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第6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長春版.doc_第1頁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6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長春版.doc_第2頁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6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長春版.doc_第3頁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6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長春版.doc_第4頁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6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長春版.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六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本解讀一、整體感知 這是一篇描寫童年生活的散文。 從文章題目可以看出,本文按地點的轉移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18),寫百草園是我的樂園。 第二部分:從“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到完(924),寫我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 就局部而言,寫百草園含三大塊內容:夏天的百草園、美女蛇的傳說、冬天的百草園。寫三味書屋,先寫三味書屋坐落的位置及格局陳設,寫第一次行禮、第二次行禮,插敘“怪哉”蟲的傳說,后寫讀書生活(讀書、習字、對課),寫溜到后園里玩耍,再寫師生朗讀,寫孩子們偷偷在課堂上做戲、描繡像。作者就是這樣,把一幅幅生活圖畫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這一幅幅畫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內在聯(lián)系排列在一起的。這種聯(lián)系主要表現(xiàn)為內容上合乎邏輯、順乎情理的承前啟后,同時作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應的過渡文字,起到結構全文的黏合劑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憶的口吻,簡潔概括介紹百草園的位置、規(guī)模、名稱、變遷、景觀,特別點出“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那么,“樂”在何處呢?帶出下文。第二段寫樂在夏季。第三段,由“長的草”不去,因為相傳有“赤練蛇”,為下段寫美女蛇搭了“橋”。第四、五段正好寫樂在關于美女蛇的奇妙傳說。這傳說寫完,第六段稍加議論,作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一句起步。關鍵是“比較”二字,跟誰比呢?顯然,是跟剛剛寫完的夏天的百草園比。于是第七、八段寫雪地捕鳥之樂。一直到第九段將被送進書塾而無限留戀地告別百草園一蟲一鳥,一草一木,幾行動人的抒情,完成轉而記敘三味書屋生活的過渡。寫百草園的生活,作者始終圍繞著一個“樂”字樂于觀察百草園的景物,樂于聽美女蛇的故事,樂于捕鳥活動。給愛玩的兒童帶來的無窮樂趣。 文章接著寫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魯迅曾經(jīng)在三味書屋生活了7年,他對當年三味書屋的陳設記憶猶新,對老師的“和藹”、自己的“恭敬”歷歷在目,從中不難體會到他對這段生活的深情。這一部分,作者選取了幾個片段,真實而生動地再現(xiàn)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從陳設布置來看,讓作者充滿著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門”,“三味書屋”的大匾,“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幅,那沒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儀式,對未脫孩提稚氣的魯迅,充滿著一種不同于百草園戲耍的新鮮感。假如說,百草園是令人留戀的,那么進了三味書屋,則又使他的好奇心進入了一個新的天地。 從先生來說,一是知識淵博,但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二是教學認真,不斷增加教學內容,讀書很投入,但不太束縛也基本上不體罰學生。從學生來說,一是敬慕老師的淵博,喜歡提問,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機會便跑出去玩,尋找讀書以外的樂趣;三是趁老師讀書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種游戲、畫畫兒等。 從這些描寫不難看出,當時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嚴厲,孩子們還是有相當多的自由的。二、問題探究 1.本文寫“百草園”之樂與“三味書屋”之樂有什么異同?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 比較“百草園”之樂與“三味書屋”之樂的異同。 說“同”:都是兒童之樂,都表現(xiàn)了兒童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對草木蟲鳥的獨特感受、對有本事的人單純崇拜、對自由歡樂的追求、對成人世界的無知等等。說“異”:百草園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樂土,三味書屋是嚴肅凝重的學堂;百草園之樂源于自然的厚賜,三味書屋之樂源于對知識與快樂的追求;百草園生活可謂“快樂無極限”,三味書屋里只能暫借片刻逍遙;百草園里有樸素自然的情趣,三味書屋里有于平淡中開掘的美好情調等等。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對比關系,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xiàn)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fā)展,表現(xiàn)了兒童對它的厭惡。 另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襯托關系,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 對本文結構的不同理解,實際上表現(xiàn)了對文章主題思想的不同理解。對文章的主題思想,可以允許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美女蛇的故事并不是發(fā)生在百草園中的,為什么要寫“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 因為少年魯迅聽長媽媽講過美女蛇的故事,而百草園中又相傳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所以每當提到蛇,作者就很自然地把二者聯(lián)系起來了。對于為什么要寫這一內容,歷來看法不一。有的說是表現(xiàn)長媽媽的迷信思想,有的說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惡的愿望,有的說表現(xiàn)百草園里存在著惡毒的事物。教學時可以撇開這些不同的觀點,重點讓學生想一想:童年魯迅對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感興趣?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這一聯(lián)想對作者闡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是否有幫助?最后讓學生明白:不管別人的爭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看出,這個故事在文中屬于插敘,它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秘感,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情趣,表現(xiàn)出兒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 3.本文景物描寫有什么特點? 景物描寫有序精彩。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石井欄之所以“光滑”,是因為井經(jīng)過了長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為童年的魯迅多次好奇地摸過它。說黃蜂“肥胖”,不僅是它的體態(tài)較別的昆蟲肥大,而且體現(xiàn)了兒童特別的感覺。叫天子忽然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單寫出這種鳥兒的機靈輕捷,還表現(xiàn)出兒童的羨意。至于寫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更是兒童特有的感受。 第二,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菜花和蜂的“黃”是寫顏色,“肥胖”“高大”“臃腫”“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是寫形狀,這兩者都從視覺上寫;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是從聽覺上寫;覆盆子“又酸又甜”寫的是味覺:這真叫有聲有色、有滋有味。這里實際上包括了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這與下文寫到的冬天的百草園合起來成為完整的四季圖,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巧。 第三,層次井然,條理分明。先用兩句“不必說”寫百草園整體,再寫局部的“泥墻根一帶”,這是一種順序。第一個“不必說”由低到高寫靜物,第二個“不必說”由高到低寫動物,這又是一種順序。整體是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寫到植物,這又是一種順序。這幾種順序配合起來,使寫景不僅有序,而且活潑多姿。思考與討論 一、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作者卻十分肯定“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于是,童年的“我”帶我們走進了童趣盎然、童心燦爛的百草園結合自己對童年的真切感受談一談對“那時卻是我的樂園”的理解。 出題意圖:在于引導學生理解“百草園”在童年魯迅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參考答案:“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是從成人的眼光看,百草園沒有什么動人之處。而在兒童的眼里,一切都新奇,從下段的描寫中可以看出,百草園里有無窮的趣味,因此是“我的樂園”。 二、三味書屋是“我”的啟蒙學堂。兒童的天性讓這所“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充滿別樣情趣。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哪幾個有趣的場景? 出題意圖:在于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了解幾個場面所反映出的童真童趣。 參考答案:嚴厲的學堂,也因孩子們的天性染上一層輕松的色彩:后園的折臘梅花,捉蒼蠅喂螞蟻,課堂之上人聲鼎沸,不知所云的讀書聲,先生讀書時有趣的樣子,紙盔甲游戲和畫畫等。兒時的讀書逸事在成年后的作者心中留下的是清晰而愜意的記憶。 三、先生讀書的情景成為“我”回憶中生動的畫面,仔細閱讀三味書屋中師生放聲讀書的描寫,思考這樣的讀書生活給“我”以什么樣的影響。 出題意圖:在于讓學生了解私塾教育是舊時代的教育方法,它對于傳播祖國文化,培養(yǎng)啟蒙兒童,起過重要的作用。理解成年人對自己少年學習生活的懷念。 參考答案:舊的私塾教育應時代而生,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在啟蒙階段,強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這些都已經(jīng)成為我國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魯迅先生對三味書屋的生活是傾注了深情的,七年的時光基本上是歡樂的、愉快的。作者以充滿著歡樂、天真的筆調,回顧兒童們放聲唱讀的樂趣,并從老先生略帶迂腐的神態(tài)中品出幽默,給人以歡樂、風趣的欣賞效果。魯迅先生豐厚的學養(yǎng)正源于此,可以說,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精神樂園。 四、本文思想豐富而深刻,對課文的主旨一般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理解: 1.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腐朽、脫離兒童生活的私塾教育。 2.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心理。 3.表現(xiàn)了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兒童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 4.表現(xiàn)了對兒童時代美好生活的追求,排解心中的郁悶。 你怎樣理解本文的主旨?為什么? 出題意圖:在于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參考答案:關于本文的主旨,有許多不同的理解。討論本題時,不要拘泥于某一個觀點,更不要把別人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勺寣W生自由思考、討論,說出自己的見解。教學建議 一、教師在課前可簡明扼要地介紹魯迅生平,結合魯迅童年生活講述與課文有關的部分,自然導入對課文的分析,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從反映魯迅童年生活的一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中)引出本文的教學。讓學生想一想:文中的生活經(jīng)歷在童年魯迅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影響? 二、本文容量大、難點多,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教學重點和課文難點的關系。要結合課后的“思考與討論”,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三、本文的寫景極為精妙,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諸如要抓住事物特點,有恰當?shù)捻樞虻?,應該指導學生掌握。另外,“此文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語),在教學中,可結合“思考與討論”的第二題,引導學生理解描寫中所表現(xiàn)出的兒童的生活情趣。 四、描述三味書屋部分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可結合“問題探究”的相關內容,從作者對先生的態(tài)度入手進行討論,讓學生展開思路。因這部分的內容離學生生活較遠,可能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教師可適當做一些介紹。相關資料一、時代背景 1926年9月,魯迅到廈門,任廈門大學國文系教授兼國學研究院教授。 魯迅本來準備在廈門工作兩年,積聚力量,再進行下一步的戰(zhàn)斗。他剛到廈門,就以興奮的心情注視著當時的北伐革命戰(zhàn)爭,認為北伐革命軍勝利進軍“極快人意”。但是,廈門卻與全國革命形勢脫節(jié),使他感到“孤立海濱,和社會隔離”。廈大教員中又有不少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人物,“現(xiàn)代評論派”的勢力也膨脹起來,這就使他感到廈門與北京一樣“污濁”。于是不到半年,便決心離去。在這不到半年的時間內,魯迅受到廈大青年們的衷心愛戴。他除執(zhí)教外,曾到廈大學生辦的平民學校,以及集美學校、中山中學等處演講,激勵青年的愛國熱忱。他還指導廈大的文藝青年成立“泱泱社”和“鼓浪社”,出版文藝刊物,熱心培育新文藝的幼苗。 在這期間,魯迅編訂了雜文集華蓋集續(xù)編和墳,寫下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五篇回憶性散文,他以嚴格的自我解剖精神回顧以往的戰(zhàn)斗,清理自己的思想。(回憶魯迅資料輯錄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0年版)二、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寫于1926年2月至11月間,在莽原半月刊上發(fā)表時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編訂成書時改題為朝花夕拾。這是一個回憶散文集,魯迅說其中的10篇作品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 朝花夕拾憶述了魯迅從少年到青年時期的一些重要的生活片段,其中關于少年時期在故鄉(xiāng)紹興時的生活憶述有七篇,離開故鄉(xiāng)到南京求學、留學日本、歸國在紹興任教的各一篇。這些優(yōu)美的散文真實而生動地記敘了魯迅生活經(jīng)歷中的各個側面,其范圍包括從少年到青年、從家庭到學校、從學校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的各個方面的生活。這10篇作品按時間先后排列,反映了魯迅早期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演變過程。它們不僅以優(yōu)美的文筆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也是研究魯迅生平和思想發(fā)展的重要資料。 朝花夕拾的重點不在山川景物的描繪,而在于社會人情世態(tài)的刻畫,給人們留下了一幅幅色彩鮮明、濃淡相宜的風俗畫和世態(tài)畫,其中浸透著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對中國社會生活、中國國民精神的解剖。例如,在對“百草園”的描繪中浸透著童年生活的樂趣,在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描繪中透露出舊教育制度對少年心靈的禁錮和少年活潑心靈的表現(xiàn),在對南京水師學堂生活的描繪中反映出新舊文化的交替,在對日本仙臺生活的描繪中表現(xiàn)出弱國子民在國外感受到的恥辱。魯迅的朝花夕拾給中國的散文創(chuàng)作注入了更豐富的社會內涵和文化內涵。 朝花夕拾不僅給我們留下了一幅幅生動鮮明的生活畫面,還為我們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的長媽媽、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先生”、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愛農中的范愛農等。長媽媽的淳樸、“先生”的方正、藤野先生的親切、范愛農的孤傲,都寫得栩栩如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朝花夕拾的另一特點是將大量的議論融于記敘之中,這些議論有的用于諷刺,有的用于針砭時事,有的用于評述生活和人物,但總的目的都在于賦予所記敘的生活現(xiàn)象和人物以新的視點,從而起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由平凡見哲理、從特殊到一般的升華作用。例如二十四孝圖記敘了兒時看二十四孝圖的情景,正是由于大量的議論的插入,才將二十四孝圖所宣揚的陳腐思想的荒謬性揭露了出來,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與二十四孝圖完全不同的新視角。(郭志剛、孫中田編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三、關于美女蛇的分歧意見 有的認為這個故事是壞的,魯迅是批判它的。 “其實我看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沒有什么特別的寓意。故事的后半段還講飛蜈蚣治死美女蛇的傳說,更是迷信,更沒有什么寓意。我覺得這就是個迷信故事,嚇唬孩子的。也可以說魯迅在批判這個迷信故事?!保ɡ詈瘟?北京市中學語文課本中十五篇魯迅作品的問題試答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美女蛇之類的故事,是從儒家說教派生出來的,原意在于逼誘兒童有志于學。造成孩子的迷信和恐懼,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墻上?!保愔琴t、毛志成 讀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北京師大學報 1974年第3期) 有的認為這個故事是好的。 “說的是蛇,指的卻是人:世間有這么一種惡人,專會裝扮善良的面貌騙人害人,必須小心提防他。飛蜈蚣是幻想出來的制服這種惡人的力量。”(張畢來 初級中學課本文學第二冊教學參考書) 有的則認為:“這個關于美女蛇的民間故事,帶有封建迷信成分和頌揚佛教的糟粕,但也包含了與人民為敵的妖魔鬼怪是會披上漂亮的偽裝來害人的這樣一個深刻的寓意。”(魯迅作品教學參考資料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1年版)四、對“先生”的分歧意見 李何林說這位“先生”“是一個體現(xiàn)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作者對他“是用輕松幽默的筆調予以揭露”。作品中說“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李何林認為“這是傳言,并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的看法已滲透在全篇的敘述中”。 山東中學課本語文教學參考資料中說,“先生”是“一個迂腐的老學究”,他用自己深受其害的那一套“加害于兒童”。并指出:“先生”這樣做“卻又非但全無惡意,倒還是出于一片至誠。這里所包含的悲劇性是多么深??!”楊炳輝也認為“先生是一個深受毒害的長期執(zhí)行地主階級反動教育路線的下層知識分子。因此,魯迅對他的諷刺和批判還是有分寸的”。 谷奎、沛夫認為前一種意見是錯誤的,沒有抓住“先生”的本質特征。他們依據(jù)毛澤東同志說的,“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認為三味書屋的這位“先生”的本質,“就是一個忠實地頑固地宣揚反動腐朽封建思想的衛(wèi)道士,是一個儒家的代表”;“在魯迅筆下,先生是一個被批判、諷刺的可憎而又可笑的反面人物”。 南京師院圖書館、中文系編成的文教資料簡報1976年第1期關于三味書屋塾師壽鏡吾的評價問題一文中,把作品中的“先生”落實到現(xiàn)實生活里的壽鏡吾,并根據(jù)對壽老先生生前的種種傳說,認為把他看成“腐儒”,“似乎與魯迅原意不十分吻合”。曲辰也是把“先生”與壽鏡吾聯(lián)系起來看的,他認為對“先生”應從“歷史的眼光”來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曲辰認為作品中的“先生”并非是“不學無術的腐儒”,他“實行那一套是題中應有之義,完全不足為怪”;而現(xiàn)實中的壽老先生,據(jù)有關資料,他不僅“知識淵博”,更可貴的是“具有反帝愛國思想”,對魯迅關心,魯迅對他“也非常尊敬”。因此曲辰認為作品中“對壽先生的描寫絲毫沒有惡意”,“僅對他作了若干委婉善意的諷刺”。 常明對前一種說法提出異議,他說:“作者既未點壽鏡吾先生的名,因而提出關于對三味書屋塾師壽鏡吾的評價問題,在提法上倒是不十分吻合魯迅的原意的?!彼J為“如何評價現(xiàn)實生活中的壽鏡吾和如何評價作品中的塾師是兩回事”,因為“作者總不免要進行一些加工”。作品中不點明“壽老先生”,常明說,這是作者“怕人落實而影響塾師的典型性,從而影響主題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他認為李何林說“先生”是“典型的腐儒”,“正是根據(jù)作品的具體敘述而肯定”的。五、對本文主題的分歧意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是什么?眾說紛紜。就其主要分歧來說:一種意見認為,本文的主題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一種意見認為,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1.主題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李何林的觀點: 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用樂園似的百草園生活來和陰森、冷酷、枯燥、陳腐的三味書屋相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xiàn)了兒童的廣闊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fā)展,像論語幼學瓊林周易尚書這些宣揚封建毒素的古書,又艱深難懂,逼著學生死記硬背,不懂也不能問。重點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殘害兒童的身心發(fā)展,但百草園畢竟不是學校,不是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課堂,不過是能引起兒童樂趣的地方,所以這不是寫兩個課堂。 作者寫這個私塾老先生,說“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這是傳言,并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的看法已滲透在全篇的敘述中: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動對比;通過對這位老先生一面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一面自己在課堂上搖頭晃腦地欣賞無聊文章的描寫;特別是通過寫學生按規(guī)矩如何先拜孔丘后拜他,魯迅如何抱著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問題去請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說明了他是一個體現(xiàn)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不過作者還不是把他寫得很兇。他對學生也“大叫”、“瞪眼”、“怒斥”,偶爾也打“戒尺”、“罰跪”,但這些都不常用。對這位老先生,作者是用輕松幽默的筆調予以揭露。 這篇散文不僅寫景細致,且景中有情。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使讀者感到此情此景親切可愛:使人愛文中的景,更愛景中的情,更愛有這種天真感情的兒童,從而也就更憎惡奪去兒童“好景”的封建教育。(李何林 北京市中學語文課本中十五篇魯迅作品的問題試答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2.主題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張碩城的觀點: 這篇散文,沒有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題舊事重提之六)。對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寫作緣起和本意,魯迅有過明確的說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道,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廈門這段時間寫的,在廣州編訂。其時正是魯迅生活中最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魯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的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絲安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正是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樓上寫的,當時他“是被學者們擠出了集團之后”,只好借這樣一朵兒時的“小花”,來排遣寂寞。這是一。第二,小引還說明,原來集名是舊事重提,編訂時,“我還替它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這一改動,是為了更符合這組散文的內容實際。因為,在苦悶失望中的魯迅,當時常常回憶起兒時的故鄉(xiāng)的瓜果。 這組散文,正是浸透著兒時故鄉(xiāng)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魯迅書桌上的那盆“水橫枝”,樹葉青蔥得可愛。所以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做一組晨光里綻開的花朵。拾來自賞、自慰,而并不是直接為了戰(zhàn)斗。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創(chuàng)作思想不可能游離于朝花夕拾之外。從作品的實際內容來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首先,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前后描寫無法形成所謂“相比”或“對照”,它們在敘述格調上是渾然一體,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褒前貶后的問題。百草園生活的描寫自不必說,是何等歡樂、天真,三味書屋的生活描寫又何嘗不是這樣。作者描寫剛到書屋時對里頭的陳設布置首先就充滿著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門”,“三味書屋”的大匾,“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幅,那沒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儀式,對未脫孩提稚氣的魯迅,充滿著一種不同于百草園戲耍的新鮮感。假如說,別了百草園,是令人留戀的;那么進了三味書屋,則又使他的好奇心進到了一個新的天地。當然,“何曰怪哉”之類的好奇,是不可能從先生口中或書上得到解答的,但作者寫到這些時,并不認為這是對兒童的束縛,只是說“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并認為先生是一定懂得的,只不過不愿說。接著,描寫了讀書生活中的樂趣?!罢缌曌郑砩蠈φn”,“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人聲鼎沸”,“先生自己也念”,而他在念書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這些描寫,同樣是充滿著歡樂、天真的筆調,一種懷著成年人回顧兒童們放聲唱讀的樂趣,一種從老先生略帶迂腐的神態(tài)中品出的幽默,交織在文章之中,給人以歡樂、風趣的欣賞效果。這里怎么看得出“枯燥無味”的氣息?哪里有批判或貶抑的格調呢?即使是寫到戒尺、罰跪,這些封建師道的象征品時,作者也是以一種輕松的口吻寫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边B續(xù)兩個“不常用”和一個“總不過”,還不足以反映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態(tài)度嗎?至于寫到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小花園以及兒童們在園中的戲耍,寫到上課時偷偷在下面玩紙盔甲,畫畫兒,就同寫百草園歡樂生活更無一絲兩樣。直到文章結尾,作者還以自己在三味書屋中畫畫的成績而充滿自許,為這些畫兒的賣掉而充滿惋惜,在這惋惜之中,我們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留戀依依之情嗎?從上述所舉的這些描寫筆調和內容來看,說作者是在批判三味書屋的封建教育對兒童的束縛,實在有點離題萬里。 從作者對兩個人物的描寫中,我們也看不出褒貶對照的色彩。長媽媽以她的慈愛和動人的故事,贏得了兒童魯迅的愛;先生則以他的品行“方正、質樸、博學”以及對學生的寬宥獲得了少年魯迅的崇敬。文章是這樣描寫先生的:他對學生和藹,開始嚴厲,后來就好起來。學生溜出花園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類的怪題,但也不輕易體罰學生,在學生不聽話時,“普通總不過瞪幾眼”;他有點舊書生的迂腐,但是,這并沒有給學生帶來一點惡感,更沒有在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恐懼的陰影。因此,從作品對三味書屋先生的描寫中,也看不出作者有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應該說,貫穿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就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種主觀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藝家的作品都必帶“火藥味”的偏見,憑空地把它附會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作為對照割裂開來,不僅破壞了這篇作品整體的和諧統(tǒng)一,也破壞了它的詩意。因此,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應該是: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的生活的回憶,表現(xiàn)兒童熱愛自然,追求新鮮知識,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張碩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不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唐弢的觀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五篇,以親切動人的筆墨,各個記錄了社會生活的一面,幾乎每篇都是一幅濃淡相間,色彩鮮明的風俗畫或世態(tài)畫。(唐主編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年版)匡吉的觀點: 本文的主題并不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而是真實地再現(xiàn)了封建時代入學前后少年兒童的生活,表達了作者對蓬勃生氣的少年生活的緬懷與追求,從而批判了“無生人氣”的黑暗社會現(xiàn)實。(匡吉 怎樣理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六、有關“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地方。他于1892年2月,12歲那年到這里入學。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獄,少年魯迅離家去紹興農村皇甫莊、小皋埠避難,故學業(yè)中斷。1894年春夏間回家,仍返三味書屋。這樣一直到大約1898年往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前半年才離開,其間斷而復續(xù),首尾竟達6年。 學生的座位一共有11個,魯迅的座位排在北墻邊,是一張帶抽斗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著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這兒光線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濕。(王鶴照口述、周芾棠整理 回憶在魯迅先生家中三十年南京師院中文系文教資料簡報總46期 1976年4月)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三個故事: 他曾制作一張書簽,中間豎寫“讀書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個字,夾在書頁里。讀書時,讀一遍書,自上而下蓋書簽上一個字。這個辦法同學們很贊賞,大家都仿效起來。 有的同學整天只想玩,常常背著老師拉別人一起玩。魯迅為防止同學影響自己的學習,就在書桌的左上角貼了一張三寸長二寸闊的紅紙條,紙條上寫著“君子自重”4個字。 魯迅讀書時,還要幫助家里做些事,特別是為父親的病經(jīng)常上當鋪跑藥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務,讀書遲到了,受到老師的責備,他就在書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個“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沒有遲到一次。三味書屋主人談魯迅的故事: 我家與魯迅家,本系百余年世交鄰居,所以周家的青年,多來我家讀書。魯迅學名樟壽,師事鏡吾公,稱我為四哥。魯迅在塾,自視甚高,風度矜貴,從不違犯學規(guī),對于同學,從無嬉戲謔浪的事,同學皆敬而畏之。鏡吾公執(zhí)教雖嚴,對于魯迅,從未加以呵責,每稱其聰穎過人,品格高貴,自是讀書世家子弟。魯迅受課后,從不讀書,絕不聞其讀書聲,若偶一發(fā)聲,字字清朗,抑揚頓挫,表現(xiàn)書味,動人傾聽。魯迅往往置正課不理,其抽屜中小說雜書古典文學,無所不有。 但他未嘗欠課,一見了了,不勞記誦,問出余技,為同學捉刀,語多發(fā)噱。舊時學課,有對課一門,試以對句,為學做詩地步,嘗以“兩頭蛇”命對,因其喜閱小說,告以此系水滸傳中人的諢名,不可只對字面,魯迅脫口應曰“四眼狗”。 鏡吾公不喜八股文,所授止經(jīng)史綱要,唐宋詩,古文詞,魯迅并不介意。鏡吾公喜漢魏六朝古典文學,常手抄,時時誦讀,雖因文義較為深奧,未便以教初學生徒,但魯迅耳濡目染,已心領神會,能為古典文學筆墨。我既擔任助教,后一二年,由我授課。我的教法,每日授課,先講當日所授之書,詳細講與學生聽,至背書時,又令還講,他生尚多不能對答,魯迅早已不必講解,自然領悟。其時我正閱覽明季遺老諸書,如亭林、梨洲、船山,及明季稗史明史記事本末林文忠全集經(jīng)世文編等書,魯迅亦盡閱之。此時他已有古典文學的著述,如續(xù)會稽典錄便是。(壽洙鄰 我也談談魯迅的故事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73年版)七、長媽媽魯迅談長媽媽: 長媽媽,已經(jīng)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親和許多別的人都這樣稱呼她,似乎略帶些客氣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長。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的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 我們那里沒有姓長的;她生得黃胖而矮,“長”也不是形容詞。又不是她的名字,記得她自己說過,她的名字是叫做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忘卻了,總之不是長姑娘;也終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記得她也曾告訴過我這個名稱的來歷: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后來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于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30年了罷。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jīng)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魯迅 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jīng))八、補充注釋 1.“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聽先生)講完新課,(我)將要回到座位上去的時候。書塾里,老師教新課叫“上生書”。上生書的時候,學生走到老師的座位旁邊,站在那里聽老師講,聽講完畢,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所以說“退下來”。 2.“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應讀做“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引自論語述而,意思是:“仁這東西很遙遠嗎?我想得到仁,這仁就來了。”是宣揚孔子哲學思想“仁”的。 3.“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應讀做“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引自幼學瓊林身體。原文是“笑人齒缺,胡為狗竇大開”。意思是:“笑人家牙齒缺了,(那口)像個狗洞大開著?!?4.“上九潛龍勿用”:引自易經(jīng)乾卦?!吧暇拧痹氖恰俺蹙拧?,“潛龍勿用”即所謂“龍德而隱者也”。意思是說,惡勢力強大時,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隱居起來,暫時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5.“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摘自尚書禹貢。原文不在一處,是學生因不懂而胡亂拼湊到一處的。意思是,那個地方的土地(分為九等,上上為第一等,下上為下等里的最上一級),好壞交錯;那進貢的東西,有祭祀專用的一捆捆的茅草,還有橘、柚這類水果。應讀做“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