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冊10月月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北京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冊10月月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北京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冊10月月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北京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冊10月月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北京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冊10月月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理工大學附中2024-2025學年高二語文10月月考練習

2024.10

一、本大題共4小題,共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①先秦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陰陽、名六家屬第一流的大學派。漢以后,法、陰陽、名三

家,其基本思想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墨家中絕;唯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互相競爭,

互相吸收,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條縱貫始終的基本發(fā)展線索。

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兩極,形成鮮明的對立和有效的互補。兩者由

于處處相反,因而能夠相輔相成,給予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深刻的影響。

③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yè)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

天下,這便是內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xiàn)實強烈關切并有著歷史使命感,以天下

為己任,對同類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與濁俗同流合污,在生命與理想發(fā)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殺身

成仁,舍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wǎng)的羈絆,獲得個人內心

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yè)的奮斗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

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和諧寧靜的社會。其人生態(tài)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

標,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螂[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顯的出世傾向。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

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

④儒道兩家的氣象不同,大儒的氣象似乎可以用“剛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親和、

彬彬有禮、忠貞弘毅、情理俱得、從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權行經(jīng)等等,凡事皆能觀研深究,以求合理、

合時、合情,可謂為曲踐乎仁義,足以代表儒家的態(tài)度。古者有儒風、儒士、儒雅、儒吏、儒將等稱謂,

皆寓道德學問有根底、風度溫文爾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氣象似可用“涵虛脫俗”四字表示,就是內斂不

露、少私寡欲、清靜自守、質樸無華、超然自得、高舉遠慕、留戀山水等,富于詩意,富于山林隱逸和瀟

灑超脫的風味。我們也發(fā)現(xiàn)注重歸真返璞,羨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機,保持人的真性情,厭惡人世的繁文

等節(jié)、權詐智巧,是老莊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學等稱謂,皆寓不同凡俗、領悟至

道、風度超脫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道家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

(摘編自《儒家與道家人生氣象》)

材料二:

①儒、道兩家主張雖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與“和諧”這一點上卻是完全一致的。儒

家講“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講“和而不同”,道家也講“致中和,守靜篤”“萬物負陰

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則生萬物等等。

②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都是開放性的,不是封閉的思想體系,它們隨著歷史的前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fā)

展。漢代,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起初,確曾因我國囿于“夷夏之辨”一度顯得孑立。但經(jīng)過一番與儒、

道的碰撞、辯駁、演變、磨合,外來的佛教漸漸中國化,到了隋唐,就逐漸實現(xiàn)了儒、道與佛的融合,三

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國恢宏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這也是世界各國思想歷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

所以能達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這兩個中華原創(chuàng)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堅強的

“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為中國化的佛教。所以,史學大師陳寅恪早就指出,中國傳統(tǒng)

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故此,我們認為“國學”的根基是儒道互補,缺一不

可,而那種把“國學”只看作孔孟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一家獨踞的認識,是有重大偏頗的。缺了老子創(chuàng)立的道

家思想的補充,儒家難撐國學這臺戲。儒、道兩家,還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國學”真正發(fā)揚光

大。

(摘編自韓秉方《儒道互補——國學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由“神本”轉向“人本”,人道主義思潮從而出現(xiàn)。這為儒、墨、道、法

等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來源,也規(guī)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華

傳統(tǒng)文化中,儒、道兩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為核心,構建“仁”“禮”相輔互動的理論,

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秉持“身國同構、經(jīng)國理身”的理念,認為文明的發(fā)展要注意克服虛偽性和工

具化的傾向。儒、道兩家雖然對社會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

符合人性的和諧社會與美好人生。儒、道兩家在“人本”的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tǒng)

一,也為容納和吸收外來的佛教準備了思想文化條件。

(摘編自洪修平《挖據(j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追求》)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儒、道成為縱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始終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為雙方主張長期共存,形成既對立又互補相

輔相成的關系。

B,法、陰陽、名三家滅絕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們本身卻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所謂“國學”是以儒道為根基,儒道互補,后來又加上中國化的佛教,構成了三足鼎立的“國學”。

D.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并不順利,經(jīng)歷了從被孤立到逐漸與儒、道融合的漫長時間。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儒家講究“內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順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態(tài)度與主張看似不同實則完全一

致。

B.在生命與理想不可兼得之時,儒家的殺身成仁之舉,顯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禍全生更有利于國家的長遠

發(fā)展。

C.儒道兩家“處處相反”:比如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道家的典型人物為

清修隱者,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

D.殷周之際出現(xiàn)的人道主義思潮是諸子百家思想的源頭,奠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項是()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B.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C.夫尚賢者,政之本也。D.兵貴勝,不貴久。

4.為何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請結合材料,闡述其原因。

【答案】I.B2.D

3.B4.①儒道兩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對立鮮明,又相融互補;②儒道兩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開

放性,能使自身不斷豐富發(fā)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諧社會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解析】

【導語】這篇文章通過三則材料探討了儒道兩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與相互關系。材料一分析儒、道

兩家的思想特征、相互對立與互補;材料二則從歷史視角討論儒道對融合外來文化特別是佛教的重要性,

指出儒道互補是國學的根基。材料三強調了儒道在人本主義價值觀上的相似性與相融性。整篇內容突出儒

道思想的長期影響和與其他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性。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而他們本身卻不吸收儒、道的思想”錯誤。根據(jù)材料一第①段“漢以后,法、陰陽、名三家,其基本

思想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為獨立學派”等,可知文中并沒有提到法、陰陽、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

思想。

故選B。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A.“但二者人生態(tài)度與主張看似不同實則完全一致”錯誤。根據(jù)材料一第③段“儒家的人生觀,……其人

生態(tài)度是積極進取的,……”和“道家的人生觀,……其人生態(tài)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

標……”可知,儒家和道家人生態(tài)度與主張并不完全一致,而是處處相反。

B.“顯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禍全生更有利于國家的長遠發(fā)展”錯誤。材料一第③段提到儒家在生命與理想發(fā)

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而道家則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

標,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這里并沒有提及哪一種態(tài)度更有利于國家的長遠發(fā)展。

C.“儒道兩家‘處處相反’”錯誤。材料一第③段提到了儒道兩家在人生觀和人生態(tài)度上的不同,但材料

二第①段“儒、道兩家主張雖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與‘和諧’這一點上卻是完全一致

的“,可知儒道兩家在某些方面也有相似之處,選項表述過于絕對。

故選D。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

A.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體現(xiàn)了儒家的仁愛思想,主張在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同時幫助他人。根據(jù)材料

一第③段“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yè)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可

知這句話符合儒家的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責任理念。

B.這句話出自《莊子?齊物論》,體現(xiàn)了道家的自然哲學和宇宙觀。根據(jù)材料一第③段“道家的人生觀,

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wǎng)的羈絆,……”以及材料三“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認為文明的發(fā)展要注意

克服虛偽性和工具化的傾向”可知,這句話體現(xiàn)了道家主張順應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C.這句話出自《墨子?尚賢上》,體現(xiàn)了墨家的尚賢思想,主張選拔賢才治理國家。根據(jù)材料一第③段對

儒家和道家人生觀的對比,以及材料三中對儒道兩家思想核心的描述,可以看出這句話與儒家和道家的主

要思想都不相符,它體現(xiàn)的是墨家的政治理念。

D.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作戰(zhàn)篇》,體現(xiàn)了兵家的戰(zhàn)爭策略思想,主張速戰(zhàn)速決。根據(jù)材料一、材料二

和材料三中對儒道兩家思想核心的描述,可以看出這句話與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都不相符,它體現(xiàn)的是

兵家的軍事思想。

故選B。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據(jù)材料一第①段“唯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互相競爭,互相吸收,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條縱貫始終

的基本發(fā)展線索”和材料二第②段“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都是開放性的,不是封閉的思想體系,它們隨著

歷史的前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可知,儒道兩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能使自身不斷豐富

發(fā)展;

根據(jù)材料一第②段“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兩極,形成鮮明的對立和有效的

互補。兩者由于處處相反,因而能夠相輔相成,給予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深刻的影響”可知,儒道兩家思

想理念不同,既對立鮮明,又相融互補;

根據(jù)材料三“儒、道兩家雖然對社會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

符合人性的和諧社會與美好人生”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諧社會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

求。

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

(一)

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各題。

(-)

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

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

楚,大國也,來聘孔子??鬃佑糜诔?,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庇谑悄讼嗯c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

絕糧。從者病,莫能興??鬃又v誦弦歌①不衰。子路慍見日:“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

小人窮斯濫矣?!?/p>

——《史記?孔子世家》

(二)

①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鬃佑犊v誦,弦歌不衰。乃召子路

而問焉,目:“《詩》云:'匪見匪虎,率彼曠野。'②吾道非乎,奚為至于此?”

②子路慍,作色而對日:“君子無所困。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人之弗

吾行也。且由也.昔者聞諸夫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穹蜃臃e德懷義,行之

久矣,奚居之窮也?”

③子曰:“由末之識也,吾語汝!汝以仁者為必信也,則伯夷、叔齊③不餓死首陽;汝以智者為必用

也,則王子比干不見剖心;汝以忠者為必報也,則關龍逢不見刑;汝以諫者為必聽也,則伍子胥不見殺。

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于深林,不

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jié)。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晉重耳④之有霸

心,生于曹衛(wèi);越王勾踐之有霸心,生于會稽。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

庸知其終始乎?”

——《孔氏家語》

注釋:①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②“匪兜匪虎,率彼曠野”:詩句出自《詩經(jīng)?小雅?何草不黃》,

不是犀牛不是老虎,沿著曠野在徘徊。③伯夷、叔齊:與后文中的“比干、關龍逢、伍子胥”,都是春秋

時期的先賢名士。④重耳:春秋五霸之晉文公。

5.下列關于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和用法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者病,莫能興”中的“興”與《論語?陽貨》中“《詩》可以興”的“興”用法和含義不同,這里

的意思是“站起來”。

B.“君子亦有窮乎”中的“窮”與王之渙《登鸛雀樓》中“欲窮千里目”的“窮”用法和含義不同,這里

意思是“貧困,困窘”。

C.“由未之識也”中的“識”與《禮記》中“博聞強識則讓”的“識”用法和含義都是不同的,這里的意

思是“感悟”。

D.“王子比干不見剖心”中的“見”與《齊桓晉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見?!钡摹耙姟庇梅ê秃x是不同

的,這里是"被"。

6.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用法和含義都相同的一組是()

A.①今者久留陳蔡之間②為善者天報之以福

B.①孔子用于楚②且芝蘭生于深林

C.①乃召子路而問焉②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

D.①汝以仁者為必信也②皆以美于徐公

7.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那我們陳、蔡兩國掌政的大夫就危險了。

B.吾道非乎,奚為至于此?難道我走的不是去楚國的道路,為什么會到達這里呢?

C.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想來老師的仁德還不夠吧?人們還不信任我們。

D.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jié)。君子修養(yǎng)身心培養(yǎng)道德,不能因為窮困而改變節(jié)操。

8.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

9.請就材料二第③段,簡要概述孔子是如何解答子路疑惑的?

【答案】5.D6.D

7.B8.所以居于低位而沒有憂慮的人,那么他的思慮不會遠大;置身常處安逸的人,那么他的志向不會

遠大。

9.孔子首先列舉伯夷、叔齊等先賢的遭遇,說明仁義、智慧、忠誠、諫言等美好品質并不能保證人生一帆

風順,指出“遇不遇”是“時”的問題,賢與不肖是“才”的問題,歷史上博學深謀而不遇時的人很多。

接著以芝蘭無人自芳、君子不因窮困改節(jié)為喻,說明“為”(做事情)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生死”是命

運的安排。

最后以晉文公重耳、越王勾踐為例,說明身處困境更應胸懷遠大志向,并以此勉勵子路。

【解析】

【導語】這兩則文言文展示了孔子的思想與態(tài)度。在第一則中,面對困境,孔子鎮(zhèn)定自若,子路的困惑反

映出君子在困境中的堅持與信念,突顯孔子對人生境遇的豁達。在第二則中,通過對古代賢者命運的反

思,孔子解答子路的困惑,強調“不遇時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的觀念,表現(xiàn)出其對于命運的淡然

接受及對德行修養(yǎng)的不懈追求。兩則文言文共同傳達出孔子在面對困境時的堅韌和對命運的深刻理解。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用法和含義不同。

動詞,起來,起身。句意:跟隨的人都餓病了,沒有誰能站起來。

動詞,激發(fā)。句意:《詩經(jīng)》可以激發(fā)人的情感。

B.正確。用法和含義不同。

形容詞,困厄,處境艱難。句意:君子也有困厄的時候嗎?

動詞,盡,達到極點。句意:想要看到極遠的地方。

C.正確。用法和含義不同。

動詞,領悟,懂得。句意:仲由你還沒有領悟(理解)??!

動詞,記住。句意:知識豐富,記憶力強。

D.錯誤。用法和含義相同,都是助詞,表示被動。句意:王子比干不被剖心。/百姓不被保護。

故選D。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用法和含義不同。

助詞,起停頓作用,無實義。句意:如今他長久留住在陳、蔡兩國之間。

代詞,……的人。句意:做好事的人,上天會用福來報答他。

B.用法和含義不同。

介詞,表被動。句意:孔子被楚國任用。

介詞,在。句意:并且芝蘭生長在深林中。

C.用法和含義不同。

連詞,表順承。句意:于是就叫來子路問他。

連詞,表轉折。句意:君子學識淵博,深謀遠慮,但生不逢時。

D.用法和含義相同,都是動詞,認為、以為。

句意:你以為仁者做的一定會被信任。

句意:都認為自己比徐公更美麗。

故選D。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語句的能力。

B.“難道我走的不是去楚國的道路”錯誤。“吾道非乎”,意思是我的主張是錯誤的嗎?而不是“難道我

走的不是去楚國的道路”。

故選B。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居”,處于;“下”,身分、地位低;“憂”,憂慮;“逸”,安逸。

【9題詳解】

本題考查的是對古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針對子路認為“仁者必信”“智者必用”等觀點,結合第③段“汝以仁者為必信也,則伯夷、叔齊不餓死

首陽;汝以智者為必用也,則王子比干不見剖心……”等,孔子列舉伯夷、叔齊等先賢的遭遇進行反駁,

表明仁義、智慧、忠誠、諫言等美好品質并不能保證人生一帆風順,指出“遇”與“不遇”是“時運”的

問題,賢能與否是“才華”的問題,歷史上博學深謀卻懷才不遇的人很多,并非夫子一人如此。

針對子路認為孔子“積德懷義,行之久矣,奚居之窮也”的疑問,結合第③段“且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

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jié)”等語句,孔子以芝蘭無人自芳、君子不因窮困改節(jié)為喻進行

解釋,認為“為”(做事情)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堅持仁義道德是君子本分;而“生死”是命運的安排,

窮困潦倒只是暫時的困境,不應因此改變志向。

為了勉勵子路,結合第③段”是以晉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衛(wèi);越王勾踐之有霸心,生于會稽”等語句,

孔子以晉文公重耳、越王勾踐為例,表明身處困境更應胸懷遠大志向,不應被眼前的困頓消磨意志,君子

應當堅定信念,最終必能走出困境,實現(xiàn)理想抱負。

參考譯文:

(一)

孔子遷到蔡國的第三年,吳國進攻陳國。楚國前來救陳。軍隊駐扎在城父。聽說孔子住在陳蔡兩國的

邊境上,楚國就派了專人來聘請孔子??鬃诱蛩銘盖叭ヒ姸Y,陳蔡兩國的大夫就商議說:“孔子是位

有才德的賢者,凡是他所諷刺譏評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病所在。如今他長久留住在我們陳、蔡兩國之間,

各位大夫的所作所為,都不適合仲尼的觀點意思?,F(xiàn)在的楚,是個強大的國家,卻來禮聘孔子;楚國如果

真用了孔子,那我們陳、蔡兩國掌政的大夫就危險了?!庇谑请p方都派了人一起把孔子圍困在荒野上,動

彈不得,糧食也斷絕了,隨行弟子餓病了,沒有誰能站起來。孔子卻照樣不停地講他的學,朗誦他的書,

彈他的琴,唱他的歌。子路滿懷懊惱的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也會有這樣困窮的時候嗎?”孔子說:

“會有的,只不過君子遭到困窮時能夠把持自己,小人遭到窮困的話,那就什么事都做得出來了?!?/p>

(二)

孔子無法通行,斷糧七天,與外界無法交往,粗菜淡飯都吃不上,跟著的學生都餓病了??鬃痈涌?/p>

慨,講學奏樂唱歌不停,就叫來子路問道:“詩云:'匪兜匪虎,率彼曠野。'我的主張是錯的嗎,怎么

會到這地步呢?”

子路聽了很不高興,變了顏色答道:“有德的君子是不會被圍困的,今天這樣子,或是夫子還未達到

仁的境界吧?所以別人才不信任我們??;或者,是夫子還未達到智慧的境界吧?所以別人才不讓我們前

進。以前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今天您品德高尚久已,怎么處境如此困窮呢?”

孔夫子說:“仲由還不理解,我告訴你,你以為仁者做的一定會被別人信服嗎,那么伯夷、叔齊就不

會餓死在首陽山了;你以為智者一定會被人任用嗎,那么王子比干就不會被剖心了;你以為忠者一定會得

到好報嗎,那么關龍逢就不會受刑了;你以為諫者一定會被上司采用嗎,那么伍子胥就不會被殺了。關于

遇不遇,這是時運;賢還是不肖,這是才能。君子有博學能深謀而不遇時的,多了,哪里只有我一個???

而且芝蘭生在深林中,不因為無人就不芳香,君子修道立德,不會因為窮困而改節(jié)。做它是盡人事,至于

生死,是天命。所以晉國重耳有霸心,困于曹衛(wèi);越王勾踐有霸心,困于會稽。所以居于低位而沒有憂慮

的人,那么他的思慮不會遠大;置身常處安逸的人,那么他的志向不會遠大,怎么知他們(重耳、勾踐)

的后來的結果呢?”

(二)根據(jù)要求,完成小題。(8分)

10.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

①子日:”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p>

②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③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保ā豆遍L》)

④子日:“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

路》)

⑤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保ā稇梿枴罚?/p>

(1)對①中“是知也”的“知”,有讀一聲和四聲兩種處理。請根據(jù)語境,就兩種不同的處理分別解釋

“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

(2)如果用“學習”話題來統(tǒng)率上面各句,這些文字論及了關于“學習”的哪些方面?請作簡要概括,

并選擇其中一個方面,結合《論語》談談你的認識。

【答案】(1)①“知”讀一聲時,句意:這是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tài)度啊。(這是真正的知道?。凇爸?/p>

讀四聲(讀“知”為“智”)時,句意:這是聰明智慧啊。(這是智慧?。?/p>

(2)第一問:論及學習基礎、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學習意義(價值)、學習目標等方面。

第二問:“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強調了學習的方法,要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

識。

【解析】

【小問1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和句意的理解能力。

“知”讀一聲,是知道的意思,“是知也”意思是這是真正的知道啊。

“知”讀四聲,為通假字,通“智”,智慧的意思,“是知也”意思是這是智慧啊。

孔子在本章中闡明了對待學習時應當持有的態(tài)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反映出了孔子實事求

是的科學求知態(tài)度。他覺得,對待任何事情都應謙虛誠懇,知道的就說知道,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小問2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的價值、意義的感悟和評價能力。

第一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及學習基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及學習方法;

“不如丘之好學也”論及學習態(tài)度;

“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論及學習意義;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及學習目標。

第二問:首先選擇以上材料論及的一個方面,并結合《論語》來談自己的看法。

比如選擇學習態(tài)度來談,《論語》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認

為,一個人不可能具備所有的知識和才能,應該保持謙遜謹慎的態(tài)度向別人學習。

比如選擇學習方法來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

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說明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

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道理。

參考譯文:

①孔子說:“由啊,我教給你的,你懂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

慧!”

②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p>

③孔子說:“就是在只有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這樣又忠心又守信的人,只是趕不上我這樣

好學罷了?!?/p>

④孔子說:“熟讀了《詩經(jīng)》三百篇,交給他政務,他卻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國,又不能獨立

應對外交。雖然讀書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⑤孔子說:“古代學者學習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現(xiàn)在的學者學習是為了裝飾給別人看。”

三、本大題共1小題,共20分。

11.在橫線處填寫原句。

(1),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2)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3)《詩》可以興,可以觀,,-(《論語?陽貨》)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學之道》)

(5)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無衣》)

(6),何處春江無月明。(《春江花月夜》)

(7)此時相望不相聞,o(《春江花月夜》)

(8),但愿長醉不愿醒。(《將進酒》)

(9),小軒窗,正梳妝。(《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10)《論語?學而》中孔子提出:“君子”不應把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質享受上,要做到“食無求

飽”,“居無求安”,并且“,”,如此可以稱得上是“好學”。

(11)《論語?顏淵》中孔子認為實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別人的句子是:“,

(12)《論語?子罕》中孔子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簧是因為“",而能夠持

之以恒是因為“

(13)《大學之道》中的“,,”認為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

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仁者不憂③.可以群可以怨⑤.壹是皆以修身

為本⑥.修我矛戟⑦.與子偕作⑧.涌潮隨波千萬里⑨.愿逐月華流照君⑩.鐘鼓

饌玉不足貴?.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吾止也?.吾往也?.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

治而后天下平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弘、毅、壹、戟、涌、饌。

四、本大題共1小題,共40分。

12.作文

《禮記?大學》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即君子應當彰明美德,親近愛撫

民眾,達到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有人說,在利己主義橫行的今天,中國青年的希望系于“大學之道”。

然而也有人說,遑論“大學”,自古“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雖是“小學”,卻似乎成為今天社會發(fā)展的

“剛需

讀了以上材料,引發(fā)你哪些思考。請以“‘小學'與'大學'”為題,寫一篇議論文或記敘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