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練習題孫權勸學1孫權勸學選自 ,該書是 時期的 家、 家。 主持編寫的,它是我國第一部 體通史。 2下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初(當初) 當涂(當?shù)?,當? 多務(多事務) B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博士(知識高深的人) 辭(推托) C涉獵(粗略地閱讀) 往事(歷史)過(到) D見事(認清事物) 及(到了的時候) 非復(不再是) 3說說下面加點的詞表現(xiàn)了說話者怎樣的語氣?(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4翻譯句子。 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5.孫權指導呂蒙讀書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 目的: 6.本文主要通過 來刻畫人物,表現(xiàn)人物鮮明的性格:孫權是 ;呂蒙是 。 7魯肅的話表現(xiàn)他 的感情,也從側面寫出了 ;文末“ ”更進一步表現(xiàn)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8孫權是如何勸呂蒙學習的? 答: 9寫出自本課的成語: 答: 10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 11找出魯肅贊揚呂蒙的語句,并指出這里是什么描寫?其作用是什么?答: 1本文木蘭詩選自宋代編的 一書。這首詩是時期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可汗()() 燕山() 胡騎() 轡頭() 3解釋下列括號中字詞的意思: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 ) 萬里赴戎機(赴: ) 出郭相扶將(郭: ) 策勛十二轉(策: ) 著我舊時裳(著: ) 關山度若飛(度: )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其意思: 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通,意思是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通 ,意思是 5翻譯下列句子。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6全詩詳略得當,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為什么這樣安排? 答: 7木蘭代父從軍的原因是什么? 答: 8 “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一句從表現(xiàn)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 9木蘭到家后的一系列動作表現(xiàn)了木蘭怎樣的心情?有哪些動詞? 答: 10畫線的第一句運用的修辭方是 寫出了 。 11兩組“旦辭暮宿(至)”寫出了 。 12兩組“不聞但聞”寫什么景象?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 。13選出不是對偶句的一項() A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B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C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D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14畫線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寫?表現(xiàn)木蘭什么特點? 答: 15結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為喻,贊頌了什么? 答: 16 對木蘭這一形象的意義,怎樣貼切評價? 答: 17回答下列問題: (1)結合全詩,你認為是木蘭的形象特點是什么? (2)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3)結合具體語句,說說木蘭有哪些可敬、可愛之處。 18按要求默寫: (1)、木蘭詩篇末四句,用生動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詩的主旨的句子: 。(2)、出塞中,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木蘭詩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與“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胡”字基本相同的詩句是: (3)、木蘭詩表現(xiàn)戰(zhàn)爭曠日持久 ,戰(zhàn)斗激烈悲壯的詩句: 。(4)、木蘭詩中夸張地描寫木蘭矯健雄姿的詩句是: 。描寫邊塞夜景句: (5)、王翰的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木蘭詩中含相似詩句: 。一、常識積累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文學常識: 本文是一篇隨筆,敘事部分采用了 的方式,然后進行議論,揭示道理。古代隨筆的特點是形式多樣,短小活潑,意境雋永。敘事成分較多,是抒情、議論的基礎,不追求細節(jié)的生動性,力求簡約。常常借一件事情來抒寫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 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通賢于材人遠矣 通 三、解釋下列一詞多義的字詞 自: A、并自為其名( ) B、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 聞: A、余聞之也久( ) B、不能稱前時之聞( ) 其: A、其詩以養(yǎng)父母( )B、稍稍賓客其父( ) 然: A、父利其然也( ) B、泯然眾人矣( ) 賓客:A、稍稍賓客其父( )B、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 四、分別寫出括號中詞語的古今義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 2、(或)以錢幣乞之( ) 3、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 4、(稍稍)賓客其父( ) 5、泯然(眾人)矣( ) 五、翻譯下列句子。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問題探究 1、下列句子中,屬于正面描寫的有( ),屬于側面描寫的有( )。 A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B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詩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E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F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2、對“世隸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世隸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種田為業(yè)”。 B“世隸耕”鋪墊“未嘗識書具”,襯托方仲永天資非凡。 C“世隸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親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狹小,同時為下文的“不使學”埋下伏筆。 D“世隸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將“泯然眾人”的可悲結局。 E.“世隸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環(huán)境,既襯托了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3聯(lián)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答: 4方仲永變?yōu)槌H说脑蛴泻芏?,其一,從鄉(xiāng)鄰的“ ”;其二,從其父的角度來看,“ ”;其三,從作者的看法來看“ ”。(引號內填原文)5. 方仲永具有怎樣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答: 6.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眾人矣”? 從個人情況看: 從道理上講: 7我們可以從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訓? 答: 8文章第一段前兩句話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個方面的情況,請各用兩個字概括? 籍貫 姓名 身世 家世 9“余聞之也久”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答: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這句話表明了什么觀點? 答: 11從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資重要還是后天的教育重要? 答: 七、句式積累 1.判斷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解釋: 2.省略句 省略賓語: “不使學”中省略賓語,可補充為“ ”;“令作詩”中也省略賓語,可補充為“ ”。 省略主語: “還自揚州中”省略主語,可補充為“ ”。 省略介詞: “受之天”可補充為“ ”;“借旁近與之”可補充為“ ”。 3.倒裝句 “還自揚州”是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 ”。 八、解題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皞笔?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 之情。 九、練習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其真不知馬也 B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蒙乃始就學 C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D得為眾人而已耶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2、下列句中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 A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B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C父/利其然也D余聞之也久 3、解釋下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民事結案協(xié)議書
- 殘聯(lián)安置協(xié)議書
- 車輛交割協(xié)議書模板
- 實習協(xié)議與保密協(xié)議
- 國有企業(yè)借款合同
- 公司股份制合同協(xié)議書
- 環(huán)境工程污水處理技術應用試題集
- 商務往來文書與合同樣本集
- 比賽授權協(xié)議書
- 產品授權經銷協(xié)議書
- 建筑公司掛靠協(xié)議書范文
- 《杠桿 第1課時》示范公開課教學設計【初中物理蘇科版九年級上冊】
- 泛血管疾病抗栓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4版解讀課件
- 2021年4月自考00372公安信息學試題及答案含解析
- 消防安全演習題含答案
- 超星爾雅學習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同濟大學)》2024章節(jié)測試含答案
- 旅拍跟酒店合作協(xié)議
- 好老師是民族的希望
- 誤差理論分析課件
- 口腔醫(yī)院與美容院合作讓您的笑容更加燦爛
- 中建工程質量管理制度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