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錦州市2025屆高三年級上冊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遼寧省錦州市2025屆高三年級上冊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遼寧省錦州市2025屆高三年級上冊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遼寧省錦州市2025屆高三年級上冊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遼寧省錦州市2025屆高三年級上冊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遼寧省錦州市名校2025屆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

注意事項:

1.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試題數量共23個小題。

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對應位置。

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

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請用

0.5粗細的黑色碳素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上相應各題的答題區(qū)域內,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

,在本試卷上作答無效。

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遠在先秦時期,中國人民就已經發(fā)現,無論自然、社會還是人生,都有時有位。用今天的話說,就是

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因此,我們?yōu)槿颂幨露急仨氉饡r守位。

所謂尊時,就是“待時而動”“與時偕行”,就是“因時制宜,審勢而行”,意即要順應,進而引領

歷史形勢和時代潮流。所謂守位,乃是根據自己的職位、地位、身份、權限來生活和工作?!白饡r旁位”

,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中,尊時與守位是個統(tǒng)一的整體,尊

時必須守位,守位一定要尊時;而貫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必須是崇尚道義、敬德保民,堅持以道義尊時守位

O

在尊時守位這一點上,中國人民從不盲目地“樂天知命”,更不只是消極地“安分守己”,而是在遵

循歷史現實的前提下,以保持天地萬物的和諧秩序,即“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

》)o堅持“圣人能輔時,不能違時”(《管子?霸言》)的前提下,積極發(fā)揮人的自覺能動性,“審時

度勢”,“時訕則詁,時伸則伸”(《荀子?仲尼》)。在時機未到時,遵養(yǎng)待時,“藏器于身,待時而

動”(《易傳?系辭下》),積蓄力量,做好準備;一旦時機成熟就緊緊抓住,”來而不可失者,時也”

(宋?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立即行動起來,“因時制宜,審勢而行”(清?洪仁訐《資政新篇》

)。中國人民認為,“圣人不能為時,時至而弗失”(《戰(zhàn)國策?秦策》)??傊?,能否自覺尊時守位,

是判別圣凡、區(qū)分智愚的一條重要標準。

“尊時”決不應當只根據自己的一己之利去趨炎附勢、投機取巧,而“守位”更不是貪戀個人的某些

暫時權位,享安富尊榮。真正的尊時守位,應當是指行為的主體者清醒、自覺地把握時代的主流,堅持正

確的方向,代表著社會先進勢力和人民群眾的需要,明智地選擇好自己的崗位,努力奮斗,去創(chuàng)造歷史。

為此,他們必須抗擊逆流,克服險阻,有時甚至會犧牲自身的暫時或局部利益,使其崇高的人生觀、價值

觀和審美觀,體現在自身的實踐中。

回顧中華民族的歷史,我們就會發(fā)現,歷代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之所以高尚,事業(yè)之所以成功,都

是由于他們能夠在堅持尊時守位之中,踐行先進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以先進的人生觀、價值觀和

審美觀作指導來尊時守位,完成歷史賦予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像焦裕祿、袁隆平、張桂梅等英雄模范,個

個都是尊時守位的光輝榜樣!他們對黨和人民事業(yè)的無限忠誠,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正是通

過“尊時守位”來彰顯。同樣地,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精神以及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也正是憑借他

們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在尊時守位的勞動和貢獻中保存下來并且不斷發(fā)揚光大。今天,我們要培育和踐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尊時守位仍然是重要基石。無論什么人,做什么事,都應該發(fā)揚中華民族這一優(yōu)良

傳統(tǒng),以高度的精神自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尊時守位加以貫徹和落實。

(摘編自王穎、陳瑛《論“尊時守位”》)

材料二:

春節(jié)期間邂逅兩個詞:“春節(jié)游行”出自春節(jié)前夕的《光明日報》;“外出守歲”出自大年初一的央

視晚間新聞。二者都算混搭。前者,也許算海外唐人街過中國年的不得要領。而后者,如果是參加家庭之

外的迎新活動,那是舍本逐末?!巴獬鍪貧q”,是否偏離了春節(jié)尊時守位的精神價值呢?

進入臘八,一直到元宵,特別是除夕和初一,幾乎每一天,都有特定的意義,中國家庭都會自覺對標

。這是春節(jié)的時間性。公務人員、職員、商人、農民、學生及各色人等,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無不迅速回歸

作為一個家庭的角色。一場數億人次的大遷徙,就是回家鄉(xiāng)、去團圓,這是春節(jié)為人兒女、為人父母的“

人本位”取向。

旅游過年再怎么時興,也一定以家庭組團為基本模式;央視春晚再怎么創(chuàng)新,也必須以家庭團圓為基

本取向。除夕是辭舊迎新的關鍵節(jié)點,尊時守位的要求格外清晰具體。幾點貼春聯,幾點祭祀先祖,幾點

吃團年飯,幾點看春晚,幾點迎新年放鞭炮,堪稱倒計時的拉長版。這一晚,祖輩安享晚輩孝敬,父母操

持完歲末最后的家務,兒孫沉浸在一年中最無憂無慮的幸福之中。什么經濟拮據、職場煩惱、學習壓力,

統(tǒng)統(tǒng)讓位于溫情相聚。就是在舊社會,逃債的窮人,除夕夜也可以回家。如果貼了春聯門神,討債的人也

不能再上門。

這樣一種尊時守位,是全體華人的共識,一年只有這一次。如果學西方大眾狂歡、廣場跨年,人回家

,心在外,千里迢迢往家奔意義何在?家中老小由誰陪伴?與“最近的遙遠”(各人玩各人手機)有什么

兩樣?一面抱怨沒有年味,一面將圍爐夜話、祭祖祈福視為敝屣,至少談不上文化自愛。

春節(jié)是一部經典,歷經數千年,堪稱中華民俗的金科玉律。它以儀式告誡人們,該節(jié)日是人與自然時

序的和諧共生,是中華文化勃發(fā)的一種特殊孕育狀態(tài)。守歲,是家庭內聚型特征最集中的體現。外出,自

有大年最初幾天的串門走親戚,還有廟會和元宵的公共活動。

長假畢,一場反向遷徙,演繹著人們開始恢復各種社會角色。上班收心,馬上進入工作狀態(tài),櫓起袖

子干出“開門紅”,應該是過好大年的必然續(xù)篇,更是尊時守位的社會價值所在,也是每個中國人的行為

遵循。

(摘編自易國祥《彰顯春節(jié)“尊時守位”的精神價值》)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尊時與守位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兩者互為前提,密不可分,而貫穿其中的基本精

神是道義。

B.真正的尊時守位要求主體清醒、自覺地把握時代主流,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甚至在克服困難時做

出部分犧牲。

C.材料二重點闡釋了“外出守歲”這個新詞,大體上認為其偏離了尊時守位的歷史傳統(tǒng),不符合中國家

庭的內聚型特征。

D.學西方大眾狂歡、廣場跨年,將圍爐夜話、祭祖祈福視為敝屣,使得文化自愛缺失、過年年味喪失、

回家失去意義。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以尊時守位為核心,材料一更強調要“順應歷史形勢”,而材料二更強調要“引領

時代潮流”。

B.材料一引用了大量古文,論述了中國古人在尊時守位上的智慧做法,很值得當代人吸收學習。

C.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來指導尊時守位,能幫助避免趨炎附勢、投機取巧、安享尊榮的錯

誤做法。

D.尊時守位這一歷史傳統(tǒng)在除夕當天尤為突出,體現在以家庭組團為基本模式,對何時做何事形成了清

晰的要求。

3.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易傳?艮卦》)

B.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易傳?系辭上》)

C.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荀子?王霸》)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大學》)

4.材料一指出:“像焦裕祿、袁隆平、張桂梅等英雄模范,個個都是尊時守位的光輝榜樣!”請結合所

積累的知識,從三位英雄模范中任選一位,分析他(她))的時位觀。

5.尊時守位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請結合材料,談談其在當今對于個人和社會的重

要意義。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燕山有棵滄桑樹

梁衡

北京之北一百多公里處就是河北的興隆縣,境內有燕山的主峰霧靈山。正是秋高季節(jié),幾個好友乘興

登山,一路黃花紅葉,藍天白云。松鼠橫穿于路,野雀飛旋在樹,鳥鳴泉響,好不快活。正走著,忽見路

邊有一指路牌:滄桑樹與見證樁。不覺好奇,就下路拐入荒徑,攀荊附葛,爬上一高坡,頓現一樹一樁。

樹是一棵奇怪的大松樹,根基部十分壯大,盤根錯節(jié)與山石一體,已分不清彼此。原樹已經枯死,而

在側根處又長出一棵新樹,有合抱之粗,渾身的鱗片層層相疊,青枝挑著綠葉在秋陽下閃閃發(fā)光。樹身成

“7”字形,斜出石縫向山外探去,蜿蜒遒勁,如一條蒼龍欲騰空而去。大家正說這樹像龍,當地的朋友

說,這樹還真就與龍有關。

原來,歷代皇帝都自比真龍?zhí)熳印G宄腙P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順治帝,他就位后即在遵化縣選定了自

己的龍寢之地,后人稱東陵。為使陵寢安寧,東陵以北興隆境內這兩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就全部劃作

“后龍風水”禁地。封建專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伸手一指,這兩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占就是

二百五十四年,直到民國成立后的1915年才解禁。山之禁,樹之福,這棵龍形松,四季有人護,過了二百

多年平靜舒心的好日子。笑看冬去春來,靜聽花開花落。

1931年日本人侵占東北,1934年南下占領興隆,直逼北京,當年的這一片皇家禁地又成了敵我雙方爭

奪的戰(zhàn)略要地。一場殘酷的侵略與反侵略戰(zhàn)爭在這里反復拉鋸。其間數不清出了多少民族英雄。最著名的

一個是孫永勤,本是一普通農民,小時曾讀私塾,粗通文字,又習得一身武藝。他恥為亡國奴,便串聯村

里的十六位弟兄,拉起一支“民眾軍”、自任軍長。后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改稱“抗日救國軍”,一

直發(fā)展到五千多人。成為日軍的心腹大患。以至于日本人誘降國民黨,與何應欽談判簽訂《何梅協定》時

都將滅孫永勤作為一個籌碼。而1935年8月正在長征途中的黨中央為抗日發(fā)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將孫

永勤與吉鴻昌、瞿秋白等并列,說他們“表現我民族救亡圖存的偉大精神”。孫永勤在最后一次戰(zhàn)斗中,

寡不敵眾又腿部負傷,被團團包圍。最后孫永勤以下七百壯士全部壯烈犧牲。這棵樹目睹了一群英雄的誕

生。

“滄桑樹”下還有一截二尺多高如水桶之粗的樹樁,旁立木牌,上書“見證樁”三字,這是當年日寇

掠奪當地資源的見證。我俯下身去想辨認一下樹樁的年輪,只是經年的風吹雨打,橫截面上的木質己經朽

去,用手一捏,即成碎末。但整個樁子的大形還在,短粗挺直,身帶焦痕,挺立于荒草亂石之中,似有所

言。

看完“滄桑樹”我們又重回登山主道,繼續(xù)上山。秋陽如春,正是果熟季節(jié),路兩邊赤、橙、黃、綠

,擺滿銷售和等待外運的核桃、柿子、蘋果、山楂,排起兩道長長的水果墻,農民的笑意都掛在臉上。近

年來這里淺山處大力發(fā)展經濟林,林果成了農民的主要收入,深山處開辟成國家森林公園,封山育林,涵

養(yǎng)水源。全縣的高山密林間有大小徑流八百條,昔日的“后龍風水地”已經成了京城的重要水源地。

隨著山路上行,兩邊的樹木愈來愈密,約一小時后終于穿出樹海爬上燕山高處的霧靈山峰。我登上燕

山之巔,遙望群峰從山海關一路奔來,長城起伏其間,腳下是一片樹的汪洋,胸中蕩起一幅歷史的長卷。

這時只見遠處綠波中現出一團飄動的火苗,那是剛才上山時路過的一片花楸樹林。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樹種

,大概只有這燕山深處才有吧。都說楓葉紅于二月花,這花楸葉子是楓葉的三四倍大,葉面厚實?;ㄩ睒?/p>

樹身高大,只在懸崖深壑、人跡不到的地方生長。秋風一過它就紅得像浸了血,著了火。我又想起了剛才

那棵穿越戰(zhàn)火而來的“滄桑樹”和劫后余存的“見證樁”。這塊土地在民國時和新中國成立初稱熱河省。

熱河,熱河,好一片熱土。先經過了二百五十四年的皇封冷藏,又經民國三十多年間的軍閥混戰(zhàn)、外族入

侵和國共內戰(zhàn),終于回歸于民,現已休養(yǎng)生息出這般模樣。

山不轉水轉,人會老樹還在。一截樹樁見證了一個民族曾經的苦難,一棵樹記錄了這片土地上三個半

世紀的滄桑。無論是朝代更替、人事變幻,還是自然界的寒來暑往、山崩地裂,都靜靜地收錄在樹的年輪

里。

(有刪改)

6.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段緊扣標題,介紹了燕山奇險壯美的自然環(huán)境,“忽見”“頓現”等詞語飽含意外和驚喜。

B.帝王的封山之舉,雖是封建專制的典型表現,客觀上也為古樹的生長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

C.文中“花楸紅葉”意蘊豐富,既象征著這片熱土上傾灑的英雄熱血,也象征著當下人民火熱的生活。

D.不同于《故都的秋》中秋果淡綠微黃的清冷之色,本文中的秋果色彩斑斕,是農民豐收的果實。

7.下列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多處出現時間、人數等數字,充實了文章內容,增強了閱讀的真實感,體現出作者寫作的嚴謹。

B.文章寫孫永勤被日軍痛恨,又引用了黨中央對他的高度評價,從側面突出了其抗日民族英雄的形象。

C.文章以“滄桑樹”的歷史變遷為線索,將描寫、敘事、抒情有機融合在一起,豐富而又厚重。

D.語言的熔鑄化用是本文的鮮明特點之一。如多處使用的四字詞語,充滿了凝練典雅的文化意蘊。

8.結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含意。

9.梁衡提出“人文古樹”的散文創(chuàng)作主張,強調用“古樹”意象將中國革命的紅色歷史、現代的綠色文

明融合在一起,體現作家的紅色繼承與綠色擔當。結合全文,談談本文是如何踐行該文學主張的。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鄭襄公十一年,楚莊王伐宋,宋告急于晉。晉景公欲發(fā)兵救宋,先使解揚如宋,令宋毋降。過鄭,鄭

與楚親,乃執(zhí)解揚而獻楚。楚王厚賜與約,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許。於是楚登解揚樓車。遂負楚

約而致其晉君命呼宋曰:“晉方悉國兵以救宋,慎毋降楚,晉兵今至矣。"楚莊王大怒,將殺之。解揚日

:“君能制命為義,臣能承命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無隕?!鼻f王曰:“若之許我,已而背之,其信

安在。"解揚曰:“所以許王,欲以成吾君命也?!背跤谑巧饨鈸P使歸。晉爵之為上卿。

(節(jié)選自《史記》第四十二卷,有刪改)

材料二:

晉孝武帝太元三年,秦將彭超請攻沛郡太守戴逮于彭城,秦王堅從之。謝玄帥眾萬余救彭城,軍于泗

口,欲遣間使報戴遢而不可得;部曲將田泓請沒水潛行趣彭城,玄遣之。泓為秦人所獲,厚賂之,使云南

軍已敗,泓偽許之。既而告城中曰:“南軍垂至,我單行來報,為賊所得!”秦人殺之。彭超置輜重于留

城,謝玄揚聲遣后軍將軍何謙向留城。超聞之,釋彭城圍,引兵還保輜重。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第一百零四卷,有刪改)

材料三:

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治樓船數百艘,盡銳攻洪都。太祖從子朱文正堅守,三月不能下。洪都圍久,

內外隔絕,文正遣千戶張子明告急于應天從水關潛出夜行晝止半月始得達。太祖問友諒兵勢,對日:“兵

雖盛,戰(zhàn)斗死者不少。今江水日涸,賊巨艦將不利。援至可破也?!碧嬷^子明:“歸語而帥:堅守一月

,吾自取之?!边€至湖口,為友諒所獲。厚饋與金,令誘城中降,子明佯諾。至城下,大呼:“已見主上

,令諸公堅守,救且至!”賊怒,攢槊殺之。追封忠節(jié)侯。太祖自將救之,友諒撤圍,遇于康郎山,風起

,乃縱火焚友諒舟,其弟等皆燒死。友諒驟中流矢,貫睛及顱死。

(節(jié)選自《明史》第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三十三卷有刪改)

10.材料三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文正遣千戶A張子明告急B于應天C從水關D潛出E夜行晝止F半月始H得達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所以許王”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兩句中的“所以”含義不同。

B.釋,文中意為“放下、放棄”,與成語“愛不釋手”“冰釋前嫌”中的“釋”含義相同。

C.“歸語而帥”與“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兩句中的“而”含義相同。

D.槊,長矛,“攢槊殺之”表明了張子明結局;《赤壁賦》中“橫槊賦詩”體現曹操豪情。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解揚認為“信”是執(zhí)行君王的命令,楚莊王認為“信”是不違背諾言,二者見解不同。

B.部曲將田泓主動請纓,認為可以通過水路偷偷前往彭城,與城內守將戴遢取得聯系。

C.陳友諒建造數百艘高大戰(zhàn)船,率領精銳部隊攻打洪都,長達數月,仍沒能取得成功。

D.張子明在前往應天的途中被陳友諒抓獲,他為了送情報,佯裝投降,最終不幸被殺。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楚王厚賜與約,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許。

(2)泓為秦人所獲,厚賂之,使云南軍已敗,泓偽許之。

14.解揚、田泓、張子明三人有哪些共同的優(yōu)秀品質?請結合三則材料簡要概述。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

林汝桓以二詩寄,次韻為別(其二)

王陽明

堯舜人人學可齊,昔賢斯語豈無稽?

君今一日真千里,我亦當年苦舊迷。

萬理由來吾具足,《六經》原只是階梯。

山中僅有閑風月,何日扁舟更越溪?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首聯反問強調了圣賢之語的正確性,為下文的修身,求真理張本。

B.“一日真千里”極言離別速度之快,與“孤帆遠影碧空盡”異曲同工。

C.尾聯期待朋友乘船相會,共享山間風月。照應了文題,表達惜別之情。

D.全詩語言淺顯易懂,真摯懇切,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熱切鼓勵與祝福。

16.這首詩給了你哪些學習上的啟示?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說明。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認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

路是因為子路“”;而從曾皙的一個動作細節(jié)“”可以看出他謙恭守禮。

(2)《平“語”近人一一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引用的“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這

兩句話,與《諫太宗十思疏》“,”一樣,都說明了人民的重要性。

(3)敲擊船邊,打著拍子唱歌,古人常以這種方式抒發(fā)內心情懷,如古詩文“,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回目作為中國古典小說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蟲小技,而是。我們常說一百二十回的《三國

演義》,一百回的《西游記》,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所謂"回”就是“回目”,又稱章回題目,

是章回小說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說由民間說書藝術雅化為文人案頭之作的過程中,回目形式由單句發(fā)展

為偶句,字數也由__________而逐步定型為七八言,不但易于較完整地概括每回內容,而且也便于追求文

字和音韻上的形式美。明清兩代是中國古代小說發(fā)展的高峰期。作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體

小說,即每一回的標題都是一副詞句工整、前后相接的對聯。對聯這一中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應用于章

回小說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說家的一大創(chuàng)舉。因為就大多數回目而言,句子可長可短,結尾可平可仄,句

式靈活多變,與詩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與對聯更為0在章回小說的每回之前,均有一副標明

篇章內容的對聯,讓讀者看了此聯就知道這回所要講述的內容;統(tǒng)觀閱讀小說回目,還可以從

中了解整部小說的敘述脈絡。

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一枝獨秀錯落有致吻合如果

B.一枝獨秀參差不齊契合不但

C.獨樹一幟錯落有致吻合不但

D.獨樹一幟參差不齊契合如果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對聯這一中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被應用于章回小說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說家的一大創(chuàng)舉。

B.對聯這一中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應用于章回小說的回目,是明代小說家的一大創(chuàng)舉。

C.將對聯這一中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應用于章回小說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說家的一大創(chuàng)舉。

D.將對聯這一中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應用于章回小說的回目,是明代小說家的一大創(chuàng)舉。

20.回目是章回小說內容的概括,許多古文內容也可以借用回目來概括。請你從所供對聯及古文名篇中任

選一個,依據其內容完成對聯或補寫回目。

(1)孔子孟子老子墨子莊子五子名揚千古,

(2)《鴻門宴》:“剛愎自用項羽失良機,?!?/p>

(二)語言文字運用n(本題共2小題,io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燙好的肉片要馬上吃,燙嘴的茶要趁熱喝!“趁熱吃”似乎是中國人特有的習慣,食物的溫度也能慰

藉心靈,但是趁熱吃并不健康!絲毫不夸張地說:趁熱吃可能會傷害食管,①!

食管是一根長約25厘米有彈性的“管子”,這根管子內壁上的黏膜上皮細胞比較脆弱,它們對溫度非

常敏感,超過54℃就會受傷,一碗超過80℃的熱湯幾秒就能把它燙傷、殺死,而新的細胞則會迅速增生,

保持平衡。但②,食管黏膜在反復損傷、增殖和壞死中,新生細胞可能產生“異型性”細胞,

這些“壞細胞”肆意生長后,最終造成食管癌!

中國是食管癌的重災區(qū)。我國食管癌的發(fā)病率居惡性腫瘤的第五位,死亡率居第四位,無論是發(fā)病還

是死亡人數均占全世界的50%以上。食管癌不是直接遺傳性疾病,但是有不少食管癌的發(fā)病有家族聚集的

傾向。家族中有人患食管癌,他的子女患食管癌的機會比一般人多幾倍。同家族人群在飲食習慣方面有很

大的相似,所以家族聚集現象較高。預防食管癌,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不吃燙食、不喝燙水,吃飯

細嚼慢咽,飲食健康規(guī)律,定期篩查等。只有這樣,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時,③。

2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

字。

22.簡述食管癌具有家族聚集傾向的原因,要求使用包含轉折關系的句子,表達準確流暢。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

生命,那是自然贈予人類去雕琢的寶石。一一諾貝爾

蕓蕓眾生,孰不愛生?愛生之極,進而愛群。一一秋瑾

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一一周國平

學校舉辦“呵護生命,綻放生命”主題論壇,邀請你作為優(yōu)秀畢業(yè)生代表參會并發(fā)表演講。請結合以

上材料寫一篇演講稿,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確定角度和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字數不少于800

字。

遼寧省錦州市名校2025屆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

注意事項:

L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試題數量共23個小題。

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對應位置。

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

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請用

0.5粗細的黑色碳素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上相應各題的答題區(qū)域內,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

,在本試卷上作答無效。

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遠在先秦時期,中國人民就已經發(fā)現,無論自然、社會還是人生,都有時有位。用今天的話說,就是

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因此,我們?yōu)槿颂幨露急仨氉饡r守位。

所謂尊時,就是“待時而動”“與時偕行”,就是“因時制宜,審勢而行”,意即要順應,進而引領

歷史形勢和時代潮流。所謂守位,乃是根據自己的職位、地位、身份、權限來生活和工作。“尊時旁位”

,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中,尊時與守位是個統(tǒng)一的整體,尊

時必須守位,守位一定要尊時;而貫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必須是崇尚道義、敬德保民,堅持以道義尊時守位

在尊時守位這一點上,中國人民從不盲目地“樂天知命”,更不只是消極地“安分守己”,而是在遵

循歷史現實的前提下,以保持天地萬物的和諧秩序,即“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

》)o堅持“圣人能輔時,不能違時”(《管子?霸言》)的前提下,積極發(fā)揮人的自覺能動性,“審時

度勢”,“時訕則訕,時伸則伸”(《荀子?仲尼》)。在時機未到時,遵養(yǎng)待時,“藏器于身,待時而

動”(《易傳?系辭下》),積蓄力量,做好準備;一旦時機成熟就緊緊抓住,”來而不可失者,時也”

(宋?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立即行動起來,“因時制宜,審勢而行”(清?洪仁升《資政新篇》

)。中國人民認為,“圣人不能為時,時至而弗失”(《戰(zhàn)國策?秦策》)??傊?,能否自覺尊時守位,

是判別圣凡、區(qū)分智愚的一條重要標準。

“尊時”決不應當只根據自己的一己之利去趨炎附勢、投機取巧,而“守位”更不是貪戀個人的某些

暫時權位,享安富尊榮。真正的尊時守位,應當是指行為的主體者清醒、自覺地把握時代的主流,堅持正

確的方向,代表著社會先進勢力和人民群眾的需要,明智地選擇好自己的崗位,努力奮斗,去創(chuàng)造歷史。

為此,他們必須抗擊逆流,克服險阻,有時甚至會犧牲自身的暫時或局部利益,使其崇高的人生觀、價值

觀和審美觀,體現在自身的實踐中。

回顧中華民族的歷史,我們就會發(fā)現,歷代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之所以高尚,事業(yè)之所以成功,都

是由于他們能夠在堅持尊時守位之中,踐行先進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以先進的人生觀、價值觀和

審美觀作指導來尊時守位,完成歷史賦予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像焦裕祿、袁隆平、張桂梅等英雄模范,個

個都是尊時守位的光輝榜樣!他們對黨和人民事業(yè)的無限忠誠,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正是通

過“尊時守位”來彰顯。同樣地,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精神以及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也正是憑借他

們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在尊時守位的勞動和貢獻中保存下來并且不斷發(fā)揚光大。今天,我們要培育和踐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尊時守位仍然是重要基石。無論什么人,做什么事,都應該發(fā)揚中華民族這一優(yōu)良

傳統(tǒng),以高度的精神自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尊時守位加以貫徹和落實。

(摘編自王穎、陳瑛《論“尊時守位”》)

材料二:

春節(jié)期間邂逅兩個詞:“春節(jié)游行”出自春節(jié)前夕的《光明日報》;“外出守歲”出自大年初一的央

視晚間新聞。二者都算混搭。前者,也許算海外唐人街過中國年的不得要領。而后者,如果是參加家庭之

外的迎新活動,那是舍本逐末。“外出守歲”,是否偏離了春節(jié)尊時守位的精神價值呢?

進入臘八,一直到元宵,特別是除夕和初一,幾乎每一天,都有特定的意義,中國家庭都會自覺對標

o這是春節(jié)的時間性。公務人員、職員、商人、農民、學生及各色人等,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無不迅速回歸

作為一個家庭的角色。一場數億人次的大遷徙,就是回家鄉(xiāng)、去團圓,這是春節(jié)為人兒女、為人父母的“

人本位”取向。

旅游過年再怎么時興,也一定以家庭組團為基本模式;央視春晚再怎么創(chuàng)新,也必須以家庭團圓為基

本取向。除夕是辭舊迎新的關鍵節(jié)點,尊時守位的要求格外清晰具體。幾點貼春聯,幾點祭祀先祖,幾點

吃團年飯,幾點看春晚,幾點迎新年放鞭炮,堪稱倒計時的拉長版。這一晚,祖輩安享晚輩孝敬,父母操

持完歲末最后的家務,兒孫沉浸在一年中最無憂無慮的幸福之中。什么經濟拮據、職場煩惱、學習壓力,

統(tǒng)統(tǒng)讓位于溫情相聚。就是在舊社會,逃債的窮人,除夕夜也可以回家。如果貼了春聯門神,討債的人也

不能再上門。

這樣一種尊時守位,是全體華人的共識,一年只有這一次。如果學西方大眾狂歡、廣場跨年,人回家

,心在外,千里迢迢往家奔意義何在?家中老小由誰陪伴?與“最近的遙遠”(各人玩各人手機)有什么

兩樣?一面抱怨沒有年味,一面將圍爐夜話、祭祖祈福視為敝屣,至少談不上文化自愛。

春節(jié)是一部經典,歷經數千年,堪稱中華民俗的金科玉律。它以儀式告誡人們,該節(jié)日是人與自然時

序的和諧共生,是中華文化勃發(fā)的一種特殊孕育狀態(tài)。守歲,是家庭內聚型特征最集中的體現。外出,自

有大年最初幾天的串門走親戚,還有廟會和元宵的公共活動。

長假畢,一場反向遷徙,演繹著人們開始恢復各種社會角色。上班收心,馬上進入工作狀態(tài),櫓起袖

子干出“開門紅”,應該是過好大年的必然續(xù)篇,更是尊時守位的社會價值所在,也是每個中國人的行為

遵循。

(摘編自易國祥《彰顯春節(jié)“尊時守位”的精神價值》)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尊時與守位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兩者互為前提,密不可分,而貫穿其中的基本精

神是道義。

B.真正的尊時守位要求主體清醒、自覺地把握時代主流,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甚至在克服困難時做

出部分犧牲。

C.材料二重點闡釋了“外出守歲”這個新詞,大體上認為其偏離了尊時守位的歷史傳統(tǒng),不符合中國家

庭的內聚型特征。

D.學西方大眾狂歡、廣場跨年,將圍爐夜話、祭祖祈福視為敝屣,使得文化自愛缺失、過年年味喪失、

回家失去意義。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以尊時守位為核心,材料一更強調要“順應歷史形勢”,而材料二更強調要“引領

時代潮流”。

B.材料一引用了大量古文,論述了中國古人在尊時守位上的智慧做法,很值得當代人吸收學習。

C.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來指導尊時守位,能幫助避免趨炎附勢、投機取巧、安享尊榮的錯

誤做法。

D.尊時守位這一歷史傳統(tǒng)在除夕當天尤為突出,體現在以家庭組團為基本模式,對何時做何事形成了清

晰的要求。

3.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易傳?艮卦》)

B.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易傳?系辭上》)

C.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荀子?王霸》)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大學》)

4.材料一指出:“像焦裕祿、袁隆平、張桂梅等英雄模范,個個都是尊時守位的光輝榜樣!”請結合所

積累的知識,從三位英雄模范中任選一位,分析他(她))的時位觀。

5.尊時守位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請結合材料,談談其在當今對于個人和社會的重

要意義。

【答案】LD2.A3.C

4.【示例一】焦裕祿一一尊時:焦裕祿任職蘭考期間,正值蘭考地區(qū)遭遇內澇、風沙、鹽堿三害,焦裕

祿因時制宜,審勢而行,同全縣干部一起治理“三害”。守位:焦裕祿身為蘭考縣委書記,充分發(fā)揮共產

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親民愛民,無私奉獻。

【示例二】袁隆平一一尊時:直面中國人口眾多、糧食不足的問題,尊重自然,利用規(guī)律,引導雜交水稻

研究。守位:終身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與推廣,堅守第一線耕耘探索,不畏艱難,無私奉獻。

【示例三】張桂梅一一尊時:響應大山深處的需求,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幫助山區(qū)的女孩圓夢

大學。守位:數十年如一日,堅守校長職位,堅持用紅色文化引領教育,為學生們無私奉獻。

5.個人:

①在尊時守位的實踐中踐行先進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審美觀,涵養(yǎng)高尚的品德,從而完成歷史賦予自己的

責任和使命;

②尊時守位仍是每個中國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行為遵循。

社會:

①尊時守位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石;

②尊時守位能夠促進文化傳承與社會和諧穩(wěn)定。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使得文化自愛缺失、過年年味喪失、回家失去意義”說法錯誤,文章說的是“如果學西方大眾狂歡、

廣場跨年,人回家,心在外,千里迢迢往家奔意義何在?家中老小由誰陪伴?與'最近的遙遠'(各人玩

各人手機)有什么兩樣?一面抱怨沒有年味,一面將圍爐夜話、祭祖祈福視為敝屣,至少談不上文化自愛

”。其中“將圍爐夜話、祭祖祈福視為敝屣”和抱怨“過年年味喪失”是并列關系,而非因果關系。且題

干“文化自愛缺失、回家失去意義”相較文中“千里迢迢往家奔意義何在?”“至少談不上文化自愛”的

表述相比程度太重,不夠妥當。

故選D。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A.”材料一更強調要‘順應歷史形勢',而材料二更強調要‘引領時代潮流'”說法錯誤,兩則材料并未

體現一則更強調要“順應歷史形勢”,另一則更強調要“引領時代潮流”的區(qū)別。兩則材料的區(qū)別在于材

料一更具理論特色,而材料二更具現實針對性。

故選A。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闡述了“尊時守位”的內涵和價值。

A僅體現“尊時”;

B.僅體現“守位”;

C.該項既體現了“尊時”,又體現了“守位”,與材料一主旨相同;

D.重在說明修身的重要性。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分析、運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所謂尊時,就是‘待時而動‘、'與時偕行‘,就是'因時制宜,審勢而行',意即要順應,進

而引領歷史形勢和時代潮流。所謂守位,乃是根據自己的職位、地位、身份、權限來生活和工作”。

焦裕祿:

尊時:1962年12月,焦裕祿調到河南蘭考縣,先后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1962年12月至1964年間,時值

該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堿三害,他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同全縣干部和群眾

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焦裕祿任職蘭考期間,正值蘭考地區(qū)遭遇內

澇、風沙、鹽堿三害,焦裕祿因時制宜,審勢而行,同全縣干部一起治理“三害”;

守位:焦裕祿身為蘭考縣委書記,充分發(fā)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親民愛民,無私奉獻。在除“三害

”的斗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志親自率領干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堿、封閉沙

丘試驗。然后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總結出了整治三害的具體策略,探索出了大規(guī)模栽種泡桐的辦法。

袁隆平:

尊時:1960年,我國發(fā)生了全國性的大饑荒。為了解決中國人口眾多、糧食不足的問題,袁隆平在1964年

提出了利用雜種優(yōu)勢進行雜交水稻育種的設想。在雜交水稻研究過程中,他尊重自然,利用規(guī)律,不斷突

破,不斷改進,引導著世界雜交水稻科研的方向。

守位:袁隆平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發(fā)明“三系法”釉型雜交水稻,研究出“二系法”雜交水稻,創(chuàng)建了

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他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半個多世紀,50多

年來,他始終在農業(yè)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不畏艱難、甘于奉獻、嘔心瀝血、苦苦追求。他的卓越成就,

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為世界和平與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

張桂梅

尊時:1996年,一場家庭變故讓張桂梅從大理來到麗江山區(qū),當她看到山區(qū)貧困孩子一張張渴望知識的純

真面龐時,她毅然決定響應大山深處的需求,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她節(jié)衣縮食,每天的生活

費不超過3元,并先后捐出了40多萬元,幫助山區(qū)的女孩圓夢大學,她的學生沒有任何一個因貧窮而輟學

守位: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幾十年如一日堅守校長職位,堅守滇西山區(qū)教育事業(yè),她

常年堅持家訪,行程H萬多公里,覆蓋學生1300多名,為學校留住了學生,為學生留住了用知識改變命運

的機會。她以堅韌執(zhí)著的拼搏和無私奉獻的大愛,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的能力。

個人方面:

根據材料一第五自然段中“我們就會發(fā)現,歷代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之所以高尚,事業(yè)之所以成功,都

是由于他們能夠在堅持尊時守位之中,踐行先進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以先進的人生觀、價值觀和

審美觀作指導來尊時守位,完成歷史賦予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等句子,可以得出個人在尊時守位的實踐中

踐行先進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審美觀,涵養(yǎng)高尚的品德,從而完成歷史賦予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根據材料二第四、六自然段中“這樣一種尊時守位,是全體華人的共識”“更是尊時守位的社會價值所在

,也是每個中國人的行為遵循”等句子,可以得出尊時守位仍是每個中國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行為遵循。

社會方面:

根據材料一第五自然段中“我們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尊時守位仍然是重要基石”等句子,

可以得出尊時守位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石。

從材料二第五段“春節(jié)是一部經典,歷經數千年,堪稱中華民俗的金科玉律。它以儀式告誡人們,該節(jié)日

是人與自然時序的和諧共生,是中華文化勃發(fā)的一種特殊孕育狀態(tài)。守歲,是家庭內聚型特征最集中的體

現。外出,自有大年最初幾天的串門走親戚,還有廟會和元宵的公共活動”等過年的相關習俗中,我們可

以看出,尊時守位能夠促進文化傳承與社會和諧穩(wěn)定。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燕山有棵滄桑樹

梁衡

北京之北一百多公里處就是河北的興隆縣,境內有燕山的主峰霧靈山。正是秋高季節(jié),幾個好友乘興

登山,一路黃花紅葉,藍天白云。松鼠橫穿于路,野雀飛旋在樹,鳥鳴泉響,好不快活。正走著,忽見路

邊有一指路牌:滄桑樹與見證樁。不覺好奇,就下路拐入荒徑,攀荊附葛,爬上一高坡,頓現一樹一樁。

樹是一棵奇怪的大松樹,根基部十分壯大,盤根錯節(jié)與山石一體,已分不清彼此。原樹已經枯死,而

在側根處又長出一棵新樹,有合抱之粗,渾身的鱗片層層相疊,青枝挑著綠葉在秋陽下閃閃發(fā)光。樹身成

“7”字形,斜出石縫向山外探去,蜿蜒遒勁,如一條蒼龍欲騰空而去。大家正說這樹像龍,當地的朋友

說,這樹還真就與龍有關。

原來,歷代皇帝都自比真龍?zhí)熳印G宄腙P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順治帝,他就位后即在遵化縣選定了自

己的龍寢之地,后人稱東陵。為使陵寢安寧,東陵以北興隆境內這兩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就全部劃作

“后龍風水”禁地。封建專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伸手一指,這兩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占就是

二百五十四年,直到民國成立后的1915年才解禁。山之禁,樹之福,這棵龍形松,四季有人護,過了二百

多年平靜舒心的好日子。笑看冬去春來,靜聽花開花落。

1931年日本人侵占東北,1934年南下占領興隆,直逼北京,當年的這一片皇家禁地又成了敵我雙方爭

奪的戰(zhàn)略要地。一場殘酷的侵略與反侵略戰(zhàn)爭在這里反復拉鋸。其間數不清出了多少民族英雄。最著名的

一個是孫永勤,本是一普通農民,小時曾讀私塾,粗通文字,又習得一身武藝。他恥為亡國奴,便串聯村

里的十六位弟兄,拉起一支“民眾軍”、自任軍長。后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改稱“抗日救國軍”,一

直發(fā)展到五千多人。成為日軍的心腹大患。以至于日本人誘降國民黨,與何應欽談判簽訂《何梅協定》時

都將滅孫永勤作為一個籌碼。而1935年8月正在長征途中的黨中央為抗日發(fā)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將孫

永勤與吉鴻昌、瞿秋白等并列,說他們“表現我民族救亡圖存的偉大精神”。孫永勤在最后一次戰(zhàn)斗中,

寡不敵眾又腿部負傷,被團團包圍。最后孫永勤以下七百壯士全部壯烈犧牲。這棵樹目睹了一群英雄的誕

生。

“滄桑樹”下還有一截二尺多高如水桶之粗的樹樁,旁立木牌,上書“見證樁”三字,這是當年日寇

掠奪當地資源的見證。我俯下身去想辨認一下樹樁的年輪,只是經年的風吹雨打,橫截面上的木質已經朽

去,用手一捏,即成碎末。但整個樁子的大形還在,短粗挺直,身帶焦痕,挺立于荒草亂石之中,似有所

看完“滄桑樹”我們又重回登山主道,繼續(xù)上山。秋陽如春,正是果熟季節(jié),路兩邊赤、橙、黃、綠

,擺滿銷售和等待外運的核桃、柿子、蘋果、山楂,排起兩道長長的水果墻,農民的笑意都掛在臉上。近

年來這里淺山處大力發(fā)展經濟林,林果成了農民的主要收入,深山處開辟成國家森林公園,封山育林,涵

養(yǎng)水源。全縣的高山密林間有大小徑流八百條,昔日的“后龍風水地”已經成了京城的重要水源地。

隨著山路上行,兩邊的樹木愈來愈密,約一小時后終于穿出樹海爬上燕山高處的霧靈山峰。我登上燕

山之巔,遙望群峰從山海關一路奔來,長城起伏其間,腳下是一片樹的汪洋,胸中蕩起一幅歷史的長卷。

這時只見遠處綠波中現出一團飄動的火苗,那是剛才上山時路過的一片花楸樹林。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樹種

,大概只有這燕山深處才有吧。都說楓葉紅于二月花,這花楸葉子是楓葉的三四倍大,葉面厚實?;ㄩ睒?/p>

樹身高大,只在懸崖深壑、人跡不到的地方生長。秋風一過它就紅得像浸了血,著了火。我又想起了剛才

那棵穿越戰(zhàn)火而來的“滄桑樹”和劫后余存的“見證樁”。這塊土地在民國時和新中國成立初稱熱河省。

熱河,熱河,好一片熱土。先經過了二百五十四年的皇封冷藏,又經民國三十多年間的軍閥混戰(zhàn)、外族入

侵和國共內戰(zhàn),終于回歸于民,現已休養(yǎng)生息出這般模樣。

山不轉水轉,人會老樹還在。一截樹樁見證了一個民族曾經的苦難,一棵樹記錄了這片土地上三個半

世紀的滄桑。無論是朝代更替、人事變幻,還是自然界的寒來暑往、山崩地裂,都靜靜地收錄在樹的年輪

里。

(有刪改)

6.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段緊扣標題,介紹了燕山奇險壯美的自然環(huán)境,“忽見”“頓現”等詞語飽含意外和驚喜。

B.帝王的封山之舉,雖是封建專制的典型表現,客觀上也為古樹的生長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

C.文中“花楸紅葉”意蘊豐富,既象征著這片熱土上傾灑的英雄熱血,也象征著當下人民火熱的生活。

D.不同于《故都的秋》中秋果淡綠微黃的清冷之色,本文中的秋果色彩斑斕,是農民豐收的果實。

7.下列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多處出現時間、人數等數字,充實了文章內容,增強了閱讀的真實感,體現出作者寫作的嚴謹。

B.文章寫孫永勤被日軍痛恨,又引用了黨中央對他的高度評價,從側面突出了其抗日民族英雄的形象。

C.文章以“滄桑樹”的歷史變遷為線索,將描寫、敘事、抒情有機融合在一起,豐富而又厚重。

D.語言的熔鑄化用是本文的鮮明特點之一。如多處使用的四字詞語,充滿了凝練典雅的文化意蘊。

8.結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含意。

9.梁衡提出“人文古樹”的散文創(chuàng)作主張,強調用“古樹”意象將中國革命的紅色歷史、現代的綠色文

明融合在一起,體現作家的紅色繼承與綠色擔當。結合全文,談談本文是如何踐行該文學主張的。

【答案】6.A7.C

8參考答案一:

①(表層意)“見證樁”身帶焦痕,但大形還在,依然挺立,表現出歷經摧殘后的堅強。

②(象征義)見證樁卻身帶焦痕、依然挺立,暗示我們民族經歷的苦難不會被輕易抹去。/象征著歷經苦

難,卻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③(情感義)表達了作者對燕山這片土地滄桑變化的感慨/對歷史的銘記,對日寇的痛恨/對堅定民族信仰

的贊美。

參考答案二:

①寫樹樁當下的樣子,在風蝕日剝中,只余大形,突出時日已久。

②寫焦痕,正是日本掠奪資源、戰(zhàn)火紛飛的歷史見證。

③在荒原亂石中挺立,象征中華兒女不屈的抗戰(zhàn)精神。

④似有所言,是對日本暴行的控訴。也是對建國至今封山育林、休養(yǎng)生息、綠色發(fā)展的見證。

9.(1)紅色:

①(內容層面)作者由古樹聯想到孫永勤在民族危難之時的抗日救亡行為,體現了紅色歷史。

②(情感層面)表達了作者對民族英雄的景仰欽佩之情,是對紅色革命精神的繼承。

(2)綠色:

①(內容層面)文中描寫當下大力發(fā)展經濟林,燕山林果豐饒的景象,指出“后龍風水”地成為重要水源

地,體現了綠色文明。

②(情感層面)表達了對土地造福百姓的欣慰/對國家、民族未來的希望與信心,是對現代綠色生態(tài)文明

建設的擔當。

【解析】

【導語】梁衡的《燕山有棵滄桑樹》通過對燕山自然風光的描繪及“滄桑樹”的歷史變遷,展現了這片土

地的古往今來。文章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自然景觀與歷史人物,結合歷史事件和地理背景,表達了對戰(zhàn)爭

中的民族英雄和現代繁榮景象的禮贊。作者巧妙地將自然與人文歷史相結合,以“滄桑樹”為線索暗喻國

家的滄桑與復興,體現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以及自然與文化的和諧美感。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介紹了燕山奇險壯美的自然環(huán)境”錯誤。從第一段“一路黃花紅葉,藍天白云。松鼠橫穿于路,野雀

飛旋在樹,鳥鳴泉響,好不快活”來看,燕山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是優(yōu)美明快、生機勃勃的。此外,說“忽見

”“頓現”等詞語飽含意外和驚喜,文本依據不足。

故選A。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文章藝術特色的能力。

C.“‘滄桑樹’的歷史變遷為線索”錯誤?!皽嫔洹敝皇菤v史變遷的見證者,而且有關的歷史變遷的內

容并沒有貫穿全文。文章的線索應該是作者的游蹤,即登山的過程。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賞析句子含義主要從兩方面看,首先是表層含義,其次是深層含義,包括象征義、比喻義以及情感義等。

本題中,①表層看,對于“見證樁”外形的描寫,“身帶焦痕”是被列強所燒,“挺立”是沒有倒下,可

見歷經戰(zhàn)爭摧殘依然堅強。

②深層看,寫景寫物都會被作者寄情言志,身帶焦痕象征著所歷經的苦難挫折,依然挺立象征著我們民族

經歷戰(zhàn)爭的堅強不屈。作者通過“見證樁”表達了對燕山歷史變遷的感慨,對中國屈辱歷史的銘記,對中

華民族堅強不屈的贊美。

或者可以通過體會句子中的關鍵詞來進行分析。

①“樁子的大形還在,短粗挺直,身帶焦痕,挺立”這是作者見到樹樁時它當下的樣子。

②“焦痕”,容易讓人聯想到抗戰(zhàn)時期,想到被侵略的屈辱歷史,這“焦痕”已是一種見證。

③“挺立”這一動作,引用擬人手法寫樹樁的姿勢,象征中華兒女挺立不屈的精神。

④“似有所言”運用想象讓人產生聯想,思及歷史想到如今。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

關鍵詞“中國革命的紅色歷史”“現代的綠色文明”指向的是作品內容;作家“紅色繼承”“綠色擔當”

指向的是作者寫作目的,或者說是作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1)紅色象征著著革命。

①通過敘寫滄桑樹所見證的帝王封山、抗日救亡等的歷史變遷,表達了對燕山這片土地滄桑變化的感慨/

對歷史的銘記,體現了紅色歷史。

②寫抗日英雄孫永勤“恥為亡國奴,……改稱’抗日救國軍’,一直發(fā)展到五千多人”“……最后孫永勤

以下七百壯士全部壯烈犧牲”,通過寫孫永勤在民族危難之時的抗日救亡行為,表達對我國歷史上以孫永

勤為代表的革命英雄的景仰欽佩之情。

(2)綠色象征著和平與發(fā)展。

“淺山處大力發(fā)展經濟林,……國家森林公園,封山育林,涵養(yǎng)水源?!呀洺闪司┏堑闹匾吹亍?/p>

“路兩邊赤、橙、黃、綠,擺滿銷售和等待外運的核桃、柿子、蘋果、山楂,……農民的笑意都掛在臉上

”“熱河,熱河,好一片熱土”,通過寫當下大力發(fā)展經濟林,燕山林果豐饒,“后龍風水”地成為重要

水源地,表達了對土地回歸百姓、造福百姓的欣慰/對國家、民族未來的希望與信心。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鄭襄公十一年,楚莊王伐宋,宋告急于晉。晉景公欲發(fā)兵救宋,先使解揚如宋,令宋毋降。過鄭,鄭

與楚親,乃執(zhí)解揚而獻楚。楚王厚賜與約,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許。於是楚登解揚樓車。遂負楚

約而致其晉君命呼宋曰:“晉方悉國兵以救宋,慎毋降楚,晉兵今至矣。"楚莊王大怒,將殺之。解揚日

:“君能制命為義,臣能承命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無隕。”莊王曰:“若之許我,已而背之,其信

安在。"解揚曰:“所以許王,欲以成吾君命也?!背跤谑巧饨鈸P使歸。晉爵之為上卿。

(節(jié)選自《史記》第四十二卷,有刪改)

材料二:

晉孝武帝太元三年,秦將彭超請攻沛郡太守戴遢于彭城,秦王堅從之。謝玄帥眾萬余救彭城,軍于泗

口,欲遣間使報戴遢而不可得;部曲將田泓請沒水潛行趣彭城,玄遣之。泓為秦人所獲,厚賂之,使云南

軍已敗,泓偽許之。既而告城中曰:“南軍垂至,我單行來報,為賊所得!”秦人殺之。彭超置輜重于留

城,謝玄揚聲遣后軍將軍何謙向留城。超聞之,釋彭城圍,引兵還保輜重。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第一百零四卷,有刪改)

材料三:

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治樓船數百艘,盡銳攻洪都。太祖從子朱文正堅守,三月不能下。洪都圍久,

內外隔絕,文正遣千戶張子明告急于應天從水關潛出夜行晝止半月始得達。太祖問友諒兵勢,對日:“兵

雖盛,戰(zhàn)斗死者不少。今江水日涸,賊巨艦將不利。援至可破也?!碧嬷^子明:“歸語而帥:堅守一月

,吾自取之?!边€至湖口,為友諒所獲。厚饋與金,令誘城中降,子明佯諾。至城下,大呼:“已見主上

,令諸公堅守,救且至!”賊怒,攢槊殺之。追封忠節(jié)侯。太祖自將救之,友諒撤圍,遇于康郎山,風起

,乃縱火焚友諒舟,其弟等皆燒死。友諒驟中流矢,貫睛及顱死。

(節(jié)選自《明史》第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三十三卷有刪改)

10.材料三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