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學類論文-論珠江三角洲的農業(yè)生產形式—桑基魚塘.doc_第1頁
農林學類論文-論珠江三角洲的農業(yè)生產形式—?;~塘.doc_第2頁
農林學類論文-論珠江三角洲的農業(yè)生產形式—桑基魚塘.doc_第3頁
農林學類論文-論珠江三角洲的農業(yè)生產形式—?;~塘.doc_第4頁
農林學類論文-論珠江三角洲的農業(yè)生產形式—桑基魚塘.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林學類論文-論珠江三角洲的農業(yè)生產形式桑基魚塘?;~塘是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農業(yè)生產形式。即桑地依賴于魚塘肥泥,養(yǎng)蠶依賴桑葉,而魚塘則依賴于蠶屎、蠶沙這樣互相依存的形式。珠江三角洲蠶區(qū)布滿著“?;~塘”,這種生產形式一直延續(xù)至今。1992年,?;~塘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間少有美景、良性循環(huán)典范”。一、珠江三角洲蠶桑業(yè)的興起和發(fā)展廣東蠶桑生產有悠久的歷史,產絲量歷史上曾名列前茅。珠江三角洲既是廣東省的糧倉,又是盛產蠶桑、塘魚、甘蔗的重要基地。它是由東、西、北三江匯合沖積而成的肥沃大平原。地處北回歸線以南,自然條件是亞熱帶氣候環(huán)境,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終年無雪,四季常春,適宜于各種農作物生長。桑蠶的飼養(yǎng)一年達八至九造。區(qū)內河網密布,特別是基水地區(qū),四面河涌縱橫,桑基魚塘交錯其間,交通方便,對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活躍城鄉(xiāng)經濟,具備了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1。珠江三角洲是廣東省種桑養(yǎng)蠶的重要地區(qū),蠶桑業(yè)是珠江三角洲的重要經濟作物。南海、順德、中山、三水等地的桑地面積約占全省桑地面積百分之七十五,產繭量占全省百分之九十左右,成為我國著名的生絲產地,和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并列為我國三大蠶桑區(qū)。蠶業(yè)起源于我國,有四千多年的歷史,而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區(qū)蠶桑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與中原和長江流域比較,是稍遲而且緩慢的。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在廣東省南部的珠崖(今海南島),西部的德慶,北部的連州,以及中部的廣州附近等一帶地區(qū),女子已有進行“桑蠶織績”和“采桑飼蠶”的種桑、育蠶、絲織的生產活動了2。漢朝建安中,交州剌史步隲到南海(今廣州附近一帶地區(qū))觀察地勢時,見到廣州附近一帶“高則桑土,下則沃衍”,反映了當時廣州附近已利用高地種植桑樹3。唐代,廣州已成為我國通往外地的港口,各地的商人和外國人都相繼來廣州貿易,販運絹絲,農業(yè)生產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當時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區(qū),已是“田稻再熟,桑蠶五收”。唐、宋時期,中國經濟重心日漸南移。北宋末年,大批士民渡嶺南來,散居于珠江三角洲,大規(guī)模興修水利和圍墾土地。北宋徽宗期間,珠江三角洲地區(qū)修筑了“桑園圍”。珠江三角洲的蠶桑生產已伸展到南??h的九江、沙頭和順德縣的龍江、龍山一帶4。明初,珠江三角洲蠶桑除相繼在西、北江沿岸的南海、順德、中山、新會、番禺等一帶地區(qū)發(fā)展外,還向東江沿岸的東莞、增城,北江沿岸的清遠等縣擴展。順德縣的平步村已是“四月蠶成麥亦收”,“夏末糶谷春賣絲”。南??h的西樵居民,一年衣食的支出都靠種茶和蠶桑解決5。廣州府南海等八縣,有夏稅畦桑共四萬七百五十一株,東莞、增城、香山等縣已有小黃桑種植。珠江三角洲蠶桑生產,主要蠶桑產地如南海的九江,順德的龍山、龍江,尚未圍墾利用之前,只能分布于高地,進行小面積的種植。明中至清初,珠江三角洲蠶業(yè)生產,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生產力的提高,而土地的利用也有所改進。基地和水塘布局的生產形式相繼出現(xiàn)。隨著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中心,廣東絲織品更遠銷海外,蠶業(yè)的商品性日益增大。廣州府各縣已是“男勤稼穡,女務蠶?!钡氖r6。順德縣的龍江這時也出產了著名的絲織品“玉階”和“柳葉”,并成為廣東的貢品7。1530年,佛山的絲織業(yè)已發(fā)展到相當規(guī)模的生產,整個絲織行業(yè)劃分為十八行,進行分工分業(yè)的生產8。由于對絲織品的需要增加,珠江三角洲的南海、三水、東莞等縣的桑地面積更為擴大,廣東蠶造由唐代桑蠶一年五收發(fā)展為“廣蠶歲七熟,閩則八熟”。同時,廣東絲織品如線紗、牛郎綢、五絲、八絲、云緞、光緞已遠銷國內外,享有聲譽。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寫道:“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這是反映當時廣東絲織品的品種、質量和對外貿易的概況寫照。鴉片戰(zhàn)爭以后,受到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刺激,生絲大量出口。桑塘地區(qū)不斷擴大,桑地面積也隨而增加,加速了珠江三角洲蠶桑生產的發(fā)展。南海、順德等縣部分地區(qū),已經是有桑塘無稻田的地區(qū)了。種桑和養(yǎng)魚相結合的專業(yè)化生產,已占農業(yè)生產的首位或第二位。甚至出現(xiàn)了“棄田筑塘,廢稻樹桑”的高潮,居民以“農桑養(yǎng)蠶為業(yè)”9。二、基塘的形成與修筑桑園圍1、圍“?!敝羾昂!敝潦侵笇⒁恍┖佑慷氯蛉χ优詠硇拗商痢T缭谑氖兰o中期,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地區(qū)的勞動人民已經結合修建水利來“堵河筑堰而養(yǎng)魚”了。據史料載:明中,順德縣陳村等地區(qū)的“筑海為池者”,更是“輒以頃計”。圍“海”筑塘的生產活動,六百多年來不斷發(fā)展,三百多年前相當盛行。廣東新語則說:這種“筑海為池”的活動,已遍布于“廣州諸大縣村落”。后來,由于河流逐漸變狹,圍“海”筑塘潛力已不大,又跟不上?;~塘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圍“?!敝恋纳a活動就逐漸減少了10。2、挖田筑塘唐宋以前,珠江三角洲不少部分地區(qū)都是面臨大海,地勢低洼,水患嚴重威脅著生產和人民生活。因此,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據地區(qū)特點,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把低洼的土地挖深為塘,將泥土復于四周成基。既可收到地盡其利,又可收到降低地下水位有利生產的效果,便組成基、塘的生產形式。因這些平曠低洼地勢,挖塘蓄水養(yǎng)魚,不但可以發(fā)展生產,又能使挖塘的余泥填高部分地面,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水患。這是當時勞動人民改造自然,充分利用低洼地發(fā)展生產的方法之一。清中,由于受蠶桑業(yè)商品經濟的促進作用,不少洼田被改成魚塘,洼田地區(qū)變成基塘地區(qū),南海縣的九江、順德縣的龍山、龍江等鄉(xiāng),不少池塘都是挖田筑成的。鴉片戰(zhàn)爭后,蠶桑生產畸形發(fā)展,原來已有基礎的基塘區(qū),更大規(guī)模的挖田筑塘,出現(xiàn)“人與魚共命,魚與谷爭秋”的情景,挖田筑塘的風氣,向鄰鄉(xiāng)及其附近擴展,達到歷史上的高峰。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的河涌密布和“地勢低洼,水潦頻仍”,是形成基塘區(qū)的基礎。圍“?!敝梁屯谔镏粒钱?shù)貏趧尤嗣窀脑焱莸?,利用自然的主要途?1。3、修筑桑園圍珠江三角洲大規(guī)模農業(yè)開發(fā)是在唐宋以后。此時,人們?yōu)榉篮樗?,保護農田,已開始建造堤圍。據史志記載,北宋時沿江已建有堤圍十余座。從堤圍發(fā)展趨勢看,早期的堤圍多建在珠江三角洲的上中部。建于宋代的西江、北江上的堤圍絕大多數(shù)在鶴山南海一線西北。據羅格圍志載:宋代南??h的西北部始筑堤圍,最早有北江的羅格圍,這段堤圍長26005丈,捍衛(wèi)農田400頃。其次是北江的大富南圍、大富北圍和西江干流左岸的桑園圍,筑堤規(guī)模較大。如桑園圍,分東、西圍,“西圍自三水飛鵝翼起至龍江河澎圍尾止”,長“萬二千余丈,捍田千百頃”12。桑園圍修建于1101年至1125年,堤長14700丈,捍衛(wèi)農田面積1500頃。據宣統(tǒng)二年(1910)南海縣志載:“雍正五年(1727),桑園圍,海舟堡屬之丫基,采石修筑,桑園圍修筑用石自此始”。據此記載,桑園圍到清初才開始在部分基段上改用石方修筑,而始筑桑園圍時極可能是用泥疊成的。桑園圍是宋代位于珠江三角洲最南面的河岸堤圍,堤大且長,用泥修筑;桑園圍的修筑東西兩基均“遵海捍筑不與水爭地”,并根據當?shù)匚鞅备?、東南低的地勢和在桑園圍“下流之水較上流差四、五尺”,故筑堤留口,在圍東南角的倒流港和龍江滘兩水口,“不設閘堵水”,讓圍內水及江“水從外灌入圍內,互相宣泄?!奔磳⑸@圍修成開口圍而不筑成閉口圍。據清同治十三年(1874)南??h志載:“邑內江防之最巨,無過桑園圍,形勢與它圍不同,它圍形如碗,桑園圍形如箕,東西兩堤皆從上游建瓴之地,依山筑堤,從高而下,順水性,送至下流而止,而下流之水較上流差四五尺,故圍盡處,甘竹、龍江兩口,其水從外灌入圍內,互相宣泄?!?3筑堤后,洪水泛濫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珠江三角洲農田受泥沙淤積的機會也因而大為減少,地勢低洼的狀況被固定下來。據新建南??h桑園圍石堤碑記載:“田之未圍堤也,大水浸之則泥沙加積焉,一年積二三分之泥沙,百年積高一二尺之田地,自有堤而田無水患,地亦不復加高?!钡虈粌H在數(shù)量上不斷增加,而且不斷地加高培厚,小圍聯(lián)成大圍,土圍改成石圍,有些地方大圍之內又建起子圍。如著名的桑園圍內就有東方子圍、五約子圍、南方子圍等。三、果基魚塘向?;~塘發(fā)展在農業(yè)生產的商品化過程中,珠江三角洲出現(xiàn)了新的生產結構方式“果基魚塘”、“?;~塘”?;恋睦?,最先還是“鑿池蓄魚”,基面“樹果木”而成為果基魚塘?;恋貐^(qū)的果基魚塘布局出現(xiàn)在明初池塘養(yǎng)魚興起之后。原不很適應果木生長的低洼地區(qū),利用堆土筑墩或挖土筑基,以填高地勢,相對降低地下水位種植果樹。更利用凹陷的積水池進行養(yǎng)魚,以收到果魚兩利,后人稱為“果基魚塘”。明萬歷年間,南??h九江地區(qū)的塘基,人們將低洼積水地或易淹的農田挖深作池塘,挖出的泥土培于池塘四周以為基,池中養(yǎng)魚,基上栽植荔枝、柑橘、龍眼等果樹14。珠江三角洲的“?;~塘”布局,是明代后興起的。因“?;~塘”布局能夠很好地把養(yǎng)魚業(yè)和蠶桑業(yè)的生產結合起來,成為比較更合理連環(huán)性生產體系。這是“果基魚塘”所沒有的。據史料記載,明末“?;~塘”興起和發(fā)展地區(qū),主要在珠江三角洲西北部的桑園圍和古勞圍內,其中以南??h的九江,順德縣的龍山、龍江,高鶴縣的坡山等鄉(xiāng)發(fā)展較快15。到清初,由于國際貿易對絲綢需求的擴大,種桑養(yǎng)蠶的獲利大大超過了水果的收益。蠶桑不斷發(fā)展之后,有些地方的“果基魚塘”仍然繼續(xù)保存甚至發(fā)展,而另一些地方的果基魚塘很快衰落。史志稱“民多改業(yè)桑魚,樹藝之夫,百不得一”16。不少地區(qū)從原來的果基魚塘生產形式大量改為桑、塘專業(yè)性生產。如南??h九江鄉(xiāng)一帶,明嘉靖年間蠶桑還未普遍發(fā)展,婦女日常勞動是紡織,而龍眼又遍野,那時大面積自然是“果基魚塘”了17。此后,果基魚塘的生產方式,逐漸演變?yōu)椤疤烈责B(yǎng)魚,堤以樹?!钡纳;~塘代替了原來的果基魚塘生產,這樣就較好地解決了低洼地積水內澇的問題。果基向桑基的發(fā)展,為珠江三角洲塘魚、蠶絲出口的貿易打下了基礎。廣東新語對廣州和南海等地?;?、果基與魚塘的記載:在各縣“廣州諸大縣村落中,往往棄肥田以為基,以樹果木。荔枝最多,茶、桑次,柑、橙次之,龍眼多樹宅旁,亦樹于基。基下為池以畜魚,歲暮涸之,至春以播稻秧,大者至數(shù)十畝。其筑海為池者,輒以頃計”。珠江三角洲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生產模式:嶺南肥美的稻田被棄,農民筑田為基,或筑海為池,基上植果、植桑、植茶,基下為池養(yǎng)魚。人們已經改變了傳統(tǒng)的耕作方式,充分地利用土地的空間與輪作的時間,以求最佳的經濟效益。當時已形成了包括南??h的九江、海洲、鎮(zhèn)涌、金甌、緣潭、沙頭、大同等鄉(xiāng),順德縣的龍山、龍江等鄉(xiāng),香山縣的小欖和鶴山縣的坡山、維敦等連為一片的“?;~塘”專業(yè)生產區(qū)域18。?;~塘,種桑養(yǎng)魚,已經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重要商品生產。嶺南人把種桑養(yǎng)蠶繅絲農業(yè)生產與農產品加工結合為一條龍。由于?;~塘帶來的農業(yè)生態(tài)文明而產生的良性循環(huán),促進了桑蠶生產發(fā)展,并牽動了繅絲的發(fā)展。據廣東新語載:“計一婦之力,歲可得絲40余斤”;“計一畝之地,月可得葉500斤,蠶食之得絲4斤,家有10畝之地,以桑以蠶,亦可充八口之食”。正如廣東新語提到:果基魚塘與?;~塘這一新的生產結構所帶來的直接的經濟效益,便是使嶺南人在商品經濟之路上富裕。屈大均生動地描繪了在商品經濟之路上發(fā)家致富的新型農民的形象“左手數(shù)魚,右手數(shù)錢”。四、桑基魚塘與堤圍的結合1、建堤圍后筑基塘從基塘與堤圍結合的方式看,主要是建堤圍后筑基塘。據史料記載,堤圍內的?;~塘有:南??h九江鄉(xiāng)五子圍,“內護?;~塘二十二頃”;東方子圍,“通圍內?;~塘六十六頃”19。人們根據地區(qū)特點,因地制宜地把低洼的土地挖深為塘,將泥土復于四周成基,既可收到地盡其利,又可收到降低地下水位有利生產的效果,便組成了基、塘的生產形式20。如“秀麗圍,近年業(yè)蠶之家,將洼田挖深取泥覆四周為基,中凹下為塘,基六塘四,基種桑,塘蓄魚”21。2、先挖基塘后筑圍據史料載:順德縣福安圍,圍內基塘共四十頃余;??祰?,內包煙戶?;~塘五千八百畝;合安圍,內包?;~塘一百畝;東園圍,內包?;~塘四百畝;北輔圍,內包?;~塘一千畝;樂成圍,內包?;~塘二千一百余畝;龍樂圍,內包?;~塘七百一十畝;南華圍,內包?;~塘四百畝;永福圍,內包?;~塘二千零五十畝;富安圍,內包?;~塘二千八百零二畝,合德圍,內包?;~塘二千七百四十六畝;大成圍,內包?;~塘二千八百六十七畝;東洲圍,內包?;~塘一百三十二畝五分;安定圍,內包桑基魚塘六百三十八畝;長樂圍,基塘三十六頃;凌化圍,基塘二十七頃余;里沙圍,基塘約十頃余;永豐圍,基塘三十余頃;北洲圍,基塘約十余頃;沙嘴圍,基塘約十頃余;康圍,每鄉(xiāng)涌口各一基塘22。一縣之內,就有20余座堤圍內包有?;~塘,少者百畝,多者五千余畝,可見?;~塘與堤圍的結合多么普遍了。如順德縣志記載:“舊有大墩障,僅圍南便田畝,東北無圍閘攔束,每逢潦至,水從徑口逆入橫流堡內,田禾盡沒,基塘半空同治三年春,鄉(xiāng)紳倡筑大圍名曰玉帶告成后,洼田盡變沃壤,租息比舊倍增”。這也說明,桑基魚塘不能單獨抵御洪潦,有必要筑堤圍來保障基塘和田地的正常生產。稻田改作桑基魚塘之后,一方面因田基培高而免除了水潦之患;另一方面因基種桑,塘養(yǎng)魚,桑葉飼魚,魚屎肥塘,塘泥培桑,形成良性循環(huán)。在循環(huán)中,各種物質得以充分利用,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史志中也多有改田為塘后,“收入自倍”,“十倍禾稼”的記述。這樣,堤圍為農田提供了保障,?;~塘的高收入,又為修筑堤圍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來源。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