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小學科學教材生物部分比較教育學專業(yè)畢業(yè)設計碩士畢業(yè)論文_第1頁
中日小學科學教材生物部分比較教育學專業(yè)畢業(yè)設計碩士畢業(yè)論文_第2頁
中日小學科學教材生物部分比較教育學專業(yè)畢業(yè)設計碩士畢業(yè)論文_第3頁
中日小學科學教材生物部分比較教育學專業(yè)畢業(yè)設計碩士畢業(yè)論文_第4頁
中日小學科學教材生物部分比較教育學專業(yè)畢業(yè)設計碩士畢業(yè)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文檔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中日小學科學教材生物部分比較 漳 州 師 范 學 院二一二年六月可修改學校代碼:10402 學 號:2009092027分 類 號: 密 級: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中日小學科學教材生物部分比較學位申請人 : 指 導 教 師: 學 位 類 別: 教育學碩士 學 科 專 業(yè): 生物課程與教學論授 予 單 位: 漳州師范學院 答 辯 日 期: 二一二年六月CODE:10402 NO.:2009092027U.D.C.: Classified Index: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EducationComparison the Bio

2、logical Part in Primary Scienc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Candidate:Supervisor:Specialty:Biolog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EducationUniversity: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Date of Oral Examination:June,2012漳 州 師 范 學 院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論文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所取得

3、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引用的內容外,本論文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發(fā)表或撰寫的成果作品。對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人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擔。作者簽名:日期: 年 月 日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學校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同意學校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漳州師范學院可以將本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和匯編本學位論文。本學位論文屬于1、保密,在_年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2、不保密。(請在以上

4、相應方框內打“”)作者簽名:日期: 年 月 日導師簽名:日期: 年 月 日摘要新世紀以來,認知科學發(fā)生了具大的變化,以具身認知為代表的第二代認知科學的產生,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2008年,日本修訂了小學指導要領,并于2011年發(fā)行了新的小學理科教材。我國目前仍實行2001年頒布的科學課程標準(3-6年級),現(xiàn)行的教材均為2001-2003年審定。我國新一輪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工作正在進行。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文獻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理論基礎構建了“特異性思維”模型,提出了“神經元遷移長時記憶”假設,并把影響兒童科學學習的因素歸結為:主客體關系維度、科學發(fā)展維度、知識傳遞維度三個維

5、度。在此基礎上對兩國的現(xiàn)行課程標準與中日兩國有代表性的四套教材進行比較,重點比較教材生物部分的內容結構,觀察、實驗、調查,此外對教材從記憶角度、元認知角度、創(chuàng)造力角度、科學精神角度、教材的系統(tǒng)性角度、生態(tài)化角度、生活化角度進行具體的分析,揭示兩國教材的差異與特點,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啟示,特別提出,適合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開發(fā)中醫(yī)藥課程,推進我國生物課程的本土化。為我國小學科學新一輪科學課程標準及教材的修訂提供參考。關鍵詞: 中國;日本;小學科學;生物;比較AbstractIn the new century. Cognitive sciences have changed violently gr

6、eatly. The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indicates the appearance of second generation cognition, which raised new demands on students learning. Japan has revised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Guiding Essentials in 2008.And the new textbooks have been taken in use all over the country in April 201

7、1. Primary National Standard Of Science Education which used in our country remains in 2001- year- edition, and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time of textbooks in our country all remains 2001-2003 year. In our country, The New National Standard Of Science Education is in revising.Text analytic approa

8、ch, document approach, Comparison approach,ect.are Adopted. In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Specific Cognitive Models and Neurons Migrate Longtime Memory Hypothesis have been builded. And concludes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ing childrens Science learning mainly in three dimensions: they are dimension of

9、subject and object relationship, dimens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dimens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 .up on this, Primary National Standard Of Science Education of two countries and textbooks of four editions between two country have been conpared. Mainly focus on the content structure of biolo

10、gical part, Observation, Experimentation, Investigation. In addition, specific analysis of textbooks from the view of memory perspective, meta-cognitive, Creativity,the spirit of science, the systemic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linking with practical life, Reveal the diff

11、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xtbooks between two countries . Which can be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vising Primary National Standard Of Science and science textbooks. Especially recommend ad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urse into biological part of the new textbooks.keywords: China, Japa

12、n, Primary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Biology, Comparison目錄摘要IAbstractIII引言1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意義及方法3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3第二節(jié) 研究意義5第三節(jié) 研究材料與方法6第二章 教材比較理論基礎9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與認識論9第二節(jié) 科學哲學9第三節(jié) 具身認識論10第四節(jié) 意會認知論15第五節(jié) 科學學習的三個維度20第三章 課程標準及教材體例目錄比較23第一節(jié) 中日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比較23第二節(jié) 教材編寫時間及體例比較26第三節(jié) 生物部分的內容組織及編排順序30第四章 觀察、實驗、調查比較39第一節(jié) 觀察部分比較39

13、第二節(jié) 實驗部分比較46第三節(jié) 調查部分比較64第五章 日本教材優(yōu)點分析69第一節(jié) 有利于學生記憶的編排69第二節(jié) 有利學生元認知及動作技能的培養(yǎng)73第三節(jié) 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74第四節(jié) 注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76第五節(jié) 整體化設計并注意各領域的差異性78第六節(jié) 教材設計的生態(tài)化78第七節(jié) 教材內容的生活化80第六章 啟示83總結與展望91參考文獻93附錄1 日本小理科指導要領理科篇生物部分97附錄2日本小學指導要領理科篇第三章第三節(jié)生物部分翻譯101致 謝105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單106引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迅猛改變著世界的面貌,促進社會進步。傳統(tǒng)的科學教育包括物理

14、、化學、生物、地理、天文學等自然科學。在基礎教育中,我國的生物教育一直沒有受到足夠重視。1978年恢復高考,直到1982年生物才被納入高考。1994年高考改革,生物又被逐出高考,直到2001年才又被重新納入高考,但所占的分值最少。新世紀生物技術已經成為影響工業(yè)、農業(yè)、醫(yī)藥、國防、環(huán)保的先導性技術,生命科學越來越關系著人類與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年)把生物技術列為8個前沿技術之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OL.http:/ /jrzg/ 2006-02/09/conten_18278_5.htm,2

15、006-02-09;把“生命過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統(tǒng)整合”列為8個科學前沿問題之首;把“人類健康與疾病的生物學基礎”列為面向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的基礎研究之首;把“蛋白質研究”列為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之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OL.http:/ /jrzg/ 2006-02/09/content_183787_6.htm,2006-02-09。即將推出的生物產業(yè)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生物產業(yè)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通過國家生物產業(yè)發(fā)展專家咨詢委員會論證OL./gzdt/t20120

16、213_461320.htm 2012-02-13,已經把生物產業(yè)列為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產業(yè)和國家的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加快培育生物產業(yè),是我國在新世紀把握新科技革命戰(zhàn)略機遇、全面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重大舉措。生命科學在我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這也是為迎接即將到來的生物科技時代的必然要求??茖W技術的發(fā)展關鍵靠人才,人才的培養(yǎng)關鍵在教育。作為教育起點的小學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一個關鍵時期,決定著一個人科學習慣的形成,科學價值的取向。在基礎教育階段,教材是課程的載體,是學生學習與老師教學的直接依據(jù),教材是課程標準的直接體現(xiàn),直接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教育理念,直接影響著教育的內容和教育的實施,教材的編寫直接關系到老師與學

17、生的教學與學習的方式、程序、策略,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技能的形成、元認知的形成、科學習慣及科學價值觀的形成。好的教材應實現(xiàn)與先進教學理論的融合,使教師按照教材設計的程序進行教學,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主,而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相對不足,小學是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階段,因此在小學時期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變得非常緊迫。因此研究并改進基礎教育資源最核心的部分教材顯得非常迫切。在我國的教材體系中,由于歷史因素的影響,對生物教材的研究不像物理教材、化學教材那樣豐富,小學教材生物部分的研究尤為缺乏。結合我國的實際,對小學教材中的生物部分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借鑒發(fā)達國家的教學資源

18、研究的成果,對于完善我國教材的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意義及方法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一、我國的課改進程2001年我國進行了第八次課程改革,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2號)文件的精神,這次課程改革要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轉變:變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被動性、依賴性、統(tǒng)一性、虛擬性、認同性”學習為新課程理念下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學習 石晶.優(yōu)化語文作文,培養(yǎng)主動學習高素質人才J.語文月刊.2011(11):37-38;變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教師教”為“學生學”。新課程在具體的目標上要實現(xiàn)六大轉變,即:把重視知識傳授轉變?yōu)橹匾晫W生主動學習基礎知識與技能并在

19、此基礎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把學科本位、門類過多缺乏整合的課程轉變?yōu)榫庑?、綜合性和選擇性課程;把繁、難、偏、舊的重知識性課程轉變?yōu)樯罨⒅貙W生興趣和體驗的終身學習性課程;把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課程轉變?yōu)橐詥栴}解決為中心的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信息化課程;把甄別與選拔性評價轉變?yōu)榘l(fā)展性評價;把課程集中管理轉變?yōu)閲摇⒌胤?、學校三級課程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J 人民教育.2001(09):6-8。這次課程改革力圖實現(xiàn)三大轉型,即:課程政策從“集權”到“放權”的轉型;課程范式從“科學中心主義課程”到“社會建構中心課程”的轉型;教學規(guī)范從“傳遞中心

20、教學”到“探究中心教學”的轉型 鐘啟泉.中國改革挑戰(zhàn)與反思.J比較教育研究.2005(12):19。在課改十年的經驗的基礎上,2010年7月,我國正式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下文簡稱綱要)。綱要在創(chuàng)新性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提到:“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推進課程改革,加強教材建設,建立健全教材質量監(jiān)管制度?!蓖瑫r在第十六章提出:引進境外優(yōu)秀教材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OL.http:/ :8080 /2010-2020gy.htm,2010-07-29。二、戰(zhàn)后中日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及教材

21、發(fā)展歷程新中國成立后的小學科學前身為小學自然,最初的1956年、1963年、1978年的三次小學自然教學大綱,只在高年級設置課程 1956年在低年級的語文課中含有“生物界自然”內容。1988年、1992年兩次修訂的小學自然教學大綱中,小學自然從1年級開始開設 李瑾,錢星,楊元魁. 我國小學科學教育課程設置的歷史OL. /Article.php/88,2012-03-28。以上教學大綱都體現(xiàn)出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特點,一本教學大綱對應一套教材。2001年我國頒布了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3-6年級),以下簡稱標準,這次標準的出臺結束了我國一綱一本的現(xiàn)

22、狀,出現(xiàn)了人教版、京版、湘版、粵教版、冀人版、教科版、大象版、蘇教版等多套教材,從此我國開始重視教材的開發(fā)與研究。新標準實施以來,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同時也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 。我國新一次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正在進行中,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工作組自2007年3月籌備,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16年級)經送審已修改多稿。我國的義務教育語文等其它學科新課程標準以2011年12年28日正式頒布,而在這次新頒布的課程準中,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16年級)卻不在此列,體現(xiàn)出我國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茖W在日本稱作理科。日本的小學理科指導要領共修訂十次,分別為1947年的小中學習指

23、導要領一般編理科編(試案),1951年的小中高學習指導要領一般編(試案)改訂版,1952、1958年的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理科編(試案)改訂版, 1968、1977、1988、1998、2003、2008年的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 理科作為小學指導要領的一節(jié)內容。,2003年修訂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之后的教育階段被稱為寬松教育。2003年實施寬松教育之后,國際的學力調查顯示,日本學生的學力有所滑坡。2008年新學習指導要領在2003年的基礎上增加了30%的知識內容,并進一步強調扎實學習能力,另外還強調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實感。日本新學習指導要領頒布后,日本的教材也重新進行了修訂,2011日本的六個版本的

24、審定教材正式發(fā)行。第二節(jié) 研究意義一、為我國小學科學的編寫提供借鑒由于我國教材長期處于一綱一本的狀態(tài),教材研究相對薄弱。我國教育一直重視知識傳授,以學科為本位,雖然新課程標準強調教育理念的轉變,作為課程改革后的第一套教材,重知識、以學科本位的傳統(tǒng)教育理念,還部分在無意識中被保留。通過中國小學科學與日本小學理科教材的比較,可以使我國教材中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部分,被人們意識,以便改進;同時吸收日本教材中具有先進教育理念的教材設計模式,為我國新一輪小學科學教材的編寫提供借鑒。二、為我國小學生減負提供借鑒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保羅法雷爾第一次在被壓迫者的教育學中提出松綁教育。他稱傳統(tǒng)式教育為銀行式教育,

25、把學生比作“資料袋”;把教師比作“銀行職員”,負責以最少的時間把最多的知識裝進“資料袋”中。這種教育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松綁教育有三大特征:第一、教學過程沒有絕對的教與學的角色,教師和學生通過共同的認知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并相互學習,教師不是知識是否正確的判定者,從而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批判精神得以發(fā)展,師生共同體從多個角度各自建構知識。第二、教學是一個雙向信息傳遞的過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多向地進行信息傳播。第三、以解除學生的內在的和外在的束縛為教育目標,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為目標,解除知識對學生的內在束縛;提供多樣的教育模式,解除學生在學習時間、地點、方式上的外

26、在束縛 郭琴.松綁教育、整合教學及其建構主義理論基礎J.理論與探索,2009(1)。日本在2003年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修訂后的教育階段被稱為“寬松教育”。在寬松教育時期,日本教材特別重視教材內容的精選、精排。精選指選擇適合學生理解的大眾化與生活化的教學素材,精排指加強教材各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日本小學科學教材基本上體現(xiàn)了松綁教育的三個特征,這將在后面分布式學習中進一步具體分析。2008年的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頒布之后使用的教材在內容上雖有所增加,但仍保持著舊教材的設計特色。研究日本小學理科教材對這次我國綱要提出的減輕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促進兒童少年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減

27、負還可以降低小學生的學習焦慮水平,提升學生積極情緒并最終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三、揭示生物科學與其他科學的不同特點生物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具有生命的,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必然與物質科學、地球宇宙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國小學科學“格致自然常識自然科學”這個發(fā)展歷程中,小學生物內容都是作為其中的一部分進行教學,并與其他學科內容有所交叉,加上我國對生物課程重視不夠,使我國學者在研究小學科學課程的時候,往往忽略小學生物課程與其它科學課程的差異性。日本的小學和初中都開設綜合的理科課程,初中理科課程中有獨立的生物教材,日本的小學理科課程中生物雖沒有獨立的教材,但生物部分卻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研究日

28、本的小學理科教材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小學生物領域與其他科學領域的不同特點,使我國在教材編寫時能根據(jù)生物模塊的獨有特點,選擇適合生物科學內容、及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第三節(jié) 研究材料與方法一、主要研究材料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3-6年級).20012.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20023.(日)文部省. 小學指導要領 (理科篇). 2008.4.(日)文部省. 小學指導要領解說(理科篇). 2008.5. 教育科學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3-6年級)(郁波等.2001-2004)6.江蘇教育出

29、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3-6年級)(郝京華,路培琦等.2001-2004)7.日本教育出版:地球小學科學3456(養(yǎng)老孟司等.2010)8.日本東京書藉:科學3456(毛利衛(wèi)等.2010)日本現(xiàn)行的小學科學教材共有六個版本:東京、大日本、啟林館、學圖、教出、信教。本研究選取“教出版”(教育出版的簡稱)和“東京版”(東京書籍的簡稱)。“教育出版”創(chuàng)立于1948年,下設教育研究所,代表戰(zhàn)后教育官方,相當于我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東京書藉創(chuàng)立于明治維新時期的1909年,編寫的教材市場占有率最高。這兩套教材基本都能反應出日本教材的特點。兩套教材均經日本文教省2010年3月審定,分別于20

30、11年1月和2月發(fā)行。我國現(xiàn)行小學科學教材有:教科版、人教版、蘇教版、華東師大版、北師大版、青島版、冀人版等多個版本。本文選用使用率最高的教科版和蘇教版作為比較材料,這兩套教材的主編郁波與郝京華都是2007年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工作組核心成員。這兩套教材于20012003年審定并發(fā)行,在我國現(xiàn)行小學科學教材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二、研究方法(一)文本分析法 教材一般由文字和圖表組成。教材中的文本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對教材的文本做質性分析,可以發(fā)掘出教材的編寫思想、揭示教材的組織結構、教材的編排順序、教材的編寫過程,從而分析出中日兩國教材的特征與特色,找出各自的優(yōu)缺點。通過對教材的量化分析,

31、如生物部分在各自教材中的比重及各年級觀察、實驗數(shù)量的變化情況,可以對質性研究進一步精確化,并深化對教材編寫特點的認識。本文分析中,將插入部分中日教材的原始文本,以增進大家對中日教材直觀體驗。(二)文獻分析法 文獻法是任何研究的基礎,是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創(chuàng)新的起點和“參照系”。通過查閱中日兩國教育領域的文獻,可以把握教材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選定研究的視角,發(fā)現(xiàn)未來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的重點。通過對具身認知與神經教育學相關文獻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當代認知理論已經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教材的內容研究正在弱化,教材的編寫模式研究正在加強。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作者根據(jù)邏輯以及經驗的分

32、析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設及模型,這些假設及模型以具體的文獻為支撐,期待大家驗證、指正。(三)比較研究法比較研究法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文章選用日本2011年出版的教出版和東京版本及我國現(xiàn)行20012003年審定的教材進行研究。從教材審定時間上看,日本教材比我國的教材更能反映最新的教育理論,通過比較可以把這十年的最新教育理念反映出來,為我國的新一輪教材編寫提供借鑒。第二章 教材比較理論基礎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與認識論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與實踐觀是一相互統(tǒng)一的整體。首先要堅持實踐第一性的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次要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和思維邏輯中認識理解實踐觀 李建設. 再論實

33、踐第一性J.理論界,2009(8):27-28。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與認識客體的接觸產生豐富、真實的感性認識,經過理性思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表面的、個別現(xiàn)象被抽象成為本質的、一般的理論,實現(xiàn)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當人處于新的實踐活動時,由于新舊實踐活動情景的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必然存在著與新的實踐活動不相一致的部分,這要求理性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時候必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出理性知識與新的實踐情景之間的差異。通過添枝加葉,操縱新的客體,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實現(xiàn)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第二次飛躍。馬克思的認識論是個別到一般再到個別、由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由主客體相結合到主客體分離

34、再到新的主客體結合的過程。第二節(jié) 科學哲學蔡其勇在其博士論文小學科學課程的科學哲學研究中對科學哲學發(fā)展的做了全面的概述,科學哲學經歷了“經驗主義”、“理性主義”、“邏輯實證主義”、“證偽主義”、“歷史主義”、“建構主義”的發(fā)展歷程 蔡其勇.小學科學課程的科學哲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44-45。從中可以看到人們對科學本質的認識軌跡和趨勢。科學已由“絕對科學”走向“相對科學”;由“靜態(tài)科學”走向“進化科學”;由“大眾科學”走向“個人科學”;由“客觀科學”走向“主觀科學”;由“單一實證科學”走向“方法多樣性科學”;由“必然科學”走向“偶然科學”;由“只重視理性因素”走向“注意非理性因素

35、”; 蔡其勇.小學科學課程的科學哲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44-45這種轉變和馬克思“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理論是一致的。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tǒng)一是科學教育的邏輯起點,這要求把相對靜態(tài)的科學知識和動態(tài)的認識科學的過程結合起來;科學創(chuàng)造應與創(chuàng)造科學的主體中的“個人”結合起來,與大眾化的人結合起來;個人在偶然中發(fā)現(xiàn)科學,然后被大眾認同并接受,“個人科學”轉變?yōu)椤按蟊娍茖W”。在教育時“大眾的科學”又要以學生的“個體經驗”為基礎,讓“大眾科學”又重新轉變成學生具體的“個人科學”。第三節(jié) 具身認識論一、第二代認知科學具身認識論的產生Lakoff和Johnson在二人合寫的具身哲學基于身體的心

36、智及對西方思想的挑戰(zhàn)一書中把具身哲學作為第一代和第二代認知科學的分水嶺 王曉燕,魯忠義.基于動允性的朝向效應具身認知的一個證據(jù)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8(2):52。具身認識論是在批判表征主義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表征主義思維操作的符號與外在的真實物之間有很大的差距,表征主義片面的追求清晣可見的規(guī)則,而切斷了符號形式與其真實意義的聯(lián)系。具身認識相對于無身認識而提出,無身認識論認為智能是表征的、心靈的、語義的,而具身認識論則認為智能是非表征的、身體的、情境化的。無身認識論的信息加工學派把人的思維比擬成電腦中的輸入、加工、存儲、輸出的一系列無意義符號信息處理過程,把人變成一臺

37、機器,把有意義的人的認知活動變成無意義的符號編碼過程,因此忽視了人的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 徐獻軍.具身認識論D.浙江:浙江大學,2007:11。無身認識論認為人的思維活動是機器可處理的一個個目標,而忽略了人在思維活動依照非特定、情感性的價值評判。二、具身認知與無身認知比較中國知網關于具身認識論的最早論文為:2006年李恒威,盛曉明發(fā)表的認知的具身化與李恒威、肖家燕發(fā)表的認知的具身觀。目前只搜索到國內具身認知的論文23篇、博士論文一篇、及寓身認知相關論文5篇,我國對具身認識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通過閱讀李恒威的認知的具身化 李恒威,盛曉明.認知的具身化J.科學學研究.2006,24(2):184、認知的具

38、身觀、徐獻軍的具身認知論、費多益的寓身認識心理學,對無身認知與具身認知比較如下:見表2.1。表2.1 無身認識論與具身認識論的比較比較點無身認識論具身認識論認識中的主體(1)知識是與認知主體無關的客觀規(guī)則,符號的意義獨立于使用者,是客觀的(知識完全獨立,符號是對外在世界的表征)。(2)認為身體在認知過程中是不必要的,身體被視為外圍的輸入輸出設備。(1)知識與認知主體有關(知識依賴于主體)認知要同人的本性聯(lián)系起來。(2)身體是認知活動的主體,知識在身體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豐富意像認知中的客體環(huán)境在認知系統(tǒng)之外。環(huán)境是認知系統(tǒng)的一部分,認知是情境化的。主客之間的關系(1) 人通過概念表征世界

39、。(2) 認知是離線的。(3) 人的認識由外界客體的刺激引發(fā)。(1)人通過隱喻映射世界。(2)通過主客體的交互作用完成認知,離線認知基于環(huán)境適應性機制。(3)大腦是身體的調節(jié)系統(tǒng),人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具有意向性,認識是一個與生存發(fā)展相聯(lián)系的進化的動力系統(tǒng)。認識與社會的關系(1)知識是獨立于社會文化活動的客觀規(guī)則(2)人的行為由某些客觀規(guī)則決定(1)知識是社會文化基本層次范疇(2)社會文化影響個體的內在動作認知過程(1)認知主要是有意識的。(2)認知是人腦的機能。(3)認識對符號加工的過程,通過概念規(guī)則進行運算。(4)人是機械性的,計算被看作為認知活動的本質及唯一途徑,計算的過程是精確的。(5

40、)認知是對意識中心事物的局部操作,過程是串行的。(1)認知主要是無意識的。(2)認識是人體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過程。(3)認識是知識的建構,是有意象的活動。(4)人是生物性的,在生存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對環(huán)境的最大把握,在可能性大小中作出選擇。(5)人的活動在無意識中整體把握事物,過程是并行的。記憶觀(1)記憶存儲、加工、和提取的過程。(2)記憶因不斷接受刺激而保存(1)記憶是與神經元的修正相聯(lián)系的、無需存儲。(2)記憶取決于身體對環(huán)境適應性的評價時間觀知識在任何時候都是一樣的,沒有考慮實時性。認識是嵌入環(huán)境中智能體的實時的適應性活動,是有時間壓的。概念觀(1)以真值的形式存在于客觀世界。(2)概念由一系

41、列規(guī)則組成。(3)概念是對客體的抽象。(1)概念是動作內化的隱喻。(2)大腦抽象出同類意象的共同本質從而形成圖式或意向圖式。(3)概念源自感覺運動經驗和引發(fā)感覺運動經驗的神經結構。從上表可以看出,無身認識到具體認識變化是革命性的,具身認識的特點為:(1)具身認知注重個體與個體、個體與文化、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關系,人的生物屬性決定其為生存而具有的意向性;(2)人的心智本質是具身性的,人通過身體在與環(huán)境的反復作用形成豐富的意象,再從同類的意象中抽出共同本質形成意象圖式;(3)思維幾乎是無意識的,概念是身體動作的內化,是對世界的隱喻;(3)人的認知過程是情境性的,在主體與環(huán)境的外在互動中形成主體對

42、環(huán)境的內在尺度;(4)人的認知是社會性的,人的社會屬性使人的認識離不開文化情境,使人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打下文化的烙??;(5)認知的生成性,人在認識過程中身體具有進化特征,認知活動是人與環(huán)境耦合的進化過程中生成的;(6)認知活動是動態(tài)的,人與環(huán)境交流信息時,身體狀態(tài)不斷的變化,因此是不被表征的,而被看成是一個實時、情境中的、與知覺和行動密不可分的活動過程。三、具身認識論下的智力模型在具身認識論的影響下,智力模型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xiàn)了生態(tài)學的智力模型,主要有兩種方式:強調文化環(huán)境對個體智力的影響的跨文化研究取向;強調生物學對智力影響的種族研究取向。其中第一種方式強調智力與情境的關系,第二種方式強

43、調智力與先天因素的關系。2000年Davidson Downing提出了由先天的潛能、環(huán)境和內在動機相互作用的三維生態(tài)智力模型,這使得一直被認為屬于非智力因素的動機成為智力因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費多益.寓身認知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15。四、具身認知與建構主義具身認知和建構主義有著很深的淵源,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之處。建構主義代表人物皮亞杰提出了同化順應的知識建構理論。皮亞杰認為:任何圖式沒有清晰的開端,它總是在連續(xù)的分化,并從較早的圖式系列中產生出來,主體所具有的第一個圖式是遺傳獲得的圖式,較早的圖式可以在反射和人的本能運動中追逆它的淵源 費多益.寓身認知心理學M.上海

44、: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50。他認為在嬰兒最初的感知運動階段,兒童通過感知與運動把自己與外在世界區(qū)分開來,構建客觀現(xiàn)實,在區(qū)分主客體的基礎之上,通過反復的感知與動作的協(xié)調,把動作內化為頭腦中豐富復雜的動作圖式,這些內化了的動作圖式成為運算思維的基石。當一個新的刺激出現(xiàn)時,兒童依照已經形成的圖式對剌激進行反應。如果反應有效,這個對新的刺激做出反應的反應模式則被同化到已經形成的圖式之中;如果反應無效,兒童則做出新的反應,對新刺激做出新反應的反應模式引發(fā)原有認知圖式的改變,順應便產生了。人的認識過程即由反應活動介導的,同化順應圖式連續(xù)變化過程,是一個不斷適應新環(huán)境的過程。可以看出皮亞杰揭示了人與

45、客體產生的活動在認識中的作用。維果茨基則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出發(fā),揭示了社會性交往的作用,創(chuàng)立了社會建構主義。通過同化順應的平衡過程,兒童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達到“實際發(fā)展層次”;通過社會交往活動(成人與優(yōu)秀兒童的幫助)兒童可以達到“潛在發(fā)展層次”;“潛在發(fā)展層次”以“實際發(fā)展層次”為基礎。維果茨基把這兩個層次之間,學生在別人的幫助下能夠達到的層次稱為“最近發(fā)展區(qū)”。維果茨基認為:“教育的功能并不像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理論那樣直接地傳遞教育效果,而是像格式塔心理學考夫卡所說的學教是相互依存的,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來自成人的教育影響,而是通過在與人積極的互動、建議、指導下的不斷內化的具身性互動活動,從而

46、獲得知識的一種能動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最近發(fā)展區(qū)還是基于兒童的具身認知為基礎。五、具身認知在中國的實踐我國傳統(tǒng)的科學教育更多地受“要素主義”的影響?!耙刂髁x”認為:教育主要是一種文化繼承的行為,并突出地強調了教育的社會責任,肯定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就真理觀而言,其所持有的則是一種“符合論”的立場,即認為認識的獲得是一個發(fā)現(xiàn)與接受,而非創(chuàng)造的過程。另外,要素主義者又突出強調了個人對社會的遵從、責任和義務,并認為社會的進步主要可歸結為知識的積累和精致化。因此,在要素主義看來,“有組織的正規(guī)的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將人類學會的最重要的知識編織到每一代人的生活經歷中去”。而所謂的“最重要的知

47、識”就是:一些不變的、永恒的、先定的規(guī)律、過程、原則以及全真、全善、全美的原理蔡其勇.小學科學課程的科學哲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13-14。自我國新科學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我國課程向注重情境化、注重合作學習、注重探究的方向轉變。杜郎口中學成為這次課程改革中的一個典范,被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從中國知網上可以找到有關杜郎口中學的論文80余篇,杜郎口中學已經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焦點,各種教育理論在這里交匯,各種教育理念在這里由理論走向實踐。杜郎口中學是魯西的一所欠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村中學。該校在1997年前是當?shù)爻雒谋∪鯇W校,輟學率極高。經過改革,該校的教學水

48、平明顯提高。20042007年間,近10次有影響的大型教育學術研討會在杜郎口中學召開,吸引了全國30個省市21萬多人參觀學習 陳云,張平安.杜郎口中學見聞與感悟J.內蒙古教育2007.(12):6。杜郎口中學原是我國眾多學校中的最普通的一所,具有推廣性。杜郎口中學最核心的改革是教師講課時間的變化:學校用強行規(guī)定的方式,強制推行“10+35”(在一節(jié)課上,老師講授不超過10分鐘,學生活動時間不少于35分鐘)甚至“0+45”的課堂教學模式 趙小雅.杜郎口之變N.中國教育報,2010-9-24(6)。在杜郎口中學,學生是在活動中認識世界的。杜郎口中學成功的范例印證了“具身認知”理論。在教育之中,沒有

49、活動就沒有學習;沒有精細的活動,就沒有科學的學習;沒有情境化的活動,就沒有高效的學習 程然.“寓身認知”視野中的課堂活動以杜郎口中學為例J.教育導刊.2011.(09上):82。 杜郎口中學的學習模式可以總結為“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叭弊灾鲗W習模式的前“三”為該模式的三個特點:“立體式任務分配、大容量知識拓展、快節(jié)奏目標達成”?!叭弊灾鲗W習模式的后“三”為自主學習的“預習展示反饋”三大模塊,“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的“六”即展示模塊的“大環(huán)節(jié)”,分別是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拓展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 姜圣國,陳萬平,王敏.“杜郎口”管理模式探析J.教學與管理.2008(5

50、):16。在杜郎口的改革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與體現(xiàn)。在杜郎口,學生成為自己課堂的主人,學生完全自主學習,教師由權威的灌輸者轉變?yōu)榉菣嗤拇龠M者,教師就像心理咨詢中的督導一樣,修正學生的學習方向,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點撥。在杜郎口的改革中,學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充分發(fā)展。課堂中不再有講臺和講桌,“課堂是學生的天下,學生唱主角,既當學生又當老師,或坐或站或走動,或念或唱或表演,像趕大集 劉胡權,周穎.“杜郎口教改”的“還原”與“祛魅”J.教學與管理.2008(08):13?!倍爬士诘倪@次改革:教育理念發(fā)生了由“重知識傳授”向“重能力培養(yǎng)”的轉變,由重“教”向重“學”的轉變

51、,師生關系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的轉變 王明華.杜郎口模式與構建和諧課堂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7(465):112。杜郞口的教學改革讓學生獲得了自信,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發(fā)展,提升了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學習能力。2005年11月12日至13日山東省農村中學教育教學改革現(xiàn)場會聊城城市隆重召開,會議提出向杜郎口中學學習,將農村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推向深入,杜郞口已經成為我國教育改革中的“小崗村”,杜郞口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得到認可。新一代的認知科學“具身認識”在我國得到了實踐的檢驗。第四節(jié) 意會認知論意會認識論與具身認識論都起源于現(xiàn)象學,他們在認識論上的觀點基本相同,但

52、它們的側重點不同。具身認識側重于研究認識過程中身體的作用與重要性,側重于研究人與實在物的交互活動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意會認識側重于研究意會知識、隱性知識的重要作用,強調非隨意認知的重要性,并通過構建的“意會知識與言傳認知的連續(xù)統(tǒng)一體”把言傳知識與意會知識有機的統(tǒng)一起來,意會認知論是溝通第一代認知理論與第二代認知理論的橋梁。一、意會認知論的起源與發(fā)展 “意會知識”由英國科學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在他的個體知識一書中提出,與我國莊子的意會思想有很深的哲學淵源。意會知識的本意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即內心可以領會,但無法用語言確切地表達的知識。意會知識相對于言傳知識而言,意會知識在我國有“默會知識”

53、、“緘默知識”、“隱性知識”三種別稱。由于改革開放以前人們認為意會知識屬于唯心主義,直到1983以后才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共經歷了(1983-1992)年的冷起步階段、新拓展階段(1993-2003)、熱爆發(fā)階段(2003-2008) 石仿.科學創(chuàng)造視角下的意會認知論D.北京:中國科技大學,2009:6-11。二、意會認知模型意會知識理論是以現(xiàn)代心理學和腦科學為基礎的。波蘭尼提出了意會認知的模型,把人的覺察活動分為處在注意中心的“集中覺察”與處在意識邊緣的“附帶覺察”,它們共同構成“覺察連續(xù)統(tǒng)一體”。同時波蘭尼把人的活動分為以語言為中介的“概念化活動”和體現(xiàn)為技能的“身體化活動”,人類行為是由語

54、言和身體活動組成的“活動連續(xù)統(tǒng)一體”。把“覺察連續(xù)統(tǒng)一體”與“活動連續(xù)統(tǒng)一體”聯(lián)系起來考慮,“集中覺察”和“概念化活動”相結合產生了“言傳知識”;“附帶覺察”和“身體化活動”相結合時形成了“意會知識”;“言傳知識”與“意會知識”共同構成了“知識連續(xù)統(tǒng)一體 石仿.科學創(chuàng)造視角下的意會認知論D.北京:中國科技大學,2009:87-58?!痹谌祟惢顒又?,“集中覺察”和“附帶覺察”、“概念活動”和“身體化活動”、“言傳知識”和“意會知識”都是成對出現(xiàn)的,它們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統(tǒng)一的,共同構成人類認知活動的三個“連續(xù)統(tǒng)一體”。我國石仿在以上三個連續(xù)統(tǒng)一體的基礎上,根據(jù)大腦左右半球在語言功能和運動功能上

55、的不對稱性,提出由左腦和右腦組成的第四個“大腦連續(xù)統(tǒng)一體”,“大腦連續(xù)統(tǒng)一體”是認識連續(xù)統(tǒng)一體的宏觀物質基礎 石仿.科學創(chuàng)造視角下的意會認知論D.北京:中國科技大學,2009:26。三、特異性思維模型(一)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思維的提出作者在波蘭尼意會認知結構模型的基礎上,以人體特異性免疫的理論為基礎,提出了“一般性思維”(局部特征概念加工思維)與“特異性反應”(整體動作反應思維)構成的第五個“思維動作連續(xù)統(tǒng)一體”理論模型。此模型以生物體中普遍存在功能性相似的細胞為假設前提。實際上,特異性免疫反應的核心部件免疫球蛋白,在神經元的突觸中大量存在,并以黏附因子的形式存在于前、后膜中,免疫球蛋白可以直接拉近兩個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膜間距離,免疫球蛋白是神經元信號識別的基礎 盛祖杭,陸佩華.神經元突觸傳遞的細胞和分子生物學M.上海:上??萍汲霭嫔?2008:35。此外腦細胞、巨噬細胞都存在轉化生長因子-,它可以把大量存在于A神經元軸突中的基因物質RNA轉入B神經元中,誘發(fā)B神經元轉變成為記憶神經元C,生長因子-還可以誘導腦細胞分裂。見/st140211/product_1929863.html,2010-1-6因此免疫細胞與神經元有共同的物質基礎。特異性免疫的過程為:進入人體的病原體經過吞噬細胞的處理,暴露出特異性抗原,抗原刺激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