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總則
I.0.1為了在地基基礎設計中貫徹執(zhí)行國家的技術經濟政策,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
經濟合理、確保質量、保護環(huán)境,制定本規(guī)范。
1.0.2本規(guī)范適用于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包括構筑物)的地基基礎設計。對于濕陷性黃土、
多年凍土、膨脹土以及在地震和機械振動荷載作用下的地基基礎設計,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相
應專業(yè)標準的規(guī)定。
I.0.3地基基礎設計,應堅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護環(huán)境和節(jié)約資源的原則;根據(jù)
巖土工程勘察資料,綜合考慮結構類型、材料情況與施工條件等因素,精心設計。
1.0.4建筑地基基礎的設計除應符合本規(guī)范的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
定。
2術語和符號
2.1術語
2.1.1地基Subgrade,Foundationsoils
支承基礎的土體或巖體。
2.1.2基礎Foundation
將結構所承受的各種作用傳遞到地基上的結構組成部分。
2.1.3地基承載力特彳E值Characierisiicvalueofsubgradebearingcapacity
由載荷試驗測定的地基土壓力變形曲線線性變形段內規(guī)定的變形所對應的壓力值,
其最大值為比例界限值。
2.1.4重力密度(重度)Gravitydensity,Unitweight
單位體積巖土體所承受的重力,為巖土體的密度與重力加速度的乘積。
2.1.5巖體結構面Rockdiscontinuitystructuralplane
巖體內開裂的和易開裂的面,如層面、節(jié)理、斷層、片理等,乂稱不連續(xù)構造面。
2.1.6標準凍結深度Standardfrostpenetration
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曠場地中不少于10年的實測最大凍結深度的平
均值。
2.1.7地基變形允許值Allowablesubsoildeformaticn
為保證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確定的變形控制值。
2.1.8土巖組合地基Soil-rockpositcsubgrade
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層范圍內,有下臥基巖表面坡度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
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塊孤石或個別石芽出露的地基.
2.1.9地基處理Groundtreatment,Groundimprovement
為提高地基強度,或改善其變形性質或滲透性質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2.1.10復合地基Compositesubgrade.Compositefoundation
部分土體被增強或被置換,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強體共同承擔荷載的人工地基。
2.1.11擴展基礎Spreadfoundation
為擴散上部結構傳來的荷載,使作用在基底的壓應力滿足地基承載力的設計要求,
且基礎內部的應力滿足材料強度的設計要求,通過向側邊擴展一定底面積的基礎。
2.1.12無筋擴展基礎Non-reinforcedspreadfoundation
由磚、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組成的,且不需配置鋼
筋的墻下條形基礎或柱下獨立基礎。
2.1.13樁基礎Pilefoundation
由設置于巖土中的樁和連接于樁頂端的承臺組成的基礎。
2.1.14支擋結構Retainingstructure
使巖土邊坡保持穩(wěn)定、控制位移、主要承受側向荷載而建造的結構物。
2.1.15基坑工程Excavationengineering
為保證地面向下開挖形成的地下空間在地下結構施工期間的安全穩(wěn)定所需的擋
土結構及地下水控制、環(huán)境保護等措施的總稱。
2.2符號
2.2.1作用和作用效應
Ea---主動土壓力;
尺一一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上部結構傳至基礎頂面的豎向力值;
Gk-----基礎自重和基礎上的土重;
Mk一—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作用于基礎底面的力矩值;
/A——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基礎底面處的平均壓力值;
/?o-----基礎底面處平均附加壓力;
4一一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軸心豎向力作用下樁基中單樁所受豎向力。
2.2.2抗力和材料性能
a----壓縮系數(shù):
c----粘聚力;
E3---土的壓縮模量;
e——孔隙比:
f.一一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啟一一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A一一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
qpa——樁端土的承載力特征值;
強一一樁周土的摩擦力特征值;
Ra一一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
K---------土的含水量;
----液限:
Wp--------塑限:
y一一土的重力密度,簡稱土的重度;
3——填土與擋土墻墻背的摩擦角:
兒一一填土與穩(wěn)定巖石坡面間的摩擦角;
0一一地基的壓力擴散角;
〃一一土與擋土墻基底間的摩擦系數(shù);
-----泊松比;
(P——內摩擦角。
2.2.3幾何參數(shù)
A---基礎底面面積;
b——基礎底面寬度(最小邊長):或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礎底面邊長:
d一一基礎埋置深度,樁身直徑;
ho一—基礎高度;
Hi——自基礎底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
4一—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
L——房屋長度或沉降縫分隔的單元長度;
I基礎底面長度;
s一—沉降量;
u---周邊長度;
Zo--------標準凍深;
2n一一地基沉降計穿深度:
P一一邊坡對水平面的坡角。
2.2.4計算系數(shù)
a——平均附加應力系數(shù);
7b--------基礎寬度的承載力修正系數(shù);
加一一基礎埋深的承載力修正系數(shù);
必一一沉降計算經驗系數(shù)。
3基本規(guī)定
3.0.1地基基礎設計應根據(jù)地基復雜程度、建筑物規(guī)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問題可
能造成建筑物破壞或影響正常使用的程度分為三個設計等級,設計時應根據(jù)具體情況,按表
3.0.1選用。
表3.0.1地基基礎設計等級
設計
建筑和地基類型
等級
重要的工業(yè)與民用建筑物
30層以上的高層建筑
體型復雜,層數(shù)相差超過10層的高低層連成一體建筑物
大面積的多層地卜.建筑物(如地卜車庫、商場、運動場等)
對地基變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
甲級發(fā)雜地質條件卜的坡上建筑物(包括高邊坡)
對原有工程影響較大的新建建筑物
場地和地基條件復雜的一般建筑物
位于復雜地質條件及軟土地區(qū)的二層及二層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
開挖深度大于15m的基坑工程
周邊環(huán)境條件更雜、環(huán)境保護要求高的基坑工程
除甲級、丙級以外的工業(yè)與民用建筑物
乙級
除甲級、丙級以外的基坑工程
場地和地基條件簡單、荷載分布均勻的七層及七層以下民用建筑及?般工業(yè)
建筑;次要的輕型建筑物
丙級
非軟土地區(qū)且場地地質條件簡單、基坑周邊環(huán)境條件簡單、環(huán)境保護要求不
高且開挖深度小于5.0m的基坑工程
3.0.2根據(jù)建筑物地基基礎設計等級及長期荷載作用下地基變形對上部結構的影響程度,
地基基礎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計算均應滿足承載力計算的有關規(guī)定;
2設計等級為甲級、乙級的建筑物,均應按地基變形設計;
3設計等級為丙級的建筑物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作變形驗算:
I)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體型復雜的建筑;
2)在基礎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載或相鄰基礎荷載差異較大,可能引起地基產生過
大的不均勻沉降時;
3)軟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載時;
4)相鄰建筑距離近,可能發(fā)生傾斜時;
5)地基內有厚度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結未完成時。
4對經常受水平荷載作用的高層建筑、高聳結構和擋土墻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
邊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構筑物,尚應驗算其穩(wěn)定性;
5基坑工程應進行穩(wěn)定性驗算;
6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構筑物存在上浮問題時,尚應進行抗浮驗算。
3,0.3表3.0.3所列范圍內設計等級為丙級的建筑物可不作變形驗算。
表3.0.3可不作地基變形驗算的設計等級為丙級的建筑物范圍
地基主地基承載力特征值80郁k100</;k130s啟160W啟200W/1k
要受力啟(kPa)<100<130<160<200<300
層情況各土層坡度設)W5W10W10W10W10
砌體承重結構、框架結構
W5W5W6W6W7
(層數(shù))
吊車額定起
10?1515?2020?3030?5050~100
單層單重量
建
排架跨廠房跨度
W18W24W30W30W30
結構(m)
筑
(6m吊車額定起
多5?1010?1515?2020?3030?75
柱距)重量
類跨
廠房跨度(m)W18W24W30W30W30
型煙囪高度(m)W40W50W75W100
高度(m)W20430〈30〈30
水塔100-200200?300-500500~1000
容積(m')50-100
300
注:1地基主要受力層系指條形基礎底面下深度為3b(b為基礎底面寬度),獨立基礎下為1.5b,且厚度
均不小于5nl的范圍(二層以下一般的民用建筑除外);
2地基主要受力層中如有承載力特征值小于130kPa的土層時,表中砌體承重結構的設計,應符合
本規(guī)范第7章的有關要求:
3表中砌體承重結構和框架結構均指民用建筑,對于工業(yè)建筑可按廠房高度、荷載情況折合成與
其相當?shù)拿裼媒ㄖ訑?shù):
4表中吊車額定起重量、煙囪高度和水塔容積的數(shù)值系指最大值。
3.0.4地基基礎設計前應進行巖土工程勘察,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應提供下列資料:
1)有無影響建筑場地穩(wěn)定性的不良地質作用,評價其危害程度;
2)建筑物范圍內的地層結構及其均勻性,各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以及對
建筑材料的腐蝕性;
3)地下水埋藏情況、類型和水位變化幅度及規(guī)律,以及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
4)在抗震設防X應劃分場地類別,并對飽和砂土及粉土進行液化判別;
5)對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礎設計方案進行論證分析,提出經濟合理、技術先進的
設計方案建議;提供與設計要求相對應的地基承載力及變形計算參數(shù),并對設計與施工應注
意的問題提出建議;
6)當工程需要時,尚應提供:深基坑開挖的邊坡穩(wěn)定計算和支護設計所需的巖土
技術參數(shù),論證其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基坑施工降水的有關技術參數(shù)及地下水控制方法的建
議;用于計算地下水浮力的設防水位;
2地基評價宜采用鉆探取樣、室內土工試驗、觸探、并結合其它原位測試方法進行。設
計等級為甲級的建筑物應提供我荷試驗指標、抗剪強度指標、變形參數(shù)指標和觸探資料;設計
等級為乙級的建筑物應提供抗剪強度指標、變形參數(shù)指標和觸探資料;設計等級為丙級的建筑
物應提供觸探及必要的鉆探和土工試驗資料。
3建筑物地基均應進行施工驗槽。當?shù)鼗鶙l件與原勘察報告不符時,應進行施工勘察。
3.0.5地基基礎設計時,所采用的作用效應與相應的抗力限值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按地基承載力確定基礎底面積及埋深或按單樁承載力確定樁數(shù)時,傳至基礎或承
臺底面上的作用效應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作用的標準組合。相應的抗力應采用地基承
載力特征值或單樁承載力特征值;
2計算地基變形時,傳至基礎底面上的作用效應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作用的準
永久組合,不應計入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相應的限值應為地基變形允許值;
3計算擋土墻、地基或滑坡穩(wěn)定以及基礎抗浮穩(wěn)定時,作用效應應按承載能力極限
狀態(tài)下作用的基本組合,但其分項系數(shù)均為1.0;
4在確定基礎或樁基承臺高度、支擋結構裁面、計算基礎或支擋結構內力、確定配
筋和驗算材料強度時,上部結構傳來的作用效應和相應的基底反力、擋土墻土壓力以及滑
坡推力,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作用的基本組合,采用相應的分項系數(shù)。當需要驗算基
礎裂縫寬度時,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作用的標準組合;
5基礎設計安全等級、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結構重要性系數(shù)應按有關規(guī)范的規(guī)定采
用,但結構重要性系數(shù)(ro)不應小于1.0。
3.0.6地基基礎設計時,作用組合的效應設計值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F,標準組合的效應設計值(SQ應按下式確定:
Sk=SGk+SQik+Wc2>SQ2k+...+"SQnk(3.0.6-1)
式中:Sck----永久作用標準值(GQ的效應;
SQ永一一第i個可變作用標準值(QG的效應:
恤一一第i個可變作用(QD的組合值系數(shù),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
GB50009的規(guī)定取值。
2準永久組合的效應設計值(Sk)應按下式確定:
Sk=SGk+"qlSQIk+Wq2SQ2k+....+/qnSQnk(3.0.6-2)
式中:外一一第i個可變作用的準永久值系數(shù),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
50009的規(guī)定取值。
3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由可變作用控制的基本組合的效應設計值(Sd),應按下式
確定:
Sd=yGSGk+》QlSQik+yQ2Wc2SQ2k+....+/Qn^Qnk(3.0.6-3)
式中:陽——永久作用的分項系數(shù),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
取值;
yQi——第i個可變作用的分項系數(shù),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教規(guī)范》GB50009
的規(guī)定取值。
4對由永久作用控制的基本組合,也可采用簡化規(guī)則,基本組合的效應設計值(Sd)可按
下式確定:
Sd=1.355k(3.0.6-4)
式中;Sk——標準組合的作用效應設計值。
3.0.7地基基礎的設計使用年限不應小于建筑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
4地基巖土的分類及工程特性指標
4.1巖土的分類
4.1.1作為建筑地基的巖土,可分為巖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
4.1.2巖石的堅硬程度和完整程度可按本規(guī)范第4.1.3?4.1.4條劃分。
4.I,3巖石的堅硬程度應根據(jù)巖塊的飽和單軸抗壓強度1A按表4.L3分為堅硬巖、較硬
巖、較軟巖、軟巖和極軟巖。當缺乏飽和單軸抗壓強度資料或不能進行該項試驗時,可在現(xiàn)
場通過觀察定性劃分,劃分標準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A.O.I條執(zhí)行。巖石的風化程度可分為未風
化、微風化、中等風化、強風化和全風化。
表4.1.3巖石堅硬程度的劃分
堅硬程度類別堅硬巖較硬巖較軟巖軟巖極軟巖
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
>60602啟>30302JQ1515至/Q5W5
準值A(MPa)
4.1.4巖體完整程度應按表4.1.4劃分為完整、較完整、較破碎、破碎和極破碎。當缺乏
試驗數(shù)據(jù)時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A.0.2條確定。
表4.1.4巖體完整程度劃分
完整程度等級完整較完整較破碎破碎極破碎
完整性指數(shù)>0.750.75-0.550.55?0.350.35?0.15<0.15
注:完整性指數(shù)為巖體縱波波速與巖塊縱波波速之比的平方。選定巖體、巖塊測定波速時應有代表性。
4.1.5碎石土為粒徑大于2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50%的土。碎石土可按表4.1.5分為
漂石、塊石、卵石、碎石、圓礫和角礫。
表4.1.5碎石土的分類
土的名稱顆粒形狀粒組含量
漂石圓形及亞圓形為主粒徑大于200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
塊石棱角形為主50%
卵石圓形及亞圓形為主粒徑大于20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
碎石棱角形為主50%
圓礫圓形及亞圓形為主粒徑大于2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
角礫棱角形為主50%
注:分類時應根據(jù)粒組含量欄從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確定。
4.1.6碎石土的密實度,可按表4.1.6分為松散、稍密、中密、密實。
表4.1.6碎石土的密實度
重:型圓錐動力觸探錘擊數(shù)N635密實度
N635&S松散
5VN63.5W10稍密
10<^63,5^20中密
763.5>20密實
注:L本表適用于平均粒徑小于等于50mm且最大粒徑不超過190mm的卵石、碎石、圓礫、角礫。對于
平均粒徑大于50mm或最大粒徑大于100mm的碎石土,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B鑒別其密實度:
2.表內N635為經綜合修正后的平均值。
4.1.7砂土為粒徑大于2mm的顆粒含量不超過全重50%、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超
過全重50%的土。砂土可按表4.1.7分為礫砂、粗砂、中砂、細砂和粉砂。
表4.1.7砂土的分類
土的名稱粒組含量
礫砂粒徑大于2mm的顆粒含量占全重25%~50%
粗砂粒徑大于0.5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50%
中砂粒徑大于0.25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50%
細砂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85%
粉砂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50%
注:分類時應根據(jù)粒組含量欄從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確定.
4.1.8砂土的密實度,可按表4.1.8分為松散、稍密、中密、密實。
表4.1.8砂土的密實度
標準貫入試驗錘擊數(shù)N密實度
NW10松散
10VNW15稍密
I5<NW3O中密
N>30密實
注:當用靜力觸探探頭阻力判定砂土的密實度時,可根據(jù)當?shù)亟涷灤_定。
4.1.9粘性土為塑性指數(shù)。大于10的土,可按表4.1.9分為粘土、粉質粘土。
表4.1.9粘性土的分類
塑性指數(shù)/P土的名稱
/p>17粘土
10<Zp<17粉質粘土
注:塑性指數(shù)由相應于76g圓錐體沉入土樣中深度為】0mm時測定的液限計算而得。
4.1.10粘性土的狀態(tài),可按表4.1.10分為堅硬、硬塑、可塑、軟塑、流塑。
表4.1.10粘性土的狀態(tài)
液性指數(shù)/L狀態(tài)
AWO堅硬
0</L<0.25硬塑
0.25</LW0.75可塑
軟塑
0.75</L<1
/L>1流塑
注:當用靜力觸探探頭阻力判定粘性十?的狀態(tài)時,可根據(jù)當?shù)亟涷灤_定。
4.1.11粉土為介于砂土與粘性土之間,塑性指數(shù)(/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徑大于0.075mm
的顆粒含最小超過全重50%的土。
4.I.12淤泥為在靜水或緩慢的流水環(huán)境中沉積,并經生物化學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
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粘性土。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
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粘性土或粉土為淤泥質土。含有大量未分解的腐殖質,有機質含量
大于60%的土為泥炭,有機質含量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60%的土為泥炭質土。
4.I.13紅粘土為碳酸鹽巖系的巖石經紅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粘土。其液限一般大于
50%o紅粘土經再搬運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45%的土為次生紅粘土。
4.1.14人工填土根據(jù)其組成和成因,可分為素填土、壓實填土、雜填土、沖填土。素填
土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等組成的填土。經過壓實或夯實的素填土為壓實填土。
雜填土為含有建筑垃圾、工業(yè)廢料、生活垃圾等雜物的填土。沖填土為由水力沖填泥砂形成
的填土。
4.1.15膨脹土為土中粘粒成分主要由親水性礦物組成,同時具有顯著的吸水膨脹和失水
收縮特性,其自由膨脹率大于或等于40%的粘性土。
4.1.16濕陷性土為在一定壓力下浸水后產生附加沉降,其濕陷系數(shù)大于或等于0.015的
土。
4.2工程特性指標
4.2.1土的工程特性指標可采用強度指標、壓縮性指標以及靜力觸探探頭阻力、動力觸
探錘擊數(shù)、標準貫入試驗彼擊數(shù)、載荷試驗承載力等特性指標表示。
4.2.2地基土工程特性指標的代表值應分別為標準隹、平均值及特征值??辜魪姸戎笜?/p>
應取標準值,壓縮性指標應取平均值,載荷試驗承載力應取特征值。
4.2.3載荷試驗應采用淺層平板載荷試驗或深層平板載荷試驗。淺層平板載荷試驗適用
于淺層地基,深層平板載荷試驗適用于深層地基。兩種載荷試驗的試驗要求應分別符合本規(guī)
范附錄C、D的規(guī)定。
4.2.4土的抗剪強度指標,可采用原狀土室內剪切試驗、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現(xiàn)場剪
切試驗、卜字板剪切試驗等方法測定。當采用室內剪切試驗確定時,宜選擇三軸壓縮試驗的
自重壓力下預固結的不固結不排水試驗。經過預壓固結的地基可采用固結不排水試驗。每層
土的試驗數(shù)星不得少于六組。室內試驗抗剪強度指標c%、外,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E確定。在驗
算坡體的穩(wěn)定性時,對「已有剪切破裂面或其它軟弱結構面的抗剪強度,應進行野外大型剪
切試驗。
4.2.5土的壓縮性指標可采用原狀土室內壓縮試驗、原位淺層或深層平板載荷試驗、旁
壓試驗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當采用室內壓縮試驗確定壓縮模量時,試驗所施加的最大壓力應超過上自重壓力
與預計的附加壓力之和,試驗成果用e-p曲線表示;
2當考慮土的應力歷史進行沉降計算時,應進行高壓固結試驗,確定先期固結壓力、
壓縮指數(shù),試驗成果用e~lg〃曲線表示。為確定回彈指數(shù),應在估計的先期固結壓力之后進
行一次卸荷,再繼續(xù)加荷至預定的最后一級壓力;
3當考慮深基坑開挖卸荷和再加荷時,應進行回彈再壓縮試驗,其壓力的施加應與
實際的加卸荷狀況一致;
4.2.6地基土的壓縮性可按pi為lOOkPa,為200kPa時相對應的壓縮系數(shù)值。1.2劃分為
低、中、高壓縮性,并符合以下規(guī)定:
1當mlO.IMPa」時,為低壓縮性土;
2當O.lMPa/£ai.2<O.5MPG時,為中壓縮性土;
3當0.2?O.5MPa”時,為高壓縮性土。
5地基計算
5.1基礎埋置深度
5.I.1基礎的埋置深度,應按下列條件確定:
1建筑物的用途,有無地卜室、設備基礎和地卜設施,基礎的形式和構造;
2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載大小和性質;
3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
4相鄰建筑物的基礎埋深;
5地基土凍脹和融陷的影響。
5.1.2在滿足地基穩(wěn)定和變形要求的前提卜,當上層地基的承載力大于下層土時,宜利
用上層土作持力層。除巖石地基外,基礎埋深不宜小于0.5m.
5.1.3高層建筑基礎的埋置深度應滿足地基承載力、變形和穩(wěn)定性要求。位于巖石地基
上的高層建筑,其基礎埋深應滿足抗滑穩(wěn)定性要求。
5.I.4在抗震設防區(qū),除巖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礎其埋置深度不宜小
于建筑物高度的"15;樁箱或樁筏基礎的埋置深度(不計樁長)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
5.1.5基礎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當必須埋在地下水位以下時,應采取地基土在施工
時不受擾動的措施。當基礎埋置在易風化的巖層上,施工時應在基坑開挖后立即鋪筑壑層。
5.I.6當存在相鄰建筑物時,新建建筑物的基礎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基礎。當埋深大
于原有建筑基礎時,兩基礎間應保持一定凈距,其數(shù)值應根據(jù)建筑荷載大小、基礎形式和土
質情況確定。
5.1.7季節(jié)性凍土地基的場地凍結深度應按下式進行計算:
Zd=ZO-^zs-^zw-^/c(5.1.7)
式中:Zd——場地凍結深發(fā)(m),當有實測資料時按Zd=/?'—AZ計算;
——最大凍深出現(xiàn)時場地最大凍土層厚度(m);
Az——最大凍深出現(xiàn)時場地地表凍脹量(m);
zo—標準凍結深度(m)。當無實測資料時,按本規(guī)范附錄F采用;
收s——土的類別對凍深的影響系數(shù),按表5.1.7-1;
小——土的凍脹性對凍深的影響系數(shù),按表5.1.7-2;
Me—環(huán)境對凍深的影響系數(shù),按表5.1.7-3。
表5.1.7-1土的類別對凍深的影響系數(shù)
土的類別影響系數(shù)
粘性土1.0()
細砂、粉砂、粉土1.20
中、粗、礫砂1.30
大塊碎石土1.40
表5.1.7-2土的凍脹性對凍深的影響系數(shù)
凍脹性影響系數(shù)0W
不凍脹1.00
弱凍脹0.95
凍脹0.90
強凍張0.85
特強凍脹0.80
表5.1.7-3環(huán)境對凍深的影響系數(shù)
周圍環(huán)境影響系數(shù)以e
村、鎮(zhèn)、曠野1.00
城市近郊0.95
城市市區(qū)0.90
注:環(huán)境影響系數(shù)一-項,當城市市區(qū)人口為20?50萬時,按城市近郊取值;當城市市區(qū)人口大于5Q萬小
于或等于100萬時,只計入市區(qū)影響:當城市市區(qū)人口超過100萬時,除計入市區(qū)影響外,尚應考慮5公
里以內的郊區(qū)近郊影響系數(shù).
5.1.8季節(jié)性凍土地區(qū)基礎埋置深度宜大于場地凍結深度。對于深厚季節(jié)凍土地區(qū),當
建筑基礎底面土層為不凍張、弱凍脹、凍脹土時,基礎埋置深度可以小于場地凍結深度,基
底允許凍土層最大厚度應根據(jù)當?shù)亟涷灤_定。沒有地區(qū)經驗時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G杳取。此
時,基礎最小埋深Jmin可按下式計算:
"min=4-入max(5.1.8)
式中:A.nax—基礎底面下允許凍土層的最大厚度
5.1.9地基土的凍脹類別分為不凍脹、弱凍脹、凍脹、強凍脹和特強凍脹,可按本規(guī)范
附錄G查取。在凍脹、強凍脹和特強凍脹地基上采用防凍害措施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對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基礎,基礎側表面應回填不凍脹的中、粗砂,其厚度不應小
于200mm;對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基礎,可采用樁基礎、保溫性基礎、自錨式基礎(凍土層
下有擴大板或擴底短樁),也可將獨立基礎或條形基礎做成正梯形的斜面基礎;
2宜選擇地勢高、地下水位低、地表排水條件好的建筑場地。對低洼場地,建筑物
的室外地坪標高應至少高出自然地面300mm-500mm,其范圍不宜小于建筑四周向外各一倍
凍深距離的范圍:
3應做好排水設施,施工和使用期間防止水浸入建筑地基。在山區(qū)應設截水溝或在
建筑物卜.設置暗溝,以排走地表水和潛水;
4在強凍脹性和特強凍脹性地基上,其基礎結構應設置鋼筋混凝土圈梁和基礎梁,
并控制建筑的長高比;
5當獨立基礎聯(lián)系梁下或樁基礎承臺下有凍土時,應在梁或承臺下留有相當于該土
層凍脹星的空隙;
6外門斗、室外臺階和散水坡等部位宜與主體結構斷開,散水坡分段不宜超過1.5m,
坡度不宜小于3%,其下宜填入非凍脹性材料;
7對跨年度施工的建筑,入冬前應對地基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按采暖設計的建筑
物,當冬季不能正常采暖時,也應對地基采取保溫措施.
5.2承載力計算
5.2.1基礎底面的壓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當軸心荷載作用時
p9(5.2.1-1)
式中:外一一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基礎底面處的平均壓力值(kPa);
fa一一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o
2當偏心荷載作用時,除符合式(5.2.1T)要求外,尚應符合下式規(guī)定:
Pkmax<1.2八(5.2.1-2)
式中:丹max一—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基礎底面邊緣的最大壓力值(kPa)。
5.2.2基礎底面的壓力,可按下列公式確定:
1當軸心荷載作用時
F+G,
p.=—k-----(5.221)
卜A
式中:A——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上部結構傳至基礎頂面的豎向力值(kN);
Gk一一基礎自重和基礎上的土重(kN);
A----基礎底面面積(in2)o
2當偏心荷載作用時
Fk+G&A/..
>A=———4-+—V*r(5.2.2-2)
AW
F+GM,
Pkmin=—k——Lk——L(5.2.2-3)
1人mmAw
式中:Mk——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作用于基礎底面的力矩值(kN-m);
W一—基礎底面的抵抗矩(nA);
/Amin——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基礎底面邊緣的最小壓力值(kPa)o
3當基礎底面形狀為矩形且偏心距C>b/6時(圖5.2.2)時,〃kmax應按下式計算:
2(居.+6人.)
(5.2.2-4)
31a
式中:/一一垂直于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礎底面邊長(m);
a——合力作用點至基礎底面最大壓力邊緣的距離(m)o
圖5.2.2偏心荷載(e>b/6)下基底壓力計算示意
人力矩作用方向基礎底面邊長
5.2.3地基承載力特化值可由載荷試驗或其它原位測試、公式計算、并結合工程實踐經
驗等方法綜合確定。
5.2.4當基礎寬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時,從載荷試驗或其它原位測試、經驗
值等方法確定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尚應按下式修正:
人=啟+何(b-3)+Wm(4-0.5)(5.2.4)
式中:——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
fak---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按本規(guī)范第5.2.3條的原則確定;
機、〃d一—基礎寬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載力修正系數(shù),按基底卜.土的類別查表524取值:
y一一基礎底面以下土的重度(kN/m3),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b一—基礎底面寬度(m),當基礎底面寬度小于3m時按3m取值,大于6m時按6m
取值;
加——基礎底面以上土的加權平均重度(kN/m3),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層取有效重
度;
d--基礎埋置深度(m),宜自室外地面標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區(qū),可自填土地面
標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結構施工后完成時,應從天然地面標高算起。對于地
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礎或筏基時,基礎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標高算起;當采用
獨立基礎或條形基礎時,應從室內地面標高算起。
表5.2.4承載力修正系數(shù)
土的類別仇加
淤泥和淤泥質土01.0
人工填土
01.0
e或/L大于等于0.85的粘性土
含水比a“,〉0.801.2
紅粘土
含水比QWWO.80.151.4
大面積壓實系數(shù)大于0.95、粘粒含量pc210%的粉土01.5
壓實填土最大干密度大于2100kg/m3的級配砂石02.0
粘粒含量Pc210%的粉土0.31.5
粉±
粘粒含量Pc<10%的粉土0.52.0
e及/L均小于0.85的粘性土0.31.6
粉砂、細砂(不包括很濕與飽和時的梢密狀態(tài))2.03.0
中砂、粗砂、礫砂和碎石土3.04.4
注:1強風化和全風化的巖石,可參照所風化成的相應土類取值,其他狀態(tài)下的巖石不修正:
2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按本規(guī)范附錄D深層平板載荷試驗確定時加取0:
3含水比是指土的天然含水量與液限的比值:
4大面積壓實填土是指填土范圍大于兩倍基礎寬度的填土。
5.2.5當偏心距(e)小于或等于0.033倍基礎底面寬度時,根據(jù)土的抗剪強度指標確定
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可按下式計算,并應滿足變形要求:
左=Mby6+A/dyn/+McCk(5.2.5)
式中:R——由土的抗剪強度指標確定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
Mb、也、K——承載力系數(shù),按表5.2.5確定;
b----基礎底面寬度(m),大于6m時按6m取值,對于砂土小于3m時按3m取值;
6—基底下一倍短邊寬度的深度范圍內土的粘聚力標準值(kPa)o
表5.2.5承載力系數(shù)Mb、Md、Me
土的內摩擦角標準值仍(°)M)Me
001.003.14
20.031.123.32
40.061.253.51
60.101.393.71
80.141.553.93
100.181.734.17
120.231.944.42
140.292.174.69
160.362.435.00
180.432.725.31
200.513.065.66
220.613.446.04
240.803.876.45
261.104.376.90
281.404.937.40
301.905.597.95
322.606.358.55
343.407.219.22
364.208.259.97
385.009.4410.80
405.8010.8411.73
注:”一基底下一倍短邊寬度的深度范圍內上的內摩擦角標準值(°)。
5.2.6對于完整、較完整、較破碎的巖石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H巖基載荷
試驗方法確定;對破碎、極破碎的巖石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可根據(jù)平板載荷試驗確定。對完
整、較完整和較破碎的巖石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也可根據(jù)室內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按下式進行
計算:
啟必久(5.2.6)
式中:fa一一巖石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
A一一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kPa),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J確定;
必一一折減系數(shù)。根據(jù)巖體完整程度以及結構面的間距、寬度、產狀和組合,由地方
經驗確定。無經驗時,對完整巖體可取0.5;對較完整巖體可取0.2?0.5;對較
破碎巖體可取0.1~0.2。
注:1上述折減系數(shù)值未考慮施工因素及建筑物使用后風化;乍用的繼續(xù);
2對于粘上質巖,在確保施工期及使用期不致遭水浸泡時,也可采用天然濕度的試樣,不進行
飽和處理。
5.2.7當?shù)鼗芰臃秶鷥扔熊浫跸屡P層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應按下式驗算軟弱下臥層的地基承載力:
出+PczW/az(5.2.7-1)
式中:Pz一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軟弱下臥層頂面處的附加壓力值(kPa):
Pcz一軟弱下臥層頂面處土的自重壓力值(kPa);
啟一軟弱下臥層頂面處經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
2對條形基礎和矩形基礎,式(5.2.7-1)中的pz值可按下列公式簡化計算:
條形基礎
(5.272)
b+2ztan6
矩形基礎
p=----------P<)---------------(5.273)
(b+2ztan6)(/+2ztan,)
式中:h——矩形基礎或條形基礎底邊的寬度(m):
/一一矩形基礎底邊的長度(m);
Pc——基礎底面處土的自重壓力值(kPa);
z一—基礎底面至軟弱下臥層頂面的距離(m);
一地基壓力擴散線與垂直線的夾角(°),可按表527采用。
表5.2.7地基壓力擴散角0
z/b
E"艮2
0.250.50
36°23°
510°25°
1020°30
注:1Ed為上層土壓縮膜量;區(qū)2為下層土壓縮模量;
2血<0.25時取。=0。,必要時,宜由試驗確定;z/〃>0.50時。值不變:
3Hb在0.25與0.50之間可插值使用。
5.2.8對于沉降已經穩(wěn)定的建筑或經過預壓的地基,可適當提高地基承載力。
5.3變形計算
5.3.1建筑物的地基變形計算值,不應大于地基變形允許值。
5.3.2地基變形特征可分為沉降量、沉降差、傾斜、局部傾斜。
5.3.3在計算地基變形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由于建筑地基不均勻、荷載差異很大、體型復雜等因素引起的地基變形,對于砌體
承重結構應由局部傾斜值控制:對于框架結構和單層排架結構應由相鄰柱基的沉降差控制;
對于多層或高層建筑和高聳結構應由傾斜值控制;必要時尚應控制平均沉降量。
2在必要情況下,需要分別預估建筑物在施工期間和使用期間的地基變形值,以便預
留建筑物有關部分之間的凈空,選擇連接方法和施工順序。
5.3.4建筑物的地基變形允許值應按表5.3.4規(guī)定采用。對表中未包括的建筑物,其地
基變形允許值應根據(jù)上部結構對地基變形的適應能力和使用上的要求確定。
表5.3.4建筑物的地基變形允許值
地基土類別
變形特征
中、低壓縮性土高壓縮性土
砌體承重結構基礎的局部傾斜0.0020.003
框架結構0.002/0.003/
工業(yè)與民用建筑相鄰柱砌體墻填充的邊排柱0.0007/0.001/
基的沉降差當基礎不均勻沉降時不
0.005Z0.005/
產生附加應力的結構
單層排架結構(柱距為6m)柱基的沉降量(mm)(120)200
橋式吊車軌面的傾斜(按縱向0.004
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中國陶瓷洗臉盆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金屬元件行業(yè)市場深度調研及發(fā)展策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迷你移動電源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輕質建筑材料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輪徑規(guī)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車載多攝像頭系統(tǒng)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西餐廳行業(yè)市場深度調研及競爭格局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UI設計師個人工作總結
- 酒店保潔員個人工作總結
- 2025-2030中國藥用化妝品行業(yè)市場深度調研及發(fā)展?jié)摿εc投資研究報告
- 2025年中考英語作文社會熱點分析及范文
- 紅旗頌課件完整版本
- 汽車維修接待實務單元課件
- 臨床護理帶教技巧
- 2025年公務員禮儀手冊:職場成功的秘密
- 數(shù)字化時代企業(yè)成本管控
- 降低封閉病房危險物品帶入率品管圈
- 人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全冊大單元教學設計
- 八項制度學習心得體會
- 法規(guī)解讀丨2024新版《突發(fā)事件應對法》及其應用案例
- 醫(yī)學倫理學人衛(wèi)試題(附參考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