學校德育仍是世界級的難題。4、 西方道德理論關于道德發(fā)展,西方心理學的研究很多。影響最大的主要有三大流派:情感發(fā)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論、行為發(fā)展方面的社會學習理論和認知發(fā)展方面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一)幾種關于道德發(fā)展的理論1、精神分析理論(簡單分析)解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本我、自我、超我)精神分析理論關注的主要是情感方面。這一理
11、論的突出之處在于強調父母對兒童的感情影響,以父母為榜樣意味著繼承父母的道德情感。所以幼時父母的行為方式、賞罰方式會極大地制約兒童的人格和道德發(fā)展。2、社會學習理論(簡單解釋)社會學習理論是受行為主義影響但又有所發(fā)展的心理學派,又稱新行為主義學派,代表人物是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兒童只需通過觀察學習,就可獲得大部分的新行為,兒童可以通過替代強化去習得道德行為。環(huán)境、社會文化、成人榜樣直接影響兒童的道德形成和發(fā)展。如果充分利用這樣一些條件和方法,鼓勵兒童的正確行為,抑制其不良習慣,將有助于兒童的道德成長。3、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這一理論以皮亞杰、科爾伯格為代表。皮亞杰在認知發(fā)展理論上有兩大
12、貢獻,一是智力發(fā)展階段論,二是道德發(fā)展階段論。皮亞杰認為,兒童認知發(fā)展決定著兒童道德發(fā)展的水平,智慧發(fā)展是道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皮亞杰將兒童的道德發(fā)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無律階段(6歲前)第二階段:他律階段(610歲)第三階段:自律階段(1012歲)科爾伯格認為這種劃分太簡單,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fā)展階段論:(具體解釋)(1)前習俗水平 階段1 以懲罰與服從為定向階段2 以工具性的相對主義為定向(2)習俗水平階段3 以人際關系的和諧或“好孩子”為定向階段4 以法律與秩序為定向(3)后習俗水平階段5 以法定的社會契約為定向階段6 以普遍的倫理原則為定向(二)道德理
13、論的歷史歷史發(fā)展:世紀年代前:傳統(tǒng)道德教育模式年代年代:新道德教育模式年代年代:GDP、核彈頭道德教育年代后:道德教育復興運動道德教育地位:重要不重要重要杜威的新道德教育觀:不存在絕對的道德真理,道德必須服從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不主張設立專門德育課程、道德不是教來的,而是兒童在參與實際生活的過程中,在與他人的合作和交往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道德從本質上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固定的道德觀念和習慣。、教育的道德功能不是教給兒童特殊的道德規(guī)則,也不是向他們提供良好的榜樣,而是通過教育發(fā)展理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兒童的批評性探究能力,而不是機械的品格訓練。皮亞杰的道德發(fā)展理論:兒童道德發(fā)展:
14、低級高級;他律自律;順序性、階段性和連續(xù)性三個階段:前道德階段:歲以前,對道德規(guī)則無義務感;他律階段:歲,刻板服從規(guī)則、權威和懲罰自律階段:歲,思考規(guī)則,互惠與互換三大流派:強硬派(傳統(tǒng)派):涂爾干道德教育目的培養(yǎng)兒童符合現(xiàn)實社會要求的行為;方法是權威的教師通過強迫和灌輸使兒童從他律到自律評價:貢獻是把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引入道德教育研究領域;缺陷是過于突出社會、學校和老師的權威,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權、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溫和派(現(xiàn)代派):杜威和柯爾伯格觀點: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發(fā)展,發(fā)展就是逐步培養(yǎng)提高兒童面臨道德問題時明辨是非、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的能力。一個人的道德判斷水平與其道德行為基本上是
15、一致的。 方法:道德討論法(兩難故事法、新蘇格拉底法)和公正團體法。世紀中期,哥倫比亞大學梅和哈特肖恩主持一項歷時五年、涉及萬人的道德教育實效實證研究。結論:兒童在學校中掌握的道德規(guī)范和美德概念與他們的實際道德行為無關。(宣告了傳統(tǒng)學校德育的失敗)“兒童的道德成熟的標志,是他作出道德判斷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遵從他周圍的成人的道德判斷的能力。”(科爾伯格)折中派:代表:克里夫貝克,代表西方道德教育趨勢道德教育的目的既要促進個人的幸福,但也要在相當程度考慮別人的需要道德教育應將觀點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yǎng)統(tǒng)一反對權威主義的教師中心,也要反對放任主義的教師中立。主張既要給學生的充分自由,又要
16、使這種自由在師生對話中收到限制建立綜合的價值(道德)教育課程,開設單獨的價值教育課。當代世界德育理論的發(fā)展趨勢:第一,弘揚人的主體地位,反對道德灌輸。第二,強調道德認知和道德理性。第三,道德教育研究趨向多學科綜合。對道德發(fā)展理論的解釋對道德發(fā)展理論要有正確的理解,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 道德發(fā)展應當視為整體發(fā)展,作綜合理解所謂整體的道德發(fā)展就是我們應當吸收眾家之長,將德育對象道德發(fā)展從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整體的不同側面去理解。不能迷信某一項研究結論。(2)對道德發(fā)展的理解應與對道德發(fā)展“年齡歧視論”的批判相結合所謂道德發(fā)展上的“年齡歧視論”主要是指這樣一種假定:道
17、德發(fā)展有一個逐步上升的等級性的順序,從一個水平向另一個水平不斷進步,每一個高一級的階段都代表一種較高的能力。這一假定實際上是說,年長者可能高于或優(yōu)越于年輕人,年長者比年輕人道德水平更高級。這樣的結論簡單化、宿命論、不公正。導致的后果一是惡化年長者與年輕人的關系,惡化師生關系、親子關系,從而影響德育的效果。二是抑制兒童道德教育的機會。西方不少學者提出了反對“年齡歧視論”的觀點。(參看47頁下)我們的觀點是:不能否定道德發(fā)展階段論的貢獻,也不能不注意反對“年齡歧視論”的觀點。首先,道德水平對個體來說可能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如邏輯能力的提高對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有幫助)。其次,我們不能肯定兒童的道德
18、水平一定比成人在道德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低。(直覺、悟性等方面成人需要向兒童學習)。所以成人以救世主的身份對兒童進行居高臨下的說教有可能是無效的。因此對道德發(fā)展階段論要進行全面、正確的理解。(3)道德教育對象的道德發(fā)展階段可以作更為概括的說明借鑒經典的解釋,道德發(fā)展可以概括為“無律他律自律自由”的過程。所謂“無律”階段是指嬰幼兒階段兒童對許多道德規(guī)范尚無明確的認知和體驗,所以其行為不具有道德意義的階段?!安坏赖隆保╱nmoral)與“非道德”(immoral)是有區(qū)別的。兒童的道德行為是immoral而不是unmoral。這一階段的任務是家長以恰當?shù)姆绞揭龑和蛏鐣男袨檫^渡。所謂“他律”階段
19、是指兒童借助成人的權威去體認道德規(guī)范的階段。在該階段,兒童以權威人士的標準為標準去認識、判斷和實施道德行為;在情感上,由于對大人的依戀和畏懼,兒童自覺不自覺地以聽從大人的方式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在道德行為上只看結果不看動機。這一階段的德育任務應當促進學生由“基本道德”的掌握走向形成“真正的道德”,促進兒童學習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同時努力促進其對道德生活的反省。所謂“自律”道德階段是指兒童(青少年)能夠借助自身的道德判斷、情感等因素自覺體認道德價值與規(guī)范,進行道德行為的發(fā)展階段。這一階段,兒童開始認識到:規(guī)則是共同約定的因而不是絕對的東西。兒童開始認識真正意義而不是單純意義的規(guī)則。兒童有了真正的義務意
20、識或形成了所謂的“良心”。但按“良心”辦事在一定情況下仍有勉強的特征。這一階段德育的任務是除了鞏固自律道德發(fā)展的成果掌握真正的道德外,還應當努力提升兒童的道德境界,逐步消除其道德行為的勉強特性。所謂道德發(fā)展的“自由”階段實際上是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體對自我與世界、絕對與相對、道德判斷與決策等等的對立統(tǒng)一的認識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道德情感具有悲天憫人的特點,具有一種徹底的人道主義情懷;道德行為達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人或多或少具有自由階段的特征,但徹底達到自由道德階段的往往是少數(shù)。但道德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追求卻應當朝此方向努力。需要強調的是:一般的道德發(fā)展階段應當與每一個體的實際發(fā)
21、展、個性特點等結合起來理解,一般的道德發(fā)展如果不與每一個活生生的德育對象的個別特征相聯(lián)系,道德教育就會走向道德發(fā)展上的年齡主義和教育方式上的教條主義。五、兩類德育過程模式述評德育過程的模式問題,主要是指德育過程應劃分為哪幾個階段?這些階段之間是什么關系?在教學過程的理解上,許多人認為赫爾巴特和杜威代表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兩種基本的過程模式,這就是赫爾巴特的“四階段說”和“杜威”的“五階段說”(具體解釋:四階段是指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五階段是指:情境、疑問、假設、推論、驗證)(一)傳統(tǒng)的德育過程模式傳統(tǒng)道德教育過程理論的一個代表人物是康德,認為,兒童接受道德教育的過程是:管束教化陶冶。蘇聯(lián)學者認為兒
22、童個性的形成可分為五個階段:刺激動機行為選擇動機成行為、行為成習慣習慣行為成個性。這些觀點認為外部作用是教育過程和形成過程的出發(fā)點,德育過程被視為“教師學生”這樣一個影響與被影響的授受關系,德育對象的主體性只能在有限的框架內得以反映。傳統(tǒng)德育過程模式問題在于夸大了教化在德育過程中的作用,相對忽視了學生主體性。(二)現(xiàn)代的德育過程模式拉斯思的價值澄清理論模式認為,價值接受過程實際上是選擇、評價、再到行動的過程。這一過程分為七個階段:自由選擇在可供選擇項目中選擇仔細考慮后選擇贊同與珍視確認依據選擇行動重復該行動。價值澄清理論最大的特點是道德價值的學習者始終是活動的主角??茽柌竦膬呻y故事德育過程(
23、具體解釋兩難故事法):面對兩難問題陳述對一個假設的見解檢驗推理反思見解。這一理論的最大特點是:不在于達到統(tǒng)一的結論,在于用一種開放的格局求得學生思考各自的見解。以上觀點相同之處在于德育過程的出發(fā)點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育影響只是隱含的、工具性的?!皞鹘y(tǒng)”與“現(xiàn)代”德育過程觀不僅是形式上的,背后實際上隱含著兩種不同的道德教育理念,前者認為,道德價值基本上是靠成人對兒童的傳授或教化去完成的,道德教育意味著一定意義的“灌輸”,后者認為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可能通過灌輸完成,唯一有效的途徑只能是學生的道德建構??偟膩碚f,現(xiàn)代德育論更深入地把握了德育過程的本質,與時代發(fā)展的需求相一致。但是,過于強調價值的個人相
24、對性,對價值引導的重要性往往估計不足,容易導致價值相對主義,從而影響德育效果。真正有效的德育過程應是道德價值引導和道德自主建構的統(tǒng)一。六、我國的德育目的(一)我國現(xiàn)行的德育目的我國小學德育大綱(1993年)規(guī)定小學德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具體內容見76頁下)中學德育大綱(1995年)規(guī)定中學德育的總目標是:(具體內容見77頁)。初中階段的德育目標為:高中階段的德育目標為:(具體內容見77頁)(二)對我國德育目的的正確理解首先,我國現(xiàn)行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標是建國以后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標的延續(xù)。其進展主要表現(xiàn)為:(1)對基礎道德和文明習慣方面的教育有了比以前更多的強調(2)注意到了德育的層次性(3)注意到
25、了社會要求與個人發(fā)展的統(tǒng)一(4)注意到了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標的相對穩(wěn)定性其次,與對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標的科學化目標相比較,我們還必須思考和解決如下問題:(1)德育的目的是由誰來決定的?缺乏德育工作者、教師、學生的參與,效果會大打折扣。(2)我國德育目的較多地體現(xiàn)了國家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會導致道德教育的政治化。(3)總體上看,我國德育目的、德育目標對個人生活幸福與德育的關系強調不夠。(4)對獨立的價值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強調仍然不夠。 (三)我國學校在德育實際上存在是問題及糾偏存在問題:在道德教育價值取向上,傳統(tǒng)要求的道德化與現(xiàn)實取向的功利化相對立。傳統(tǒng)道德與市場經濟在道德教育的影響效果上,社會多元化的影
26、響大于學校要求。在德育目標、內容上脫離實際且無序。德育內容倒掛: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五講四美在德育方法上,單純重視知識灌輸,忽視受教育者的情、意及自身的實踐活動。知而不信、言而不行(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時代特征、學生思想實際對學校德育的影響:1.社會發(fā)展對傳統(tǒng)學校德育的影響思考與討論:你認為當前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特殊時期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哪些影響(正、反兩方面)?(1)經濟體制的轉軌導致傳統(tǒng)道德體系的失范;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想起來重要,忙起來次要,做起來不要”(2)科技迅猛發(fā)展使人對道德與科學關系的認識兩極分化;科技與道德(3)多維信息的傳播使得文化環(huán)境良莠并存;網絡道德(4)全球化
27、、國際化的趨勢要求學校培養(yǎng)具有民族和國際合作精神的人;村落與全球(5)獨生子女教育問題使得青少年幼稚與早熟并存。蛋殼化人格、小大人現(xiàn)象(給老師班干部送禮)2.當代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時代特征思考與討論:你怎樣評價當代青少年思想品德發(fā)展的現(xiàn)狀?為什么?(1)認識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宗法倫理人本倫理(2)認識結果的多樣性。人生觀、價值觀(道德功利)、道德觀(大公無私公司兼顧先己后人、榮譽屬于集體,好處歸個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重建策略:建立與社會相適應的多樣化德育模式學校要引導學生建立社會主導價值觀發(fā)展青少年的道德思維與探究能力;教師自覺的與主導價值觀保持一致;整合全社會的德育力量在活動交往中養(yǎng)成
28、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認知性德育課與活動性德育課思想品德教育要有層次性。7、 小結學校德育是一個為人生奠基的系統(tǒng)工程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人格塑造西方道德教育理論經歷了萌芽、荒涼和繁榮三個時期,分為強硬派、溫和派和折衷派。經濟轉型期,青少年德育呈現(xiàn)認識過程的主體性、獨立性和道德認知的多樣與多元學校德育的關鍵是始于道德認識,強調道德踐行,終于自我教育。思考與練習:1、據北京市家教會對某小學一個班的調查,該班名學生中,家長每天給整理書包的占%,家長給洗手絹的占,家長給洗腳的占52.3%,家長給穿衣服的占59%.近年來某著名大學錄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會自己掛蚊帳,許多大學生在入學以前沒有親手洗過一件
29、衣服。據有關方面對各國小學生每日勞動時間統(tǒng)計,美國72分鐘,韓國42分鐘,法國36分鐘,英國30分鐘,中國只有12分鐘。德國法律規(guī)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要擦汽車和在菜園里翻地;1618歲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李琳:談談家庭勞動教育對形成孩子優(yōu)良品質的意義。江西教育科研,1997年第6期。詳見教材p414)結合實例,分析“5+2=0”的原因及對策。2、剖析當今學校德育在育人功能上存在哪些缺失?如何充分發(fā)揮學校環(huán)境的育人優(yōu)勢?3、政府應當建立什么樣的主導價值導向,通過社會輿論引領社會的價值觀念?4、分析網絡對德育的影響,如何構建
30、網絡道德文化?5、案例討論:喬是一位14歲的男孩,他很想去野營。他父親許諾,如果他攢到一筆錢,就允許他去野營,于是喬送報就更加賣力,終于攢下了100美元。這筆錢除了用于野營外,還有點剩余。但就在野營要出發(fā)前,喬的父親改變了主意。因他父親的一些朋友決定去進行一次釣魚旅行,而他父親缺少這筆旅行的費用,他就告訴喬把送報攢下的錢給他。喬不想放棄將要進行的野營。于是,他想拒絕給他父親錢。問題:()喬應該拒絕給他父親錢嗎?為什么或為什么不?()父親有權利向喬提出要錢嗎?為什么或為什么不()給錢與做好兒子有什么關系嗎?為什么? ()父親答應喬,如果他掙到錢就可以去野營。在這個故事中,父親的許諾是最重要的嗎?()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防治老鼠服務合同協(xié)議書
- 建筑樁基工程施工合同
- 電熱水器維修合同
- 法律行業(yè)智能訴訟輔助工具研發(fā)方案
- 地暖承包合同
- 教育行業(yè)管理與教學實踐指南
- 農業(yè)環(huán)境保護與管理指導書
- DeepSeek簡單版使用指南
- 店面承包合作協(xié)議合同
- 集裝箱活動房租賃合同樣本
- 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要點解讀(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
- 2025年電梯專用電機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煤礦安全生產方針及法律法規(guī)課件
- 2025年教科室工作計劃樣本(四篇)
- 2024年版古董古玩買賣合同:古玩交易稅費及支付規(guī)定
- 幼兒園費用報銷管理制度
- 【7歷期末】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 髖部脆性骨折帶來的思考
- 2024年網格員考試題庫完美版
- 2024年河北省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建筑與市政工程防水規(guī)范》解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