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天津市河東區(qū)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_第1頁
2022-2023學年天津市河東區(qū)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_第2頁
2022-2023學年天津市河東區(qū)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_第3頁
2022-2023學年天津市河東區(qū)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_第4頁
2022-2023學年天津市河東區(qū)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2-2023學年天津市河東區(qū)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一、基礎知識(每題2分,共8分)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丁酉新春,旨在“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風靡全國,“圈粉”無數(shù)。該節(jié)目通過選手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嘉賓的精彩點評,用______、打動人心的詩詞喚起深埋在國人心中對詩詞的記憶和情懷,帶領觀眾暢享中國詩詞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古典之美。人們關注《中國詩詞大會》,是因為內(nèi)心對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傳統(tǒng)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頭活水。詩詞大都比較凝練,______。閱讀詩詞,人們享受著語言美感帶來的歡愉和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大大增加了人們的生活視野。閱讀詩詞,體悟詩詞作者的心境,跟他們進行心靈對話,有助于提升人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學習像詩詞作者一樣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們關注《中國詩詞大會》,(),每天八小時上班,滿負荷運轉(zhuǎn),單調(diào)乏味的生活讓人感覺壓抑,而讀詩可以暫時疏解內(nèi)心的陰郁?!吨袊娫~大會》以______的形式吸引人們親近詩詞,從詩詞之美中獲取生活的詩意。生活需要詩意,但詩意并不______地存在。一個人只有徜徉于詩詞,發(fā)現(xiàn)詩意,才能在與詩詞相會的過程中提升文化素養(yǎng),讓心靈空間更飽滿。生活不只是柴米油鹽,還有詩和遠方。(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茿.耳濡目染膾炙人口引人入勝自然而然B.耳濡目染朗朗上口身臨其境順其自然C.耳熟能詳膾炙人口身臨其境順其自然D.耳熟能詳朗朗上口引人入勝自然而然(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茿.人們享受著語言美感帶來的歡愉,同時也能感知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大大拓展了人們的生活視野。B.人們感知著語言美感帶來的歡愉,同時也能享受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大大增加了人們的生活視野。C.人們享受著語言美感帶來的歡愉和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大大拓展了人們的生活視野。D.人們能感知語言美感帶來的歡愉和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大大增加了人們的生活視野。(3)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nèi)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茿.還因為人們熱愛古代悠閑自在的生活B.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快得令人窒息C.還因為如今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較快D.古代的生活節(jié)奏比現(xiàn)在的要舒緩得多2.(2分)下列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A.荀子,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主張性善論,重視習俗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并強調(diào)學以致用。 B.郁達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的發(fā)起人之一,其代表作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遲桂花》等。 C.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縱橫恣肆,豪放自如。 D.古人用“陰陽”來表示方位,“陽”指的的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由此推斷衡陽這座城市起初位于“南岳”衡山的南面。二、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每題3分,共9分)3.(9分)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在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看來,技術所到之處,無不構造著人與自然、人與人的某種新的關系。按照海德格爾的觀點,一種新技術出現(xiàn),有可能對結(jié)構造成影響。然而,當技術作為一種工具為人們所用時,情況會變得更加復雜。人的行動無時不受到“結(jié)構”的制約,所謂結(jié)構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具有制約性的外部環(huán)境,例如應試教育可能形成一種制約人行動的“結(jié)構”。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認為,結(jié)構與行動相互建構,結(jié)構對行動具有制約性和使動性。這種制約性和使動性表現(xiàn)為結(jié)構為行動提供操作空間以及邊界,并通過價值觀念對行動進行引導。人們試圖應用技術變革結(jié)構,但結(jié)構也可能對行動進行制約和使動,馴服技術并把技術作為結(jié)構自身的強化。例如,在應試教育結(jié)構下,信息技術的應用未能沖破應試的束縛,反而在某種程度與應試共謀。人工智能作為一種革新性新技術,在給教育結(jié)構帶來沖擊的同時,也面臨著被結(jié)構馴服與同化的可能,成為更精致、更高效的應試技術。在這種前提下,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發(fā)達,不過是為教育提供了一種更有效、更無孔不入的規(guī)訓技術。而一旦人工智能淪為應試的精致工具或規(guī)訓技術,人工智能變革教育的初衷就要落空。這也是人們寄希望于新技術變革教育的愿景一再落空的一個重要原因:新技術未能有效地抵制舊結(jié)構的誘惑,反而強化了舊結(jié)構。(摘編自蒙石榮《人工智能+教育:技術變革教育的可能與限度》)材料二:說“互聯(lián)網(wǎng)+”甚至能夠直接摧毀傳統(tǒng)守舊的教育生態(tài),并非聳人聽聞,“互聯(lián)網(wǎng)+”對教育的各方面影響是深至骨髓的?!盎ヂ?lián)網(wǎng)+”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盎ヂ?lián)網(wǎng)+”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人人能夠創(chuàng)造知識,人人能夠共享知識,人人也都能夠獲取和使用知識。在開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識庫正在加速形成,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正得到極大程度的充實和豐富,這些資源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連接在一起,使得人們隨時、隨事、隨地都可以獲取他們想要的學習資源。知識獲取的效率大幅提高,獲取成本大幅降低,這也為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傳統(tǒng)的教育生態(tài)中,教師、教材是知識的權威來源,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因其擁有知識量的優(yōu)勢而獲得課堂控制權。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下,教師和學生的界限也不再涇渭分明。比如某中學已經(jīng)能夠做到“班班通、人人通”,學生獲取知識已變得非??旖?,顯然師生間知識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師。此時,教師必須調(diào)整自身定位,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和引導者。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下,教育組織和非教育組織的界限已經(jīng)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徹底消失。社會教育機構的靈活性正對學校發(fā)起強有力的沖擊。育人單位和用人單位也不再分工明確,而是逐漸組成教育共同體,共同促進教育協(xié)同進步。從實質(zhì)上看,“互聯(lián)網(wǎng)+”對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極大地放大了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作用和價值,從傳統(tǒng)的一個優(yōu)秀老師只能服務幾十個學生擴大到能服務幾千個甚至數(shù)萬個學生。另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聯(lián)通一切的特性讓跨區(qū)域、跨行業(yè)、跨時間的合作研究成為可能,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避了低水平的重復,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下,傳統(tǒng)的因地域、時間和師資力量導致的教育鴻溝將逐步被縮小甚至被填平?!盎ヂ?lián)網(wǎng)+”加速教育的自我進化能力?!傲魉桓瑧魳胁惑肌?,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系統(tǒng)的自我進化能力是其生存和發(fā)展的根本。傳統(tǒng)教育滯后于社會發(fā)展,教學內(nèi)容陳舊、教學方式落后、教學效率低下,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這種自我進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統(tǒng)自身的封閉性?!盎ヂ?lián)網(wǎng)+”敲開了教育原本封閉的大門,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進化。人人都是教育的生產(chǎn)者,人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費者,這種新型的教育生態(tài)必然會更加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摘編自趙國慶《“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機遇、挑戰(zhàn)與應對》)材料三: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扮演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學習的督促者和引導者?!盎ヂ?lián)網(wǎng)+教育”直接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的時空限制,沒有了以往的約束和限制,各要素無須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空間內(nèi),教育儼然變成了另一種樣子。知識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可以通過傳授習得,而隱性知識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如學習過程中需要塑造和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格,包括誠信、責任心、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等?!盎ヂ?lián)網(wǎng)+教育”形態(tài)中一些隱性知識也有所體現(xiàn),但其真實性仍有待考量。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均會影響學生的一言一行,教師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榜樣。但在“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中,進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則比較困難。在線學習往往給學生營造出一種完全自學的極端情境,對學生的主動性要求很高,學習過程完全由學生把控。這種情境下教師喪失了基本的指引功能,只是單純地成為一個解疑的輸出者,成為人工智能時代數(shù)字設備的一分子,這不僅扭曲了教師教書育人的本質(zhì),更是與國家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馳。由此可見,網(wǎng)絡世界始終有別于現(xiàn)實生活,學生要成為一個真實的社會人,仍需要多方面合力共同完成。(摘編自張惠惠《未來已來:人工智能對教育育人的挑戰(zhàn)與應對》)(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海德格爾認為,當一種新技術作為工具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這項技術有可能和結(jié)構產(chǎn)生雙向的影響。B.新技術變革教育的初衷之所以落空,是因為人工智能的技術革新讓舊的應試教育結(jié)構變得更為頑固。C.材料二是對材料一中“應用技術變革結(jié)構”一說的具體詮釋,相比于材料一,材料二顯然態(tài)度更為樂觀。D.材料三認為教師的職能在“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模式下被簡化,教師不再具有對學生的指引功能和傳授隱性知識的權力。(2)根據(jù)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當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式變得快捷,教師的知識優(yōu)勢必將受到?jīng)_擊,教師的定位也將從主導者變?yōu)橐龑д?。B.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社會環(huán)境成為可能,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解決了知識獲取的成本和效率難題。C.教師的本質(zhì)是教書育人,所以哪怕互聯(lián)網(wǎng)給學生提供了足夠多的知識資源,教師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仍是必要的。D.互聯(lián)網(wǎng)聯(lián)通一切的特性打破了師生的界限,消除了教育的區(qū)域化差異,讓教育公平不再是一句空話。(3)下列說法中,不能夠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A.慕課形成了一種以改變學生上課時間、地點及上課方式為目的的課堂,以學生能力提升為核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B.248所貧困地區(qū)的中學通過直播,與西南地區(qū)最好的高中之一成都七中同步上課,讓當?shù)氐幕A教育實現(xiàn)了質(zhì)的飛躍。C.北京某小學在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獲取更多關于蘇軾的知識并對其進行大數(shù)據(jù)分析,啟發(fā)學生研究蘇軾生平足跡。D.杭州某中學安裝“天眼”系統(tǒng),智能分析學生上課時的面部微表情、手勢等,以此判定學生上課是否走神,學習是否高效。三、文言文閱讀4.(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下列各題。文本一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逼屯動?、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數(shù)州之犬皆倉黃吠噬狂志者累日至無雪及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選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文本二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文本三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jīng)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時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于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時調(diào)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彼哪甓椝溃瑫r聞之,設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有刪改)(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指目牽引目:眼睛B.顧吠者犬耳顧:不過C.援疑質(zhì)理援:提出D.吾道南矣道:學說(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與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A.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B.又挈挈而東吾嘗終日而思矣C.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D.則又請焉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3)下列選項中行為全體現(xiàn)好學、上進的一項是①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②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③余因得遍觀群書④未嘗稍降辭色⑤稍長,潛心經(jīng)史⑥時調(diào)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潁昌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⑤⑥D(zhuǎn).③④⑥(4)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數(shù)州之犬/皆倉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B.數(shù)州之犬皆倉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C.數(shù)州之犬/皆倉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D.數(shù)州之犬皆倉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5)下列對選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韓愈不畏時俗,敢為人師。他頂著世俗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輩學生,寫作《師說》,宣揚從師之道。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顧慮。他對為人師者遭受謾罵而深感不滿,又擔心自己和韋中立被人詬罵而生病。C.宋濂現(xiàn)身說法,勉勵后學。他在給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學習和虛心求教的經(jīng)歷勉勵他潛心向?qū)W。D.楊時求學心誠,尊師重道。他曾特意到潁昌向程顥學習,一天拜見程頤時,久立雪中,以免打擾他休息。(6)把文本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7)“蜀犬吠日”“越犬吠雪”兩個成語出自文本一,柳宗元講述這兩個故事有何用意?四、名句默寫(6分)5.(6分)課內(nèi)古詩文積累。(1)舞幽壑之潛蛟,。(蘇軾《赤壁賦》)(2),功在不舍。(荀子《勸學》)(3),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4)寄蜉蝣于天地,。(蘇軾《赤壁賦》)(5)小樓昨夜又東風,(李煜《虞美人》)(6),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五、古代詩歌閱讀(7分)6.(7分)閱讀下面兩首詩詞,完成問題。金陵懷古[唐]許渾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桂枝香?金陵懷古①[宋]王安石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謾②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注]①此詞大約寫于作者再次罷相、出知江寧府之時。②謾,同“漫”,徒然。(1)下列對兩首詩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許詩開篇借《玉樹后庭花》言隋兵滅陳的史事,直扣“懷古”,筆力集中;王詞以“登臨送目”四字領起,“初”字吟味,“肅”字點醒,筆力遒勁。B.許詩結(jié)尾發(fā)表議論,寫今日金陵只有山川地勢與六朝相似,暗示世事多變;王詞以典作結(jié),責怪之流商女不知亡國之恨,自己亦陷入對興亡榮辱的慨嘆中。C.許詩用字精妙,如“拂”字寫出石燕掠雨穿云的輕盈姿態(tài);王詞用典貼切,如“門外樓頭”化用杜牧的“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點出“懷古”之意。D.許詩首聯(lián)“王氣終”與尾聯(lián)“豪華盡”前后相應,渾寫大意,照應標題;王詞上闋為詞人登臨后所見的眼前之景,色彩豐富、動靜相宜,情景交融。(2)兩處劃線句寫法上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六、文學類文本閱讀(13分)7.(13分)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題。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節(jié)選)朱自清過來大中橋,便到了燈月交輝,笙歌徹夜的秦淮河,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大中橋外,頓然空闊,和橋內(nèi)兩岸排著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異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蔚藍的天,頗像荒江野渡光景;那邊呢,郁叢叢的,陰森森的,又似乎藏著無邊的黑暗: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暈著的燈光,縱橫著的畫舫,悠揚著的笛韻,夾著那吱吱的胡琴聲,終于使我們認識綠如茵陳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著的多些,故覺夜來的獨遲些;從清清的水影里,我們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這正是秦淮河的夜。這時正是盛夏。我們下船后,藉著新生的晚涼和河上的微風,暑氣已漸漸消散;到了此地,豁然開朗,身子頓然輕了——習習的清風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這便又感到一縷新涼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沒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熱蓬蓬的,水像沸著一般,秦淮河的水卻盡是這樣冷冷的綠著。任你人影的憧憧,歌聲的擾擾,總像隔著一層薄薄的綠紗面冪似的;它盡是這樣靜靜的,冷冷的綠著。我們出了大中橋,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將船劃到一旁,停了槳由它蕩著。他以為那里正是繁華的極點,再過去就是荒涼了;所以讓我們多多賞鑒一會兒。他自己卻靜靜的蹲著。他是看慣這光景的了,大約只是一個無可無不可。這無可無不可,無論是升的沉的,總之,都比我們高了。那時河里鬧熱極了;船大半泊著,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來往。停泊著的都在近市的那一邊,我們的船自然也夾在其中。因為這邊略略的擠,便覺得那邊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從那邊過去時,我們能畫出它的輕輕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們的心上;這顯著是空,且顯著是靜了,那時處處都是歌聲和凄厲的胡琴聲,圓潤的喉嚨,確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澀的、尖脆的調(diào)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覺,也正可快我們的意。況且多少隔開些兒聽著,因為想象與渴慕的做美,總覺更有滋味;而競發(fā)的喧囂,抑揚的不齊,遠遠的雜香,和樂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諧音,也使我們無所適,如隨著大風而走。這實在因為我們的心枯澀久了,變?yōu)榇嗳酰还逝既粷櫇梢幌?,便瘋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也膩人。即如船里的人面,無論是和我們一堆兒泊著的,無論是從我們眼前過去的,總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張圓了眼睛,揩凈了眥垢,也是枉然。這真夠人想呢。在我們停泊的地方,燈光原是紛然的;不過這些燈光都是黃而有暈的。黃已經(jīng)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暈,便更不成了。燈愈多,暈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黃的交錯里,秦淮河仿佛籠上了一團光霧。光芒與霧氣騰騰的暈著,什么都只剩下了輪廓了;所以人面的詳細的曲線,便消失于我們的眼底了。但燈光究竟奪不了那邊的月色;燈光是渾的,月色是清的。那晚月兒已瘦削了兩三分。她晚妝才罷,盈盈的上了柳梢頭。天是藍得可愛,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兒便更出落得精神。岸上原有三株兩株的垂楊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搖曳著。它們那柔細的枝條沐浴著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纏著,挽著;又像是月兒披著的發(fā)。而月兒偶爾也從它們的交叉處偷偷窺看我們,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樣子。岸上另有幾株不知名的老樹,光光的立著;在月光里照起來,卻又儼然是精神矍鑠的老人。遠處——快到天際線了,才有一兩片白云,亮得現(xiàn)出異彩,像是美麗的貝殼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帶輪廓;是一條隨意畫的不規(guī)則的曲線。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風味大異了。但燈與月竟能并存著、交融著,使月成了纏綿的月,燈射著渺渺的靈輝,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們了。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一日作完,于溫州(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A.開頭第1段的描述告訴人們,秦淮河的真實面目就是秦淮河上燈月交輝、笙歌徹夜的情景。B.第2段中“他以為那里正是繁華的極點……所以讓我們多多賞鑒一會兒”一句中的“賞鑒”一詞能表現(xiàn)出南京的船夫有文藝風范,他知道我們是文學大家。C.第3段對月亮的描摹,將月色與燈光進行渲染,突出月色之“清”,再運用夸張手法贊美月兒的神態(tài)。D.作者緊扣秦淮河夏夜的特點,表現(xiàn)了華燈映水、燈月交融的獨特意境,使讀者也能品出“天之所以厚秦淮河”“天之所以厚我們”的許多獨特的滋味。E.文章體現(xiàn)了朱自清散文縝密、細致的特色,將自然景象、真實情感融匯起來,洋溢著一股真摯深沉而又細膩的感情。(2)請概括并分析文中畫橫線句子語言上有哪些特點。(3)作者善于從不同的感覺的角度來描寫景物,本文中通過哪些角度寫了哪些景物?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七、整本書閱讀《鄉(xiāng)土中國》(7分)8.(7分)這學期,同學們閱讀了《鄉(xiāng)土中國》這部書,下面就交流一下我們的讀書收獲吧。(1)假使李白有微信,下列詩句最不可能會出現(xiàn)在李白的朋友圈的一項是A.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B.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C.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D.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2)請結(jié)合《鄉(xiāng)土中國》內(nèi)容,分析下文體現(xiàn)了鄉(xiāng)土社會的哪些特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保ㄟx自陶淵明《桃花源記》)八、作文(30分)9.(3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nèi)營。是的,每一次眺望、每一次外出、每一次偶遇都可以成為一次“遠行”;每一次閱讀、每一次暢談,每一次聆聽,其實何嘗不也是另外一種別具特色的“遠行”呢?在“遠行”途中,我們欣賞美景,品味佳肴,收獲知識,感悟人生,獲得啟迪。遠行,讓我們向往,讓我們回味,讓我們快樂,也讓我們難忘。對此,你有怎樣的生活經(jīng)歷或感悟呢?請以“難忘的遠行”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75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2022-2023學年天津市河東區(qū)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基礎知識(每題2分,共8分)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丁酉新春,旨在“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風靡全國,“圈粉”無數(shù)。該節(jié)目通過選手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嘉賓的精彩點評,用______、打動人心的詩詞喚起深埋在國人心中對詩詞的記憶和情懷,帶領觀眾暢享中國詩詞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古典之美。人們關注《中國詩詞大會》,是因為內(nèi)心對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傳統(tǒng)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頭活水。詩詞大都比較凝練,______。閱讀詩詞,人們享受著語言美感帶來的歡愉和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大大增加了人們的生活視野。閱讀詩詞,體悟詩詞作者的心境,跟他們進行心靈對話,有助于提升人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學習像詩詞作者一樣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們關注《中國詩詞大會》,(),每天八小時上班,滿負荷運轉(zhuǎn),單調(diào)乏味的生活讓人感覺壓抑,而讀詩可以暫時疏解內(nèi)心的陰郁。《中國詩詞大會》以______的形式吸引人們親近詩詞,從詩詞之美中獲取生活的詩意。生活需要詩意,但詩意并不______地存在。一個人只有徜徉于詩詞,發(fā)現(xiàn)詩意,才能在與詩詞相會的過程中提升文化素養(yǎng),讓心靈空間更飽滿。生活不只是柴米油鹽,還有詩和遠方。(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荄A.耳濡目染膾炙人口引人入勝自然而然B.耳濡目染朗朗上口身臨其境順其自然C.耳熟能詳膾炙人口身臨其境順其自然D.耳熟能詳朗朗上口引人入勝自然而然(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茿A.人們享受著語言美感帶來的歡愉,同時也能感知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大大拓展了人們的生活視野。B.人們感知著語言美感帶來的歡愉,同時也能享受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大大增加了人們的生活視野。C.人們享受著語言美感帶來的歡愉和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大大拓展了人們的生活視野。D.人們能感知語言美感帶來的歡愉和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大大增加了人們的生活視野。(3)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nèi)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荂A.還因為人們熱愛古代悠閑自在的生活B.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快得令人窒息C.還因為如今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較快D.古代的生活節(jié)奏比現(xiàn)在的要舒緩得多【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詞語的辨析能力。解答時注意要從詞語意義輕重、意義側(cè)重點、感情色彩和語境等方面綜合考慮分析。(2)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語病題通常的做法是壓縮看主干有沒有殘缺、搭配不當?shù)让?,再看壓縮掉的修飾成分與主干之間是否存在修飾不當?shù)拿?,最后看句子中有沒有典型的語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詞,是否、能否、好壞等兩面的詞,是、成為、變成表判斷的詞。(3)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此類型題首先要通讀語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銜接、呼應,做到話題統(tǒng)一,句序合理,銜接和呼應自然?!窘獯稹浚?)耳熟能詳:指聽的次教多了,熟悉得能詳盡地說出來。耳熟目染:形容聽得多見得多了之后,無形之中受到影響。文中是說節(jié)目中用的“詩詞”都是人們熟悉的,用“耳熟能詳”恰當。朗朗上口:指誦讀熟練,順口而出;也指文辭流暢,便于誦讀。膾炙人口:指美味人人都愛吃,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人們都稱贊。結(jié)合“詩詞大都比較凝練”,用“朗朗上口”銜接更緊密,強調(diào)詩詞凝練而便于誦讀。引人入勝:引人進入佳境(指風景或作品等)。身臨其境:指親身到了那個境地。文中修飾“形式”,用“引人入勝”恰當。自然而然:指不經(jīng)外力作用而如此。順其自然:指順應事物自身的發(fā)展,不加干預。用于“詩意”的“存在”,用“自然而然”恰當。故選D。(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兩處搭配不當?shù)恼Z病:一是“享受”不能與“思想”搭配,故應在“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前加上合適的動詞;二是“增加”與“視野”不搭配,可將“增加”改為“拓展”。據(jù)此分析,只有A項正確。故選A。(3)第二段段首和第三段段首都是探究原因,“還因為”能夠照應上段的“是因為”,據(jù)此排除B、D兩項;括號后的內(nèi)容是“每天八小時上班,滿負荷運轉(zhuǎn)”,與“生活節(jié)奏較快”聯(lián)系緊密,據(jù)此排除A項。故選C。答案:(1)D(2)A(3)C2.(2分)下列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A.荀子,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主張性善論,重視習俗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并強調(diào)學以致用。 B.郁達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的發(fā)起人之一,其代表作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遲桂花》等。 C.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縱橫恣肆,豪放自如。 D.古人用“陰陽”來表示方位,“陽”指的的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由此推斷衡陽這座城市起初位于“南岳”衡山的南面?!痉治觥勘绢}考查學生對文學、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解答時,要了解并識記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知識,再結(jié)合選項比對判斷?!窘獯稹緼.“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性善論”錯,荀子是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性惡論。故選:A。二、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每題3分,共9分)3.(9分)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在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看來,技術所到之處,無不構造著人與自然、人與人的某種新的關系。按照海德格爾的觀點,一種新技術出現(xiàn),有可能對結(jié)構造成影響。然而,當技術作為一種工具為人們所用時,情況會變得更加復雜。人的行動無時不受到“結(jié)構”的制約,所謂結(jié)構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具有制約性的外部環(huán)境,例如應試教育可能形成一種制約人行動的“結(jié)構”。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認為,結(jié)構與行動相互建構,結(jié)構對行動具有制約性和使動性。這種制約性和使動性表現(xiàn)為結(jié)構為行動提供操作空間以及邊界,并通過價值觀念對行動進行引導。人們試圖應用技術變革結(jié)構,但結(jié)構也可能對行動進行制約和使動,馴服技術并把技術作為結(jié)構自身的強化。例如,在應試教育結(jié)構下,信息技術的應用未能沖破應試的束縛,反而在某種程度與應試共謀。人工智能作為一種革新性新技術,在給教育結(jié)構帶來沖擊的同時,也面臨著被結(jié)構馴服與同化的可能,成為更精致、更高效的應試技術。在這種前提下,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發(fā)達,不過是為教育提供了一種更有效、更無孔不入的規(guī)訓技術。而一旦人工智能淪為應試的精致工具或規(guī)訓技術,人工智能變革教育的初衷就要落空。這也是人們寄希望于新技術變革教育的愿景一再落空的一個重要原因:新技術未能有效地抵制舊結(jié)構的誘惑,反而強化了舊結(jié)構。(摘編自蒙石榮《人工智能+教育:技術變革教育的可能與限度》)材料二:說“互聯(lián)網(wǎng)+”甚至能夠直接摧毀傳統(tǒng)守舊的教育生態(tài),并非聳人聽聞,“互聯(lián)網(wǎng)+”對教育的各方面影響是深至骨髓的?!盎ヂ?lián)網(wǎng)+”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盎ヂ?lián)網(wǎng)+”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人人能夠創(chuàng)造知識,人人能夠共享知識,人人也都能夠獲取和使用知識。在開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識庫正在加速形成,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正得到極大程度的充實和豐富,這些資源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連接在一起,使得人們隨時、隨事、隨地都可以獲取他們想要的學習資源。知識獲取的效率大幅提高,獲取成本大幅降低,這也為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傳統(tǒng)的教育生態(tài)中,教師、教材是知識的權威來源,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因其擁有知識量的優(yōu)勢而獲得課堂控制權。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下,教師和學生的界限也不再涇渭分明。比如某中學已經(jīng)能夠做到“班班通、人人通”,學生獲取知識已變得非??旖?,顯然師生間知識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師。此時,教師必須調(diào)整自身定位,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和引導者。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下,教育組織和非教育組織的界限已經(jīng)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徹底消失。社會教育機構的靈活性正對學校發(fā)起強有力的沖擊。育人單位和用人單位也不再分工明確,而是逐漸組成教育共同體,共同促進教育協(xié)同進步。從實質(zhì)上看,“互聯(lián)網(wǎng)+”對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極大地放大了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作用和價值,從傳統(tǒng)的一個優(yōu)秀老師只能服務幾十個學生擴大到能服務幾千個甚至數(shù)萬個學生。另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聯(lián)通一切的特性讓跨區(qū)域、跨行業(yè)、跨時間的合作研究成為可能,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避了低水平的重復,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下,傳統(tǒng)的因地域、時間和師資力量導致的教育鴻溝將逐步被縮小甚至被填平?!盎ヂ?lián)網(wǎng)+”加速教育的自我進化能力?!傲魉桓?,戶樞不蠹”,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系統(tǒng)的自我進化能力是其生存和發(fā)展的根本。傳統(tǒng)教育滯后于社會發(fā)展,教學內(nèi)容陳舊、教學方式落后、教學效率低下,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這種自我進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統(tǒng)自身的封閉性?!盎ヂ?lián)網(wǎng)+”敲開了教育原本封閉的大門,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進化。人人都是教育的生產(chǎn)者,人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費者,這種新型的教育生態(tài)必然會更加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摘編自趙國慶《“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機遇、挑戰(zhàn)與應對》)材料三: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扮演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學習的督促者和引導者?!盎ヂ?lián)網(wǎng)+教育”直接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的時空限制,沒有了以往的約束和限制,各要素無須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空間內(nèi),教育儼然變成了另一種樣子。知識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可以通過傳授習得,而隱性知識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如學習過程中需要塑造和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格,包括誠信、責任心、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等?!盎ヂ?lián)網(wǎng)+教育”形態(tài)中一些隱性知識也有所體現(xiàn),但其真實性仍有待考量。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均會影響學生的一言一行,教師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榜樣。但在“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中,進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則比較困難。在線學習往往給學生營造出一種完全自學的極端情境,對學生的主動性要求很高,學習過程完全由學生把控。這種情境下教師喪失了基本的指引功能,只是單純地成為一個解疑的輸出者,成為人工智能時代數(shù)字設備的一分子,這不僅扭曲了教師教書育人的本質(zhì),更是與國家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馳。由此可見,網(wǎng)絡世界始終有別于現(xiàn)實生活,學生要成為一個真實的社會人,仍需要多方面合力共同完成。(摘編自張惠惠《未來已來:人工智能對教育育人的挑戰(zhàn)與應對》)(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CA.海德格爾認為,當一種新技術作為工具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這項技術有可能和結(jié)構產(chǎn)生雙向的影響。B.新技術變革教育的初衷之所以落空,是因為人工智能的技術革新讓舊的應試教育結(jié)構變得更為頑固。C.材料二是對材料一中“應用技術變革結(jié)構”一說的具體詮釋,相比于材料一,材料二顯然態(tài)度更為樂觀。D.材料三認為教師的職能在“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模式下被簡化,教師不再具有對學生的指引功能和傳授隱性知識的權力。(2)根據(jù)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DA.當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式變得快捷,教師的知識優(yōu)勢必將受到?jīng)_擊,教師的定位也將從主導者變?yōu)橐龑д?。B.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社會環(huán)境成為可能,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解決了知識獲取的成本和效率難題。C.教師的本質(zhì)是教書育人,所以哪怕互聯(lián)網(wǎng)給學生提供了足夠多的知識資源,教師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仍是必要的。D.互聯(lián)網(wǎng)聯(lián)通一切的特性打破了師生的界限,消除了教育的區(qū)域化差異,讓教育公平不再是一句空話。(3)下列說法中,不能夠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DA.慕課形成了一種以改變學生上課時間、地點及上課方式為目的的課堂,以學生能力提升為核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B.248所貧困地區(qū)的中學通過直播,與西南地區(qū)最好的高中之一成都七中同步上課,讓當?shù)氐幕A教育實現(xiàn)了質(zhì)的飛躍。C.北京某小學在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獲取更多關于蘇軾的知識并對其進行大數(shù)據(jù)分析,啟發(fā)學生研究蘇軾生平足跡。D.杭州某中學安裝“天眼”系統(tǒng),智能分析學生上課時的面部微表情、手勢等,以此判定學生上課是否走神,學習是否高效?!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關內(nèi)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nèi)容的比對,確認正確選項。(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信息理解分析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內(nèi)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nèi)容的比對,確認正確選項。(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述類文本論據(jù)與論點關系的能力,答題前先通讀相關材料信息,整體理解把握文本的內(nèi)容,明確文章的論述話題是什么,觀點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論據(jù),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做好選項和文章觀點的比對,確認正確選項?!窘獯稹浚?)A.張冠李戴,由“按照海德格爾……造成影響”及“人們試圖應用技術……自身的強化”可知,“雙向的影響”并非海德格爾的觀點,而是材料一作者的觀點。B.說法絕對,原文中說的是這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D.說法錯誤,教師并非沒有傳授隱性知識的權力,只是“進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則比較困難”。故選:C。(2)D.變未然為已然,“消除了教育的區(qū)域化差異”錯誤,原文“另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聯(lián)通一切的特性讓跨區(qū)域、跨行業(yè)、跨時間的合作研究成為可能,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避了低水平的重復,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下,傳統(tǒng)的因地域、時間和師資力量導致的教育鴻溝將逐步被縮小甚至被填平”中說的是“將逐步被縮小甚至被填平”。故選:D。(3)D.內(nèi)容雖然也是關乎互聯(lián)網(wǎng)和教育的結(jié)合,但與材料二的觀點并無關聯(lián),材料二論述的觀點是:說“互聯(lián)網(wǎng)+”甚至能夠直接摧毀傳統(tǒng)守舊的教育生態(tài),并非聳人聽聞,“互聯(lián)網(wǎng)+”對教育的各方面影響是深至骨髓的。以此為統(tǒng)領,分別從“‘互聯(lián)網(wǎng)+’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互聯(lián)網(wǎng)+’對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互聯(lián)網(wǎng)+’加速教育的自我進化能力”三個方面論證。選項中杭州某中學安裝的“天眼”系統(tǒng),不是“互聯(lián)網(wǎng)+”,對教育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它是借助智能分析系統(tǒng),在學校局域網(wǎng)或可獨立運行的系統(tǒng)。所以無法作為其論據(jù)。故選:D。答案:(1)C(2)D(3)D三、文言文閱讀4.(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下列各題。文本一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逼屯動埂⑹裰?,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數(shù)州之犬皆倉黃吠噬狂志者累日至無雪及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選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文本二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文本三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jīng)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時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于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時調(diào)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彼哪甓椝?,時聞之,設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有刪改)(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A.指目牽引目:眼睛B.顧吠者犬耳顧:不過C.援疑質(zhì)理援:提出D.吾道南矣道:學說(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與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BA.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B.又挈挈而東吾嘗終日而思矣C.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D.則又請焉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3)下列選項中行為全體現(xiàn)好學、上進的一項是C①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②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③余因得遍觀群書④未嘗稍降辭色⑤稍長,潛心經(jīng)史⑥時調(diào)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潁昌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⑤⑥D(zhuǎn).③④⑥(4)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A.數(shù)州之犬/皆倉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B.數(shù)州之犬皆倉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C.數(shù)州之犬/皆倉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D.數(shù)州之犬皆倉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5)下列對選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韓愈不畏時俗,敢為人師。他頂著世俗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輩學生,寫作《師說》,宣揚從師之道。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顧慮。他對為人師者遭受謾罵而深感不滿,又擔心自己和韋中立被人詬罵而生病。C.宋濂現(xiàn)身說法,勉勵后學。他在給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學習和虛心求教的經(jīng)歷勉勵他潛心向?qū)W。D.楊時求學心誠,尊師重道。他曾特意到潁昌向程顥學習,一天拜見程頤時,久立雪中,以免打擾他休息。(6)把文本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7)“蜀犬吠日”“越犬吠雪”兩個成語出自文本一,柳宗元講述這兩個故事有何用意?【分析】(1)本題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題可采用聯(lián)想(聯(lián)想課文原句)推斷、語法結(jié)構推斷、辨析詞性推斷、語境分析推斷、鄰字幫助推斷等方法。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時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等。(2)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對于文言虛詞類題目,要著眼“意義”和“用法”兩點,“意義”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詞性而言的。解答此題時,需要逐項分析。解答此類題時注意分句間關系并注意結(jié)合句子的語氣來判斷。(3)本題考查理解文本內(nèi)容、分析人物事例的能力。要通過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整合,梳理文章敘事線索,概括出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事例,小心比對,正確選擇。(4)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jié)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nèi)容的變化等。斷句前通讀文章,整體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逐步縮小范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借和語境(上下文)的關系,作出相應調(diào)整。(5)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和篩選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清題意,針對選項劃定區(qū)域,小心比對,看是否搞混事實情況。主要關注是否弄錯對象、時間、事件、原因等。(6)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7)本題考查探究作者寫作意圖的能力。探究題雖然具有“答案開放,個性解讀”的特點,具有較大的自由發(fā)揮度,但它決不是毫無限度完全隨意的發(fā)揮,而是一種基于文本進行的不同層面和角度的深思和探究。作答本題,首先理解兩個故事的含義,然后把握作者講述故事的寫作意圖?!窘獯稹浚?)A.目:名詞作動詞,用眼看,使眼色。譯文:對他指指點點使眼色。B.顧:不過。譯文:只不過感到驚怪而狂叫的是狗罷了。C.援:提出。譯文:提出疑難,詢問道理。D.道:學說。譯文:我的學說將向南方傳播了。故選:A。(2)A.之:結(jié)構助詞,的/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譯文:人們的毛病,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B.而:連詞,表修飾/連詞,表修飾。譯文: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東奔去。/我曾經(jīng)整天地思索。C.以:介詞,把/介詞,在。譯文: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D.焉:代詞,他/語助詞,不譯。譯文:則又去請教他。/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后升起。故選:B。(3)①“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意思是冒著人們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輩學生,寫作《師說》。這寫的是韓愈不顧時俗、宣揚從師之道的事情,與“好學、上進”無關。④“未嘗稍降辭色”寫的是有道德學問的前輩的言辭和態(tài)度從未稍有委婉,與“好學、上進”無關。故選:C。(4)“數(shù)州之犬”是主語,“倉黃”是狀語,修飾謂語“吠噬”,狀語與謂語之間不用斷開,排除BD;“至無雪”意思是到?jīng)]有雪的時候,也是表示時間的一個詞,作狀語修飾“乃已”,“至無雪”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故選:A。譯文:這幾個州的狗,都驚慌地叫著咬著,瘋狂奔跑了好幾天,直到?jīng)]有雪了才靜止下來,這以后我才相信過去所聽說的話。(5)B.“擔心自己和韋中立被人詬罵而生病”錯誤。原文說“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意思是“如今韓愈已經(jīng)把自己當作蜀地的太陽,而您又想使我成為越地的雪,我豈不要因此受到責罵嗎?不僅我會被責罵,人們也會因此責罵您”?!安 笔恰柏焸洹⒉粷M”的意思,意譯為“責罵”。不是“生病”的意思。故選:B。(6)以是:因此;炊:煮飯;不暇:來不及;挈挈而東:匆匆忙忙地向東奔去;如是:像這樣。譯文:韓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聲,他住在長安,煮飯都來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東奔去,像這樣的情況有好幾次了。(7)“蜀犬吠日”是說蜀的南邊,經(jīng)常下雨,很少出太陽,太陽一出來就會引起狗叫。比喻少見多怪;“越犬吠雪”是說越地很少下雪,所以一下雪,越地的狗都驚慌地叫著咬著,瘋狂奔跑了好幾天,直到?jīng)]有雪了才靜止下來?,F(xiàn)在用來多指少見多怪,帶有明顯的貶義。“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意思是如今韓愈已經(jīng)把自己當作蜀地的太陽,而您又想使我成為越地的雪,我豈不要因此受到責罵嗎?從中可以看出,柳宗元是用類比手法諷刺了士大夫之族無知無識、少見多怪的惡劣行徑。結(jié)合前文“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等句可知,柳宗元援引“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例子,來批判當時恥于從師的社會流弊,揭示出當時貴族階層壓抑、打擊勇為人師者的囂張氣焰?!安灰圆『酢薄耙哉亵[取怒乎”等句也揭露當時不尊師從師,對敢為人師者、從師學習者妄加非議的社會現(xiàn)實。句中隱含著對韓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對浮薄世風的憤懣之情。答案:(1)A(2)B(3)C(4)A(5)B(6)韓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聲,他住在長安,煮飯都來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東奔去,像這樣的情況有好幾次了。(7)“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現(xiàn)在都用來比喻少見多怪。由“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可知,柳宗元援引這兩個例子,是用類比手法來諷刺士大夫之族無知無識、少見多怪的惡劣行徑,揭露當時不尊師從師,對敢為人師者、從師學習者妄加非議的社會現(xiàn)實。參考譯文:文本一:孟子說:“人們的毛病,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睆奈?、晉以來,人們更加不尊奉老師。在當今的時代,沒聽說還有老師;如果有,人們就會嘩然譏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韓愈奮然不顧時俗,冒著人們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輩學生,寫作《師說》,就嚴正不屈地當起老師來。世人果然都感到驚怪,相聚咒罵,對他指指點點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編造謠言來攻擊他。韓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聲,他住在長安,煮飯都來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東奔去,像這樣的情況有好幾次了。屈原的賦里說:“城鎮(zhèn)中的狗成群地亂叫,叫的是它們感到奇怪的東西?!蔽疫^去聽說庸、蜀的南邊,經(jīng)常下雨,很少出太陽,太陽一出來就會引起狗叫,我以為這是過分夸大的話。六七年前,我來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過了五嶺,覆蓋了南越的幾個州,這幾個州的狗,都驚慌地叫著咬著,瘋狂奔跑了好幾天,直到?jīng)]有雪了才靜止下來,這以后我才相信過去所聽說的話。如今韓愈已經(jīng)把自己當作蜀地的太陽,而您又想使我成為越地的雪,我豈不要因此受到責罵嗎?不僅我會被責罵,人們也會因此責罵您。然而雪和太陽難道有罪過嗎?只不過感到驚怪而狂叫的是狗罷了。試想當今天下見到奇異的事情不像狗那樣亂叫的能有幾個人,因而誰又敢在眾人眼前顯出自己與眾不同,來招惹人們的喧鬧和惱怒呢?文本二: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家里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臺里的墨汁都結(jié)了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讀書。抄寫完畢后,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于是我能夠遍觀群書。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經(jīng)趕到數(shù)百里以外,拿著經(jīng)書向鄉(xiāng)里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辭和態(tài)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cè)著耳朵恭敬地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jié)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個字反駁;等到他高興了,則又去請教他。所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獲得不少教益。文本三:楊時,字中立,是劍南將樂地方的人。小的時候就很聰穎顯得與眾不同,善寫文章。年齡稍大一點即潛心學習經(jīng)史。宋熙寧九年進士及第。當時,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yōu)閹煛顣r被調(diào)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穎昌以學生禮節(jié)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我的學說將向南方傳播了?!庇诌^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后,在臥室設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同學的人。程顥死以后,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這時楊時已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醒來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jīng)一尺多深了。四、名句默寫(6分)5.(6分)課內(nèi)古詩文積累。(1)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赤壁賦》)(2)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3)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4)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5)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6)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分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詩文名句的能力。答題時要熟背相關篇目,并理解語句的含義,準確地寫出相關名句?!窘獯稹抗蚀鸢笧椋海?)泣孤舟之嫠婦(重點字:嫠)(2)駑馬十駕(重點字:駑)(3)是故無貴無賤(重點字:賤)(4)渺滄海之一粟(重點字:渺)(5)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重點字:堪)(6)兩情若是久長時(重點字:久、長)五、古代詩歌閱讀(7分)6.(7分)閱讀下面兩首詩詞,完成問題。金陵懷古[唐]許渾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桂枝香?金陵懷古①[宋]王安石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謾②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注]①此詞大約寫于作者再次罷相、出知江寧府之時。②謾,同“漫”,徒然。(1)下列對兩首詩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許詩開篇借《玉樹后庭花》言隋兵滅陳的史事,直扣“懷古”,筆力集中;王詞以“登臨送目”四字領起,“初”字吟味,“肅”字點醒,筆力遒勁。B.許詩結(jié)尾發(fā)表議論,寫今日金陵只有山川地勢與六朝相似,暗示世事多變;王詞以典作結(jié),責怪之流商女不知亡國之恨,自己亦陷入對興亡榮辱的慨嘆中。C.許詩用字精妙,如“拂”字寫出石燕掠雨穿云的輕盈姿態(tài);王詞用典貼切,如“門外樓頭”化用杜牧的“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點出“懷古”之意。D.許詩首聯(lián)“王氣終”與尾聯(lián)“豪華盡”前后相應,渾寫大意,照應標題;王詞上闋為詞人登臨后所見的眼前之景,色彩豐富、動靜相宜,情景交融。(2)兩處劃線句寫法上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痉治觥浚?)本題考查鑒賞古詩的語言、表達技巧和評價古詩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這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nèi)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的內(nèi)容,然后將內(nèi)容與選項進行認真的比對分析。(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首先明確表現(xiàn)手法的類型,然后根據(jù)具體詩句作答?!窘獯稹浚?)B.“責怪商女不知亡國之恨,自己亦陷入對興亡榮辱的慨嘆中“錯,王安石沒有像杜牧那樣責怪商女,而是借商女來直指當權者沉迷酒色,醉生夢死;另外,“謾嗟榮辱”可見王安石認為空嘆興亡榮辱其實沒有意義。故選B。(2)同:根據(jù)詩句“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意思是“歷代的帝王一去不復返了,豪華的帝王生活也無蹤無影;惟有那些環(huán)繞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當年的景物相同”“六朝舊事已隨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煙慘淡、綠草衰黃”,可知,兩句皆用了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英雄盡”“舊事去”是虛寫;“青山”“寒煙衰草”是實寫。異:詩句“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意思是“歷代的帝王一去不復返了,豪華的帝王生活也無蹤無影;惟有那些環(huán)繞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當年的景物相同”,可知,作者借“青山”來抒發(fā)物是人非的情感,這是樂景襯哀情。詩句“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意思是“六朝舊事已隨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煙慘淡、綠草衰黃”??芍?,作者借助“寒煙衰草”來抒發(fā)情感,“寒煙衰草”本身就是哀景,故此處用了哀景襯哀情的手法。答案:(1)B(2)同:①兩處劃線中,均運用了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以“英雄盡”“舊事去”之想象與眼前所見的“青山”“寒煙衰草”之實景對比,寫出了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嘆。異:許詩所寫景物為“青山”,以樂景襯哀情;王詞所寫景物為“寒煙衰草”,以哀景襯哀情。第一首譯文:靡靡之音《玉樹后庭花》,和陳王朝的國運一同告終;景陽宮中隋兵聚會,邊塞的瞭望樓已然空空。墓地上遠遠近近的松樹楸樹,掩蔽著歷代無數(shù)官吏的墳冢;高高矮矮的綠色莊稼,長滿了六朝殘敗的宮廷。石燕展翅拂動著云霓,一會兒陰雨,一會兒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陣冷風。歷代的帝王一去不復返了,豪華的帝王生活也無蹤無影;惟有那些環(huán)繞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當年的景物相同。賞析:金陵是孫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的古都,隋唐以來,由于政治中心的轉(zhuǎn)移,無復六朝的金粉繁華。金陵的盛衰滄桑,成為許多后代詩人寄慨言志的話題。一般詠懷金陵的詩,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許渾這首七律則“渾寫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詩境淺說》),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詩以追述隋兵滅陳的史事發(fā)端,寫南朝最后一個小朝廷,在陳后主所制樂曲《玉樹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滅。公元五八九年,隋軍攻陷金陵,《玉樹后庭花》曲猶未盡,金陵卻已末日來臨,隋朝大軍直逼景陽宮外,城防形同虛設,陳后主束手就擒,陳朝滅亡。這是金陵由盛轉(zhuǎn)衰的開始,全詩以此發(fā)端,可謂善抓關鍵。頷聯(lián)描寫金陵的衰敗景象?!八砷薄保瑝災股系臉淠?。詩人登高而望,遠近高低盡是松楸荒冢,殘宮禾黍。南朝的繁榮盛況,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前兩聯(lián)在內(nèi)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對前朝歷史的遙想,然后補寫引起這種遙想的眼前景物。這就突出了陳朝滅亡這一金陵盛衰的轉(zhuǎn)捩點及其蘊含的歷史教訓。頸聯(lián)用比興手法概括世間的風云變幻。這里,“拂”字、“吹”字寫得傳神,“亦”字、“還”字寫得含蓄?!胺髟啤泵鑼懯嗦佑甏┰频男蜗?,“吹浪”表現(xiàn)江豚興風鼓浪的氣勢。“晴亦雨”意味著“陰固雨”,“夜還風”顯見得“日已風”?!敖唷焙汀笆唷?,象征歷史上叱咤風雨的人物,如尾聯(lián)所說的英雄。這兩句通過江上風云晴雨的變化,表現(xiàn)人類社會的干戈起伏和歷代王朝的興亡交替。尾聯(lián)照應開頭,抒發(fā)了詩人對于繁華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據(jù)金陵的歷代帝王。金陵和洛陽都有群山環(huán)繞,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陽多”的詩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說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勢與六朝時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樣了。江山不改,世事多變,令人感慨萬千。這首懷古七律,在選取形象、錘煉字句方面很見功力。例如中間兩聯(lián),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會的變化,手法和景物卻大不相同:頷聯(lián)采取賦的寫法進行直觀的描述,頸聯(lián)借助比興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現(xiàn)實中司空見慣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則是傳說里面神奇怪誕的動物。這樣,既寫出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種神秘莫測的浪漫主義氣氛。至于煉字,以首聯(lián)為例:“殘”和“空”,從文化生活和軍事設施兩方面反映陳朝的腐敗,一文一武,點染出陳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沒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壓頂之勢,表現(xiàn)隋朝大軍兵臨城下的威力:“王氣終”則與尾聯(lián)的“豪華盡”前后相應,抒寫金陵繁華一去不返、人間權勢終歸于盡的慨嘆,讀來令人不禁悵然。第二首譯文:登上高樓憑欄極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氣剛剛開始索肅。千里奔流的長江澄沏得好像一條白練,青翠的山峰俊偉峭拔猶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陽往來穿梭,西風起處、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飄揚。彩色繽紛的畫船出沒在云煙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鷺時而停歇時而飛起,這清麗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圖畫也難把它畫足。遙想當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感嘆“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亡國悲恨接連相續(xù)。千古以來憑欄遙望,映入眼簾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歷史上的得失榮辱。六朝舊事已隨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煙慘淡、綠草衰黃。直到如今的商女,還不知亡國的悲恨,時時放聲歌唱《后庭》遺曲。賞析:這是一首金陵懷古之詞。上片寫金陵之景,下片寫懷古之情。一開頭,用“登臨送目”四字領起,表明以下所寫為登高所見。映入眼簾的是晚秋季節(jié)特有的白練般清澈的江水和連錦不斷翠綠的山峰。船帆飄動,酒旗迎風,云掩彩舟,白鷺騰空。這圖畫難述其美的江天景色使詩人極為贊賞也極為陶醉,同時也引起他深深的思考。換頭之后寫懷古:在金陵建都的六朝帝王,爭奇斗勝地窮奢極欲,演出一幕幕觸目驚心的亡國悲劇。千百年來,人們只是枉自嗟嘆六朝的興亡故事。但空嘆興亡,又有何益?詩人在這里表現(xiàn)了政治家深邃的思想和雄偉的氣概。不僅批判了六朝亡國之君的荒淫誤國,也批判了吊古者的空嘆興亡。六朝的往事都隨水逝去,空余寒煙芳草。可悲的是,有些人如商女一般,不顧國家興亡,還沉溺于享樂,吟唱著《后庭花》這樣的亡國之曲。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反對“謾嗟”六朝興廢,在北宋這積貧積弱的現(xiàn)實面前,要汲取歷史教訓,從政治上進行改革,免致奢華靡費導致國力衰竭,重蹈六朝覆轍。本詞以壯麗的山河為背景,歷述古今盛衰之感,立意高遠,筆力峭勁,體氣剛健,豪氣逼人。多處化用前人詩句,不著痕跡,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此詞抒發(fā)金陵懷古人之情,為作者別創(chuàng)一格、非同凡響的杰作,大約寫于作者再次罷相、出知江寧府之時。詞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無聊之時移情自然風光的情懷。全詞開門見山,寫作者南朝古都金陵勝地,于一個深秋的傍晚,臨江攬勝,憑高吊古。他雖以登高望遠為主題,卻是以故國晚秋為眼目?!罢薄俺酢薄懊C”三個字逐步將其主旨點醒。以下兩句,借六朝謝家名句“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之意,點化如同已出。即一個“似練”,一個“如簇”,形勝已赫然而出。然后專寫江色,縱目一望,只見斜陽映照之下,數(shù)不清的帆風檣影,交錯于閃閃江波之上。細看凝眸處,卻又見西風緊處,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風飄拂。帆檣為廣景,酒旗為細景,而詞人之意以風物為導引,而以人事為著落。一個“背”字,一個“?!弊郑玫脴O妙,把個江邊景致寫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寫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變化?!安手邸薄靶呛印眱删湟宦?lián),頓增明麗之色。然而詞拍已到上片歇處,故而筆亦就此斂住,以“畫圖難足”一句,抒贊美嗟賞之懷,頗有大家風范。“彩舟云淡”,寫日落之江天:“星河鷺起”,狀夕夜之洲渚。下片另換一幅筆墨,感嘆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繼亡覆的史實。寫的是悲恨榮辱,空貽后人憑吊之資;往事無痕,唯見秋草凄碧,觸目驚心而已。“門外樓頭”,用杜牧《臺城曲》句加以點染,亦簡凈有力。詞至結(jié)語,更為奇妙,詞人寫道:時至今日,六朝已遠,但其遺曲,往往猶似可聞。此處用典?!吧膛恢鰢?,隔江猶唱《后庭花》!”此唐賢小杜于“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時所吟之名句,詞人復加運用,便覺尺幅千里,饒有有余不盡之情致,而嗟嘆之意,千古彌永。六、文學類文本閱讀(13分)7.(13分)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題。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節(jié)選)朱自清過來大中橋,便到了燈月交輝,笙歌徹夜的秦淮河,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大中橋外,頓然空闊,和橋內(nèi)兩岸排著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異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蔚藍的天,頗像荒江野渡光景;那邊呢,郁叢叢的,陰森森的,又似乎藏著無邊的黑暗: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暈著的燈光,縱橫著的畫舫,悠揚著的笛韻,夾著那吱吱的胡琴聲,終于使我們認識綠如茵陳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著的多些,故覺夜來的獨遲些;從清清的水影里,我們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這正是秦淮河的夜。這時正是盛夏。我們下船后,藉著新生的晚涼和河上的微風,暑氣已漸漸消散;到了此地,豁然開朗,身子頓然輕了——習習的清風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這便又感到一縷新涼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沒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熱蓬蓬的,水像沸著一般,秦淮河的水卻盡是這樣冷冷的綠著。任你人影的憧憧,歌聲的擾擾,總像隔著一層薄薄的綠紗面冪似的;它盡是這樣靜靜的,冷冷的綠著。我們出了大中橋,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將船劃到一旁,停了槳由它蕩著。他以為那里正是繁華的極點,再過去就是荒涼了;所以讓我們多多賞鑒一會兒。他自己卻靜靜的蹲著。他是看慣這光景的了,大約只是一個無可無不可。這無可無不可,無論是升的沉的,總之,都比我們高了。那時河里鬧熱極了;船大半泊著,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來往。停泊著的都在近市的那一邊,我們的船自然也夾在其中。因為這邊略略的擠,便覺得那邊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從那邊過去時,我們能畫出它的輕輕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們的心上;這顯著是空,且顯著是靜了,那時處處都是歌聲和凄厲的胡琴聲,圓潤的喉嚨,確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澀的、尖脆的調(diào)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覺,也正可快我們的意。況且多少隔開些兒聽著,因為想象與渴慕的做美,總覺更有滋味;而競發(fā)的喧囂,抑揚的不齊,遠遠的雜香,和樂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諧音,也使我們無所適,如隨著大風而走。這實在因為我們的心枯澀久了,變?yōu)榇嗳?;故偶然潤澤一下,便瘋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也膩人。即如船里的人面,無論是和我們一堆兒泊著的,無論是從我們眼前過去的,總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張圓了眼睛,揩凈了眥垢,也是枉然。這真夠人想呢。在我們停泊的地方,燈光原是紛然的;不過這些燈光都是黃而有暈的。黃已經(jīng)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暈,便更不成了。燈愈多,暈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黃的交錯里,秦淮河仿佛籠上了一團光霧。光芒與霧氣騰騰的暈著,什么都只剩下了輪廓了;所以人面的詳細的曲線,便消失于我們的眼底了。但燈光究竟奪不了那邊的月色;燈光是渾的,月色是清的。那晚月兒已瘦削了兩三分。她晚妝才罷,盈盈的上了柳梢頭。天是藍得可愛,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兒便更出落得精神。岸上原有三株兩株的垂楊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搖曳著。它們那柔細的枝條沐浴著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纏著,挽著;又像是月兒披著的發(fā)。而月兒偶爾也從它們的交叉處偷偷窺看我們,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樣子。岸上另有幾株不知名的老樹,光光的立著;在月光里照起來,卻又儼然是精神矍鑠的老人。遠處——快到天際線了,才有一兩片白云,亮得現(xiàn)出異彩,像是美麗的貝殼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帶輪廓;是一條隨意畫的不規(guī)則的曲線。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風味大異了。但燈與月竟能并存著、交融著,使月成了纏綿的月,燈射著渺渺的靈輝,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們了。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一日作完,于溫州(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B、CA.開頭第1段的描述告訴人們,秦淮河的真實面目就是秦淮河上燈月交輝、笙歌徹夜的情景。B.第2段中“他以為那里正是繁華的極點……所以讓我們多多賞鑒一會兒”一句中的“賞鑒”一詞能表現(xiàn)出南京的船夫有文藝風范,他知道我們是文學大家。C.第3段對月亮的描摹,將月色與燈光進行渲染,突出月色之“清”,再運用夸張手法贊美月兒的神態(tài)。D.作者緊扣秦淮河夏夜的特點,表現(xiàn)了華燈映水、燈月交融的獨特意境,使讀者也能品出“天之所以厚秦淮河”“天之所以厚我們”的許多獨特的滋味。E.文章體現(xiàn)了朱自清散文縝密、細致的特色,將自然景象、真實情感融匯起來,洋溢著一股真摯深沉而又細膩的感情。(2)請概括并分析文中畫橫線句子語言上有哪些特點。(3)作者善于從不同的感覺的角度來描寫景物,本文中通過哪些角度寫了哪些景物?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分析】(1)本題考查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解答本題既要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文章的局部進行恰當?shù)姆治觥T诶斫饷恳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文章的內(nèi)容、手法、語言、情感觀點等進行分析概括,注意結(jié)合語境。(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本語言特點的能力。鑒賞語言,通常從修辭、句式、用詞、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等角度去賞析。一般格式為:此句用了……(句式、修辭等),寫出了(表現(xiàn)了)……畫線句子選取典型景物,運用排比和擬人的修辭手法,運用疊詞手法,注重細節(jié)描寫。(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寫景手法的能力。描寫景物的角度與方法:時空(遠近、俯仰、早晚、四季等),感官(嗅覺、觸覺、聽覺、味覺、視覺),動靜(動態(tài)、靜態(tài)、動靜結(jié)合、以動襯靜),虛實(虛寫、實寫、虛實相生、化虛為實)。而不同的感覺角度描寫景物的好處,即是多角度、多側(cè)面地描寫景物,豐富細膩,有立體感,讓人身臨其境?!窘獯稹浚?)B.“能表現(xiàn)出船夫有文藝風范,他似乎知道來的是文學大家”錯誤。首先,“賞鑒”一詞不能表現(xiàn)出“船夫有文藝風范”,這是從作者的角度思考表達的,不是出自船夫之口;其次,“他似乎知道來的是文學大家”無中生有。C.“先將月色與燈光進行渲染,突出月色之‘清’,再運用夸張手法贊美月兒的神態(tài)”錯誤,不是“渲染”,而是“對比”;由“那晚月兒已瘦削了兩三分,她晚妝才罷,盈盈的上了柳梢頭”可知,不是夸張手法,而是擬人,烘托手法。故選:BC。(2)修辭手法上,“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又像是月兒披著的發(fā)”運用比喻的修辭,將“柔細的枝條”比作“美人的臂膊”“月兒披著的發(fā)”,生動形象地寫出沐浴著月光的柳樹的枝條的纖細、柔軟、美麗。“那晚月兒已瘦削了兩三分,她晚妝才罷,盈盈的上了柳梢頭”運用擬人的修辭,將月兒賦予人的動作,“晚妝才罷”“盈盈的上了”生動形象地寫出月兒梳妝打扮之后徐徐升上天空,月上柳梢頭的情景。詞語運用上,“盈盈”“淡淡”“一支支”“偷偷”均為疊詞,使句子具有了音樂美、韻律美;“搖曳”“沐浴”“纏著,挽著”“窺看”等均為動詞,運用比喻或擬人的修辭,描寫柳樹枝條的動作,月兒的行為,生動形象,惟妙惟肖,既寫出了垂柳的動態(tài),也寫出了柳條的柔軟,還寫出了月兒的朦朧。語言特點上,“三株兩株”“小姑娘怕羞的樣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