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古經(jīng)中的象辭關系及其哲學詮釋空間.doc_第1頁
《周易》古經(jīng)中的象辭關系及其哲學詮釋空間.doc_第2頁
《周易》古經(jīng)中的象辭關系及其哲學詮釋空間.doc_第3頁
《周易》古經(jīng)中的象辭關系及其哲學詮釋空間.doc_第4頁
《周易》古經(jīng)中的象辭關系及其哲學詮釋空間.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周易古經(jīng)中的象辭關系及其哲學詮釋空間楊慶中內(nèi)容提要:周易古經(jīng)中的卦爻象和卦爻辭有沒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如果有,是什么樣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是易學研究中的核心問題。傳統(tǒng)易學,一直努力尋求象辭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以證明周易是一部深奧的哲學著作。上個世紀以來,由于經(jīng)學觀念的破除,不少學者拋棄傳統(tǒng)看法,否認象辭之間存在著內(nèi)在關聯(lián)。筆者認為,周易古經(jīng)系編篡而成,其編篡遵循著一定的體例。這些體例,反映出周易象辭之間存在著內(nèi)在邏輯關系。正是這種關系,為中國哲學、思想、文化開無數(shù)法門,而使傳統(tǒng)的易學之思,總是處于“在途中”的“活”的“生生”狀態(tài)。關鍵詞:周易、卦爻象、卦爻辭、易學周易古經(jīng),結構特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有卦辭,爻有爻辭,一一對應,非常規(guī)整。那么,象辭之間有沒有關系?如果有,是什么樣的關系?有或沒有關系,會有什么樣的區(qū)別?這種特殊的結構形式,又有什么樣的哲學意義?這些問題,是易學研究中的基本問題(甚至可以說是核心問題)。目前所見最早的解易著作易傳中,就開始了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兩千多年的易學研究,也主要是在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中有所發(fā)展的。上個世紀,一些學者基于新觀念,對上述問題提出了新看法,影響頗大,但也有不同的認識。本文即討論這些問題。一易系辭傳說:“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又說:“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兇者存乎辭,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又說:“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等等。這些話,都是象辭并舉,并強調象和辭都是用來顯明吉兇之理的。此可見,在易傳看來,象辭之間有其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而易傳解經(jīng),也正是要透過闡明此種邏輯關系,以揭示吉兇變化之理。那么,易傳是如何論證并闡明象辭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呢?這可以從其解經(jīng)的體例中獲得啟示。易傳解經(jīng)的體例,今人多有研究,綜其大端,不外乎取象說、取義說和爻位說。三說之中,最能表現(xiàn)象辭關系的當屬爻位說。爻位說是利用爻象在全卦象中的位次來說明一卦的吉兇。如當位說,是指一卦六爻之位置有固定屬性,二、四、六屬于偶數(shù),為陰位;一、三、五屬于奇數(shù),為陽位。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即為當位;反之,則為不當位。一般而言,當位則吉,不當位則兇。如蹇六四爻辭為“往蹇,來連”,象傳曰:“往蹇來連,當位實也?!闭J為蹇卦之所以有此象,乃由于六四陰爻居陰位之故。又如臨六四爻辭“至臨,無咎”,象傳曰:“至臨無咎,位當也?!闭J為臨卦所以“無咎”,與六四爻居位當有關??梢?,在易傳看來,爻辭的好壞,與其居位是“當”還是“不當”頗有一定的關系。又如應位說。應位說是指一卦六爻,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位置相應。應位之間,若一為陰一為陽,則為有應;反之,若同為陰或同為陽,則為無應。一般而言,有應則吉,無應則兇。如比卦彖傳曰:“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北蓉韵吕ど峡?,六二與九五相應,故謂之“上下應”。又如恒卦彖傳曰:“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恒?!焙阖韵沦闵险?,初六與九四、九二與六五、九三與上六,陰陽皆有應,故謂之“剛柔皆應”。此可見,在易傳的理解中,卦爻辭的好壞,還與居位是否有應相關。除上述兩種體例外,易傳爻位說還包括承乘說、中位說、往來說、趨時說等1(P56-61),不再一一說明??傊谝讉骺磥?,易經(jīng)一書,其卦爻辭與卦爻象之間存在著內(nèi)在邏輯關系,卦爻辭所謂吉、兇、悔、吝等,均是根據(jù)于卦爻象;而卦爻象中所蘊含的吉、兇、悔、吝之義,又是通過卦爻辭來彰顯。此所謂:“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保ㄏ缔o傳)從漢朝開始,儒家經(jīng)學得以確立,周易被列為五經(jīng)之首。易傳由于相傳出于孔子之手,地位相當之高,與周易同居經(jīng)典的位置。其解經(jīng)的體例,被奉為圭臬,成為人們注解周易的范式。此所謂“以傳解經(jīng)”。但雖說是“以傳解經(jīng)”,也并非完全重復易傳,而是依照易傳的路子,探討周易古經(jīng)中的問題。所以,歷代易學家,在易傳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提出了諸多解經(jīng)新體例,易學也因此形成了流派紛呈的局面,最著名的當推象數(shù)和義理兩大解易流派。象數(shù)派著重從陰陽奇偶之數(shù)和卦爻象以及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說周易古經(jīng)(包括易傳)的文義;義理學派則著重從卦名的意義和卦的性質,靠闡發(fā)卦爻象和卦爻辭中的義理來注解經(jīng)文。兩派學說各有側重,但都承認象辭之間存在著邏輯關系,也都努力揭示二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并通過理解、詮釋二者的關系來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象數(shù)派解易,其體例五花八門,有卦氣說、納甲說、五行說、爻辰說、陰陽升降說、卦變說等等。以三國時期著名象數(shù)易學家虞翻為例,其解易善用卦變說。如解蠱卦辭“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及彖傳“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說:“謂初變成乾,乾為甲。至二成離,離為日。謂乾三爻在前,故先甲三日,賁時也。變?nèi)了模w離,至五成乾。乾三爻在后,故后甲三日,無妄時也。易出震,消息歷乾坤象。乾為始,坤為終,故終則有始。乾為天,震為行,故天行也?!?(周易集解引)“初變成乾”,是說蠱卦初六變?yōu)殛栘?,其下卦則為乾卦,按納甲說,乾納甲。九二變?yōu)殛庁?,下卦乾則變?yōu)殡x卦,離為日。乾卦三爻在離卦之先,所以謂之“先甲三日”。而下卦乾變?yōu)殡x卦則成賁卦,所以說“賁時也”。蠱卦九三爻變?yōu)殛庁?,六四爻變?yōu)殛栘常渖县詣t成離卦,此即 “變?nèi)了模w離”。上卦六五爻變?yōu)殛栘?,則成乾卦,此即“至五成乾”。但此乾三爻在離卦之后,所以謂之“后甲三日”。又“變?nèi)了?,體離”后,下卦則成震卦,下震上乾,乃無妄卦象,所以說“無妄時也”。下卦為震一陽生,即“易出震”。陰陽消息以乾坤為標志,乾為始,坤為終,往復循環(huán)。乾為天,震為動,為行,所以說“天行也”。不難看出,其解釋雖繁雜支離,但萬變不離其宗,目的是要揭示出卦爻辭與卦爻象之間的邏輯關系,以說通卦爻辭。義理派解易,也很重視探討象辭之間的邏輯關系。但與象數(shù)易學不同,其解易主取義說,主張透過象辭之間的邏輯關系,揭示象辭背后蘊含著的哲理。以北宋著名哲學家程頤為例,其解易主“隨時取義說”。如注否卦初六爻辭“拔茅茹以其匯”說:泰與否皆取茅為象者,以群陽群陰同在下,有牽連之象也。泰之時,則以同征為吉;否之時,則以同貞為亨。始以內(nèi)小人外君子,為否之義;復以初六否而在下,為君子之道。易隨時取義,變動無常。否之時,在下者君子也。否之三陰,上皆有應,在否隔之時,隔絕不相通,故無應義。初六能與其類貞固其節(jié),則處否之吉,而其道之亨也。(程氏易傳卷二)這是用“隨時取義說”解釋否卦初六爻辭。意思是說,泰否兩卦初六爻辭皆為“拔茅茹以其匯”,但一為“征吉”,一為“貞吉亨”。所以如此取義,因為其時不同。就否卦說,彖傳以其卦義謂“內(nèi)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墒瞧涑趿侈o又說“貞吉亨”,其所以吉,因為否卦三陰,處于下卦,表示處否之時,君子受壓,又不能與上卦三陽相應。然而初六與其同類能堅守其節(jié)操,所以為亨。按此說法,否卦三陰,有時指小人,有時指君子。這是因為“易隨時取義,變動無?!???梢?,在程頤看來,要想解讀否卦初六爻辭之義,須就初六爻象爻位及否卦整個卦象卦位系統(tǒng)分析之。此表明義理派之解易,也是靠揭示象辭之間的邏輯關系來說通卦爻辭的。傳統(tǒng)易學中的象數(shù)易學和義理易學,對二十世紀的易學研究仍有影響,如近人尚秉和著周易尚氏學,就很重視對易象的闡發(fā)。而已故著名史學家金景芳著周易全解,則恪遵易傳,依循王(弼)程(頤),闡發(fā)義理2(第一章、第五章)??傊?,易傳與傳統(tǒng)易學,不但承認象辭之間的邏輯關系,并以打通此種關系為己任。誠如朱伯昆先生所說:“歷代的易學家,從春秋的筮者,到清代學者,都努力尋求卦爻象和卦爻辭間的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或者通過對卦象的各種解釋,或者通過對卦爻辭的注釋,將二者統(tǒng)一起來,以證明周易是神圣的典籍,具有完整的奧妙的思想體系,是圣人之書?!?(P11)二易傳與傳統(tǒng)易學,視周易象辭之間存在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這種觀念在近代受到了沖擊。上世紀以來,隨著經(jīng)學觀念的破除,圣人設卦、觀象、系辭之說遭到懷疑和否定。不少學者認為,易傳解經(jīng)的體例未必可信,因為二者的成書時代不同,歷史觀念不同,性質不同,所以,易傳的解經(jīng),其思路是否有據(jù),尚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3。易傳如此,以其為宗旨、范式的傳統(tǒng)易學,其解經(jīng)的思路也就更值得懷疑了。加之傳統(tǒng)易學的解經(jīng)體例確有其繁瑣、穿鑿之處。因此,有學者主張對此問題避而不談;有學者則干脆認為易經(jīng)象辭之間沒有干連,即使有,也是后人推求出來的。主張對此問題避而不談的學者,可舉高亨先生為例。高先生指出:“卦爻辭與象數(shù)的關系,有顯有晦,晦者不可強做解說。我們?nèi)绻J為卦爻辭都是根據(jù)象數(shù)而寫的,把找出卦爻辭與象數(shù)的關系看成研究易經(jīng)必須堅持的一個原則,那就不免越鉆研越碰壁,越摸索越撲空。碰壁而鑿孔穿隙,撲空而增枝添葉矣!這樣易經(jīng)的巫術化就越來越深了?!笨磥?,高先生并不完全否定卦爻辭與象數(shù)之間的關系,只是認為不可一以貫之,穿鑿強解。高先生舉例說:“古人注易經(jīng)都未能擺脫象數(shù)。十翼則講本卦卦象及爻象爻數(shù),而不講之卦卦象。左傳、國語則講本卦與之卦的卦象而不講爻象爻數(shù)。自漢以來,有不少注家,既講本卦卦象及爻象爻數(shù),又講之卦卦象,加上互體卦象。紛紜糾纏,使一些讀者遍覽眾家之說,反墜入五里之霧,只好皺眉退步,望洋興嘆?!币虼?,高先生主張:“我們今天并不把易經(jīng)看作神秘寶塔,而是把易經(jīng)看作上古史料,要從這部書里探求易經(jīng)時代的社會生活及人們的思想意識、文學成就等”。高先生認為,“從這個目的出發(fā)來注解易經(jīng),基本上可以不問易經(jīng)作者在某卦某爻寫上某種辭句,有什么象數(shù)方面的根據(jù),只考究卦爻辭的原意如何,以便進一步利用它來講那個時代的歷史,也就夠了”4(重訂自序)?;谏鲜隼斫?,高先生的周易古經(jīng)今注從不關涉象數(shù)問題,更不談及象辭關系。以泰卦六五爻辭“帝乙歸妹以祉元吉”為例,高先生注曰:集解引虞翻曰:“帝乙,紂父?!卑醋髠靼Ч拍杲獯素?,以帝乙為微子啟父。啟,紂兄也。蓋即虞翻所本。是也。集解又引虞翻曰:“歸,嫁也?!睔w妹卦王注曰:“妹,少女之稱也?!逼浣馍跏?。舊解“歸妹”為姊妹之妹,非是。歸妹初九云:“歸妹以娣?!奔妊悦?,不得再言娣,可見妹非姊妹之妹,即其證。詩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编嵐{:“以猶與也?!膘硪僧斪鲓?,古音之誤。荀子禮論篇:“社止于諸侯?!笔酚浂Y書止作至。即止至古音相近而字相亂之證?;蚬艧o姪字,故周易以祉為姪也。詩韓弈:“韓侯娶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韓侯迎止,于蹶之里。諸娣從之,祁祁如云。”公羊傳莊公十九年:“諸侯娶一國,則二國往媵之,以姪娣從。諸侯一聘九女?!眲t此云歸妹以姪,固其宜矣。歸妹初九云:“歸妹以娣?!绷疲骸皻w妹以須?!笨勺C此爻祉字當作姪也。元吉,大吉也。帝乙歸妹者,嫁少女于文王也。帝乙歸妹,在當時本為大吉之事,故曰帝乙歸妹以祉,元吉。4(P194-195)此是高先生本其“只考究卦爻辭的原意如何”的指導思想,對泰卦六五爻辭所作的解釋。與傳統(tǒng)易學“帝乙歸妹,以祉元吉”的斷句不同,高先生認為該句應讀為“帝乙歸妹以祉,元吉”。祉字并非福祉之義,當作姪,全句的意思是講“嫁少女于文王”之事。在這里,高先生既不講象位,也不講義理,只從文字上考究其原意,與傳統(tǒng)注解相比,其分別判然明矣。主張周易象辭之間沒有干連的學者,可舉李境池先生為例。李先生指出:“卦的構成,漢儒以為包含了很大的道理,他們要把宇宙萬象都裝在里面。近人的意見,又以為是生殖器的記號。但我以為或許是用蓍草作占卜時偶然的發(fā)明。這些圖式的構成,起初是沒有意義的;就是在周易里也不見得有什么意義。卦,不過是一種符號,它與卦、爻辭的內(nèi)容沒有聯(lián)系?!?(P63)既然卦畫與卦爻辭沒有干連,為什么二者會聯(lián)系在一起呢?李先生以他的周易編纂說為據(jù),認為這個是編纂散漫的筮辭為整套的周易的人所用的一個方法?!熬幾胝叽蟾虐l(fā)生一個因往知來的思想,所以想把以前所有的筮辭歸聚起來;但是歸聚起來而沒有一個系統(tǒng)還是不成,所以他就用了這套圖案來分配上去,仿佛后人編纂字典用子丑寅卯等干支字母一樣。易之蓍筮,猶如后世之簽占,筮辭等于簽詩。簽詩以數(shù)目字排列,數(shù)目字與簽詩沒有必然的次序,沒有意義的聯(lián)系。”5(P64)可見,在李先生看來,在易經(jīng)中,卦爻象不過是為卦爻辭排序的一種符號,其與卦爻辭本身沒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在后來的易學研究中,李先生的觀點雖有改變,但關于象辭關系的看法則始終沒有改變,如其在上世紀60年代的有關文章中指出,由八卦演成六十四卦,只是八卦的重疊,而沒有意義的關聯(lián)。說它有意義關聯(lián),甚至進一層說它有辯證思想,恐怕很難說得通。個別地談,可以附會;全面地說,就有問題。八卦演為六十四卦,已經(jīng)走向形式主義的道路,只在卦畫上玩一套方案,作為符號標志,沒有什么深意5(P167-168)。在80年代出版的周易通義一書中,李先生更明確指出:“卦畫其實沒有什么實際意義,與卦爻辭也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只是一些符號,和抽簽的號碼差不多,是為占筮時揲蓍數(shù)策而設的?!?(前言)以這樣的理解為指導,李先生注易,從不討論卦爻象位,而只就卦爻辭演繹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如其釋坤六三爻辭“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說:含章:指大地充滿文采,猶言山河秀麗,物產(chǎn)豐富??韶懀豪?。山河秀美,當然很好。王事:指戰(zhàn)爭。王訓大,王事即大事。古代國家以戰(zhàn)爭和祭祀為大事。這里說的大事就是指戰(zhàn)爭。無成:不會成功。有終:要使之終止。在講農(nóng)業(yè)的幾個專卦都提到戰(zhàn)爭。看到大地的富美,就有人進行搶掠,發(fā)動戰(zhàn)爭。故在“含章,可貞”之下,即提廢止戰(zhàn)爭。作者根據(jù)周人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經(jīng)驗,得出“不利為寇,利御寇”(蒙上九)的結論,反對侵略,主張防御。因此本爻也主張要終止這種戰(zhàn)爭6(P6-7)。李先生認為坤卦是講農(nóng)業(yè)的專卦,所以,才有上述的解釋。可以看出,李先生的解易思路,是透過對卦爻辭含義的說明,揭示其所反映的時代生活。在這樣的解釋中,卦爻象毫無意義,甚至連參考價值也沒有。近人的這些新觀點,對上世紀的易學研究影響頗大。如易學大家朱伯崑先生在有關論述中即對此種觀點持肯定的態(tài)度。朱先生指出:“近人有一種看法,認為周易起源于占筮之法,卦爻辭原本是筮辭,筮辭和卦象之間無邏輯的聯(lián)系。因為某卦象,系之于某筮辭,是出于所占之事。所占之事是多方面的,筮得同一卦象,是揲蓍的結果。如果認為所占之事同其筮得的卦象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正是受了筮法的欺騙。就周易的結構說,某些卦爻辭的編排同其爻象可能有某種聯(lián)系,如乾卦,但這種聯(lián)系是出于編者的安排,在周易全書中是少見的。如果認為每一卦的卦爻辭同其卦爻象都存在著邏輯的聯(lián)系,則無法說明爻辭重復的問題,也無法解釋其中的矛盾現(xiàn)象。近人的這種看法,比較符合周易的實際情況?!?(P11)朱先生的說法,較之李境池等人的看法,略微謹慎一些,但也基本上否定象辭之間的邏輯關系。今人張立文作白話帛書周易,雖聲明“周易原為筮書,本為占筮,后象數(shù)之學和義理之說并起,都為周易研究作出貢獻,作為歷史遺產(chǎn),本書不排斥象數(shù)之學,或合理者,兼而錄之”。但同時也指出:“周易字義文意訓釋差異者,隨處可見。對于重要的差異,涉及本書對文意的理解者,則盡量據(jù)卦爻辭自身求證,避免以傳解經(jīng),或以傳代經(jīng)。傳意符合經(jīng)之原意者,則酌略而取。對有價值的訓釋,簡略取其一二,錄以備考?!?(注釋說明)??梢?,張先生注易,十分重視分觀經(jīng)傳,防止以傳解經(jīng),或以傳代經(jīng)。此表明張先生的解易思路與傳統(tǒng)易學也是很不相同的,而與上述近人的新思路大體一致。總之,上個世紀以來,由于經(jīng)學觀念的破除,不少學者拋棄傳統(tǒng)易學的看法,視周易古經(jīng)系編纂成書,目的是為筮占服務,其中并無深意。其卦爻象也沒有內(nèi)在的結構,卦爻辭與卦爻象也沒有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如果一味追求其中的邏輯結構,必然會是向壁穿鑿,其結果則只能使人如入五里之霧,不知所之。三易傳、傳統(tǒng)易學、近人的新觀點,究竟誰更有道理,更符合事實呢?從發(fā)生學的立場說,周易中的卦爻象和卦爻辭,本來都是特定問占活動中的特定產(chǎn)物:卦爻象是特定問占活動中,史、巫演算蓍草所得;卦爻辭則是特定問占活動中,筮者所問事項及問占結果的紀錄。而一旦把它們系統(tǒng)化并編輯成書,作為筮占活動的解釋范本,那么,卦爻象作為一種符號,其“特定問占活動”的境域就會喪失,其內(nèi)在的“特定的”規(guī)定性也會因之減弱,其普遍適應性的功能也即隨之加強。而卦爻辭,雖“特定的”角色容或有所轉變,然因其所具有的具體表述性特點,其“特定的”內(nèi)容不會發(fā)生什么變化。這樣周易的編纂者首先就會遇到一個問題:如何將一組特定問占活動的記錄內(nèi)涵頗為確定的筮辭,與內(nèi)在規(guī)定性逐漸被弱化,普遍性功能不斷增強的卦爻象配合在一起,以作為判斷吉兇的根據(jù)?這,就是卦爻象與卦爻辭之間的邏輯關系問題。很顯然,如果周易編纂者象后人編纂字典用子丑寅卯一樣,羅列卦爻符號,以為卦爻辭排序,是解決不了上述問題的。因為對于筮占而言,求筮者提出的問題可以千千萬萬,形形色色;但一定筮法所運演出的卦爻符號,其形式特征并不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如系辭傳所載“大衍筮法”,無論何時何地,其揲蓍結果總不出七、八、九、六四種情況之外。所以,關鍵不在于如何回答求筮者提出的問題,而在于如何根據(jù)筮占所得的卦爻符號解釋求筮者提出的問題。換句話說,在筮占活動中,決定問題之吉、兇、悔、吝的,不是求筮者所問問題本身,而是筮占所得之卦爻象;卦爻象是求筮者所問問題之吉、兇、悔、吝的所以然。因此,周易古經(jīng)的編纂,必定要以如何體現(xiàn)卦爻象中的吉、兇、悔、吝之義為其主要目標。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周易是筮書,那么對于占筮所使用的卦爻,怎么解釋才算準確、才算符合實際呢?那就是不僅要涵蓋卦爻在以往占筮中的意義和用法,而且還要力求涵蓋其在未來任何占筮中的意義和用法,要有普適性”8。那么,如何才能體現(xiàn)這種“普適性”呢?現(xiàn)代研究表明,周易古經(jīng),確系編篡而成,但其編篡遵循著一定的體例,這些體例,大有深意。有學者根據(jù)諸卦以反對相次;爻辭多系以卦名;通卦諸爻每自下而上取象;爻辭用字類與爻位相應;諸爻吉兇每與爻位有關;卦爻辭用韻例等六條證據(jù),認為“由易卦各爻常嵌以卦名之辭例觀之,六十四卦中,全卦四爻以上系有卦名者既多達四十一卦,可見必為易辭作者之刻意安排;自通卦由下而上取象之辭例言之,可知諸卦之各爻,乃出于一人之手,并非雜纂而成;自爻位相同用字亦多相應之辭例,亦可證爻辭乃著于一手。總之,作辭者雖或采用若干前代之材料及故事,然而卦爻辭之主體,則是一時一人之作”9(155-156)。是否一人一時之作,還可以進一步研究,但這些體例,確實發(fā)人深思。以爻辭用字為例:二、五之爻多系以中字;二爻在中,為初、三所包;五爻在中,為四、上所包,故二、五爻又多用“包”字;另,陰爻居于二、五之位,又多系以“黃”字9(P139)。又據(jù)臺灣經(jīng)學名家屈萬里先生說:“爻位以五為最尊,故經(jīng)于天、帝、君、王等辭,多于五爻發(fā)之。乾九五:飛龍在天。姤九五:有隕自天。此以天言者也。泰六五、歸妹六五,并曰:帝乙歸妹。此以帝言者也。臨六五:大君之宜,吉。歸妹六五:其君之袂,不如其子之袂良。此以君言者也。比九五:王用三驅。家人九五:王假有家。渙九五:渙王居,無咎。此以王言者也?!?(轉引自P140)由二、五兩爻用字之例,可見周易古經(jīng)的編纂者對于六畫卦中之上三畫和下三畫之中爻是頗有自覺的。其用“包”字,表明其對初、二、三和四、五、上之位,也有一定的認識。更為有趣的是,在周易古經(jīng)中,二、五兩爻,吉辭最多,合計占47.06%,幾達總數(shù)之半;其兇辭最少,合計僅占13.94%9(P148)。這種“尚中”觀念在六畫卦中表現(xiàn)出來,不能不說與爻位有關。除二、五之爻的用字頗有規(guī)律外,三、上兩爻之用字,也多有相通之處。如三爻居下卦之終,上爻居上卦之終,故爻辭常系以“終”字9(P66)。由三、上兩爻用字之例,可知周易古經(jīng)編纂者對于象辭之間的特殊關系是有所認識的。尤其是三爻用辭多次出現(xiàn)“終”字,當非偶然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除了表明易作者已有重卦意識外,似乎沒有更好的解釋。另據(jù)屈萬里先生研究,在周易中,三、四兩爻,意義每每相通。經(jīng)文多疑而不定之辭。黃沛榮先生認為,之所以如此,乃由于三爻居下卦之終,四爻居上卦之始,同處變動之時,臨進退之位之故9(P141-142)。此可見,周易中的卦爻象和卦爻辭,是包含著一定的內(nèi)在對應關系的。退一步講,即使易作者未能把二者之間的對應關系一一顯明出來,至少他是有意識地作出了這樣的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編輯成書的周易古經(jīng)中,象辭之間應該存在著一定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盡管未必如后人解釋的那樣復雜??傊?,種種跡象表明,周易古經(jīng)中的卦爻象與卦爻辭之間存在著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而正是這種邏輯關系,為后人理解、解釋周易留下了諸多空間。前面曾經(jīng)指出,卦爻象辭本來都是特定情境下的筮占記錄,一旦把它們系統(tǒng)化并編輯成書,卦爻象就將成為一種符號,其“特定問占活動”的境域就會喪失,其內(nèi)在的“特定的”規(guī)定性也會因之減弱。而卦爻辭,雖“特定的”角色容或有所轉變,然因其所具有的具體表述性特點,其“特定的”內(nèi)容不會發(fā)生什么變化。此種矛盾,我們可以引入“無”和“有”這對范疇來加以分析。卦爻符號的規(guī)定性少,我們可以稱之為“無”;卦爻辭的規(guī)定性(特定性)多,我們可以稱之為“有”。“無”和“有”是一對矛盾,但卻相輔相成。正是因其“無”,才使“有”永遠有“有”下去的空間;正是因其“有”,才使“無”永原能得到彰顯。因此可以說,周易古經(jīng)作為一部解釋性極強的書,其中的“有”(卦爻辭)和“無”(卦爻象)是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德國已故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指出:“無既不是一個對象,也不依傍著它仿佛附著于其上的那個存在者出現(xiàn)。無是使存在者作為存在者對人的此在啟示出來所以可能的力量。無并不是在有存在者之后才提供出來的相對概念,而是原始地屬于本質本身。在存在者的存在中無之不就發(fā)生作用?!?0周易古經(jīng)中的卦爻象“表現(xiàn)出”的“無”,當然與海氏所謂的“無”還有相當?shù)木嚯x。但如果把這部著作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則卦爻象所“表現(xiàn)出”的“無”,恰恰是卦爻辭得以不斷敞開自己而“常解常新”的根源。在先秦典籍中,詩、書、禮、樂、易、春秋,只有易成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活水源頭,原因蓋在于此。易傳之所以能把這部筮占之書詮解為哲學著作,也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易傳對周易古經(jīng)的哲學突破,筆者在易傳詮經(jīng)的向度一文中有專門的論述,下面就傳統(tǒng)易學的研究,再作進一步的討論。本文的開頭曾經(jīng)指出,兩千多年的易學研究,主要是在對象辭關系的探討中有所發(fā)展的。就象數(shù)易學而言,其所以能夠提出那么多的解經(jīng)體例,豐富人們對周易古經(jīng)的認識,發(fā)展了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就是由于象與辭,一為“無”,一為“有”,人們可以靠種種新形式,用種種新材料,透過“有”而發(fā)顯“無”。從哲學的層面說,象數(shù)易學解易的理論意義,至少有四個方面:其一,對概念確定性的追求,指對象辭之間的對應性的追求。在象數(shù)易學家看來,卦爻辭中的一字一數(shù),一事一物,都絕對根據(jù)于卦爻象,二者之間有著穩(wěn)定的邏輯關系。其二,對卦、象、辭、序(卦序)之間邏輯關系的崇尚,指象數(shù)易學家解釋卦爻辭,不但根據(jù)卦爻象,還以整部周易的卦、象、辭、序(卦序)及其內(nèi)在邏輯關系為參照,從總體中透視個別。其三,對形式系統(tǒng)的執(zhí)著,指象數(shù)易學家特別注重透過卦爻符號(漢易)、圖書形式(宋易),來探求規(guī)律性,理解普遍性。最后,對整體性的強調,指象數(shù)易學家即使討論社會政治問題,也總透過對周易的理解,尋求自然的證明(如漢易)。象數(shù)易學之所以對傳統(tǒng)科技影響甚大,恐怕與以上四點不無關系。當然,上述特點在義理派易學中也有充分體現(xiàn),只是相對而言,義理學家更重視透過象辭關系的鉤沉,發(fā)揮卦爻辭中的“遺教”,探尋卦象之上的玄理,體認生命孕化的終極意義等。如果說,象數(shù)易學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傳統(tǒng)科技方面;那么,義理易學的影響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