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對應學生用書第276頁)知識梳理一、古代中國的改革1商鞅變法(1)時間:公元前356年。(2)背景:戰(zhàn)國時期,秦國落后于六國,秦孝公為富國強兵,任用商鞅實行變法。(3)內容經濟上: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tǒng)一度量衡。政治上: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縣制;制定秦律;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思想上:“燔詩書而明法令”。(4)影響和評價:商鞅變法是戰(zhàn)國時期較為徹底的一次改革運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基礎。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促進北魏社會的發(fā)展,孝文帝實行改革。(2)內容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調制;設立三長制,健全縣以下地方基層政權。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政策和移風易俗,促進民族融合。(3)影響和評價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進程,為結束分裂重新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3王安石變法(1)時間:1069年。(2)背景: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費,形成積貧積弱局面,引起嚴重的社會危機。(3)內容理財之法:推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強兵之法:整頓軍隊,推行保甲法、將兵法、保馬法,設軍器監(jiān)等。取士之法: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唯才用人等。(4)影響和評價增加了政府收入。提高了軍隊戰(zhàn)斗力。一定程度上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二、近代歷史上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1)背景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死锩讈啈?zhàn)爭的失敗充分暴露了農奴制的弊端。(2)內容頒布“二一九法令”,廢除農奴制。實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進行教育、軍事方面的改革。(3)影響積極影響:廢除農奴制,是俄國向近代化邁進的重要步驟。消極影響: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2日本明治維新(1)背景明治維新之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封建落后?!昂诖录焙竺媾R嚴重的民族危機。武裝倒幕,推翻了幕府統(tǒng)治,建立明治政府。(2)內容政治上:實行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實行四民平等;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經濟上:殖產興業(yè);承認土地私有制,統(tǒng)一征收地稅,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文化及生活習俗上:倡導“文明開化”。軍事上:實行義務兵役制,改進軍事裝備,培養(yǎng)軍事人才。(3)影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成為先進的工業(yè)國;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亞洲第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對外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給亞洲鄰國造成了巨大的災難。3戊戌變法(1)時間:1898年。(2)背景: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戰(zhàn)敗,民族危機加深;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康梁維新思想的傳播。(3)內容政治上:鼓勵官紳士民上書言事;諭令各省督府舉薦新政人才;精簡機構,裁減冗員,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yǎng)的特權,準其自謀生計。經濟上:鼓勵發(fā)展農工商業(yè),獎勵創(chuàng)新發(fā)明;鼓勵商辦鐵路、礦業(yè);改革財政;興辦郵政。文化教育上: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學堂,在京師設立大學堂,籌設專門學堂;鼓勵私人辦學,選派留學生到海外留學;準許民間創(chuàng)立報館;設立譯書局。軍事上:裁汰舊軍,編練新軍。(4)影響:是一次愛國運動,也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開創(chuàng)了新的時代風氣、社會輿論和思想觀念??记榫?考查的主題不拘泥于國家考試大綱的“考試范圍”和教科書內容,其選取的標準主要源自課程標準不是具體的模塊學習內容要點,而是整個模塊的學習指向“了解改革的歷史背景和進程,改革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科學地認識和評價改革,理解歷史發(fā)展的多樣性,認識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增強對社會的歷史責任感,進一步認識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只要能承載這一目標的素材均可進入命題人的視野之中。2突出對“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的考查。由于試題材料選取的依據不是所學的具體知識和特定知識,而是隨機選取的、學生普遍感覺陌生的、教材之外的不確定知識,因此題目重點考查的并非對特定陳述性知識的簡單再認、再現(xiàn)能力,而是在具體學習過程中積累總結提升而來的程序性知識分析同類問題的方法、能力及規(guī)律性認識,也就是對歷史學科本身所固有的學習規(guī)律和學科素養(yǎng)的運用能力。3從時段看,中國古代史是考查的重中之重,除2019年全國卷、2019年全國卷和2019年全國卷、全國卷涉及中國近代的戊戌變法、清末新政、現(xiàn)代中國改革及清末街道管理改革,其他9題均與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改革相關;從涉及的內容看,既有王莽改制、兩稅法、清末新政等重大歷史事件,又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山澤管理制度改革、法律改革、廟號改革,唐朝的幣制改革、譜牒改革,清朝的盟旗制度和養(yǎng)廉銀制度等相對冷門、專業(yè)性較強的歷朝歷代具體政治、經濟制度和政策的調整。4從材料呈現(xiàn)方式看,以文字材料為主,較少采用一手材料尤其是整段的文言史料,材料通常以縮寫、改寫、摘編的方式呈現(xiàn),層次大多為“補充介紹背景列舉改革措施內容交代結果影響”的三段式結構,不在閱讀上設置人為障礙,重點考查對材料的閱讀理解和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5頻繁使用“概括”“指出”“說明”與“簡析”(“分析”)等設問提示語,求答語則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內容”“作用”“意義”和“影響”上,總體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點或內容,以及簡析改革的作用(意義、影響)上,以深刻認識改革內容與時代背景、歷史影響之間的互動關系??枷蛱骄靠枷蛞豢疾槟骋桓母锏谋尘啊热?、特點及影響例1(2019全國卷)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北周武帝時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條,“條流苛密,比于齊(北齊)法,煩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導致“上下愁怨”“內外離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開皇初年兩次“更定新律”,史謂開皇律。隋朝統(tǒng)治者鑒于北齊律“法令明審,科條簡要”,將其作為制定開皇律的主要參考,并“采魏、晉刑典,下至齊、梁,沿革輕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廢除“前代鞭刑及梟首”等“苛慘之法”,“以輕代重,化死為生”;定罪500條,刪繁就簡,比舊律減少死刑81條、流放刑154條、勞役刑等一千余條。唐朝官修史書評價開皇律“刑網簡要,疏而不失”。據隋書(1)根據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點。(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隋代開皇律制定的意義。(8分)【解析】第(1)問,根據“隋朝統(tǒng)治者鑒于北齊律法令明審,科條簡要,將其作為制定開皇律的主要參考,并采魏、晉刑典,下至齊、梁,沿革輕重,取其折衷”可知對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擇善而從;根據“廢除前代鞭刑及梟首等苛慘之法,以輕代重,化死為生比舊律減少死刑81條、流放刑154條、勞役刑等一千余條”可知改變了北周的嚴刑峻法,減輕刑罰;根據“刑網簡要,疏而不失”可知法律條文簡要而不繁瑣。第(2)問,根據“隋朝統(tǒng)治者鑒于北齊律法令明審,科條簡要,將其作為制定開皇律的主要參考,并采魏、晉刑典,下至齊、梁,沿革輕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可知總結和發(fā)展了前代立法的經驗;根據“廢除前代鞭刑及梟首等苛慘之法”可知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開皇律為隋朝發(fā)展與強盛提供了保障,并為后世法制建設,特別是唐代的法制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敬鸢浮?1)特點:改變了北周的嚴刑峻法,減輕刑罰;對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擇善而從;法律條文簡要而不繁瑣。(2)意義:總結和發(fā)展了前代立法的經驗;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為隋朝發(fā)展與強盛提供保障;為后世法制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枷蚨\用改革的有關理論考查陌生的改革事件例2(2019全國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門負責管理北京的街道與溝渠、河道,“嚴且備矣”,但“究其實,無一人過問”,以致北京城“糞土載道,穢污山積”,“洋人目之為豬圈,外省比之為廁屋”。清政府每年出資修繕,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項皆被官員私吞,并沒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繕。戊戌變法時期,清政府令“各衙門即行查勘、估修,以壯觀瞻,并大清門、正陽門外,菜蔬雞魚攤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擺設”。對此改革,“官吏閭民,皆稱不便”,更有官吏慫恿百姓聯(lián)名反對。據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舊與布新,兩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茍不務除舊而言布新,其勢必將舊政之積弊,悉移而納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啟超戊戌政變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難及啟示。(7分)【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中“有很多部門負責管理北京的街道與溝渠、河道但究其實,無一人過問”可知政出多門,互相推諉;根據“糞土載道,穢污山積”“洋人目之為豬圈,外省比之為廁屋”可知城市宜居性差,影響城市形象;根據“清政府每年出資修繕,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項皆被官員私吞”可知日常維護不力,經費被官吏貪污;根據“洋人目之為豬圈”并結合近代中國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可知受西方的影響。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大清門、正陽門外,菜蔬雞魚攤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擺設”“官吏閭民,皆稱不便”可得打破了百姓習慣;根據“清政府令各衙門即行查勘、估修,以壯觀瞻”“更有官吏慫恿百姓聯(lián)名反對”可知改革觸動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難可知,改革既要除舊又要布新,不可偏廢;除舊弊難免觸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氣和毅力;改革需要強有力的領導;改革應以人民的福祉為宗旨。【答案】(1)原因:西方的影響;政出多門,互相推諉;城市宜居性差,影響城市形象;日常維護不力,經費被官吏貪污。(2)困難:改革觸動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習慣。啟示:改革既要除舊又要布新,不可偏廢;除舊弊難免觸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氣和毅力;改革需要強有力的領導;改革應以人民的福祉為宗旨??枷蛉浴笆疯b功能”為抓手,隱性考查當前社會熱點問題例3(2019全國卷)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新中國工資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沒有大的變動。1978年9月,中共中央發(fā)出通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組織力量調查研究,提出工資改革意見。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資制度。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有關決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變腦力勞動者報酬偏低的狀況。隨后,中央決定于1985年進行工資改革,其原則:企業(yè)職工的工資和獎金要同企業(yè)的經濟效益高低、個人貢獻大小掛鉤,職工工資總額同企業(yè)經濟效益按比例浮動;要逐步適當拉開職工收入的檔次,改變平均主義狀況;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中央兩級機關,以及全國性的重點大專院校和科研、文化、衛(wèi)生事業(yè)單位,其他各級機關和事業(yè)單位歸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管理;國營企業(yè)實行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的辦法以后,國家不再統(tǒng)一安排其職工的工資改革與工資調整;使絕大多數工作人員的工資都有一定的增加,對中青年業(yè)務骨干、中小學教師給予適當照顧。摘編自莊啟東等新中國工資史稿(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80年代工資改革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80年代工資改革的意義。(7分)【解析】本題考查的20世紀80年代的工資改革雖然沒有直接的書本知識作為依托,但教材中新時期的改革開放的發(fā)展進程可供參考。第(1)問,從改革的推進方式、內容等多角度提煉和概括。第(2)問,從積極方面入手,從直接影響和深遠影響兩個角度分析?!敬鸢浮?1)特點:逐步推行,漸進改革;落實按勞分配原則;實行政企分開、分級管理;向腦力勞動者適當傾斜。(2)意義:改變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資制度;提高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規(guī)律認知一、改革的含義和分類1含義改革是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因此,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分類(1)從程度上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fā)生根本性變化。(2)從內容上看,分為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文化改革。(3)從性質上看,可分為奴隸制改革、封建性質的改革、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奴隸制改革:梭倫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封建性質的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歐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戊戌變法、美國羅斯福新政。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蘇聯(lián)、東歐的社會主義改革,中國的改革開放。二、歸納“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會發(fā)展趨勢:經濟條件根本原因。2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主要原因。3社會危機:內憂(財政危機、三大矛盾導致政治危機)、外患(民族危機)必要條件。4改革力量:階級條件組織條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識:思想條件主觀條件。6外部因素:催化劑、導火線直接原因。三、改革的一般原因1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fā)展,順應社會發(fā)展趨勢、建立新的生產關系的需要。如商鞅變法、俄國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等。2緩解社會危機,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實現(xiàn)富國強兵,緩和階級矛盾,緩和民族關系等)。如王安石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長。少數民族為吸收漢族的先進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進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漢族吸收少數民族特長的改革,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4達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實現(xiàn)富國強兵)、歐洲宗教改革(適應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羅斯福新政(應對經濟危機的需要)。四、歸納“改革結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評定“改革的結局”一場改革的成敗與否,不能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要看這一改革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是否得到維持。判斷改革的成功與否有兩個主要標志:一是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斷。即改革達到了預期目標,有利于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同時不管改革者處境怎樣,都能繼續(xù)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分析“改革成敗的原因”的方法(1)看是否符合當時歷史發(fā)展的潮流。(2)看當時力量對比: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5)看內外環(huán)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開展和執(zhí)行。五、評價改革的原則及對改革規(guī)律性的認識1原則(1)歷史唯物主義的標準:放在其所屬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去加以評價,不要以現(xiàn)代人的標準去衡量。應該首先分析當時的歷史條件、歷史要求,再看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適應或者違背了這一歷史要求,它對社會歷史發(fā)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據此,對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辯證唯物主義的標準:要辯證、全面地去評價。(3)社會發(fā)展的標準:是否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是否促進了社會進步。2認識(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進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fā)展進步,必須與時俱進,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會因損害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不會一帆風順,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趨勢,與時俱進,因時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敗具體原因要看改革派與保守派雙方力量對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適合國情的改革之路。提能訓練1(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國之俗,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勸以賞,而不可歷以名。被險而帶河,四塞以為固,地利形便,蓄積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勢而吞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摘自淮南子要略材料二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民弱,國強;民強,國弱。國為善,奸必多。國富而貧治,曰重富,重富者強;國貧而富治,曰重貧,重貧者弱。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商君書(1)根據材料一,概括“商鞅之法”的動力有哪些?(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變法的基本理念,聯(lián)系所學知識說明商鞅在變法中是如何貫徹這一理念的。(9分)【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秦國之俗,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勸以賞,而不可歷以名”得出秦國民風民俗的現(xiàn)實需要;根據材料一“被險而帶河,四塞以為固,地利形便,蓄積殷富”得出秦國地理環(huán)境和物質條件的優(yōu)越;根據材料一“孝公欲以虎狼之勢而吞諸侯”得出秦孝公的強烈愿望。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得出弱民,即將國家與人民對立。第二小問,結合商鞅變法中有關“弱民”措施加以說明即可?!敬鸢浮?1)動力:秦國民風民俗的現(xiàn)實需要;秦國地理環(huán)境和物質條件的優(yōu)越;秦孝公的強烈愿望。(2)理念:弱民,即將國家與人民對立。貫徹:實行文化專制,焚毀詩書,禁止民眾閱讀、傳播;實行連坐法,加重對民眾違法的處罰力度;重農抑商,對商業(yè)征收重稅,并將山林和湖泊收歸國有等。2(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魏主曰:“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蔽簳牧隙蔽簳r一位皇帝決心把都城遷到洛陽,但遷都的決定遭到許多鮮卑貴族的反對。于是,公元493年,這位皇帝以南征為名,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一路上秋雨連綿,道路泥濘,長途跋涉的鮮卑貴族和官兵們疲憊不堪,到洛陽后不愿意繼續(xù)前進了,于是這位皇帝趁機說,“行軍中途,怎么可以無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繼續(xù)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陽,次年正式遷都南朝官員陳慶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陽經濟、文化興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說:“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xiàn)在才知道中原地區(qū)禮儀興盛,人才濟濟,難以言傳。”(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魏孝文帝遷都的原因。(8分)(2)孝文帝遷都有什么歷史影響?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7分)【解析】第(1)問,從政治、經濟、文化、新舊都城的地理位置等方面進行分析。根據材料一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于政治改革上的考慮,遷都是為了沖破鮮卑族上層貴族對改革的阻力,取得漢族地主對改革的支持。在舊都平城,鮮卑族守舊勢力是占據了上風的,而洛陽是漢族地主勢力的中心。從經濟上來看,北魏原都城平城氣候干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從管理上考慮,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qū)的統(tǒng)治。從文化上看,也不利于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遷都洛陽。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目睹了洛陽經濟、文化興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說: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xiàn)在才知道中原地區(qū)禮儀興盛,人才濟濟,難以言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便于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鞏固統(tǒng)治;促進了漢族與鮮卑族之間的民族融合。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北魏時一位皇帝決心把都城遷到洛陽,但遷都的決定遭到許多鮮卑貴族的反對”“于是這位皇帝趁機說,行軍中途,怎么可以無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繼續(xù)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可得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受到舊勢力的阻礙與反對,在遇到阻礙時,可以采用一些策略來達到目的?!敬鸢浮?1)原因:從政治改革上考慮:遷都是為了沖破鮮卑族上層貴族對改革的阻力,取得漢族地主對改革的支持,在舊都平城,鮮卑族守舊勢力占據了上風,而洛陽是漢族地主勢力的中心。從經濟上考慮:北魏原都城平城氣候干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從管理上考慮: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qū)的統(tǒng)治。從文化上考慮:也不利于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遷都洛陽。(2)歷史影響:便于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鞏固統(tǒng)治;促進了漢族與鮮卑族之間的民族融合。啟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受到舊勢力的阻礙與反對,在遇到阻礙時,可以采用一些策略來達到目的。3(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西晉時由于戰(zhàn)亂,中原地區(qū)百姓多遷居江南,形成了許多僑郡縣。這些人不在所在州縣編戶,無固定租稅負擔,有的成為豪門世族的佃客、部曲,這不僅在經濟上使國家失去了眾多的勞動力及可供剝削的對象,也給國家的政治造成不便。義熙九年(413),劉裕實行“土斷”,除南徐、南兗、南青三州皆在晉陵(今江蘇鎮(zhèn)江、常州一帶)界內,不在土斷之列外,其余“諸流寓郡縣,多被并省”。在戶籍上,不再分土著和僑人。對于世家大族隱藏戶口的,嚴厲打擊。如京大士族刁逵擁有數千奴客,劉裕沒收其全部家財田地,分給當地貧民。對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擊并多次下令“馳湖池之禁”,禁止豪強封錮山澤、亂收租稅,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撈。土斷的推行,裁并僑寓郡縣,使混亂的基層行政機構得到整頓;同時也抑制、打擊了豪強,增加了國家直接控制的賦役對象。莊華峰劉裕與東晉末年改革(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土斷改革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土斷改革帶來的影響。(9分)【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西晉時由于戰(zhàn)亂,中原地區(qū)百姓多遷居江南這不僅在經濟上使國家失去了眾多的勞動力及可供剝削的對象,也給國家的政治造成不便”可得出戰(zhàn)亂導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族隱藏戶口,逃避稅收;勞動力的流失給國家經濟造成損失;豪門世族勢力膨脹威脅中央統(tǒng)治;土地兼并嚴重導致社會矛盾尖銳。第(2)問,根據材料“對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擊”“禁止豪強封錮山澤、亂收租稅”“土斷的推行,裁并僑寓郡縣,使混亂的基層行政機構得到整頓;同時也抑制、打擊了豪強”可得出打擊了豪強士族勢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tǒng)治;根據材料“對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擊”可得出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穩(wěn)定小農經濟;根據材料“增加了國家直接控制的賦役對象”可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根據材料“在戶籍上,不再分土著和僑人”“如京大士族刁逵擁有數千奴客,劉裕沒收其全部家財田地,分給當地貧民”“禁止豪強封錮山澤、亂收租稅,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撈”可得出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敬鸢浮?1)原因:戰(zhàn)亂導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族隱藏戶口,逃避稅收;勞動力的流失給國家經濟造成損失;豪門世族勢力膨脹威脅中央統(tǒng)治;土地兼并嚴重導致社會矛盾尖銳。(任答3點即可)(2)影響:打擊了豪強士族勢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tǒng)治;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穩(wěn)定小農經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任答3點即可)4(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安史之亂后,唐代漕運遭到極大破壞,更使中央財政空竭。當時的漕糧都是散裝散運,不僅沿途消耗量大,而且便于沿途官吏的截留和盜竊。漕運都由地方承辦,納稅戶均出腳錢,從民間無償征發(fā)船工與船只,委托富戶為“船頭”。他們對船工虐待勒索,以致“人不堪命”。漕船因征自民間,窄小破舊,極易損壞。為了解決漕運的問題,鹽鐵轉運使劉晏對漕運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命“囊米而載以舟”,把米裝進麻袋,再上船起運。又立綱運之法,“十船為綱,每綱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揚州遣將部送至河陰”。同時,他在淮河以北列置巡院,在揚州設置漕轉院,由國家訓練船工水手,漕務完全由中央管理,漕船也由國家制造。從此漕船堅固,使漕糧得到了安全。此外,再利用鹽利的收入,分別雇用船工進行漕運,并由國家直接管理。此次漕運改革,成效十分顯著,成功地解決了安史之亂后財政調撥上存在的許多困難和問題。摘編自葉振鵬中國歷代財政改革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劉晏漕運改革的內容。(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劉晏漕運改革的作用。(9分)【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中“當時的漕糧都是散裝散運把米裝進麻袋,再上船起運。又立綱運之法”得出變散運為綱運(實行集中運輸);根據材料中“漕運都由地方承辦”到“由國家訓練船工水手,漕務完全由中央管理,漕船也由國家制造”得出變民運為官營(由中央設置專門機構管理);根據材料中“從民間無償征發(fā)船工與船只,委托富戶為船頭”“分別雇用船工進行漕運,并由國家直接管理”得出變派役為雇傭(雇傭船工漕運)。第(2)問,根據材料中“使漕糧得到了安全分別雇用船工進行漕運,并由國家直接管理成功地解決了安史之亂后財政調撥上存在的許多困難和問題”得出提高漕運效率,保證北方的糧食供應,緩解財政調撥困難,減輕了農民負擔,勞動者獲得更多的人身自由?!敬鸢浮?1)內容:變散運為綱運(實行集中運輸);變民運為官營(由中央設置專門機構管理);變派役為雇傭(雇傭船工漕運)。(2)作用:提高漕運效率,保證北方的糧食供應,緩解財政調撥困難,減輕了農民負擔,勞動者獲得更多的人身自由。5(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20世紀初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亦是在19世紀90年代的戰(zhàn)爭和變法中醞釀的19世紀末的戊戌變法運動是對當時中國社會內部和外部的沖突及挑戰(zhàn)的回應。摘編自張立文論戊戌變法對中國現(xiàn)代化的啟示材料二維新運動是一次推動中國現(xiàn)代化的運動。胡適在20世紀30年代曾指出:“主張維新的人即當日主張現(xiàn)代化的人。”回顧歷史,戊戌變法雖然最終失敗,但它給后人留下了無窮無盡的思考和啟迪。摘編自李麗梅、李陽生戊戌變法對中國現(xiàn)代化的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90年代的戰(zhàn)爭和變法”“中國社會內部和外部的沖突及挑戰(zhàn)”具體指的是什么。(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述“維新運動是一次推動中國現(xiàn)代化的運動”這一觀點。(9分)【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亦是在19世紀90年代的戰(zhàn)爭和變法中醞釀的19世紀末的戊戌變法運動是對當時中國社會內部和外部的沖突及挑戰(zhàn)的回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戰(zhàn)爭為中日甲午戰(zhàn)爭,變法為戊戌變法。西方列強侵略推動了西方文明的傳入與東方文明形成沖突,也推動中國社會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過渡,沖擊了中國的夷夏觀念。第(2)問,可轉化為戊戌變法在哪些方面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可從經濟、教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角度進行分析。【答案】(1)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變法:戊戌變法。沖突與挑戰(zhàn):東西方文明的沖突,夷夏觀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國旋轉密封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斜面控制臺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主題公園行業(yè)發(fā)展格局及投資風險預測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丁辛醇產業(yè)市場運行態(tài)勢及投資風險研究預測研究報告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興新職業(yè)技術學院《植物資源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民間借貸法律知識講座課件
- 2025年中國IT第三方運維服務行業(yè)市場運行格局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
- 宣城職業(yè)技術學院《合唱課》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2030年中國lng儲氣瓶組市場需求分析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預防網絡詐騙和網絡貸款教育材料智能1711
- GB/T 44275.20-2024工業(yè)自動化系統(tǒng)與集成開放技術字典及其在主數據中的應用第20部分:開放技術字典的維護程序
- 《2024年 《法學引注手冊》示例》范文
- 高中英語外研版 單詞表 必修3
- DB43-T 2384-2022五倍子種植技術規(guī)程
- 家具抖音號運營推廣策劃方案課件
- 2024-2030年中國鐵路電氣化線路器材競爭優(yōu)勢分析及投資風險預警研究報告
- 變更婚姻狀況委托書模板
- JBT 14900-2024 起重機械用安全制動器(正式版)
- 四川省2023年中職對口高考語文診斷試題(一)(教師評講專用卷)
- 2024Q1全球獨角獸企業(yè)觀察報告
- 手術患者安全轉運與交接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