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試卷(含解析) (II).doc_第1頁
2018-2019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試卷(含解析) (II).doc_第2頁
2018-2019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試卷(含解析) (II).doc_第3頁
2018-2019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試卷(含解析) (II).doc_第4頁
2018-2019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試卷(含解析) (II).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8-2019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試卷(含解析) (II)時量:90分鐘 分值:100分第卷(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近年一些地方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推動經濟發(fā)展,根據(jù)本地歷史文化舉辦尋根祭祖活動。我國古代就重視尋根祭祖活動。與這種傳統(tǒng)習俗的形成發(fā)展密切相關的制度是A. 禪讓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王位世襲制【答案】B【解析】由此題的關鍵詞“根”“源”“尋根祭祖”可知這一制度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故B正確;A屬于推舉首領制度;C是宗法制外在表現(xiàn);D屬于王位繼承制度。2.陜西寶雞出土的西周時期弓魚國墓地是弓魚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為七個等級,其中國君墓規(guī)模最大,其余幾類基的規(guī)模依墓主身份等級而逐次降低。類似的這種“族墳”,在多地考古中均有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當時A. 宗法關系掩蓋貧富懸殊B. 經濟發(fā)展維系禮樂體制C. 血緣關系主導社會生活D. 階級矛盾導致社會危機【答案】C【解析】【詳解】“墓葬可分為七個等級”說明墓葬受到宗法制等級的影響,可見血緣關系主導社會生活,故C項正確;材料中論述的宗法等級觀念,不是宗法關系掩蓋貧富懸殊,故A項錯誤;禮樂制度是依靠分封制維系,不是經濟發(fā)展水平主導,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提及社會危機的問題,故項錯誤。3.下表反映出西周社會的本質特征是A. 貴族生活腐化B. 血緣色彩濃厚C. 社會等級森嚴D. 音樂發(fā)展迅速【答案】C【解析】注意題干設問的限定詞“本質特征”,據(jù)材料信息,不同的身份,使用樂器和樂舞的規(guī)模不同,透過現(xiàn)象看社會的本質特征是:社會等級森嚴,C正確;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沒有反映,排除;D與題意無關,排除。4.讀下圖(秦朝疆域圖),公元前221年,我國政治文明歷程出現(xiàn)拐點,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 從分裂割據(jù)到實現(xiàn)統(tǒng)一B. 從分封制發(fā)展為郡縣制C. 從封邦建國到中央集權D. 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夏朝時期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政治權力由“傳賢”演化為“傳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開始。故選D項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秦朝政治的特點5.漢初規(guī)定,諸侯王僅對封國內二千石以下官吏有任免權,其他高級官員如輔佐封王的太傅、丞相等官員的任命權則由中央掌握。這一規(guī)定A. 體現(xiàn)中央對諸侯王權力的限制B. 使王國官制逐漸與中央等同C. 意在合理調配王國官員的結構D. 遏制了地方封國勢力的擴張【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反映諸侯王只對封國內中下級官員才有人事任免權,而高級官員的人事任免權歸中央,這體現(xiàn)了中央對諸侯王權力的限制,故選A;材料主旨不是王國與中央官制比較問題,排除B;調配王國官員的結構只是材料的表象,排除C;漢初的郡國并行制造成封國分裂勢力擴張,排除D。6.嘉定二年(1209年),南宋著名詩人陸游臨終前寫下了那首千古絕唱:“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卑磧伤沃醒牍僦?,負責籌劃“王師北定”事務的是A. 尚書省B. 參知政事C. 樞密院D. 軍機處【答案】C【解析】試題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較相關所學的能力。聯(lián)系所學,在宋朝時期中央設置的是參知政事、樞密院和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權、軍事權和財政權,所以符合題意的是C項,AB項錯誤,D項是清朝時期設置的。7.據(jù)元史記載:“官吏受賄及庫管侵盜,臺察官知而不糾者,驗其輕重罪之,中外官吏贓罪,輕者杖決,重者處死。言官緘默,與受贓者一體論罪?!边@反映了元朝A. 嚴刑酷法的治國理念B. 重視監(jiān)察職能的發(fā)揮C. 各級官員腐敗現(xiàn)象嚴重D. 嚴厲懲治權臣亂政行為【答案】B【解析】【詳解】材料體現(xiàn)“臺察官”和“言官”要發(fā)揮積極的監(jiān)察作用,否則要受到嚴厲處罰,故選B;材料體現(xiàn)法律的嚴酷性,排除A;材料突出監(jiān)察官員要嚴密監(jiān)察官員,防止其貪贓枉法,而沒有涉及官員貪腐的普遍性,排除C;材料主要是要監(jiān)察官員的積極有為,排除D。8.“元代的行中書省,就是一個行動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動的中央政府。換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說明元代的行中書省A. 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B. 使地方保持相當大權力C. 調動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D.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察學生準確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題干的核心信息是,“元代的行中書省,就是一個行動的中央政府換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币虼耍牧蠌娬{的是中央對地方加強了控制。因此選擇A??键c: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行省制9.唐代規(guī)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參加科舉考試為官;宋代允許“工商雜類有奇才異行者”參加科舉;明代許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員在異地參加科舉,而越來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營工商。這種變化表明A. 科舉制度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B. 明代重農抑商政策出現(xiàn)松動C. 社會階層流動性不斷加強D. 商品經濟發(fā)展促進社會公平【答案】C【解析】根據(jù)“明代許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員在異地參加科舉,而越來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營工商”,商人可以通過科舉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營工商,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 C正確;材料反映商人可以通過科舉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營工商,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內容,排除A;我國封建社會歷代政府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材料不能體現(xiàn)明代重農抑商政策出現(xiàn)松動,B錯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點睛: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明代許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員在異地參加科舉,而越來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營工商”,得出材料的主旨,分析解答。10.美國學者費正清說:“在一個我們看來特別注重私人關系的社會里,中國的科舉考試卻是驚人地大公無私。每當國勢鼎盛、科舉制度有效施行時,總是盡一切努力消除科場中的徇私舞弊?!毕铝袑ψ髡哂^點的理解正確的是A. 科舉制度體現(xiàn)了公平競爭的精神B. 科舉制度背離了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C. 科舉制度擴大了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D. 科舉制度實現(xiàn)了封建國家的興盛【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察的是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中國的科學考試卻是驚人地大公無私”“盡一切努力消除科場中的徇私舞弊”,聯(lián)系所學可知,科舉考制不重家世門第,一律取決于成績,體現(xiàn)了公平競爭的精神,故A項正確;BCD項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所以答案選A。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科舉制【名師點睛】科舉制度創(chuàng)立利弊: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婆e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1、積極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時期):有益于擴大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基礎,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有利于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朝以詩賦取士,促進唐詩繁榮。2、消極作用(后期明清時期):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或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清末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fā)展,是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婆e制度不利于知識創(chuàng)新,更不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11.讀“中國古代皇權消長示意圖”,對此圖解讀正確的是A. 皇權從秦到清一直強化B. 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權C. 明朝廢丞相,專制皇權發(fā)展到新高度D. 清朝設議政王大臣會議,專制皇權達到頂峰【答案】C【解析】根據(jù)上圖可知魏晉南北朝和元朝兩個時期的柱形要低于前后緊挨著的時代,故A項皇權從秦到清一直強化的說法錯誤,排除。唐宋時期三省六部制是分散相權、加強皇權,排除B。從圖中可知明朝廢丞相,專制皇權發(fā)展到新高度,C項正確。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標志專制皇權達到了頂峰,排除D。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C。12.梁啟超在論述中國古代專制政治發(fā)展時說:“專制權稍薄弱,則有分裂,有分裂則有力征,有力征則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則專制權高一度,愈積愈進?!睆闹袊糯鷼v史整體來看,這一論述中可以確認的是( )A. 君主專制是維系統(tǒng)一的主要條件 B. 分裂動蕩是專制權力產生的前提C. 專制程度隨歷史進程而不斷加強 D. 武力奪取政權是專制制度的基礎【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材料中“兼并多一次,則專制權高一度,愈積愈進”說明專制程度隨著中央對地方的嚴格控制而不斷強化,故C符合題意??键c:中國古代專制主義的發(fā)展。點評:本題為xx年全國高考課標卷試題,主要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秦代以后,中國古代專制主義發(fā)展的總趨勢是不斷強化,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xiàn)。13.唐朝某皇帝打算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一項普遍增稅政策,但最終擱淺。你認為最有可能出現(xiàn)問題的環(huán)節(jié)是A. 中書省拒絕草擬詔令B. 尚書省拒絕執(zhí)行C. 門下省審議駁回D. 三省之間互相推諉【答案】C【解析】【詳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中書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從材料中的“唐朝某皇帝打算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一項普遍增稅政策,但最終擱淺”來看,最有可能出現(xiàn)問題的環(huán)節(jié)是門下省審議駁回,導致該計劃沒有通過。故答案為C項。中書省沒有拒絕草擬詔令的權力,尚書省沒有拒絕執(zhí)行的權力,排除A、B項;三省分工明確,各負其責,不會出現(xiàn)互相推諉的現(xiàn)象,排除D項。14.歷史學家錢穆說:“皇室的權,總是逐步升;政府的權,總是逐步降?!毕铝惺穼嶓w現(xiàn)這一觀點的是西漢設立中朝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北宋設立樞密院A. B. C. D. 【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材料“皇室的權,總是逐步升;政府的權,總是逐步降”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分別是西漢、唐、宋時期加強君權、削弱相權的措施;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把持了選官大權,不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排除含的選項。故答案選擇D項??键c: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君主專制的演進15.中國古代實行君主集權于上、行政體制分權于下的權力制衡體制,它包含兩種專制模式,一是實行集體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體制之外另設機構,以達到分權的目的。下列選項包含這兩種專制模式的是。A.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B. 漢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設立軍機處C.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設置內閣制D. 明朝設置內閣制;清朝設立軍機處【答案】C【解析】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符合材料“實行集體宰相制度”;明朝設置內閣,符合“在正式行政體制之外另設機構,以達到分權的目的”,故C正確;宋朝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都屬于正式行政體制,故A錯誤;漢武帝“中外朝制度”并不符合“實行集體宰相制度”,故B錯誤;明朝設置內閣,也不符合“實行集體宰相制度”,故D錯誤。故選C。16.“他以地域結合的體系取代了人身結合的體系。作為一種政治方式,它奠基于必須永久固定的地域、以及以此為基礎的財產之上,這一體制通過地域來和它的公民打交道。公民已經定居在各個鄉(xiāng)區(qū)中了。一個人要成為雅典公民,首先必須成為一個鄉(xiāng)區(qū)的公民。氏族或胞族的關系不再支配他作為一個公民的責任了?!边@里的“他”指的是A. 梭倫B. 克里斯提尼C. 伯利克里D. 蘇格拉底【答案】B【解析】【詳解】由材料“奠基于必須永久固定的地域、以及以此為基礎的財產之上,這一體制通過地域來和它的公民打交道”符合打破血緣部落、設立地域部落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故選B;梭倫改革確立財產等級制,沒有涉及“通過地域來和它的公民打交道”,排除A;伯利克里改革時期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權利,不符合“始于”的限定,排除C;蘇格拉底是哲學家,不符合“通過地域來和它的公民打交道”,排除D。17.在古代希臘,規(guī)定議事會成員的任期為一年且不得連任,公民一生中任議事會成員的時間總共不能超過兩年,均進行抽簽選舉。這種輪流坐莊和抽簽選舉的參政方式A. 動搖部落貴族勢力對政權的控制B. 參政權利與公民財產沒有關系C. 可能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D. 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參政的機會【答案】C【解析】古希臘輪流坐莊和抽簽選舉的參政方式,忽視了參政者的個人素質和文化水平,可能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故C正確;材料主旨并不是打擊部落貴族勢力擊,故A錯誤;當時公民實行財產等級制,故B錯誤;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參政的機會,說法過于絕對,故D錯誤。故選C。18.十二銅表法采用固定罰金制,一些貴族依仗其錢財眾多隨意侵辱他人。于是,法官以受害人人身被侵辱所遭受的實際損害的大小作為判定賠償金額的標準。這體現(xiàn)出( )A. 法官可隨意解釋羅馬法 B. 法律注重保護私有財產C. 公平正義理念得到伸張 D. 法律優(yōu)先保護弱者利益【答案】C【解析】【詳解】材料體現(xiàn)了羅馬法的發(fā)展,材料中法官的判決時為了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受害人的利益,故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法律對人身權的保護,故排除 B項。由“固定罰金制”到根據(jù)“實際損害的大小作為判定賠償金額的標準”的變化體現(xiàn)的是公平,是對材料中“一些貴族”不正義行為的約束,故選C項。十二銅表法根本上維護的是貴族的利益,故排除D項。19.羅馬法學說匯纂中記錄這樣一個案例: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賠償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損失。原告說:“按照約定,衣服洗好后你應該妥善保管,事先應考慮到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你應使用鼠夾和鼠藥來預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連一只貓都沒有?!弊詈蠓ü倥卸ㄏ匆氯艘袚熑?。這一案例體現(xiàn)了羅馬法的原則是A. 原告證據(jù)優(yōu)先B. 提供證據(jù)的責任在陳述事實的一方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 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jù)題干,法官判定洗衣人要依照承攬之訴承擔責任,是因為洗衣人未能“按照約定”來辦事,這反映了羅馬法注重保護私有財產的特點,故D項正確;材料中強調是注重謹慎履行契約的原則,并不是原告證據(jù)優(yōu)先,故A項錯誤;材料中并沒有說明提供證據(jù)的責任在陳述事實的一方的信息,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說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旨,故C項錯誤。20.據(jù)記載,從1400年以后到1642年之間,英國國王沒有議會的批準,要提高稅收的企圖大多沒有實現(xiàn)。為籌款國王通常會和議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反映出英國( )A. 具有議會限制王權的傳統(tǒng) B. “君權神授”沒有歷史的根基C. 君主立憲制基本形成 D. 國家經濟管理權已歸屬議會【答案】A【解析】【詳解】“從1400年以后到1642年之間,英國國王沒有議會的批準,要提高稅收的企圖大多沒有實現(xiàn)”這說明英國議會限制王權具有久遠的傳統(tǒng),故A項正確;材料和“君權神授”無關,故B項錯誤;君主立憲制基本形成是在18世紀中后期,故C項錯誤;國家經濟管理權歸屬議會是在君主立憲制完善以后,故D項錯誤。21.沃波爾擔任財政大臣期間,領導著全體內閣成員實行一致的政策,并堅持讓不服從他領導的閣員離職。然而,在他任職時,他并未組織過內閣,也沒有在下議院領導過一個多數(shù)派。這說明當時A. 國王開始逐漸統(tǒng)而不治B. 帝國議會的作用很小C. 內閣成員與首相共進退D. 責任內閣制有待完善【答案】D【解析】【詳解】1689年頒布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英國國王開始逐漸統(tǒng)而不治,排除A;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規(guī)定帝國議會的作用很小,排除B;材料沒有反映內閣成員與首相共進退,排除C;由材料“全體內閣成員實行一致的政策,并堅持讓不服從他領導的閣員離職。然而,在他任職時,他并未組織過內閣,也沒有在下議院領導過一個多數(shù)派”,說明議會與內閣的關系沒有厘清,責任內閣制有待完善,故選D。22.法國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認為:美國聯(lián)邦制是“為了把因國家之大而產生的好處和因國家之小而產生的好處結合起來”。對作者觀點理解最全面的是( )A. 聯(lián)邦制加強了中央政府權力 B. 三權分立實現(xiàn)了分權制衡C. 地方各州自治權力不斷增強 D.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結合【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美國的聯(lián)邦制。依據(jù)所學可知,國家之大而產生的好處指中央集權,國家之小而產生的好處指地方分權,而美國的聯(lián)邦制是兩者的有機結合。A項表述不全面;B項材料并未體現(xiàn);C項錯誤,不合史實。所以應選D。23.美國國會議員的來源分為兩部分,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眾議員由各州人民選出。這體現(xiàn)了A. 聯(lián)邦與民主相統(tǒng)一B. 共和與聯(lián)邦相統(tǒng)一C. 分權與制衡相統(tǒng)一D. 集權與分權相統(tǒng)一【答案】A【解析】“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反映出各州具有一定獨立權力,是聯(lián)邦制的體現(xiàn),“眾議員由各州人民選出”體現(xiàn)出民主選舉色彩, 故選A項。共和是指權力執(zhí)掌者由選舉產生,參議員和眾議員的產生方式都屬于共和體制,不能體現(xiàn)材料中參議員與眾議員二者的差距,不選B項。分權與制衡是指美國國家權力劃分為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并且互相制約,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參議員與眾議員權力不同互相制約的內容,不選C項。材料僅表述了參議員和眾議員產生方式不同,體現(xiàn)不出集權與分權的統(tǒng)一,不選D項?!究键c】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fā)展美國共和制的確立美國聯(lián)邦制24.1882年,俾斯麥提出煙草專利法,遭帝國議會否決;1883年,議會中各反對黨攻擊俾斯麥政府的軍事開支;1887年,俾斯麥要求議會批準今后七年的軍事預算草案,而議員們只同意批準三年經費,直到皇帝下令解散這屆議會,重新選舉組成新議會,七年軍事預算提案才得以通過。這說明當時的德國A. 憲法規(guī)定的君主立憲政體遭到破壞B. 議會依法有效行使了對行政的監(jiān)督權C. 民主意識增長,宰相無力控制議會D. 帝國議會只是君主專制的一塊遮羞布【答案】【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俾斯麥提出煙草專利法,遭帝國議會否決,體現(xiàn)帝國議會制約首相權力;議會不同意批準七年的軍事預算草案,遭到皇帝下令解散議會,重新選舉議會,體現(xiàn)君主權力凌駕于議會之上。A項說法錯誤,德國是君主立憲政體,君主權力凌駕于議會之上,排除。材料不是議會依法行使監(jiān)督權,而是決策權,但決策權有名無實,排除B。俾斯麥提出煙草專利法,遭帝國議會否決;議員們只同意批準三年經費等都是民主的體現(xiàn),宰相無力控制議會,C項正確。帝國議會只是民主制度的一塊遮羞布,排除D。所以選C25.南京大學學者張海林先生認為,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清王朝的抵抗政策存在“揖民攘夷”政策,即除了正面與英法侵略者作戰(zhàn)、交涉外,還從側面組織力量進行第二條戰(zhàn)線的抵抗,即由地方官紳出面,召集民眾,組織團練,出擊和擾亂侵略者,而皇帝和地方官則佯裝與己無干,暗中進行操縱,給予扶持。據(jù)此可以推斷,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晚清政府A. 側重于創(chuàng)新作戰(zhàn)形式B. 得到民眾的積極支持C. 作戰(zhàn)手段較靈活D. 抵抗意識比較強烈【答案】D【解析】從材料可知,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清政府利用各種方式抵抗英法聯(lián)軍的侵略,說明了政府的抵抗意識比較強烈,D正確。材料中所涉及的作戰(zhàn)形式并非是清政府創(chuàng)新而來,A錯誤。材料中有“召集民眾”,但只是材料中的一小部分,并不全面,B錯誤。材料中的側面抵抗中的“擾亂侵略者”,并不屬于作戰(zhàn)手段,C錯誤。第卷(非選擇題共50分)二、材料分析題(26題15分,27題17分,28題18分共計5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 元光元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舉賢良,自董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當時未有黜落法,對策者皆被選,但有高下爾。此后,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制。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材料二 曹魏黃初元年,魏文帝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qū)別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材料三 (盧商)早孤,家窶(j,貧寒)困,能以學自奮。舉進士、拔萃,皆中。由校書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遷,至大理卿。擢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摘自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七材料四 唐太宗曾對吏部尚書杜如晦說:“今專以言辭刀筆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敗職,雖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請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別反映的是什么選官制度?并概括選官方式的演變。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三中的選官制度有哪些進步意義?(2)材料四說明了什么問題?(3)從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中,你能得出哪些啟示?【答案】(1)選官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選官方式:由推薦到考試。意義:打破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擴大官吏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加強中央集權。(任答三點即可得分)(2)問題:科舉制存在弊端,只注重考試成績而忽視品德。(3)啟示:用人制度直接影響到國家的興衰;選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zhèn)?。(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詳解】本題考查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聯(lián)系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1)從材料一的“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制”、材料二的“乃立九品官人之法”、材料三的“舉進士、拔萃,皆中”等信息可以看出,三則材料反映的分別是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根據(jù)選官制度的內容可知,選官方式由推薦到考試??婆e制的進步意義,應當聯(lián)系所學,從打破世家大族壟斷、擴大官吏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和加強中央集權等方面來回答。(2)材料中的“今專以言辭刀筆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敗職,雖刑戮之,而民已敝矣?!闭f明科舉制存在弊端,即注重考試成績而忽視品德。(3)從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中得出的啟示,可以根據(jù)材料信息并聯(lián)系所學,從用人制度對國家興衰的影響和選拔人才的標準等方面來回答。27.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以制度為重要內容的政治文明經歷了不斷演變的過程。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鴻業(yè),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職相參,總領百官,上下相監(jiān)臨,歷載二百年,天下安寧。漢書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內設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舉不法”。征和四年(前89年),又設置司隸校尉一職,掌察京師百官和近畿七郡。漢書武帝紀材料二 材料三 (明太祖)“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明史材料四 (清人趙翼說)“國初承前明舊制,機務出納悉關內閣雍正年間,用兵西北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值)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為宣召”。檐曝雜記請回答: (1)依據(jù)材料一列舉漢朝中央監(jiān)察制度的主要內容(2)材料二中圖一圖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稱各是什么?圖二反映的制度的推行有何意義?(3)明清時代是中國封建專制時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這一時代君主專制制度有哪些新的變化?(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演變的趨勢?!敬鸢浮浚?)內容:設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隸校尉監(jiān)察百官(2)圖一:三省六部制,圖二:行省制度。意義:該制度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3)明朝:廢丞相,設內閣,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清朝:設軍機處,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4)趨勢: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取消?!窘馕觥俊驹斀狻勘绢}考查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過程,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結合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1)漢朝中央監(jiān)察制度的主要內容,可以根據(jù)材料中的“置御史大夫”“又在丞相府內設置丞相司直”“又設置司隸校尉一職,掌察京師百官和近畿七郡”等信息分析得出。(2)從圖示可以看出,分別是三省六部制和行省制度。圖二為行省制度,該制度推行的意義應當聯(lián)系所學,從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是中國省制的開端等方面來回答。(3)從材料三的“罷丞相不設”和材料四的“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為宣召”可以看出,明朝廢丞相設內閣,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而清朝設立軍機處,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4)根據(jù)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演變的趨勢是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取消?!军c睛】對于古代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發(fā)展歷程,必須系統(tǒng)性掌握理解。主要包括:戰(zhàn)國時期的萌芽;秦朝時期的確立,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等;西漢時期的鞏固,如內外朝制度的形成、推恩令的頒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采納;隋唐時期的完善,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北宋時期的加強,如軍事、行政、財政方面的措施;元朝行省制的作用以及對后世的影響;明清時期的空前強化,如明朝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權分三司、內閣制的形成,清朝軍機處的設立,君主專制發(fā)展到頂峰。28.中西政治文化的差異及兩者的個性可以從多種維度來考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正式禪位嘉慶,但仍居養(yǎng)心殿掌控朝政;同年9月17日,華盛頓完成了第二屆總統(tǒng)任期,發(fā)表致合眾國人民,退出候選總統(tǒng)行列。材料二 在美國的復合共和國里,人民交出的權力首先分給兩種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權力再分給幾個分立的部門。因此,人民的權利就有了雙重保障,兩種政府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