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教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學(xué)案第五單元第23課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2_第1頁
高中語文人教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學(xué)案第五單元第23課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2_第2頁
高中語文人教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學(xué)案第五單元第23課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2_第3頁
高中語文人教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學(xué)案第五單元第23課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2_第4頁
高中語文人教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學(xué)案第五單元第23課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23課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文章主要是敘述兩人的深摯友誼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不僅僅通過日常趣事來表現(xiàn)兩人的親密無間的關(guān)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達(dá)兩人的深厚情誼,從而寫出了對文與可的思念和緬懷之情。東坡居士是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寒鴉么?是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何妨吟嘯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詩人么?蘇軾,一個被宋神宗稱贊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潑來的污水,遭受貶謫后,忘卻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復(fù)醉”,在黃州“倚杖聽江聲”,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他總是那樣淡泊從容。他總是將所有的痛苦失意拋之腦后,銘記著世間之美麗。不然,何來“親煮

2、東坡肉”,何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dá)與豪邁?持節(jié)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賞讀:軍隊里面的主帥可以沒有,可以被奪去,然而男子漢的志向是不能被奪走的。這句話勉勵人們要居賤志偉,雖然身為匹夫,志向卻不能泯滅。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賞讀:年歲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最后萎謝。比喻只有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經(jīng)過嚴(yán)酷考驗,才能識別一個人的品質(zhì)。3火不熱貞玉,蠅不點清冰。白居易反鮑明遠(yuǎn)白頭吟賞讀:火燒不熱堅貞的玉石,清明透亮的堅冰不會被蒼蠅弄污,比喻品行端正的仁人志士,能經(jīng)得起艱難困苦的考驗。知識卡片1作家作品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3、”,世人稱其為“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欒城。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yīng)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網(wǎng)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出獄以后,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1084年(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zhí)政,新黨再度執(zhí)政,第二年6月,別為寧遠(yuǎn)軍節(jié)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

4、州市)。1097年,蘇軾又被再貶至更遠(yuǎn)的儋州(昌化軍,今海南)。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復(fù)任朝奉郎,北歸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四歲,御賜謚號文忠(公)。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2背景簡介文與可(10181079),北宋仁宗時期的一位著名的畫家,姓文,名同,字與可,四川省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東)人。他與蘇軾是中表兄弟,曾任洋州(今陜西洋縣)知州,“湖州竹派”開創(chuàng)者,于赴湖州任所途中,卒于陳州宛丘驛。蘇軾于徐州聞訊,二

5、月五日為文祭之。三月,蘇軾繼任湖州知州。是年七月七日,蘇軾在湖州晾曬書畫,見文同遺畫筼筜谷偃竹圖,乃作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悼之。是文即以此畫為線索,敘述作者和文同的深摯友誼。預(yù)習(xí)作業(yè)1字音識記蜩腹()斫輪()鶻落()縑素() 筼筜() 蛇蚹()籜龍() 疇昔()答案tiozhuhjinyn dnftuchu2古今異義初不自貴重古義:_今義:_吾將以為襪古義:_今義:_答案古義:看重今義:價值高;值得重視古義:把當(dāng)作今義:認(rèn)為3通假字與可沒于陳州:_少縱則逝矣:_而節(jié)葉具焉:_答案“沒”通“歿”,死亡“少”通“稍”,稍微“具”通“俱”,俱全4文言句式輪扁,斫輪者也。()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

6、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答案判斷句省略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5一詞多義(一)實詞(1)熟執(zhí)筆熟視()而操之不熟者()答案仔細(xì)熟練(2)語近語士大夫()有車過腹痛之語()答案告訴說法(3)過不學(xué)之過也()有車過腹痛之語()答案過錯經(jīng)過(二)虛詞(1)然自視了然()予不能然也()然二百五十匹絹()答案的樣子這樣然而(2)以以追其所見()因以所畫筼筜谷偃竹遺予()與可以書遺予曰()吾將以為襪()答案來,從而把,表對象把把當(dāng)作(3)焉而節(jié)葉具焉()而臨事忽焉喪之()吾將買田而歸老焉()猶且從師而問焉()割雞焉用牛刀()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答案助詞無義兼詞代詞,

7、相當(dāng)于“之”,他,他們疑問代詞,哪里,怎么句末語氣詞,了,啊,呢6詞類活用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_吾將買田而歸老焉:_余因而實之:_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_初不自貴重:_答案動詞用作名詞,芽形容詞用作動詞,養(yǎng)老形容詞用作動詞,證實名詞用作狀語,蜩腹蛇蚹,像蟬破殼腹部有節(jié)、蛇腹部長鱗一樣;劍拔,像劍拔出鞘一樣意動用法,以為貴重,覺得貴重7文白對照川。賤如蓬:(竹子到處都是)賤如蓬草?;X龍:筍子。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史記貨殖列傳:“渭川千畝竹,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庇檬酚浀脑拋肀扔餮笾荻嘀?。全句是作者詼諧的話,說文同是清貧而貪吃的太守,洋州又祀故太尉橋玄文,文中說:“又承從容約誓

8、之言:殂逝(死去)之后,路有經(jīng)由(經(jīng)過),不以斗酒只雞相沃酹(用酒沃地結(jié)構(gòu)圖示3文章主旨抒發(fā)懷念亡友的沉痛之情重點突破一、文中記敘了文與可的哪些事情?說明了文與可是怎樣的一個人?答:_提示記敘了文與可的三件事情:把求畫者之縑素扔在地上并說拿去做襪;寫兩人以二百五十匹絹和萬尺長竹開玩笑,并憶筼筜谷偃竹圖之由來;追述文與可在洋州時被蘇軾的筼筜谷詩引得噴飯滿案。說明了他的高尚風(fēng)雅,請?zhí)K軾代畫,說明了他是一個憨然坦率的人,贈詩從側(cè)面說明了他為官清廉、不貪圖奢侈享樂的品格。二、本篇闡述了幾種文藝創(chuàng)作理論?答:_提示作為文藝隨筆,本文主要體現(xiàn)了蘇軾胸有成竹和心手相應(yīng)兩方面的創(chuàng)作思想。以畫竹理論為開篇,文與

9、可有畫竹“成竹在胸”“心手相應(yīng)”的理論,闡明了一條極深刻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經(jīng)驗?!靶赜谐芍瘛闭f,即胸中必須先有鮮活的形象,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藝術(shù)造型。“得心應(yīng)手”說,即必須把藝術(shù)表現(xiàn)方法變成熟練的技能技巧,方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藝術(shù)形象?!皥?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所欲畫者并非指實物,而是映現(xiàn)于胸中的鮮活形象。這里所說的“視”是凝神細(xì)想的意思;這里所說的“見”是指在腦海中映現(xiàn)的意思。“心識其所以然”,是指胸中明白怎樣才能這樣的道理;“不能然”,是指實踐上還做不到這樣。這兩者不統(tǒng)一,就是心和手不能相應(yīng)。三、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有人說極為閑散;也有人說文章有明確的線索和主旨。請談?wù)勀愕目捶ā4穑篲提示貫穿文章始終的

10、是文與可這個人物。由開始的文與可畫畫,到中間回憶作者與文與可之間的一些趣事,最后寫到文與可病逝、作者睹物思人的悲傷情懷。所以文章有明確的線索和主旨。貫穿文章始終的是偃竹。文章開始寫到畫竹的技法,中間寫到偃竹記的來歷,最后寫到作者在文與可病逝之后看到偃竹圖,想起文與可,不由產(chǎn)生感傷悲痛的情懷。整篇文章就是圍繞竹子在組織材料,由竹子引起了作者的感傷情懷。線索是竹子。貫穿文章始終的是感情,即作者對文與可的懷念之情。正是由于這種懷念之情,作者在文與可病逝之后睹物思人,由此想到自己與文與可的一些趣事。生前的事情越有趣,逝后越發(fā)感傷,再往前想到文與可畫竹的技法,這是對文與可的肯定,也是對文與可的欽佩,更多

11、的是對文與可這種襟懷的感悟。一、閱讀延伸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賞析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是蘇軾的一篇散文佳作。全篇信筆揮灑,而意脈流暢貫通。全文只三個自然段,第一段寫作者從文與可學(xué)畫墨竹所得所悟,第二段寫作者與文與可“疇昔戲笑之言”,第三段寫作者曝曬書畫時見文與可所贈筼筜谷偃竹畫而“哭失聲”。蘇軾信手拈來“畫”“笑”“哭”,把三件看似不相干的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渾然天成,不露雕琢之痕,有著很強的情感邏輯?!爱嫛薄靶Α薄翱蕖比种?,“畫”“笑”當(dāng)歸結(jié)于“哭”?!翱蕖笔乔楦械穆淠_點,而“畫”“笑”則為“哭”或作鋪墊或作反襯,使“哭”來得真切自然。試想,文與可把自己畢生所悟畫墨竹的心法技法傾囊相授于蘇軾

12、,此等無私行為天下能有幾人做到?古代文人相輕、相傾之事比比皆是,這樣看來文蘇二人之間的感情之深可以想見。而第二段中作者記敘了與文與可之間的書信往來,其中皆是戲笑之言。蘇軾的書信,有時使文與可陷于窘態(tài),使“與可無以答”,進(jìn)而說“吾言妄矣”,“蘇子辯矣”;有時又使文與可“失笑噴飯滿案”??梢娞K軾是可使友“窘”,使友“笑”的朋友。若非彼此感情至深,性情相投,是斷不會如此的。有了一二兩段的鋪墊、襯托,第三段中,作者在曝曬書畫時,看到那感情至深、結(jié)為莫逆的摯友親人(文與可系蘇軾從表弟)所贈之畫時,睹物思人,友人昔日的音容笑貌如在耳畔、目前,而如今斯人已逝,物在人非,因而不由得悲從中來,痛哭失聲。這樣一來

13、,這“哭”就來得再自然真切不過了,讓人絲毫沒有矯情之感。由此看來,蘇軾真不愧為文壇圣手,信手拈來“畫”“笑”“哭”,看似散漫,實則文意貫通,邏輯清晰。一個人能把自己窮畢生精力所悟傾囊相授,一個人能與之戲笑而不會得罪,一個人能使你睹物思之而痛哭失聲。這樣的人即使是骨肉至親,有時也難覓得!可見,文中所敘之事,看似平淡,實則絢爛。同時,文中的語言也是如此。蘇軾由學(xué)畫墨竹心法技法擴而廣之,說:“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nèi)外不一,心手不相應(yīng),不學(xué)之過也。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這種因事生理的手法也使得文章的語言由平淡而絢爛,使文章的思想得到了升華。再如文中

14、第二段中引用筼筜谷一詩中的句子:“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既令與可“失笑噴飯滿案”,又對與可為官的清廉做了頌揚,可謂有一石二鳥之效。第三段中,作者說:“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边@看似平淡的語言,卻飽含作者對文與可的多么深厚的感情??!其中“哭失聲”,極具表現(xiàn)力,自古以來,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而使蘇軾這位飽經(jīng)滄桑磨難的剛強男兒“失聲”而“哭”,這“哭”中包含著多少真摯的情感,多少難忘的往事??!除此之外,本文還有妙處。在一篇只有幾百字的短文中,作者重在記事,意在抒情。而在不經(jīng)意中,卻也為我們勾勒出了文與可的可愛形象。文與可悟墨竹畫的心法技法,自成一派,可謂內(nèi)秀。文與可與蘇

15、軾書信往來,當(dāng)蘇軾以調(diào)侃的口吻向文與可索要二百五十匹絹時,與可則顯露窘態(tài),“無以答”,就只好抵賴說“吾言妄矣”,“蘇子辯矣”;而當(dāng)他與妻游于谷中,發(fā)函得蘇軾筼筜谷詩時,竟“失笑噴飯滿案”。僅此寥寥數(shù)語,蘇子就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童心未泯、自然率真的人物形象。蘇軾的文學(xué)功底,由此可見一斑。蘇軾的這篇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是極具特點的散文力作。從行文上看,文章“初無定質(zhì)”,“行于所當(dāng)行,止于所當(dāng)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蘇軾答謝民師書)。從取材上看,“東坡最善于沒要緊的題說沒要緊的話,未曾有的題說未曾有的話”(劉熙載藝概)??芍^信手拈來“畫”“笑”“哭”,看似散漫皆成文。正如明代王舜如所說:“文至東坡

16、真是不須作文,只隨便記錄便是文?!?蘇長公小品)從風(fēng)格上看,本文質(zhì)性自然,語言平淡樸實,但平靜的敘述中卻潛泳著感情的洪流,可謂絢爛之極也。二、寫作遷移【角度一】以“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為基點進(jìn)行延伸思考,寫一個感悟類片段。要求:解釋成語本身。闡釋成語的思想內(nèi)涵。運用事例論證。答:_【寫作示例】胸有成竹北宋畫家文同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有位青年想學(xué)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的典故啟示我們:凡事做好準(zhǔn)備,打好基礎(chǔ),做好蓄勢,做好鋪墊,做足積累,做好計劃,那無論干什么都能手到擒來,輕松取勝。一切成敗的關(guān)鍵都在事前的準(zhǔn)備。達(dá)芬奇為最后的晚餐準(zhǔn)備了3年,歌德為浮士德準(zhǔn)備了64年,李時珍為本草綱目幾乎準(zhǔn)備了一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