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4年冀教新版選擇性必修2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下列關于外來物種入侵的敘述,錯誤的是()A.外來物種入侵會對當地群落的演替產生嚴重的影響B(tài).淡水湖泊中出現的水華現象都是由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C.水葫蘆引入我國后對一些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嚴重影響D.入侵植物進入適宜其生長的地區(qū)可影響當地物種的生存2、下圖是調查小組的同學從當地主管部門獲得的某物種種群數量的變化圖;據此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A.第1~5年間種群呈“J”型增長B.第20~30年間種群增長率為0C.到20年時種群的數量最大D.第15~20年間種群數量不斷減少3、下列類型的群落中,動植物種類會隨雨季而發(fā)生劇烈變化的是()A.森林B.草原C.湖泊D.荒漠4、生態(tài)農業(yè)是一種利用基本的生態(tài)學原理實現物質和能量高效利用的環(huán)境友好型農業(yè)模式,如?;~塘、稻鴨共養(yǎng)、果禽共養(yǎng)等。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家禽糞便可作為果樹的有機肥,體現了物質的循環(huán)利用B.雜草和果樹、害蟲和家禽的種間關系均為競爭關系C.果樹、家禽、害蟲和雜草組成了一個果園生態(tài)系統(tǒng)D.生態(tài)農業(yè)將不同物種合理搭配,提高了能量傳遞效率5、據統(tǒng)計2022年紹興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05%,人口數量仍增加了6萬人,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A.嚴格的人口政策B.性別比例失調C.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遷入率大于遷出率評卷人得分二、多選題(共5題,共10分)6、下圖表示在光照強度為660lx(未達到光飽和點)時(其他條件均適宜),小球藻和魚腥藻單獨培養(yǎng)的生長曲線;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估算小球藻的種群密度可用抽樣檢測法,調查出的種群密度可反映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及變化趨勢B.混合培養(yǎng)有利于小球藻的繁殖,但不利于魚腥藻的繁殖C.適當增大光照強度,魚腥藻和小球藻單獨培養(yǎng)時的K值可能增大D.單獨培養(yǎng)時魚腥藻由于不存在生存斗爭,其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7、以空間變化代替時間變化進行調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過度開發(fā)及黃河下游水量的減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某濕地植物群落發(fā)生了較顯著變化。研究人員對現階段該濕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況進行調查(群落名稱以優(yōu)勢種植物命名),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通過統(tǒng)計樣方內優(yōu)勢種植物的個體數可獲知物種豐富度B.根據現有植物群落分布狀況可推測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C.群落中優(yōu)勢種的改變可作為群落演替的標志之一D.不同植物群落與湖心的距離會隨著水位變化發(fā)生改變8、下列關于落葉闊葉林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A.群落水平結構與環(huán)境條件無關B.群落的季節(jié)性變化明顯C.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層現象D.群落中的動物具有垂直分層現象9、以下關于生物適應環(huán)境的描述,正確的是()A.爬行動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質鱗片,有助于減少水分蒸發(fā)B.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質莖,葉呈針狀以適應缺乏水分的環(huán)境C.荒漠群落中的動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點D.駱駝刺植株高幾厘米,但根可長達15米,是適應環(huán)境的表現10、下列關于生態(tài)工程基本原理的敘述,錯誤的是()A.循環(huán)指的是生態(tài)工程中物質和能量可以循環(huán)利用B.生物數量不能超過環(huán)境容納量主要遵循了整體原理C.?;~塘中生物組分通過合理布設,互利共存,主要遵循了自生原理D.建設生態(tài)工程時,需要關注生物與環(huán)境、生物與生物的協(xié)調與適應評卷人得分三、填空題(共7題,共14分)11、請回答關于群落演替的問題:
(1)在光裸的巖石上開始的演替和從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開始的演替中,哪個屬于初生演替,哪個屬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
(2)一般來說,若要演替到相對穩(wěn)定的森林階段,上述兩個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時間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3)據調查,近5萬年以來,某地區(qū)由于氣候越來越干燥,森林逐漸被灌叢取代,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演替類型。近50年來,由于人類過度開墾,導致局部灌叢出現了荒漠化,該現象表明:與該地區(qū)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類的開墾活動使得該地區(qū)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發(fā)生改變”、“變慢”或“變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填“發(fā)生改變”或“未發(fā)生改變”)12、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叫做_____。13、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______________。14、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_______的過程,就叫演替。15、發(fā)生在裸巖上的演替屬于_______,經歷了裸巖階段、__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階段、_______、森林階段。發(fā)生在棄耕農田上的演替屬于______。16、全球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主要包括_______。17、特點:在物質循環(huán)過程中,無機環(huán)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動則不同,能量在流經生態(tài)系統(tǒng)各營養(yǎng)級時,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動,而不是_______。評卷人得分四、實驗題(共3題,共24分)18、為了提高某地區(qū)的生態(tài)建設;一研究小組對該地區(qū)的一些已建設的生態(tài)工程和存在的一些生態(tài)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為了改善河流的水生生態(tài)環(huán)境,在水面上設置了許多生態(tài)浮床,生態(tài)浮床就是將植物種植于浮于水面的床體上,充分利用各種生物有效進行水體修復的技術(如圖甲);為了緩解蝗災,保護該地區(qū)的草地,研究小組調查了幾種主要的蝗蟲對牧草產量(牧草產量=牧草補償量-蝗蟲食取量)的影響(如圖乙)。
(1)生態(tài)浮床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可以為鳥類及魚類提供_________;該群落及生存環(huán)境構成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生態(tài)浮床中種植的植物具有食用、藥用、美化環(huán)境、凈化水體等功能,體現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________價值。
(3)請據圖分析,生態(tài)浮床能夠有效進行水體修復的原因:____________(至少答出兩點)。
(4)圖乙結果為研究者依據實驗結果建立的________模型。當狹翅雛蝗密度小于5頭/m2時,牧草產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蝗蟲只有達到一定量才會導致危害,因為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三化螟是水稻害蟲;危害嚴重時可導致水稻顆粒無收。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誘殺是防治三化螟的方法之一。為了檢驗該方法在防治三化螟時的作用效果,科研小組選擇兩塊相同的稻田進行試驗,實驗組放置信息素,對照組不放置,結果如下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白色柱是__________(填“實驗組”或“對照組”)的測定結果;信息素誘殺雄性個體能降低害蟲種群密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化螟成蟲在春季將卵產于水稻葉片上;但產卵時的溫度必須達到16℃以上。由此可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離不開信息的傳遞。要調查水稻葉片上三化螟蟲卵的密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除了利用信息素誘殺外,還可以通過引入天敵等方式來提高________________以降低三化螟的種群數量。防治過程中應將三化螟種群數量控制在K/2以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20、某學習小組為了探究不同溫度對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設置了4組實驗,每隔2h取樣檢測一次,連續(xù)取樣8次,結果如下表。請回答:。溫度/℃不同時間酵母菌種群數量/(106個·mL-1)0h2h4h6h8h10h12h14h14h201.21.83.04.07.813.220.319.4251.22.03.85.88.919.519.018.5301.23.57.215.235.188.288.181.0351.24.89.220.175.273.170.268.1
(1)酵母菌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據表分析,在不同溫度條件下酵母菌種群數量隨時間變化的相同規(guī)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35℃條件下,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大的時間段為_________________h。
(2)同一溫度條件下,若提高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起始種群數量,則該組別中酵母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的時間將_________________(填“延長”、“縮短”或“保持不變”);若其他條件保持不變,適當提高培養(yǎng)液的濃度,則該組別的K值將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保持不變”)。
(3)畫出上述實驗過程中不同溫度條件下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的柱形圖_________。
評卷人得分五、綜合題(共3題,共12分)21、現有一未受人類干擾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組考察了該湖泊中某魚種群的年齡組成,結果如下表。
。年齡。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個體數。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魚的年齡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類類推。
回答下列問題:
(1)通常,種群的年齡結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分別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該魚在3+時達到性成熟(進入成年),9+時喪失繁殖能力(進入老年)。根據表中數據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個年齡組成個體數的比例為_________,由此可推測該魚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是_____。
(2)如果要調查這一湖泊中該值的種群密度,常用的調查方法是標志重捕法。標志重捕法常用于調查_____22、在熱帶森林中;動植物種類繁多,營養(yǎng)結構非常復雜,被稱為地球的“基因庫”。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在熱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當害蟲數量增加時,食蟲鳥類由于食物豐富,數量也會增多,這樣害蟲種群的增長就會受到抑制,這屬于______________調節(jié),它是生態(tài)系統(tǒng)_____________能力的基礎。
(2)科學家研究了我國從東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種類,發(fā)現越靠近熱帶地區(qū),物種的豐富度越高。豐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與熱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相比,通常凍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有利于土壤有機物質的積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即使在熱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食物鏈也不會無限延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發(fā)展綠色無公害飼料是21世紀飼料工業(yè)的重要研究方向;為了開發(fā)綠色肉牛飼料,專家研究了傳統(tǒng)飼料和微生物發(fā)酵飼料對肉牛生長的影響以及飼料的開發(fā)應用。
(1)等量的不同飼料對肉牛生長的影響及日收益情況見下表。
。
飼料處理。
平均日增重(g)
日收益(元/天)
對照組。
基礎日糧。
1.68±0.22
30.85
試驗1組。
15%微生物發(fā)酵飼料。
1.79±0.22
33.28
試驗2組。
25%微生物發(fā)酵飼料。
1.90±0.39
35.77
本實驗結果表明______________。
(2)傳統(tǒng)飼料中也會添加一些微生物;可將飼料中的有機物分解為利于肉牛吸收的_______________(至少寫出兩種)等小分子物質,常用的添加菌種是乳酸桿菌,其異化作用類型屬于______型,可以在肉牛腸道中正常生存,而腸道中其它益生菌很少能存活,所以傳統(tǒng)飼料所用菌種有限。
(3)結合上述信息;分析微生物發(fā)酵飼料的優(yōu)點是___________。
(4)制作微生物發(fā)酵飼料一般用農作物的莖、葉、果實作為培養(yǎng)基,若改用廚余垃圾,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分析好處是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B【分析】【分析】
引入外來物種可能因為缺乏天敵;環(huán)境適宜而引起其數量瘋長,破壞當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也可能增加當地生物多樣性,提高當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具有兩面性。
【詳解】
外來物種入侵,如水葫蘆瘋長,會對當地群落的演替產生嚴重的影響,A正確;淡水湖泊中出現的水華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污水、工業(yè)廢水排入,導致水體中氮磷含量過高引起,B錯誤;水葫蘆引入我國后數量瘋長,破壞了當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C正確;入侵植物進入適宜其生長的地區(qū)可能呈J型增長,會影響當地物種的生存,D正確。故選B。2、C【分析】【分析】
當年種群數量/一年前的種群數量即增長倍數,增長倍數>1;種群數量上升;增長倍數=1,種群數量不變;增長倍數小于1,種群數量減小。
【詳解】
由圖可知,第1~5年間增長倍數大于1,且為定值,故種群呈“J”型增長,A正確;第20~30年間增長倍數為1,種群增長率為1-1=0,B正確;10年之前種群數量上升,10年之后種群數量下降后不變,故第10年時種群數量最大,C錯誤;第15~20年間,增長倍數小于1,故種群數量不斷減少,D正確。故選C。3、B【分析】【分析】
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分布在干旱地區(qū);年降雨量較少,與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相比,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動植物種類要少得多,群落結構也不如前者復雜,在不同的季節(jié)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勻,而荒漠全年氣候干旱少雨,群落結構不會發(fā)生太大變化。
【詳解】
種群密度和群落的結構因為氣候原因常常發(fā)生劇烈變化;草原上的植物為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空間,ACD錯誤,B正確。
故選B。4、A【分析】【分析】
與傳統(tǒng)農業(yè)相比;生態(tài)農業(yè)的優(yōu)點有:實現對物質的再循環(huán)利用,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等。
【詳解】
A;家禽糞便可作為果樹的有機肥;經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轉變?yōu)闊o機養(yǎng)料被植物利用,體現了物質的循環(huán)利用,A正確;
B;雜草和果樹是競爭關系;害蟲和家禽為捕食關系,B錯誤;
C;除生產者(果樹、雜草)和消費者(家禽、害蟲)外;果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還缺少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C錯誤;
D;生態(tài)農業(yè)將不同物種合理搭配;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并不能提高能量傳遞效率,D錯誤。
故選A。5、D【分析】【分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直接決定種群密度;年齡結構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別比例影響出生率,進而影響種群密度。
【詳解】
題中人口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已知自然增長率為-0.05%,即出生率-死亡率=-0.05%,但人口數量增加了,因此必須遷入率>遷出率;ABC錯誤,D正確。
故選D。二、多選題(共5題,共10分)6、A:B:D【分析】【分析】
一;構建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建立數學模型觀察研究對象;提出問題→提出合理的假說→根據實驗數據,用適當的數學形式對事物的性質進行表達,即建立數學模型→通過進一步實驗或觀察等,對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
二;種群數量變化。
1.種群數量增長模型(1)種群的“J”型增長(2)種群的“S”型增長。
2.種群數量的波動在自然界中;有的種群能夠在一段時期內維持數量的相對穩(wěn)定,但是對于大多數生物的種群來說,種群數量總是在波動中。
3.種群數量的下降種群長久處于不利條件下;如遭遇人類亂捕濫殺和棲息地破壞,種群數量會出現持續(xù)性下降或急劇的下降。種群的延續(xù)需要有一定的個體數量為基礎。當一個種群數量過少,種群可能會由于近親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對于那些已經低于種群延續(xù)所需的最小種群數量的物種,需要采取有效保護措施進行保護。
【詳解】
A;可用抽樣檢測法估算小球藻種群密度;種群密度不能反映種群數量變化趨勢,A錯誤;
B;共同培養(yǎng)時小球藻的藻細胞數低于單獨培養(yǎng)時;混合培養(yǎng)不利于小球藻的繁殖,B錯誤;
C;適當增大光照強度;可以為魚腥藻和小球藻提供充足的能量來源,單獨培養(yǎng)時的K值可能增大,C正確;
D;單獨培養(yǎng)時魚腥藻個體之間存在生存斗爭;D錯誤。
故選ABD。7、B:C:D【分析】【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一個植物群落被另一個植物群落所代替的現象;其類型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
【詳解】
A;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通過統(tǒng)計樣方內所有生物種數可獲知群落的物種豐富度;A錯誤;
B;研究植物群落演替的方法是以空間變化代替時間變化過程;即以現有群落組成及結構為基礎,通過同時研究當前植被空間上的組合,揭示植物群落先后變化的時間過程。故根據現有植物群落分布狀況可推測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B正確;
C;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一種“優(yōu)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群落中優(yōu)勢種的改變可作為群落演替的標志之一,C正確;
D;不同植物群落與湖心的距離會隨著水位變化發(fā)生改變;D正確。
故選BCD。
【點睛】8、B:C:D【分析】【分析】
水平結構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變化;光照強度的不同、土壤濕度和鹽堿地的差異、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和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生物,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別,它們常呈鑲嵌分布,因此群落水平結構與環(huán)境條件有關。
【詳解】
A;群落水平結構與環(huán)境條件有關;不同地區(qū)的環(huán)境條件不同,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A錯誤;
B;由于不同季節(jié)的溫度、光照等因素的差異;群落的季節(jié)性變化明顯,B正確;
C;群落中的植物受光照、溫度等的影響;分布具有垂直分層現象,C正確;
D;群落中的動物受食物和棲息場所等的影響;分布具有垂直分層現象,D正確。
故選BCD。
【點睛】
本題考查群落結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結構的能力。9、A:B:D【分析】【分析】
環(huán)境對生物有影響;生物在適應環(huán)境的同時,也能影響環(huán)境。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的,生物必須適應環(huán)境才能生存,否則就會被自然界淘汰。
【詳解】
A;爬行動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質鱗片;有助于減少水分蒸發(fā),A正確;
B;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質莖;葉呈針狀以適應缺乏水分的環(huán)境,B正確;
C;草原群落中的動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點;C錯誤;
D;駱駝刺植株高幾厘米;但根可長達15米,以適應缺水的環(huán)境,是適應環(huán)境的表現,D正確。
故選ABD。10、A:B【分析】【分析】
1;生態(tài)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生態(tài)工程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組織、自我調節(jié)功能為基礎;遵循著整體、協(xié)調、循環(huán)、自生等生態(tài)學基本原理。
2;生態(tài)工程的特點:與傳統(tǒng)工程相比;生態(tài)工程是一類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續(xù)的工程體系。
【詳解】
A;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物質循環(huán)的特點是循環(huán)式;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遞減性,因此能量不能循環(huán)利用,A錯誤;
B;生物數量不能超過環(huán)境容納量遵循了協(xié)調原理;而不是整體原理,B錯誤;
C;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態(tài)工程中有效選擇生物組分并合理布設;故桑基魚塘中生物組分通過合理布設,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C正確;
D;建設生態(tài)工程時;需要關注生物與環(huán)境、生物與生物的協(xié)調與適應,遵循生態(tài)工程的協(xié)調原理,D正確。
故選AB。三、填空題(共7題,共14分)11、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進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進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所以演替過程所需的時間短。
(3)群落之外的環(huán)境條件,諸如氣候、地貌、土壤和火等,??沙蔀橐鹧萏娴闹匾獥l件。由于人類過度開墾,破壞了土壤表土層及耕作層的結構,導致局部灌叢出現了荒漠化,使得該地區(qū)群落的演替速度變快,演替的方向未發(fā)生改變?!窘馕觥抗饴愕膸r石上開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開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條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時既具備該條件,而從裸巖開始的演替要達到該條件需要漫長的時間變快未發(fā)生改變12、略
【分析】【詳解】
演替即指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演替的類型分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窘馕觥垦萏?3、略
【分析】【分析】
物種的豐富度:是指一個群落或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物種數目的多少;屬于群落水平研究的問題。
【詳解】
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物種豐富度影響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點睛】【解析】豐富度14、略
【解析】代替15、略
【解析】①.初生演替②.地衣階段③.苔蘚階段④.灌木階段⑤.次生演替16、略
【解析】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樣性銳減。17、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反復利用逐級遞減單方向循環(huán)四、實驗題(共3題,共24分)18、略
【分析】【分析】
分析曲線可知;曲線縱軸表示牧草產量,橫軸表示蝗蟲密度,是牧草量隨蝗蟲密度變化而變化的曲線,實驗的自變量是蝗蟲密度及蝗蟲的種類,因變量是牧草量。
【詳解】
(1)生態(tài)浮床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可以為鳥類及魚類提供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包括組成成分和營養(yǎng)結構,營養(yǎng)結構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進行的渠道。
(2)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直接;間接和潛在價值;食用、藥用屬于人類直接利用的價值,美化環(huán)境、凈化水體是對生態(tài)系統(tǒng)起調節(jié)作用的功能,屬于間接價值。
(3)據圖分析;生態(tài)浮床能夠有效進行水體修復是因為,根系富集的微生物將污染物生化降解;植物遮蔽陽光抑制藻類生長。
(4)圖示結果是蝗蟲密度與牧草產量的曲線圖關系,屬于數學模型;當狹翅雛蝗密度小于5頭/m2時;牧草產量增加,結合題目信息,牧草產量=牧草補償量?蝗蟲食取量,說明牧草產量增加,牧草補償量大于蝗蟲的食取量;因為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自我調節(jié)能力,在一定范圍內,蝗蟲對生態(tài)系統(tǒng)不會構成危害。
【點睛】
本題考查種群、群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相關知識,旨在學生分析題圖曲線獲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獲取結論的能力,考查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并結合題干信息進行推理、解答問題?!窘馕觥織⒖臻g和食物條件組成成分營養(yǎng)結構(食物鏈、食物網)直接和間接根系富集的微生物將污染物生化降解,植物遮蔽陽光抑制藻類生長數學牧草補償量大于蝗蟲食取量自我調節(jié)能力(或抵抗力穩(wěn)定性)19、略
【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種群的數量變化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信息傳遞。要求學生熟知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種群數量的變化特征及信息傳遞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
(1)三化螟是水稻害蟲;會導致水稻減產,據此可判斷圖中白色柱是對照組的測定結果;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誘殺三化螟屬于生物防治,信息素誘殺雄性個體破壞了三化螟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進而影響種群的出生率,最終達到降低害蟲種群密度的目的。
(2)三化螟成蟲在春季將卵產在水稻的葉片上;但產卵的溫度必須達到16℃以上。說明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三化螟蟲卵不能移動,可采用樣方法調查水稻葉片上三化螟蟲卵的密度。
(3)在稻田引入三化螟的天敵,增加了三化螟種群增長的環(huán)境阻力。種群數量在K/2時,增長速率最大。因此,控制種群數量低于K/2既防止種群增長過快又使種群數量較低?!窘馕觥繉φ战M信息素破壞了三化螟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影響種群的出生率,使種群密度降低生物種群的繁衍樣方法環(huán)境阻力K/2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控制種群數量低于K/2既防止種群增長過快又使種群數量較低20、略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可以得出:溫度和培養(yǎng)時間是自變量;酵母菌的數量是因變量。酵母菌初期呈S型曲線增長,增長速率先快后慢,K/2時達到最大,不同條件下K值不同。隨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營養(yǎng)物質被不斷消耗;代謝廢物不斷積累,種群進入衰退期,數量開始下降。
【詳解】
(1)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據表分析;在上述實驗條件下,不同溫度下酵母菌種群數量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都是先增加,當達到最大后再降低。35℃下,6h-8h,酵母菌種群數量增長(75.2-20.1=55.1)最大。
(2)酵菌種群數量的K值(環(huán)境容納量)的大小與培養(yǎng)液的濃度和培養(yǎng)空間的大小有關;與酵母菌培養(yǎng)液的起始種群數量無關,但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起始種群數量可以影響酵母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所要的時間。故同一溫度條件下,若提高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起始種群數量,則該組別中酵母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的時間將縮短;若其他條件保持不變,適當提高培養(yǎng)液的濃度,則該組別的K值將增加。
(3)根據表格信息;不同溫度條件下,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最大值(K值)分別為20.3;19.5、88.2、75.2。柱狀圖如下:
【點睛】
對微生物生長曲線的掌握是本題的突破點,同時還要注意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也會導致生長曲線的改變?!窘馕觥竣?種群密度②.先增加后減少/先增加后穩(wěn)定在減少③.6-8④.縮短⑤.增大⑥.五、綜合題(共3題,共12分)21、略
【分析】【分析】
種群的年齡組成:(1)增長型:種群中幼年個體很多;老年個體很少,這樣的種群正處于發(fā)展時期,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大.(2)穩(wěn)定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比例適中,數目接近.這樣的種群正處于穩(wěn)定時期,種群密度在一段時間內會保持穩(wěn)定.(3)衰退型:種群中幼年個體較少,而老年個體較多,這樣的種群正處于衰退時期,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小。
對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個體調查種群密度時適宜用標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個體小、活動能力小的動物以及蟲卵等種群密度的調查方式常用的是樣方法。
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詳解】
(1)種群的年齡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增長型;衰退型、穩(wěn)定型三種類型.研究表明:該魚在3+時達到性成熟(進入成年);9+時喪失繁殖能力(進入老年),根據表中數據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個年齡組個體數的比例為(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400:420:400≈1:1:1,由此可推測該魚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是保持穩(wěn)定。
(2)對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個體調查種群密度時適宜用標志重捕法;所以調查這一湖泊中該魚的種群密度,常用的調查方法是標志重捕法。
【點睛】
本題考查種群的年齡組成、種群密度和能量流動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短期出國中介合同
- 業(yè)務委托協(xié)議具體說明內容
- 榕樹下簽約合同10篇
- 干稻草訂購合同9篇
- 個人簽訂的施工合同范本6篇
- 茉莉雪芽購銷合同5篇
- (勞動合同)貨車司機聘用合同范本5篇
- 二手房買賣合同書購房合同10篇
- 常用宅基地轉讓合同的模板7篇
- 7號線主體施工方案
- 2025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4.15)知識測試競賽題庫(含答案)
- 牧場物語礦石鎮(zhèn)的伙伴們攻略大全
- 2024年共青團團校考試入團考試題庫及答案
- 刑事案件模擬法庭劇本
- 色譜、質譜、聯用
- 畢業(yè)設計(論文)-CK6150總體及縱向進給和尾座部件的設計
- 施工項目人員任命書(范本)
- 苯酐裝置國內同類裝置事故案例
- 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圖形旋轉》練習題
- 智慧樹知到《開啟疑案之門的金鑰匙司法鑒定》見面課答案
- 結構化面試技巧(完整版).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