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書法傳承與題壁的關系_第1頁
王安石的書法傳承與題壁的關系_第2頁
王安石的書法傳承與題壁的關系_第3頁
王安石的書法傳承與題壁的關系_第4頁
王安石的書法傳承與題壁的關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王安石的書法傳承與題壁的關系在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fā)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遺》等存世。王安石的書法傳承與題壁的關系分書法有過人之處,可資以炫耀者,題壁行為一般較多,所以,一手飄逸的好字,是題壁的資本。王安石傳世詩文中有大量的題壁之作,同時代的人及稍后的人也有很多王安石題壁記載。在考察其題壁現(xiàn)象的同時,不免令人聯(lián)想到與書法的關系,雖然王安石的書法真跡基本絕滅,但據(jù)零散的文獻記載,知其書法必定有值得圈點的地方。日本學者內(nèi)山精也曾著文考述、辨王安石的書法:王安石的書法真跡幾乎沒有流傳,而且書法史也很少提到他的作品,主要原因是王安石身后很長一段時期對他的妖化宣傳導向所致。在中國,講究文如其人、書如其人,對書法的傳統(tǒng)評價往往直接聯(lián)系到對書法家的人物評價。南宋后,隨著王安石聲價的降低,收藏者由于安全和升值期望的考慮,必然會有選擇性淘汰,所以,到南宋中期時,社會上就已經(jīng)較少能見到王安石的書法真跡了[1]474-476。一、被妖化的王安石由于黨同伐異的緣故,有關王安石最原始的資料或有意“遺失”,或極盡扭曲,但把這些零散的歷史記憶串聯(lián)起來,并將主觀色彩盡可能地刪除,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王安石不僅在政治上、文化上多有成就和貢獻,而且隱約還可以感知這是一位人情、人性均很正常的智慧的歷史人物。歷史上對王安石愈演愈烈的妖丑化可謂不遺余力,甚至涉及到生活細節(jié)的方方面面,姑論及一二。容貌猥褻:古人講表里如一,即言身體、服飾的整潔預示著身心的健康。朝廷百官面前的王安石不事清潔,衣服垢污,囚首喪面,蟣虱畢現(xiàn),如何率領朝綱、為人表率?如“不喜緣飾,經(jīng)歲不洗沐,衣服雖弊,亦不浣”[2]154。如“不事修飾奉養(yǎng),衣服垢污,飲食粗惡”[3]230-231。再如朝見時“虱自介甫領而上,直緣其須”[4]489。真若如此,不知王安石怎樣步入朝綱、君臣共處、指點江山?個人修飾雖屬于一己私事,但作為社會公共交往,得體是最基本的要求。諸多記述皆言王安石生活簡率、不拘小節(jié),言語之間多有貶損,皆可視為政敵之間的妖化攻擊,絕非客觀真實地反映當時的情況,大可不予理會。行為草率:《避暑錄話》云:“王荊公不耐靜坐,非臥即行。”[5]2583《道山清話》云:“黃庭堅嘗言:‘人心動則目動?!踅楦K日目不停轉(zhuǎn)?!盵6]2946此二記亦言荊公浮,心神不定。一舉一動、一一笑,皆顯露奸臣模樣。行為如此,文章亦然:“王荊公作文,落筆便古;王荊公論詩,開口便錯。何也?文忌平衍,而公天性拗執(zhí),故琢字選詞,迥不猶人?!盵7]167因“天性拗執(zhí)”,故遣詞造句都“迥不猶人”,故“落筆便古”、“開口便錯”。再以下棋為例,棋品之低劣,似印證了其人品的不健全。王安石詩有句云:“垂成忽破壞,中斷俄連接。”[8]李壁注引《遁齋閑覽》的攻擊言辭如下:“荊公棋品殊下,每與人對局,未嘗致思,隨手疾應。覺其勢將敗,便斂之曰:‘本圖適性忘慮,反苦思勞神,不如且已?!c葉致遠敵手,嘗贈葉詩,有‘垂成’、‘中斷’之句。是知公棋不高。詩又云‘韓輸’、‘誤悔’,是又未能忘情于一時之得喪也?!睌痴邤嗾氯×x,仍套弄王安石遇事浮的謠傳,所言“未嘗致思,隨手疾應”,“本圖適性忘慮,反苦思勞神,不如且已”,皆此也。王安石詩集中有多首詠棋的詩,從中看得出,他不但精通棋藝,還常將棋理喻人生。若“北風吹人不可出,清坐且可與君棋。明朝投局亦未晚,從此亦復不吟詩”(卷四十八《對棋呈道原》),特定的氣候下,“清坐”、“投局”、忘我,模糊了時間界限,連飲酒賦詩都遺忘在腦后。卷四十一《棋》云:“莫將戲事擾真情,且可隨緣道我贏。戰(zhàn)罷兩收黑白,一何處有虧成?!崩畋谧⒃疲菏嫱踉阽娚脚c道士棋。道士曰:“彼亦不敢先,此亦不敢先。惟其不敢先,是以無所爭。故能入于不死不生?!惫υ唬骸按颂仄迕砸??!痹趺纯匆部床怀鏊粣燮濉⒉欢澧?。王安石不但愛棋、懂棋,還能從容自如,瀟灑笑對輸贏。卷四十二有《與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李壁的注形象地再現(xiàn)了詩中的故事:荊公在鐘山下棋時,門下與焉,賭梅花詩一首。敗而不善詩,荊公為代作。今集中所謂秀才者是也。既宦達,出知金陵,或者嘲之曰:“好笑當年乞兒,荊公坐上賭梅詩。而今又向江東去,奉勸先生莫下棋?!贬尰莺椤独潺S夜話》卷五《賭梅詩輸罰松聲詩》亦記:“王文公居鐘山,嘗與處士棋,賭梅詩,輸一首。”知棋亦荊公平常之消遣。政敵視變法為禍國殃民,變法的禍端是王安石的進,而王安石進的根源是其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其陰險、晦暗的心理。前者可由書法、下棋等這些生活的細節(jié)末端相印證,而后者在王安石的衣飾方面暴露無遺,外表是內(nèi)在的端現(xiàn)。從這兩個層面攻擊的依據(jù)其實是一個,即人的品質(zhì)會體現(xiàn)在所有的細枝末節(jié),所謂文如其人、書如其人,棋品如人品,以貌取人等,皆此之謂也。鄭行《王安石生活》述貢父因和安石論新法,不便,有一次曾出判泰州,有《題館中壁》一首詩道:“壁門金闕倚天開,五見宮花落井槐。明日扁舟滄海去,卻從云氣望蓬萊?!边@首詩分明是對于在朝之人,似有不滿的意思。安石見了,卻夷然不以為意,并諷詠之,又寫在扇子上面[9]68。從中可見其大度,其從善如流。管成學《宋代的科技與改革初探》[10]389曾列舉荊公同時代人的評語:劉世安:“其人素有德行,而天下人素尊之?!薄爱敃r天下之論,以金陵(王安石)不做執(zhí)政為屈”(《元城語錄》卷上)。黃庭堅:“予嘗熟觀其風度,真視富貴如浮云,不溺于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三十)王嚴叟:“天下盛推王安石,以為必可致太平?!?《安陽集》《忠獻韓魏王別錄》)司馬光:“竊見介甫獨負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學富,難進而易退,識與不識,咸謂介甫不起則已,起則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澤也?!?《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六十)盡覺中肯可信。二、較為客觀的書法評價王安石的書法也常被政敵拿來說事,用來影射他政治上的一些急措施。若逆向思維,不妨做如是理解:凡光彩照人的一面都被盡可能涂黑、遮掩,正如所有政績都被攻擊為罪行一樣,作為書法家的一面也被無情地貶斥、丑化了?!毒啪配N夏錄》有一則“字如其人”的評述:《黃文獻公集》云:“溫公《通鑒》書稿作字方整,未嘗為縱逸之態(tài),宜其十有九年始克成書?!睘鹾?此所以為司馬溫公也。絳《鐵圍山叢談》云:“王元澤奉詔為《三經(jīng)義》,王丞相介甫為提舉?!吨芏Y新義》親為筆削,政和中,吾得見之,筆跡如斜風細雨,誠介甫親書?!睘鹾?此所以為王荊公也。[11]130司馬溫公“作字方整”,王介甫“筆跡如斜風細雨”,“方整”即言規(guī)整,而“斜風細雨”不好理解,但“斜”、“細”云云,不外是譏諷其不夠端莊、規(guī)整。朱熹《題荊公帖》云:“熹家有先君子手書荊公此數(shù)詩。今觀此卷,乃知其為臨寫本也。恐后數(shù)十年未必有能辨者,略識于此?!盵12]朱熹生活的年代,世上便少有王安石真跡流傳,但這并不是因為他的書法沒有流傳的價值,正如內(nèi)山精也所論,更多是因為政治方面的原因,消除影響的極致是掃除一切痕跡。“臨寫本”雖非真跡,但王安石書法的風貌尚可感知,此外,從王安石同時代人的評議中也可約略感知一二。蘇軾以之喻君、楊風子,并感覺有《法華經(jīng)》的意趣:“荊公書得無法之法,然不可學,學之則無法。故仆書盡意作之似君,稍得意似楊風子,更放似言法華?!盵13]2179而黃庭堅在《跋王介甫帖》中則以為王安石書法超過蘇軾:“余嘗評東坡文字、言語,歷劫贊揚有不能盡,所謂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者也。而此帖論劉敞侍讀晚年文字,非東坡所及。螂蛆甘帶,鴉嗜鼠,端不虛語?!痹凇墩摃分须m評價不高,但卻指出了與眾不同的特點:“惟王荊公書有故人氣,而不甚端遒。”[14]554難以理解何為“故人氣”,是否是指缺少時代氣息?若然,則仍是指責王安石不能與時人為伍,而“不甚端遒”,基本上可以理解為人性、品德方面的喻指。張邦基《墨莊漫錄》對王安石的書法做了較為專業(yè)的評點:“王荊公書,清勁峭拔,飄飄不凡,世謂之橫風疾雨。黃魯直謂學王,米元章謂學楊凝式,以余觀之,乃天然如此?!盵15]34所云“橫風疾雨”與“斜風細雨”是何等關系?蓋當時品評荊公書法類如此。這里的“天然如此”與蘇軾的“無法之法”是一個意思。無論黃庭堅的獎譽,還是秦觀的以人論書,總之還都在正常的學術(shù)評議范圍,稍后則不免給人以政治攻擊的感覺。三、“忙”不能成為王安石書法的特點關于王安石書法的特點,史上最常見的評議是一個“忙”字。楊慎《升庵外集》云:“王安石字本無所解,評者謂其作字似忙,世間那得許多忙事,而山谷阿私所好,謂荊公字法出于楊虛白。又謂金陵定林寺有荊公書數(shù)百字,惜未見賞音者。何荊公字在當時無一人賞者,而山谷獨稱之邪?……山谷獻諛于王安石乎?”[16]后世對王安石書法的觀點,多本于楊慎的這段評述。如梁章巨《退庵隨筆》卷二十二《學字》:“(朱子)《又跋韓魏公與歐陽公書》云:‘張敬夫嘗言,平生所見王荊公書,皆如大忙中寫,不知公安得如許忙事?’余作書多潦草,讀此輒如芒刺背。”如趙宧光《寒山帚談》卷上:“書法云:作字不可急促,王介甫書一似大忙中作,不知此公有如許忙。嗟乎,可憐!忙忙作字豈惟字丑,人品亦從此分矣,可不勉乎!”“世間那得許多忙事”、“不知公安得如許忙事”、“不知此公有如許忙”云云,用語如出一轍。“忙”起于心而顯現(xiàn)于行為,神亂進而手忙腳亂。心之忙,則浮,急切而生亂;身之忙,則,失之穩(wěn)重;而書之忙,則草,不免“字丑”。將性情之“忙”與書法之“潦草”相聯(lián)系,并以之評說:人如此,書如此,事如此。葉夢得《石林燕語》的記載便使人感覺極盡丑化、詆毀王安石:“王荊公押石字,初橫一畫,左引腳,中為一圈。公性急,作圈多不圓,往往窩匾,而收橫畫又多帶過。常有密議公押歹字者,公知之,加意作圈。一日書《楊蟠差遣》,作圈復不圓,乃以濃墨涂去,旁別作一圈,蓋欲矯言者。楊氏至今藏此?!盵17]57-58主管表明態(tài)度,類今之圈閱。按《石林燕語》所記,宋時習慣有簽全名者,也有像王安石一樣只簽一個字者。但由于王安石“性急”,往往將“石”字寫成“歹”字,成為下屬嘲諷的笑柄。當然這條記載無非有意丑化,未必當真。但是,從中透露出的信息,恐亦應有性格和書寫習慣的關聯(lián)。為使詆毀具有說服力,一般要選擇能代表其人特征的習慣或故事而加以強調(diào),但我們也可從側(cè)面感知王安石對待書寫的認真態(tài)度,雖或因性急而出現(xiàn)差誤,但是很在意這些差誤,并盡力完善改過。邵博記載“王荊公平生只用小竹紙一種”[18]218,此記當專指書法用紙,而未必公文用紙。據(jù)此則王安石在書寫時能感覺紙筆等書寫工具的細微差別。按現(xiàn)代理論,專業(yè)人士對待工具的挑剔,實際是心、手的感覺過分敏感所致,預示其書法已成熟,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而不是像邵博所嘲諷的性格執(zhí),擺譜浪費。袁文《閑評》卷六對此頗不以為然:“《聞見后錄》載王荊公平生用一種小竹紙,甚不然也。余家中所藏數(shù)幅,卻是小竹紙。然在他處見者不一,往往中上紙雜用,初不曾少有揀擇。荊公文詞藻麗,學術(shù)該明,為世所重。故雖細事,人未嘗不記錄之,至于用紙亦然。雖未詳審,亦可見其愛之之篤也?!笨梢娡醢彩瘯鴮憰r并不刻意挑剔用具,而是隨意擇取。還是一個“忙”字。針對楊用修關于王安石書法的言論,清人上翔在《王荊公年譜考略》中對其逐條進行了批駁:“荊公一生以學術(shù)經(jīng)濟自命,雖善書亦不欲以此見長。予嘗閱其全書,無一字稍及于前人書法,即自謂學王漾書亦只見之山谷紀載耳。山谷親見荊公書,而以楊少師擬之,用修生數(shù)百年后,固未嘗見其書者,何得而遽斷之曰荊公于字本無所解又曰當時無一人賞音而山谷獨道之,夫米元章、張邦基,非與荊公同時者乎?朱晦庵、張南軒,非皆親見荊公遺墨而稱道其善書者乎?用修非醉非夢非病狂,為于諸賢所評皆不錄,而曰無一人賞音,即南軒稱王丞相書佳處甚詳,用修亦舍去勿錄,而獨記作字甚忙一語,何也?”[19]362上翔不解,從未見過王安石真跡的人,怎么能遽下斷論?王安石的為人,可從不妄言評判他人約略感知②,基于這點,楊用修似尚不及荊公。楊慎所言:“何荊公字在當時無一人賞者,而山谷獨稱之邪?……山谷獻諛于王安石乎?”上翔之考略,對內(nèi)山精也的靈感多有啟迪,他認為黃庭堅對王安石書法的這種特殊偏愛,甚至勝過了蘇軾的書法。如《跋王介甫帖》言:“余嘗評東坡文字、言語,歷劫贊揚有不能盡,所謂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者也。而此帖論劉敞侍讀晚年文字,非東坡所及。”據(jù)內(nèi)山統(tǒng)計,黃庭堅文集中有關于王安石書法的文字共6篇:《跋王荊公書陶隱居墓中文》(《黃庭堅全集》正集卷二十五》);《跋王介甫帖》(《黃庭堅全集》正集卷二十五》);《題王荊公書后》(《黃庭堅全集》正集卷二十六》);《題絳本法帖》(《黃庭堅全集》正集卷二十八》);《論書》(《黃庭堅全集》外集卷二十四);《與俞清老書二首》(《黃庭堅全集》別集卷十五)。內(nèi)山對黃庭堅關于王安石書法的6篇文字的關注仍來源于上翔的考略,嘗羅列王安石同時代人或曾經(jīng)目睹過其真跡者的記載,以支持自己的見解,其中黃庭堅的幾篇文字成為重要的論點支撐:黃魯直《跋王荊公書陶隱居墓中文》曰:熙寧中,金陵丹陽之間,有盜發(fā)冢,得隱起磚于冢中。識者買得之,讀其書,蓋山中宰相陶隱居墓也。其文尤高妙,王荊公嘗誦之,因書于金陵天慶觀齋房壁間,黃冠遂以入石。王荊公書法奇古,似晉宋間人筆墨,此固多聞廣見者所欲得也。又《題王荊公書后》曰:王荊公書字得古人法,出于楊虛白。虛白自書詩云:“浮世百年今過半,校他瑗十年遲?!鼻G公此二帖近之。往時李西臺喜學書,題少師大字壁后云:“枯衫倒檜霜天老,松煙煤陰雨寒。我亦生來有書癖,一回入寺一回看?!蔽髋_真能賞音。今金陵定林寺壁荊公書數(shù)百字,未見賞音者。又云:荊公書法奇古,似晉宋間人筆墨。又云:不著繩尺,而有魏晉風氣。又題法帖王書云:王荊公嘗言學書。黃庭堅總結(jié)了王安石書法的幾個特點:一則“奇古”,二則不循法度,字里行間透露出是荊公書法的賞音者。李之儀(1048—1128)《姑溪題跋》卷一有三則關涉黃庭堅與王安石書法關系的議論:《跋蘇黃陳書》:“魯直晚喜荊公行筆,其得意處往往不能真?!薄栋仙焦葧懺姟罚骸棒斨贝俗?,又云比他所作為勝。蓋嘗自贊以謂得王荊公筆法,自是行筆既爾,故自為成特之語。至荊公飄逸縱橫,略無凝滯,脫去前人一律而訖能傳世,恐魯直未易也。”《跋荊國公書》:“魯直嘗謂,學顏魯公者,務其行筆持重,開拓位置取其似是而已。獨荊公書得其骨,君書得其肉。君喜書多學,意嘗規(guī),而荊公則固未嘗學也。然其運筆如插兩翼,凌于霜空之后?!秉S庭堅擬王安石書法,達到亂真的程度;自謂得之于王安石;王安石得顏真卿真諦,但卻以無意得之,其天分如此,從李之儀的評議中可以領會黃庭堅對王安石書法的贊賞態(tài)度。上翔引用張敬夫的觀點似也可成為黃庭堅觀點的注腳:“王丞相書初若不經(jīng)意,細觀其間,乃有晉宋間人用筆佳處。”“余喜藏王丞相字畫,丞相于天下事,多鑿以己意,顧于字畫獨能行其所無事。晚年所書,尤覺精到”。“荊公率意而作,本不求工,而蕭散簡遠,如高人勝士,敝衣破履,行乎高車駟馬之間,而目光已在乎牛背矣”??此坡室猓瑢崉t高人一等,因其行事的有主見,故其書法也顯露出獨特的個性,這種個性是無法模擬的。朱熹在認可張敬夫關于王荊公書“皆如大忙中寫”的言論后,發(fā)起了議論:“蓋其胸中安靜詳密,雍容和預,故無頃刻忙時,亦無纖芥忙意,與荊公之擾急迫,正相反也。書雖細事,而于人之德性,其相關有如此者,熹于是竊有驚焉?!痹撟h論仍未脫“書如其人”的臼,荊公的德性與其書法難道真如所言“擾急迫”嗎?在《題荊公帖》(四部叢刊本《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二)中,朱熹不免感咽再三:“先君子自少好學荊公書,家藏遺墨數(shù)紙,其偽作者率能辨之。先友鄧公志宏嘗論之,以其學道于河,學文于元祐,而學書于荊舒,為不可曉者。今觀此書,筆勢翩翩,大抵與家藏者不異,恨不使先君見之,因感咽而書于后?!庇盅浴办浼矣邢染邮謺G公此數(shù)詩。今觀此卷,乃知其為臨寫本也??趾髷?shù)十年,未必有能辨者,略識于此”?!跋染印钡目釔叟c所言之“擾急迫”似乎難以理解,還是上翔的考略言辭來得痛快:新安嘗言先君子好學荊公書,至于再,至于三,且跋其帖曰:恨不令先君見之,因感咽而書于后。是其因論書宜甚愛荊公矣。及觀于《跋韓魏公帖》,竊又怪其不可解。有數(shù)端焉:張敬夫言載于荊公書董史書錄者,曰能行其所無事;又曰本不求工而蕭散簡遠,今而曰皆如大忙中寫,與前言何其戾也!夫昔人評書工拙,未有及于忙與暇者,即使斯言果出于敬夫之口,則亦為不知書甚矣。乃新安既以敬夫為戲言,而又以擾急迫以形其太忙之實,不知向言先君子學荊公書為何等書?抑將并學其太忙而不免同入于擾急迫乎?且又推及有關于人之德性,而己即因以自警,其與向時恨先君不及見,又何如其戾耶?夫?qū)懽痔Γ痉强梢哉摃ㄒ?。自敬夫倡之,新安和之,至用修遂以荊公書昔時見賞于人者一抹殺,惟以敬夫此一言為,其可解乎?荊公固不以書法能否為輕重,尤不必以書法較能否,乃新安因跋魏公書,而及于荊公之擾急迫;用修因不直山谷論范文正公書,而及于荊公之本不解書,是皆不可以已乎?上翔的考略起碼說明了一個道理:書法不能以“忙閑”來評判,基于此,關涉王安石書法“忙”的評價似難以成立。四、王安石書法的傳承蘇軾、張邦基等人均以為王安石書法得之楊凝式,讓我們看看楊凝式的書法特點:楊凝式,這位生活于五代時期的大書法家,可稱得上題壁書法的大師。王安石學習他的書法,應該對其行為處世以及書寫習性也多有偏愛。楊凝式有題壁之嗜好,而王安石也對題壁情有獨鐘?!杜f五代史》楊凝式本傳僅36字,所強調(diào)者即是題壁的特點:“凝式長于歌詩,善于筆札,洛川寺觀藍墻粉壁之上,題紀殆遍,時人以其縱誕,有‘風子’之號焉?!盵20]1172中華書局本案語用大量文字記述了楊凝式與題壁的關系,如“居洛,多遨游佛道祠,遇山水勝,流連賞詠,有垣墻圭缺處,顧視引筆,且吟且書,若與神會”,“真跡今在西都唐故大圣善寺勝果院東壁,字畫尚完?!謴V愛寺西律院有壁題云‘后歲六十九’,亦當是此年所題。此書凡兩壁,行草大小甚多,真跡今存,但多漫暗,故無石刻”,“洛陽諸佛宮書跡至多,本朝興國中,三川大寺剎,率多頹,翰墨所存無幾,今有數(shù)壁存焉”,并輯錄了楊凝式35歲、37歲、69歲、70歲、72歲、73歲、75歲直至81歲不同時期的題壁行為,可見其癡迷題壁是貫穿一生的',也正是由于一生持續(xù)不斷的作為,才留下數(shù)量巨大的題壁作品,雖經(jīng)歷滄桑動亂,到宋代初年,仍能保存部分作品?!缎蜁V》等典籍稱楊凝式喜題壁,久居洛陽,好游佛寺道觀,兩百多寺院均有其壁書,風一時。寺院為能吸引楊凝式光顧,往往會投其所好,預先粉飾墻壁,擺放好筆墨、酒肴,專門等楊凝式來題詠。楊凝式自亦不負眾望,“見壁上光潔可愛,即箕踞顧視……,書其壁盡方罷”(《洛陽紳舊聞記》)?!端纬聦嶎愒贰酚涊d,馮吉“嘗于龍門僧院,故楊凝式少師題壁處,書詩一絕云:‘少師真跡滿僧居,直恐鐘王亦不知。為報遠公須愛惜,此書書后更無書。’其筆札遒麗,自成一家書”[21]846。以步少師之后塵為榮,馮吉當也是楊凝式題壁書法的推重者。這則記載提出一個關聯(lián)性問題:一、少師題壁真跡很多;二、“鐘王”知否?給人的聯(lián)想是“鐘王”必定欲知、尋找楊凝式的書法真跡;而“鐘王”的這種偏好必定是時人皆知的事。“鐘王”者,王安石也。上翔引陽米元章《書史》曰:楊凝式字景度,書天真爛漫,縱逸類顏魯公爭坐位帖。王安石少嘗學之,人不知也。元豐六年,予始識荊公于鐘山,語及此,公大賞嘆曰:“無人知之?!逼浜笈c予書簡,皆此等字。又海岳名言曰:“半山莊臺上故多文公書,今不知存否?文公學楊凝式書,人鮮知之?!庇枵Z其故,公大賞其見鑒?!巴醢彩賴L學”楊凝式書,按米講是鮮為人知的事。米與王安石在鐘山談話時曾經(jīng)點破了這一點,王安石對此是認可的,并嘆曰:“無人知之。”話由書法家米口中道出,應該是可信的??悸栽疲簱?jù)此則米元章謂文公學楊凝式書,與山谷同。豈元章亦阿私所好耶?又謂半山莊臺上多文公書,今不知存否?亦為文公薨后之言,豈元章亦獻諛于地下之人耶?另一部宋人吳聿《觀林詩話》也有記述:翁跋半山書云:“今世唯王荊公字得古人法,自楊虛白以來,一人而已?!睏钐摪鬃栽啤案∈腊倌杲襁^半,校他瑗十年遲”者。荊公此二帖近之。往時李西臺喜學書,題《楊少師題大字院壁后》云:“枯杉倒檜霜天老,松煙煤陰雨寒。我亦生來有書癖,一回入寺一回看?!蔽髋_真能賞音者,今金陵定林寺壁,荊公書數(shù)百字,未見賞音者。[22]122“今金陵定林寺壁,荊公書數(shù)百字,未見賞音者”,這與米“無人知之”的說法很接近,但定林寺壁有王安石的題壁文字則是不爭的事實。不妨比較一下發(fā)生在王安石和楊凝式身上的兩則小故事。先看王安石,鄭行的《王安石生活》追憶道:有一回,王鞏去謁他,既退,見他騎驢出門,一卒牽之而行。鞏問卒道:“你帶相公往何處去呢?”卒道:“如其我在前,就聽我走;如其我在后,就聽驢走;或者相公要停,就停下了。停下以后,相公就或坐于松石之下,或休息于田野之家,或入寺。但是行時,總帶著書去的?;蝌T在驢背上讀,或在修習的時候讀。至于食,則預先以盛餅十幾塊,相公食罷,就把剩下的給我;我食罷,就把剩下的喂驢。田野間人持飯飲獻者,相公也為之食盡。所以相公騎驢出門,是無一定所在的。并且是很隨意的?!盵9]118再看楊凝式,這位題壁大師級的人物,每天清晨起來外出,仆從問去處,楊凝式說:“向東去廣愛寺?!逼蛷牟毁澇?,說:“不如向西游覽石壁寺?!睏钅綀猿旨阂姡骸斑€是去廣愛寺?!逼蛷膱猿钟问谒?,楊凝式無奈道:“那就游石壁寺。”競屈從、遷就仆從的意見,信馬由韁、隨遇而安。仆從堅持必定有仆從的道理,這個道理料楊凝式心知肚明,難就難在楊凝式不點破、不忤逆,而是順從了仆從的意愿。原因應與楊凝式的題壁癖好相關。抑或寺院熟知楊凝式這種性情和習慣,以他落筆揮墨、留下手跡為榮,特意將墻壁粉刷一新,為了能爭取到楊凝式的來臨,寺院未必做不出收買其仆從的勾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