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宗金鑒課件模板-037(共215)_第1頁
醫(yī)宗金鑒課件模板-037(共215)_第2頁
醫(yī)宗金鑒課件模板-037(共215)_第3頁
醫(yī)宗金鑒課件模板-037(共215)_第4頁
醫(yī)宗金鑒課件模板-037(共21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醫(yī)宗金鑒 課件模板-37,醫(yī)宗金鑒:辨可吐病脈證篇,辨可吐病脈證篇:, 大法春宜吐 【注】 汗、吐、下,治病之大法。謂春宜于吐者,是象天之春氣上升以立法也。然凡病有當吐者則吐之,又不可一概而論也。 【集注】 程應旄曰:吐法從升,有發(fā)陳之義,故曰:春宜吐。 凡用吐湯,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注】 凡用吐湯,原以去上焦之邪,中病即止,若病去而過用之,反傷中氣,所以不必盡劑也。,醫(yī)宗金鑒:辨可吐病脈證篇,辨可吐病脈證篇:,【集注】 程應旄曰:吐以去上焦之邪。上焦為清陽之分,吐之過劑則邪去,而所傷者膻中之陽,陽固不可不寶惜也。 病胸上諸實,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

2、其脈反遲,寸口脈惟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則止。 【注】 胸上諸實,謂或痰、或熱、或寒之類也。諸實為病,故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也。,醫(yī)宗金鑒:辨可吐病脈證篇,辨可吐病脈證篇:,欲使人按之,不但痛不能減,而反有涎唾,知邪在胸中盛滿,得按而上溢也。經(jīng)曰:下利脈遲而滑者,內(nèi)實也。今下利日十余行,其脈反遲,寸口惟滑,知寒實在上,水不下輸膀胱而走大腸也,故但吐之利自止也。 【集注】 張璐曰:痛不得食,按之反有涎唾者,知有寒痰在胸中也。下利脈遲,寸口惟滑者,為膈上實,故吐之則利自止也。,醫(yī)宗金鑒:辨可吐病脈證篇,辨可吐病脈證篇:, 病手足逆冷,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

3、 【注】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結者,以寒邪結氣,結在胸中,陽氣不能四達也。心下滿而煩者,實結則滿,陽郁則煩也。欲食不能食者,是客氣病在胸中,故當吐之也。 【集注】 成無己曰:此與瓜蒂散證同。彼云脈乍緊,此云脈乍結,惟此有異。,醫(yī)宗金鑒:辨可吐病脈證篇,辨可吐病脈證篇:,緊為內(nèi)實,乍緊則邪在胸中,實而未深也;結為結實,乍結則邪在胸中,結而未深也。雖所治俱同,但輕之、重之不無別也。 程知曰:脈來緩時一止復來,曰結,結者痰氣結滯之名,此與瓜蒂散證同。但彼云脈乍緊則為寒邪盛,此云脈乍結則為痰氣實也。 張錫駒曰:病人手足厥冷者,氣機內(nèi)結,不能外達于四肢也。,醫(yī)宗金鑒:辨可吐病脈證篇,辨可吐病脈證篇:,心下

4、滿而煩者,邪實則滿,正傷則煩也。 魏荔彤曰:脈乍結,非脈之本然,乃有形之邪,阻礙其胸中宗氣,故榮衛(wèi)之氣不能暢行,非同于氣血虛微,不能流布之結也。 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 【注】 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者,痛在胸膈,痛則欲吐,可吐不可下也。宿食在中脘者,痛在心口,痛欲吐或吐不吐,可吐可下也。,醫(yī)宗金鑒:辨可吐病脈證篇,辨可吐病脈證篇:,宿食在下脘者,痛在臍上,痛不欲吐,不可吐可下也。故曰: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此詳凡在上者,皆可吐也。 【集注】 成無己曰:宿食在中下脘,則宜下,宿食在上脘,則當吐。內(nèi)經(jīng)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方有執(zhí)曰:上脘,謂胃府之口也。 張志聰曰:胃為水谷之海,有上

5、脘、中脘、下脘之分。,醫(yī)宗金鑒:辨可吐病脈證篇,辨可吐病脈證篇:,上主納,中主化,今食在上脘,不得腐化,故為宿食,當吐之。 程應旄曰:宗氣聚于胸中,升降呼吸出焉。清陽之分,豈容濁物留滯,吐以宣之,使無障礙也。若屬表邪傳入無形而有形,則痞滿結胸,另有治法,均非宜矣。,醫(yī)宗金鑒:辨不可吐病脈證篇,辨不可吐病脈證篇:,具見六經(jīng)中。,醫(yī)宗金鑒:辨可下病脈證篇,辨可下病脈證篇:,大法秋宜下。 【注】 天至秋則氣降,物至秋則成實,實則宜下。凡邪在下者,俱宜取法乎此義也。 凡可下者,用湯勝丸散,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注】 湯者蕩也,丸者緩也。下藥貴速,故凡服下藥用湯,所以勝丸也。中病即止,不必盡劑者,恐

6、盡劑反傷其正氣也。 【集注】 程應旄曰:用湯勝丸,貴活法也。,醫(yī)宗金鑒:辨可下病脈證篇,辨可下病脈證篇:,中病即止,示節(jié)制也。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 下利心下者,諸瀉心湯證也。若寸、關、尺三部脈平實有力,雖下利仍宜攻其也。 【集注】 方有執(zhí)曰:三部脈皆平,血氣和可知矣。心下實也,所以急下之也。 張錫駒曰:本經(jīng)云: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nèi)實也,宜下之。,醫(yī)宗金鑒:辨可下病脈證篇,辨可下病脈證篇:,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nèi)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 脈遲不能兼滑,惟浮取之遲,沉取之滑,則有之矣。今下利脈遲而滑,謂浮遲而沉滑也,浮遲

7、則外和,沉滑則內(nèi)實。欲止內(nèi)實之下利,仍當下之,使積去則利自止,宜大承氣湯。 【集注】 程應旄曰:遲而滑,滑在下而遲在上,知為物阻之遲,非寒陰之遲,故但下其所阻,則內(nèi)實去而利自止矣!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醫(yī)宗金鑒:辨可下病脈證篇,辨可下病脈證篇:,【按】 尺中微字,當是大字,若是微字,斷無當下之理。 【注】 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謂按之且大、且澀、且有力也,關上尺中亦然。大澀有力,為實而不利之診,故知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集注】 程知曰:滑為有食,結滯經(jīng)宿,則脈澀矣。尺以候內(nèi),沉以候里,故宿食之脈

8、,按之反澀,尺中亦大而澀也。,醫(yī)宗金鑒:辨可下病脈證篇,辨可下病脈證篇:,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 初下利不欲食者,是傷食惡食,故不欲食也。若久下利不欲食者,是傷脾,食后飽脹不欲食也。今初下利即不欲食,故知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無疑也。 【集注】 程應旄曰:傷食惡食,故不欲食,與不能食者自別。下利有此,更無別樣虛證,知非三陰之下利,而為宿食之下利也,故當下之。,醫(yī)宗金鑒:辨可下病脈證篇,辨可下病脈證篇:, 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fā)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時而復發(fā)其利者,此宿食積病攻之不盡故也。若其人形氣不衰,飲

9、食尚強,當攻其未盡,自不復發(fā)矣,宜大承氣湯。 【集注】 方有執(zhí)曰:其期也,謂周其一年之月日期也。 程應旄曰:下利差后,而余邪之棲于腸胃回折處者未盡,是為伏邪。,醫(yī)宗金鑒:辨可下病脈證篇,辨可下病脈證篇:,凡得其候而伏者,仍應其候而伸下,則搜而盡之矣。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注】 此承上條互發(fā)其義,以詳其脈也。下利脈反滑,是證虛脈實不相宜也。若其人形氣如常,飲食如故,乃有當去之積未去也,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集注】 程應旄曰:滑為實,故可行通因通用之法。,醫(yī)宗金鑒:辨可下病脈證篇,辨可下病脈證篇:,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 腹中不滿而痛者,

10、病或屬虛,若滿而痛,則為實矣,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集注】 張璐曰:腹中既滿且痛,為實結無疑,急須下之。 程應旄曰:病腹中滿痛,雖在陰經(jīng),亦可下,不必其為陽明矣。 傷寒后脈沉,沉者內(nèi)實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湯。,醫(yī)宗金鑒:辨可下病脈證篇,辨可下病脈證篇:,【注】 傷寒后不解脈沉,沉而有力者,內(nèi)實也,宜以下解。然其人必午后小有潮熱,故取大柴胡兩解之也。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 雙弦,謂左關、右關,皆見弦脈也。左關脈弦,肝本脈也;右關脈弦,本刑土也。弦者,飲也;遲者,寒也。心下者,是肝邪挾寒飲而傷胃,故不可下,乃生姜瀉心湯 證也。,醫(yī)宗金鑒:辨可

11、下病脈證篇,辨可下病脈證篇:,若脈大按之緊,是陽有余而陰亦實也,乃有余之,非胃傷者比,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則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 【注】 此即前不可發(fā)汗之條。所謂關脈浮濡沉弱,寸脈微,尺脈澀,陽虛血少之診也。汗既不可,下亦不可,均為陽虛故也。若誤下之,則寒虛內(nèi)竭,心下痞,必成太陰誤下下利之痞矣。,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集注】 程應旄曰:誤汗亡陽分之陽,誤下亡陰分之陽,無陽則陰獨,而地

12、氣得以上居,故心下痞。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 【注】 此亦前不可發(fā)汗之條。所謂關脈浮濡沉弱,寸脈弦,尺脈微,上實下虛之診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微弦為虛,既不可汗,亦不可下,下虛故也。 【集注】 成無己曰:虛家下之,是為重虛。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shù)反在下,浮為陽虛,數(shù)為無血,浮為虛,數(shù)生熱,浮為虛,自汗出而惡寒,數(shù)為痛,振而寒栗,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振寒相摶,形如瘧狀,醫(yī)反下之,故令脈數(shù)發(fā)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小便

13、淋漓,少腹甚,小便則尿血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注】 此謂關脈浮濡沉弱,寸脈浮,尺脈數(shù)也。關濡弱為中氣虛乏,寸浮無力為陽虛,尺數(shù)無力為血虛。陽虛故汗自出而惡寒,血虛故身痛振寒而栗,中氣虛乏故胸膈氣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引于也。振寒相摶,形如瘧狀,里邪不實,表邪未解,醫(yī)反下之,虛陽未罷之表盡陷于里,故令脈虛數(shù)無倫,發(fā)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少腹甚,小便淋漓尿血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集注】 張璐曰:寸口浮濡而關弱尺數(shù)者,以其人陽氣本虛,虛陽陷于陰分也,若誤下傷血,必致狂走痞滿尿血也。 魏荔彤曰:前虛寒之忌下易知,此虛而兼熱之

14、忌下難知,故兩條相映互言,以示禁也。 脈濡而緊,濡則衛(wèi)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wèi)中風,發(fā)熱而惡寒,榮緊衛(wèi)氣冷,微嘔心內(nèi)煩,醫(yī)為有大熱,解肌而發(fā)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表里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因時罷,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fā),清谷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nèi)煩,遲欲從后救,安可復追還。 【注】 脈濡而緊,謂浮濡而沉緊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濡則衛(wèi)表微,緊則榮里寒,外有發(fā)熱

15、汗出惡寒之表,內(nèi)有微嘔心煩之里。醫(yī)為有熱,解肌發(fā)汗,表陽愈虛,而生煩躁,里寒更急,心下痞 ,表虛里冷,故卒起頭眩,悵怏不眠。若徒以客熱在膚,不知中寒在里,而以冷水灌身,雖客熱因而時罷,但栗栗振寒,不容不重被而覆之,汗出必眩,惕振厥逆,下利清谷,煩躁不安而死,以中外之陽兩亡,不能復還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集注】 張錫駒曰:汗出而冒巔者,汗出則陽氣外亡,頭昏冒而目不明,故曰冒巔。小便為微難,陽亡而氣不施化也。清谷不容間,下利清谷無間隙之時也。嘔變者,嘔出之味變也。腸出者,下利而廣腸脫出也。 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盒飯赤而難,胞

16、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衛(wèi)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榮竭血盡,干煩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y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注】 脈浮而大,謂脈浮取有力,按之大而無力,乃革脈象也。浮為氣實外急,大為血虛中空,血虛甚則亡陰,陰亡則陽無偶也,故曰孤陽獨下陰部。謂衛(wèi)陽下就其陰,小盒飯赤而難,以胞中虛竭也。若陽不下就其陰,則小便反利而大汗出,是衛(wèi)陽表虛,邪陽內(nèi)入,無陰以化,故反更實,致津液四射,榮竭血盡,肉消胃干,煩不得眠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醫(yī)不知此,乃以中空暴液之陽明,誤為胃實

17、,復以峻藥攻之,則為虛虛,胃陽之去可期,必下污穢如泥而死也。 【集注】 程知曰:此言氣實血虛之脈,小便利而大汗出者,不可下也。 程應旄曰:無陰而孤陽獨下陰部,倘得小便赤而難,則胞中不虛,僅為陽搏。陽未離,則陰得滯而未散,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則衛(wèi)氣更微矣。,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其反更實者,非衛(wèi)陽之實,而客陽之實也。衛(wèi)陽猶或抱陰,客陽則專于攻陰,故津液四射,而為小便利,為大汗出。熱甚逼陰,所以榮竭血盡,干煩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暴液云者,點滴皆火氣煎熬而出也。毒藥攻胃,則土敗而四藏無生,下如污泥而死矣。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fā)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

18、更來漸大,是其候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yī)復發(fā)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便清谷,熱多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fā)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難者,為危殆。 【注】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fā)熱,太陽表證也。則脈欲厥,謂浮緊之脈,初大漸小,知為欲厥之脈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初來,大陽為之也,故發(fā)熱;漸漸小,陰為之也,故發(fā)厥。更大更熱,更小更厥,是其候也。如此者,當以寒熱別其厥。惡寒甚,翕翕汗出,咽中痛,是少陰寒厥也。發(fā)熱多,目赤脈多,睛不了了,是陽明熱厥也

19、。寒甚熱多之厥,而誤發(fā)之,則咽痛似傷;而誤下之,則兩目多閉。凡厥者必下利,寒厥之利,下利清谷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熱厥之利,下利膿血也;此又以利辨厥之寒熱也。若以熏蒸取汗,則發(fā)身黃,濕熱合也。若以火熨取汗,則咽燥,火甚傷津也。若小便利者,則陰未亡,故可救之;小便難者,則陰已亡,為危殆也。 【集注】 程知曰:言外傷于寒,為濕熱之病,不可汗、下、熏、熨也。 張璐曰:脈來厥者,知厥逆之寒熱交勝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初來大者,為邪氣鼓動;漸漸小,為正氣受傷;更來漸漸大,為邪氣復進也。蓋因其人正氣本虛,不能主持,隨邪氣進退,故其脈亦隨邪氣進

20、退,忽大忽小也。小便利者,津液未竭;小便難者,津液已絕,為危殆也。 傷寒發(fā)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目閉。貪水者,若下之,其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fā)汗,則戰(zhàn)栗,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發(fā)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胎,煩躁,脈數(shù)實,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發(fā)汗,則小便自利也。 【注】 傷寒發(fā)熱,口中勃勃氣盛而出,頭痛目黃,將欲作衄,衄不可制,以陽邪盛,故衄之甚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貪

21、水者,水與熱搏,故嘔也;惡水者,里陰寒盛,故厥也。傷寒發(fā)熱,口中出氣盛,若下之,熱邪入淺,咽中生瘡;入深,下重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兩目閉,液傷干澀也。貪水者,若下之,熱去水停,故肢厥聲嚶,咽喉塞也;若發(fā)汗過多亡陽,故戰(zhàn)栗,表里俱虛也。惡水者,若下之,里寒更甚,故不嗜食,下利完谷也;若發(fā)汗動其虛陽,故口中瘡,舌上白胎,煩躁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若脈數(shù)有力,不大便而惡水,熱在于陰,故六、七日后必便血也。若更發(fā)其汗,陰陽俱虛,故小便自利也。 【集注】 程知曰:傷寒發(fā)熱,熱在表也;口中勃勃氣出,熱在里也。頭痛目黃,衄不可制,所感之寒與所郁之熱,共蒸于上也。此當以

22、貪水惡水辨之,貪水者,陰虛而熱勝,水入而熱與之拒,故嘔也;惡水者,陽虛而寒勝,水入而陽氣不任,故厥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蓋熱氣挾寒邪上蒸,法當辨寒熱多寡而用清解,設不知而妄下之,是強抑之而邪不服,必至咽瘡,若手足溫而不厥者,其熱為勝,必以下而致便膿血也。頭痛目黃者,下之則熱內(nèi)陷而目閉,若貪水者,陰虛為寒下所抑,其脈必厥,其聲必如嚶兒餲塞不揚也。此而更發(fā)其汗,則亡陽戰(zhàn)栗,陽亦與陰俱虛矣。若惡水者,陽虛,加之寒下,則有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之變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此而更發(fā)其汗,則虛陽外發(fā),必口爛舌白胎而煩躁也。脈數(shù)實不大便者,至六、

23、七日后當便血,此當下之,若更發(fā)其汗,則非惟大便不行,并小便亦為之不利矣。 微則為欬,欬則吐涎,下之則欬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囓,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谷氣多入,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注】 陽盛為痰,陽虛為飲,欬而脈微為陽虛之欬,故欬則吐涎飲也。若脈實,下之可也,今脈微,下之寒虛更甚,故欬雖止,而利因不休也。胸中如蟲囓,是胃寒蟲動,故粥入則出也。下利上吐,中寒也;小便不利,停飲也;兩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此皆中外寒飲之證。比之少陰停

24、飲,此無身痛,彼無項背相引,臂則不仁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若極寒而甚,則反汗出,身冷如冰,目睛不慧,語言不休而死也。以如是之證,而谷氣多入,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短難伸,亦死也。 【集注】 張璐曰:誤下之下利不止,胃中空虛,而反暴食,為除中。少陰虛寒而反冷汗,為外脫,及口雖欲言,舌萎不能前等、死證皆起。誤下之害如是。 脈數(shù)者,久數(shù)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結于藏,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脈數(shù)者,不可下,下之必煩,利不止。,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注】 脈數(shù)者,謂久數(shù)不止,有熱之人也。若脈數(shù)動時一止,熱仍不退,是邪氣結,正氣不能復,

25、正氣結于藏,邪氣浮于外故也。脈雖數(shù)促,不可下也,若誤下之,則邪熱乘虛入里,必煩利不止也。 脈浮大,應發(fā)汗,醫(yī)反下之,此為大逆。 【注】 脈浮大,此為表實之脈,應發(fā)其汗,若醫(yī)誤以大為里實,而反下之,此為大逆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集注】 程應旄曰:脈大與脈浮而大,差別盛實,純在表也,雖有里證,仍宜從表發(fā)汗,下之則為大逆。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nèi)竭,咽燥鼻干,頭眩心悸也。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nèi)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動

26、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谷,心下痞也。 【注】 動氣在右,肺失治矣。下之則肺先虛,津液內(nèi)竭,故咽燥鼻干,頭眩心悸也。動氣在左,肝失治矣。下之則肝氣益急,故食不下,腹內(nèi)拘急,動氣更劇,表實未減,里虛益甚,故雖有身熱,臥則欲蜷也。動氣在上,心失治矣。下之則陰液益?zhèn)?,心火更甚,故掌心握熱,煩熱汗出,欲得水澆,即有身上浮冷,亦火盛格陰使然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動氣在下,腎失治矣。下之則寒虛內(nèi)甚,而腹脹滿,故卒起頭眩,心下痞滿,食則下利清谷也。 【集注】 程應旄曰:動氣誤下,是為犯藏,左右上下,隨其經(jīng)氣而致逆,故禁同汗例。 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

27、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數(shù)十行。 【注】 咽中閉塞,燥干腫痛者,少陰陽邪也,宜下之。,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今不燥干,不腫痛者,少陰陰邪也,不可下,下之則陽愈衰,陰愈盛,故曰上輕下重也。水漿不入,臥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數(shù)十行,中外陽虛也。 【集注】 張璐曰:言初病咽干閉塞,以其人少陰之真陽素虧,故汗下俱禁,若下之,則少陰虛寒,諸證蜂起矣。 程應旄曰:腎邪上逆,故有咽中閉塞之證,下之陽氣益虛,陰氣益甚,故有上輕下重等證。,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13諸外實者,不可上,下之則發(fā)微熱,亡脈厥者,當臍握熱。 【注】 諸外實者,里必虛,即有不大便,無所苦之里,亦不可下。若下之,外發(fā)之熱雖微,內(nèi)虛之寒則盛。若無脈而厥,當臍握熱始暖,亦寒之甚也。 【集注】 方有執(zhí)曰:諸外實,指一切之邪在表而言也。發(fā)微熱,邪入里也。無脈,陽內(nèi)陷也。,醫(yī)宗金鑒:辨不可下病脈證篇,辨不可下病脈證篇:,程知曰:下之則表邪內(nèi)陷,外不熱而內(nèi)發(fā)微熱也。其亡脈而厥者,則寒氣內(nèi)深,惟當臍一握熱耳。 太陽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 【注】 此重出,以申叮嚀告戒之意。 【集注】 程應旄曰:未解較不解稍異,勢雖欲下,仍須俟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