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百色市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試卷(含答案)_第1頁
廣西百色市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試卷(含答案)_第2頁
廣西百色市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試卷(含答案)_第3頁
廣西百色市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試卷(含答案)_第4頁
廣西百色市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西百色市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試卷姓名: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題號一二總分評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3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1.距今6000多年前,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fā)現(xiàn)一座墓葬中由蚌殼堆出的龍的形象;距今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和長江中下游凌家灘文化中都出土了身體呈C型的玉龍。材料可以用來說明()A.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特征 B.階級分化日益明顯C.國家統(tǒng)一趨勢不斷加強 D.華夏認同觀念形成2.春秋晚期,儒家孔子主張“克己復禮”,恢復西周禮樂制度,道家老子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二者的上述主張旨在()A.創(chuàng)立學術派別 B.恢復天子權威C.重建社會秩序 D.反映民眾心聲3.圖1分別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和秦朝的長城分布圖。圖中所示長城分布范圍的變化體現(xiàn)出()A.國家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 B.各地區(qū)之間的交流頻繁C.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蕩 D.秦朝尊奉法家嚴刑峻法4.下表為漢高祖到武帝初期地方高級官僚出自軍功集團所占比例表(單位:%)。由此可知,在此期間()高祖時期呂后、惠帝時期文帝時期景帝時期武帝初期王國相10086291817郡太守88604006A.地方叛亂日益減少 B.社會階層流動性降低C.崇文抑武成為國策 D.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5.史學家蘇秉琦先生認為,西晉末年內遷的少數(shù)民族雖然造成了戰(zhàn)亂,但也以游牧民族的“充滿活力的氣質與氣魄”,“為中華民族注入新的活力與生命”。他意在強調當時()A.少數(shù)民族相比漢族更具活力 B.中華民族在沖突、交融中進步C.游牧文明較農耕文明占優(yōu)勢 D.少數(shù)民族內遷加速了西晉滅亡6.在唐朝的繪畫作品中,常見女性與男性一樣素面騎馬、出游的場景。圖2描繪的是虢國夫人與秦國夫人騎馬游春的場面,在隊伍最前面的是一位身著男裝、手挽韁繩的女官。該作品反映了唐朝()A.儒家思想的社會影響 B.男女平等的社會觀念C.自信開放的社會風氣 D.皇室貴族的奢靡生活7.漢唐時期無地農民往往是地主的私屬,到了宋代,他們通常與地主簽訂租佃契約,契約期滿有退佃遷移的自由,不少農民往往忙時耕作,閑時經商。這表明宋代()A.契約締結程序嚴格 B.市民階層興起C.人身依附關系松弛 D.奴婢制度根除8.明朝萬歷初年,在張居正當國的十年里,中外奏章無不經由內閣票擬,特別是在皇帝怠政的時候,票擬更是百官與皇帝溝通的唯一渠道。據此可知,當時()A.皇權受到制約 B.丞相制度復興C.內閣權勢很大 D.中樞決策異變9.16世紀以后,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率和人口數(shù)量都迅猛增長,大片三角洲山地和沙地得到開發(fā),耕地數(shù)量大幅增長,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A.生產工具出現(xiàn)重大改進 B.高產農作物傳入與種植C.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 D.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10.利瑪竇在中國將近30年,帶來許多先進的科學知識,留下諸如“平面”“曲線”“幾何”“三角形”等中文詞匯。另一方面,他對中國古代文化進行過系統(tǒng)的鉆研,把孔子及儒家學說介紹給歐洲,對啟蒙思想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據此可知()A.文明互鑒推動華夏認同 B.中西文化呈現(xiàn)雙向交流C.國家實力影響文化傳播 D.東西科技差距逐漸縮小11.清康熙后期,采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經緯度測繪技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測繪,繪成《皇輿全覽圖》:乾隆時期繪成更為完整詳細的全國地圖《乾隆內府輿圖》。清朝還進行了三次全國地理總志《大清一統(tǒng)志》的編纂,各級地方政府也有定期編修地方志的任務。這主要反映了()A.清朝政府的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B.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基本奠定C.中央和地方的聯(lián)系進一步加強 D.清代地圖繪測技術水平的提升12.英船“杉達”號隨船醫(yī)生希爾曾在1840年1月的《中國日報》上寫道:“林公(林則馀)又問起各種鴉片來自的地點,他讓我把這些地點寫下來,我當即照辦,當提到土耳其時,他問是否屬于美國,或是美國的一部分。”這折射出當時()A.中國外交走向近代化 B.清廷仍堅持朝貢體制C.國人對世界知之甚少 D.鴉片貿易取得合法性13.有學者指出:“自強運動雖然有其種種缺點,但卻標志著工業(yè)化的開始,并在中國播下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種子,它具有許多深遠的影響。”這表明“自強運動”()A.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B.改變了封建君主專制C.創(chuàng)立了近代的新式海軍 D.維護了國家主權完整14.某學者認為康有為的維新思想是“將自由、平等、民主等價值理念鑲嵌在他所構建的今文經學體系之中,雖顯得雜糅、生硬,但也體現(xiàn)了康有為試圖以今文經學為契機來實現(xiàn)儒學現(xiàn)代化轉換的努力”。該學者旨在強調康有為()A.變法思想具有落后性 B.運用儒家思想宣傳維新變法C.借助皇帝變法不現(xiàn)實 D.變法的目的是復興傳統(tǒng)儒學15.胡適曾說,辛亥之后,沒有什么是神圣不可批判的。三皇五帝、儒教、佛教、家庭、婚姻,沒有一樣能逃過刨根問底式的批判與質疑。其意在強調辛亥革命()A.改變了中國社會性質 B.推動了思想解放C.促進了資本主義發(fā)展 D.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16.圖3可以說明()A.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的表現(xiàn)B.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經濟侵略的加劇C.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具備了產生條件D.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洋務運動開始17.1913年至1919年間,民間改編紅樓新劇共13部,一些從未在紅樓戲曲舞臺上作為主人公出現(xiàn)的奶奶、丫鬟和其他普通女性形象因其作為劇情重心而被大規(guī)模編演,如《晴雯》《金釧兒投井記》《劉姥姥進大觀園》等。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A.《紅樓夢》的藝術水平無法超越B.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C.南京國民政府放松了對文化控制D.婦女廣泛參與社會生產活動18.在世界文化遺產、著名道教圣地武當山的太子坡,這個宛若世外桃源的地方,曾經是紅三軍8師駐扎的根據地。當?shù)匾粋€叫“?!弊终毡诘膲ι希缃褚廊磺宄貙懹校骸凹t軍是工農貧民的軍隊”“實行土地革命”兩幅紅軍標語。這可以用來說明()A.北伐戰(zhàn)爭推動農民革命熱情B.中共建立農村革命根據的探索C.中共注意吸收傳統(tǒng)文化精髓D.中共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探索19.《文匯報》于1938年1月25日在上海創(chuàng)刊,其發(fā)表的第一篇社論是《淞滬之役六周年紀念》,對十九路軍將士英勇抗戰(zhàn)的業(yè)績進行緬懷與贊頌。由此可見,《文匯報》的創(chuàng)刊()A.表明敵后戰(zhàn)場成為了抗日主戰(zhàn)場B.有利于擴大全民族抗戰(zhàn)局面C.反映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D.適應了相持階段抗日的需要20.朝鮮停戰(zhàn)后,蘇聯(lián)政府照會美英法三國政府,提議召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的五大國外長會議。1954年1月,蘇美英法四國外長會議決定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國際會議,中國參加了會議的全過程。這次會議對新中國的重要意義在于()A.宣告了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B.以獨立自主姿態(tài)步入了國際外交舞臺C.彰顯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威力D.事實上獲得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21.圖5是1957年12月中國人民郵政發(fā)行的一套特種郵票,共計4枚。當時這套郵票的發(fā)行意在()A.體現(xiàn)土地改革取得的成就 B.落實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總路線C.推動農業(yè)生產關系的變革 D.激勵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22.據浙江省統(tǒng)計局調查:“1965年浙江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33元,比1957年的87元增長52.9%,年均增長5.4%。”這一時期浙江農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得益于()A.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B.“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的實行C.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推進D.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的推廣23.1978年后,我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到1987年,全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從業(yè)人數(shù)達到8805萬人,產值達到4764億元,第一次超過農業(yè)總產值。這可以說明()A.農業(yè)生產收入嚴重下降 B.民營企業(yè)獲得合法地位C.工農業(yè)經濟出現(xiàn)了失衡 D.農村改革取得重大成效24.小華同學為班級黑板報收集到如下素材:《“復興號”與“和諧號”相會的一瞬間》《“神威·太湖之光”:世界超級計算機冠軍》《“奮斗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行走》。據此判斷,這期黑板報的主題是()A.“中國快速增強的自主研發(fā)和制造實力”B.“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國基礎設施建設”C.“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D.“中國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25.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蓖瑫r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眻蟾嬷械闹匾摂嘣从冢ǎ〢.我國開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 B.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完善 D.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勢的加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26題12分、27題13分,共25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系統(tǒng)總結了北方早作農業(yè)精耕細作的經驗,是代表當時中國和世界最高水平的農學經典,宋代的《陳旉農書》第一次總結了南方農業(yè)技術的成就。元代的《農桑輯要》《王禎農書》袁括了南北方農業(yè)科學技術的精華,明代的《農政全書》首次增加屯墾、水利、荒政等內容,并收錄了西方水利著作,是傳統(tǒng)農學中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集大成之作。近代西方農業(yè)科學傳入之前,中國農書估計達千種之多,內容涵蓋了農業(yè)生產的各個方面?!幾员R嘉錫總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農書編寫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農書內容不斷變化的原因。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五四運動前,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零星的,絕大部分是轉譯自日本學者研究社會主義的著作。五四運動后,馬克思原著的引進和翻譯出版受到重視,各種期刊大量、系統(tǒng)地介紹馬克思主義。李大釗等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陳獨秀等在上海發(fā)起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毛澤東等在長沙成立了“新民學會”。同時,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深入工人,用通俗語言向工人傳播馬克思主義。——摘編自石仲泉、鞫俊俊《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搖》材料二目錄第一編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1921年7月—1923年6月)第二編黨在大革命時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第4章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第7章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敗第三編黨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第8章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斗爭第9章井岡山的斗爭和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提出……第12章遵義會議和紅軍長征的勝利——摘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1)根據材料一,概括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表現(xiàn)。(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概述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發(fā)展歷程。(要求: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至少涉及三個史實。)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距今五六千年的黃河、遼河、長江流域的考古發(fā)掘中都有龍的形狀,證明了多元一體是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故A正確;

B、結合所學知識,階級分化主要體現(xiàn)在隨葬品的差距、墓葬大小等方面,材料不能體現(xiàn)階級分化,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此時尚處于向國家發(fā)展的時期,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沒有關于周邊民族對華夏族認同的相關信息,且據所學知識可知,新石器時代尚未形成華夏觀念認同,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2.【答案】C【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創(chuàng)立學術派別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成果,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恢復天子權威與老子主張回到小國寡民時代不符,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孔子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體現(xiàn)了他們對混亂現(xiàn)實的不滿,表達了二者主張重建社會秩序的愿望,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孔子和老子代表的奴隸主貴族而非民眾心聲,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張,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3.【答案】A【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戰(zhàn)國時期,長城主要分布在與匈奴相接的北方地區(qū)和各諸侯國的領地邊界,而秦統(tǒng)一六國,原諸侯國領地邊界的長城已不復存在,由此可見國家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趨勢,故A正確;

B、結合所學知識,材料反映的長城分布的情況,據此無法判斷“各地區(qū)”之間的“交流”,更無法判斷“交流頻繁”,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蕩的相關信息,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秦朝長城主要是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僅根據長城的修建不能反映秦朝尊奉法家思想,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戰(zhàn)國至秦朝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4.【答案】D【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材料體現(xiàn)的是軍功集團在地方勢力的逐漸削弱,并非地方叛亂的日益減少,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軍功地主不再是地方高官的主要人選,不足以說明當時社會階層的流動性降低,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崇文抑武是宋朝而非西漢時期的國策,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到漢武帝時期,原來軍功集團壟斷地方政權的局面已終結,說明中央在地方的管理得以加強,反映出當時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5.【答案】B【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材料強調的是交流和沖突促進了民族交融,而非少數(shù)民族更具活力,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內遷的少數(shù)民族以獨特)的‘活力的氣質與氣魄’‘為中華民族注入新的活力與生命’”可知,該學者肯定了西晉末年中華民族內部交往、交融的進步性,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并未對比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少數(shù)民族內遷加速了西晉滅亡與“為中華民族注入新的活力與生命”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魏晉時期的民族關系,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6.【答案】C【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該作品反映的是唐朝時期社會風氣的自信開放,并不能體現(xiàn)儒家思想的社會影響,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唐朝時期并沒有實現(xiàn)男女平等,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婦女能夠與男性一樣騎馬、出游,說明婦女也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所以體現(xiàn)了當時自信開放的社會風氣,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該作品反映的是唐朝時期社會風氣的自信開放,并不能體現(xiàn)皇室貴族的奢靡生活,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朝時期的對外政策,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7.【答案】C【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材料體現(xiàn)的不是契約締結的程序問題,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涉及的是農民階級,而非市民階層,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宋朝時期的農民在農閑時會從事商業(yè)活動,而且雖然和地主簽訂租佃契約,但契約期滿有退佃遷移的自由,這都說明與漢唐時期相比,宋朝時期的農民擁有更多的自由,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奴婢制度根除”其說法有誤,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社會變化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8.【答案】C【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描述的是內閣權勢很大,而非制約皇權,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內閣不是丞相,宰相制度已經廢除,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中外奏章都需要經由內閣,且票擬更成為與皇帝溝通的唯一渠道,說明內閣取得皇帝的信任,權勢很大,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中樞的決策權仍掌握在皇帝手中,內閣是做為皇帝的秘書機構而存在,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內閣制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9.【答案】B【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這一時期生產工具未出現(xiàn)重大改進,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率和人口數(shù)量都迅猛增長,大片三角洲山地和沙地得到開發(fā),耕地數(shù)量大幅增長”可知,明清時期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糧食產量穩(wěn)步增長,人口增長迅速,同時山地得到開發(fā),耕地面積增加,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這一時期重農抑商政策繼續(xù)實行,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與人口增加關系不大,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清時期農業(yè)發(fā)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10.【答案】B【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描述的是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動雙方的共同發(fā)展,而非華夏認同,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明朝時期,利瑪竇在中國近30年,帶來許多先進的科學知識,同時,他也將中國的文化介紹到了歐洲,對歐洲啟蒙運動產生了影響,據此可知,當時中西文化呈現(xiàn)雙向交流,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國家實力的信息,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中沒有對比信息,無法判斷東西科技的差距信息,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誒西學東漸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11.【答案】B【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僅從地圖的繪制,無法得出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清朝還進行了三次全國地理總志《大清一統(tǒng)志》的編纂,各級地方政府也有定期編修地方志的任務”可知,清政府通過對全國地圖的繪制,編纂地理總志,宣示國家版圖范圍,基本奠定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版圖,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地圖和地理志的目的是宣示國家領土版圖,無法得出其對中央和地方關系的影響,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中雖提到清朝采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經緯度測繪技術,不代表這種技術是清朝自己的,也可能是從國外引進的,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清朝鞏固大一統(tǒng)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12.【答案】C【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國外交走向近代化是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朝貢體制是近代之前,清王朝堅持的外交體制,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當提到土耳其時,他問是否屬于美國,或是美國的一部分”可知,當時的國人對于世界各國的了解不多,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通商章程善后條約》使鴉片貿易取得合法性,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13.【答案】A【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自強運動雖然有其種種缺點,但卻標志著工業(yè)化的開始,并在中國播下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種子,它具有許多深遠的影響”,可知,該自強運動指的是洋務運動,雖然有諸多缺點,但是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先河,故A正確;

B、結合所學知識,洋務運動并沒有改變封建君主專制,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創(chuàng)立了近代的新式海軍,與材料“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種子”不符,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洋務運動并沒有維護國家的主權完整,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洋務運動的影響,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14.【答案】B【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康有為運用儒家思想宣傳維新變法,可以減小變法的阻力,并不代表其變法思想具有落后性,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中該學者強調了康有為把自由、平等、民主等維新思想與傳統(tǒng)儒家思想(今文經學)相結合,即康有為運用儒家思想宣傳維新變法,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借助皇帝變法,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變法的目的是救亡圖存,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維新變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15.【答案】B【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辛亥之后,沒有什么是神圣不可批判的。三皇五帝、儒教、佛教、家庭、婚姻,沒有一樣能逃過刨根問底式的批判與質疑”可知,辛亥之后,人們可以質疑和批判,沒有什么神圣可言,說明辛亥革命推動了思想解放,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強調的是思想解放,并不是對資本主義的影響,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并未提及辛亥革命對清朝統(tǒng)治的影響,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16.【答案】C【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自然經濟解體的表現(xiàn)有“耕織分離”“紡織分離”等,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經濟侵略的加劇”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市場、生產技術、資金”等條件,可知,這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條件。材料中的“洋務運動”、“自然經濟解體”主要反映了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洋務運動開始與主旨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背景,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17.【答案】B【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紅樓夢》的藝術水平無法超越,其說法不準確,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一些從未在紅樓戲曲舞臺上作為主人公出現(xiàn)的奶奶、丫鬟和其他普通女性形象因其作為劇情重心而被大規(guī)模編演,如《晴雯》《金釧兒投井記》《劉姥姥進大觀園》等”可得出改編劇以紅樓中的小人物為重心,展現(xiàn)女性的形象,反映出在新文化運動期間人們思想的解放,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無法得出婦女廣泛參與社會生產活動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18.【答案】B【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北伐戰(zhàn)爭發(fā)生在1926年7月—1927年春,且北伐戰(zhàn)爭推動農民革命熱情主要是指湘鄂贛三省成立了省農民協(xié)會領導農民運動,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武當山的太子坡曾經是紅三軍8師駐扎的根據地,如今依然清楚地寫有:‘紅軍是工農貧民的軍隊’、‘實行土地革命’兩幅紅軍標語?!笨梢哉f明20世紀30年代初,中共在武當山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力爭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發(fā)生在1935年華北事變之后,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沒有體現(xiàn)中共注意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工農武裝割據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19.【答案】B【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1938年10月,廣州、武漢陷落,抗戰(zhàn)相持階段到來后,敵后戰(zhàn)場逐漸成為了抗日主戰(zhàn)場,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1938年1月25日《文匯報》創(chuàng)刊,宣傳抗日救國,這有利于擴大全民族抗戰(zhàn)局面,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1937年9月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已建立,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1938年10月,廣州、武漢陷落,抗戰(zhàn)相持階段到來,題干信息為1938年1月,還未到相持階段,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全民族抗戰(zhàn)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20.【答案】B【解析】【分析】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以五大國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它標志著中國以獨立自主的姿態(tài)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B正確;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對中國實行的孤立政策破產的標志是中國恢復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A錯誤;在日內瓦會議上,美國仍然敵視新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這次會議并沒有得到貫徹及實施,C錯誤;新中國重新獲得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是在1971年,D錯誤。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是影響類選擇題,時空是1954年的中國。本題考查了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聯(lián)系日內瓦會議的相關所學知識。21.【答案】D【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一五”計劃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工業(yè)化方面,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1958年5月,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三大改造的完成,農業(yè)生產關系由私有制轉變?yōu)榧w所有,而之后的人民公社化、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都是對農業(yè)生產關系的調整,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1957年12月中國人民郵政發(fā)行的一套特種郵票”可知,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7年發(fā)行的郵票,從“入社、耕作、造林、豐收”的角度,表現(xiàn)了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高漲熱情,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社會主義建設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22.【答案】B【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第一個五年計劃在1957年完成,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到1965年,得益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的實行,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我國農村經濟得到發(fā)展,農民收入有了一定增長,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人民公社化運動在1958年開始,是社會主義探索的重大失誤,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的推廣是1983年以后,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八字方針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23.【答案】D【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978年后,我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到1987年,全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從業(yè)人數(shù)達到8805萬人,產值達到4764億元,第一次超過農業(yè)總產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后我國進行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產生了大量勞動力剩余,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迅速發(fā)展說明了農村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效,D項正確;

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產值超過農業(yè)總產值,不等于農業(yè)生產收入下降,排除A項;

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屬于集體企業(yè),無法說明民營企業(yè)情況排除B項;

材料現(xiàn)象說明了農村產業(yè)結構出現(xiàn)重大調整,不能說明工農業(yè)經濟出現(xiàn)失衡,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結合題干“1978年后,我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到1987年,全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從業(yè)人數(shù)達到8805萬人,產值達到4764億元,第一次超過農業(yè)總產值”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歷程進行回答,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理解的能力。24.【答案】A【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復興號”“和諧號”“神威·太湖之光”“奮斗者號”“玉兔二號月球車”均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科技成果的體現(xiàn),因此主題是“中國快速增強的自主研發(fā)和制造實力”,故A正確;

B、結合所學知識,材料與基礎設施無關,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與工業(yè)體系無關,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與社會變革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改革開放以來的我國取得重大成就,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25.【答案】B【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2021年起,我國步入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新階段,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2017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系大局的歷史性變化,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適應了這一矛盾的變化,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在不斷完善中,用“已完善”表述不當,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的立足點是國內的情況,并沒有涉及到全球經濟的發(fā)展情況,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26.【答案】(1)特點:農書數(shù)量(種類)多;農書內容豐富;農書編寫涉及地域廣;農書內容多為總結性成就;農書編寫歷史悠久;農書編寫的內容不斷豐富;農書編寫水平高。(2)原因:農業(yè)技術不斷發(fā)展;江南的開發(fā)和經濟重心南移;國家大一統(tǒng)局面的形成(政府對農業(yè)的重視);農本思想(重農政策)的影響;西學傳播(或西學東漸、西方農業(yè)科學的影響);適應經濟發(fā)展的需要?!窘馕觥俊痉治觥浚?)特點:據材料可知,從“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到“宋代的《陳農書》”、“元代的《農桑輯要》《王禎農書》”、“明代的《農政全書》”,農書數(shù)量增多,且農書內容越來越豐富,如《農政全書》"首次增加屯墾、水利、荒政等內容,并收錄了西方水利著作”;據材料可知,《齊民要術》“總結了北方旱作農業(yè)精耕細作的經驗”,《陳旉農書》“第一次總結了南方農業(yè)技術的成就,《王禎農書》“寰括了南北方農業(yè)科學技術的精華”,農書涉及地域由北方擴大到全國。

(2)原因: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yè)不斷發(fā)展,為農書的編寫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