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復習第二部分專題一文言文閱讀第二節(jié)文化常識題——依據(jù)厚積比附推斷教學案.docx_第1頁
2020屆高考語文復習第二部分專題一文言文閱讀第二節(jié)文化常識題——依據(jù)厚積比附推斷教學案.docx_第2頁
2020屆高考語文復習第二部分專題一文言文閱讀第二節(jié)文化常識題——依據(jù)厚積比附推斷教學案.docx_第3頁
2020屆高考語文復習第二部分專題一文言文閱讀第二節(jié)文化常識題——依據(jù)厚積比附推斷教學案.docx_第4頁
2020屆高考語文復習第二部分專題一文言文閱讀第二節(jié)文化常識題——依據(jù)厚積比附推斷教學案.docx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節(jié)文化常識題依據(jù)厚積,比附推斷對古文化常識進行考查,以往那種脫離文本、課本,純考記憶的考法已悄然發(fā)生了變化,開始與文本、課本結合考查,而且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古代文化常識設題逐年擴大考查范圍,這就要求考生在平時的備考中,除掌握一定的解題技法外,更要拓展知識面,注重課下積累以及加強聯(lián)系文本、課本的答題意識。提分攻略明角度找對應判斷古文化常識題結合“3關注”、運用“4技巧”1理解時要結合“3關注”關注文本要鎖定該專有名詞出現(xiàn)的區(qū)域,盡量從語義相關處推斷。關注教材遇到專有名詞時,要盡量關聯(lián)教材,鏈接教材語境。關注生活當遇到陌生的文化知識詞語時,不妨進行生活常態(tài)化、共識性話語的聯(lián)想。2.答題時要靈活運用“4技巧”(1)調動積累,認定錯項古代文化知識點多面廣,涉及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天文地理、宗法禮俗、歷法刑罰、音樂典籍等,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分門別類地積累記憶。答題時,要調動平時所學知識,特別是課本中出現(xiàn)的知識,以便觸類旁通。(2)利用語境,巧妙排除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其內涵比詞典中更豐富,故需結合語境才能具體理解。如“首相韓琦每咨訪焉”中的“首相”,顯然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應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結合語境,才能知道“首相”的具體內容。(3)剖析語素,分析結構對構成詞語的語素及其結構方式進行分析,同時還要注意詞語的婉辭、比喻義、引申義等。如“建儲”一詞,聯(lián)系“建都”一詞,“建”應是設立、確立,動詞;聯(lián)系“王儲”一詞,“儲”應是已經(jīng)確定繼承皇位等最高統(tǒng)治權的人,名詞。“建儲”一詞為動賓結構。(4)遇生判對,靈活運用因為高考題考查的大多是常見的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象,所以一般不會把冷僻的專有名詞作為應選答案的設置,如果出現(xiàn)生疏的文化知識,可能是說法正確的選項。典題賞析析典題學通法典例(2019新課標卷改編)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 之業(yè),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公與語,數(shù)日不厭?!爸问啦灰坏?,便國不法古。故湯武 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毙⒐唬骸吧?。”以衛(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 之令。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睂⒎ㄌ?。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 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節(jié)選自史記商君列傳)選項技巧運用A.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任用賢臣,使國力趨強,稱霸西戎。此選項中的“繆公”比較熟悉,可采用“調動積累”法來判斷。在教材燭之武退秦師中的“秦伯”就是說的“秦穆公”。另外,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百里奚舉于市”就是說“秦穆公用五張羊皮的價格把他買回,任為宰相”,由此可以判定此項正確。B.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他們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計、戰(zhàn)功赫赫留名于青史?!皽浼瓷虦c孫武的并稱”表述錯誤。此選項可以采用“利用語境”法來判斷。由原文“湯武不循古而王”可知,“湯武”二人均為國君,即商湯和周武王。孫武是有名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C.變法是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變革,商鞅變法為秦國富強奠定了基礎。此選項較容易判斷。商鞅變法初中歷史課本中就是重點,學生對“變法”的解釋也不陌生。D.黥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罰之中較輕?!镑簟边@種刑罰通過水滸傳學生了解的應該比較清楚。宋江和林沖都受過黥刑??刹捎谩罢{動積累”法來判斷??梢耘卸ù诉x項正確。我的答案B對點專練練類題提能力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劉溫叟,字永齡,河南洛陽人。父岳,后唐 太常卿。溫叟七歲能屬文,善楷隸。岳時退居洛中,語家人曰:“吾兒風骨秀異,所未知者壽耳。今世難未息,得與老夫皆為溫、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溫叟。漢祖南下,溫叟自洛從至鄭州,稱疾 不行。及入汴,溫叟久之方至,授駕部郎中。顯德初,遷禮部侍郎,知貢舉,得進士十六人。有譖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遷太子詹事。溫叟實無私,后數(shù)年,其被黜者相繼登第。溫叟與張昭同修漢隱帝及周祖實錄。恭帝即位,遷工部侍郎兼判國子祭酒事 。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內艱 ,退居西洛,旋復本官。(節(jié)選自宋史劉溫叟傳)A后唐是五代政權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陽。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文中“漢祖(南下)”指“后漢高祖(南下時)”。B稱疾,是古文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托詞,當事人本身或許沒有生病,卻以生病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稱疾不行”暗示傳主的微妙心態(tài)。C祭酒,古代學官名。晉武帝咸寧四年設,以后歷代多沿用,為國子學或國子監(jiān)的主管官。劉溫叟當時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國子監(jiān)主管。D丁內艱,是指遭遇父親去世。古代朝廷官員,無論任什么官職,遭遇父母親去世,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回到祖籍守喪一段時間。是謂丁艱,亦稱“丁憂”。解析:D第一步,根據(jù)積累,初步判斷。調動平時積累的文化常識,很容易判定A、B兩項正確。第二步,聯(lián)系推斷,排疑解難。此題可聯(lián)系選文內容,判定疑難項C和D的正誤。劉溫叟有過修編皇帝實錄文獻的經(jīng)歷,其后擔任的“祭酒”一職也應當與“學問”有關,“祭酒”是學官應當沒錯?!耙怨げ渴汤傻纳矸菁嫒螄颖O(jiān)主管”文中有對應信息“工部侍郎兼判國子祭酒事”;“晉武帝咸寧四年設,以后歷代多沿用”文中無對應信息,但高考不可能在相對生僻的時間、沿革方面設題,故可確定C項正確。文中“丁內艱,退居西洛”顯示了D項的全部信息,但細分析會發(fā)現(xiàn)D項說的“丁艱”包含父母雙方,選文說的是“丁內艱”。據(jù)此推斷“丁內艱”應是遭遇母親去世,因為母親的角色是在家內。故可判定D項錯誤。參考譯文劉溫叟字永齡,河南洛陽人。其父劉岳,任后唐太常卿。溫叟七歲就能寫文章,擅長楷書、隸書書法。劉岳退居洛中時,對家人說:“我的兒子風骨秀異,不能預知的只是壽命長短罷了,當今世道混亂,我兒能夠與我都成為溫、洛之間的老叟則足矣?!彼越o他取名為溫叟。后漢高祖南下時,溫叟從洛陽跟從到鄭州后,稱病不前往。進入汴京后,溫叟很遲才到來,授任他為駕部郎中。顯德初年,升任禮部侍郎、知貢舉,錄取進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誣陷他們,皇帝發(fā)怒,斥除其中十二人,把溫叟貶任為太子詹事。溫叟實際上并無私心,后來幾年,被斥除的人相繼考中。溫叟與張昭共同修撰后漢隱帝及周太祖實錄,恭帝即位,升任他為工部侍郎兼判國子祭酒事。建隆元年,任御史中丞。遭母喪,退居西洛,不久恢復本官。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劉基,字伯溫,青田人?;追f異,其師鄭復初謂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門矣?!痹另橀g ,舉進士,除 高安丞,有廉直聲。行省辟 之,謝去。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為諸葛孔明儔也。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勛舊,能調和諸將?!碧嬖唬骸笆菙?shù)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被D首 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奔吧崎L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钡蹎柾魪V洋,曰:“此褊淺殆甚于憲?!庇謫柡┯?,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焙髴棥V洋、惟庸皆敗。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封誠意伯。明年賜歸老于鄉(xiāng)?;舳ㄌ煜拢鲜氯缟?。至是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篤,居一月而卒 ,年六十五。(節(jié)選自明史劉基傳)A至順:元寧宗的年號,帝王年號紀年法是中國古代常用的紀年法,國君改用新的年號稱為“改元”。B辟: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義相同,均為“征召”的意思。C頓首:叩頭,頭叩地而拜。古代的九種禮拜形式之一。此處劉基為辭受丞相一職而拜。D卒:古代社會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稱謂,大夫死曰“卒”,劉基屬于大夫階層。解析:B第一步,根據(jù)積累,初步判斷。調動平時積累的文化常識,很容易判定A、C兩項正確。第二步,聯(lián)系推斷,排疑解難。此題可聯(lián)系選文內容,判定疑難項B和D的正誤。文中顯示:劉伯溫考中了進士,按照古代的選官制度,當然就會被任命,因此“除”應是“任命”的意思,而不是“征召”之意;做官有廉直聲譽,當然會被主管部門“征召”。故可確定B項錯誤。參考譯文劉基,字伯溫,是青田人。劉基小的時候很聰明,他的老師鄭復初對劉基的父親說:“您祖上德行深厚,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您家門庭。”元朝至順年間,劉基考中進士,被任命為高安縣縣丞,有清廉正直的名聲。行省征召他,他推辭拒絕。西蜀人趙天澤評論江東人物,第一個就推崇劉基,認為他是諸葛孔明一類的人。起初,太祖因為某事責怪丞相李善長,劉基說:“李善長是有功勛的老臣,能夠協(xié)調諸將的關系?!碧嬲f:“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卻替他說話?我要讓你做丞相。”劉基叩首說:“這樣做就比如換柱子,必須用大木頭才行。如果捆束小木頭做柱子,房子馬上就會傾覆的?!钡鹊嚼钌崎L被罷免,太祖打算讓楊憲做丞相。楊憲一向和劉基交好,劉基卻極力說不行,他說:“楊憲有丞相的才能卻沒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處事須心平如水,把義理作為行使權力的標準,而自己的私見不參與其中,楊憲卻不是這樣?!被实塾謫柾魪V洋如何,劉基說:“這個人大概比楊憲還要器量狹小淺薄?!被实塾謫柡┯谷绾?,劉基回答說:“就譬如駕車,我擔心他會把車轅給毀壞。”后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殺。洪武三年任命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封爵為誠意伯。第二年賜他告老還鄉(xiāng)。劉基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到此時回到山林隱居,只是喝酒下棋,從不提自己的功勛。八年,劉基病重,過了一個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歲。3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鄉(xiāng)校,又稱鄉(xiāng)學,是古代政府開辦的地方學校,通過鄉(xiāng)試成了生員才有資格就讀。B攝令事,“攝”指官員代理某個官職的工作,也指官員兼任其他官職的工作。C贈給事中,贈指贈官,古代朝廷給已死的官員或其父祖加封爵位或官職。D經(jīng)筵,中國古代帝王為講論經(jīng)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置講官以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解析:A鄉(xiāng)校沒有資格要求,它既是學習的地方,還是人們閑時聚會、交談的場所,交談內容包括議論國家政事得失。4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古代歷法將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是“孟、仲、季”,例如“孟春”指春季的正月,“仲冬”就是冬季的第二個月,也就是臘月。B封禪是中國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祭天稱作“封”,在梁父山祭地稱作“禪”。C宗室,指同宗族的人,也指與皇帝同宗族的人,也就是皇族。D太常博士,官名。太常寺屬官有博士,掌教弟子,分經(jīng)任職,如詩,分魯、齊、韓三家,各置一人;國有疑事,則備咨詢,秩四百石,漢宣帝增為比六百石。其職相當于后世的國子博士。宋太常博士職守同前代。解析:A仲冬是農(nóng)歷十一月,“臘月”指農(nóng)歷十二月。1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代男子18歲時舉行加冠禮,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20歲才為成年。B“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即狀元、榜眼、探花。C郊祭猶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禮儀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D旦日指太陽初出、天亮時或指明天、第二天,也指初一。解析:A古代男子20歲成年,行加冠禮,又稱“弱冠”,而非18歲。2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孝悌”,孝,指兄弟姊妹的友愛;悌,指對父母還報的愛??鬃诱J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B“行中書省”,元朝(中統(tǒng)、至元年間)開始實施的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一級行政區(qū),簡稱“行省”或“省”。C“宣撫使”,元朝于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置的管理軍民參用士官。明清沿置,為武職士官。辛亥革命后仍有沿用舊名者。D“蠻夷”,古代泛指華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蠻和東夷。多數(shù)情況下,蠻夷戎狄統(tǒng)稱蠻夷或四夷。解析:A“孝,指兄弟姊妹的友愛;悌,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應為“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3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除”即拜官,就是授官拜職,說“除”一般指除去原有的官職而就任新的官職。B“致仕”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蓋指官員辭職歸家。C“徭役”是古代國家征派各階層人民從事的有償勞役,有力役、軍役及其他雜役。D“憂”指父母之喪,古代官員遭遇父母之喪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孝。解析:C徭役是無償勞役。4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嗣位”指繼承君位。“嗣”的本義是(經(jīng)皇上恩準)父親傳位或傳業(yè)給長子,“位”即君位。B“舍人”指古代豪門貴族家里的門客。通事舍人是官職名。宋、元以來也俗稱權貴子弟為“舍人”,猶稱公子。C“禁軍”是封建時代受帝王管轄,擔任護衛(wèi)帝王或皇宮、都城警備任務的軍隊。D“牙軍”,即親兵或衛(wèi)兵,是中唐以后節(jié)度使的私兵,是節(jié)度使專兵的產(chǎn)物。解析:A應為“嗣的本義是(經(jīng)皇上恩準)父親傳位或傳業(yè)給嫡長子”。5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郎中,戰(zhàn)國始置,后從隋唐到清朝,朝廷各部都設立郎中一職,分掌各司事務,位于尚書、侍郎之下。B旗牌,指寫有“令”字的旗和牌,是朝廷頒給封疆大吏或欽差大臣準許其代替王命、便宜行事的憑據(jù)。C襲封,與“蔭”相同,均指封建時代子孫承襲上輩的封爵,都是一種封建皇帝封賞大臣子女的制度。D互市,指中國歷史上中央王朝與外國或異族之間的貿(mào)易,漢朝時期出現(xiàn)最早的互市,有名的如明朝的“茶馬互市”等。解析:C“蔭”是指封建時代子孫因先輩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權利。6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即位”指開始做帝王或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繼承位子。B“刺史”是古代官職名,其職權在不同的時期不完全相同,有時是個虛銜。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個年號,年號是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比如雍熙。D“金陵”是南京的別稱,南京是我國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別稱還有建康、江寧、天京、汴梁、石頭城等。解析:DD項,“汴梁”不是南京的別稱,而是開封的別稱。7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太學是中國古代中央官學,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宋代太學隸屬國子監(jiān)。B古代科舉制度中參加中央政府考試者稱為進士,進士第是錄取進士時按成績排列的等第。C學田,指書院和州縣官辦學校所用的田地,設學田以贍學的制度,創(chuàng)始于宋代。D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與此意思相近的還有“致事” “致政”“休致”等。解析:B“參加中央政府考試者稱為進士”不妥,應為“通過中央政府考試者稱為進士” 。8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字,又稱“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還起了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字。B童子,指童子科考試。童子科是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漢代已有,始以薦舉為主,后增加考試,只有通過考試的書生才稱童生。C五經(jīng),儒家五部典籍的合稱。詩溫柔寬厚,書疏通知遠,易潔靜精微,禮恭儉莊敬,春秋屬詞比事。D刑部,又稱“秋官”“憲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獄訟等事務。其最高長官是刑部尚書。解析:B根據(jù)明清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yè)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的,都稱作童子。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光武破尋、邑,(趙)憙被創(chuàng),有戰(zhàn)勞,還拜 中郎將,封勇功侯。鄧奉反于南陽,憙素與奉善,數(shù)遺書切責之,而讒者因言憙與奉合謀,帝以為疑。二十七年,拜太尉,賜爵 關內侯。時南單于稱臣,烏桓、鮮卑并來入朝,帝令憙典邊事,思為久長規(guī)。建初五年,憙疾病,帝親幸視。及薨 ,車駕往臨吊。時年八十四。謚 曰正侯。(節(jié)選自后漢書趙憙傳)A拜,按一定禮節(jié)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B謚,謚號,是古代君主、諸侯這兩類地位顯貴者死去之后,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給予的一個寓含善意評價或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C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中國古代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D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趙憙被賜爵關內侯,故死為“薨”。解析:B聯(lián)想到我們積累的文化常識,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楊廣為隋煬帝,這些都是謚號。陶淵明既非君主,也非諸侯,但他也有謚號。調動文化常識方面的積累,即可判定B項的解說錯誤。大臣、后妃或名人等也有“謚號”。參考譯文光武帝打敗王尋、王邑時,趙憙受傷,有戰(zhàn)功,回朝后被任為中郎將,封勇功侯。鄧奉在南陽反叛,趙憙一向和鄧奉處得好,多次送信嚴厲地責罵他,而那些說壞話的人就說趙憙和鄧奉合謀,光武帝懷疑此事。二十七年,(趙憙)升任太尉,賜爵位為關內侯。這時南單于降服,烏桓、鮮卑一起來朝貢,光武帝命令趙憙主管邊疆事務,考慮作長遠打算。建初五年,趙憙病重,漢章帝親自前去探視。等到趙憙去世,漢章帝前去祭吊。那年他八十四歲,謚號為正侯。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題。 許驤,字 允升,世家薊州。祖信,父唐,世以財雄邊郡。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將擾邊,白其父曰:“今國政廢弛,狄人 必乘釁而動,則朔、易之地,民罹其災。茍不即去,且為所虜矣。”驤十三,能屬文,善詞賦。驤,太平興國初,詣貢部,與呂蒙正齊名,太宗尹京,頗知之。及廷試 ,擢甲科,解褐 將作監(jiān)丞、通判益州,賜錢二十萬。遷 右贊善大夫 。會罷副使,徙知鄜州。召還,為比部員外郎。雍熙二年,改江南轉運副使。洪、吉上供運船水損物,主吏懼罪,故覆舟,鞫獄者按以欺盜,當流死者數(shù)百人。驤馳往訊問,得其情實以聞,多獲輕典,優(yōu)詔褒之。又上言:“劫盜配流 ,遇赦得原,還本鄉(xiāng),仇告捕者,多所殺害,自今請以隸軍?!毕唐蕉曜?,年五十七。贈 工部尚書。(節(jié)選自宋史許驤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狄人,古代漢族稱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分別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狄人即北狄。B廷試,指中國封建王朝科舉制度中由皇帝親發(fā)策問,在殿廷上舉行的考試。C配流,是古代懲治犯人的一種刑罰,指把犯人發(fā)配、流放到偏遠的地方。D贈,指古代朝廷對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職,與“謚”相同。解析:D“贈”與“謚”不同,“謚”指古代帝王或官員等死后朝廷給予的評價性稱號,不是爵位官職。(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稱時稱名,稱呼別人時稱字表示禮貌和尊敬。B解褐,指脫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比喻開始進入仕途。C遷,是表示中國古代官吏調動常用詞語。具體表示升官之意,則常用“右遷”一詞。D大夫,是古代官職名稱,各朝代大夫的職能和級別多有不同。解析:C“遷”表示官員的調動,可升可降,“左遷”是貶官,升官極少用“右遷”。參考譯文許驤,字允升,世代居住在薊州。祖父叫許信,父親叫許唐,世代以財富在邊郡稱雄。后唐末年,許唐知道契丹將擾亂邊境,告訴他的父親說:“如今國家的政治敗壞松弛,狄人必定乘著這一機會而侵擾中原,那么朔州、易州地區(qū),百姓會遭受狄人侵擾的兵災。假如不立即離開,將要被俘虜了?!痹S驤十三歲,能寫文章,擅長作詞賦。許驤于太平興國初年到貢部,與呂蒙正齊名,太宗為京兆尹,很了解他。等到廷試,考中甲科,初入仕為將作監(jiān)丞、益州通判,被賞賜錢二十萬。升右贊善大夫。恰值取消副使,調任鄜州知州。召回,任比部員外郎。雍熙二年,許驤改任江南轉運副使。洪州、吉州上交朝廷供品的運輸船遣水損壞貨物,主管官吏害怕犯罪,故意弄翻了船,審理案件的官員按欺騙、盜取國家財物的罪名查辦他們,判處流放處死的有幾百人。許驤立刻前去審訊,得到這件事的真實情況來上報朝廷,許多人獲得從輕處罰,皇帝下詔對他褒獎。許驤又進言:“搶劫的盜賊發(fā)配流放,遇到大赦被免罪的,回到本鄉(xiāng),仇視那些告發(fā)逮捕他們的人,許多人被殺害,從現(xiàn)在起請把他們安置在軍隊?!毕唐蕉耆ナ溃砟晡迨邭q。贈官工部尚書。3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左拾遺,官名。我國古代有尚左的傳統(tǒng),一切以左為尊。唐宋時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時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為上。B度支,官署名,魏晉時置,掌管全國的財政收支。長官為度支尚書,隋朝改為民部尚書,唐因避李世民諱,改民部為戶部。C翰林學士,官名。唐玄宗時號“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內相”之稱,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職掌不盡相同。D中書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魏晉時于中書省內置中書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稱中書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稱略有變化。解析:AA項,“一切以左為尊”錯,周、秦、漢時,以右為尊,元代也以右為尊。4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會試”是我國封建社會科舉考試的一種。鄉(xiāng)試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舉行,因為在春天舉行,又稱春試或春闈。B“致仕”就是舊時官員交還官職,即今所謂退休。依照古制,官員在一般情況下七十歲致仕,有疾患的則可以請求提前。C“服闋”是指舊時官員三年守喪期滿除服。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離職回籍守喪,滿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職務。D“尚書”是中國古代官名。始置于戰(zhàn)國時代,或稱“掌書”,到了隋唐時確定為尚書省下設的六個部的最高行政長官。解析:AA項中說會試“由皇帝主持”錯誤,會試由禮部派官員主持。5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太學,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漢代于京城設立太學,為中央官學、最高學府。B辟,漢代選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稱“征”,皇帝征召稱“辟”。C公車,漢代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書言事及征召等事,經(jīng)由此處受理。D缞绖,分別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喪服和喪帶,即整套喪服,后引申為“服喪”。解析:B后一句表述錯誤,皇帝征召稱“征”,官府征召稱“辟”。6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表,中國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是封建社會臣下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B擢,在原官職上提拔;出,離開京城外調(與“入”相對,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為榮)。C刺史制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監(jiān)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漢,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D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八尽奔础爸鞴堋薄肮芾怼薄=馕觯篊刺史,又稱刺使,官職。西漢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不常置。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縣,分全國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稱“刺史”??梢姶淌分贫仁加谖鳚h武帝時期。7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行在,即“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本來指京都,后用以專指天子巡行天下時所到之地。B易為易經(jīng)的簡稱,又稱周易,與儒家典籍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春秋合稱“五經(jīng)”。C嗣位,即繼承君位。封建社會里,嗣位通常實行長子繼承制,歷代君位一般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D薨,古稱諸侯、封王的貴族或有爵位的高官去世,也指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育的皇子公主去世。解析:C“長子”錯,應是“嫡長子”。8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冠族”指的是當?shù)刈钣袆萘?、人口最多的豪門世族。B“大夫”是古代官職名稱,各朝代大夫的職能和級別多有不同。C“輜重”是指行軍時由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國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國家。解析:A“最有勢力、人口最多”有誤。冠族指的是當?shù)仫@貴的豪門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響。9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常棣,即小雅常棣,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一首詩,是周人宴會兄弟時,歌唱兄弟親情的詩。B實錄,古代編年體的一種,專門記某一皇帝統(tǒng)治時期的大事,一般以皇帝的謚號或廟號為書名,也有以王朝命名的。C梓宮,指我國古代皇帝、皇后的棺柩,如:晉書帝紀“魏武薨于洛陽,朝野危懼,內外肅然,乃奉梓宮還鄴”。D縣男,爵名,唐始置,從五品,金、元沿置,明廢;秦漢時二十等爵制內無“男爵”,“縣男”跟“男”爵位相同。解析:D“縣男跟男爵位相同”說法錯誤,應是“爵位不同”,唐朝設縣男爵,宋朝有男爵,明朝不設男爵。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緋魚袋,指緋衣和魚符袋,舊時朝官的服飾。唐朝三品以上紫袍,五品以上緋袍;而魚袋是唐、宋時官員佩戴的證明身份之物,唐代五品以上佩魚符袋。B節(jié)度使,官職名。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jié),故稱“節(jié)度使”。節(jié)度使作為軍事統(tǒng)帥,主要掌管軍事、防御外敵,不負責民政。C禁軍,是封建時代直轄屬于帝王,擔任護衛(wèi)帝王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因時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如禁衛(wèi)軍、御林軍等。D吐蕃,公元七至九世紀,我國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它的實際立國者松贊干布與唐朝文成公主聯(lián)姻,因此吐蕃與唐朝經(jī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