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中國法制史的研究.doc_第1頁
淺談對中國法制史的研究.doc_第2頁
淺談對中國法制史的研究.doc_第3頁
淺談對中國法制史的研究.doc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談對中國法制史的研究 摘要:法制作為歷朝治理國家和管理經濟、社會生活的工具,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變革和完善的。由于歷史的發(fā)展是曲折復雜的,法制在其發(fā)展的進程中因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也呈現出極其紛雜的現象。但縱觀兩千多年的中國法制發(fā)展史,從總體上說,“因時變革,不斷發(fā)展、完善”是法律制度演進的主旋律。因此,正確對待中國傳統(tǒng)法制文化,科學地認識和闡述中國古代法制發(fā)展史,是推動中國古代法律法制不斷走向健全完善所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法制;歷史;文化 一、回顧中國古代法制法律的發(fā)展歷程 中國是個重視歷史的國家,從其產生之時起就十分重視各類歷史的記載和研究,法制史也不例外。最早記載中國法制內容的是夏、商、周時期的古籍尚書。最先使用“法制”一詞的是春秋時期的史籍左傳和國語。而且,自先秦到清朝,各代學者對當時法制和法制歷史的研究始終沒有中斷,并編寫出許多關于中國法制的史志和類書。其中,最早最典型的當屬漢書刑法志。從此點而論,中國法制史學科最遲形成于漢朝。清朝末年至民國年間,研究中國法制史的學者又用較新的方法發(fā)掘并了一批中國法制史資料,撰寫出許多中國法制史論著。盡管這些論著,由于時代的影響和學者本身的局限性,而存有許多需要商討之處,但其畢竟為中國法制史學科的創(chuàng)新奠定了基礎。 二、正確認識和評價中國傳統(tǒng)法制 “禮”和“刑”是兩種社會規(guī)范,共同構成中國古代法治文明基石,前者為指導性,強行性規(guī)范,以道德教化、倫理感化為基本取向。后者為禁止性、懲罰性規(guī)范,以刑罰制裁、強制鎮(zhèn)壓為主要手段。二者互相補充,相輔相成,共同完善了中國傳統(tǒng)法律體系。中國古代法律最初是通過中原地區(qū)各個部族之間的兼并征服戰(zhàn)爭與聯盟融合過程以及宗教祭祀禮儀等社會活動產生的。具體表現為“刑始于兵”和“禮源于祭祀”兩條基本途徑。因而分別形成了禮和刑兩種不同的法律淵源,法治文明體系貫穿著禮刑并用原則。中國古代法律起源發(fā)生在以家族宗族組織及其血緣親屬關系為紐帶建立起來的早期國家制度的基礎上,因而與宗法等級制度緊密結合在一起,具有顯著的宗法倫理道德性質。中國傳統(tǒng)法律與家族、宗族制度發(fā)展相一致,以維護家族、宗族及國家等團體利益與集體和諧為基本宗旨,法律突出強調的是社會成員的服從義務,個體以及整個社會的權利意識受到一定壓制。故其刑事立法、行政立法之類的公法體系異常發(fā)達,而民事立法方面的私法體系相對滯后。 三、全面認識和了解中國古代法律體系 在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中,律典是國家的刑法典,其內容是對有關違反國家和社會基本制度以及侵犯他人人身、財產犯罪行為進行刑事處罰的規(guī)定。律典屬于刑事法律的范疇,只是諸多法律中的一種。從古代法律的立法形式看,不僅名目繁多,有關法律形式的名稱以及各朝注重的法律形式也不盡一樣。如秦有律、命、令、制、詔、程、式、課等;漢有律、令、科、品、比;晉為律、令、故事;唐有律、令、格、式;宋于律令、格、式之外,重視編敕、又有斷例和指揮;元有詔制、條格、斷例;明、清兩代于律和各種法律形式的單行法外,廣泛適用例等。此外,歷朝還頒布了多種法律形式的地方法規(guī)。每一種法律形式都有其獨特的功能。以唐代為例,“律”是有關犯罪與刑罰的規(guī)定,“令”是指國家組織制度方面的規(guī)定和行政命令,“格”是皇帝臨時頒布的各種單行敕令、指示的匯編,“式”是國家機關的公文程式的辦事細則,各種法律形式共同組成唐朝的法律體系。中國古代法律如按內容分類,是由行政、經濟、刑事、民事、軍事、文化教育、對外關系等方面的法律共同構成的法律體系,其中行政法律是大量的。各種形式的法律,其體例結構既有綜合性編纂方式,也有大量的各類單行法律法規(guī)。以明代為例。除大明律、問刑條例和一些單行刑事法律外,有關行政方面的單行法規(guī)有數十種之多,如諸司職掌、六部條例、吏部條例、憲綱事類、宗藩條例等。明代還制定了不少經濟、軍事、學校等方面的單行法規(guī),制定了教民榜文這類民間訴訟和鄉(xiāng)里管理的單行法律,縣以上地方長官或衙門還以條例、則例、禁約、告示等形式頒行了大量的地方法規(guī)。 四、科學闡述中國古代法制的線索規(guī)律 對中國法制史的基本線索和規(guī)律,學界也存在一些不同看法。其中需要商榷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有些著述認為唐代以后法律制度沒有大的發(fā)展。事實上,宋元至明清是中國古代法制走向更加成熟的時期,也是中華法系進一步完善的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明代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頒行了大量的經濟類法律,其涉及內容之廣泛,為前代所不及。隨著中央集權制的強化,行政方面的立法多方位完善。地方立法在明清兩代成績斐然,僅現見的這類單行法規(guī)就達上百種。在民族立法方面,清代頒行了許多重要的法律,達到了中國歷代王朝民族立法的高峰。即是刑事法律,無論從內容上還是法典編纂體例上,也都有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這一歷史時期的西夏、遼、金、元、清諸朝的法律,因融入了契丹、女真、蒙古文化及其民族習慣,更體現出了中華各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法系的特色。 五、注重運用科學正確的研究方法 中國古代法制史的研究對象是歷史上的法律和法律制度,涉及到法律思想和法學的各個領域,同時又與史學相貫通。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法制史,應結合本學科的特點,采法學方法與治史方法之長,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研究中國法制史,可以正確分析中國法制史的具體史實,可以認清中國法制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可以區(qū)分中國古代法制史的精華和糟粕,可以總結中國古代法制史的經驗和教訓。 (2)認清各種類型法律制度的特點。學習中國古代法制史還必須認清中國歷史上各種類型法律制度的特點。主要認清各種類型的法律制度分別建立于何種經濟基礎之上,分別代表哪些階級和集團的利益,分別具有何種不同于前代的建樹。 (3)探討各種類型法律制度的沿襲和變化。學習中國法制史必須注意探討各種類型法律制度的沿襲和變化,特別是變化。歷史告訴我們,某種類型的法律制度在產生以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沿襲中有發(fā)展,在發(fā)展中有變化。當變化達到一定程度時,較低類型的法律制度便轉化成較高類型的法律制度。 參考文獻: 1馬新福.中國法制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02) 2丁建英.淺談中國法制史的研究方法J.政府法制,xx(24) 3徐忠明.關于中國法律史研究的幾點省思J.現代法學,xx(01) 作者簡介:黃可嘉(19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