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體到社會組織的演進探究國內外文獻綜述》8800字_第1頁
《從個體到社會組織的演進探究國內外文獻綜述》8800字_第2頁
《從個體到社會組織的演進探究國內外文獻綜述》8800字_第3頁
《從個體到社會組織的演進探究國內外文獻綜述》8800字_第4頁
《從個體到社會組織的演進探究國內外文獻綜述》8800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個體到社會組織的演進研究國內外文獻綜述目錄TOC\o"1-2"\h\u11149從個體到社會組織的演進研究國內外文獻綜述 112250關鍵詞:社會組織;個體管理;理論基礎 112596一、問題的提出 11944二、文獻回顧 29608(一)國外研究現狀 25907(二)國內研究現狀 35197三、理論分析與研究框架 419262(一)理論基礎 428159(二)分析框架設計 529868(三)相關概念 6712四、提升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效能的對策 825916(一)政府要轉變關于社會治理的理念 832250(二)多方式為社會組織提供資金扶持 931(三)創(chuàng)新參與方式 1011911參考文獻: 10摘要:近年來我國社會組織獲得了全面發(fā)展,輕松的社會環(huán)境和高度發(fā)達的經濟環(huán)境都給社會組織帶來了良好的發(fā)展和生存空間,社會組織在公共事務治理進程中扮演的角色也顯得越來越重要。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如何促進個體和社會組織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已是擺在我們面前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良好的外部條件和內部機制保障。關鍵詞:社會組織;個體管理;理論基礎一、問題的提出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國家是政治的,經濟的、文化在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突破和發(fā)展,國家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逐步在變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目標,這是我們黨和國家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戰(zhàn)略的集中體現。實現由管控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由計劃管理體制下的單極控制轉變?yōu)槭袌龉芾眢w制下的多元共治,都反映了黨和政府對于重塑國家和社會之間關系的重視。與此同時,伴隨著社會結構轉型與利益格局調整,各種新問題層出不窮。做為公民社會一個重要生長點、作為國家和社會之間關系變換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社會組織在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是一個新生事物,它在改革開放后逐步萌發(fā)成長。隨著社會結構轉型和政府職能變遷,社會組織應運而生。被組織的非營利性、民間性和自愿性的內源性特點的作用,社會組織從其成長之初就已經承擔了補償因“政府失靈”而產生的責任、“市場失靈”所造成的一些社會公共治理不足等重要作用,并且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也漸漸得到了政府及社會的認同和承認。對于個體到社會組織的演進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理論與實踐的深入,也有助于推動中國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的研究。在當前經濟社會轉型背景下,我國正處于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機遇期,也正處在社會裂痕和矛盾漸顯期,社會公共領域亙現的新課題,新挑戰(zhàn),迫切需要妥善應對和化解。本文從理論上對個體到社會組織的演進進行了總結,并提出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學者加入到這一課題的探討中去。所以個體到社會組織的演進問題不只引起了國家與政府的高度重視,也成了社會階層關注與議論的焦點。它有助于在消除社會組織在參與社會治理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阻礙因素,充分發(fā)揮社會組織的效能的前提下,推動社會組織的有序,健康發(fā)展。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內在有機循環(huán)的基礎。以網絡治理模式為基礎,以各個治理主體間的競爭合作,交流學習,共享互補,多元共治來建構我國社會治理的新態(tài)勢,以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二、文獻回顧(一)國外研究現狀國外學者更注重社會共同體,Hawley.A.HumanEcology:ATheoryofCommunityStructure,Chicago:UniversityofHawley.A.HumanEcology:ATheoryofCommunityStructure,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6:74.Perri6,DianaLeat,KimberlySeltzer,GerryStoker:TowardsHolisticGovernance:TheNewReformAgenda[M],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2002.PatrickDunleavy.NewPublicManagementisDead——LonglivetheDigitalEraGovernance[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06(3):467-494.DonnaHardina.TheUseofDialogueinCommunityOrganizationPractice:UsingTheory,Values,andSkillstoGuideGroupDecision—Making[J].JournalofCommunityPractice.2014,(3):365-384.GALSTERG,LEVYDK,SAWYERN.Theimpactofcommunitydevelopmentcorporationsonurbanneighborhoods[R].WashingtonDC:TheUrbanInstitute,2005:6-13.STOECKERR.TheCDCModelofurbanredevelopment:acritiqueandanalternative[J].JournalofUrbanAffairs,1997,19(1):1-22.MOSSBERGERK.Fromgrayareastonewcommunities:lessonsandissuesfromcomprehensiveUSneighborhoodinitiatives[R].Chicago:GreatCitiesInstitute,UniversityofIllinoisatChicago,2010:9.1960年以來,英國出臺了“社區(qū)發(fā)展項目”(CommunityDevelopmentProjects),就是以落后社區(qū)和貧苦地區(qū)為主要對象,吸引第三方組織和社區(qū)居民積極主動參與到社區(qū)治理的行動之中,其中,政府起到協調和組織的功能,社區(qū)治理改變過去依賴政府的狀況,變成社會主體力量主動向更深處和更大范圍內主動的參與社區(qū)治理。1970年代末,英國又形成了“合作伙伴組織”(partnerships)的理念,不僅要改變過去社會組織依附政府的狀況,而且要形成政府、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居民、社區(qū)等主體之間的新型伙伴關系來更大效率的解決社區(qū)公共事務,共同參與治理實現社區(qū)再生。OATLEYN.Cities,economiccompetitionandurbanpolicy[M].London:PaulChapmanPublishLtd,1998:30.1990年代,再次提出更深層次的“多維深層次伙伴關系”,就是政府與非營利機構的合作不是在政府的領導下,而是通過橫向平等參與的方式,促進社區(qū)的發(fā)展再生,帶動居民拓展參與社區(qū)事務的深度和廣度。BOVAIRDT.Beyondengagementandparticipation:userandcommunitycoproductionofpublicservices[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OATLEYN.Cities,economiccompetitionandurbanpolicy[M].London:PaulChapmanPublishLtd,1998:30.BOVAIRDT.Beyondengagementandparticipation:userandcommunitycoproductionofpublicservices[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2007,67(5):846-860GREENWOODJR,WILSONDJ.PublicadministrationinBritaintoday[M].NewYork:Routledge,1989:13-52.(二)國內研究現狀王杰秀、黃曉春(2021)認為隨著我國制度環(huán)境的不斷優(yōu)化,我國社會組織也不斷發(fā)展。社會組織處于多重制度的轉型交匯點,學界只研究對社會組織發(fā)展會產生直接影響的相關制度,對隱性的、間接影響社會組織發(fā)展的相關制度卻缺乏關注。因此,王杰秀、黃曉春認為應該以學界關注較少的黨建引領為主線,創(chuàng)新基層政府治理的模式,激發(fā)社區(qū)居民的民主意識和自治活力,為社會組織參與社區(qū)治理創(chuàng)造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王杰秀,黃曉春:《多重轉型交匯中的社區(qū)社會組織》,《社會政策研究》2021年第3期。孟曉玲、馮燕梅(2021)以比較的視角對美國、英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的社會組織參與社區(qū)治理的模式進行分析,探究不同國家社會組織參與社區(qū)治理的方向和規(guī)律。同時,對比我國當前社會組織進入社區(qū)“創(chuàng)服務”的現狀,認為我國社會組織存在政府主導和社會組織的行政依賴等問題,提出頂層設計結合地方實踐、明確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方向、加大社會組織的扶持力度等解決路徑。孟曉玲,馮燕梅:《我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qū)治理的模式、困境與路徑》,《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1第3期。陳科霖、張演鋒(2020)研究發(fā)現當前社會組織參與社區(qū)治理陷入困境的根源是政社角色錯位的問題。他們認為應該用法治手段理順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角色定位,用已有的法律規(guī)范理清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監(jiān)管關系和協助關系。陳科霖、張演鋒:《政社關系的理順與法治化塑造——社會組織參與社區(qū)治理的空間與進路》,《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崔英楠、張立超(2020)以我國香港社區(qū)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情況為考察對象,研究結果表明香港地區(qū)的社區(qū)社會組織具有政府干預少、獨立性強、法律制度完善、專業(yè)化程度高等特點,對內地的社會組織實現社區(qū)治理任務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崔英楠、張立超:《社區(qū)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模式與經驗啟示——以香港社區(qū)社會組織的發(fā)展為考察視角》,《遼寧大學學報》2020年第6期。田家華、程帥、侯俊東(2021)從政社關系的角度,尋求我國更加科學的政社合作模式。他們認為當前政社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通過社區(qū)建設項目整合政社資源、多途徑建構政社行動合作機制、建立樞紐型的社會組織、創(chuàng)新政府購買服務新方式。但是行政化困境等問題仍然存在,需要從政府賦能、利益協調、運營模式、市場規(guī)則等方面促進政社關系的轉型升級,探索良好的政社合作關系。田家華、程帥、侯俊東:《中國社區(qū)環(huán)境治理中地方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模式探析》,《湖北社會科學》2021年第5期。王杰秀,黃曉春:《多重轉型交匯中的社區(qū)社會組織》,《社會政策研究》2021年第3期。孟曉玲,馮燕梅:《我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qū)治理的模式、困境與路徑》,《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1第3期。陳科霖、張演鋒:《政社關系的理順與法治化塑造——社會組織參與社區(qū)治理的空間與進路》,《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崔英楠、張立超:《社區(qū)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模式與經驗啟示——以香港社區(qū)社會組織的發(fā)展為考察視角》,《遼寧大學學報》2020年第6期。田家華、程帥、侯俊東:《中國社區(qū)環(huán)境治理中地方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模式探析》,《湖北社會科學》2021年第5期。三、理論分析與研究框架(一)理論基礎在當代,組織化已經成為城市社會的基本特征,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處于一個或幾個組織共同體之中。社會組織成為成員之間搭建認同感與信任感、擴展社會資本等的重要平臺。社會組織接受基層政府委托,進入社會為個體居民“創(chuàng)服務”,形成了基層政府、社會組織、個體居民三者的互動關系。此互動關系決定了社會組織的行為選擇,并影響著社會組織治理的的最終效果。新制度主義認為組織并不是封閉的,不能只從組織的內部研究組織的行為,而更加應該關注組織的外部環(huán)境,并從外部環(huán)境出發(fā)解釋組織現象。組織外部環(huán)境包括技術環(huán)境和制度環(huán)境兩方面:其中技術環(huán)境要求組織行動符合效率要求,而制度環(huán)境要求組織存在及行動具有“合法性”。因此新制度主義不同于傳統組織理論,并不強調用理性的框架而是運用“合法性”機制來解釋組織現象。合法性不僅包括社會組織行為需要獲得法律的許可,由于組織行為是在一定社會領域中進行,組織行為還需要滿足相關地域的社會風俗、道德規(guī)范等社會習慣。“合法性”實質上就是一種社會承認機制,包括實用合法性、道德合法性、認知合法性三個方面。SuchmanM.C.ManagingLegitimacy:StrategicandInstitutionalApproaches.AcademyofManagementSuchmanM.C.ManagingLegitimacy:StrategicandInstitutionalApproaches.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5(3).(二)分析框架設計新制度主義將社會組織作為一個行為體,認為制度本身約束社會組織的發(fā)展但同時也可以助力社會組織的進步。如果社會組織的行為遵循制度環(huán)境的合法性要求,組織行動就會合理有效并得到其他社會主體的認可,組織成員也會更加集聚。但如果社會組織行為背離“合法性”要求,組織可能會陷入分崩離析的危機。我國社會組織雖屬于政府、政黨外的第三組織,但是并不能完全獨立于政府。二者在一個制度框架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的互動,這反而使得社會組織會受到政府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guī)的強烈影響。而社會組織參與社區(qū)治理并不單單依靠社會組織的治理技術也并不僅關乎居民個人問題,而是在在與居民的互動形成的制度環(huán)境的遵循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為。因此,在基層政府、社會組織、居民三者形成的復雜的制度環(huán)境中,社會組織的行為選擇只有在符合制度“合法性”要求(如下表)的情況下才能獲得長遠發(fā)展并對治理發(fā)揮積極作用。表1社會組織的“合法性機制”構成要素合法性維度實用合法性道德合法性認知合法性合法性基礎社會組織擁有自主權開展活動,社會組織活動效益高組織目標符合公眾期待,組織能力足以滿足公眾的需求對社會組織了解、認可,支持、參與社會組織的活動(三)相關概念1.社會組織社會組織主要指那些著眼于政府體制外,由民眾按照自己的需要自愿參加并由政府推動和支持而形成,也可以自發(fā)形成,并帶有民間性的團體,它把反映群體訴求和維護群體利益以及服務社會公共事務作為其組織宗旨,對于實現群體政治,文化和經濟利益之職能或推進一定公共治理之職能有著積極作用。2.社會治理鄭昌華教授提出治理和管理之間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關聯,縱向垂直地對組織活動進行控制與指揮的行為就是管理,對各方面進行科學化管理同時涵蓋了共治,自治,法制,德治等內涵就叫做治理。二者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前者注重通過行政權力來實現國家利益;后者則更關注民眾需求及訴求的表達。兩者都重視制度建設以達到良好的效果,也存在著本質上的一致性。與社會管理相比較,社會治理更加注重政府治理行為,社會自調功能和公民參與,更加注重社會公共領域中法律,經濟,教育宣傳和道德手段的功能。3.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內在邏輯①現代化治理需求的要求習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必須加強和不斷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完善各級黨委領導、政府責任、民主協商、廣泛參與、社會協同、全民參與、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撐的社會管理體系。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經濟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其中,推進社會建設成為關鍵一環(huán)。由此,社會組織成為社會治理與國家治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擔當起政府與市場以外的治理任務,并在社會參與,社會管理,社會責任與公共服務等領域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同時適應并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促進治理體系良性發(fā)展的實際要求。②有效提升治理效能的保障就社會組織自身來說,它具有非營利性和自治性的特點、自愿性與民間性的特點等等,這些性質說明,以增強社會治理效能,需充分調動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性,彌補了政府與市場在社會治理中的不足。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社會組織來提高國家的社會治理水平,是當前亟待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這一探討是從提高社會治理效能這一視角來進行剖析,一方面“政府的有限治理能力遭遇挑戰(zhàn),促使政府主動調適自我角色,與社會組織合作推進經濟發(fā)展與公共服務供給等”,而社會組織正好可以彌補社會治理中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缺陷,共同達到對社會有效管理;另一方面“政府是經濟社會活動中最重要的資源配置者和服務提供者”,社會組織可以成為“政府之外又一重要的市場主體”。通過對這一問題的闡述可以看到,社會組織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其自身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能夠為社會提供各種不同類型的服務??陀^事實證明,社會組織可以為以上方面的社會服務、表達社會公眾利益要求、規(guī)范社會主體之間的沖突,綜合利用社會資源等等,并收到良好的效果。4.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方式在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多元化的經濟同樣導致社會結構不斷分化,人類自由度得到極大提高,公共事務日益受到重視,單位人成為社會人,社會形態(tài)由緊密型、高度組織化向松散型、非組織化快速轉變,各種社會矛盾的產生迫切要求這些非組織化重新組織。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組織就成了一種重要的解決途徑。但是,目前我國社會組織存在著許多問題,這嚴重制約著其作用的發(fā)揮。所以,使社會組織更多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就成了目前探索社會治理的新模式和新方式,社會組織以其服務多樣,敏感高效而成為政府履行職能的主要組織力量,同時也成為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所必須的支撐體系。隨著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各種利益矛盾凸顯,各類問題交織疊加。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好發(fā)揮社會組織作用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引入社會組織這一社會管理主體通過協同治理來處理政府與市場協調失靈問題,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增進與維護公民權益中介式的介入。社會治理體現了政府職能,治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要求社會組織在社會協同中承擔更大的角色,社會協同是營造重要中間層與緩沖地帶的過程,中國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地位分析社會協同其實就是建立穩(wěn)定態(tài)的社會協同,強化社會協同還必須強化社會組織監(jiān)督,健全集法律監(jiān)督,政府監(jiān)督,社會監(jiān)督與自我監(jiān)督于一體的監(jiān)督體系。社會組織是公民自治與國家行政管理相融合的產物,它既不是獨立于國家之外的"第三部門",又不同于傳統的政府機構,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可以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這一點尤為突出。社會組織作為政府與民眾的緩沖地帶,源于民、用于民,參與社會治理時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四、提升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效能的對策(一)政府要轉變關于社會治理的理念由于社會組織認知不廣,政策扶持不規(guī)范等原因,使社會組織呈現出鮮明的“弱自主性”與“依附性”特征。這種狀態(tài)不利于發(fā)揮其作為一種新型社會力量所應有的積極作用。如果需要確保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領域中的職能與作用的發(fā)揮,那么,政府就需要從思想定位上,首先把上將社會組織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列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健全國家治理體系,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基礎工程等調子上。同時,必須明確把社會組織作為一個獨立的市場主體來對待。有必要把培育和發(fā)展社會組織上升為自身事業(yè)建設和發(fā)展,全面認識中國公民社會發(fā)展的進程,重建國家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政府經濟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順利推進,無不依賴于社會組織的發(fā)展和成長,與這個社會治理領域親密合作的伙伴密不可分。從本質上看,社會組織是由一定范圍內從事公益事業(yè)或具有公益性質的民間組織組成的群體,它不是獨立存在于社會之外的組織實體,而是一種介于社會之間的中介性自治組織。由于社會組織的數量大,種類多、牽涉的范圍又很廣。所以對社會組織的劃分標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問題。目前對社會組織的界定理論界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還造成了政府對于社會組織的界定同樣含混不清,對社會組織也沒有詳細分類,現有分類定義不能精確界定并有效覆蓋所有社會組織。要求政府增加心力與氣力,繼續(xù)搞好社會組織界定與劃分,為了使社會組織的管理有針對性。同時要注重加強對社會組織的監(jiān)督力度,不斷推進社會組織規(guī)范化建設。此外政府還需經常性的、廣泛性的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全面把握社會組織成長和發(fā)展,適時定位有利于社會公共事務發(fā)展的新生組織,及時清除或者遏制那些危害公共事業(yè)的惡性組織,使社會組織健康,有序地發(fā)展,機制構建有規(guī)律可循。(二)多方式為社會組織提供資金扶持在政府對于社會組織介入社會治理的經濟支持架構中的各種途徑中,主要是存在著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和稅費減免優(yōu)惠政策。政府購買社會組織關系到我國目前的制度化水平,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政府購買社會組織行為的規(guī)范保障機制;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根據不同類型的需求選擇合適的購買方式,并將其納入政府購買社會組織的范圍內進行管理和監(jiān)督,同時也要注重對公共領域具有可操作性和權威性的政策文件的制定。這種方式主要是對那些以團體為利益訴求的社會組織進行購買,從而使這類組織走向公益與公共服務相結合。比如通過財政補助和稅收優(yōu)惠鼓勵社會組織向公益性事業(yè)發(fā)展;設立專項專項基金,用于支持各類社會組織開展各項公益事業(yè)。又如在舉辦大型賽事時,可由政府主導開展相關的領辦工作,以此來提高自身的領域影響力,吸引更多的社會組織參與其中,并為其提供相應的活動經費,從而達到項目要求與項目進度同步推進的目的。公益創(chuàng)投可通過基金扶持等方式獲得資金支持:一是政府對社會組織服務的獎勵;其次,對社會組織本身給予稅費減免優(yōu)惠。發(fā)達國家普遍實施了較為完備的社會組織稅費減免優(yōu)惠制度。作為針對各種社會組織而言,尤其是公益類社會組織資金支持的主要政策手段,運用稅收中減免優(yōu)惠政策,對社會組織發(fā)育發(fā)展進行調節(jié)與扶持,是世界各國采取的主要扶持手段。同時,社會組織免稅資格認定中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內也已形成雛形和實施,但是,受財稅體制等因素限制,對社會組織實行稅費減免優(yōu)惠,涉及范圍不廣,就安徽省而言,目前,全省僅有30家社會組織享受稅費減免優(yōu)惠資格,它只占全省組織總數0.2%。所以,社會組織稅費減免優(yōu)惠要從健全稅費減免優(yōu)惠制度著手,找到問題的根源,進行改進。此外,對尚未進行社會組織免稅資質認證工作的區(qū)域,要督促盡快做好這項工作,詳細建立公益援贈稅前扣免流程,確保社會組織對社會資金的成功吸收。(三)創(chuàng)新參與方式合作協同等。進一步加強政社互動和社社協同,社區(qū)組織煥發(fā)出新生機;完善服務機制,提高服務水平。通暢信息溝通,把握社區(qū)多元需求;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創(chuàng)造良好的組織發(fā)展環(huán)境。加強制度建設,保障公民有序參與等措施來促進城市社會組織參與社區(qū)公共治理。孵化與引進相結合等,拓展社區(qū)服務領域;加強對社區(qū)居民需求的研究,為其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社區(qū)為政府治理之根本,更是國家整體管理之本,讓社來參與治理,才能從根源上化解參與性不足這一弊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以“服務”的方式。從理論上看,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多元化、需求多樣化以及政府職能轉變都要求實現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規(guī)范社會組織的管理,推動社會組織的自身建設和健康發(fā)展,要充分發(fā)揮政府職能?,F代社會中,公共服務的供給是其基本職能之一,以及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然后供社會享用的行為,就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通過與政府部門合作,開展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促進社會組織發(fā)展。如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中心、職業(yè)培訓機構等都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和服務性,它們與政府機關、企事業(yè)單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處理糾紛時也需要借助這些專業(yè)社會組織提供的信息資源。在原有社會組織下,相當數量屬于專業(yè)性社會組織。因此,要把專業(yè)社會組織作為一種重要力量來培育和發(fā)展。面對搜突發(fā)事件時,這些專業(yè)社會組織若能利用專業(yè)化優(yōu)勢,提出專業(yè)性建議,常??梢云鸬浇鉀Q矛質問題。要充分發(fā)揮第三方社會組織在政府與市場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第三方社會組織能夠逐漸介入到治理中來,由專業(yè)性社會組織自行行使宵理,以解決經社會組織自律后所解決的問題。政府應該加強對社會組織的引導和扶持,為其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推進社會組織治理服務創(chuàng)新等,使社會組織橋梁紐帶作用更加強化。在推動社會組織自我運作中不斷提升,進一步強化社會責任,彰顯社會價值。參考文獻:Hawley.A.HumanEcology:ATheoryofCommunityStructure,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6:74.Perri6,DianaLeat,KimberlySeltzer,GerryStoker:TowardsHolisticGovernance:TheNewReformAgenda[M],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2002.PatrickDunleavy.NewPublicManagementisDead——LonglivetheDigitalEraGovernance[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06(3):467-494.DonnaHardina.TheUseofDialogueinCommunityOrganizationPractice:UsingTheory,Values,andSkillstoGuideGroupDecision—Making[J].JournalofCommunityPractice.2014,(3):365-384.GALSTERG,LEVYDK,SAWYERN.Theimpactofcommunitydevelopmentcorporationsonurbanneighborhoods[R].WashingtonDC:TheUrbanInstitute,2005:6-13.STOECKERR.TheCDCModelofurbanredevelopment:acritique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