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下列常用文言實詞:報、讓、宜、權(quán)、被、垂、次、俟;
掌握積累下列常用文言虛詞:以、而。
2.在學習《報任安書》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了解司馬遷,了解他的家世譜系,了解他的生活經(jīng)歷,
了解他的志向抱負,了解他著《史記》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馬遷其人的基礎(chǔ)上,分析他創(chuàng)作《史記》的條件、指導思想,為以后的專題學
習做好鋪墊。
教學重難點
進一步了解司馬遷,了解他的家世譜系,了解他的生活經(jīng)歷,了解他的志向抱負,了解他著《史
記》的始末。
教學課時
3課時
第一課時(歸納?整理)
課前布置:通過重讀《報任安書》,回顧司馬遷饑《史記》的相關(guān)資料,推薦一位同學課上講
解。
教學要點
借助課下注解、工具書、譯文,圈點勾劃、疏通課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并加以整理。
教學過程
一、示標導入
《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為《史記》寫的序言。序言又稱序,通常用以說明編寫該書的意
圖,意義,主要內(nèi)容,全書重點及特點,有關(guān)編寫過程及情況,編拌及體例等。學習司馬遷的
這篇自序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閱讀《史記》。.
二、討論釋疑
朗讀課文。正音,斷句。
三、成果展不
疏通課文。圈點勾劃。
字詞總結(jié):
常用文言實詞:報、讓、宜、權(quán)、被、垂、次、俟
常用文言虛詞:以、而。
(二)古今異義詞
至于去市長河古文故事往往
(三)通假字
反闕指罔失承拂
(四)活用字詞
1
相顯則死善惡君臣子聞是非
(五)一詞多義
所以次
四、師生點評
1.給加點字注音。
(1)顓頊(zhudn)(xu)(2)徇朝歌(xun)
(3)會稽(kuai)(4)牝牡雌雄(pin)
(5)弒君(shi)(6)改正朔(shud)(7)股肱(gong)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⑴紹重黎之后,使復典之(繼承)(掌管)(2)而也朝歌(巡行)
⑶南略邛、窄、昆明,還報命(巡行)(回復)
(4)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封禪)(5)則學者至今則之(視為準則)
(6)小子何敢讓焉(推辭)
(7)守經(jīng)事而不知其直,遭變革而不知其山合適)(權(quán)變,變通)
⑻被之空言而不敢辭(遭受)(9)垂空文以斷禮義(留下)
(10)于是論次其文(編次)(11)則文學彬彬稍進(文字兼?zhèn)洌?/p>
(12)俟后世圣人君子(期待)
3.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詞并解釋。
(1)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王(印于殷):名詞作動詞,封為王)
(2)明主賢臣忠君死義之士(死,為動詞,為……而死)
(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是非:名詞作動詞,評定是非)
(4)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善(善):形容詞作動詞,獎勵;惡(惡形容詞作動詞,懲罰;
賢(賢):形容詞作動詞,尊重;賤:形容詞作動詞,抑制)
⑸既科條之矣(科條:名詞作動詞,按類別條目編排)
4.解釋下列句子中古今異義的詞語。
(1)使復典之,至于夏商。古義:到今義:另提一事
(2)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古義:參與其事今義:投身
⑶小子何敢讓焉。古義:謙詞,我今義:男孩子
(4)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古義:故事,舊事今義:故事,虛構(gòu)的事情,
古義:整齊,整理今義:整齊,有條理
(5)《詩》《書》往往間出矣。古義:不斷今義:經(jīng)常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
(1)《春秋》文成數(shù)萬,其指數(shù)千。
“指”通“,旨”
(2)罔羅天下放失舊聞。
“罔”通“網(wǎng)”;“失”通“佚”
(3)輔拂股肱之臣配焉。
2
‘‘拂''通"弼”
6.解釋下列句中“以”字的意義或用法。
⑴在趙者,以傳劍論顯。(介詞,憑借)
(2)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目的連詞,用來)
第二課時(思考?感悟)
教學要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并編寫內(nèi)容提要。
2.研究司馬遷為什么要寫《史記》。
教學過程
一、示標導入
這篇自序介紹了哪些內(nèi)容?(讓學生編寫內(nèi)容提要)
(,一)自敘家世譜系。(1—3)
(二)敘年輕時的生活經(jīng)歷和接受父親臨終的囑托,立志創(chuàng)作《史記》。(4-6)
(三)闡述自己創(chuàng)作《史記》的目的。(7.-10)
(四)敘自己忍辱寫《史記》。(11)
(五)《史記》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和《史記》全書的體例和規(guī)模。(12-13)
二、討論釋疑
簡析課文內(nèi)容。(P1—2)
§1簡析:世典周史一一說明修史是司馬遷祖?zhèn)鞯募覍W,創(chuàng)作《史記》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2.簡析:先祖中的軍事家、掌管經(jīng)濟的官員。.
§3太史公職掌天文,不管民事。太史公有子名遷。
第一部分:司馬遷自敘家世譜系。
§4簡析:學習和游歷為以后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開闊眼界,形成他的歷史觀。(讀萬
卷書,行萬里路。)
§5簡析:臨終囑托的情景,父子執(zhí)手流涕,場面凝重感人。三層意思:1、寫信史是祖?zhèn)鞯?/p>
緒業(yè),完成這一使命就是“孝親”;2、以周公、孔子為榜樣,通過寫史,興禮樂,正王道;3、
囑托司馬遷牢記己愿,完成遺愿。完成囑托,既是孝親的表現(xiàn),也是時代的召喚。
§6簡析:兩件事:當上太史令,為寫《史記》作準備,參與并完成了制定太初歷的工作。
第二部分:司馬遷敘述自己年輕時期的生活經(jīng)歷和接受父親臨終囑托,立志創(chuàng)作《史記》。
§7簡析:立志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對為何要創(chuàng)作《史記》的說明,也是司馬遷對
《史記》的一個自我評價。
§8簡析:以回答壺遂問題為由,評述孔子為何作《春秋》。褒貶是非,替天下人樹立行為的
標準和規(guī)范,以“達王事”。實際上暗示自己創(chuàng)作《史記》的目的,是在對《史記》作自我評
價,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記》的作用。
3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一一與壺遂的對話是為了說明了什么?
(1)孔子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成王事”。
(2)舉《詩》《書》《禮》《易》《樂》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強調(diào)《春秋》是天下人之“儀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禮義之大宗也”,“撥亂世反
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壺遂認為孔子是在什么情況下作《春秋》的?司馬遷同意他的看法嗎?
“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馬遷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認為孔子作《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
(4)司馬遷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從與壹壺的辯論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寫《史
記》的目的是什么?他為什么否認自己是創(chuàng)作,而認為是“整齊”?
采用漢代初年學者常用的問答體的形式,借評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記》的目的“
說明自己著《史記》就是想效仿孔子,通過論述歷史,評判是否,褒善懲惡,為天下儀表。他
否認是創(chuàng)作,非本心話,是為了逃避世俗的劫難,怕世俗人猶壹壺那樣批他著《史記》是如孔
子那樣是囚為“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為發(fā)個人私憤。
4.總結(jié)寫《史記》的目的。
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親的遺愿,為適應(yīng)時代的要求,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貶天子,退
諸侯,討大夫,以達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四、師生點評
五、檢測反思
背誦課文第11段
第三課時(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
教學要點:
1.進一步探究司馬遷為什么能寫成《史記》。
2.重點研討司馬遷的“義”"時”“名”。
3.司馬遷的精神世界有何現(xiàn)實意義?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教學過程
一、示標導入
檢查背誦
二、討論釋疑
司馬遷為什么能寫成《史記》?
1.時代的因素:當時政治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文化學術(shù)發(fā)展較快。
依據(jù):壹壺的話(第九小節(jié))司馬遷的話(第十小節(jié))歷史條件(第十二小節(jié))
5
2.家族的影響:史官世家賦予司馬遷的使命感、責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藝對司馬遷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讀古代典籍,青年時期兩次游歷開闊了眼界,積累了許多第一手的資
料。
依據(jù):(第四段)
(1)年十歲誦古文。
(2)游歷。第一次游歷,到過浙江、江蘇、山東、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許多地方;第二
次奉使出使巡視西南地區(qū)。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懲惡給了他啟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時候,屈原、
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來者”,最終能“立功揚名于后世”給了他很大的激勵作用。
三、成果展示
四、師生點評
重點解析:司馬遷將《自序》放在七十列傳之中,清人金圣嘆說:”此篇,于《史記》為序,
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傳。”(《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八)《自亭》闡述寫列傳的主旨是褒獎
那些“扶義傲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的人.那么司馬遷的“義”是什么?“不失時”
的“時”又指什么?他“立功名于天下”了嗎?
什么是“義”?“義”就是“宜”,也就是應(yīng)該做的事:司馬遷認為什么是自己應(yīng)該做的事呢?
替李陵說話,司馬遷就認為是自己直該傲的。從《報任安書》中我們知道他與李陵并沒有什么
私交,司馬遷替李陵說話更直接的原因是對當朝的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們的不滿,認為這些人
平素只知“全軀保妻子“,別人做事稍有不當,“隨而媒藪其短”。盡管現(xiàn)在看來司馬遷替李
陵說話是錯誤的,但我們應(yīng)該看到他是有感而發(fā)的。這只是一個例子.但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
感受到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官的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一一褒善貶惡。這種責任感、使命感的最
高表現(xiàn)就是他在《自序》中反復表示的要效法孔子作《春秋》來寫《史記》,就是說要通過論
載歷史來“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為天下儀表”。這就是司馬遷的“義”。從《史記》
這本書看,司馬遷也確實做到了“扶義傲儻”。
司馬遷所說的“不令己失時”的“時”又指什么呢?首先是指時代、機遇。司馬遷在《自
序》里說周公卒后五百年有孔子,現(xiàn)在離孔子卒又有五百年了,又到了需要“紹明世”、“繼
《春秋》”的時代,而這個機遇,這個責任應(yīng)該屬于自己,“小子何敢讓焉”!其次,這個“時”
還有利用有限生命之意。司馬遷之所以選擇了自請腐刑,是因為他感到自己肩負的修史的使命
還沒有完成,如果這時候去死,“若九牛亡一毛,.與螃蟻何以異?”(《報任安書》)司馬遷以
最大的勇氣,忍受了“最下”至“極”的屈辱,贏得了完成《史記》的生命和時間。司馬遷沒
有“令己失時”。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焙?/p>
這篇《自序》一樣,《報任安書》里也提到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
韓非子。兩篇文章都提到這些人顯然不是偶然的,它透露了一個信息:司馬遷認為這些人將自
己的主張寫入書冊,傳給后人,也是“立功名于天下”。因此,司馬遷表示寫就“成一家之言”
的《史記》,則“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報任安書》)司馬遷是認為《史記》
的成書表明自己已經(jīng)“立功名于天下”了,所以他把為自己寫的列傳一一《太史公自序》排在
6
七十列傳之中。今天看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的存世,也確實讓司
馬遷這位“倜儻非常之人”“立功名于世”了。
五、檢測反思
學習司馬遷的求實精神和不屈人格。
設(shè)問:司馬遷的精神世界有何現(xiàn)實意義?對你有何啟發(fā)?
(各抒己見,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7
《刺客列傳》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掌握“愛”“報”“躡”“卻”“造”“厭”“顧”“坐”“詣”等重要實詞的意義C
2、學習掌握“雖”“之”“以”“因”等虛詞的用法。
3、了解古代有關(guān)樂律等方面的文化常識。
4、翻譯時能依據(jù)句式特點并能落實句中重要文言實詞和虛詞。
5、學習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tài),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來表現(xiàn)人物的形
象的藝術(shù)。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學習掌握“愛”“報”“蹊”“卻”“造”“厭”“顧”“坐”“詣”等重要實詞的意義。
2、學習掌握“雖”“之”“以”“因”等虛詞的用法。
課時安排:6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整體了解,疏通課文。
2.學習第1一4段,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3.了解荊軻生平事跡,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一、示標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刺客列傳》,進一步體會《史記》刻畫人物的藝術(shù)。原文分別寫了四個刺
客,本文節(jié)選的是其中荊軻刺秦王的部分。另外三個刺客是:
專諸:春秋時期吳國人,家住陽山之野,靠為人屠豬維持生計,當時伍子胥隱居于此,與
其交好。后來,吳公子光欲刺其兄吳王僚,來見伍子胥,請其薦一勇士,伍子胥薦了專諸。為
了刺殺吳王僚,專諸于是隱太湖學治魚三月。藏魚腸劍于魚腹,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當時,
吳王僚之子公子慶忌與其手握兵權(quán)的母弟掩余、燭庸均被派出征楚國,因此,公子光謀成王位,
即吳王闔閭。
要離: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其折辱壯士丘連,被推為天下勇士。自吳王僚死后,闔閭立國,
公子慶忌逃往艾城,招納死士,接連鄰國,欲待時乘隙,伐吳報仇。公子慶忌骨騰肉飛,走逾
奔馬,手能接飛鳥,步能格猛獸,矯捷如神,萬夫莫敵。因此闔閭?cè)找箲n慮。時伍子胥又薦贏
弱體細的勇士要離刺殺慶忌。要離獻計殘身滅家,取得慶忌信任,終于成功刺殺了慶忌。(典
故“壯士斷臂”即來源于此)專諸和要離成就了一代霸主吳王闔閭(春秋五霸之一)。
聶政: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原居以地深井,因得罪鄉(xiāng)里,帶母及其姐窖避居齊國都城臨淄,
乃吳起好友。后吳起因私利將其薦給豪富嚴遂,聶政到達韓國都城平陽后,成功的刺殺了忘恩
負義的韓相國俠累。
二、討論釋疑
學習第1—4段,找出文中的重點字詞和語言現(xiàn)象。
8
結(jié)合有關(guān)注釋,理解1-4段課文,完成下列練習,等待班級交流。(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和
同學共同完成)
其先乃齊人,徙于TL先:先人,祖先.乃,是°徙:遷移-
以術(shù)說衛(wèi)元君說.:勸說,說服。
徙衛(wèi)元君支屬于野王:遷移野王不只是支屬,衛(wèi)元君也在內(nèi)。支屬,旁支親屬。
蓋聶怒而目之目:瞪眼逼視。
吾曩者目攝之攝:通“懾威懾,震懾。一說降服。
翻譯:
1、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
2、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3、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
三、成果展示
1.“荊卿好讀書擊劍”一句有何暗示?
(既暗示荊軻其實是儒雅之士,又為以后刺殺秦王做了交代.)
2.與蓋聶論劍,受怒目即離去,這個細節(jié)表現(xiàn)了荊卿怎樣的個性?對后來的故事有怎樣的影
響?
(強烈地維護自尊,也暗示荊軻劍術(shù)未能精益求精,為后文刺殺秦王不能成功而伏筆。)
四、師生點評
戰(zhàn)國末期,秦并天下,勢不可擋。秦軍滅韓破趙,大兵直壓燕境。燕太子丹既出于個人恩
怨,更出去國家的危難,派荊軻行刺秦王,以圖最后孤注一擲,延緩燕國危機。
五、檢測反思
整理并掌握1—4段字詞,預習第5,-7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第5—7段,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了解荊軻生平事跡,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一、示標導入
檢查1—4段的字詞掌握情況。
二、討論釋疑
學習第5-7段,找出文中的重點字詞和語言現(xiàn)象。
結(jié)合有關(guān)注釋,疏通5-7段課文,完成下列練習,等待班級交流。(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和
同學共同完成)
善擊筑者高漸離筑:古代弦樂器,像琴,屬于打擊樂。
然其為人沉深好書沉深:深沉穩(wěn)重。
會燕太子丹質(zhì)秦亡歸燕會:適逢,正趕上U質(zhì):做人質(zhì)V
9
稍蠶食諸侯稍:逐漸,一點一點地。蠶食:像蠶吃桑葉一樣地逐漸侵吞。
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見陵:被欺凌。見,被。陵:侵犯,欺侮。批,觸犯。
太子丹受而舍之舍:使……住下來C
足為寒心寒心:提心吊膽。
太傅之計曠日彌久曠日彌久:時間長久。
連接一人而后交后交:新交,晚交。其為人智深而勇沉勇沉:勇敢沉著,勇氣潛于內(nèi)
心。
三、成果展示
翻譯下列句子。
1、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
2、夫樊將軍窮困于天下,歸身于丹,丹終不以迫于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
命卒之時也。
3、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
四、師生點評
1、從第5段看出荊軻與一般的刺客有什么不同?
(一不同:喜歡讀書,個性深沉;二不同:交往的人都是特別有見識或者有一技之長的人;三
不同:個性不羈,好喝酒,大街上唱歌、哭泣旁若無人。)
2、在對待樊於期的問題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丹怎樣的特點?
(鞠武的自私勢利,膽怯懦弱;應(yīng)當說他的話是大道理,也是利于燕國的,但是已經(jīng)難以實施,
或者根本上己經(jīng)來不及實施。太子丹的義氣豪爽,威武不屈。)
五、檢測反思
整理并掌握5—7段字詞,預習第8、9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第8—9段內(nèi)容,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了解荊軻生平事跡,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教學步驟】
一、示標導入
檢查5—7段的字詞掌握情況。
二、討論釋疑
學習第8、9段,找出文中的重點字詞和語言現(xiàn)象。
結(jié)合有關(guān)注釋,理解8、9段課文,完成下列練習,等待班級交流?!部梢元毩⑼瓿?,也可以和
同學共同完成)
駕馬先之鴛馬:劣等馬。言光已死,明不言也明:表明,顯示。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不肖:不成材,沒出息。此謙詞。
臣海內(nèi)之王者臣:使……臣服,稱臣.
10
固請勿讓讓:推辭。供太牢具太牢:牛、羊、豬三種牲畜各一頭,是古代祭祀的重禮。
借指貴重美食。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恣:聽任,隨其所欲。
二、成果展示
翻譯下列句子。
1、光竊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過太子于宮。
2、長者為行,不使人疑之。
3、夫為行而使人疑之,非節(jié)俠也。
4、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內(nèi)之王者,其意不厭。
四、師生點評
評論太子丹刺秦王的計劃:“.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窺以重利;秦王貪,
其勢必得所愿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
而刺殺之。彼秦大將擅⑩兵于外而內(nèi)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p>
(太子丹刺秦王的計劃,一是脅迫秦王訂立盟約,退還所侵略的諸侯的土地。這是不可能的,
即使訂立盟約也不會履行,因為大家很清楚,秦王的目標是要統(tǒng)一國家。一是使秦國大亂,諸
侯再次合縱消滅秦國。也是不可能的,即使秦王贏政被殺,秦國會有其他國君出現(xiàn),也是要繼
續(xù)吞并六國的,再說六國諸侯已經(jīng)無能力和無心思聯(lián)合了。)
五、檢測反思:整理并掌握8、9段字詞,預習第10T2段。
第四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第10—12段,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了解荊軻生平事跡,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一、示標導入
檢查8、9段的字詞掌握情況。
二、討論釋疑
學習第10-12段,找出文中的重點字詞和語言現(xiàn)象。
研讀第10—12節(jié),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意
基礎(chǔ)知識疏理:
1、詞語解釋
(1)臣乃得有以報:有用來……的辦法
(2)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殘酷,刻毒
(3)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殺死;沒入官府為奴
(4)然則將軍之仇報:既然這樣,那么
(5)而為治行:準備行裝
(6)仆所以留者:……的原因。
2、詞類活用
(1)進兵北略地:名詞作狀語,向北
11
(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詞作狀語,早晚
(3)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詞用作名詞,私心
(4)於期乃前日: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走上前
(5)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名詞用作狀語,用匣子
(6)其人居遠未來: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7)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遲”,認為……遲
3、古今異義(只寫古義)
(1)今行而毋信,則秦未可親也古義:信物;今義:書信
(2)於期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樊將軍窮困來歸丹:走投無路古義:走投無路,陷入困境;今義:生活貧窮
(4)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今義:年長之人
(5)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古義:重金收買;今義:購買
(6)樊於期偏袒扼挑而進:古義:袒露一只臂膀;今義:偏護雙方中的一方
4、特殊句式
(1)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判斷句)
(2)往而不返者,豎子也?。ㄅ袛嗑洌?/p>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判斷句)
(4)取之(以)百金(省略句)
(5)秦王購之(以)金千斤(省略句)
(6)以(之)試人(省略句)
(7)其人居遠未來,而為(之)治行(省略句)
(8)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被動句)
(9)燕見陵之愧除(被動句)
(10)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定語后置句)
5、句子翻譯
(1)樊將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
(2)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
(3)日己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
三、成果展示
1、荊軻刺秦王的謀劃,表現(xiàn)了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明確:荊軻的謀劃抓住了如何見秦王這個關(guān)鍵問題。他提出用樊將軍首與督亢地圖為信物騙取
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才提出這個計劃,可見城府很深。太
子“不忍”,反襯了荊軻智謀非凡。
2、荊軻私見樊於期,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獻身?
明確:荊軻三問樊於期,首先從秦王的刻毒.殘忍說起,動之以情,進行初步試探;進而從“解
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方而曉之以義,引而不發(fā),進一步觀察反映;在樊將軍急于知曉的
12
情況下,他才和盤托出行刺打算,征詢意愿。荊軻膽大心細,自知知人,對樊將軍有著深刻的
了解0荊軻舍身取義的精神,更使樊將軍激動得“偏袒扼腕而進”。樊將軍自刎獻身,既表現(xiàn)
了他的義勇剛烈,也表現(xiàn)了對荊軻的理解與信任C
四、師生點評
荊軻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顯示了什么性格?
明確:荊軻“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對俠義之士來說,無異于人格侮辱。
“士可殺而不可侮二荊軻忍無可忍,怒叱太子,顯示了剛烈的性格。
五、檢測反思
整理并掌握10T2段字詞,預習第13、14段。
第五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第13、14段,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了解荊軻生平事跡,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一、示標導入
檢查10-12段的字詞掌握情況。
二、討論釋疑
學習第13、14段,找出文中的重點字詞和語言現(xiàn)象。
研讀第13—14節(jié),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意
1、詞語解釋
(1)厚遺秦王寵臣贈送
(2)誠振怖大王之威果真;驚慌,害怕
(3)比諸侯之列排列,比照
(4)以次進按次序
(5)愿大王少假借之希望,稍稍寬恕
(6)秦王發(fā)圖打開
(7)圖窮而匕首見盡;通“現(xiàn)”出現(xiàn)
(8)軻自知事不就成功
(9)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排列
(10)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打,投擲
(11)軻被八創(chuàng)遭受
(12)箕踞以罵兩腿張開,坐在地上,以示輕蔑對方
(13)未嘗見天子:不曾
(14.)而卒惶急,無以擊軻:沒有用來……的辦法
2、詞類活用
(1)荊軻顧笑舞陽,前為謝曰:名詞用作動詞,走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詞用作動詞,穿著白色的衣服,戴著白色的帽子
13
(3)發(fā)盡上指冠:名詞作狀語,向上
(4)非有詔召不得上:名詞用作動詞,上前
(5)乃朝服:名詞用作動詞,穿上上朝的禮服
(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聞,稟告
(7)群臣怪之: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怪,認為……奇怪
(8)箕踞以罵曰:名詞作狀語,像箕一樣
3、古今異義
(1)持千金之資幣物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2)北蕃蠻夷之鄙人:古義,粗鄙的人;今義,卑鄙的人
(3)圖窮而匕首見:古義,窮盡;今義,缺少錢財
(4)諸郎中執(zhí)兵:古義,宮廷的侍衛(wèi);今義,稱中醫(yī)醫(yī)生
(5)於是左右既前殺軻:古義,身邊侍臣;今義,方位名詞
4、特殊句式
(1)皆陳(于)殿下(省略句)
(2)群臣侍殿上者(定語后置句)
(3)燕王拜送于庭(狀語后置句)
三、成果展示
“易水送別”與“廷刺秦王”,是《史記》中膾炙人口的精彩情節(jié)。作者分別是如何描寫的?
明確:“易水送別”
①抓住特點:如對送行者的描寫,抓住“白衣冠”這個特點;
②突出重點:在眾多的人物描寫中,重點寫荊軻;“既祖,取道”略寫,重點寫慷慨悲歌,渲
染了一種悲壯的氣氛。
③顧及全面:太子、賓客、高漸離、士等在場人物都顧及到,而且逍過寫“士皆瞋目,發(fā)盡上
指冠”渲染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忤的氣勢。
④結(jié)合寫景:風蕭蕭,易水寒,襯托了慷慨悲壯之情。
“廷刺秦王”
①多用短句,渲染了千鈞一發(fā),你死我活的緊張形勢。突出動作描寫,展示了雙方生死搏斗扣
人心弦的曲折過程。
②通過語言、神態(tài)、表情描寫,栩栩如生地刻畫人物形象。荊軻“顧笑舞陽,前為謝曰”“知
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讀之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③襯托手法,突出了荊軻的英雄形象,年十二就殺人的秦舞陽“色變振恐”,襯托荊軻鎮(zhèn)定自
若,秦群臣恐急慌亂,襯托了荊軻的英雄虎膽,威懾秦廷,以秦王不怡良久,襯托了荊軻的威
武壯烈。
四、師生點評
句子翻譯
1、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第13段)
14
2、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笫14段)
3、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第"段)
五、檢測反思
整理并掌握13、14段字詞,預習第15-18段。
第六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第15—18段,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了解荊軻生平事跡,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一、示標導入
檢查13、14段的字詞掌握情況。
二、討論釋疑
學習第15-18段,找出文中的重點字詞和語言現(xiàn)象。
研讀第15—18節(jié),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意。
1.詞語解釋
(1)當坐者治罪,辦罪
(2)拔薊城攻陷
(3)代王嘉乃遺燕王喜書送
(4)秦逐太子丹、荊軻之客,皆亡追緝逃亡
(5)彼庸乃知音,竊言是非同“傭”,被雇傭的人竟然、私下
(6)魯句踐己聞在……之后
(7)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交往詳細地
2.詞類活用
(1)更容貌而前名作動,走上前
(2)下與抗禮名作動,離開座位
(3)宋子傳客之意動,以……為客,用客禮款待
(4)天雨粟名作動,下雨
3.句子翻譯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誠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
(第15段)
秦軍之所以特別急迫追擊燕軍,是因為太子丹的緣故?,F(xiàn)在如果您殺掉太子丹,把他的人頭獻
給秦王,秦王一定會解兵退去,而社稷或許也僥幸得到祭祀。
(2)于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第16段)
于是秦始皇就殺了高漸離,終身不敢再接近從前東方六國的人了。
(3)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為非人也?。ǖ?7段)
過去我呵斥他,他就認為我不是同類人了V
15
(4)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第18段)
但他們的志向意圖都很清楚明朗,都沒有違背自己的良心,名聲流傳到后代,這難道是虛妄的
嗎!
三、成果展示
1.本文在正面刻畫荊軻形象的同時,也頗為生動地描寫了田光、樊於期、高漸離,以及鞠武、
太子丹乃至秦舞陽的形象。說說這些人物對荊軻形象的刻畫所起到的作用。
(田光之節(jié)俠,樊於期之剛烈,高漸離之堅毅,是對荊軻沉勇剛毅性格的不同角度烘托;而柳
武的謀而懦、秦武陽的暴而怯,則是對荊軻性格的反襯。)
2.對荊軻刺秦王的行為,歷代有截然不同的評價。請搜集有關(guān)材料,組織討論,說說自己對荊
軻形象及其刺秦王行為的看法。
(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蘇洵在《六國論》中認為荊軻的行為“始速禍焉”,朱熹認為
荊軻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對他表示稱贊,比如,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上
節(jié),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陶潛說他“其人隨己沒,千載有余情”。不管
怎樣,荊軻刺秦王不是為一己之私.,是為“國家大事”,所以他的故事才會流傳千百年,歷久
而不衰。
荊軻具有義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測之秦是極其危險的事,
但還是毅然前往,直至事敗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荊軻刺秦王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
燕國的危亡,荊軻也是為報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荊軻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
為太子丹報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反對秦國對山東六國的進攻和挽救燕國的危亡。
千百年來,受壓迫的人們之所以敬仰荊軻,也正是基于他那種同情弱小和反抗強暴的義俠精神。
當然這當中也流露出“士為知己者死”的因素這既是荊軻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從
荊軻刺秦王的做法來看,這種個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圖憑借個人的拼殺來改變歷史
的進程更是不可能的,這些都反映了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
四、師生點評
陶淵明有一首《詠荊軻》的詩,請評論陶淵明的態(tài)度。
《詠荊軻》
陶淵明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義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太史公自序》的“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退而深惟……”一段,以及列入存目的《報
任安書》中關(guān)于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表述,其實司馬遷的這一遭遇與荊軻、韓信、范雎有共
同之處,荊、韓、范三人的做法對司馬遷有前鑒和激勵因素。激勵完成自己的志向。)
(“易水送別”以音樂的凄婉與慷慨和詩歌的蒼涼悲壯渲染壯別氣氛,語氣長短有致而富于情
16
韻;而“刺秦王”則以密集的動詞、形容詞渲染生死搏斗的激烈場面,語句簡短、節(jié)奏急促,
從而使文字表現(xiàn)藝術(shù)和內(nèi)容表達要求,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大意:
善于收養(yǎng)門客,志向是到嬴姓的秦國報仇。要從招募的壯士中百里挑一選杰出的,年深日
久后選中了荊軻。君子甘愿為知己者死,荊軻決定離燕國京都赴秦為太子丹報仇。荊軻啟程前
隨行的白色駿馬在路上嘶鳴,周圍都是一片為其送行的慷慨激昂之氣。荊軻的怒發(fā)撐起了高高
的帽子,豪猛之氣沖擊著添帽的長絲帶。在易水河邊為荊軻擺酒設(shè)宴以壯行,周圍坐席上都是
英雄壯士。琴師高漸離以名為'筑'的樂器奏出悲壯的樂曲,勇士宋義則高唱激人的歌聲。岸
邊上哀風蕭蕭,易水中寒波淡淡。樂聲中的‘商'調(diào)使人悲痛流涕,'羽'調(diào)的高亢激越則使
壯士動容。心中清楚這是一去不歸的征程,但會將英明流傳于后世。荊軻登車的時候果敢得沒
有回頭后看,高速奔騰的馬車朝秦國而去??焖傩旭偭巳f里之遙的路程,途中漫長曲折經(jīng)歷上
千座城池。當向秦王晉獻燕國地圖時匕首一現(xiàn)就自然暴露出了刺殺一事,這使秦王嬴政大吃一
驚而怔在那里??上G軻的劍術(shù)不夠精熟,這一舉世奇功沒能實現(xiàn)C荊軻這個人雖然死去了,
但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卻會千載流傳。
品評:
大約作于晉宋易代之后。詩人以極大的熱情歌詠荊軻刺秦王的壯舉,在對奇功不建的惋惜
中,將自己對黑暗政治的憤慨之情,赫然托出。寫得筆墨淋漓,慷慨悲壯。
按照事件的經(jīng)過,描寫了出京、飲餞、登程、搏擊幾個場面,尤其著力于人物動作的刻畫,
塑造了一個大義凜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劍出燕京”,寫出了荊軻仗劍行俠的英姿;“雄
發(fā)指危冠,猛氣充長纓”,更以夸張的筆法寫出荊軻義憤填膺、熱血沸騰的神態(tài)。而“登車何
時顧”四句,排比而下,一氣貫注,更寫出了荊軻義無反顧、直蹈秦邦的勇猛氣概。詩中雖沒
有正面寫刺秦王的場面,但從“豪,主正怔營”一句,可以想見荊軻拔刀行刺之時那股令風云變
色的虎威。
還通過環(huán)境氣氛的渲染來烘托荊軻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飲餞的場景。在蕭殺的
秋風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蕩著激越悲壯的樂聲,“悲筑”、“高聲”、“哀風”、“寒波”相互激
發(fā),極其強烈地表達出“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英雄主題。)
五、檢測反思
整理并掌握15-18段字詞。
17
高祖本紀
教學目標:
1、了解司馬遷筆下劉邦這一人物形象。
2、認識體會《史記》中“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傳統(tǒng)。
3、感悟文本,領(lǐng)略《史記》文史結(jié)合的特點。
4、了解司馬遷首創(chuàng)的互見法。
教學重點:
1、學習課文中重要文言詞語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體現(xiàn)的文學藝術(shù)特色。
教學難點:
3、全面了解劉邦這一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4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示標導入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中引劉向、揚雄之言,贊揚《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
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苯裉?,學習本文,可讓我們較全面地了解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漢
局祖。
二、討論釋疑
自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
三、展示成果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一、(從開始到“生孝惠帝、魯元公主”),介紹劉邦的姓氏、籍貫、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
亭長的種種行事。
二、(從“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寫劉邦入關(guān)滅秦,打敗項羽,建立帝業(yè)的過程。
第一階段:劉邦領(lǐng)兵西進,隊伍不斷壯大,并率先入關(guān),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礎(chǔ)。
第二階段:寫楚漢相爭。
第三階段:劉邦稱帝。
三、(從“未央宮成”到文末),劉邦稱帝后的情況。
四、師生點評
在歷史轉(zhuǎn)折的打舞臺上,項羽和劉邦演出了一幕千古流傳、驚心動魄的楚漢相爭的威武雄
壯的戲劇。整因為如此,《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堪稱《史記》中晶瑩奪目、交相輝映的
18
雙璧。它們雖然以項劉爭奪天下的歷史事件為主要內(nèi)容,但在司馬遷的筆下,絕無重復累贅的
內(nèi)容,而是互相襯托,相得益彰?!俄椨鸨炯o》多寫項羽的英雄氣概和剛愎暴虐,展示其靈魂
深處個人權(quán)利欲望和人性倫理的矛盾斗爭C《高祖本紀》則主要記敘了漢高祖得天下與評定天
下的艱難歷程。
五、檢測反思
同步練習(P25—27)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示標導入
學生自讀「7段,疏通文章。
一、討論釋疑
1、這一階段主要寫了哪些情節(jié)?
2、酈生見沛公這一情節(jié)中,體現(xiàn)了劉邦什么特點?
3、“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劉邦節(jié)節(jié)取勝的原因嗎?
4、對于阻止劉邦入秦宮休息,原文只有,“樊噲、張良諫”,而《史記留侯世家》中有大
段文字記載,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
5、劉邦進入關(guān)中,推翻秦朝后,施仁愛于百姓,以此來贏得關(guān)中人民的擁護。這種“仁
愛”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三、展示成果
1、酈生見沛公,與秦軍大戰(zhàn)藍田、入關(guān)約法三章等。
2、勇于改錯,虛心聽取意見。
3、善于用人用計,這是他在交戰(zhàn)中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
4、互見法,它是將一人事跡,一件史事,分散在數(shù)篇之中參錯互見,彼此互補。作用是多方
面的:互見法詳此略彼,敘述史事條理分明,避免重復;互見法正名實,于回護之中不失歷史
真實;互見法是塑造傳記人物形象的一個好方法;互見法兩傳存疑,廣載異聞,以備參考。
5、三方面:第一,輕財物而重義氣。第二,保障關(guān)中百姓的人身利財產(chǎn)安全。第三,減輕百
姓負擔。
四、師生點評
在歷史轉(zhuǎn)折的打舞臺上,項羽和劉邦演出了一幕千古流傳、驚心動魄的楚漢相爭的威武雄
壯的戲劇。整因為如此,《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堪稱《史記》中晶瑩奪目、交相輝映的
雙璧。它們雖然以項劉爭奪天下的歷史事件為主要內(nèi)容,但在司馬遷的筆下,絕無重復累贅的
內(nèi)容,而是互相襯托,相得益彰?!俄椨鸨炯o》多寫項羽的英雄氣概.和剛愎暴虐,展示其靈魂
深處個人權(quán)利欲望和人性倫理的矛盾斗爭“《高祖本紀》則主要記敘了漢高祖得天下與評定天
19
下的艱難歷程。
五、檢測反思
同步練習(P25—27)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示標導入
學生自讀8-17段,疏通文章。
二、討論釋疑
1、這一階段主要寫了哪些情節(jié)?
2、找出運用互見法的例子。
3、文中劉邦兩用張良計的目的各是什么?體現(xiàn)劉邦怎樣的性格特點?
4、垓下之戰(zhàn)劉邦為何能取勝?
5、在這一階段,主要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6、劉邦最終能戰(zhàn)勝項羽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三、展示成果
1、:劉邦赴鴻門謝罪、項羽分封諸侯,劉邦決策東進,進兵追擊項羽,在垓下打敗項羽。
2、(答案略)
3、第一次是為了爭權(quán)天下,第二次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力量。性格特點:善識人用人,有
胸懷,能容人,知退讓。
4、一、以眾擊寡。二、韓信運用謀略,陣法戰(zhàn)法奇特。三、匹面楚歌,瓦解斗志。
5、主要用對比的手法,寫了項羽由強到弱、劉邦由弱到強的變化過程。
6、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從民所望。后方鞏固,兵力由弱轉(zhuǎn)強,逐漸居于優(yōu)勢。
四、師生點評
1、提問:這一階段主要寫了哪些情節(jié)?
明確:劉邦稱帝、高祖置酒洛陽南宮
2、提問:劉邦稱帝后總結(jié)他成功的經(jīng)驗,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說明了劉邦知人善任,虛懷若谷;項羽不善用人,剛愎自用。
五、檢測反思
同步練習(P28—29)
第四課時
教學過程:
一、示標導入
20
1、學生自讀18-207段,疏通文章。
2、探討人物形象。
二、討論釋疑
1、最后一部分寫了哪些情節(jié)?
2、未央宮里,在眾臣面前戲弄其父,說明什么?
3、高祖帝業(yè)確定,衣錦還鄉(xiāng),可以說是人生頂峰,為什么還落淚呢?
4、探討人物形象。
三、展示成果
1、未央宮舉杯噱父、高祖還鄉(xiāng)、高祖之死。
2、劉邦粗俗鄙陋的一面。
3、沛縣是劉邦創(chuàng)業(yè)的起點,風風雨雨走過多年,意味著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雖已“威加海內(nèi)”,
但守業(yè)更為不易;回到故鄉(xiāng),觸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大風起兮云飛
揚”,表面上寫自然風云,實際上是寫他的奮斗歷程。"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這是寫實。這一句,
既表現(xiàn)了西漢政權(quán)的無比強大,又表現(xiàn)了漢天子的非凡威勢,也表現(xiàn)了他濃厚的鄉(xiāng)土之思?!鞍?/p>
得猛士兮守四方”,著眼未來,抒發(fā)他的愿望和理想,他已敏銳地感覺到,政權(quán)背后存在著內(nèi)
外憂患和人才的缺乏,為大漢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涼之感油然而生?;毓枢l(xiāng)
的悲與喜交織在一起,怎不讓人“泣數(shù)行下二
4、劉邦是司馬遷筆下最生動.、最豐滿、最有個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劉邦是一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點是:其一,有遠見卓識,突出表現(xiàn)在他入關(guān)后的所作
所為,率先入關(guān)卻“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消除了秦地百姓的后顧之憂,也在各
路諸侯中樹立了威望。入關(guān)后與民約法三章,實行一系列寬政愛民的措施,贏得了秦地人民的
熱烈擁護“得到人民的擁護是他日后節(jié)節(jié)取勝的根本原因。其二,智謀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現(xiàn)
出來的寬厚、大度、狡詐甚至無賴都可以說明他有謀有略,非同一般。在軍事策略方面,措施
得當。其三,善于使用和駕馭人。他能夠正確使用張良、蕭何、韓信等人,這是他統(tǒng)一全國的
成功之處。他還善于聽取意見、立刻改錯。
在作者筆下,劉邦確實有超過項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沒有把他描繪成“圣君”。在作
者的“實錄”下,還寫了劉邦性格上的缺點及流氓無賴行徑。
四、師生點評
一、體會文中“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傳統(tǒng)。
“不虛美,不隱惡”,就是記敘態(tài)度嚴謹,反映事實準確;不僅善惡必書,而且恰如其分;
對“善”不虛張,對“惡不隱諱。
司馬遷記敘歷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盤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講清人物言談行事,
以及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依據(jù)事實,給予客觀的評價。如本文寫劉邦,他既有遠大的戰(zhàn)略眼光
和處理問題的才干;又有奸詐圓滑、不講信義的性格毛病。
“不虛美,不隱惡”,不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據(jù),全面系統(tǒng)地直書史事,而且“要求史
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膽量和氣魄.
21
二、領(lǐng)略《史記》文史結(jié)合的特點。
《史記》擅長描寫人物。它能抓住史實及人物特點,把人物放在歷史中,并通過人物反映
歷史.司馬遷筆下的歷史人物,個個栩栩如生,形象鮮明C
本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主要通過以下藝術(shù)手法來完成:
1、用對比的手法塑造人物。
2、用諷刺的方法臧否歷史人物。
3、用典型細節(jié)刻畫人物。
4、用個性化語言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
五、檢測反思
同步練習
22
《管仲列傳》教案
教學設(shè)想:
本文位于蘇教版選修教材《〈史記〉選讀》第四專題“《史記》的理想人格”的板塊,這
個板塊的學習,旨在了解作者“讀其書,想見其為人”的知人論世理念,了解司馬遷對歷史人
物人本主義的解讀。
專題目標:
1、能夠流暢地朗讀出課文。
2、積累文言知識;體會并學習本文人物描寫的素材采集。
3、了解管仲和他的才干以及從政成功的原因。
時間設(shè)定:2教時
第1教時
要點:朗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積累文言知識
過程:
一、導入
初中課文《隆中對》中有一段話是說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常常自比樂毅、管仲,“時人
莫之許也”,今天我們學《管仲列傳》,看看管仲是個怎樣的人物。
二、朗讀課文
1、注意讀音
鮑()倉縻()匡()曹沫()[讀音mei四聲]
3、指名朗讀
三、理解第1段
1、自讀課文,理解下列字詞的意思,并和同學交流
游一一常欺鮑叔一一終疊遇之——不以為宣一一管仲囚焉一一遂進管仲一一以霸------
匡天下
2、班級交流
(游----交往
常欺鮑叔一一欺詐,指管仲與鮑叔牙合伙做生意,分利時欺騙對方而多拿錢。
終善遇之一一始終友好地對待他。
不以為宜一一不杷這個事情對外人說。
23
管仲囚焉一一被囚禁。
遂進管仲一一舉薦。
以霸----因此稱霸。
一匡天下一匡扶天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蘇2025年江蘇航空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招聘高層次人才10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度包車居間服務(wù)合同范本(二零二五年度全新版)
- 2025年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監(jiān)督與抽檢服務(wù)承包合同
- 樂器訂購合同范本
- 高速公路拼寬地基強夯加固技術(shù)規(guī)范-地方標準格式審查稿
- 2025至2030年中國洋蘭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BOPP立領(lǐng)服裝袋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生物樣本檢測分析協(xié)議
- 2025至2030年太陽架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5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第一課時 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教學設(shè)計-2023-2024學年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統(tǒng)編版
- 主語從句趣味課件
- 小學生品德發(fā)展與道德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 汽車修理廠維修結(jié)算清單
- 《計算機應(yīng)用基礎(chǔ)》教學教案-02文字錄入技術(shù)
- 2023年1月浙江省高考英語真題及詳細解析
- 2023年大疆科技行業(yè)發(fā)展概況分析及未來五年行業(yè)數(shù)據(jù)趨勢預測
- 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院感知識培訓
- 中國航天日揚帆起航逐夢九天(課件)-小學主題班會通用版
- 老年醫(yī)學概論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jié)測試2023年浙江大學
- 幼兒園食堂生鮮進貨記錄表
- nasm cpt考試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