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4 文言文閱讀(必考題型)40題-2023-2024學年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專題復習(北京專用)(解析版)_第1頁
專題04 文言文閱讀(必考題型)40題-2023-2024學年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專題復習(北京專用)(解析版)_第2頁
專題04 文言文閱讀(必考題型)40題-2023-2024學年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專題復習(北京專用)(解析版)_第3頁
專題04 文言文閱讀(必考題型)40題-2023-2024學年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專題復習(北京專用)(解析版)_第4頁
專題04 文言文閱讀(必考題型)40題-2023-2024學年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專題復習(北京專用)(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4文言文閱讀(必考題型)40題(解析版)溫馨提示:分二個版塊,第一版塊經(jīng)典??碱}15題,第二版塊模擬預測題25題。經(jīng)典??碱}經(jīng)典??碱}1.(2023下·北京·八年級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考期中)閱讀《桃花源記》,完成問題。桃花源記(節(jié)選)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炯住科渲型鶃矸N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乙】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薄咀ⅰ繒x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生活荒淫,內(nèi)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陶淵明在此背景下創(chuàng)作了此文。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颈渴枪手\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1)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漁人甚異之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日新月異B.黃發(fā)垂髫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厚積薄發(fā)C.不足為外人道也

微不足道

何足掛齒D.處處志之

得志,與民由之

眾志成城(2)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的翻譯與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翻譯: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穿戴,都像人世間之外的人。理解:桃花源里的人因為與人世隔絕已久,所以男女的穿戴都和人世間的人不一樣。B.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翻譯: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桃花源里的人,他們都很感嘆惋惜。理解:桃花源人的祖先為躲避禍亂來到這里,聽到漁人訴說外面的事情,為自己不知道外界發(fā)生的變化而感嘆惋惜。C.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翻譯:這樣一來,圖謀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盜賊財物和作亂害人(的事)不會興起,家家戶戶都只是從外面把門帶上,而不用門閂插上。理解:這句話正是“大道之行”的結果,也是與現(xiàn)實社會的對比。(3)根據(jù)兩篇短文及下面兩則材料,在后面的橫線處填寫恰當?shù)膬?nèi)容?!静牧弦弧棵魅?,宿旦子岡①。甫②行數(shù)里,見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蓋江北之俗,婦女亦耕田力作,其俗甚美矣。偶舍騎步行,過一農(nóng)家,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衣,門有豆棚瓜架,又有樹數(shù)株郁郁然,兒女啼笑,雞犬鳴吠。余顧而慕之,以為此一家之中,有萬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遠甚也?。ü?jié)選自《乙亥北行日記》)【材料二】滁③于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內(nèi)分裂,豪杰并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shù)?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憑恃險阻,鏟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④。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yǎng)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節(jié)選自《豐樂亭記》)注:①[旦子崗]地名,在江蘇省江寧縣附近。②[甫]剛。③[滁]地名。④[遺老盡矣]經(jīng)歷戰(zhàn)亂的老人都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⑤[涵煦]滋潤教化。四則材料分別塑造了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短一ㄔ从洝分械摹巴恋仄綍纾萆醿叭弧焙筒牧弦恢械摹阿佟狈謩e描繪了村莊和田野的環(huán)境之美。《桃花源記》、材料一、材料二都展現(xiàn)出人們②的生活狀態(tài)。桃花源中的人過上理想生活,緣于他們與世隔絕后共同的勞動創(chuàng)造,而材料二中理想社會形成的原因則是皇帝施行了“③”的政策。正如《大道之行也》所描繪的,只有④,才能實現(xiàn)人們期盼的理想社會?!敬鸢浮?1)C(2)C(3)四野禾油油然和諧、安詳、自得其樂休養(yǎng)生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詳解】(1)考查一詞多義。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A.不同,對……感到詫異/奇異/不同;B.不同,頭發(fā)/征調(diào)/放出,表達;C.相同,值得;D.不同,做標記/志向/志向;故選C。(2)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和理解。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A.“悉如外人”是指都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都像人世間之外的人”翻譯不當,理解“男女的穿戴都和人世間的人不一樣”有誤;B有誤,“為自己不知道外界發(fā)生的變化而感嘆惋惜”理解錯誤,應該是:桃花源人惋惜是因為外面的戰(zhàn)亂、社會黑暗;故選C。(3)考查內(nèi)容理解和分析。第一空,結合材料一“甫行數(shù)里,見田野禾苗油油然”可知,作者剛行走了幾里地,看見田間禾苗綠油油地長得十分茂盛,由此可知“田野禾苗油油然”描繪了田野的環(huán)境之美;第二空,結合《桃花源記》中的“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可知,桃源里的人生活安定和諧,人人安居樂業(yè);結合材料一“過一農(nóng)家,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衣,門有豆棚瓜架又有樹數(shù)株郁郁然,兒女啼笑,雞犬鳴吠”可知,農(nóng)家生活安定和諧;結合材料二“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可知,百姓們安心耕田穿衣吃飯,歡樂地過日子;據(jù)此可概括三篇短文都展現(xiàn)了人們安定和諧的生活狀態(tài);第三空,結合材料二“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yǎng)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可知,老百姓不知道這是皇帝的功德,皇帝讓(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滋潤教化到一百年的長久;由此可概括材料二中理想社會形成的原因則是皇帝施行了“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第四空,結合《大道之行也》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道在天下實行時,把天下作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人們都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的氣氛)”的內(nèi)容可知,這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只有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才能實現(xiàn)人們期盼的理想社會?!军c睛】參考譯文:桃花源記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fā)源地,于是便出現(xiàn)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贝蟮乐幸泊蟮涝谔煜聦嵭袝r,把天下作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人們都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的氣氛。因此人們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當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做孩子,讓老人能夠終其天年,成年人能夠為社會效力,年幼的人能夠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是理想社會。材料一: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岡,剛行走了幾里地,看見田間禾苗油然茂盛的樣子,男女老少都在田間耕作。大概是江北的習俗,女人也在努力耕田勞作,江北的習俗的確好得多。偶然間我放棄騎馬開始步行,路過一農(nóng)家,這家男人正挑糞給園子施肥,女子從井里打了水又在浣洗衣服。園中有豆篷瓜架,還有幾棵郁郁蔥蔥的樹木,孩子嬉戲歡笑,雞和狗都在鳴叫(此起彼伏)。我看著看著越來越羨慕他們,覺得這一家子中,萬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遺憾比他們差得遠呢!材料二:滁州在五代混戰(zhàn)的時候,是個互相爭奪的地區(qū)。自從唐朝敗壞了它的政局,全國四分五裂,英雄豪杰們?nèi)计饋頎帄Z天下,到處都是敵對的政權,哪能數(shù)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現(xiàn),全國就統(tǒng)一了。以前的憑靠險要的割據(jù)都被削平消滅。在一百年之間,靜靜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問問那時的情形,可是留下來的老年人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處在長江、淮河之間,是乘船坐車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著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飯,歡樂地過日子,一直到死。有誰曉得這是皇帝的功德,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滋潤化育到一百年的長久呢!(2023下·北京房山·八年級統(tǒng)考期中)閱讀【甲】【乙】兩文,完成小題?!炯住繌男∏鹞餍邪俣?,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燃,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節(jié)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②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③,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④,昌蒲被⑤之,青蘚環(huán)周。又折西行,旁陷⑥巖石下,北墮⑦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條魚⑧。又北曲行紆余⑨,睨若無窮,然卒入于渴⑩。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節(jié)選自柳宗元《石渠記》)【注釋】①渴(hé):指袁家渴,溪水名。②乍;忽然。③咫尺:一尺。④石泓:凹石積水而形成的小譚。⑤被:覆蓋。⑥陷:隱沒。⑦墮:落。⑧絛魚:即白鯀魚。⑨紆余:曲折伸延。⑩渴,同①。①箭:小竹。?庥:同“休”,休息。?州牧:永州的地方官。?攬;除。?翳;遮蔽。?崇:聚。?釃:分流,疏導。?累:這里是完全的意思。?所屬:指它的景物。?俾:使。2.下列選項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如鳴珮環(huán)

青蘚環(huán)周 B.水尤清冽

清深多絛魚C.佁然不動

然卒入于渴 D.斗折蛇行

又折西行3.下列對文中詞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明滅可見。理解:“滅”在句中是“暗”的意思。分析:下文提到“其岸勢犬牙差互”,據(jù)此可以推測:因為溪岸的形狀像犬牙那樣交錯不齊,導致視線受阻,所以溪水看起來才會忽明忽暗。B.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理解:“廣”在句中是“寬”的意思。分析:因為下文提到“其長可十許步”,所以“廣”在句中指寬度,與下文的長度相對應。C.潭幅員減百尺。理解:“減”在句中不是“減少”而是“不足”的意思。分析:上文只提到“北墮小譚”,并未提到小潭面積的大小,所以這里不存在與之相比而減少的意思。4.同為作者被貶永州時期的作品,上面兩文都用精練的語言描繪自然景物的特點?!炯住课挠谩阿佟薄阿凇钡让鑼懯^的奇特、怪異,【乙】文用“奇卉、美箭”描寫植物的奇異、秀美。在寫景的同時,作者的主觀情感也融入其中。【甲】文通過描寫小石潭的自然環(huán)境,抒發(fā)了③之情;【乙】文看似是“惜”石渠之“未始有傳”,實則是“惜”自己的④。【答案】2.B3.A4.坻嶼孤寂(落寞)不被重用(懷才不遇)【解析】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玉飾/環(huán)繞;B.清澈/清澈;C.……的樣子/這樣;D.曲折/轉彎;故選B。3.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A.有誤。根據(jù)“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可知,是因為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導致視線受阻,所以溪水看起來才會忽明忽暗;“其岸勢犬牙差互”是“不可知其源”的原因;故選A。4.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①②處:甲文“為坻,為嶼,為燃,為巖”意思是: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體現(xiàn)了石頭奇形怪狀。③處:“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意思是:我坐在潭邊,四面環(huán)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作者被貶此地,內(nèi)心悲楚,一經(jīng)眼前凄涼景色的觸發(fā),內(nèi)心的憂愁便隨之而來,此句表現(xiàn)了作者內(nèi)心的孤寂、凄涼、憂傷。④處:乙文首段“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條魚”“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等語句,展現(xiàn)石渠的幽靜美好,然而卻“未始有傳”,沒人來寫,來展現(xiàn)此地的美好,聯(lián)系作者被貶的經(jīng)歷,不禁想到作者有遠大志向卻無人賞識,實際上是作者“惜”自己懷才不遇,不被重用?!军c睛】參考譯文:【甲】我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huán)相碰擊發(fā)出的聲音,心里為之高興??车怪褡?,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托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我坐在潭邊,四面環(huán)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乙】從袁家渴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見一個石渠,百姓在石渠上架了一座橋。有一眼泉水幽靜地流淌,它流淌時的聲音時大時小。泉渠的寬度有時一尺,有時就有二尺,它的長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塊大的石頭,就漫過石頭。跳過大石頭再往前走,就發(fā)現(xiàn)一個石潭,菖蒲覆蓋著它,碧綠的苔蘚環(huán)繞著石泓。渠水又轉彎往西流,在巖石邊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樣的流入北邊的小潭中。小潭方圓還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較深,有許多快速游動的魚。渠水又往北迂回繞行一些,斜著看好像沒有盡頭,就這樣最終流入袁家渴。袁家渴的一邊全是奇異的石頭、怪異的樹木、奇異的花草、美麗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風吹動著樹梢,悅耳的聲音在山崖和山谷間回蕩??此呀?jīng)很寧靜,它們被風吹動所發(fā)出的聲音才在遠處傳播。我跟隨永州太守發(fā)現(xiàn)它的,撥開陰郁的密林和腐爛的朽木,開掘和疏通淤土和亂石,把朽木亂草堆積起來燒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滿??上膩矶紱]有寫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記寫下來,留給匠人,刻寫在潭北面的石頭上,幫助以后喜好游歷的人能較容易地看到它。(2023下·北京通州·八年級統(tǒng)考期中)閱讀《核舟記》,完成小題。核舟記魏學洢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②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③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shù)也。④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⑤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⑥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5.文中出現(xiàn)了13個“為”字,其中“”和“”兩句中的“為”與其他“為”的意思不同。6.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罔不因勢象形

因地制宜

因小失大B.嘗貽余核舟一

臥薪嘗膽

未嘗有也C.其兩膝相比者

無與倫比

天涯比鄰D.佛印絕類彌勒

深惡痛絕

巧妙絕倫7.下面語句對文章內(nèi)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甲】核舟的對聯(lián)分別被刻在船艙的左右兩側?!疽摇看^從右向左人物:佛印、黃庭堅、蘇軾。【丙】王叔遠在船背上的題名所用書體為篆書。8.根據(jù)《核舟記》及下面鏈接材料,在后面語段中的橫線上填寫恰當?shù)膬?nèi)容?!炬溄硬牧稀课滹L子者,滇南之武定州人也,嗜酒。滇多產(chǎn)細竹,堅實可為箸。武生以火繪其上,作禽魚花鳥、山水人物、城門樓閣,精奪鬼工。人奇之,每得其雙箸,爭購錢數(shù)百。生顧未嘗售也。好事者每瞷①其謀醉時,置酒招之,造必盡歡。酒酣,以火與箸雜陳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頃刻完數(shù)十箸,揮手不顧也?;蛴诰浦幸泽缦鄬佗冢瑒t怒,拂衣出,終身不與之見。或遇貧士及釋道者流,告以困窮,輒忻③然為之,雖累百不倦。于是滇之士夫或相饋遺,皆以武生箸為重。王公大人游于滇者,不得武生箸即不光。(取材于《虞初新志》)注:①[瞷(jiàn)]窺視,窺探。②[屬]同“囑”,囑托。③[忻]喜悅,高興。王叔遠與武風子都是卓越的匠人。我們可以用《核舟記》中“”或鏈接材料中“”來贊嘆他們的高超技藝。與王叔遠相比,武風子不僅擁有特殊技藝,還擁有、的個性,這使得他的技藝更顯得彌足珍貴?!敬鸢浮?.中軒敞者為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6.D7.甲8.奇巧/靈怪/技亦靈怪矣哉精奪鬼工示例:桀驁不馴示例:同情弱者【解析】5.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句中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本文中共出現(xiàn)了13個“為”字,對應的語句分別是①為宮室、②中軒敞者為艙、③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④為人五、⑤為窗八、⑥為箬篷、⑦為楫、⑧為爐、⑨為壺、⑩為手卷、?為念珠各一、?為字共三十有四、?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其中①為宮室:雕刻成宮室,“為”意思是做,這里指雕刻;②中軒敞者為艙: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為”意思是是;③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胡須濃密的人是蘇東坡?!盀椤币馑际鞘牵虎転槿宋澧轂榇鞍刷逓轶枧瘼邽殚酁闋t⑨為壺⑩為手卷?為念珠各一?為字共三十有四,這是最后一段的總結性話語,“為”的意思都是做,這里指雕刻;?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為”意思是做,這里指雕刻。故只有②和③意思與其他11個“為”意思不一樣,意思是是,故第①空是:中軒敞者為艙;第②空是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6.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依據(jù)/依據(jù)/為了;B.曾經(jīng)/品嘗/曾經(jīng);C.靠近/比較/靠近;D.都是“極,非?!钡囊馑肌9蔬xD。7.本題考查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乙.有誤,結合文章第③段“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可知船頭從右向左人物:佛印、蘇軾、黃庭堅;丙.有誤,結合文章第⑤段“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可知,原文并未提及用的是什么字體;故選甲。8.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理解和分析。第①問:用《核舟記》中的句子贊嘆王叔遠與與武風子都是卓越的匠人。則只需要找到在文中找到相對應的句子即可,第①段中“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意思是明代有一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遠,和“嘻,技亦靈怪矣哉”,意思是技藝也真是神奇啊,可以概括為:奇巧/靈怪/技亦靈怪矣哉;第②問:用鏈接材料中的句子贊嘆王叔遠與與武風子都是卓越的匠人。則只需要找到在文中找到相對應的句子即可,“武生以火繪其上,作禽魚花鳥、山水人物、城門樓閣,精奪鬼工”,意思是武生用火燙在上面繪畫,作禽魚花鳥、山水人物、城門樓閣,精妙絕倫、巧奪天工,可以概括為:精奪鬼工;第③問:結合鏈接材料中“生顧未嘗售也。好事者每瞷其謀醉時,置酒招之,造必盡歡。酒酣,以火與箸雜陳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頃刻完數(shù)十箸,揮手不顧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屬②,則怒,拂衣出,終身不與之見”可知,武風子制作的筷子值很多錢他卻不銷售,如果人家請他喝酒,他喝得盡興了,就雕刻幾十雙贈送給別人,可是如果有人專門為了得到筷子請他喝酒,他卻發(fā)怒,不再理會別人,從中可以得出他非常狂傲灑脫,可概括為:桀驁不馴;第④問:結合“或遇貧士及釋道者流,告以困窮,輒忻然為之,雖累百不倦”可知,武風子碰到貧困的人,就慷慨的為他們雕刻筷子,一點不覺得類,從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同情心的人??筛爬椋和槿跽?。【點睛】參考譯文:明朝有一個有技藝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還有飛鳥、走獸、樹木、石頭,全部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tài)。他曾經(jīng)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么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字的凹處。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胡須濃密的人是蘇東坡,佛印位于右邊,魯直位于左邊。蘇東坡,黃庭堅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蘇東坡右手拿著卷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么。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斜,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袒著胸脯,露出乳頭,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佛印臥倒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豎著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數(shù)出來。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名撐船的人。位于右邊的撐船者梳著椎形發(fā)髻,仰著臉,左手倚著一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在左邊的人右手拿著一把蒲葵扇,左手輕按著火爐,爐上有一把水壺,那個人的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船的背面較平,作者在上面題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畫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書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傆嬕粭l船,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箬竹葉做的船篷,做的船槳,做的爐子,做的茶壺,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對聯(lián)、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計三十四個??墒怯嬎闼拈L度,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藝也真是神奇??!【鏈接材料】武風子,是滇南武定州人,喜歡喝酒。滇多產(chǎn)細竹,堅硬扎實可作筷子。武生用火燙在上面繪畫,作禽魚花鳥、山水人物、城門樓閣,精妙絕倫、巧奪天工。人們對之感到驚奇,每每為求得他的一雙筷子,爭相用數(shù)百錢購買。武生卻不曾出售。有好事的人趁他買醉時,拿酒招待他,他一到必定喝得盡興。酒喝得酣沉了,人們把火和筷子錯雜地放在前面卻不說話。他捋起袖子,露出胳膊站起,頃刻之間完成了幾十雙,揮揮手不顧就走了。有人在喝酒過程中以做筷子的事來囑托他,他就發(fā)怒,拂袖而去,終身不再與他相見。有時遇到貧士以及佛門,道家之人把困苦不得志的情況告訴他,他就欣悅地為他們做筷子,即使做上百雙也不厭倦。于是滇地的士大夫有時相互之間贈送禮品都把武生做的筷子看得很珍重。王公大人到滇地游玩,沒能得到武生的筷子就算是不光彩的事。(2023下·北京·八年級北京市陳經(jīng)綸中學校考期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炯住科渲型鶃矸N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疽摇看巳艘灰粸榫哐运?,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颈看酥腥苏Z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9.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具答之

別具匠心

交通工具B.去日苦多

記之而去

停數(shù)日,辭去C.便舍船

四舍五入

鍥而不舍D.扶向路

尋向所志

眈眈相向10.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的翻譯和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甲】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翻譯:人們在這兒的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穿戴,都和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樣。理解:以武陵人的視角觀察桃花源中人的耕作活動、男女服飾,平淡敘述中含有驚奇。【乙】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翻譯: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他們,他們都很驚嘆。理解:漁人講述自己進入桃花源的經(jīng)過,這令桃花源中的人驚嘆不已?!颈看酥腥苏Z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狈g:村中人囑咐他說:“這里的事不值得對外人說啊”理解:村中人委婉地囑咐,既有不相信武陵人的意味,也為后文武陵人違背承諾、桃花源消失埋下伏筆。11.選文中的桃源人與鏈接材料中的渤??ぐ傩斩歼^上了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的生活,但這樣的生活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請結合選文和鏈接材料分別簡述。鏈接材料:遂至渤海界,移書敕屬縣:“悉罷逐捕盜賊吏,諸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毋得問;持兵者乃為賊?!笨ぶ恤馊虎?,盜賊亦皆罷。遂乃開倉廩假貧民,選用良吏。遂見齊俗奢侈,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nóng)桑。數(shù)年之后,郡中皆有蓄積,獄訟止息。(節(jié)選自《龔遂為渤海太守》)[注釋]①翕(xī)然:一下子平靜下來?!敬鸢浮?.C10.甲11.桃花源的人為躲避戰(zhàn)亂,逃離到桃花源,長期與外面的世界間隔,沒有戰(zhàn)亂和賦稅徭役而形成的;材料中龔遂體察民情,弭盜安民,開倉賑濟,選用良吏,率以儉約,不糜不侈實現(xiàn)了百姓安居樂業(yè)。【解析】9.考查詞語一詞多義。A.詳細/有/物品;B.逝去/離開/離開;C.舍棄/舍棄/舍棄;D.先前的/先前的/面對;故選C。10.本題考查句子翻譯和理解。【乙】有誤,從“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可知,漁人講述的并不是“自己進入桃花源的經(jīng)過”,而是桃源外面的事情和變化。【丙】有誤,從“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可知,“既有不相信武陵人的意味”有誤,原文中沒有體現(xiàn)。桃花源中的人們只是不想被外人打擾。故選【甲】。11.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從“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可知,桃花源中的人們是靠躲避戰(zhàn)亂,與世隔絕獲得了安定富足的生活。從鏈接材料中的“悉罷逐捕盜賊吏”“遂乃開倉廩假貧民,選用良吏”“遂見齊俗奢侈,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nóng)?!笨芍?,渤??ぐ傩帐且驗橛辛艘晃毁t明的郡守,他整頓吏治,教化百姓,以身作則提倡節(jié)儉,使郡中百姓生活富足。據(jù)此理解概括作答?!军c睛】參考譯文:鏈接材料譯文: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xiàn),不久后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龔遂進入渤海郡的地界后,然后下達文件命令所屬各縣:“全部撤銷捕捉盜賊的官吏,那些手拿農(nóng)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對他們問罪;攜帶兵器的人,才屬于盜賊?!焙芸炜ぶ芯桶捕讼聛?,盜賊也停止了活動。龔遂于是打開糧倉,把糧食借給貧民,還選任了一些好官吏對百姓實施安撫管理。龔遂發(fā)現(xiàn)齊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不重視耕種田地,就親自帶頭實行勤儉節(jié)約的作風,鼓勵百姓從事耕作和養(yǎng)蠶種桑。幾年之后,渤???nèi),家家有積蓄,老百姓也不再打官司了。(2023下·北京大興·八年級統(tǒng)考期中)閱讀《小石潭記》,完成下面小題。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2.下列對句中加點字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隔篁竹”中的“篁”,根據(jù)其偏旁是“?”,可推測其意與“竹”相關。B.“空游無所依”中的“依”,運用組詞法,可解釋為“依傍”。C.“不可知其源”中的“源”,以成語“源遠流長”來印證,可知其意為“源頭”。D.“隸而從者”中的“從”,通過勾連“擇其善者而從之”中的“從”,可理解為“學習”。13.下列選項中,對句子的翻譯和理解全部正確的一項是()【甲】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翻譯:(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爬行那樣彎曲,白天晚上都可以看見。理解:作者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比小溪之貌,一條蜿蜒曲折的小溪躍然紙上?!疽摇總m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翻譯:(魚)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一起歡樂。理解:形為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將自己的心情投射到魚兒身上,仿佛魚兒也會和人一樣感到快樂。14.請根據(jù)原文,概括柳宗元游小石潭時的心情變化,并說說這種變化在鏈接材料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鏈接材料】永州①于楚為最南,狀于越相類。仆②悶即出游,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已③復不樂。何者?譬如囚拘圓土④,一遇和景⑤,伸展支體,亦以為適,然終不得出,豈復能久為舒暢哉?(取材于柳宗元《與李翰林建書》,有刪改)_________________注:①永州:柳宗元參加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后被貶至此地。②仆:對自己的謙稱。③已:過一會兒。④譬如囚拘圓土:好像被囚禁在圓形圍墻之中。⑤和景:溫暖的日光。15.在小石潭旅游景點設計活動中,你們旅游社團的成員各抒己見,請仿照示例,在橫線處寫下你的設計?!臼纠啃∶髡f:我想設計一個“聽水軒”,依據(jù)是“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感覺在這里靜靜地聽聽悅耳的流水的聲音,一定是愜意舒適的。你說:【答案】12.D13.乙14.示例:作者經(jīng)歷了從“樂”到“凄”的心情變化。材料中“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可以看出柳宗元出游時快樂喜悅的心情,既而“囚居圓土”“終不得出”表露出被貶后苦悶、憂愁的心情。15.示例:我想設計一個“望遠亭”,依據(jù)是“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在亭中,遠看那曲曲折折沒有盡頭的溪身,會讓人充分感受自然的博大。【解析】12.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D.“隸而從者”的意思是“跟著同去的人”。句中的“從”是跟從的意思,不能理解為“學習”;故選D。13.本題考查句子翻譯。【甲】“明滅可見”的意思是“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不能翻譯為“白天晚上都可以看見”;故選乙。14.本題考查作者情感分析。結合原文中的“隔篁竹……心樂之”可以看出,作者先寫聽到水聲引起內(nèi)心之“樂”,帶著愉悅之情對小石潭關注欣賞;接著寫清潭中的游魚,感到魚兒“似與游者相樂”,此時物與我融而為一,作者從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最后當作者坐潭上時,由“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可知,此時作者內(nèi)心孤寂、凄涼、哀怨。從鏈接材料中的“悶即出游,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可以看出柳宗元為解悶而出游,見到美景,暫時感到快樂喜悅;然而又“已復不樂”,因為想到自己“譬如囚拘圓土”“終不得出”,因此不能“久為舒暢”。印證了作者在《小石潭記》中的由“樂”轉“凄”的心情變化。15.本題考查閱讀遷移。依照示例,進行景點設計,能結合原文合理解釋即可。示例:我設計的是奇石園。依據(jù)是“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可以在這里欣賞不同石頭的形狀,千奇百怪,高低起伏,甚是有趣?!军c睛】參考譯文:鏈接材料:永州在楚地最南端,情況和越地相似。我心悶就出游,有時走到幽靜的樹木、美麗的石頭邊,暫時能笑一笑,不久就不快樂了。為什么?比如因禁在圓形圍墻之中,一旦碰到溫暖的日光,伸展肢體,也是舒適的,然而終究不能出去,怎么還能長久地舒暢呢?模擬預測題模擬預測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疽摇刻諠撟衷?,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xiāng)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曰:“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逼渥孕蛉绱?,時人謂之實錄。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①融然②。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張,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節(jié)選自《晉書》,有刪改)注:①適:滿足。②融然:和悅快樂的樣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與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標志。16.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芳草鮮美

陶后鮮有聞B.忘路之遠近

撫而和之C.雞犬相聞

相與步于中庭D.嘗著《五柳先生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17.翻譯文中畫線語句,并依據(jù)上下文對其作出進一步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甲】漁人甚異之。翻譯:漁人對桃花源的景色感到特別驚異。理解:作者從景致奇絕的溪流寫起,一路興致盎然,既寫出曲徑通幽之感,又展現(xiàn)溪水之美之長,描摹了桃花源的和諧美好?!疽摇奎S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翻譯: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理解:作者構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老人和孩子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融洽友好?!笆劳馓以础币渤蔀楹笫廊嗣竦木窦覉@。18.【甲】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表現(xiàn)作者向往的理想生活。找出【乙】文作者現(xiàn)實生活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句子。兩篇文章對比,讓你看到了怎樣的陶淵明?【答案】16.D17.乙18.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陶淵明:對人民美好生活充滿向往;博學、率真、灑脫或者“任真自得”。【分析】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虛詞的能力。A.鮮:鮮艷/少;B.之:結構助詞,的/代詞,琴音;C.相:交互,行為動作由雙方來/一同;D.嘗:兩個都是曾經(jīng)之意。故選D。17.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和對有關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甲:翻譯準確?!坝终宫F(xiàn)溪水之美之長”說法錯誤,文中“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描繪了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的環(huán)境,體現(xiàn)了環(huán)境之美,但文中并未提及溪水長,所以此項說法不準確。乙:翻譯準確?!短一ㄔ从洝芬晕淞隄O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出了一個和平、寧靜、平等、安樂的理想社會,表達了作者的愿望,也成為后世人民的精神家園。此項對文意理解準確。故選乙。18.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乙文中“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是作者自述生活的場景,簡陋的居室里空蕩蕩的,擋不住風雨也遮不住太陽。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爛爛的,常常沒有吃的沒有喝的,所以此句體現(xiàn)了作者的現(xiàn)實生活。甲文以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塑造了一個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過這個故事,表現(xiàn)了陶淵明希望能有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自由快樂的理想社會,這是對人民能擁有美好生活的向往。乙文“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體現(xiàn)陶淵明學識淵博又善于寫作,天資聰明而不拘小節(jié),憑任自己的體會不受拘束,表現(xiàn)了他博學、率真、灑脫的特點。譯文:乙:陶潛,字元亮,年輕時志向高遠,學識淵博又善于寫作。天資聰明而不拘小節(jié),憑任自己的體會,不受拘束。曾在《五柳先生傳》說:“簡陋的居室里空蕩蕩的,擋不住風雨也遮不住太陽。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爛爛的,常常沒有吃的沒有喝的,但還是安然自若的樣子?!彼约哼@么說,當時的人也這樣說。當有親朋帶著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辭。每當喝醉的時候,就舒舒服服的睡覺。他從沒有高興或生氣的樣子,只是見酒就喝,如果沒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誦。他不懂音樂,卻有一張素琴,弦也不調(diào)音,每當朋友門來喝酒。就彈琴唱歌,說:“只要能體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閱讀《小石潭記》完成下面小題。小石潭記柳宗元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続】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綛】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炬溄硬牧稀坑^第五泄①記(節(jié)選)袁宏道從山門右折,得石徑,數(shù)步,聞疾雷聲,心悸②。山僧曰:“此瀑聲也?!奔糙叄仁立?,瀑見。瀑行青壁間,撼山掉④谷,噴雪直下,怒石橫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態(tài)愈偉,山行之極觀也。游人坐欹巖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絲,虛空皆緯,至飛雨瀉崖,而猶不忍去。[注]①第五泄:第五級瀑布。②悸:因害怕而心跳的厲害。③罅(xià):裂縫。④掉:搖動。19.下列選項中加點的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皆若空游無所依

百依百順

依依不舍

唇齒相依B.影布石上

行兵布陣

斗米尺布

烏云密布C.不可知其源

源遠流長

飲水思源

源頭活水D.四面竹樹環(huán)合

如鳴珮環(huán)

險象環(huán)生

豹頭環(huán)眼20.翻譯文中【A】【B】兩處畫線語句,并依據(jù)上下文對其做出進一步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翻譯: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理解:由于竹林茂密,只能砍到竹子開辟道路才能走到小潭邊,觸摸到潭水很清涼。B.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翻譯: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理解:作者在小石潭感到了透骨的寒冷,覺得這里環(huán)境太凄清,不能久留,于是簡單記錄之后就離開了。21.閱讀《小石潭記》和【鏈接材料】,結合文章內(nèi)容分別說說,這兩篇短文中作者情感的前后變化是怎樣的。【答案】19.C20.B21.在《小石潭記》中,從“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等語句可以看出作者是高興的,從后面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可看出作者的憂郁和痛苦;在《觀第五泄記》中,從“聞疾雷聲,心悸”可以看到作者的害怕、從后面的“山行之極觀也”“而猶不忍去”可看出作者的喜愛和贊嘆?!窘馕觥?9.本題考查學生對一詞多義的理解。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句意,然后要注意積累詞語的不同用法,最后結合句意理解詞語的不同用法。A.依:依靠/依:順從/依:依戀/依:依靠;B.布:映照/布:布置/布:布匹/布:布滿;C.源:源頭/源:源頭/源:源頭/源:源頭;D.環(huán):環(huán)繞/環(huán):中央有孔的圓形佩玉/環(huán):圍繞/環(huán):圈形的東西。故選C。20.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的翻譯和理解能力。A.有誤,“由于竹林茂密,只能砍到竹子開辟道路才能走到小潭邊”錯誤,作者聽到動聽的水聲,內(nèi)心歡快,但被竹林阻隔,于是伐竹取道而往;B.正確。故選B。21.本題考查學生對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缎∈队洝分凶髡吒星橛伞皹贰弊儭捌唷?。作者遭貶失意來到山水中尋求解脫,發(fā)現(xiàn)小石潭,看到小石潭的景物感到高興;久坐后,感覺四周空曠寂寥、凄清深遠,感到“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又勾起自己謫居生活的孤寂悲涼的心境。鏈接材料中“聞疾雷聲,心悸”寫的是作者剛聽到瀑布的聲音時非常害怕,“山行之極觀也”“而猶不忍去”表達了作者對第五泄的贊嘆,贊嘆其景觀雄奇,難得一見,并對這一自然景觀流連忘返。選自《柳河東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參考譯文:鏈接材料:從五泄寺的大門往右拐,有一條石頭小路,走幾步便聽到迅雷般的轟鳴聲,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釋道:“這是瀑布的聲音?!笨觳阶呷?,邁過一塊石頭縫隙,就看見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間落下,震撼著山谷,仿如筆直向下噴出雪花一樣,突兀的巖山橫攔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邊水浪突然卷起來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氣勢更加雄壯,是游人看到的最壯觀的景色了。游人們坐在傾斜的巖石下方抬頭望,用自己的臉接住迸起的水沫,開始就像一絲涼線,空空的都像編織物的橫線,到了飛雨瀉崖,還留戀不想回去。閱讀《桃花源記》,完成后面小題。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A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B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C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22.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才通人/指通豫南/通情達理/融會貫通B.不復出焉/既出,得其船/出則無敵國處患者/出其不意C.便舍船/太丘舍去/鍥而不舍/舍生忘死D.便扶向路/尋向所志/眈眈相向/所向披靡23.翻譯文中三處畫線語句,并依據(jù)上下文對其作出進一步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翻譯:黃發(fā)的老人和垂下頭發(fā)的小孩,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理解:住在桃花源里,人們主要是因為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活富足而心情舒暢,這也是陶淵明所向往的田園生活。B.遂與外人間隔。翻譯:于是桃花源中的人們就同外界的人斷絕了來往。理解:桃花源之所以與世隔絕,是因為桃花源人的祖先為躲避戰(zhàn)亂來到這里后,就再也沒有出去過。C.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翻譯:到了郡城武陵,漁人去拜見了太守,報告了自己的這番經(jīng)歷。理解:漁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個究竟,所以向太守報告了自己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經(jīng)過,以及村中的生活情狀。24.上文和下面二則鏈接材料描繪的都是人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都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請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上文和以下二則材料中的理想社會各有怎樣的特點?!炬溄硬牧弦弧抗手恋轮?,山無蹊隧①,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xiāng)②;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③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④與禽獸居,族⑤與萬物并。(節(jié)選自《莊子·馬蹄》)【鏈接材料二】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節(jié)選自《禮記·禮運》)注:①[蹊隧]小徑和穴道。②[連屬其鄉(xiāng)]指居所相連。③[羈]拴住。④[同]混同。⑤[族]聚集?!敬鸢浮?2.C23.B24.①世外桃源(安居樂業(yè)祥和淳樸幸福和睦……②自然和諧③天下為公【解析】22.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A.不同,通過/通向/通曉/理解透徹;B.不同,出去/出去/在國外/超出;C.相同,都是“舍棄”的意思;D.不同,先前的/先前的/面對/目標,意志所趨;故選C。23.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和理解。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理解句子的意思要結合語段內(nèi)容。A.翻譯錯誤,黃發(fā),舊說是長壽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發(fā),用來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發(fā)?!包S發(fā)垂髫”應該譯作“老人和小孩”;C.理解錯誤,“漁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個究竟”屬無中生有,不合文意;故選B。24.考查內(nèi)容理解和概括。梳理材料內(nèi)容,抓住關鍵語句來概括即可。上文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的所見所聞,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及老人和小孩都能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鏈接材料一中“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xiāng);禽獸成群,草木遂長”體現(xiàn)了大同社會自然和諧的特點;鏈接材料二中“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所以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可見是一種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特點?!军c睛】參考譯文:

鏈接一:正是在這個年代里,山野里沒有路徑和隧道,水面上沒有船只和橋梁,各種物類共同生活,人類的居所相通相連而沒有什么鄉(xiāng)、縣差別,禽獸成群結隊,草木遂心地生長。因此禽獸可以用繩子牽引著游玩,鳥雀的巢窠可以攀登上去探望。在那人類天性保留最完善的年代,人類跟禽獸同樣居住,跟各種物類相互聚合并存。鏈接二:所以人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反對把財物棄置于地的浪費行為,但并非據(jù)為己有;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選自《小石潭記》)廿二日天稍和,偕數(shù)友出東門,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①若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②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③。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④。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⑤,悠然自得,毛羽鱗鬣⑥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也,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節(jié)選自【明】袁宏道《滿井游記》)【注釋】①娟然:美好的樣子。②靧(huì):洗臉。③麥田淺鬣(liè)寸許:麥苗高一寸左右。④泉:汲泉水。茗:煮茶。罍(léi):端著酒杯。蹇(jiǎn):騎驢。⑥曝(pù)沙之鳥,呷(xi?。├酥[: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浮到水面戲水的魚。⑥毛羽鱗鬣:泛指一切動物。25.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潭西南而望

德高望重

不負眾望B.聞水聲

雞犬相聞

耳聞目睹C.斗折蛇行

禍不單行

一目十行D.以其境過清

自以為是

以身殉職26.對下列語句翻譯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翻譯:身上佩帶的珮環(huán)也相互碰擊發(fā)出聲音,我心里高興起來。理解:此句體現(xiàn)了遠離塵世的小石潭蕭條、冷落的氛圍。B.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譯:溪岸的形狀像犬牙那樣交錯不齊,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里。理解:這一段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溪岸的參差不齊。C.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翻譯:(潭中氣氛)讓人感到心情悲傷、寒氣透骨,凄涼而幽深。理解: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寄情山水之“樂”是暫時的。一經(jīng)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流露出來。27.兩段文字畫線語句描寫的水具有什么共同特點?試分析兩段文字分別是如何體現(xiàn)這個特點的?!敬鸢浮?5.B26.A27.水清澈透明?!缎∈队洝分凶髡邲]有直接描摹水(或側面描寫),卻從魚兒的活動、潭底的魚影讓人感受到水的清澈透明?!稘M井游記》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或直接描寫,生動地描繪出春天到來時河水之清澈明凈?!窘馕觥?5.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看/聲望/期望;B.都是“聽到”的意思;C.前行/發(fā)生/用于成行的東西;D.因為/認為/用,拿;故選B。26.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譯和理解能力。A.“體現(xiàn)了遠離塵世的小石潭蕭條、冷落的氛圍”理解有誤,這句話以珮環(huán)之音來寫水聲,玉石相擊,其音清越,聽來使人身心愉悅。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的心頭之樂。27.本題考查景物描寫的特點?!缎∈队洝分小敖匀艨沼螣o所依”寫出了魚兒活動的背景,“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寫出了潭底的魚影,這些句子直接寫魚,而沒有直接描摹水,卻讓人感受到水的清澈透明,屬于側面描寫;《滿井游記》“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直接寫出了春天到來時河水的清澈明凈,“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運用比喻寫出了水之清澈如清冷的光輝突然從打開的鏡匣中射出來一樣;故這兩段文字都寫出了水清澈透明,《小石潭記》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滿井游記》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或直接描寫的手法?!军c睛】參考譯文:《滿井游記》: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跟幾個朋友一起出東直門,到滿井。高大的柳樹夾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一望空曠開闊,自己就好像是逃脫籠子的天鵝。這時河的冰面已經(jīng)開始融化,波光才剛剛開始明亮,像魚鱗似的浪紋一層一層,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樣子,好像新打開的明鏡,清冷的光輝突然從鏡匣中射出來一樣。山巒被晴天融化的積雪洗過,美好的樣子,好像剛擦過一樣;嬌艷光亮,又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的髻寰一樣。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軟的梢頭在風中散開,麥苗破土而出,短小如獸頸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雖然還不是很多,但是汲泉水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唱歌的,穿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雖然風依舊吹的猛烈,然而走路就汗流浹背。舉凡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浮到水面上戲水的魚,都悠然自得,動物都透出喜悅的氣息。我這才知道郊外未嘗沒有春天,然而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閱讀《桃花源記》,完成下面小題。桃花源記陶淵明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奔瘸觯闷浯?,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28.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緣溪行

緣木求魚

無緣無故B.才通人

人才濟濟

多才多藝C.不足為外人道也

微不足道

不足掛齒D.欣然規(guī)往

循規(guī)蹈矩

墨守成規(guī)29.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的翻譯和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甲】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翻譯:桃花林中沒有別的樹,芳草遍地,鮮艷而美麗,墜落的花瓣五顏六色,繁多紛雜。理解: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純美的畫面:叢叢芳草,生機盎然;桃花盛開,漫天鋪開,絢麗美艷。正是人間奇景,美不勝收。【乙】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翻譯: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處處可以聽到。理解:桃花源中人們可以自由往來,村落間雞鳴犬吠,一派繁華、喧鬧的場景?!颈刻丶辞踩穗S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翻譯: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理解:處處志之卻最終不可得,暗示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是不存在的。30.根據(jù)上面短文及下面兩則材料,在后面語段中的橫線上填寫恰當?shù)膬?nèi)容。【材料一】飲酒(其五)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静牧隙肯嗝立俎r(nóng)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②隨時藝③。春蠶收長絲,秋熟靡④王稅。荒路曖⑤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⑥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節(jié)選自《桃花源詩》)【注】①肆:盡力。②菽(shū)稷(jì):泛指糧食作物。③藝:種植。④靡:無。⑤曖(ài):遮蔽。⑥俎(zǔ)豆:古代祭祀時用的禮器。陶淵明借《飲酒》(其五)表達對①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借《桃花源記》表達對②的理想社會的憧憬;借《桃花源詩》中的③“”一句,表達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的向往。【答案】28.C29.丙30.寧靜淡泊/閑適人人安居樂業(yè)/自食其力/和平安寧秋熟靡王稅【解析】28.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要根據(jù)具體的語境來分析辨別詞義。A.緣:沿著,順著/沿著,順著/緣故;B.才:僅僅、只/有才能的人/才能;C.足:值得/值得/值得;D.規(guī):打算,計劃/規(guī)矩,規(guī)則/規(guī)矩,規(guī)則;故選C。29.本題考查句子的翻譯和理解。甲。落英繽紛:落花紛紛落下的樣子。繽紛,指繁多的樣子。因此“墜落的花瓣五顏六色”翻譯錯誤;乙?!摆淠敖煌?雞犬相聞”表現(xiàn)了桃花源中環(huán)境優(yōu)美寧靜、生活安樂幸福的情景。本項中“一派繁華、喧鬧的場景”理解錯誤;故選丙。30.本題考查詩文情感的理解。第一空,《飲酒(其五)》這首詩大約作于詩人歸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詩人對現(xiàn)實不滿,隱居田園,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詩中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后的感受,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xiàn)了詩人熱愛寧靜淡泊的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第二空,《桃花源記》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xiàn)實和理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對對人人安居樂業(yè)、自食其力的平安寧生活的向往。第三空,“秋熟靡王稅”,意思是秋日豐收不納稅,這寄托了陶淵明對桃花源中人人平等,自食其力,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的向往。閱讀《桃花源記》,完成下面小題。桃花源記陶淵明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炯住烤壪?,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疽摇看巳艘灰粸榫哐运劊試@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奔瘸?,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颈磕详杽⒆芋K,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3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神情與蘇、黃不屬

屬引凄異B.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佛印絕類彌勒

沿溯阻絕C.漁人甚異之

心樂之

以徑寸之木D.遂與外人間隔

遂成枯落

后遂無問津者32.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的翻譯和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甲】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翻譯:一天(漁人)因為在溪水中劃船,所以忘記了路程的遠近。理解:此句寫出了溪水的幽長,為下文桃源的最終出現(xiàn)做鋪墊?!疽摇看巳艘灰粸榫哐运?,皆嘆惋。翻譯: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桃花源中的人,他們都很感嘆惋惜。理解:這是漁人與桃花源人談話的情景。從“皆嘆惋”三個字中,可以推知漁人是在為桃源人對外面世界的一無所知而嘆惋?!颈磕详杽⒆芋K,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翻譯: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說這件事后,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理解:借助真實人物劉子驥對桃源的向往,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使讀者也為之神往。33.結合選文和鏈接材料,簡要分析陶淵明心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鏈接材料】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①。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管仲,分財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②。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潁川韓元長,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于沒齒。(取材于陶淵明《與子儼等疏》,有刪改)注:①羲皇上人:太古時代的人。②班荊道舊:楚人伍舉因罪逃往晉國,途中與同鄉(xiāng)好友歸生相遇。兩人席地而坐,敘說情誼。伍舉在歸生幫助下,回到楚國立了功?!敬鸢浮?1.D32.丙33.①環(huán)境優(yōu)美,田園如畫,令人心曠神怡;如《桃花源記》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鏈接材料中的“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②人與人之間關系和睦,互相關愛。如《桃花源記》中“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辨溄硬牧现小半m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雹凵鐣捕?,沒有戰(zhàn)亂,人們生活安樂。如《桃花源記》中“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鏈接材料中作者追慕太古之人,生活悠閑,無憂無慮?!窘馕觥?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類\類似\連接;B.與世隔絕\非常,極\斷;C.代詞,這種景象\代詞,這種聲音\助詞,的;D.于是\于是\于是;故選D。32.本題考查文言翻譯和內(nèi)容分析。甲.“緣”是沿著,順著,翻譯中沒有體現(xiàn)。前后兩句也無因果關系。乙.“皆嘆惋”的主語是“村中人”,他們嘆惋的是桃花源以外的世界朝代更迭,人民生活困苦;故選丙。33.考查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根據(jù)文本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和材料中的“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可知,作者向往的世界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風景如畫,人們生活期中,悠然閑適。根據(jù)文本中的“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和材料中的“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可知,作者向往的世界人們生活安定富足,團結友愛,熱情好客。根據(jù)文本中的“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和材料中的“自謂是羲皇上人”可知,作者向往中的世界人們都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和諧,沒有戰(zhàn)爭,沒有壓迫,就像是太古之人一樣,生活自在,無憂無慮?!军c睛】譯文:鏈接材料:我少年時曾學習彈琴、讀書,間或喜歡悠閑清靜,打開書卷,心有所得,便高興得連飯也忘記吃了??吹綐淠局θ~交錯成蔭,聽見候鳥不同的鳴聲,我也十分高興。我常常說,五六月里,在北窗下面躺著,遇到?jīng)鲲L陣陣吹過,便自認為是伏羲氏以前的古人了。你們兄弟幾人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應當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鮑叔和管仲分錢財時,互不猜忌;歸生和伍舉久別重逢,便在路邊鋪上荊條坐下暢敘舊情。他們并非親兄弟尚且能夠這樣,何況你們是同一父親的兒子呢!潁川的韓元長,是漢末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職,年八十歲,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小題【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節(jié)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水益澀①,曳②舟不得進,陸行六七里,止藥師寺。寺負紫芝山,僧多讀書,不類城府③。越信宿④,遂緣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環(huán),遙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桑畦麥隴⑤,高下聯(lián)絡⑥,田家隱翳竹樹,樵童牧豎相征逐⑦,真行畫圖中!欲問地所歷名,則輿夫樸野,不深解吳語,或強然諾,或不應所問,率十問僅得二三。越二嶺,首有亭當?shù)?,髹書⑧“雪竇山”字。(節(jié)選自鄧牧《雪竇游志》)【注】①澀:不通暢。②曳:拖,拉。③不類城府:意謂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④越:過。信宿:連住兩夜。⑤畦(qí)、隴:園田間的長條土埂。隴,通“壟”。⑥聯(lián)絡:連接。⑦牧豎:牧童。征逐:追逐。⑧髹(xiū)書:用赤黑色的漆寫。34.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緣溪行遂緣小溪B.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率十問僅得二三C.遂與外人間隔遂緣小溪D.屋舍儼然或強然諾35.把語段【甲】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2)或不應所問。36.語段【甲】和語段【乙】都是以人物的行蹤為線索來寫的。語段【甲】中,漁人先是“緣溪行”,遇到一片桃花林,然后在①發(fā)現(xiàn)一座山,從山洞里進入到桃花源中;語段【乙】中,作者先是來到了藥師寺,然后“緣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遠遠地看到②,還有桑畦麥隴,田家,樵童牧豎,最后翻過兩座山嶺,來到了“雪竇山”。語段【甲】中的漁人和語段【乙】中的作者都是通過③的方式分別進入到桃花源和藥師寺的。(每空均用自己的話回答)37.根據(jù)語段【甲】【乙】的內(nèi)容,分條概括雪竇山與桃花源的相似之處?!敬鸢浮?4.B35.(1)漁人對此感到很驚異,又向前行,想要行到那片林子的盡頭。(2)有的答非所問。36.桃林的盡頭(水發(fā)源的地方)山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