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倫理學教案:第八章 道德范疇.doc_第1頁
大學倫理學教案:第八章 道德范疇.doc_第2頁
大學倫理學教案:第八章 道德范疇.doc_第3頁
大學倫理學教案:第八章 道德范疇.doc_第4頁
大學倫理學教案:第八章 道德范疇.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章 道德范疇第一節(jié) 義務一、義務范疇的涵義(一)一般意義上的界定P215(二)倫理學意義上P216二、義務范疇的社會基礎(一)義務范疇根源于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P216(二)道德義務內(nèi)容的社會性和階級性P2171、剝削階級用普遍的、先驗的形式來掩蓋他們的階級目的,體現(xiàn)了對義務的欺騙性和虛偽性。2、無產(chǎn)階級與剝削階級道德義務的本質區(qū)別P217(三)只有從社會意義上才能了解對自身的義務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從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上來理解對自身的義務,最終解決了社會義務和自身義務的沖突問題。三、道德義務的特點(一)道德義務不同謀求個人權利相對應。1、義務一般與權利相對應。P2182、道德義務的特殊性。(二)道德義務是一種自覺自愿履行的義務。8第二節(jié) 良心與名譽名譽是外在呼聲,是人們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評價,是自己對他人和他人對自己的行為的道德評價;反之,良心是內(nèi)在心聲,是每個人自身內(nèi)部的道德評價,是自己對自己的行為的道德評價。良心的主要問題是它的來源:一個人怎樣才能有良心。名譽的主要問題是它的價值:一個人應該追求怎樣的名譽?一、 良心與名譽的概念(一)良心良心是個十分復雜難解的概念。在漢語中,“良”涵義為“善”、“好”:“良,善也?!薄靶摹焙x為“心理”、“思想”、“意識”:“古人以為心是思維器官,故把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況、感情等都說做心?!币虼?,“良”與“心”合為一個詞,也就是關于好、善的心理、思想、意識,亦即道德價值意識。在西方語言中,良心是conscience(英語)、conscience morale(法語)、Gewissen(德語)、conscientia(拉丁語)。它們的前綴con-、Ge-都是“共同”、“一起”的意思;而后半部分的詞“-science、-wissen、-scientia”都是“知”、“知識”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共識”、“共同知曉”之意;進而引申為一種特殊的共識:道德評價、道德價值意識。費爾巴哈說:“良心是從知識導源而來的,或者說與知識有密切的關系,但它不意味著一般的知識,而意味特種的特殊部類的知識,即那種與我們的道德行為,與我們的善或惡的心情和行為有關的知識。”可見,從詞源上看,不論中西,良心都道德價值意識、道德評價的意思。那么,能否說這就是良心概念的定義?很多人都把良心的這種詞源含義當作良心概念的定義,因而也就把良心與個人道德價值意識完全等同起來。究其實,良心固然都是個人道德價值意識;個人道德價值意識卻不都是良心。例如,一個人知道偷盜是惡,并且譴責、痛恨某人偷盜。這是一種個人道德評價、道德價值意識。但是,我們卻不能說這是他的良心發(fā)現(xiàn),說他有良心;只有當他知道他自己的偷盜是惡并且譴責自己、痛恨自己時,我們才能說這是他的良心發(fā)現(xiàn),說他有良心。所以佩斯塔那把良心定義為“依據(jù)自己所認同的道德規(guī)范對于自己的行為的道德性質的自我意識”;并進而解釋說:“良心的命令僅僅針對一個人自己的行為:良心不涉及對其他人行為的道德評價?!币虼耍夹氖且环N特殊的具體的道德評價,它的種差、它區(qū)別于其他道德評價的根本特征乃是自我評價、自我意識。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說,良心是每個人自身內(nèi)部的道德評價,是自我道德評價,是自己對自己的行為的道德評價,是自己對自己行為的道德價值的意識,是自己對自己行為的道德價值的認識、認知、判斷、態(tài)度、感情、體驗、意向、意志、動機等一切心理反應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如果是對自己行為所具有的正道德價值的肯定性評價,便是叫做良心滿足;如果是對自己行為所具有的負道德價值的否定性評價,便叫做良心譴責。如下面兩個例子:例1:我好說實話。每思及此,總覺得自己這樣做是正確的,并且不免為自己是個誠實坦蕩,堂堂正正的人而自豪不已。于是,即使說實話于己有害,我也總是決定說實話。例2:我好說假話取悅于人。半夜醒來,捫心自問,覺得自己這樣做是很不對的,并且為自己是個奉迎獻媚的小人而慚愧不已。于是,我決心不再說假話,而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例1是肯定性的自我道德評價,是一種良心滿足;例2是否定性的自我道德評價,是一種良心譴責。但二者畢竟都是自我道德評價,因而便都是所謂的良心:認為自己說實話正確而說假話錯誤,是良心的認知成分,是良心的認知評價;因自己說實話而自豪、說假話而慚愧,是良心的感情成分,是良心的感情評價;決心說實話而不說假話,是良心的意志成分,是良心的意志評價。良心雖然是知、情、意三種因素的統(tǒng)一體,但是,它的基本因素卻是感情。因為感情是對需要的體驗,是心理的動力因素。所以,良心的感情因素乃良心的動力因素,它一方面產(chǎn)生良心的認知因素:推動自己去判斷自己行為的道德價值;另一方面則產(chǎn)生良心的意志因素:推動自己做出改過遷善的抉擇。(二)名譽如果良心是每個人自身內(nèi)部的道德評價,那么,我們又當怎樣稱謂人們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評價?有人名之為輿論。這是不確切的。因為輿論的外延顯然極為廣泛:既有評價,也有描述;既有價值判斷,又有事實判斷;既有道德評價,也有非道德評價(如審美評價)等等。因此,人們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評價固然都是輿論,輿論卻不都是人們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評價。所以,用輿論來稱謂人們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評價是寬泛不當?shù)摹<毤毾雭?,人們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評價非他,乃是所謂的“名譽”(“名”、“名聲”、“聲譽”):名譽是人們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評價,是自己對他人和他人對自己的行為的道德評價,是自己對他人和他人對自己的行為的道德價值的意識,是自己對他人和他人對自己的行為的道德價值的認識、認知、判斷、態(tài)度、感情、體驗、意向、意志、動機等一切心理反應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如果是自己對他人或他人對自己的行為所具有的正道德價值的肯定性評價,便是所謂榮譽;如果是自己對他人或他人對自己的行為所具有的負道德價值的否定性評價,則是所謂的輿論譴責。我們再有兩個例子來說明:例1:我對窮人和弱者有一種深切的同情,常常救濟、幫助他們。別人都說我做得對,欽佩之情溢于言表,多有與我結交之意。例2:我妒嫉張三,造謠以中傷。同行們都說我心術不正,人人義憤填膺,個個有讓我公開道歉之意。例1 是他人對我的行為的肯定性的道德評價,所以叫做榮譽。例2是他人對我的行為的否定性的道德評價,因而叫做輿論譴責。二者合起來,顯然構成了名譽的全部外延:認為我的同情是對的而妒嫉是錯的,是名譽的認知成分,是名譽的認知評價;對我的深切的同情心的欽佩之情和對我的造謠中傷的義憤填膺,是名譽的感情成分,是名譽的情感評價;與我結交之意和讓我公開道歉之意,是名譽的意志成分,是名譽的意志評價??梢姡u與良心,一方面是對立的,是劃分具體道德評價的兩種相反類型:名譽是外在呼聲,是人們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評價,是自己對他人和他人對自己的行為的道德評價;反之,良心是內(nèi)在心聲,是每個人自身內(nèi)部的道德評價,是自己對自己的行為的道德評價。另一方面,良心與名譽又是同一的,每一方都潛在著對方,每一方潛在地就是對方:當自己像自己評價他人那樣或者像他人評價自己那樣來評價自己時,名譽便變成了良心:良心是名譽的內(nèi)化;當自己像評價自己那樣來評價他人時,良心便變成了名譽:名譽是良心的外化。二、 良心與名譽的作用(一) 良心的作用良心既然直接起源于做一個好人的道德需要,目的只是為了做一個好人、有道德的人;那么,良心便具有使人遵守道德規(guī)范的價值或作用。因為一個人只有遵守道德規(guī)范,才能實現(xiàn)良心的目的:滿足做一個好人的道德需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反之,如果他不遵守道德,便不能實現(xiàn)良心的目的,便不能滿足做一個好人的道德需要,便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樣,一個人的行為如果符合道德,具有正道德價值,那么,他便會因做一個好人的需要和目的得到實現(xiàn)而體驗到自豪的快樂,沉浸于良心滿足的喜悅。反之,他的行為如果違背道德,具有負道德價值,那么,他做一個好人的愿望和目的便失敗了,他便會體驗到內(nèi)疚感和罪惡感,便會遭受良心譴責和痛苦折磨。快樂與痛苦,不僅是需要和目的是否得到實現(xiàn)的心理體驗,而且是引發(fā)一切的原動力。因此,良心便一方面通過產(chǎn)生自豪感和良心滿足的快樂,推動行為者遵守道德,以便再度享受這種快樂;另一方面,則通過產(chǎn)生內(nèi)疚感、罪惡感和良心譴責的痛苦,阻止行為者違背道德,以便從這種痛苦中解脫出來。良心使人遵守道德,并且人人皆有良心;那么,為什么人們還會不遵守道德呢?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行為都產(chǎn)生和決定于他的需要、欲望、目的;而任何人都不止有做一個好人、一個有良心的人這樣一種需要、欲望、目的。富切斯說得好:“現(xiàn)在我們比過去更明白,良心并不是支配生活的惟一權威。決定我們生活中的行為、制約人類自由的權威是很多的?!闭l都知道,這些欲望和需要往往不能兩全:若順從良心的欲望,做一個好人,便不能順從、滿足其他的需要和欲望,于是發(fā)生諸欲望和需要之間的沖突。斗爭的結果,無疑是順從、滿足比較強大的、起決定作用的需要和欲望。這樣,當一個人的良心與其他欲望發(fā) 沖突時,如果他的良心的愿望和目的比較強大,他便會順從良心的指令,遵守道德;而由此產(chǎn)生的自豪感和良心滿足的快樂,又會推動他繼續(xù)遵守道德。反之,如果他的其他欲望比較強大,他便會違背良心的指令,不遵守道德。但是,事后他會感受到因不遵守道德所產(chǎn)生的內(nèi)疚感、罪惡感、良心譴責的痛苦折磨,從而他或多或少要下一個決心,以后不再違背道德。可見,良心具有使人遵守道德的巨大作用:事前,它通過做一個好人的需要和目的而推動每個人遵守道德;事后則通過良心滿足的快樂和良心譴責的痛苦而使人繼續(xù)遵守道德或改過遷善、歸依道德。一個人的良心具有使他遵守道德的作用,因而便極其有利于社會和他人。那么,它是否也極其有利于自己呢?是的。因為良心既然能夠使自己遵守道德,也就使自己具有美德:美德無疑是經(jīng)常遵守道德的結果。所以,良心對自己的作用,與美德對自己的作用是一樣的:良心就其直接作用來說,無疑是對自己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壓抑、侵犯,因而是一種害和惡;但就其間接的、最終的作用來說,卻能夠防止更大的害或惡(社會和他人的唾棄、懲罰)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社會和他人的贊許、賞譽),因而是凈余額為利害,是凈余額為善的惡,是必要的害和惡。所以,根本地、長遠地看,良心與美德一樣,對自己是極其有利的,是自己在社會安身立命之本,是自己的最根本、最重大的利益。我們可以得出一條良心強弱與遵守道德以及利害人己的關系的正比例定律:一個人的良心越強,他遵守道德所帶來的自豪感和良心滿足的快樂便越強大,他違背道德所產(chǎn)生的內(nèi)疚感、罪惡感和良心譴責的痛苦便越深重,他便越能夠克服違背道德的欲望而遵守道德,他的品德便越高尚,他便越有利于社會和他人,他自己長遠地看從中所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反之,他的良心越弱,他遵守道德所帶來的自豪感和良心滿足的快樂便越弱小,他違背道德所產(chǎn)生的內(nèi)疚感、罪惡感和良心譴責的痛苦便越淺薄,他便越容易順從不道德的欲望而違背道德,他的品德便越卑鄙,他便越可能有害于社會和他人,他自己長遠地看從中所遭受的損害也就越多。(二) 名譽的作用每個人,不但因為具有希望他人做一個好人的道德需要而給他人以名譽;而且因為名譽攸關自己最為根本的利害而無不具有極為深重的名譽心。所以,當一個人的行為符合道德規(guī)范、具有正道德價值,那么,他便會從社會和他人那里得到好名譽、得到榮譽,他的極為深重的名譽心便會得到滿足而體驗到巨大的快樂;反之,如果他的行為違背道德規(guī)范、具有負道德價值,那么,他便會從社會和他人那里得到壞名譽、受到輿論譴責,他的極為深重的名譽心便得不到滿足而體驗到巨大的痛苦。這樣,榮譽和輿論譴責名譽的正反面便通過給予行為者以巨大的快樂和痛苦,而極有成效地推動他遵守道德、阻止他違背道德?!氨娙怂?,無病而死”與“眾品鑠金”兩句格言,說出了名譽榮譽和輿論譴責使人遵守道德的巨大力量。名譽使人遵守道德的力量之巨大,確實往往強大于良心。但是,良心是一種使人遵守道德的無負作用的力量;而名譽則是一種使人遵守道德的有負作用的力量。這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方面,良心是每個人自身的內(nèi)在的力量,因而是無可逃避的:它總是使人真誠地遵守道德。反之,名譽卻是人們相互的外部力量,是可能逃避的:它既可能使人真誠地遵守道德,也可能使人假裝遵守道德。更確切地說,面對名譽這種無可逃避的使人遵守道德的巨大力量,每個人卻可能有兩種相反的選擇。一種是,名譽的巨大力量使他產(chǎn)生了與自己的良心一致的名譽心,亦即對光榮的渴求。他憑著自己的良心追求光榮,真誠對待社會和他人:老老實實遵守而不違背道德,從而贏得榮譽,避免輿論譴責。另一種則是,名譽的巨大力量使他產(chǎn)生了與自己的良心相反的名譽心,亦即虛榮心。他昧著良心追求虛榮,欺騙社會和他人:自己并不遵守道德,卻設法使社會和他人相信自己遵守道德,從而贏得榮譽、避免輿論譴責。另一方面,良心是自己對自己行為的意識,因而總是與自己事實如何相符;而名譽是對別人行為的認識,因而很容易發(fā)生錯誤。也就是說,一個人所得到的名譽與他的行為事實往往不符:或者徒有虛名;或者枉受詆毀。在這些錯誤中,最為普遍也最為重大的是:屈己從眾、喪失自我的人總是得到榮譽;而熱愛自由、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卻總是遭受輿論譴責。這種錯誤的普遍性使化幾乎成為名譽的必然負產(chǎn)品,從而使名譽幾乎必然具有這樣的負作用,亦即使人們發(fā)生自我異化:不得不放棄自由、違背自我意志而屈從社會和他人意志,從而贏得社會和他人的贊譽。如果一個人的名譽心使他追求的是虛榮,是名不副實、與自己的良心相違背的榮譽,那么,他不但會陷入卑鄙的說謊、欺騙、無恥,最終被社會和他人所蔑視和唾棄;而且會成為一個無所成就的淺薄輕浮之徒。因為一個人要滿足其虛榮心,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贊揚,不必有所作為、有所貢獻、有所成就;而只要練就一套裝模作樣、厚顏無恥的本事就可以了。反之,如果他追求的是光榮,是真正的、名副其實的、與自己的良心一致的榮譽,避免的是真正的、名副其實的、與自己的良心一致的輿論譴責,那么,他不但會因為真誠遵守道德而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而且會成為一個卓有成就的人。因為一個人要滿足其榮譽心,必須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贊揚;而要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贊揚,必須有所作為、有所貢獻、有所成就。這是從質上看。從量上看,一個人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贊揚的程度、榮譽心的滿足程度,顯然與他所人出的貢獻、所取得的成就之大小成正比:他的貢獻越大,取得的成就越多,他得到的贊揚便越多,榮譽心得到的滿足便越充分,他便越自豪、快樂;他的貢獻越少,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贊揚便越少,他榮譽心得到的滿足便越不充分,他便越羞恥、痛苦。所以,不論從量上看還是從質上看,榮譽心都是推動人們自強自立、有所作為、取得成就、創(chuàng)造價值的動力。因此,梁啟超說:“人無名譽心則已,茍有名譽心,則雖有千百難事橫于前途,遮斷其進路,終必能鼓舞勇氣排除之?!睔v史印證了這一真理。試數(shù)歷代偉大人物,不論是大政治家還是大學問家抑或大藝術家,有哪一個不懷抱強烈的榮譽的渴求?當人們詢問似乎十分淡泊名利的列夫托爾斯泰,究竟是什么在推動他寫出一部部著作時,托爾斯泰出人意料地答道:是對于榮譽的渴望。所以,包爾生說:“最高的名望和榮譽是大多數(shù)曾給歷史帶來轉折點的人們的最強有力的動機在亞歷山大、凱撒、弗里德里希、拿破侖那里就是這樣。而且,假如在人的記憶中沒有對榮譽、名望和不朽的憧憬,偉大的精神和藝術成就也就不可能獲得?!笨梢姡粋€人不應該昧著良心,追求虛榮;而應該憑著良心,追求光榮。但是,追求光榮,追求名副其實的榮譽,也有兩種相反方式:自我異化和自我實現(xiàn)。自我異化方式的特點是:為了求得榮譽,便放棄自由,違背自我意志而屈從社會和他人意志,從而贏得社會和他人的贊譽。選擇這種方式的人,與其說是按照良心不如說是按照名譽行事。反之,自我實現(xiàn)方式的特點是:雖然是為了得到榮譽,卻仍然堅持自由,按照自己的意志,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成為一個可能成為的最有價值的人,最終贏得社會和他人的贊譽。選擇這種方式的人,與其說是按照名譽不如說是按照良心行事。自我實現(xiàn)的方式,不但能夠使人真誠地遵守道德,而且還能使人實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造潛能,成為一個可能成的最有價值的人。所以,這種方式既極其有利自己,最終說來,又極其有利社會和他人。但是,以這種方式追求榮譽者不論從名譽的本性來看,還是就歷史和現(xiàn)實來說往往要在他死后才能得到榮譽。而在他有生之年,卻大都得不到社會和他人的理解而備受輿論譴責之苦。反之,自我異化的方式,固然能夠使人真誠地循規(guī)蹈矩、遵守道德;但是,最終說來,卻因其使人發(fā)生異化、喪失創(chuàng)造性而既有害于自己,又有害于社會和他人。但是,以這種方式追求榮譽者,卻必定能夠如愿以償,得到社會和他人的理解和盛贊;在他有生之年,便可望享盡榮華富貴。這就是為什么古往今來那些圣賢往往蔑視榮譽的緣故。顯然,這種蔑視只意味著:榮譽往往導致自我異化;而并不意味著:不應該追求榮譽;而應該以自我實現(xiàn)的方式追求榮譽。比較良心和名譽的作用可以理解,為什么先哲們無不盛贊良心卻很少盛贊名譽。誠然,良心和名譽都是使人遵守道德的極其巨大的力量:名譽是人的外在名聲,因而是使人遵守道德的外在力量;良心是人的內(nèi)心信念,因而是使人遵守道德的內(nèi)在力量。但是,良心使人遵守道德力量是純粹的、無負作用的:它只會使人遵守道德而不會使人背離道德。反之,名譽使人遵守道德的力量是不純粹的、有負作用的:它使人遵守道德往往以使人陷于惡德假仁假義和自我異化為代價。名譽的負作用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只有依靠良心來消解:如果一個人遭受了不該得的譴責,如果他因為追求自由、創(chuàng)新、自我實現(xiàn)而遭受輕蔑,他的良心便應該自豪,從而化解這種錯誤評價的壓力;如果他得到了不該得的榮譽,如果他因為屈己從眾、追趕時髦而贏得贊譽,他的良心便應該慚愧,從而改弦易轍而追求自由、創(chuàng)新、自我實現(xiàn)??傊?,當每個人的名譽與良心發(fā)生沖突時,應該犧牲名譽而服從良心:他若服從名譽便必定陷入虛榮而背離道德;他若服從良心便必定拋棄虛榮而遵守道德。所以,斯密稱名譽是可能錯誤的“直接審判”,而良心則是從來不會錯判的“高級法庭”。三、 良心與名譽的真假對錯(一)良心與名譽的真假對錯之概念1、認知評價的真假佩斯塔那認為:“一個錯的或假的良心乃是一個人的這樣一種心理狀態(tài):他相信一種行為具有而實際上卻不具有某種道德品質。”這就是說,錯的或假的良心評價與名譽評價的根本特征,是與行為的實際道德價值不相符;反之,真的或對的良心評價與名譽評價的根本特征,是與行為的實際道德價值相符。但這僅僅是良心與名譽認知評價之真假的特征,而不是其感情或意志評價之對錯的特征。2、感情或意志評價之對錯感情和意志評價具有效用性,解決的問題是良心與名譽是否滿足主體的需要或達到主體的目的的問題:主體的需要或目的是衡量感情和意志評價對錯的標準。而主體的需要和目的就是增進社會和每個人利益。所以,良心與名譽正確的感情或意志評價的根本特征,便是增進社會和每個人利益;良心與名譽錯誤的感情或意志評價的根本特征,便是減少社會和每個人利益。舉例說:想當年,我渴望成名成家而刻苦讀書。于是,領導和同事們認為我走白專道路是不道德的,并且鄙視我,甚至打算整我?!罢J為我走白專道路是不道德的”,是名譽的認知評價,它既是假的,是謬誤(因其與成名成家的實際道德價值不符),又是錯的、壞的、不應該的(因為否定成名成家有害社會存在發(fā)展)?!氨梢曃摇笔敲u的感情評價;“打算整我”是名譽的意志評價。二者與開會批判我、整我的實際行為一樣,都僅僅是錯的、壞的、不應該的:它們有害社會存在發(fā)展;而無所謂真假:誰能說鄙視之情和整人之意是真理或謬誤呢?我渴望成名成家而刻苦讀書引來的壞名譽使我夜不能寐,捫心自問,也覺得自己成名成家的思想是不道德的,悔恨不已,決定懸崖勒馬,不再努力成名成家。這些都是良心?!坝X得自己成名成家的思想是不道德的”是良心的認知評價,它既是假的、是謬誤(因其與成名成家的實際道德價值不符),又是錯的、壞的、不應該的(因為它有害社會發(fā)展)。反之,“悔恨”是良心的感情評價;“決定不再成名成家”是良心的意志評價。二者都既不是真理,也不是謬論。無所謂真假而僅僅是錯的、壞的、不應該的:二者有害社會發(fā)展。那么,如何才能證明良心與名譽之真假對鉗呢?(二) 良心與名譽真假對錯之證明佩斯塔那在探究錯誤良心的起因時,曾這樣寫道:“使一個人邪惡行為的良心錯誤,或者是事實的,或者是道德的。事實的錯誤關涉處境或行為之事實道德的錯誤則關涉道德本身,亦即運用于一定場合的道德規(guī)范。”這個分析是不錯的。我們可以補充說:錯誤名譽的起因也是如此。這是因為,良心與名譽的評價過程如上所述無非是將道德規(guī)范作為標準用以衡量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事實的過程:道德規(guī)范是良心與名譽之評價標準;而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事實則是良心與名譽之評價對象。所以,良心與名譽之真假對錯,一方面,取決于評價標準所信奉的道德規(guī)范之對錯(亦即優(yōu)劣好壞);另一方面,則取決于對評價對象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事實如何的認知之真假(亦即真理謬誤):二者都是對的或真的,良心與名譽的評價必是真的或對的;其一是錯的或假的,良心與名譽的評價必是假的或錯的。1、若對評價對象的認識是真的,而且評價標準是正確的,那么良心與名譽的認知評價必是真理、感情或意志評價必定正確。例如,如果張三的個人奮斗、成名成家確實是一種為己利他行為,并且人們所信奉的無私利他為最高原則、為己利他為基本原則的己他兩利主義道德是正確的;那么,人們由此認為張三成名成家是道德的(名譽之認知評價)顯然便是真理,而對于張三成名成家行為的欽佩之情和學習之意(名譽的感情和意志評價)也就都是正確的。2、如果對評價對象事實如何的認識是假的,那么,良心與名譽的認知評價必假,感情與意志評價必錯。例如,張三在自選商場實際上并沒有偷商品??墒?,不知為何,防盜警報卻響起來。保安人員趕來,把張三帶走了。于是,他的一些熟人和朋友便認為張三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