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病的中醫(yī)辨證_第1頁
中風病的中醫(yī)辨證_第2頁
中風病的中醫(yī)辨證_第3頁
中風病的中醫(yī)辨證_第4頁
中風病的中醫(yī)辨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風病的中醫(yī)辨證2021/6/271目的要求

1.掌握中風的中醫(yī)辨證。2.熟悉中風的定義、病因病機。3.了解中風及相應的現(xiàn)代醫(yī)學病名。2021/6/272【概述】

中風是以突然暈倒、不省人事(神志障礙),伴口角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經昏仆僅以口、半身不遂(肢體及語言功能障礙)為主癥的疾病。又稱“卒中”、“大厥”、“簿厥”“偏枯”、“半身不遂”。

2021/6/273腦出血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腦栓塞TIA

動脈血管性梗塞西醫(yī)相關病證

2021/6/2742021/6/275目前現(xiàn)狀每12秒就會有一個中國人患上中風,每21秒就會有一個中國人因中風死亡。中風已成為我國第一大致死疾病和第一大致殘疾病。2021/6/276

【病因病機】

病因包括情志失調、精氣虧虛、飲食不潔,導致內臟功能的失調,而形成了風火痰瘀等內在的病理因素,遇到誘因就可以發(fā)病。

風 陰陽失調 中經絡

火+誘因―――――卒中

痰 氣血逆亂中臟腑

2021/6/277五志過極心火暴盛

內風動越

迫血上涌

2021/6/278嗜食肥甘厚膩脾失健運聚濕成痰,痰郁化熱

引動肝風,夾痰上擾2021/6/279勞累過度氣虛血瘀氣虛生痰陰血暗耗虛陽化風擾動氣血錯亂2021/6/2710肝腎陰虛陽亢風動2021/6/2711

【臨床表現(xiàn)】

突然意識障礙或無意識障礙、半身不遂為主癥。特點:1.本虛標實。本--肝腎不足,氣血衰少標--風火相煽,痰濕壅盛,氣血錯亂2.病位有深淺、輕重、緩急之別。3.臨床分兩大類:中經絡、中臟腑2021/6/27121.中經絡無神志改變,僅口角歪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病位淺、病情輕)2.中臟腑神志不清,歪僻不遂,常有先兆(病位深、病情重)鑒別2021/6/2713中經絡1.風火上擾證:眩暈頭痛,面紅耳赤,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尿赤便干。舌質紅絳,舌苔黃膩而干,脈弦數(shù)。2.風痰阻絡證:頭暈目眩,痰多而黏。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3.痰熱腑實證:腹脹便干便秘,頭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質暗紅,苔黃膩,脈弦滑或偏癱側弦滑而大。4.氣虛血瘀證:面色晄白,氣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舌苔白膩,有齒痕,脈沉細。5.陰虛風動證:眩暈耳鳴,手足心熱,咽干口燥。舌質紅而體瘦,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shù)。2021/6/2714中臟腑1.痰蒙清竅證:意識障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痰鳴漉漉,面白唇暗,肢體癱軟,手足不溫,靜臥不煩,二便自遺。舌質紫暗,苔白膩。2.痰熱內閉證:意識障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鼻鼾痰鳴,或肢體拘急,或躁擾不寧,或身熱,或口臭,或抽搐,或嘔血。舌質紅,舌苔黃膩。3.元氣敗脫證:昏語不知,目合口開,四肢松懈癱軟,肢冷汗多,二便自遺。舌卷縮,舌質紫暗,苔白膩。2021/6/2715【治療方法】1.基本治療(1)中經絡治則:調神通絡、行氣活血。處方:水溝或百會、內關—

極泉、尺澤委中、足三里三陰交—

醒腦開竅,調神導氣滋補肝腎疏通經絡,宣導氣血2021/6/2716內關2021/6/27172021/6/2718

肝陽暴亢:太沖、太溪

風痰阻絡:豐隆、合谷

痰熱腑實:曲池、內庭、豐隆

氣虛血瘀:足三里、氣海、血海

陰虛風動:太溪、風池加減:

2021/6/27192021/6/2720上肢不遂: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環(huán)跳、陽陵泉、陰陵泉、風市口角渦斜:地倉、頰車頭暈:風池、完骨、天柱足內翻:丘墟透照海便秘:水道、歸來、豐隆、支溝復視:風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中極、曲骨、關元2021/6/27212021/6/2722操作:百會、內關:捻轉瀉法;水溝:雀啄法三陰交、足三里:提插補法極泉:提插瀉法,上肢麻脹或抽動尺澤、委中:提插瀉法余穴用補虛瀉實法2021/6/2723(2)中臟腑治則:閉證-開竅啟閉,脫證-回陽固脫處方:以督脈穴為主。

水溝素髎醒腦開竅,調神導氣百會內關——調理心氣,促進氣血運行

2021/6/2724閉證:十宣、合谷、太沖—開竅啟閉~只針不灸

脫證:關元、氣海、神闕—回陽固脫~重用灸法呼衰:氣舍—益宗氣調呼氣操作:內關-捻轉瀉法關元、氣海-用大艾柱灸之。神闕-隔鹽灸十宣-三棱針點刺放血合谷、太沖-瀉法加減:

2021/6/27252.其它療法

1.頭針:頂顳前斜線,頂旁1線,頂旁2線(運動區(qū)、言語區(qū)、感覺區(qū)、足運感區(qū)、)顳三針、”CT”定位圍針。2.水針:選取四肢穴位2—4穴,采用燈盞花注射液或復方當歸注射液2─4毫升,每穴注射l毫升,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停7—10天,繼續(xù)第二療程。本法適用于半身不遂證。

2021/6/27263.梅花針:叩打三陽經、夾脊穴。4.耳針:選腦、皮質下、肝、三焦5.推拿、按摩及功能鍛煉。

2021/6/2727

1.急性期的治療對中經絡者,應早期應用針灸治療,尤其時對于腦血栓形成,療效明顯。缺血性中風患者,若沒有腦水腫、顱內壓增高、腦疝形成,都可以針刺治療。對于腦出血患者,需等血壓穩(wěn)定、不再出血時行針刺治療,為避免引起病人精神緊張,一般在發(fā)病2~3周后針刺治療。小結

2021/6/2728

2.恢復期的治療越早使用針灸治療療效越好,病程達到半年以上者療效較差。同時要配合肢體及語言功能的鍛煉,以恢復大腦的功能。

3.積極治療次要癥狀如頭痛、頭暈、嘔吐、煩躁、抽搐、呃逆、舌強、舌歪、舌卷二便失禁或不通等,對于及時預防、及時個體化治療具有深遠的意義。2021/6/2729

4.腦中風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遺傳、高血壓、低血壓、心臟病、心律失常、眼底動脈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飲酒、肥胖、口服避孕藥,飲食因素如高鹽、多肉、高動物油飲食,飲濃咖啡濃茶、體力活動過量等,均被認為是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應注意預防。

2021/6/27305.局部治療與整體治療配合在治療局部病癥時要兼顧條理全身的氣血。6.針灸癱側與健側問題一般治療患側,在全身癥狀重或病程較久時配合健側一起使用。有人主張在偏癱早期采用補健側,瀉患側的方法。7.多取陽經穴以陽經的穴位為主治療。2021/6/27318.適當配合陰經穴對于防止上肢屈曲、手指攣縮、下肢內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