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講文言文翻譯(原卷版)_第1頁
第04講文言文翻譯(原卷版)_第2頁
第04講文言文翻譯(原卷版)_第3頁
第04講文言文翻譯(原卷版)_第4頁
第04講文言文翻譯(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04講文言文翻譯

目錄

文言句式主要包含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和固定句式等。文言句式在文言文閱讀中不單

獨命題,多在文言翻譯中考查。因為其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語法形式,如柒不能熟練掌握,會成為文言文閱讀的

障礙,直接的影響是譯錯句子,甚至會造成曲解文意,影響其他題目作答,本節(jié)重點講解不單獨命題的文言句

式的特點與翻譯,以及翻譯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命題預測

高考文言文還完是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范疇,非常符合“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特點。高考文言文長

得怎么樣?閱讀材料的字數(shù)一般在65。字左右,所選文本故事內(nèi)容相對集中,語言樸實,多是比較淺顯易

懂的文言文。筆者預計2024年高考仍然會從“二卜四史”中選用文言文閱讀材料。傳記人物特點。人物多

為忠直、愛民的官吏,驍勇善戰(zhàn)、戰(zhàn)功卓著的名將能士。比如2016年高考選用的人物中,曾公亮通曉典章

制度,為民興利除弊,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等;陳登云不畏權貴、彈劾貴妃之父,敢于直言,檢舉多

名重臣,關心百姓、奏請救助災區(qū)等;傅瑋參與編纂文獻。勸諫講究策略,為官清正廉潔等。來護兒在瀛

州刺史任上推行善政,深得百姓愛戴,且重視許諾,廉于財利,不修治產(chǎn)業(yè),行軍用兵,也頗有謀略,善

于安撫士兵,賞罰處置嚴明……

2.命題形式

三道選擇題加兩道主觀題。一般選擇題為3分,主觀題中翻譯題為8分,簡答題為3分,共計20分。

在目前有些??荚囶}中將選擇題的第一道斷句題設為了主觀斷句,也是通過選擇來處理的。

3.選材特點

受篇幅限制,直接選用原作或?qū)υ鲃h改,有時也選取經(jīng)典設為作品片段。字數(shù)?般為600-800字左右,題

材內(nèi)容側重人物傳記,一般選自于24史。

教材回m

《庖丁解?!?/p>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躅,若然向然,奏刀器然,莫不中音,合于

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譯文:

文惠君日:“善哉!技蓋至此乎?”

譯文: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

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譯文:

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窺,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紫之未嘗,而況大輒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丁硼。

譯文:

彼節(jié)者有間,血刀刃者無厚。以無厚人有間,恢恢乎其十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血刀刃若新發(fā)力硼。

譯文:

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

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譯文:

文惠君日:“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p>

譯文:

考點解讀

考點一實詞與虛詞

并列式:

兩個挨著的字詞性一致,意思相同或相反

森林語言道路人民長短大小數(shù)量

定詞性:根據(jù)句子成分分析確定詞義,找主干一一主謂賓/(主)謂賓/主謂(賓

1.不要試圖組成常用詞確定詞性,如“共克時艱"如果把‘'艱"翻譯成艱難就錯了。共克是共同克服,后

面接的“時艱”必然是名詞性短語。時,在這應該做“艱”的定語。所以“艱”在這應該是名詞,翻譯成

困境。

2.利用課內(nèi)近似句式判斷

比如《離騷》中的“哀民生之多艱”,和《赤壁賦》中的“羨長江之無窮

艱難的艱可能會被下意識的組詞為艱難,但需要驗證。

因為艱也有可能被名詞化,當做“艱苦的處境”。

那么到底哪?個才正確呢?需要參考課內(nèi)近似的句式。

如果課內(nèi)知識能做到最基本的掌蜃,就知道長江之無窮的無窮是形容詞,因為之在這里做定語后置的

標志,所以可以驗證多間,應該是形容詞一一非常艱難。

3.并列式定詞性

如果發(fā)現(xiàn)它與旁邊或同結構中同位置的字意思相同或相反,詞性必相同

修短隨化一一“修”,長,與旁邊字“短”正好為反義詞,所以可以依據(jù)并列式的定義判斷其為并列式,那

么它的詞性應該和短一致,為形容詞。

猜詞義:猜詞法用在哪兒?你看上去不會的詞,容易出幺蛾子的詞,全是猜詞的目標和范圍。

并列式猜詞法

以不能附會尚通顯者

組詞法

最簡單最直接的一種方法,即組成一個與它詞性相同的現(xiàn)代漢語兩字詞

比如最簡單的,看到蘭,確定名詞,組詞蘭花

看到棟,確定名詞,確定古今異義,組詞房屋的柱子【文言三百實詞

猜到一個詞的準確詞性,不一定只能應用一種方法,可能多種方法并用才能得出答案。

重點字判斷依據(jù)

古今異義字必興分

課內(nèi)出現(xiàn)字必采分

重點虛詞必采分

例題

L又減價集常平米,多作饌粥藥劑,遣使挾醫(y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

餓:定詞性,“作”后,與粥,藥劑并所以應該為名詞。

利用偏旁部首猜詞法可以看?出應該是食物。

如果稍微有些背景知識聯(lián)想到新疆的鑲并組詞為鑲餅,更好;如不能,寫“干糧”一樣采分。

挾:定詞性,因為后面的詞,醫(yī)為醫(yī)生(因為后面搭配了治病,已有動詞,所以醫(yī)不能再為動詞),所

以應該是動詞。

可聯(lián)想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印證自己的判斷。

利用偏旁部首猜詞法可以知道它一定是一個手部動作。

再利用組詞法可以組出同詞性的動詞,挾持。血挾持多少帶有貶義色彩,而文中的挾并沒有貶義色彩,

因此我們把它去貶義化,稱為帶著,領著。

最后一個詞,眾。眾最容易聯(lián)想到的是一個名詞,但看他前面的甚應翻譯成非常。非常是副詞,不可

搭配名詞,如感到抽象,舉幾個例子,非常人類,非常北方,這種說法放到文學性語言里是可以的,但在

本質(zhì)上它是病句。

而#常美麗,北常漂亮,北??蓯海褪呛侠淼?,所以可以判定這里的重應該是名詞活用作形容詞。

根據(jù)偏旁部首猜詞法發(fā)現(xiàn)重是由三個人構成的,所以意為人多。那么此處的眾就是多的意思。

2.世之立功名、尚通顯者,日譏善文士無毛發(fā)之用。子相獨不然。

通顯:首先確定詞性,根據(jù)句子成分分析,“尚”可以知道叫做推崇,崇尚,是動詞,然后我們可以組

詞,中國古典傳統(tǒng)價值觀中有一句,崇文尚武。文和武應該都是名詞:但如果用通和顯分別組詞的話,好

像很難組出名詞的概念。

這是一個明顯的并列式,所以我書可以用并列式的特征判定出來,通和顯,不管是什么詞性,至少是

一個含義。

這時我們就會想到崇尚,還可以搭配形容詞,比如崇尚美麗,崇尚時尚。這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通和顯兩個

詞,通可以組成形容詞,通達:顯可以組出形容詞,顯出

如果無法組出如此準確的形容詞,可以根據(jù)詞義的感覺體會,通,接近于走到哪都吃得開;顯,接近

于揚名立萬,可以到處顯擺。所以根據(jù)意義翻譯為“成名成功”也可以。

毛發(fā)之用:不用懷疑,就是有個毛用。換言之,一點用都沒有。

3.余與李攀龍于鱗燕中游也……夫以于鱗之材,然不敢盡斥矩鍍②而創(chuàng)其好,即何論世貞(人名)哉?

省略號之前的是這個翻譯句子的前文,從這里可以確定,于麟是一個人。

翻譯給出了,距鍍指的是規(guī)矩

創(chuàng),根據(jù)后面的“其好”可以判斷出來“其好”是名詞性賓語,所以創(chuàng)應該是動詞。那么創(chuàng)應該組詞

為創(chuàng)造還是創(chuàng)傷呢?這兩個動詞含義,一個褒義,一個貶義。我們需要看一下前文的信息

前文給出了一個動詞,不敢:還有一個帶注釋的名詞,規(guī)矩。我門可以先猜測一下“盡斥”的詞義。

這時你只需要想想現(xiàn)代漢語中“不敢”后面可以搭配哪些詞

不敢吃,不敢看,不敢玩一一不管后面只可以搭配動詞,所以“盡斥”也是動詞。既然如此,我們知道盡

應該有兩種含義,一種是盡頭,另一種是盡情。

它處于?個動詞詞組里面,所以只能當盡情講。

斥,直接找一?個和“規(guī)矩”搭配的動詞就好。所以然不敢盡斥矩度,就是卻不敢盡情的使用規(guī)矩。那

么規(guī)矩是創(chuàng)造性的,還是對不愿受約束的天才有損傷性的呢?可以判定應該是規(guī)矩會限制天

才的發(fā)展,所以創(chuàng)在這當創(chuàng)傷講。

最后一句話帶人名,直接可以翻譯為一一更何況是世貞呢?

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這句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個“其”,這個“其”不用懷疑,句首:它無非是當代詞或者是發(fā)語詞。如

果當發(fā)語詞的話,三句話都會缺主語,所以說在這里應該是都做代詞。

氣,語,志意,應該都可以沒什么懸念地判斷為名詞。

志意在這里,也相對容易可以知道是抽象的精神層面的名詞,根據(jù)組詞法或者是利用并列式都可以得

出,大概的翻譯是意志。

蓋,放在句首,只有一種翻譯就是判斷句的標志,翻譯成“這大概就是……

這里唯一的難點是“侈二但是由于這個詞#常不常見,而且在現(xiàn)代漢語語義里面只可以與奢侈組詞,

所以難度反而弱化了,它就是約等于奢侈的意思。

進而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概是得到山水之助,非?!吧莩蕖绷耍@種超譯方式并不準確,所以需要把奢侈

這個略帶貶義含義的詞去貶義化,引申為“多”

縣有輕囚數(shù)十人,會春暮時雨,臨(人名)白令請出之,令不許。

縣,名詞,本應是地方級行政單;立。但是根據(jù)后面的語義“囚”可以判斷出他在這里不僅僅是一個行

政單位。我們可以利用組詞法組出一個詞叫做縣衙。

會,【硬知識】遇到,適逢,正趕上。

白,先判斷詞性。臨是個人名,后面的“令”需要猜測

這時可以往后看?,發(fā)現(xiàn)下i個小分句叫做,令不許。不許這個詞我們都知道叫做不允許,不同意。那

么我們利用現(xiàn)代漢語組詞法會發(fā)現(xiàn),不許前面搭配的詞往往有這幾種:媽媽不許,老師不許,對象不許。

所以可以判定令在這里應該是一個表人物的名詞,再次通過組詞法可以確定一一縣令。

到這為止我們就應該可以判定“白”,肯定是個動詞。進而組詞有一個詞性和白同為動詞的現(xiàn)代漢語詞

匯叫表白,表白其實最原始語義就是“告訴”。所以可以判定,白,應該翻譯成告訴。

請,【硬知識】兩種翻譯形式,第1種是請求,第2種是請允許我。

第2種的被考概率大得多,但是在這里,因為唐臨要求釋放的是囚犯,所以不涉及,請允許我的語義

應該直接翻譯為請求。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為,唐臨稟告縣令,請求釋放這些囚犯。

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這里的短,一看就是一個重點字°

首先確定詞性,賈生肯定是一個人,我們甚至都可以準確的把他確定為賈誼。乃,于是就。

所以可以判定:''(方"的人)于是就xx賈生說”……此時中間的短必為動詞。

沒有明顯的并列式或者偏旁部首,所以我們最常用的方法還得是組詞法。

有一個很貼近他的,很有口語色彩的詞叫做“揭短”。我們可以把這個詞匯去口語化,就變成了談論xx

的短處,甚至更文雅一點,你可以寫作“非議”XX。

專欲擅權的擅,不要一看到它像是“擅長”的意思,就直接把擅長擺在上面,還是要理性的先分析詞

性。因為權組詞成權力,在這肯定是一個名詞,所以擅長的擅肯定是動詞,且絕對不能翻譯為擅長,因為

擅長權力搭配不當。

這時我們可以利用偏旁部首猜詞法,發(fā)現(xiàn)擅長的擅是握手旁,所以搭配權力應該可以答出,舞弄、擺

弄。

紛亂,看到這個詞別一激動就直接把紛亂抄上去,還是要先分析詞性的,因為后面的“諸事”肯定指

的是各類事情,所以必須是名詞。

而前面的主語始終沒有變過,都是洛陽之人,換言之,代指賈誼。所以我們可以把離他有點遠的主語

跟著個小分句界接到一起,就是洛陽的人紛亂各類事情,據(jù)此可以判定紛亂,應該是動詞。

既然紛和亂同時承擔一個動詞的涪義,所以可以判定它為并列式。分雖然不好判斷,但亂可以用組詞

法很好地判定為同詞性動詞一一攪亂C

那么紛亂,在此直接翻譯為攪亂就可以了。

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茍,【硬知識】在這里翻譯成“如果”。茍這個詞在高考中只有兩個主要翻譯,一種叫如果一種叫茍旦

而翻譯成,如果的幾率比茍且要大得多。如果知道這兩個語義的話,只需要根據(jù)句意做判斷就行了,因為

不能說圣人茍且可以強國,這樣語境就變成了略含貶義,沒有上下文支撐,這個句子是含有貶義色彩的。

法,依舊來判斷詞性。不是?個否定詞,否定詞后面只能接動詞或者形容詞,如果法當形容詞的話,

這個句子成分是不完整的。不可以,不愿意,不能,這些詞都屬于否定詞后接動詞的形式,所以我們只能

判定“法”為動詞。

組詞法如果順利的話可以組出“效法”。如果不順利的話,可以依據(jù)后文的“其故”判斷一一故,這個

詞有兩種翻譯,一種是原因,一種是“之前的事”。

所以不法其故,分類討論,可能會有“不追究它的原因”和“不效仿之前的做法”兩種,我們先擱置

繼續(xù)往后看。

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句子本質(zhì)上是一個對偶句,后面還有一句“不循其禮”跟“不法其故”處于相同句式的

相同位置。所以說他們的意思應該是接近的。不循其禮,相對好翻,就是不遵循禮法。

那么我們研究之前的兩種翻譯,一種是。不追究原因,一種是不效仿前法。這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原因,似

乎沒有前文支撐,誰的原因,什么的原因,怎樣的原因?如果不說明句意就不完整。

所以我們只能選擇不法,其故翻譯為不效仿前法。

考點二文言文翻譯方法指導

】.翻譯文言文句子

文言文的翻譯規(guī)律

翻譯古文,主要有兩個要求:正確、通順(即:信、達、雅)。正確是指內(nèi)容而言,要如實表達本意,

不曲解、不缺漏、不濫增;通順,是指表達而言,要使譯文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具體翻譯古文時,

我們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掌握六種操作方法。

原則之■: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文章的詞、句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的。翻譯古詞、句,必須了解它們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然后才

能正確翻譯。譯古文先應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緊扣“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要求作詳譯。

原則之二:直譯為主,意譯為輔C

直譯,是依據(jù)原文的詞語、句子,逐一翻譯,還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語氣等。在翻譯時,某些詞句

直譯以后語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譯來輔助。意譯靈活性大,譯者可在理解原文實際含

義后,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使較深的詞句譯得通俗明白,但僅譯大意,不及直譯平密,

翻譯手段

錄: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義抄錄。此外,占今詞義一致,

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釋: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行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語。對通假字、

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lián)系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理:調(diào)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shù)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xiàn)代漢語是一致,但有些不符合現(xiàn)代

語習慣,應將其語序調(diào)整后再譯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nèi)容,使譯文通順、明確。

冊的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

縮:文言文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

2.文言文什么叫做直譯

直譯就是直接解釋每個字詞的意思,不改變字詞的順序以及意思!

意譯就是把字詞的意思都理解到;立了,加上通俗易懂的詞語改變語句順序,然后翻譯出來,使人更加

理解,明白。

例子:

文言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p>

直譯:我本是平民,親自耕地在南陽郡,偷偷的保全性命于亂世,不求知道獲

得富貴在諸侯!

意譯:我本是平民,在南陽郡親自耕地務農(nóng)生活,只求在亂世偷偷的保全性命,

不希求諸侯知道有我這個人的存在而獲得顯貴!

一般中考高考要直譯。

3.文言文中如何翻譯句子

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靶拧笔侵缸g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

實地、恰當?shù)剡\用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斑_”是指譯文耍通順楊達,就是耍使譯文符合現(xiàn)代漢詔的

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把拧本褪侵缸g文要優(yōu)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

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

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

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

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是一種綜合性練習,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生

的書面表達能力。

義含義翻譯要求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盡量保持原義的語言風格。義言文翻譯的步驟,

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shù),切忌i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

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譯完全文后,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

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jù)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

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君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

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骨方

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diào)、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一一沛公的侍衛(wèi)樊噲。

“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

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

換成“你”。

“調(diào)”就是調(diào)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

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diào)整語序,以便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

風平浪靜”。

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最近兩年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察由選擇正誤改為筆譯。這就增加了答題難度,而且所出試題均出于

課外,仿佛無跡可求,無從下手。其實,還是可以講究一點技巧,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奏一曲美妙的“文

言文翻譯四重奏”:

1.翻譯要注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xiàn)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

略介詞、省略賓語等。在大家做翻譯題時,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了?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易句意

不清、不通。

2.翻譯要注意調(diào)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xiàn),有主謂后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賓語

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diào)整好語序,才能便于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的感覺。

3.翻譯要注意活用現(xiàn)象。義言義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

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

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lián)系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

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一個關鍵詞。對于它,我們要聯(lián)系語境去理解、參悟。

綜上所述,文言文翻譯,只要平時努力,并注意以上四點,加以靈活掌握,要翻譯正確是不難的。

4.文言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什么意思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理解并翻譯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語文高考大綱明確規(guī)定的一個重要考點。所謂“理解”,就是準

確把握詞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確意義:而“翻譯”則是將所供的文言句子按照直譯的方式翻譯為規(guī)范的現(xiàn)代

漢語,所謂“直譯”就是指將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譯文中得到具體的對應和落實,只有在難以直譯或者直

譯不能準確表達原文意思的時候,才依據(jù)原文意義進行意譯。

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義,是將文言文句子準確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的重:要前提。眾所周知,文章是由段落

構成的,段落是由句群構成的,句群是由句子構成的,而句子則是由短語和詞語構成的。

我們閱讀一篇文章,是由閱讀句子開始的,甚至可以說是由一個一個的詞語的閱讀開始的,但是,正

如我們理解一段話的意義就必須從理解全文的整體意義入手一樣,要準確理解一個句子的意義,也就必須

從理解該句上下文的段落意義入手。所以說,“宏觀把握”、“語境著手”是準確理解文言文句子意義的

基礎。

當我們由文章整體意義的把握而局部理解了文章中具體句子的意義以后,就可以進行文言句子的翻譯

了。將文言句子翻譯現(xiàn)代漢語,考生必須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具體方法和操作步驟。

第一,“信、達、雅”的翻譯要求:“信”就是準確,即忠實于原文意義,不添、不加、不漏,直譯

為主,意譯為輔,凡是能夠直譯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對照翻譯,能夠具體落實的字詞就盡可能地在譯

文中有所落實,并保持原句的特點:“達”就是通順,沒有語病,符合表達習慣,遇到古今異義、通假字、

文言句式等語言現(xiàn)象而無法直譯時,就可以靈活地或適當?shù)夭捎靡庾g的方法:“雅”就是譯文語句優(yōu)美,

用詞造句比較講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

第二,“留、補、刪、換、調(diào)”的翻譯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號、帝號、國號、人名、地名及

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譯:“補”指增補,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現(xiàn)代漢語

不能省略的成分補上:“刪”指刪除,就是刪除沒有實在意義、也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換”指替換,

即用現(xiàn)代漢語詞匯替換古代漢語詞匯:“調(diào)”,指“調(diào)整”,就是將古代漢語句子中語序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

的句式進行調(diào)整,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第三,由“會義”至I」“操作”的翻譯步驟:“會義”就是通讀全文,領會文章大意,在此基礎上明確

文句寫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

并在翻譯之后檢查文意是否表達清楚,前后是否對應,上下文是否一致、語意是否吻合語境。

一般而言,義言文翻譯到了具體的操作階段,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翻譯策略,使翻譯達到“信、達、雅”

的要求和標準:

第一,關鍵實詞的翻譯策略。

翻譯關鍵實詞,其操作策略一般有三種:①“語法結構分析法”。如翻譯“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

之”(《后漢書?嚴光轉》),其中“乃令以物色反之”是一個祈使句,承前省去主語“帝”,“令”后

省略兼語“人”。

該句的翻譯難點就是“物色”。如果將“物色”理解為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尋求”含義的話,它用在介詞

“以”之后就說不通一一介詞之后只能跟賓語。

由此可見,“物色”應是個名詞。它是什么意思呢?根據(jù)上下文“少有高名,與光武同游學。

及光武即位,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和“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分析,光武帝可能在止人憑著長

相尋找嚴光,所以“物色”作“形體相貌”講最合適。②“句式結構分析法”。

古漢語十分講究對稱,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處于相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詞性相同,意思相同、

相近或相反、相對。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等并列結構較多,這就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方便。

如''據(jù)蠟函之固,擁雍州之地”(賈宜《過秦論》),是個“正對”對偶句,根據(jù)對偶句特點可知,

處于同一位置的“固”與“地”詞性相同,都是名詞,那它們的意思也必然接近,據(jù)此推知,“固”就是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可譯為“堅固的地方”。③“成語聯(lián)想法”。

現(xiàn)代漢語的成語,絕大部分來源于古詩文,因而有很多詞語的文言意義在成語中得到了保留,所以,

在解釋文言實詞時,我們可以聯(lián)系成語來推斷其意義。如2004年高考江蘇卷第15題,要求翻譯“每曲意

事二人,績不少降節(jié)”一句,其關鍵詞“曲道”,就可以在從成語中“曲意逢迎”的意義推斷出“曲意”

一詞的意思,“曲意逢迎”就是“違背自己的本心,千方百計迎合討好別人”,據(jù)此可知“曲意”是“違

心的迎合、奉承”,再聯(lián)系上卜.文可知,這是蔡京為了討好徐績和何執(zhí)中而巴結奉承他們,所以在翻譯時

需補充主語,整句便可譯為“(蔡京)常常違心地奉承二人,徐績并沒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節(jié)”。

第二,關鍵虛詞的翻譯策略。由「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功能是無法分JT的,所以,我們在翻譯虛詞時既

不能離開語境,也不能脫離句式。

在我們掌握了考試大綱中所規(guī)定的15個虛詞的各個義項和它的語法功能的基礎上,要準確地翻譯文言

虛詞,還應掌握一些虛詞的翻譯規(guī)律和技巧。凡是在現(xiàn)代漢語里沒有相應的詞可以代替的文言虛詞,如。

5.怎樣依靠字而意譯古文

意譯翻譯文言語句是考查文言文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近年來高考語文全國卷都把主觀性翻譯題的分

值8分,在整個文言文閱讀中的比重增大了。這就要求考生在平時就要做好翻譯訓練,提高自己的翻譯能

力。使自己的翻譯在準確明白、沒有語病的基礎上:既能體現(xiàn)原文語言特色,又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并

力爭使自己的翻譯做到文筆優(yōu)美生動,富有表現(xiàn)力。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在考試中以直

譯為主,直譯要求原句字字在譯文中有對應。譯文字字在原句中有根據(jù),句式的特色、風格力求和原句一

致。意譯是譯出原句大意。因為有些字詞如專用術語、避諱用語、修辭用語等不能根據(jù)字面意思直接翻譯,

只能根據(jù)原句表達的基本意思進行大意翻譯。

具體說來,義言義的翻譯應學會以下幾種方法:

1.留:即保留。對文言文中的古今通用詞和古時一些專有名詞(人名、地名、物名、國號、帝號、

年號、稱號、謚號、官職、科舉、典章制度、度量單位、學術用語、專業(yè)用語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譯。如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譯為“元豐七年六月丁丑日”即可。當然,要保持原句的語氣和風格。

2.換:即替換。古語中的詞義在流傳過程中意思發(fā)生了變化,包括一些古今異義的詞、通假字、偏

義復詞等,就要以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的詞換掉它們。如“涕”譯為“眼淚”,“蚤”譯為“早”、“作息”

譯為“勞動”,“河北”譯為“黃河以北”等。

3.補:文言文是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的,翻譯時要把單音詞補成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慣的雙音詞。文言文中

有很多省略句子,省略的成分,在翻譯時要把它們給補出來。

4.刪:去掉原文中那些沒有實際意思的詞語,如發(fā)語詞、音節(jié)動詞等。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

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可譯為:秦國有并吞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

5.調(diào):對文言文中那些特殊的看序、特別語句進行調(diào)整,如賓語前置,謂語前置,賓語后置,介詞

結構后置等,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習慣。

掌握上述這些翻譯的方法,是做好文言翻譯題的基礎。然而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如果不能清晰地理解

文中一些詞語的用法和詞意,你就是想“留”,想“換”,想“補”,想“刪”,想“調(diào)”,也不知道該

留該換哪些詞語,該補該刪哪些成分,甚至該前置的成分會把它放在句子的后面去。因此,只有理解,才

是文言文翻譯的根本,是文言文翻譯的一把鑰匙。在文言文的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大致理解全文之意,整

體把握句子的意義,而且要把重點放在句子內(nèi)部一些關鍵字詞的理解和翻譯上??梢哉f,高考中的文言翻

譯題,就是要讓考生對那些在古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又容易與現(xiàn)代漢語相混淆的字詞的理解,去把握詞語的引

申與變化,從而認識到我們祖國語言發(fā)展的文化傳承。如“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

左右爭之,以為不可?!保ā妒酚?滑稽列傳》)其中的關鍵詞語是“病”、“肥”、“喪”、“棺槨”。

這里的“病”是詞類活用。是名詞動用,意為患病,生病。而“肥”是形容詞做名詞了,是一種病的名稱

即肥胖癥?!皢省币彩敲~動用,且是為動用法,意為“為……治喪”?!肮讟 比匀皇敲~做動詞用。

意思是“用士大夫這?級別才能用的電槨來葬這匹馬?!币簿褪钦f只要這幾個詞你能理解,其它的詞意就

不難翻譯了。

由此可見,要想真正地理解文言文中某些句子中的關鍵詞語,我們還真得緊扣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的文言

知識,對于語文教材要做到既能鉆進去,又要跳出來?!般@進去”是要牢牢掌握這些知識;“跳出來”是

要能夠舉一反三。教材中為我們概括的文言知識無外乎“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一些“固定結構”

等等。這些都是各類語文考試出題的重要方面,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些知識的基本規(guī)律,就能夠觸類旁道。

比如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都是有規(guī)可循的,如果是疑問代詞做賓語的時候,賓語是要前置的。否定代

詞做賓語時,這個賓語往往也是前置的,翻譯的時候,就要把它給顛倒過來。只要我們在學習中善于總結,

掌握規(guī)律,就能夠通過理解去解決它,用理解這把鑰匙打開文言翻譯之門也就容易多了。

6.那些需要意譯的句子

提到文言文翻譯,我們都對一句話耳熟能詳,那就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是嚴格按照原義字句逐一譯出,盡力保留原義用詞造句的特點。這種方法大家比較熟悉。意輝是

按原文表達的大意來翻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這種方式向來不被提倡在考試中使用。

那么,到底什么時候可以意譯而不用直譯呢?讀寫菌為大家整理了以下情況。

01比喻修辭要意譯

例1: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籥,卻匈奴七百余里。(《過秦論》)

句中的“藩籬”,原意為籬笆墻,但直接翻譯過來就成笑話了,這里必須譯為“邊防”之類,也就是

把比喻的本體說清楚。

02借代修辭要意譯

例2: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縉紳”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靛時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來作指畫及記事之用。也叫

“手板”)插在腰帶里,所以稱做官的人為“縉紳”。所以用“縉紳”代指官員。這里如果直接譯作“腰帶”,

就太有內(nèi)味了。

03委婉說法可意譯

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顧忌,或由于謙恭,或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達的意思,拐著彎

說出來,即所謂委婉的說法。

例3: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彎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一日山陵崩,長安

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山陵崩”,古代用來比喻國王或王后死,是一種委婉的說法。

例4:“權起更衣”(《赤壁之戰(zhàn)》)

“更衣”不能譯成“換衣服”,應譯成上廁所。

04互文排比要靈活

有些句子,作者為了增強語勢,故意用了互文、排比等手法,如果直譯會顯得太呆板。

例8:(秦)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

現(xiàn)代漢語中很難找到四種不同的說法來譯“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個

短語,可以凝縮為:“秦有并吞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p>

05使用典故要注意

古人寫文章,常用典故。翻譯的時候既要盡量保留典故本身,還要說出其內(nèi)涵。

例5;元嘉草草,封狼居置,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譯:元嘉年間,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yè),草率出兵,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福年間,“封狼居胥”是一個典故,漢武帝時,大將霍去病大敗匈奴,追至

狼居胥山,封山而還。翻譯時要懂得典故,譯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譯為“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yè)”。

06專用名詞看習慣

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謚號、廟號、年號、書名等可不譯,但是各個領域中有一些的習慣用語,

翻譯時應該注意。

例6:衡F車,治威嚴.整法度(《張衡傳》)

其中“下車”不能譯為“下了車子”,而是指官吏初到任。

例7: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張衡傳》)

其中“視事”不能譯為“視查事情”,而是指到任工作?!捌蚝」堋眲t是請求退休的意思。

考點三文言句式

五種重要的文言句式特征

01判斷句

判斷句的七種類型

文言文里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而是直接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表示判斷,并往往借助于一

些助詞、副詞來表示或加強判斷的語氣。主要格式(詳見課件表格歸納)

【方法導航】

準確辨析并翻譯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不同,一般不用判斷動詞“是”,而是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直

接對主語作出判斷。

1.辨析時,要注意把握其如下特征。

(1)名詞性成分作謂語。謂語是名詞性成分,這是判斷句的主要特征,也是一個句子成為判斷句必不可少的條

件。

⑵有“……者,……也”“……者””……也””……者也”等結構形式的外在語言標志。如《泗門宴》中的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等。

(3)用判斷動詞“為”“乃”等表示判斷。如《鴻門宴》中的“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陳涉世家》

中的“當立者乃公子扶蘇”等。

2.判斷句翻譯時,一般要譯成“是”或“不是”句。當用副詞加強判斷時,翻譯中應把副詞的基本義譯出,并

補上判斷詞“是”,如“必”“亦”“即”“誠”“皆”“則”“素”“刀”可以依次譯成“一定是”“也是”

“便是”“確實是”“都是”“就是”“本來是"“就是

【即學即練】

翻譯下面的語句,體會判斷句的特點。

(1)理,非吾業(yè)也。(《種樹郭橐駝傳》)

(2)死生亦大矣。(《蘭亭集序》)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4)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赤壁賦》)

(5)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登泰山記》)

02被動句

【知識梳理】

被動句的五種類型

“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

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方法導航】

準確辨析并翻譯被動句

1.被動句的辨析角度主要有以下三個。

(1)從標志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動句的要求。帶有標志詞的被動句主要有“'于'字句"“‘見'字句”",為‘

字句"“‘被‘字句"四大類(見前表),所以當句子中出現(xiàn)了這些標志詞時,就可以考慮這個句子是不是被動

句。

(2)從語法入手,看主語是不是受事者。因為有些被動句沒有標志詞,但含有被動的意思,所以單憑標志詞判

斷是不行的,還需要考慮一下主語是不是謂語的受事者。如《勸學》中有“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金石”

是“鏤”的支配對象,并旦“金石”是受事者,所以此句應為被動句。

(3)巧借“添”“變”二法。①在動詞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變句子基本意義的,是被動句;②主謂結構的

句子能夠變成動賓主動句的,是被動句。如“函谷舉”,可以將其變?yōu)椤芭e函谷”。

2.被動句的翻譯必須加上“被”字。

【即學即練】

翻譯下面的語句,體會被動句的特點。

(1)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2)方正之不容也。(《屈原列傳》)

(3)律知武終不可脅。(《蘇武傳》)

(4)大臣11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蘇武傳》)

(5)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03省略句

【知識梳理】

省略句的五種類型

文言文語句中根據(jù)習慣,省略某詞或某種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方法導航】

準確辨析并翻譯省略句

在占代漢語中,省略是較為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語、賓語、介詞。此外,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

還有省略謂語。

1.識別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1)“瞻前顧后”,明確省略內(nèi)容。所謂“陷前顧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時要注意該句前后的語境,因為省略

可能會承前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說》中“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黑質(zhì)而白章”就屬于承前

省略了主語,補充出來即為“(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

(2)借助語法成分分析,判斷有無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謂語動詞后面直接帶/賓語,尤其是處所性賓語,

這里需要考慮賓語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詞。如“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中,“軍”為動詞,而“函陵”“氾南”

均為處所名詞,所以可判斷前面省略了介詞“于

2.省略句翻譯時,必須用“補”的方法補出省略的成分,確保句意通順。

【即學即練】

翻譯下面的省略句,注意補出省略的內(nèi)容V

(1)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2)但見悲鳥號古木。(《蜀道難》)

(3)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項脊軒志》)

(4)余始循以入°(《登泰山記》)

(5)??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

04倒裝句

【知識梳理】

倒裝句的四種類型

倒裝句有下而幾種情況: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和主渭倒裝。倒裝句是與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

規(guī)則相比較而言的,因此首先要知道現(xiàn)代漢語的標準句的語句結構,再看文言文的句式特點。(詳見課件)

亍心法£一()壬",?miajIHi/f?<512i/f)於i"

用句女力松,_____?

【方法導航】

準確辨析并翻譯倒裝句

倒裝句翻譯時,必須用“調(diào)”的方法將語序調(diào)整到位。如:介詞結構后置,譯時要將介詞結構調(diào)到動詞前;

定語后置和賓語前置,譯時要將定語和賓語恢復原位。

【即學即練】

翻譯下面的倒裝句,指明倒裝的類型。

(1)為降虜于蠻夷。(《蘇武傳》)

(2)請其矢,盛以錦囊。(《五代史伶官傳序》)

(3)客何為者?(《鴻門宴》)

(4)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5)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五代史伶官傳序》)

05固定句式

【知識梳理】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結構,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結合在一起,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約定俗成,經(jīng)久不

變的句法格式。熟練掌握這些句式,對快速、準確地翻譯文言文非常有幫助。

【方法導航】

準確辨析并翻譯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語法現(xiàn)象。固定句式一般搭配是固定的,并且翻譯也是固定的。在識別和翻

譯時要從其特征入手,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牢記搭配

要注意將固定句式的固定搭配掌握牢固,不要隨意搭配或張冠李戴,如“死法孰與死敵”中的“孰與”,

是一個固定句式,可以翻譯成“與……比,哪一個更……這種固定句式即使在別的語境中出現(xiàn),也仍然要

翻譯成這種形式。

2.靈活套用

雖為固定句式,有些在形式上也可能會靈活變通,但在實際翻譯的時候其意思是一樣的。如“今奈何忽

為此舉”中的“奈何"和''虞兮虞兮奈若何”中的“奈……何”意思是一樣的,可翻譯成“為什么(為何)……”

“把……怎么樣”,所以,對固定句式還要注意靈活套用。

3.異中求同

有些固定句式從外在語言形式上來看雖有不同,但是翻譯時其意思是一樣的,如“也……耶”“出……乎”

“獨……哉”都可以翻譯成“難道……嗎”。因此,要注意歸納相同點,區(qū)別不同點,準確辨識。

【即學即練】

翻譯下面的語句,注意固定句式的翻譯。

(1)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十二章》)

(2)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十二章》)

(3)小子何莫學夫《詩》?(《〈論語》十二章》)

(4)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陳情表》)

(5)則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文言文翻譯七個失分點

1.誤譯文言實詞

失誤原因:一是對文言實詞的活用掌握不牢。二是對上下文各方的利益關系沒有準確把握,缺乏根據(jù)語境

解釋詞語的能力。

2.誤譯文言虛詞

失誤原因:?是對文言虛詞的用法掌握不牢。二是缺乏根據(jù)語境辨析虛詞用法與意義的能力。

如:“但坐觀羅敷”中的“但”是起強調(diào)作用的副詞,應譯為“只是”,不表示轉折關系。

3.占今意義不對應

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計”中“計”即計策,為對付某人或某種情況而預先安排的方法、策略,而不能譯

為“政策”。因此要注意古今意義不對應,誤用現(xiàn)代詞語的現(xiàn)象。

4.語言不合規(guī)范

譯文的不規(guī)范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①文。夾雜;②風格不一致。整體上看是嚴肅的書面語,而有的地方卻用

口頭用語。

5.不辨感情色彩

如“游手之徒”,有明顯的貶義,應譯為“游手好閑的人”,不能澤為中性的“無業(yè)人員”。

6.誤譯原句語氣

結合語境,把握住原文語氣,方能保持原意的原汁原味。不能把反問句翻譯為陳述語氣。

7.不懂文化常識

如對“踞”的翻譯。古人席地而坐,而兩膝著地,腳背朝下,臂部坐在腳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

直,這就叫"跟"。故不能譯為“站起來”。

真題閘析

(2023年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襄子④用于晉陽中,出國,賞有功者五人,高林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林無大功,今為賞首,

何也?”黑子日:‘?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事侮之人者,唯財?子不失君臣之禮,是

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褒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賞矣。

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發(fā)子

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林僅

不驕侮,而褒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日:仲尼不知善賞。

(節(jié)選自《打非于-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附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

遏奸個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弊由淙眨骸敖袷廊擞醒愿哒弑匾詷O天

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jīng)以自輔,援圣以白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

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弊域蛉眨骸澳苏呲w、韓共并知氏,

趙褒子之行賞,先加斗牛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

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

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光行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作意。

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

測淵,噪大道而不悟,信呼修,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節(jié)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①褒子:趙囊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二晉陽之戰(zhàn),知氏

(荀瑤)聯(lián)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lián)合韓、魏滅殺。②子細:即孔附,孔子八世孫。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

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韓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

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

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

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jù)的胡說妄言,與現(xiàn)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項是(〉

A.主上設置有關法令,令行禁止,帝臣不敢越職侵權,也沒有了奸詐之心,他們履職行事,有了功勞就能

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

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不一定就不對,孔了?也不一定

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

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

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C

D.子船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能,進而懷疑圣人,子附對此深感失

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

(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14.子船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jù)是什么?

(2023年新高考2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凡戰(zhàn),若我眾敵寡,不可戰(zhàn)于險阻之間,須要十為寬廣之地。聞鼓則進,即今即山,無有不勝。法日:

“用眾進止。''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湘水,與晉將謝玄相非。玄使謂苻堅日:“君遠涉吾境,而

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zhàn)。請君少卻.令將士御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限院

水,笑全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眻栽唬骸暗珔s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shù)十萬向水,逼而殺之?!叭?/p>

亦以為然。遂麾兵卻,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泗水。玄、琰進兵大戰(zhàn)

泗水南,堅眾大潰。

(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

材料二:

太宗日:“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誠日⑺:“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