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5820-2023巖漿巖副礦物分離與鑒定方法_第1頁
DB13-T5820-2023巖漿巖副礦物分離與鑒定方法_第2頁
DB13-T5820-2023巖漿巖副礦物分離與鑒定方法_第3頁
DB13-T5820-2023巖漿巖副礦物分離與鑒定方法_第4頁
DB13-T5820-2023巖漿巖副礦物分離與鑒定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73.020

CCSD16

13

河北省地方標準

DB13/T5820—2023

巖漿巖副礦物分離與鑒定方法

2023-10-25發(fā)布2023-11-25實施

河北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

DB13/T5820—2023

巖漿巖副礦物分離與鑒定方法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巖漿巖副礦物分離與鑒定方法的原理、材料、儀器和設備、樣品破碎、樣品分離、

鏡下鑒定及質(zhì)量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巖漿巖副礦物分離與鑒定。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nèi)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gòu)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

適用于本文件。

DZ/T0130地質(zhì)礦產(chǎn)實驗室測試質(zhì)量管理規(guī)范

3術(shù)語和定義

GB/T17412.1界定的以及下列術(shù)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巖漿巖magmaticrock

巖漿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經(jīng)冷卻固結(jié)而成的巖石,又稱火成巖(igneousrock)。

3.2

副礦物accessorymineral

火成巖中含量極少的礦物,一般不超過1%。因此,在一般巖石分類命名中不起作用。常見的副

礦物有:鉻鐵礦、磁鐵礦、鈦鐵礦、鋯石、榍石、磷灰石及和褐簾石等。

[來源:GB/T17412.1-1998,2.20]

4原理

將野外采集回來的巖漿巖樣品,經(jīng)破碎、淘洗將副礦物富集后分離,在雙目體視鏡下進行鑒定,

并確定副礦物含量。

5材料、儀器和設備

5.1材料包括:

——搪瓷盆(直徑:60cm);

——木棒(脫泥用);

——橡膠手套;

——瓷蒸發(fā)皿(50mL、100mL、200mL);

——毛刷;

——鋼針;

——毛玻璃板(長×寬:210mm×120mm);

——透明玻璃板(長×寬:180mm×90mm);

——包樣紙;

——塑封樣品袋;

——永久性磁鐵(2200Oe~2500Oe);

——塑料薄膜;

——白紙。

5.2儀器和設備包括:

1

DB13/T5820—2023

——大號鋁制淘洗盤(直徑×深度:50cm×7.5cm);

——中號鋁制淘洗盤2個(直徑×深度:47cm×6.5cm、42cm×6cm);

——小號鋁制淘洗盤2個(直徑×深度:29cm×3cm、21cm×2cm);

——雙目體視顯微鏡;

——投射照明燈(12V,50W)或冷光源;

——電熱干燥箱(溫度>110℃);

——帶式礦物電磁分選儀;

——分析天平(感量值0.1mg);

——臺式秤(感量值0.01g)。

6樣品破碎

破碎前用臺式秤稱取巖漿巖樣品原始重量,按照DZ/T0130.9相關(guān)規(guī)定對樣品進行破碎,破碎后

再稱重。

7樣品分離

7.1洗泥

將破碎好的全部樣品置于搪瓷盆中,加3倍于樣品體積的清水,用干凈的木棒攪拌,靜置15秒后

將濁水倒去,反復加清水攪拌,直至靜置后水不渾濁為止。

7.2手工淘洗

步驟如下:

a)雙手戴上橡膠手套,將大號鋁制淘洗盤中注入盤深三分之二左右的清水;

b)將樣品少量倒入中號鋁制淘洗盤(若樣品總量較少可選用小號鋁制淘洗盤)中,然后將中

號鋁制淘洗盤緩慢浸入盛水的大號鋁制淘洗盤中,右手握住中號鋁制淘洗盤,左手深入快

速攪動樣品,使樣品充分疏松;

c)雙手操縱中號鋁制淘洗盤身,使盤順著一個方向旋轉(zhuǎn),隨著盤身旋轉(zhuǎn),在離心力的作用下,

副礦物集中在中號鋁制淘洗盤的底部,輕礦物集中在盤的上部邊沿,出現(xiàn)明顯分層,盤身

輕微在水中傾斜,至輕礦物流出,副礦物收集于瓷蒸發(fā)皿中;

d)重復上述動作,至樣品中副礦物(副礦物中輕礦物含量應小于10%)全部收集到瓷蒸發(fā)皿

中。

7.3烘樣

將收集副礦物的瓷蒸發(fā)皿標記好后,置于電熱干燥箱中烘干,溫度一般控制在50℃±5℃,副礦

物烘干后,用毛刷掃至稱重紙上,用分析天平稱重并記錄。

7.4副礦物分離

7.4.1磁選

將烘干的副礦物均勻撒在毛玻璃板上成一均勻薄層,用塑料薄膜包住永久性磁鐵,在副礦物上

往返移動,直至強磁性副礦物吸附于磁鐵上,待磁鐵吸滿礦物后,移至干凈白紙上,輕輕將塑料薄

膜取下,強磁性副礦物自動落下。

這樣反復操作數(shù)次,直至強磁性與非強磁性副礦物基本分開,各部分純度應大于95%(非強磁性

副礦物具有磁鐵礦包體或連生體除外)。

用分析天平稱重,用包樣紙包好,標記樣品號、強磁性副礦物及重量。

7.4.2電磁選

先將帶式礦物電磁分選儀的電源開關(guān)打開,預熱2min~3min。

開動儀器的高壓開關(guān),調(diào)節(jié)電流,將載有非強磁性副礦物的毛玻璃板置于磁極下往復移動,使

電磁性副礦物被磁極吸引。

2

DB13/T5820—2023

關(guān)畢高壓開關(guān),礦物全部掉落。

這樣反復操作數(shù)次,直至電磁性與無磁性副礦物基本分開,各部分純度應大于95%(非電磁性副

礦物具有電磁性礦物包體或連生體除外)。

用分析天平分別對兩部分進行稱重,用包樣紙包好,標記樣品號、電磁性副礦物(無磁性副礦

物)及重量。

8鏡下鑒定

8.1概述

用雙目體視顯微鏡分別對分離的強磁性、電磁性、無磁性副礦物進行鏡下鑒定并統(tǒng)計含量。

8.2鑒定程序

將分離的強磁性、電磁性、無磁性副礦物分別平攤在透明玻璃板上,置雙目體視顯微鏡下觀察

一遍,了解副礦物種類和分布情況,然后進行副礦物鑒定及統(tǒng)計,并記錄結(jié)果,樣式參見附錄A。

8.3副礦物統(tǒng)計

統(tǒng)計方法如下:

——目估法:在雙目體視顯微鏡的視域內(nèi)目估每種副礦物的顆粒百分數(shù),觀察的視域一般不少

于10個(每個視域100?!溃?,當烘干的全部副礦物中統(tǒng)計某種副礦物小于100粒,可

采用粒數(shù)表示;

——稱重法:對欲定量的有用礦物,用鋼針在鏡下全部挑出用分析天平稱重并記錄重量。

8.4副礦物的特征描述

特征描述(鋯石除外):顏色、礦物形態(tài)、透明度、光澤、硬度、粒徑、包裹體、蝕變程度及特

殊的表面特征。

鋯石特征描述:顏色、礦物形態(tài)、透明度、光澤、硬度、粒徑、伸長系數(shù)、包裹體、蝕變程度、

特殊的表面特征、是否同源、聚形組成及鋯石晶形。

8.5單一副礦物含量(重量)計算

樣品中某種待測副礦物含量(重量)以質(zhì)量M1計,數(shù)值以毫克(mg)表示,按式(1)計算:

……(1)

M1=A1×MA+A2×MB+A3×MC

式中:

M1——樣品中某種待測副礦物的重量;

MA——強磁性副礦物(7.4.1)重量;

MB——電磁性副礦物(7.4.2)重量;

MC——無磁性副礦物(7.4.2)重量;。

A1——強磁性副礦物(7.4.1)中待測副礦物的顆粒百分含量;

A2——電磁性副礦物(7.4.2)中待測副礦物的顆粒百分含量;

A3——無磁性副礦物(7.4.2)中待測副礦物的顆粒百分含量。

8.6樣品入庫

鑒定完畢,將全部副礦物用包樣紙包好,裝到寫有樣品號的塑封樣品袋中,入庫保存。

8.7鑒定報告

副礦物鑒定報告的填寫樣式參見附錄B。

9質(zhì)量要求

9.1樣品在分離與鑒定過程中要保持無污染狀態(tài)。

3

DB13/T5820—2023

9.2樣品總損耗率小于3%。

9.3關(guān)注的副礦物不能定錯或遺漏。

9.4金剛石和貴金屬不能遺漏。

9.5副礦物總重量和某種副礦物重量均精確到1mg。

9.6鋯石晶形鑒定中主要晶形不能丟失;

9.7鋯石粒徑及伸長系數(shù)誤差不能超過15%;

9.8副礦物鑒定質(zhì)量還應滿足DZ/T0130.9-2006的要求。

9.9尾砂部分取2%~5%樣品進行檢查,以免漏掉副礦物。

4

DB13/T5820—2023

A

A

附錄A

(資料性)

副礦物鑒定原始記錄表樣式

5

DB13/T5820—2023

B

B

附錄B

(資料性)

副礦物鑒定報告樣式

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