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常交際中的文化差異.doc_第1頁
中美日常交際中的文化差異.doc_第2頁
中美日常交際中的文化差異.doc_第3頁
中美日常交際中的文化差異.doc_第4頁
中美日常交際中的文化差異.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美日常交際中的文化差異中文摘要:文化規(guī)定和制約著人們的言語交際活動。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要實現(xiàn)語言的交際功能,除掌握一定的詞匯和必要的語音、語法知識外,還必須重視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本文就日常交際中的打稱呼、招呼、飲食文化以及“身勢語”等幾方面體現(xiàn)的文化差別進行分析比較,旨在使人們提高對文化差異在英語學習中的影響的敏感性,以便更好地用英語深入、靈活、得體和有效地表達思想,進行交流。關鍵詞:稱呼;招呼;飲食文化;身勢語;差異一、稱呼(call): 1,親屬稱呼語,英漢皆有親屬稱呼語。但漢語中采用親屬稱呼的情況要復雜得多。在現(xiàn)實生活 中,我們發(fā)現(xiàn)英語中的親屬稱呼語要遠少于漢語。例如,英語中的“uncle”,在漢語中有 四種關系:父親的兄弟(伯父或叔父),母親的兄弟(舅父),父親姐妹的丈夫(姑父)母親姐 妹的丈夫(姨父)。同樣“aunt”一詞在漢語中也有四種關系。這種一對多的關系可列表如下 :爺輩、父輩、同輩、晚輩 爺爺外公grandfather 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伯母嬸母舅母姑媽姨媽哥哥弟 弟堂 哥堂弟brother姐姐妹妹堂姐堂妹侄兒外甥nephew 侄女外甥女niece 2,直名稱呼中美文化都有直呼其名的招呼方式,只是美國人更習慣于稱名,而不是全名(fu ll name)。一方面,它表現(xiàn)出一致關系,即雙方處于平等的關系之中。另一方面,它表現(xiàn) 出居于優(yōu)勢(如年長些,輩分高些,社會地位高些),另一方居于劣勢。因此直名稱呼中也表現(xiàn)出對社會地位、年齡、輩分的牽涉。中美各自在使用此稱呼方式時對于輩分和年齡的不同情感、心理,都與各自的文化息息相關。3,通用稱呼語,通用稱呼語指可以廣泛應用于同一社會范疇內(nèi)各成員的稱呼語。例如,漢語中的“同志”、“師傅”等,英語中的Mr./Mrs./Miss加上姓,或“sir ”(先生)/“Madam”(女士)等。如今的漢語稱呼語中也有了“先生”、“小姐”之類的詞,這與中國自先秦以來的“先生”、“小姐”有截然不同的意義。這一現(xiàn)象也反映出中國正處于轉(zhuǎn)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也由講政治、講集體向講經(jīng)濟、重個性的方向發(fā)展。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 并存,并受著現(xiàn)代的沖擊,造成了中國人的“人格二重性”。4,“職銜+姓”的稱呼方式這是英漢稱呼語中的平行詞匯。漢語中有“江主席”、“李醫(yī)生”、“王老師 ”;英語中有Father Smith, Doctor Brown。趙元任在提到titles(頭銜)時,指出有social titles(社交頭銜),official titles(官銜)和occupational titles(職業(yè)頭銜)三項。這三項也都適用于英語稱呼方式。銜職稱呼有著社會地位與權勢的內(nèi)在聯(lián)系。5,零稱呼語,它們用來招呼陌生人。漢語中如“喂”、“勞駕”等。英語中,如“Hi”、“H ello”、“Excuse me”等,沒有稱呼形式的口語詞語,零稱呼的提出,大都基于交際中的 禮貌原則,在此就無須贅述。二、打招呼(greeting):中國人和西方人打招呼的不同,說是文化差異,沒有錯。但卻覺得太過于籠統(tǒng)。 我覺得應該是部分文化的不同,而引起的此種差異更為貼切。具體一點說,應該就是中西方的家庭文化和家教理念上的差異。下面是于打招呼引起的小誤會的例子:一天中午,一個在中國學習的美國留學生有個約會。他剛要騎上自行車,一位中國朋友從旁邊走過,問他:“吃了嗎?”這是中國人在吃飯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語。美國留學生笑著點點頭,揮揮手表示告別,就走了。他知道,中國朋友的話等于英語中的Hello或Hi,但如果照字面譯成Have you eaten yet?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外國人聽起來就很怪。美國人會以為,這種打招呼似乎是說:“我也沒有吃。走吧,我們一起去吃點東西吧。”或者說:“如果沒有吃的話,我正要請你到我家去呢?!?;總之,這樣打招呼有時意味著邀請對方去吃飯 。 發(fā)生過這樣的事。有一次,一個剛到中國不久的外國留學生結(jié)結(jié)巴巴地用漢語說:“你們?yōu)槭裁蠢蠁栁页粤孙垱]有?我有錢?!彼詾槿藗兛倖査俺燥埩藛帷笔且驗榕滤麤]錢吃飯。他顯然對這種問法感到生氣。 再如,漢語中的“上哪兒去啊?”和“到哪兒去啦?”這樣打招呼的話直譯成英語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這兩句英語來打招呼,大部分講英語的人聽了會不高興,他們的反應很可能是: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著嗎! 因此我們和外國人剛接觸時,最常用的一句就是問好,而在初次見面的時候,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就可以在初期建立良好的關系。只要微笑著說出這個簡單詞語,愉快的旅程也就由此開始了。 一些外國人遇到了問題,主動與人打招呼,有的是純“禮節(jié)性”的,還有是尋求幫助的,但是有些人卻低頭而去?!拔业挠⒄Z不好,就算是回應了,也不知道如何接下去,那樣多尷尬。”大部分以“無應答”回避外國人交流的被訪者都說出同樣的理由。 其實語言的差別確實給溝通帶來困難,但是身在異鄉(xiāng)的外國朋友如果聽到對方說一句“Hello”,也會感覺很親切,“就算不懂對方的語言,只要有所回應,也是一種基本的禮貌。” 你去到國外的時候,即便不會說當?shù)卣Z言,但是面對不同膚色的人,只要說一聲Hi、Hello也會得到幫助?,F(xiàn)在無論到哪里,無論是求人還是助人,說一句“Hi”,可讓你在國內(nèi)外得到了不少“實惠”。 三、飲食習慣(eating habits) 隨著對飲食健康的重視,不少中外的營養(yǎng)學者都在研究各國的飲食習慣。如果把比較有代表性的中美兩國人們的飲食習慣作一個對比,會得出對飲食上值得探討的問題。其一、美國人喜歡一日多餐,每餐適量;而中國人傳統(tǒng)習慣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較 大,且現(xiàn)已開始有不食早餐的風氣。無疑少食多餐會比一日三餐、二餐科學,特別是不食早餐更易患膽石癥。其二、許多中國人習慣每日購買新鮮食品烹飪;美國人往往一次性購買一周的食品貯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凍食品,且食用的罐頭和腌制品分別為中國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們含較多的防腐劑和色素等化學品,均對身體不利,這值得生活日趨簡單化的都市白領一族注意的。其三、中國許多家庭逢年過節(jié)時菜肴特別多,應酬也特別多。而美國人宴客或過節(jié),從不鋪張,連總統(tǒng)宴請外國元首也是五菜一羹,更不勸酒。其四、中國人烹調(diào)時喜歡用植物油,美國人則喜歡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植物油為不飽和脂肪酸,不含膽固醇,因此美國人的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特別高。其五、中國人的烹調(diào)往往放鹽較多,而美國人做菜下鹽僅為中國人的一半,有的甚至完全不放鹽。攝鹽太多可引發(fā)種種疾病。 其六、中國人烹調(diào)時愛下味精,而美國人不下味精。味精含鈉,過量攝入有損健康,特別是對幼兒的發(fā)育影響甚大。其七、中國人進食新鮮蔬菜瓜果比美國人多得多。而美國人較中國人每日攝入的蛋白質(zhì)亦多得多,但腸胃功能卻因體內(nèi)缺少纖維素而受到影響。雖美國的醫(yī)療條件優(yōu)于中國,可他們消化系統(tǒng)患病率及患癌率卻大大超過中國。其八、中國人尤其是廣州及珠三角一帶的居民愛食豬肝、腸、肺等動物的內(nèi)臟,美國人則無此愛好。動物內(nèi)臟含有大量的膽固醇,不宜多食。其九、中國人喜愛食糙米和普通面粉,美國人則偏愛精白面粉制作的面點。實際上糙米和普通面粉所含營養(yǎng)物質(zhì)高于精白面粉,這對日益愛食精白面粉制品的中國人是一個有益的提示。其十、中國人尤其是珠三角一帶的群眾和美國人都有愛食刺身或煎牛扒五六成熟的習慣,但美國人十分注意刺身的海鮮和牛肉的質(zhì)量和衛(wèi)生條件,選取深海的無污染的為必須的條件。而中國人卻注意不夠。十一、美國人餐后習慣加一份甜食,而中國人餐后習慣食水果。水果當然比甜食有益,但現(xiàn)在中國人又往往餐后水果再加甜食,尤其是宴席上。不少營養(yǎng)學家認為餐前用水果比餐后有益。十二、中國人往往餐后飲一杯熱茶,而美國人餐后卻愛飲咖啡。茶能降低膽固醇,而咖啡卻會提高血脂且刺激心臟。有營養(yǎng)學家指出餐后半小時左右飲用熱茶將更能發(fā)揮其降低膽固醇和助消化的作用。十三、美國人已意識到被稱為“紅肉”的牛肉、馬肉和羊肉等是導致結(jié)腸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一,亦意識到紅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臟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注意到一周吃一次紅肉。中國的不少報刊也多次報道過紅肉的問題,但目前中國人卻未能引起到足夠的重視。十四、中國人普遍都喜歡豆?jié){、豆腐等豆制品,它不僅保持了大豆的營養(yǎng),且養(yǎng)分更易于人體吸收,其蛋白質(zhì)的消化吸收率高達92%96%,享有“植物肉”的美稱。而美國人對豆腐至今沒有興趣。十五、美國人習慣于分餐制,而中國人只是“非典”時實施,過后又回到了合餐制。十六、中國人炒菜時多用大火,因而油煙多,加上多不注意廚房的通風設備;而美國人不愛用大火熗鍋,且廚房通風條件相當注意。因而烹飪?nèi)藛T及家庭主婦中患肺癌率中國人明顯高于美國人。十七、中國人尤其是廣東人特別愛飲湯,且湯的烹制上有煲、燉、滾、羹等多種形式,材料上除果蔬、禽肉、海河鮮、干貨還有特有的中藥材甚至野菜,無論對佐餐、養(yǎng)生、輔助治療疾病都十分有助。而美國人的湯品卻比較單調(diào)。十八、中國人愛吃熟菜,美國人愛吃生菜。生菜比熟菜有營養(yǎng),但須無污染。中美兩國人民的飲食習慣的差異,可以說是由兩國文化、風俗、氛圍、歷史內(nèi)涵、營養(yǎng)價值觀和經(jīng)濟條件等不同的因素造成的,如果我們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些問題,客觀地取長補短,將創(chuàng)造出一種符合中國國情的飲食習慣,那將會更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四、身勢語(Bodylanguage):中美肢體語言對比研究表明,兩者有相似的地方。如男子相逢時不擁抱,一般見面時握手即可;揮手表示再見;皺眉表示不高興;聳聳鼻子表示不喜歡、討厭或不快;點頭表示“是”,搖頭表示“不”;噘嘴表示不痛快、情緒不佳、忿恨;拍拍男人或男孩子的背表示贊揚、夸獎、鼓勵;咬牙表示生氣、憤怒或下決心?,F(xiàn)將不同處舉例列表如下:A動作一樣,意義不同氣憤,惱怒,灰心,悔恨跺腳;觀眾和聽眾鼓掌,表演或講話人也鼓掌,為自己鼓掌,在美國被認為是不謙虛;好奇,有時是驚訝目不轉(zhuǎn)睛地看是不禮貌的,使人發(fā)窘,使人不自在;反對、責罵、轟趕,發(fā)“噓”聲是要求安靜;拍別人的腦袋在中國是表示疼愛;而在美國對成人或青年,會引起反感,被認為是侮辱人的動作。B意義相同,動作有差異意“過來”(叫別人過來)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幾個手指同時彎曲幾次中國人的做法,而美國人是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擺動,中國人對此很反感;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臉上劃幾下,象搔癢,不過手指是直的伸出兩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個食指擦另一個食指的背面表示“我吃飽了”(吃飯后)這是美國的,中國人是一只手或兩只手輕輕拍拍自己的肚子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頭,手心向下。 C只存在于一種文化中的動作以下肢體語言在美國的意義:咂指甲重大思想負擔;擔心,不知所措用大拇指頂著鼻頭,其他四指彎著一起動挑戰(zhàn),蔑視搖動食指(食指向上伸出,其他四指收攏)警告別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對方在做錯事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緊拳頭,拇指向下,向下擺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