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八年級課內(nèi)文言文
學(xué)校:姓名:班級:考號:
一、對比閱讀
閱讀《短文兩篇》,回答后面小題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
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多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
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
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橫,蓋竹
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義正確的一項是()
A.五色交輝輝映;曉霧將牛消散
B.夕日欲頌萎靡、衰??;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參與
C.卷無與為樂者思念;逐至承天寺于是,就
D.懷民亦未寢睡覺;月色入廣窗戶
2.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p>
B.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晨昏冬夏四個時間段都是存在的
啊。)
C.水中藻、存交橫,蓋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覆蓋著水中交錯的藻、存。)
D.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不再有與它一樣奇妙的景色了。)
3.以下對文章的理解有誤的是()
A.《答謝中書書》雖然僅有六十余字,卻括古今、含四時,兼顧晨昏,給人以不同的
審美享受,如山水相映之美、繽紛的色彩美、聲響的動靜結(jié)合之美。
B.《記承天寺夜游》作者寫到承天寺見到張懷民,只用“亦未寢”三個字,略去相見時
的對話,省了不少筆墨,使文章顯得緊湊、簡潔。
C.作者遵循“欲睡一一起行一一尋張懷民一一相與步于中庭一一繪景一一抒懷”的思
路,行文一氣呵成,如風(fēng)行水上,自然成文。
D.《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承天寺”點明游的地點,“夜”點明時間,作者游覽在
空明澄澈、亦幻亦真、藻若交橫的水邊庭院,書寫自己復(fù)雜微妙的心境。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記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記》比較閱讀。
(甲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若交
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文)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5K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
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堆為嶼,為嚕為巖,青樹翠
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
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乃記之而去。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畬(思念、想念)無與為樂者水尤清緲(涼)
B.季理(感到心情凄涼)寒骨乃記之而去(離開)
C.般與(互相)步于中庭怕僮(憂傷的樣子)幽邃
D.但少困(清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羊(蓋子)竹柏影也
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潭中魚可百許頭不可知其源
B.如鳴環(huán),心樂之乃記之而去
C.全石以為底以其境過清
D.乃記之則去學(xué)則不思則罔
6.下列各項中,對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p>
A.甲文以寥寥數(shù)語描繪了月夜小景,傳達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語言樸素而含有深長的
意味。
B.柳宗元貶官后,為排解內(nèi)心的憤懣之情,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寫下了
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移步換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點來寫的。
試卷第2頁,共78頁
D.以上甲乙兩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貶官后所寫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達
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瓊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
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塘,為嶼,為唾,為巖。青樹
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
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日奉壹。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橫,
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7.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日光下澈:清澈
B.為零,為巖:不平的巖石
C.以其境過清:凄清
D.悄愴幽噂:深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歲懷民亦未寢,相與少于中庭
B.聞水聲,如鳴源I環(huán)庭下即積水空明
C.如鳴琳I環(huán),心樂之念無與為樂者
D.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全石以為底
9.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譯:小石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
B.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譯: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清涼,不可以長久居住,就題字而去。
C.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譯:潭中的魚兒可能有一百多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也沒有。
D.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譯: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樹木環(huán)繞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感到心情凄涼,
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10.下列對文章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文都寄情于自然山水,表達了一種郁郁不得志的悲涼,但柳宗元觸景而傷感,蘇
軾處困境而曠達。
B.甲文通過寫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參差披拂的枝蔓、空游無依的魚兒、斗折蛇行的小溪,
把小石潭描繪成一幅美妙的畫面。
C.乙文以“但少閑人”的感慨做結(jié)尾,隱含著作者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曠達的
人生態(tài)度等復(fù)雜微妙的心境。
D.甲文畫線句通過魚的影子來突顯陽光的明媚美好;乙文畫線句子通過寫竹柏的影子
來表現(xiàn)月色的澄澈透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
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目,域民不以封疆
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
戰(zhàn)必勝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
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
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
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兩章)
1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B.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多助之至.至:到達。
試卷第4頁,共78頁
D.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1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畫山不加增
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臣以王吏之攻宋
C.寡助之至杜少府書任蜀州
D.困千心衡于慮搜于國中
13.對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A.一個國家,國內(nèi)卻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土,國外卻沒有勢力地位相等
的國家和外在的憂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滅亡。
B.一個國家,國內(nèi)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勢力地位
相等的國家和外在的憂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滅亡。
C.一個國家,國內(nèi)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
家和外在的憂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滅亡。
D.一個國家,國內(nèi)卻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國外卻沒有敵對的國家和
外在的憂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滅亡。
14.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并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加以
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
和”的實質(zhì)。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最后把“多助”和“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dǎo)出“君子
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C.這兩則短文都用了對比論證的手法:第一則以戰(zhàn)爭中的事例作為例證,第二則從個人
事例說起。
D.《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章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文言文閱讀
(甲)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
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
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qū)W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shù)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
人疾之如蹄敵,惡之如鵡梟。如此以學(xué)自損,不如無學(xué)也。
(選自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
注釋:①求益:求得長進。②凌忽:凌,欺侮;忽,輕視。③同列:同輩。④疾之:怨
恨他。⑤鵬梟(chlxiao):古人認(rèn)為這是兩種惡鳥。
15.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A.孫叔敖舉于海(舉:被舉用,被選拔)
B.才其筋骨,餓其體膚(勞:勞動)
C.■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力口)
D.凌忽長者,輕慢同列(慢:怠慢)
16.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舜發(fā)于吠畝之中
A.惡之如鷗梟
B.輟耕本壟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17.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孟子采用層層推理的方法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
B.(甲)文中,孟子通過歷史人物的事例闡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甲)文中,孟子認(rèn)為,一個國家沒有法家拂士,沒有敵國外患,國家就興盛了。
D.(乙)文中,作者批評了那些有一點學(xué)問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學(xué)者。
18.對(乙)文中“如此以學(xué)自損,不如無學(xué)也”一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像這樣因為學(xué)問而損害自己,還不如不去學(xué)習(xí)。
B.像這樣因為學(xué)問而損害自己,還不如沒有學(xué)問。
C.既然自己把學(xué)問給損害了,還不如沒有學(xué)問。
D.既然這樣用學(xué)習(xí)損害自己,還不如不去學(xué)習(xí)。
對比閱讀
(甲)愚公移山(節(jié)選)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日:“吾
試卷第6頁,共78頁
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日:“以君之力,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目:“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
北?!彼炻首訉O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始身,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乙)賣蒜老叟
清?袁枚
南陽楊二相公精于拳術(shù),每至演武場傳授槍棒,觀者如堵。一日,有賣蒜叟,咳嗽
不絕聲,旁睨①而揶揄②之。楊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豉墻,陷入尺許,傲之曰:“叟
能如是乎?”叟目:“君能打墻,不能打人?!睏盍R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
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縛于樹,解衣露腹。楊
故取勢于十步外,奮拳擊之。老人寂然無聲,但見楊雙膝跪地,叩頭目:“晚生知罪矣?!?/p>
拔其拳已夾入老人腹中堅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縱之,已跌出一石橋外矣。老人
徐徐負(fù)蒜而歸,卒不肯告人姓氏。
(選自《子不語》)
(注)①睨:眼睛斜著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諷刺。
19.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叩石墾壤叩頭曰:“晚生知罪矣?!?/p>
B.年耳九十目焉置土石
C.跳往助考旁睨而揶揄之
D.雜然相件陷入尺仔
20.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塞譽運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裝土石)
B.始一■反焉(始:開始)
C.觀者如烤(堵:墻)
D.老人鼓腹縱之(縱:放開)
2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段中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說明了移山工程的艱巨,顯
示了愚公的氣魄。
B.乙文段中畫線句“拔其拳/已夾入老人腹中/堅不可出”的節(jié)奏劃分是正確的。
C.甲乙兩文段靠運用了對比手法。甲文段將妻子和愚公進行對比,乙文段將賣蒜老叟
與楊二進行對比。
D.乙文“賣蒜老叟”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時候都要謙虛
謹(jǐn)慎,戒驕戒躁。
(甲文)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琳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
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垠,為嶼,為峨,為巖。
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
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乃記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文)泰定①元年冬,予與客張子約、陳叔夏復(fù)來雁山,從兩家僮。冬日妍^②,
黃葉布地。
客行望見山北口立石,髡③然如浮屠氏久時落日正射東南山,山氣盡紫。鳥相呼如
歸人,入宿石梁。石梁拔地起,上如大梯,倚屋檐端;下入空洞,中可容千人;地上石
腳空嵌⑤,類腐木根。檐端有小樹長尺許,倒掛絕壁上,葉著霜正紅,絕可愛。梁下有
寺,寺僧具煮茶酷酒,客主俱醉。月已沒,白云西來如流水;風(fēng)吹橡栗墮瓦上,轉(zhuǎn)射巖
下小屋,從飆⑥中出,擊地上積葉,鏗錢⑦宛轉(zhuǎn),殆非世間金石音。燈下相顧,蒼然無語。
夜將半,設(shè)兩榻對臥,子約沾醉?,比曉,猶呼其門生,不知巖下宿也。
(李孝光《五峰集》)
(注釋)①泰定: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的年號。②妍暖和。③髡:古代剃去男
子頭發(fā)的刑罰。④浮屠氏:和尚,今譯“佛陀”。⑤空嵌:孔竅玲瓏剔透的樣子。⑥輒:
瓦溝。⑦鏗鐐:這里指橡栗落在積葉上的聲音。⑧沾醉:大醉。
2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水尤清洌尤:格外
B.4折蛇行斗:像北斗星
C.承可愛絕:絕對
D.匕匕曉,猶呼其門生比:等到
2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潭中魚可百許頭不可久居
B.叢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隸而叢者
C.水尤清冽以其境過清
試卷第8頁,共78頁
D.潭中魚可百許頭檐端有小樹長尺許
24.下列對兩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往來翕忽”從側(cè)面描寫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B.(乙)文除了描寫“景美”之外,還寫到了子約的醉態(tài),表現(xiàn)了人的性情之美。
C.(甲)文按“發(fā)現(xiàn)小潭一一潭中景物一一小潭源流一一潭中氣氛”的思路寫景;(乙)
文交代了空間的變化,但主要采用的是時間順序。
D.(甲)文動靜結(jié)合,畫線句將石潭靜景展露無遺,富有色彩美、諧調(diào)美。(乙)文形
象生動,畫線句繪聲繪色地描繪了橡栗落地“三級跳”的過程,妙趣橫生。
二、文言文閱讀
根據(jù)《三峽》回答問題
25.對下面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隱天蔽日(隱瞞)B.良多趣味(確實)
C.絕多爆生怪柏(山峰)D.哀轉(zhuǎn)久絕(消失)
26.選出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錢幣乞之
B.林:青林翠竹林寒澗肅
C.絕:哀轉(zhuǎn)久絕沿溯阻絕
D.素:素湍綠潭可以調(diào)素琴
27.下面對本文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第一段寫山勢,先寫其連綿不斷,再寫其高聳。
B.本文第二段寫水勢,先寫水之速,再寫水之盛。
C.作者將景物寓于四季變化中來描寫,將靜態(tài)景物動態(tài)化。
D.本文描寫了大自然無比雄偉壯麗的景色,抒發(fā)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懷。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
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蹴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
者歌日:“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28.選擇下列加點詞解釋有錯的一項()
A.略無網(wǎng)處(同“缺”,空隙、缺口)B.回清倒影(清澈)
C.雖乘奔御風(fēng)(飛奔的馬)D.林寒澗肅(肅殺,凄寒)
29.指出下列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
A.自三峽七百里中目非亭午夜分
B.沿溯阻承哀轉(zhuǎn)久簞
C.蒙辭以軍中多務(wù)以刀劈兒狼首
D.春冬之時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30.“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边@句翻譯成漢代漢語正確的是()
A.如果不是中午或夜晚時分站在亭子上,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B.自從不在中午和晚上時分,就沒有看見過太陽和月亮。
C.如果不是在中午或晚上,就看不見太陽或月亮。
D.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陽;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31.選擇下列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作者是從“山”、“水”兩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先寫“山”后寫“水”。寫
“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描繪出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
B.文章用“寒”“肅”“哀”等詞,寫出三峽的秋天充滿了清幽秀麗之美。
C.本文句式駢散相間,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jié)奏,語言精致、洗煉,充滿生
氣。
D.在文章的節(jié)奏上,本文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
水,飛懸的瀑布,哀轉(zhuǎn)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gòu)成了一幅幅風(fēng)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
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中學(xué)教育集團八年級⑴班開展了以“生活因閱讀而精彩”為主題的語文學(xué)習(xí)活動。請
你參與,完成下面任務(wù):
3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讀音有誤的一項是()
A.夕日欲飆(tui)飛淋其間(su)
B.互相軒津(miao)牧人聚犢(dd)返
C.行拂(⑹亂其所為。?(gou)弓弩
試卷第10頁,共78頁
D.箕奇(b&i)運于渤海之尾。學(xué)詩謾(mAn)有驚人句
33.下面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曉霧將最。歇:消散。略無闞處。闕:同“缺”,缺口
B.相與步于中庭。相與:共同一起互相甘承。.軒邈:往高處遠處伸展
C.登本其身??辗Γ菏梗ㄙY財)缺乏浮欲不勝簪。渾:簡直
D.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軍:軍隊。耳焉置土石。且:況且
34.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譯: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三峽》)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譯:湍急的江流比箭還快,兇猛的波浪就像飛奔的駿馬。(《與朱元思書》)
C.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譯:他們發(fā)起怒來,諸侯們就都會害怕;他們安定下來,戰(zhàn)爭就會停息,天下太平。(《富
貴不能淫》)
D.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北面,沒有山岡阻隔了。(《愚公移山》)
35.下列對古詩文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春望》中,“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表達了作者在國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時
思家憂國的深摯感情,也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事的時刻關(guān)心,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B.《周亞夫軍細柳》中“上自勞軍”是一個過渡句,由對戍邊駐軍概況的介紹過渡到皇
帝親自去軍隊犒勞慰問,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C.《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通篇設(shè)喻說理,行文有氣勢,語言犀利,具有極強的
說服力。
D.《記承天寺夜游》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個
“閑”字包含了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
閑賞月的欣喜。
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琢也。山行六七里,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
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
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偃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
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雜然而前陳者,太
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
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
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乙)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
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
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
3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射者中,弈者勝射:這里指投壺,古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
B.粼然乎其間者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形容醉態(tài)
C.曉霧將戢歇:消散
D.五色交解輝:光彩
37.對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一一花兒開放而散發(fā)出微弱的香氣,美麗的樹木枝繁
葉茂而形成濃密的綠蔭。
B.山肴野藏,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一一山上的野味,胡亂地擺放在前面,原來是
太守在宴請百姓。
C.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一一山和水的美麗,自古以來(人們)都在談?wù)摗?/p>
D.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一一傍晚太陽落山之后,潛游水中的魚兒競相跳出水面。
38.下列對兩篇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乙兩文都體現(xiàn)了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甲文表現(xiàn)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試卷第12頁,共78頁
正如《尚書》所言:“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币椅膫鬟_作者與自然相融合的志趣,體
現(xiàn)了莊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B.甲乙兩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同是寫山水,甲文用“蔚然而深秀”寫
山之“秀”,用“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表現(xiàn)水流從兩峰之間飛瀉下來的氣勢。
乙文用“高峰入云”寫山之“高”,用“清流見底”表現(xiàn)水清水凈的特點。
C.甲乙兩文體裁不同,表現(xiàn)的主旨也不同。甲文是一篇“記”,突出表現(xiàn)作者寄情山
水、排遣郁悶的心情以及“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乙文是回復(fù)朋友的一封書信,表達
的是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自信。
D.甲乙兩文都具有語言凝練生動的特點。甲文的“翼然臨于泉上”,栩栩如生地刻畫
了亭子像鳥展翅、凌空欲飛的形狀和態(tài)勢。乙文的“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
四時俱備”用筆洗練,從時空兩方面呈現(xiàn)出大自然的絢爛與生機。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題。
富貴不能淫
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
日:“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p>
39.下列加點詞解釋,誤的一項是()
A.丈夫之事冠:行冠禮
B.父河之命:教導(dǎo),訓(xùn)誨
C.與民申之由:遵循
D.往之玄家女:女子
40.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加回的一項是()
A.一怒畫諸侯懼結(jié)友則別
B.是用得為大丈夫乎始一反常
C.以順為正者無從致書以觀
D.行天下之大道吾妻之美我者
41.下列對選文理解,退的一項是()
A.選文討論“何謂大丈夫”的問題,景春提出觀點,孟子反駁,有破有立。
B.孟子善用類比來說理,選文就是用“妾婦之道”來類比“公孫衍、張儀之道”。
C.“焉得”一語不僅是對景春所持觀點的否定,也包含了對公孫衍、張儀之流的不屑
和鄙視。
D.孟子認(rèn)為,公孫衍、張儀身居高位,以天下太平為己任,從“安居而天下熄”中可
以看出。
閱讀《富貴不能淫》一文,完成下列小題。
富貴不能淫
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p>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畬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我,無違夫子!'以順為牛者,妾婦
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
行其道。富責(zé)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p>
42.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思螂的一項是()
A.公孫衍、張儀豈不雄大丈夫哉誠:真正,確實
B.父用之命:教導(dǎo),訓(xùn)誨
C.必敬必球戒:告誡
D.以順為F者正:準(zhǔn)則,標(biāo)準(zhǔn)
43.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安居而天下熄B.往之女家
C.得志,與民由之D.威武不能屈
44.下面對選文的理解分析,不瓜酶的一項是()
A.景春認(rèn)為,公孫衍、張儀是真正的大丈夫,是從功利的角度來定位的。
B.孟子針鋒相對,用一個設(shè)問句表明了對景春所持觀點的否定、不屑和鄙視。
C.孟子用“妾婦之道”來類比“公孫衍、張儀之道”,指出了公孫衍、張儀的本質(zhì)。
D.文中孟子所表達的觀點為人民廣泛認(rèn)同,后世無數(shù)仁人志士,都可視為這一觀點的
踐行者。
閱讀《富貴不能淫》一文,回答下列小題。
①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候懼,安居而天下熄?!?/p>
②孟子日:“是滿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
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
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p>
試卷第14頁,共78頁
4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是常得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B.往之玄家(同“汝”,你)
C.以順為本者(準(zhǔn)則,標(biāo)準(zhǔn))
D.與民電之(由于)
4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運用,屬于使動用法的一項是()
A.父命之
B.球之日
C.獨行其道
D.貧賤不能將
47.下面對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景春認(rèn)為,公孫衍、張儀是真正的大丈夫,因為他們具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
天下熄”的威力。
B.孟子“焉得”一語不僅僅是對景春所持觀點的否定,也包含了對公孫衍、張儀之流
的不屑和鄙視。
C.孟子用“妾婦之道”與“公孫衍、張儀”作正反對比,他認(rèn)為公孫衍、張儀這樣的
人算不上大丈夫。
D.在孟子看來,大丈夫要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無論得志與否,都不能放
棄自己的原則;更不能為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因素所迷亂、動搖、屈服。
文言文閱讀
(甲)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
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
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乙)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
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
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丙)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
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8.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一項是()
A.往之女家女:女兒B.故中有所不辟也患:禍患,災(zāi)難
C.賢者能勿彎耳喪:喪失D.行胡亂其所為拂:違背
49.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丈夫之冠也聞之于宋君
B.以順為正者以君為長者
C.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入則無法家拂士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50.對畫線語句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A.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取
得的事。
B.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會茍且偷生
地活著。
C.生命也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
的事。
D.生命也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會茍且地
活著。
51.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三段短文都體現(xiàn)了孟子“性善論”的觀點,認(rèn)為人生來就有善良的本性。要求人們
反躬自求,“養(yǎng)浩然之氣”,做到“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B.三段短文都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流暢,氣充詞沛,頗具說服力。
C.甲文中所說的“大丈夫”、乙文中所說的“賢者”和丙文中所說的“是人”是同類
人,他們不畏強暴、舍生取義,即使身處困境依然勇往直前。
D.三段短文都是通過類比引出中心論點,使文章生動形象,具體可感。
根據(jù)學(xué)習(xí)的文言課文內(nèi)容,完成小題
《馬說》《愛蓮說》與《富貴不能淫》
試卷第16頁,共78頁
[甲]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
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目:“天下無
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
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
觀而不可褻玩焉。
[丙]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
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5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才美不外見見:同“現(xiàn)”表露
B.可愛者甚替蕃:多
C.香遠軍清益:利益
D.威武不能用屈:屈服,這里是使動用法
53.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馬之千里者居天下之廣居
B.耳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年耳九十
C.此之謂大丈夫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D.濯清漣也不妖鳴之財不能通其意
54.對文中畫線句子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A.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管理它,喂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它鳴叫,
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
B.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它鳴叫,
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
C.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它鳴叫,
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揮舞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
D.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它鳴叫,
卻不能溝通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
55.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三段文字都通過某一載體發(fā)表了作者的觀點。甲文表達了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控訴,乙
文贊美了君子的高潔品質(zhì),丙文贊美了“大丈夫”的美德。
B.三段文字都采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甲文先敘述再議論,乙文采用對比,兩文運用
了排比,議論有力,振聾發(fā)耳貳
C.三段文字都概括了描寫對象的具體特征。甲文中千里馬有千里之能卻被埋沒,乙文
中蓮出淤泥而不染,丙文中的大丈夫富貴不淫、貧賊不移、威武不屈服。
D.三段短文都用詞精妙。甲文用“安求”表達疑問語氣,寫出了人才被埋沒的憤懣,
乙文用“獨愛”寫出了作者對蓮的喜愛,丙文用“淫”“移”“屈”寫出了大丈夫之所
以成為大丈夫的三個方面。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
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
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56.對下列各句朗讀節(jié)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管夷吾/舉于/士
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
D.出貝V無敵國/外患者
5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與例句中加點的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A.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
B.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C.休禳降于天
D.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58.下列對選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內(nèi)心苦惱,堅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為
B.內(nèi)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
試卷第18頁,共78頁
C.內(nèi)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后振作起來。
D.內(nèi)心苦惱,平衡思慮,然后表現(xiàn)出來。
59.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和寫法理解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文章的開頭運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種無可辯駁的氣勢,增強了說服力。
B.文章先列舉實例,再依據(jù)實例講道理,最后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結(jié)論。
C.文章列舉六個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論述發(fā)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性。
D.“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边@句話表達的觀點與本文的論點是一致的。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
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
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60.下列加點詞解釋有族的一項是()
A.舜發(fā):于吠畝之中發(fā):興起,被任用
B.行拂亂其所為拂:同“弼”,輔佐
C.而后噴喻:了解、明白
D.出則無故國外患者敵:匹敵、相當(dāng)
61.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理回的一項是()
A.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于是入朝見威王
B.必先苦基心志/安陵君基許寡人
C.畫后作/一怒則諸侯懼
D.入則無法家拂士/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62.下列對選文理解■族的一項是()
A.《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四書”之一。
B.第一段舉例論證了“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下造就的”這一觀點。
C.孟子散文多用排比,形成了一種無可辯駁的氣勢,增強了說服力。
D.從“國恒亡”一句可以看出,國家如有憂患就往往會走向滅亡。
文言文閱讀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寒,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日:“吾
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日:“以君之力,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目:“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
北?!彼炻首訉O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始齒匕,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
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
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一厝朔
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63.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方七百里方:地方
B.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C.吾與汝畢力平險險:險峻的大山
D.一厝朔東厝:安放,放置
64.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以君之力自以為大有所益
B.告之于帝聞之于宋君()
C.面山而居而山不加增
D.操蛇之神聞之河陽之北
65.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A.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
放到哪里去呢?
B.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將要把土石
放到哪里去呢?
C.用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
放到哪里去呢?
D.用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將要把土石
放到哪里去呢?
試卷第20頁,共78頁
66.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顛倒,將大智大勇者命名為“愚公”,將鼠目寸光者命名為
“智叟”,這樣加重了對比的色彩,增強了諷刺的效果。
B.愚公在對智叟進行反駁時,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無窮”而“山有盡”的道
理,說得智叟啞口無言,無力回?fù)簟?/p>
C.愚公飽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張,這個主張得到了眾人的熱烈響應(yīng),卻
遭到了妻子的強烈反對和智叟的無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動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兩座大山,這一富有神話色彩的結(jié)局,
包含了對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頌揚。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日:“吾與汝
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日:“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
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劫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部,跳往助之。
寒署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長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一厝朔東,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67.下列加點詞解釋存送的一項是()
A.年耳九十且:將近B.懲山北之塞懲:苦于
C.固不可期徹:徹底D.無隴斷焉隴:同“壟”,高地
68.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基如土石何必先苦甚心志B.隱土石北天子之詔
C.而山不加增成禮而去D.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69.下列對選文理解,退的一項是()
A.這則寓言講了愚公不畏艱難,挖山不止,感動天帝,“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蘇師范大學(xué)科文學(xué)院《醫(yī)學(xué)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與發(fā)展》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山東勞動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畫法幾何與透視》2023-2024學(xué)年第一學(xué)期期末試卷
- 新疆喀什地區(qū)2025年數(shù)學(xué)五下期末綜合測試試題含答案
- 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xué)《教育活動設(shè)計與實施》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中學(xué)2025年高考英語試題命題比賽模擬試卷(17)含解析
- 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點2025年高三第六次診斷考試化學(xué)試題試卷含解析
- 南方醫(yī)科大學(xué)《植物纖維化學(xué)實驗》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山西航空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敘事醫(yī)學(xué)》2023-2024學(xué)年第一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山西省長治市上黨聯(lián)盟2024-2025學(xué)年3月高三教學(xué)測試(一)語文試題含解析
- 四川大學(xué)《光纖通信原理與系統(tǒng)》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杜邦分析法企業(yè)財務(wù)分析文獻綜述】
-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課外閱讀測試卷
- 2023年成都市錦江區(qū)九年級二診語文試題(含答案)
- 婦產(chǎn)科護理學(xué) 簡答題
- 感染性疾病臨床診療規(guī)范2021版
- 畢業(yè)論文工程量計算與造價控制
- 人機料安全等方面應(yīng)急措施及處理方法
- 麻醉學(xué)課件: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
- 2023年中石油職稱英語考試通用選讀
- GB/T 24128-2018塑料塑料防霉劑的防霉效果評估
- GB/T 22864-2009毛巾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