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林木資源_第1頁
生物質林木資源_第2頁
生物質林木資源_第3頁
生物質林木資源_第4頁
生物質林木資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生物質林木資源,森林資源的概念,森林資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長在林地上的生物的總稱,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動物、微生物、土壤和氣候等自然資源。林業(yè)用地包括喬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苗圃和國家規(guī)劃的林地等。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維持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要素。它具有多種功能和效益,如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調節(jié)氣候、保護農田,減免水、旱、風、沙等自然災害,凈化空氣,防治污染,庇護野生動植物等。,森林資源的特點,空間分布廣,生物生產力高。森林占地球陸地面積約22。,結構復雜,多樣性高。森林內既包括有生命的物質,如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也包含無生命的物質,如光、水、熱、土壤等,它們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形成了不同層次的生物結構。再生能力強。森林資源不但具有種子更新能力,而且還可進行無性系繁殖,實施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同時森林具有很強的生物競爭力,在一定條件下能自行恢復在植被中的優(yōu)勢地位。,世界各國森林覆蓋率,一、日本67%,二、韓國64%,三、挪威60%左右,四、巴西50-60%,五、瑞典54%,六、加拿大44%,七、美國33%.八、德國30%,九、法國27%,十、印度23%,十一、中國20.36%。全球超過50%的森林資源集中分布在5個國家,中國是其中之一,列俄羅斯、巴西、加拿大和美國之后,位居第五;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蓋率為22.0%,北美洲為34%,南美洲和歐洲均為30%左右,亞洲為15%,太平洋地區(qū)為10%,非洲僅6%。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面積的24%,森林覆蓋率達到44%。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是南美的圭亞那,達到97%;森林覆蓋率最低的國家是非洲的埃及,僅十萬分之一;森林覆蓋率增長最快的國家是法國。,現狀分析,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報告稱,有史以來全球森林已減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根據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2001年的報告,全球森林從1990年的39.6億公頃下降到2000年的38.億公頃。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萬公頃。雖然從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人工林年均增加了310萬公頃,但熱帶和非熱帶天然林卻年均減少1250萬公頃。,南美洲共擁有全球21%的森林和45%的世界熱帶森林。僅巴西一國就占有世界熱帶森林的30%,該國每年喪失的森林高達230萬公頃。根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巴西僅2000年就生產了1.03億立方米的原木。又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俄羅斯2000年時擁有8.5億公頃森林,占全球總量的22%,占全世界溫帶林的43%.俄羅斯上個世紀90年代的森林面積保持穩(wěn)定,幾乎沒有變化,2000年生產工業(yè)用原木1.05億立方米。中部非洲共擁有全球森林的8%、全球熱帶森林的16%.1990年森林總面積達3.3億公頃,2000年森林總面積3.11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190萬公頃。東南亞擁有世界熱帶森林的10%.1990年森林面積為2.35億公頃,2000年森林面積為2.12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面積233萬公頃。與世界其它地區(qū)相比,該地區(qū)的森林資源消失速度更快。,在2011年國際森林年的背景下,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發(fā)表了報告指出,由于亞洲森林面積的恢復,世界范圍內的森林退化現象有所減輕。這份報告指出,中國、越南、菲律賓和印度森林面積的增加,彌補了非洲和拉美森林面積的減少。報告特別強調了中國和澳大利亞所做的貢獻幾乎占到總量的一半。當然,數量并不等于質量,世界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物多樣性仍然面臨很大威脅,排在前四位的都是亞洲地區(qū)的森林。,我國森林資源的特點,1自然條件好,樹種豐富我國地域幅員遼闊,地形條件、氣候條件多種多樣,適合多種植物生長,故我國森林樹種特別豐富。在我國廣袤的林區(qū)和眾多的森林公園里,具有豐富的動植物區(qū)系,分布著高等植物32000種,其中特有珍稀野生動物就達10000余種,林間棲息著特有野生動物100余種。種類的豐富程度僅次于馬來西亞和巴西。另外,我國是木本植物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共有115科、302屬、7000多種;世界上95以上的木本植物屬在我國都有代表種分布。還有,在我國的森林中,屬于本土特有種的植物共有3科、196屬、1000多種。因此,從物種總數和生物特有性的角度,我國被列為世界上12個“生物高度多樣性”的國家之一。,2森林資源絕對數量大,相對數量小,分布不均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原林業(yè)部19771981年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統(tǒng)計,中國森林面積共11528萬公頃,立木總蓄積量102.6億立方米(包括零星樹木),其中森林蓄積量90.3億立方米,森林資源居世界第五位。但中國人口眾多,人均占有量低,人均森林面積0.12公頃,與世界人均量之比為1:5.8;人均森林蓄積量9.1立方米,與世界人均量之比為1:8.2。據森林資源19771981年清查資料與19731976年清查資料相比,森林覆蓋率(亦稱森林覆被率)從12.7%降低到12%,森林面積有所減少,主要林區(qū)森林過伐。全國森林資源年消耗量約29410萬立方米,而立木總生長量為27532萬立方米,年赤字為1878萬立方米。,據第七次森林資源資源清查結果(2004-2008年),全國森林面積19545.2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0.36%。活立木總蓄積149.13億立方米,森林蓄積137.21億立方米。除港、澳、臺地區(qū)外,全國林地面積30378.19萬公頃,森林面積19333.00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145.54億立方米,森林蓄積133.63億立方米。天然林面積11969.25萬公頃,天然林蓄積114.02億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積6168.84萬公頃,人工林蓄積19.61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據2014年發(fā)布的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蓄積151.37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0.69億公頃,蓄積24.83億立方米。該次清查從2009年開始,到2013年結束,歷時5年,投入了近2萬名調查和科研人員,運用了衛(wèi)星遙感和樣地調查測量等現代科技手段,調查內容涉及森林資源數量、質量、結構、分布的現狀和動態(tài),以及森林生態(tài)狀況和功能效益等方面。,3森林資源結構欠佳,采伐利用不便我國現有的森林資源,在樹種結構方面,針葉林比重過少,從而降低了林木經濟生產價值,給森林資源的持續(xù)發(fā)展增加了難度;在林種結構方面,用材林的面積、蓄積比重過大,防護林及經濟林、特用林比重過少,從而影響著森林資源的多種功能的充分、持續(xù)的發(fā)揮;在我國目前的用材林的林齡結構中,幼林齡偏大,使得近期可供采伐利用的森林資源偏少。,4森林資源質量較差,利用率低森林資源的質量不僅體現在可以直接利用的經濟價值上,而且更體現在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上。我國目前森林資源的林地生產力不高,如全國林地平均蓄積量每公頃僅為75.05m3,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4.7;在林業(yè)用地上,我國有林地面積僅占林業(yè)用地面積的42.2;在現有林中,人工造林保存率低,人工林生產率低,消耗量大于生長量;在對待天然林問題上,珍貴樹種的面積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在迅速持續(xù)下降。,森林資源開發(fā)利用中的環(huán)境問題,就我國而言,長期以來存在著的毀林開荒、森林火災、更新跟不上采伐以及森林病蟲害等問題,使得我國森林資源不斷遭到破壞,出現森林覆蓋率下降、森林生物生產力銳減、生物多樣性減少,以及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日益脆弱、退化的現象,并在更大范圍內引發(fā)出更多、更深刻復雜的環(huán)境問題。從2000年開始,我國實施了以“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為代表的中國林業(yè)發(fā)展的六大生態(tài)工程,開始了傳統(tǒng)森林工業(yè)向生態(tài)林業(yè)的戰(zhàn)略性轉變,我國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森林資源開發(fā)利用引發(fā)的環(huán)境問題正在明顯減少,總體形勢在向好的方向前進。,被毀滅的林區(qū)(中國環(huán)境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2006年3月來我國森林火災呈爆發(fā)態(tài)勢,2004年我國森林消防隊伍人數超過500萬,從世界范圍來看,森林因其獨有的經濟與生態(tài)的雙重屬性,大多存在與我國類似的現象與環(huán)境問題,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導致涵養(yǎng)水源能力下降,引發(fā)洪水災害,印度和尼泊爾的森林破壞,很可能就是印度和盂加拉國近年來洪水泛濫成災的主要原因?,F在印度每年防治洪水的費用就高達1.4億美元到7.5億美元。1988年59月,孟加拉國遇到百年來最大的一次洪水,淹沒了2/3的國土,死亡1842人,50萬人感染疾?。煌?月,非洲多數國家遭到水災,蘇丹喀土穆地區(qū)有200萬人受害;11月底,泰國南部又暴雨成災,淹死數百人。這些突發(fā)的災難,雖有其特定的氣候因素和地理條件,但科學家們一致認為,最直接的因素是森林被大規(guī)模破壞所致。,(二)引發(fā)水土流失,導致土地沙化,由于森林的破壞,每年有大量的肥沃土壤流失。哥倫比亞每年損失土壤4108t,埃塞俄比亞每年損失土壤10108t;印度每年損失土壤60108t;我國每年表土流失量達50108t。近年來,我國長江上游森林的大量砍伐使長江干流和支流含沙量迅速增加。據長江宜昌站的資料統(tǒng)計,近幾年來長江的平均含沙量由過去的1.16kg/m3,增加到1.47kg/m3,年輸沙量由5.2108t增加到6.6108t,增加了27。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地沙漠化的進程。目前世界上平均每分鐘就有10hm2土地變成沙漠。,2006年4月17日,北京突降浮塵,第三名:誘哥德里斯(比利時),第一名:真相格姆斯(土耳其),第二名:樹法羅(斯洛伐克),葡萄牙第8屆國際漫畫節(jié),“土壤沙漠化”主題組,告別中國羅琪,沙漠化波蘭約瑟夫.本德伊查,(三)導致調節(jié)能力下降,引發(fā)氣候異常,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雖然主要是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結果,但森林的破壞降低了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是加劇溫室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森林資源的破壞,還降低了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調節(jié)水分、熱量的能力,致使有些地區(qū)缺雨少水,有些地區(qū)連年干旱,嚴重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2004年01月09日,(四)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喪失,生物多樣性銳減,森林是許多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保護森林就保護了生物物種,也就保護了生物多樣性。當前森林的破壞已使得動植物失去了棲息繁衍的場所,使很多野生動植物數量大大減少,甚至瀕臨滅絕。,森林資源環(huán)境管理的原則與方法,(一)森林資源保護利用的原則,生態(tài)功能與經濟功能相結合的原則。行政手段與市場運作手段相結合的原則。堅持“生態(tài)優(yōu)先、采育平衡多種經營、綜合利用”,尊重自然規(guī)律和經濟規(guī)律的原則。,森林的生態(tài)功能與經濟功能在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中體現了自己的價值。然而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森林長期得不到回報,森林資源的再生產的經費只能依賴國家財政中的公益性支出。,(二)實行森林資源有償采伐,建立林業(yè)投入補償機制,建立林業(yè)投入補償機制是客觀的要求。目前可從幾方面先入手:依靠森林生態(tài)和經濟功能,從事有收入的生產經營項目。大型農田防護林、江河湖海防護林體系的森林生態(tài)效益的消費者,也應向國家繳納補償費。一些開發(fā)建設活動,降低了森林的生態(tài)功能,如開礦、采煤、采油、大型基建工程等,則除應規(guī)定繳納征占用林地的有關費用外,還應對生態(tài)效益的損失進行補償。,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向往大自然,希望到大森林、大自然中,去調節(jié)精神、消除疲勞,探奇攬勝,豐富生活,達到增進身心健康、愉悅精神的目的。因此森林旅游已成為世界各國旅游業(yè)發(fā)展的一個熱點,同時也給森林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三)利用森林景觀優(yōu)勢,發(fā)展森林旅游,自美國1872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后,各國相繼建立起自己的森林公園。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森林公園最多、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森林公園總面積達1673104hm2。泰國建立自然保護區(qū)265個,其中大部分都開展森林旅游業(yè)務。日本建立的森林公園占全國森林面積的15,每年有8億人次涌向森林公園。走向大森林,觀賞大自然,巳成為這些國家旅游活動的重要內容。,美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黃石公園Yellowstonenationalpark,OldFaithfulGeyser,我國是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眾多名山大川和豐富的森林景觀。我國五岳歷史悠久,聞名于世。在這些名山保留的文物古跡中,留下了歷代帝王、文人墨客的優(yōu)秀詩篇與碑刻。一般名山的森林資源都保護得較好,一座名山就是一片林海。森林中奇峰怪石、奇花異草薈萃,是林業(yè)、地質、水文、天文、地理、生物等科學家考察的好地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