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學基礎知識(心理治療師中級).doc_第1頁
第一章 心理學基礎知識(心理治療師中級).doc_第2頁
第一章 心理學基礎知識(心理治療師中級).doc_第3頁
第一章 心理學基礎知識(心理治療師中級).doc_第4頁
第一章 心理學基礎知識(心理治療師中級).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心理學基礎知識第一節(jié)心理學概論一、心理學的定義對心理學是怎樣一門科學,在心理學的不同發(fā)展階段,隨著心理學家對心理學認識的深入,有著不同的理解。在早期,心理學被認為是對“心理活動的研究”。提出情緒學說的美國著名機能主義創(chuàng)始人詹姆斯(William James,1880)認為: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學,它既研究心理生活的現(xiàn)象,又研究這些現(xiàn)象產生的條件所說的現(xiàn)象就是我們稱之為情感、欲望、認知、推理、決定等一類的東西。”隨著20世紀初行為主義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心理學開始注重可被觀察到的和可被測量的行為的研究。行為主義的鼻祖華生(JohnB.Watson,1919)指出。行為主義者認為,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這樣二個分支,它以人類行為“做和說,包括習得的和非習得的作為它的研究對象?!痹诿绹霈F(xiàn)行為主義的同時,德國出現(xiàn)了格式塔心理學派,其代表人物之一卡夫卡(Kurt Koffka,1925)認為。作為心理學的一個臨時性的定義,我們可以說它的課題是對生物與外部世界接觸中的行為的科學研究。而隨著認知心理學和現(xiàn)象心理學的發(fā)展,例如:穆恩(NormanMunn,1951)曾提到:“今天,心理學最普遍的定義是行為科學。然而,十分有趣,行為含義本身擴大了,以至現(xiàn)在它納入了大量在以往被認為屬于經驗的東西那些隱秘的(主觀的)過程,像思想,現(xiàn)在被作為內部行為看待了”??死坪兔桌?Kenneth Clark and George Miller 1970)認為。心理學通常被定義為關于行為的科學研究。它的對象包括可觀察的行為過程,諸如手勢、言語和生理變化等等,以及只能被推知的過程,如思想和夢等等。在現(xiàn)代,心理學被定義為研究行為和心理過程的科學。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現(xiàn)代心理學既研究可觀察到的外顯的行為,也接受不可直接觀察到的內部心理過程研究的重要性。二、心理學的研究領域1.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2.生理心理學和神經心理學。3.發(fā)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4.人格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咨詢心理學。5.工程心理學6.社會心理學 。7.認知神經科學 。三、心理學的研究角度1.神經生物學的研究 。2.行為的研究3.認知的研究4.心理分析的研究5.現(xiàn)象學和人本主義的研究。四、心理學簡史心理學的歷史只有一百多年,但人類一直在對自己心靈進行探索,一些哲學家把自己對人的看法、對心理學的探討記載在哲學書籍中,如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笛卡爾、康德和休謨等著名哲學家。在19世紀出現(xiàn)了兩種心理理論,一種是官能心理學,認為心靈具有幾種不同的 “官能” 或心理結構知、情、意,這些官能又分為亞官能,人們通過不同的亞官能進行不同的心理活動,如通過記憶亞官能進行回憶。另一種是聯(lián)想心理學,它否認先天的心靈官認為心理的內容是一些通過感覺器官獲得的觀念,而復雜的觀念則是由簡單的觀念通過相似性、 對比性、鄰近性等原理聯(lián)想而成。前者影響了后來的對心理能力的研究,比較強調遺傳的作用,而后者 則影響了后來對記憶、學習和思維的研究,比較強調環(huán)境的因素。使心理學成為 一門獨立學科的創(chuàng)立者是馮特(Wihelm wundt),他于1879年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心理生實驗室,開始嘗試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心理現(xiàn)象,他系統(tǒng)地改變某一刺激的物理特性,并用內省法確定這些物理特性的改變是如何影響意識的。從19世紀末開始,西方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不同的心理學流派。1構造主義和機能主義 19 世紀后期 , 心理學界受化學界把復雜化合物分解成元素的進展的影響 , 也尋求構成復雜經驗的心理元素 , 馮特就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構造主義:代表人物為美國康奈爾大學鐵欽納(E.B. Titchener),他提出 構造主義 ” 一詞來概括該理論,機能主義:而持反對意見的是機能學派哈佛大學的詹姆斯認為意識在適應環(huán)境中的機能比其元素構成更重要 兩種學派都是把內省法作為自己的研究方法 。2行為主義 其創(chuàng)始人為美國心理學家華生( John B. watson ) 他不主張研究內隱的意識,而主張應該研究外顯的行為。他也不主張用內省法研究,行為主義對后來的心理學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3格式塔心理學 ( Gestalt psychology ) 格式塔在德語中是“整體”和“構成”的意思 就在行為主義的同時期 德國的韋特海默( Max , Wertheime)于1912年提出心理學是一種研究心理過程組織結構的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還有他的兩位同事柯勒(Wolfgang Kohler )和考夫卡(Kurt Koffka)。他們認為經驗依賴于刺激所形成的模式和經驗的組織結構。整體不不等于部分,整體先于部份,整體是由相互聯(lián)系的部分構成的。4精神分析學派 其創(chuàng)始人是奧地利精神科醫(yī)生弗洛伊德 ( Sigmund Freud)。假如要挑出弗洛伊德眾多理論貢獻中的一項和行為主義、格式塔心理學進行比較,就是弗洛伊德無意識說的基本概念是:童年期不被接受( 被禁止、被懲罰 )的愿望被壓抑到不被意識到的無意識里,并成為無意識的一部分。但這些愿望仍是有影響的。無意識通過很多途徑表現(xiàn)自己,如夢、失言、筆誤、無意識、無意識動作等。主要是通過夢的分析和自由聯(lián)想等技術來分析無意識中的沖突。第二節(jié)心理行為的神經科學基礎一、腦的進化與行為遺傳迄今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行為是遺傳和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結果。而人類的遺傳基因與猩猩的基因差異僅為1.5%。這種差異使人類的大腦區(qū)別于所有的哺乳動物,人類大腦占全身重最的比例高于其他動物和發(fā)達的額葉是這種區(qū)別最重要的體現(xiàn)。人類的家系研究、雙生子研究、寄養(yǎng)子研究均證實除了身體特征外,認知、智力、情感、行為、氣質和人格等心理特征的形成均受到遺傳的影響。生物進化是指在時間進程中群體基因的改變,這種改變是由于有機體和環(huán)境長期交互作用的結果,在進化的過程中,適應環(huán)境行為的遺傳基因被有選擇地保留下來,而生存環(huán)境則提供基因表達的可能性,同時這種適應環(huán)境的行為在人的童年時期又存在著極大的可塑性。在人類,先天性行為主要包括反射行為和本能行為,反射行為僅占行為的一小部分,而本能行為表達的方式和內容常常被文化修飾;人的另一類行為稱為有時期限制的學習行為,這種行為是在個體成長的早期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形成的,如果在個體的幼年期失去與某些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機會,這種行為的發(fā)展會受到影響;人的大部分行為是后天習得性行為,遺傳基因僅僅提供了學習的基礎。二、神經解剖與影像技術大腦是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近幾十年來,對腦的研究使人們更多地認識到腦結構和功能的相關性,隨著神經科學的進步,心理活動的奧秘將逐漸被揭開。(一)神經功能解剖概要 神經系統(tǒng)猶如一臺電子計算機,主要由接受信息部分、儲存整合處理信息部分和傳出信息部分組成。而組成神經系統(tǒng)最基本的單位稱神經元。1.神經元 神經元是構成神經系統(tǒng)組織和完成其功能的基本單位,它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細胞體、樹突、軸突。每個神經元也像一臺計算機,細胞體是信息處理的場所,樹突形狀像樹枝,接受著上一級神經元軸突傳出地信息,然后再將信息傳入細胞體進行處理并由軸突將信息傳至下二級神經元或效應器。神經元之間靠突觸聯(lián)結,在突觸上,信息的傳遞是依賴電化2.灰質和白質 中神經系統(tǒng)由神經元、膠質細胞和血管組成,神經元分布在大腦半球表面、小腦表面和腦深部的一些部位,這些部位稱為灰質,其中還有少量星形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突起的胞漿性滑膜保證了神經元信息傳遞過程中心絕緣性。白質占據了除灰質以外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所有區(qū)域,由有髓鞘的軸突和星形、少突膠質細胞構成,主要是進行信息的傳遞。灰質中血管豐富,代謝較白質旺盛。3.大腦各部位及其功能大腦半球表面有眾多的腦回,由不同深淺的溝及裂分開。側裂將額葉和顳葉分開,中央溝將額葉與頂葉分開,而位于后部的腦葉為枕葉。(1)額葉:是腦發(fā)育最晚的部分,位于中央溝前方和外側裂上方,在中央溝前方的皮質功能主要是支配對側肢體的運動。此外,額葉與注意、知覺、能動性、智力、計劃性、持續(xù)行為、時間整合、記憶、語言表達、情緒和人格等功能有關。(2)顳葉:位于外側裂下方,聽知覺、視知覺、記憶等功能與其有關。(3)頂葉:位于大腦半球中央溝上方的大腦上外側面和內側面,有感知覺、讀寫、空間定向、計算功能與其有關,損傷后還可出現(xiàn)失用。(4)枕葉:視覺中樞所在。(5)丘腦:位于大腦內側面,占間腦的大部分,對稱分布于第三腦室兩側,由眾多核團構成,是重要的感覺和運動的中繼站,并與記憶、認知、人格、智力、語言等功能有關。(6)邊緣系統(tǒng) 包括額葉眶面、扣帶回、鉤回、海馬回、下丘腦、杏仁核、隔醫(yī)、視交叉前區(qū)、部分基底神經節(jié)和海馬。主要的功能是調節(jié)自主神經系統(tǒng)功能,對運動、感覺、情緒、體溫和內分泌均有影響。(二)大腦兩半球功能分工與協(xié)調 大腦兩半球功能是不對稱的,左半球在分析、綜合、抽象、邏輯、語言、計算等方面占優(yōu)勢,右半球則在空間知覺、音樂、繪畫、形象思維等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但這種功能的側化并不是絕對的,遺傳、環(huán)境、性別均可影響腦功能的側化。此外,大腦兩半球的功能具有協(xié)同性和代償性,且在正常人中,大部分腦的功能均是雙側大腦半球相互協(xié)同的結果。(三)腦的影像1.腦影像(1)計算機斷層掃描(CT):將計算機技術、光子探測技術和X線斷層檢查技術綜合應用的檢查方法,檢查時以平行于眼外眥和外耳道連線的平面對大腦進行平面斷層掃描,利用顱內各種組織的不同吸收系數,在圖像上顯示出腦室、腦池、灰質和白質的形態(tài)和位置。當顱內出現(xiàn)病變時,對X線吸收高的病理組織在圖像上呈現(xiàn)高于正常腦組織的密度影像,如鈣化、出血和腫瘤,而對X線吸收低的病理組織影像在圖像上則呈現(xiàn)低于正常腦組織的密度影像,如水腫、壞死、囊腫等。,(2)磁共振成像(fMRI):根據原子核的自旋特性,應用特定頻率的射頻脈沖電波來激發(fā)磁場中復原子核,使其發(fā)生共振吸收,當射頻停止后,氫原子釋放出吸收的能量,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此時產生射電信號,由此獲得的腦成像分辨率高于CT。2、腦功能性成像(1)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其原理是當人腦在內外刺激下,處于功能活動狀態(tài),神經活動興奮水平增加,局部腦組織血流和血氧消耗增加,局部氧合血紅蛋白含量上升,fMRI成像可顯示這一變化,進而間接反映局部腦組織活動水平,故該方法是顯示腦組織的血流灌注,其分辨率較PET低。(2)單光子發(fā)射型計算機斷層攝影(SPECT):通過靜脈注射放射性示蹤劑觀察不同狀態(tài)下大腦不同部位血流灌注的差異。(3)正電子發(fā)射型計算機籪層攝影(PET):主要由生產放射性示蹤物質的回旋加速器和計算機控制的人體血流及其攜帶物質的探測系統(tǒng)兩部分組成,根據臨床需要可選擇不同的放射性示蹤物質,目的在于測定大腦局部的葡萄糖代謝水平或血流情況,當大腦行使不同功能時,不同部位的葡萄糖代謝水平或血流水平是不一樣的。PET的缺點是價格昂貴。三、心理活動的神經生物學基礎(一)腦電生理活動 神經元是構成神經系統(tǒng)的基本結構電位,它和其他可興奮細胞一樣,有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神經元間的信息傳遞一部分是通過電傳遞完成的。腦電活動有自發(fā)電位和誘發(fā)電位。當神經細胞興奮時,可通過置于頭皮的電極摘記出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電位變化,電位的波率、波幅、波形、時相是觀察的指標,不同年齡、不同部位的腦電活動有不同的臨床意義,對異常的心理活動具有輔助診斷作用。描記腦自發(fā)電位的方式有腦電圖(EEG)、腦電地形圖(BEAM)、多導睡眠圖(PSG)腦誘發(fā)電位可發(fā)為視覺誘發(fā)電位、體感誘發(fā)電位、運動誘發(fā)電位和事件相關電位。(二)神經遞質 神經元間信息傳遞的主要方式是通過神經遞質,當神經元細胞膜電位發(fā)生變化(去極化)時,由此神經元合成的并包含于神經元中的神經遞質會釋放到突觸間隙中,此后神經遞質作用于下一級神經元上的受體。神經遞質由大分子物質神經肽和小分子神經遞質構成,以下對主要神經遞質的生理功能作一簡介。1. 乙酰膽堿 影響學習和記憶過程。在鎮(zhèn)痛中有重要作用,參與感覺和運動功能,參與調節(jié)覺醒、睡眠、體溫、攝食、水及心血管活動。2. 去甲腎上腺素 參與調節(jié)心血管功能、鎮(zhèn)痛、調節(jié)情感、體溫、攝食活動,有助于覺醒的維持。3. 多巴胺 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電活動,調節(jié)軀體活動,參與情緒活動,調節(jié)垂體內分泌功能,調節(jié)心血管功能,阻斷多巴胺(DA)系統(tǒng)有利于鎮(zhèn)痛。4. 5-羥色胺 與鎮(zhèn)痛有明顯關系;若功能過強可導致焦慮;對睡眠和體溫有調節(jié)作用;可影響性活動及內分泌功能。此外還有興奮性氨基酸類遞質、抑制性氨基酸類遞質、組胺、前列腺素、嘌呤類等小分子物質。神經肽類則包括速激肽、膽囊收縮素、內膜素、阿片肽等。(三)受體 上述神經遞質進入到突觸間隙后主要作用于下一級神經元的突觸后膜,多數作用于突觸后膜上的受體,使突觸后神經元產生相應的效應。根據突觸化學傳導的動力學特征,可分為快速信號傳導和慢速信號傳導,前者可使突觸后膜在數毫秒內產生興奮性或抑制性突觸后電位,后者則需要經過復雜的突觸后神經元內信號傳遞,甚至是基因表達來最終引起突觸興奮性或突觸效能的改變,故作用緩慢。(四)晝夜節(jié)律和睡眠生理 人的自然生物鐘節(jié)律為25小時一周期,外界因素如白晝交替、 日常生活規(guī)律、飲食節(jié)律使人體的周期節(jié)律呈現(xiàn)24小時。睡眠也受生物節(jié)律的影響,在24小時內,成人睡眠1 2次,這種節(jié)律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生命的頭兩年發(fā)展起來的。在一些婦女中 、 睡眠節(jié)律在月經期會發(fā)生變化。睡眠是人類一種基本的生理心理過程 , 它與進食和性行為共同構成人的基本需要 。 人的睡眠和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環(huán)境密切相關 , 睡眠是機體有規(guī)律的 、 反復發(fā)生的 、 容易逆轉的一種狀態(tài),與覺醒狀態(tài)相比 , 睡眠時機體相對安靜 , 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閾值提高 , 可以被喚醒 , 也可自發(fā)覺醒。由于睡眠紊亂常常是精神障礙的早期癥狀 , 故臨床上對睡眠狀態(tài)監(jiān)測 十分重要,某些精神障礙與睡眠生理的特征性變化相關。睡眠結構:睡眠由入睡開始,至覺醒結束 。 近代睡眠生理研究顯示 , 睡眠中存在各種生理活動,腦電圖、肌電圖和眼球運動等出現(xiàn)周期性的變化 , 構成睡眠周期 , 一個睡眠周期由非快速眼動睡眠開始 , 至快速眼動睡眠結束時止 ; 正常睡眠每晚包拭 4 6個睡眠周期。睡眠的四個階段參見本章意識部分第三節(jié) 認知過程一、感覺和知覺(一)感覺過程1、感覺的一般特性(1)絕對閾限:有50%的次數被察覺到的刺激值。(2)差別閾限:把兩個刺激分開所必需的刺激作用的最小量。(3)韋伯定律:差別閾限趨向于成為刺激強度的恒定分數。2、視覺(1)視桿細胞(只能在暗視覺即時照度微弱的情況下起作用,且只能看到無彩色)和視錐細胞(在明視覺中起作用,看到無彩色和彩色)的不同作用可以從暗適應過程(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時間過程)中推斷出來。(2)四種心理原色: 紅 、 黃 、 綠 、 藍。(3)顏色的三種心理:色調、明度、飽和度。3、聽覺(1)聲波的主要物理特性是頻率和振幅 (2)聽覺的心理特性 即我們感受到的是音高和響度(聲波的頻率決定我們感受到的音高,但也稍微受到刺激強度的影響;響度與聲波振幅或聲音能量的關系最大,但振幅相同的高、低頻聲波聽起來并不一樣響)以及音色(聲音的單純與混合)。4、其他感覺 嗅覺、味覺、皮膚覺(壓、痛、溫、冷)運動覺和平衡覺。(二)知覺過程 知覺是各種感覺的整合,是我們對環(huán)境中刺激模式的組織和理解的過程,根據人腦所認識的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覺分成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運動知覺。1.知覺的特性(1)知覺中的對象與背景:這一點可以從“兩可圖形”中看出,知覺過程就是在背景中分出對象的過程 : 對象與背景的轉換與注意的選擇性有關 ; 知覺定勢是指發(fā)生在前面的知覺直接影響到后來的知覺 , 產生了對后續(xù)知覺的準備狀態(tài)。(2)知覺中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人的知覺系統(tǒng)既有把個別屬性、個別部分綜合成為整體的能力,也有根據整體特性對部分進行知覺的特點。知覺中對整體的知覺優(yōu)于對部分的知覺。(3)理解在知覺中的作用:這一點可以從隱匿圖形中看出,人在知覺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把知覺對象的特點登記下來,而是以過去的知識經驗為依據,對知覺對象作出解釋。理解幫助對象從背景中分離出來,理解還有助于知覺的整體性,理解可以幫助人們把不完整圖形的缺失部分補充起來,理解還能產生知覺期待和預測,人們已有的知識結構在當前的感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前任務激活的知識結構不同,產生的知覺期待也不同。(4)知覺的恒常性:當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時,人們的知覺映象在相當程度上保持著它的穩(wěn)定性。在視覺范圍內,恒常性主要有明度恒常性、顏色恒常性、形狀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定位恒常性。2.空間知覺(1)空間知覺是人們對客觀物體的空間關系的認識,它包括形狀知覺、大小知覺、深度知覺、距離知覺、方位知覺與空間定向等。(2)形狀知覺中圖形組織的原則:鄰近性、相似性、對稱性、良好連續(xù)、線條方向、簡單性。(3)深度知覺:人們如何能在二維的視網膜上感知到三維的空間物體,依靠的線索有: 1 ) 深度的雙眼線索 主要是雙眼視差。因為兩只眼在頭部的位置是分開的,所以在注視空間物體時左眼和右眼在視網膜上獲得的映象有差別的 , 立體的效果是由于將這兩個稍有不同的圖像融合成一個而獲得的。 2 ) 深度的單眼線索:對象重疊、線條透視、空氣透視、相對高度、紋理梯度、運動視差與運動透視。 3 ) 吉布森和沃克 ( Gibson & . Walk , 1960 ) 所做的著名的視崖實驗”:為了研究人類嬰兒的高度知覺(深度知覺的個特例)、“視覺懸崖”被用來探索知覺和 回避峭岸邊緣的能力是先天的、還是必須通過掉下去有了受傷經驗才學會的。視覺懸崖是由兩個表面組成,兩者都有相同的花紋,并用一塊厚玻璃蓋著。一個表面直接在玻璃下面,另一個表面垂下幾英尺。實驗是觀察614個月的嬰兒,在被放到中間地帶(在深陷區(qū)和淺平區(qū)之間的區(qū)域)時的反應。嬰兒的母親從陡峭的一邊招呼孩子,然后再從平緩的一邊招呼,幾乎所有嬰兒都爬向平緩的一邊而拒絕爬向深陷的一邊,但這個實驗只能證明能爬之后的嬰兒具有深度知覺,而不能證明出生深度知覺就存在。3.似動現(xiàn)象 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人們在靜止的物體間看到運動,或者在沒有連續(xù)位移的地方看到了連續(xù)的運動,主要形式有:(1)動景運動 : 當兩刺激物 , 如光點、直線、圖形或畫片,按一定空間間隔和時間距離相繼呈現(xiàn)時 , 我們會看到從一個刺激物向另一個刺激 物的連續(xù)運動 。 我們看到的電影電視等、都是根據動 景運動發(fā)生的原理制作的。(2)誘發(fā)運動 : 指由于一個物體的運動使其相鄰的一個靜止的物體產生運動的印象 。4.錯覺 是一種特殊的知覺形式 , 即人們的知覺不能正確地表達外界事物的特性 , 而出現(xiàn)種種歪曲 。(1)錯覺的意義研究錯覺既有理論意義,也有實踐意義。因為人們會產生一些共同的錯覺,如:垂直水平錯覺:兩條等長的直線 , 一條垂直于另一條的中點 , 那么垂直線看上去要比水平線長一些。(2)錯覺的種類 : 大小錯覺 、 形狀和方向錯覺 、 形重錯覺 、 傾斜錯覺 、 運動錯覺 、 時間錯覺等 。 二、注意和意識(一)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 。 注意的兩個特點 : 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間 , 其心理活動選擇了某個對象 , 而忽略了其他對象 , 即心理活動在哪個方向上進行活動 ;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動指向某個對象的時候 , 會在這個對象上集中起來,即心理活動在一定方向上活動的強度和緊張度1.注意的分類 根據對事物的注意是否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 把注意分成兩類(1)不隨意注意:是指事先沒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注意。 引起不隨意注意的原因 : 1) 刺激物 自身的特點:新異性、強度、運動變化。 2)人本身的狀態(tài):人的需要、情感、興趣、動機和期望以及習慣、過去的經驗等。(2)隨意注意:是指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注意。在種系發(fā)展上,隨意注意出現(xiàn)得較晚。引起隨意注意的原因: 1 ) 對注意目的與任務的依從性 2 ) 對興趣的依從性 3 ) 對活動組織的依從性 : 是指能否正確地組織活動 、 是否養(yǎng)成了 良好的工作習慣和生活習慣。 4 ) 對過去經驗的依從性。 5 ) 對人格的依從性 。2.注意的功能(1)注意的選擇性:是指個體在同時呈現(xiàn)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刺激中選擇一種進行注意,而忽略了另外的刺激。(2)注意的持續(xù)性(或穩(wěn)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在一定的客體或活動上的特性,它是衡量注意品質的一個重要指標。注意的轉移(或動搖)有兩種解釋:一是認為,注意轉移是由于感覺器官的局部適應,使對物體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暫地下降;二是認為,有機體的一系列功能活動都具有節(jié)律性,如呼吸節(jié)律、血壓的節(jié)律、神經元活動的節(jié)律等,注意的轉移就是由機體的這種節(jié)律性活動引起的。(3)注意的分配性:是指個體在同一時間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刺激進行注意,或將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動中。它是完成復雜工作任務的重要條件。(二)意識 心理學曾一度被定義為研究意識的科學。但迄今為止,對于意識人們還沒有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定義。(1)就心理狀態(tài)而言,意識意味著清醒、警覺、注意集中等。(2)就心理內容而言,意識包括可用語言報告出的一些東西、如對幸福的體驗、對周圍環(huán)境的知覺、對往事的回憶等。(3)在行為水平上,意識意味著受意愿支配的動作或活動、與自動化的動作相反。(4)在更高的哲學水平上,意識是一種與物質相對立的實體、由思想、幻想、夢等構成。1.對意識的理解(1)意識是一種覺知:人們既可以對外部的事物或現(xiàn)象進行覺察、也可以對內部狀態(tài)(如情緒狀態(tài)、生理狀態(tài)等)以及時間的延續(xù)性等方面進行覺察。(2)意識是一種高級的心理功能:意識對個體的身心系統(tǒng)起統(tǒng)合、管理和調控的作用,這對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與保持一定的功效有重要作用。(3)意識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可分為不同的層次和水平、如從無意識到意識和注意、是一個連續(xù)體。另外,意識還存在一般性的變化,如覺醒、驚奇、憤怒、警覺等。2.特殊的意識狀態(tài) 睡眠和夢 睡眠:根據腦電圖的研究可以將非快速眼動睡眠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為混合的、頻率和波幅都較低的腦電波。在這個階段個體處于淺睡狀態(tài)身體放松、呼吸變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驚醒。第一階段大約持續(xù)10分鐘,然后進入睡眠的第二階段第二階段:偶爾會出現(xiàn)一種短暫爆發(fā)的、頻率高、波幅大的被稱為“紡錘波”的腦電圖、在這一階段個體很難被喚醒。第二階段大約持續(xù)20分鐘,然后進入第三階段。第三階段:腦電的頻率會繼續(xù)降低,波幅變大,出現(xiàn)Delta波,有時也會有“紡錘波”、第三階段大約持續(xù)40分鐘。第四階段:當大多數腦電波開始呈現(xiàn)為Delta波時,表明進入了第四階段,這一階段通常被稱為深度睡眠、個體的肌肉進一步放松,身體功能的各項指標變慢、夢游、尿床大多發(fā)生在這 階段。第三、第四階段的睡眠通常被稱為“慢波睡眠”,幾乎所有人的睡眠都會經歷這四階段,一般持續(xù)60-90分鐘,然后再依次經過第三、二、一階段之后、進入一種新的階段快速眼動睡眠,這時候的腦電波與個體在清醒狀態(tài)時的腦電波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快速左右上下移動,若這時醒來,他通常會報告正在做夢。睡眠的周期通常包括四個階段,外加快速眼動睡眠階段。每個周期一般持續(xù)90分鐘,每晚會重復幾次,深度睡眠的時間在前半夜要遠多于后半夜,大多數的快速眼功睡眠發(fā)生在睡眠后期,持續(xù)時間也越來越長。(三)注意和意識 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識、注意是一種心理活動或“心理動作”,而意識是一種心理內容或體驗。人們可可以有意識地選擇所要注意的活動或對象,但也有的時候意識的選擇并不是有意識的,而是由刺激和事件本身引起是無意識過程。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識密不可分。當人們從睡眠到覺醒,再到注意,其意識狀態(tài)分別處于不 同的水平上,從無意識狀態(tài)、從意識不到自己的活動或外部的刺激,到能意識到自己的活動和外部的刺激,并且能有意識地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注意所指向的內容,一般處于意識活動的中心。三、學習和記憶(一)學習 研究者們把能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簡單學習方式的研究結果,作為理解復雜的學習現(xiàn)象的基礎1.學習的定義 由于先前經驗而產生的相對永久性的行為改變。心理學家認為有兩種學習方式:(1)聯(lián)合學習:在環(huán)境的各個事件之間建立新的聯(lián)合或聯(lián)結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心理學家把聯(lián)合學習分為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條件反射。(2)認知學習:學習不僅是把一個事件和另一事件聯(lián)合起來,還有更復雜的學習形式,包括依據過去的信息來解釋當前的知覺,以理智來解決我們不熟悉的問題。這些復雜的過程稱為認知學習。2.經典條件反射(1)巴甫洛夫的狗實驗。(2)經典條件反射的規(guī)律:習得、消退。(3)泛化:某種特殊刺激的條件反射習得之后,另外一些類似的刺激也會喚起這種反應。新刺激越是近似于原刺激,就越可能喚起反應。這個原則稱為泛化。(4)辨別:與泛化互補的過程是辨別。辨別是對事物的差異的反應,而泛化則是對類似的事物的反應。條件化辨別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作用而形成。3.操作條件反射(1)斯金納的實驗:在經典條件反射中,動物是被動的,它只是等待著條件刺激和非條件刺激的出現(xiàn)。在操作條件的反應中,動物是主動的,除非它先有某些行動,否則行為不會受到強化。(2)部分強化:操作條件反射具有高度的條理性,這一點為部分強化實驗行為發(fā)生時只有一部分時間被強化所證明。(3)條件強化:動物一旦形成穩(wěn)定的對條件刺激的反應之后,條件刺激本身就能用來強化新行為。例如,動物已經學會對作為條件刺激的聲音分泌唾液,如果將閃光和聲音一起呈現(xiàn)給動物,閃光也能引起條件反射。聲音便成為條件強化物。條件強化由于具有很大的泛化性而有重要的實際意義。(4)強化的程序:可根據兩個方面來分類1)兩次強化之間的周期是由無強化反應的次數確定或由經歷的時間長短確定2)兩次強化之間的周期是規(guī)則的或不規(guī)則的根據這兩個方面的情況,我們可以確定四種基本的程序:固定比率、固定時間間隔、可變比率、可變時間間隔。固定和可變比率有引出極端高速反應的傾向。如果比率小,反應在受到強化以后立刻開始,如果比率大,每次強化后,可能有一短暫的停止反應階段,但隨后反應以穩(wěn)定的暴發(fā)形式表現(xiàn)出來。(5)行為塑造:操作條件反射在行為塑造中起關鍵作用。利用被試操作的偶然變化,導致所要求的方向,來產生新的行為。4.強化的原理(1)強化定義 為增強反應可能性的任何事件。陽性強化物是指一種刺激,當它在反應之后呈現(xiàn)時能提高反應的概率,如報酬。陰性強化物是指一種刺激,當它在反應之后撤去時能提高反應的頻率。如果做出期望的應能時能夠免除電擊和致痛的噪聲,則電擊和噪聲就可以稱為陰性強化物。懲罰不是陰性強化物。(2)影響強化的變量強化的數量:在一定范圍內,強化的數量越大,學習的速度越快。強化的延緩:在反應之后立即給予獎勵或懲罰是有效的。(3)懲罰在學習中的作用1)由心理實驗證據得出的結論:一是懲罰往往比獎賞效果小,因為它暫時地壓抑了反應,并非削弱了它;二是當懲罰有效的時候,它也不過是貫徹了這么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逼迫個體去選擇可以受到獎勵的反應。2)懲罰的缺點懲罰雖然可以改變行為,但其后果不像獎賞的結果那樣可以預測。在有些情況下,懲罰鞏固了行為,而不是消除了行為,也許這正是懲罰所誘發(fā)的恐懼和焦慮的結果。例如,處罰一個尿床的孩子經常會使他的尿床的次數更多。懲罰的副作用可以是不幸的結果。懲罰常常引起對懲罰者和懲罰場所等的厭惡。3)懲罰的優(yōu)點假如存在能受到獎勵的另一種可供選擇,懲罰就能有效地消除一種不良的反應。懲罰是一種變換行為的有效方法。當我們僅僅需要學習者對一個信號反應去逃避懲罰時,懲罰可以是有效的。逃避一種有威脅性的懲罰其本身就是一種獎賞。懲罰可以提供信息。信息性的懲罰也是知識性的信息,提供了學習的機會,能夠更改行為。5.認知學習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只用條件聯(lián)合的術語是不能完全解釋人類的學習活動。他們認為學習者在記憶中形成認知結構以保存和組織發(fā)生在學習中的各種事件的有關信息。(1)頓悟實驗:認知心理學家通過黑猩猩解決復雜問題的一系列實驗,說明它們不是靠嘗試和錯誤的反復學習解決了難題,而是通過頓悟抓住了它們的內部聯(lián)系,知覺到了通向答案的重要關系。影響頓悟學習的變量:頓悟依靠問題情景的安排。適當的過去經驗雖然必要但不能保證得到答。只有在答案的基本部分得到一定的安排使它們的關系被知覺,頓悟才會很容易地到來。答案隨著頓悟出現(xiàn)一次,它就會很快地重復。依靠頓悟完成的答案能夠被用于新的場合,在手段和目的之間存在一種認知關系。(2)潛伏學習:是指在學習期間沒有行為表現(xiàn)的學習過程。典型的情況是,這種學習在缺乏獎賞的情況下仍能繼續(xù)進行。當適當的獎賞出現(xiàn)時,就發(fā)生對以前學到的東西突然利用的情況。潛伏學習的實驗支持了認知結構的概念。(二)記憶 記憶是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zhèn)€體經驗的心理過程,運用信息加工的術語來講,就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根據記憶保持時間的長短將記憶分為:1.感覺記憶 當客觀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覺信息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保存下來。它是記憶系統(tǒng)的開始階段,是記憶系統(tǒng)在對外界信息進行進一步加工之前的暫時記憶。感覺記憶的存儲時間為0.252秒。其編碼形式主要是圖像記憶,依賴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感覺記憶有較大的容量,其中大部分信息因為來不及加工而迅速消退,只有一部分信息由于注意而得到進一步加工,并進入短時記憶。2.短時記憶(1)定義:是感覺記憶和長時記憶的中間階段,保持時間大約為5秒到2分鐘。一般包括二個成分:一是直接記憶,即輸入的信息沒有經過進一步的加工。它的容量有限,大約為7+2個單位。編碼方式以言語聽覺形式為主,也存在視覺和語義的編碼。二是工作記憶,即輸入信息經過再編碼,使其容量擴大。由于長時記憶中已經存儲的信息發(fā)生了意義上的聯(lián)系,編碼后的信息進入了長時記憶。必要時還能將存儲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提取出來解決面臨的問題。(2)短時記憶的存儲:復述是短時記憶信息存儲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時記憶中的信自受到無關刺激的干擾而發(fā)生遺忘。復述又分為兩種:機械復述或保持性復述:將短時記憶中的信息不斷地簡單重復;精細復述:將短時記憶中的信息進行分析,使之與已有的經驗建立聯(lián)系。(3)短時記憶的遺忘:短時記憶的信息在得不到復述的情況下會很快遺忘。一種觀點認為遺忘是由于信息痕跡自然消退,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遺忘是由于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受到其他無關信息的干擾。3.長時記憶(1)定義:是指信息經過充分的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頭腦中長時間保留下來,這是一種永久性的存儲。它的保存時間長,從1分鐘到幾年,甚至終身,容量沒有限度,信息的來源大部分是對短時記憶內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獲得的。(2)長時記憶的編碼:主要是語義編碼和表象編碼。(3)長時記憶的信息提取1)再認:是指人們對感知過思考過或體驗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呈現(xiàn),仍能認識的心理過程。再認要比回憶簡單和容易。從個體發(fā)展來看,再認比回憶出現(xiàn)得較早。2)回憶 是人們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們的頭腦中重新出現(xiàn)的過程。(4)長時記憶的信息遺忘1)遺忘的種類不完全遺忘:能再認不能回憶; 完全遺忘:不能再認也不能回憶; 臨時性遺忘:一時不能再認或重現(xiàn);永久性遺忘:永久不能再認或回憶。2)艾賓浩斯(Ebbinghaus)遺忘曲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早研究了遺忘的發(fā)展進程,采用了自然科學的方法對記憶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顯示: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遺忘的過程最初進展得很快,以后逐漸減慢,“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他將實驗的結果繪成曲線就是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3)系列位置效應:人們發(fā)現(xiàn)在回憶系列材料時,材料的順序對記憶效果有重要影響。最后呈現(xiàn)的材料最易回憶遺忘最少,叫近因效應;最先呈現(xiàn)的材料較易回憶,遺忘較少,叫首因效應;中間呈現(xiàn)的材料遺忘最多。4)關于遺忘的理論衰退說: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結果。干擾說:遺忘是因為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所致。一旦干擾被排除,記憶就能恢復,而記憶痕跡并未發(fā)生任何變化。證據有二:前攝抑制:先學習的材料對后學習材料的識記和回憶的干擾作用。倒攝抑制:后學習的材料對先學習材料的識記和回憶的干擾作用。四、語言和思維(一)語言1.定義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通過高度結構化的聲音組合,或通過書寫符號、手勢等構成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同時又是一種運用這種符號系統(tǒng)來交流思想的行為。語言的基本構成是詞。詞是一種符號 它標志著特定的事物。詞按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結合在一起,構成短語和句子,這些為人類提供了最重要、最有效的交際工具。2.語言的表征 是指語言材料所負載的信息在頭腦中存在的方式。(1)語言表征的層次:詞語的表征、句子的表征、課文的表征。(2)語言表征的方式:表象的方式、命題的方式、或者兩者都存在。3.語言的加工 是指對輸入的語言信息進行編碼、轉化、存儲、提取的過程。其方式有:(1)根據語言加工過程需要注意資源參與的程度。語言的加工可分為自動化加工:無需注意資源的參與,不受人的意識控制的加工。受人的意識控制的加工:是一種需要運用注意資源,受人意識控制的加工。啟動效應:啟動的實驗范式是研究語言自動加工的一種非常有用的技術。在典型的啟動實驗中,首先給被試短暫呈現(xiàn)一個詞語(啟動詞)然后呈現(xiàn)另一個詞語(目標詞),被試的任務是判斷目標詞是否為詞,或者命名目標詞。實驗結果是當啟動詞與目標詞具有某種聯(lián)系(如語義相關、語音相同或字形相似)較啟動詞與目標詞沒有聯(lián)系時,被試能更快或更好地識別,這種效應稱為啟動效應。(2)根據語言加工時,各種成分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語言的加工又可分為模塊化的加工:認為語言各成分的加工是單獨進行的,各成分間不存在相互作用;交互作用式的加工:認為語言各成分間的加工非單獨進行的,它們存在著相互作用;大腦左半球是語言加工的優(yōu)勢半球,但大腦右半球也有一定的語言功能。4.語言發(fā)展的幾種可能(都不足以解釋語言學習)(1)模仿:兒童是由模仿成人才學會說話的。(2)條件作用:成人的獎賞或停止獎賞可以強化兒童的語言。(3)有意的訓練:父母對兒童有意識地進行語言方面的訓練。(二)思維1.思維的定義 思維是借助語言、表象或動作實現(xiàn)的,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部聯(lián)系,并主要表現(xiàn)在概念形成和問題解決的活動中。2.思維的特征1)思維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規(guī)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概括使人們的認識活動擺脫了具體事物的局限性和對事物的直接依賴,這不僅擴大了人們的認識范圍,也加深了人們對事物的理解。概括是人們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維活動能迅速進行遷移的基礎。(2)思維的間接性:是指人們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識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的認識。 人們可以超越感知覺提供的信息,認識那些沒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事物和屬性,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3)思維是對經驗的改組:思維是一種探索和發(fā)現(xiàn)新事物的心理過程。它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關系,這就需要人們對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不斷進行更新和改組。3.思維的過程 思維是通過一系列比較復雜的操作來實現(xiàn)的。人們在長時記憶中的知識經驗,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的過程,就是思維過程或稱為思維操作。4.思維的種類 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1)根據思維任務的性質、內容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進行。1)直觀動作思維:面臨的思維任務具有直觀的形式,解決問題的方式依賴于實際的動作。幼兒的思維一般都是直觀動作思維,成人有時也要運用表象和動作進行思維,但比兒童的要高級。2)形象思維:是指人們利用頭腦中的具體(表象)來解決問題。藝術家、作家、導演、設計師師等大多運用形象思維。3)邏輯思維:當人們面對理論性質的任務時,運用概念、理論知識來解決問題時所運用的思維,是人類思維的典型形式。(2)經驗思維:人們憑借日常生活經驗進行的思維。它有時會因知識經驗不足而導致片面性或錯誤。理論思維:根據科學的概念和論斷,判斷某一事物,解決某個問題。(3)直覺思維:是指人們在面臨新問題、新事物或新現(xiàn)象時,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斷的思維,是一種直接的領悟性的思維活動。分析思維:分析思維也叫邏輯思維,是指遵循嚴密的邏輯規(guī)律、逐步推導,最后得出合乎邏輯的正確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結論。(4)輻合思維:是指人們根據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規(guī)則解決問題,是一種有方向、有條理、有范圍的思維方式。發(fā)散思維:是指人們沿著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組織當前的和信息和記憶系統(tǒng)中存儲的信息,產生出大量獨特的想法。這種思給在解決問題時,可以產生多種答案。(5)常規(guī)思維:是指人們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經驗,按現(xiàn)成的方案或程序直接解決問題,這種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水平低,對原有的知識不需要進行明顯的改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活動,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5.表象 (1)定義 是指人們在頭腦中出現(xiàn)的關于事物的形象。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來看表象是物體或事件的一種表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人的思維不僅要借助于概念,也要借助表象。(2)種類:根據表象產生的感覺來劃分:視覺表象、聽覺表象、運動表象等。根據表象的創(chuàng)造程度來劃分知覺表象:感知事物時在頭腦中留下的形象記憶表象:在記憶中保持的客觀事物的形象想象:表象在頭腦中對記憶表象進行工改組后形成的新形象,這些形象可 能從未經歷,或者世界上還不存在,具新穎性。(3)特征:直觀性、概括性、可操作性。(4)表象在思維中的作用:表象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的基礎,并有利于對事物進行概括的認識,表象還能促進問題解決第四節(jié) 動機和情緒一、動機(一)定義 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或對象所引導、激發(fā)和維持個體行為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可以通過任務選擇來判斷個體行為動機的方向、對象或目標,通過努力程度和堅持性來判斷個體動機強度的大小。(二)動機產生的基礎需要1.定義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tài),它表現(xiàn)在有機體對內部環(huán)境或外部環(huán)境的一種穩(wěn)定的要求,并成為有機體活動的基本動力。內部某些生理的2.種類需要主要由機體(1)生物性需要:如飲食、睡眠、性等需要,主要反映了人類機體內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狀態(tài)所引起,對有機體維持生命、延續(xù)后代有重要意義。 起社會贊許的需要 ,(2)社會性需要:是人類特有有的,如交往的需要、社會贊許的需要等,反應了人類社會的要求,對維系人類社會生活、推動社會進步有重要作用。(3)結構: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是由低到到高的五個層次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三)動機與效率 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導致工作效率下降。另外,動機的最佳水平隨活動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對于較易的任務,工作效率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對于較難的任務,較低的動機水平有利于任務的完成。(四)動機理論1.本能理論 認為特定的活動是先天內在安排好的。2.驅力降低理論:認為生理需要引起緊張或者造成驅力狀態(tài),有機體必須做某些事以滿足需要才能使驅力降低,因為身體傾向于保持恒定的內部環(huán)境或體內的平衡。3.喚醒理論:認為人類活動常常不是為了減少驅力,而是要增加驅力,人們總是被喚醒,并維持著生理激活的一種最佳水平。感覺剝奪實驗證明了該理論。4.誘因理論:強調外部條件作為動機起因的重要性,它們可以是使有機體趨近的陽性誘因,或者使有機體躲避的陰性誘因.誘因能夠喚起行為并引導行為。(五)動機種類1.生物性動機:饑餓、渴、性、睡眠等。2.社會性動機:成就動機、權力動機、交往動機等(六)動機沖突1.定義 人們在進行某一行動時有時會同時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的目標而這些目標不能同時實現(xiàn),就形成了動機沖突2.成因 是由接近動機和回避動機造成的。3.種類(1)雙趨式沖突:人們同時受兩種或兩種以上接近動機的吸引,又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時出現(xiàn)的沖突。(2)雙避式沖突:人們同時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回避動機,但又衹能回避其中一種時出現(xiàn)的沖突。(3)接近-回避式沖突:人們對同一事物同時具有接近動機和回避動機時的沖突。常見的又難以解決的接近-回避式沖突通常發(fā)生在下列兩種動機之間:獨立與依賴、親近與隔離,合作與競爭,沖動表達與道德標準。(3)多重接近-回避式沖突:人們同時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目標,每個目標又分別具有接近-回避式沖突,人們很難進行目標的選擇時發(fā)生的沖突。(七)挫折1.定義 是當趨向既定目標的進程受阻礙或者被延擱時出現(xiàn)的反應,環(huán)境障礙、社會約束、個人的限制都會引起挫折,但其主要來源之一是動機沖突。2.挫折后的直接反應(1)攻擊行為:分直接的或移置的(即不直接對受挫折的來源進行攻擊,而是轉向一個無辜的對象)(2)情感淡漠:可能是一種對挫折和對沒有希望逃避有害條件的“正?!狈磻?。(3)退行:就是回復到個體較低發(fā)展階段的一種不成熟的行為模式。二、情緒(一)定義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當客觀事物或情景符合主體的需要和愿望時,就產生積極、肯定的情緒;反之則產生消極、否定的情緒??梢?,情緒是個體與環(huán)境間某種關系的維持和改變。(二)成分 主觀體驗、外部表現(xiàn)、生理喚醒。(三)情緒研究的維度 情緒的強度、肌張力的水平、快感度、復雜度。其中,肌張力的水平是指想要動作的沖動強,情緒的強度與肌張力的水平常常是相關的,高度的肌張力(如想摔東西)有時意味著情感的強度較大(如暴怒)),但極大的情緒強度也可能在肌張力很小的情緒中出現(xiàn),如抑郁。(四)分類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可分為原始情緒和復合情緒。(1)原始情緒:是人與動物所共有的,在發(fā)生上有著共同的模式,是先天的,每一種原始情緒都具有獨立的神經生理機制、內部體驗、外部表現(xiàn)和不同的適應功能。有憤怒、快樂、恐懼、悲哀等。(2)復合情緒:是由原始情緒的不同組合派生出來的,如內疚、羞恥和敵意等。2、情緒狀態(tài)的升類(1)心境是指人在相對長的一段時間內所保持的一種相對持久的情緒狀態(tài)。具有彌漫性,它不是對某一特定事物的情緒體驗,而是以一種同樣的態(tài)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