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山東省臨朐第六中學(xué)高一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xùn)練(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1頁
2018-2019年山東省臨朐第六中學(xué)高一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xùn)練(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2頁
2018-2019年山東省臨朐第六中學(xué)高一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xùn)練(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3頁
2018-2019年山東省臨朐第六中學(xué)高一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xùn)練(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4頁
2018-2019年山東省臨朐第六中學(xué)高一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xùn)練(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2018-2019年山東省臨胸第六中學(xué)高一語文文言文閱

讀專項訓(xùn)練(后附答案及解析)

抽選經(jīng)典試題,有針對性的考點中的難點、重點、考點進(jìn)行強化訓(xùn)練,力口強記憶。

第1題: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題目。

甲文: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

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毕嗳缏?,不肯

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己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

匿。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

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

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

S:“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駕,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

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

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绷H聞之,肉袒負(fù)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

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弊湎嗯c歡,為刎頸之交。

乙文: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

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fā)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

矣!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且相如素賤人(素:向來)

B.相如引車避匿(引:掉轉(zhuǎn))

C.顧吾念之(顧:回頭看)

D.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為先)

2.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徒以吾兩人在也以其無禮于晉

B.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相如因持璧卻立

C.徒以口舌為勞于是秦王不釋,為

一擊甑

D.不知將軍寬之至此均之二策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吾羞,不忍為之下。B.宣言曰:“我見

相如,必辱之。”

C.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D.叱秦王左右

4.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1)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2)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

5.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

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fā)

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

矣!

第2題: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李綱,字文紀(jì)。少慷慨,尚風(fēng)節(jié)。仕周為齊王憲參軍事。宣帝將殺憲,召僚屬誣

左其罪,綱矢死無槎辭。及憲誅,露車載尸,故吏奔匿,綱撫棺號慟,為瘞訖,

乃去。

事隋為太子洗馬。太子勇宴宮臣,左庶子唐令則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綱

曰:“令則官調(diào)護(hù),乃自比倡優(yōu),進(jìn)淫聲,惑視聽,誠使上聞之,豈不為殿下累

乎?臣請正其罪?!庇略唬骸爸弥?,我欲為樂耳!”后勇廢,文帝切讓,官屬無

敢對,綱獨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資中人,得賢者輔而善,得不

肖導(dǎo)而惡,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過矣!”擢尚書右丞。大業(yè)末,賊帥何

潘仁劫為長史。

高祖受禪,拜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齊王元吉為并州總管,縱左右攘奪,民愁

苦,宇文歆諫,不聽。劉武周入太原,元吉懼,棄軍奔京師,并州陷。帝怒,謂

綱日:“王年少,不習(xí)事,故以歆及竇誕佐之。太原,興王地,兵十萬,粟支十

年,奈何一旦棄去?歆建此計,我當(dāng)斬于軍?!本V曰:“王過惡,誕養(yǎng)成之。歆

事王淺,有闕必t爭。今賴歆計,使陛下不失愛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

日,帝悟,于是釋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賴,猜間朝廷。綱頻諫不見聽,遂乞骸骨。帝罵曰:“卿為潘仁

長史,而羞朕尚書邪?”綱頓首曰:“潘仁,賊也,志殘殺,然每諫輒止,為其

長史,故無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內(nèi)石,敢久為尚書乎?且臣事東

宮,東宮又與臣忤,是以上印綬?!钡壑x曰:“知公直士,幸卒輔吾兒?!蹦税?/p>

太子少保,尚書、詹事如故。帝以綱隋名臣,手敕未嘗名。

貞觀四年,復(fù)為少師。每聽政,必詔綱與房玄齡、王珪侍坐。綱發(fā)言陳事,

毅然不可奪。及疾,帝遣玄齡至家存問。明年卒,年八十五,贈開府儀同三

司,謚日貞,太子為立

碑。

(選自《新唐書》第九十九卷,有刪改)

4.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后勇廢,文帝切讓讓,謙讓B.陛下功成,厚自

伐伐,夸耀

C.知公直士,幸卒輔吾兒幸,幸好D.毅然不可

奪奪,奪取

5.下列語句全都正面表現(xiàn)李綱是“直士”的一組是()(3分)

①召僚屬誣左其罪,綱矢死無稅辭。②綱撫棺號慟,為瘞訖,乃去。

③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④翼日,帝悟,于是釋歆。

⑤綱頻諫不見聽,遂乞骸骨。⑥每聽政,必詔綱與房玄齡、王珪

侍坐。

A.①③⑥B.①③⑤C.②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7.將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太子資中人,得賢者輔而善,得不肖導(dǎo)而惡,何特太子罪邪?(6分)

(2)且臣事東宮,東宮又與臣忤,是以上印綬。(4分)

第3題:

第4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每小題2分,共8分)

崔琰字季圭,清河?xùn)|武城人也。少樸訥,好擊劍,尚武事。年二十三,鄉(xiāng)移為正,始

感激,讀論語、韓詩。至年二十九,乃結(jié)公孫方等就鄭玄受學(xué)。學(xué)未期,徐州黃巾賊

攻破北海,玄與門人到不其山避難。時谷汆縣乏,玄罷謝諸生。琰既受遣,而寇盜充

斥,西道不通。于是周旋青、徐、兗、豫之郊,東下壽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四年

乃歸,以琴書自娛。

太祖破袁氏,領(lǐng)冀州牧,辟琰為別駕從事,謂琰曰:“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

故為大州也。"琰對日:“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

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fēng)俗,救其涂炭,而校計甲兵,惟此為先,斯豈鄙

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謝之。于時賓客皆伏失色。

太祖為丞相,琰復(fù)為東西曹掾?qū)籴缡?。初授東曹時,教曰:“君有伯夷之風(fēng),史魚之

直,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斯可以率時者已。故授東曹,往踐厥職?!蔽簢?/p>

初建,拜尚書。時未立太子,臨淄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于外。惟琰

露板答日:“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tǒng)。琰以死守

之?!爸?,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貴其公亮,喟然嘆息,遷中尉。

琰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憚焉。琰嘗

薦巨鹿楊訓(xùn),雖才好不足,而清貞守道,太祖即禮辟之。后太祖為魏王,訓(xùn)發(fā)表稱贊

功伐,褒述盛德。時人或笑訓(xùn)希世浮偽,謂琰為失所舉。琰從訓(xùn)取表草視之,與訓(xùn)書

曰:“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dāng)有變時?!辩疽庾I論者好譴呵而不尋情理

也。有白琰此書傲世怨謗者,太祖怒曰:“諺言’生女耳','耳’非佳語。'會當(dāng)

有變時',意指不遜?!庇谑橇P琰為徒隸,使人視之,辭色不撓。太祖令日:“琰雖

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虬須直視,若有所瞋?!彼熨n琰死。

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而琰

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

之。(節(jié)選自《三國

志?崔琰列傳》)

12.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年二十三,鄉(xiāng)移為正,始感激感謝,感恩

B.于是周旋青、徐、兗、豫之郊迂回,繞道

C.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于外猶豫不決

D.后太祖為魏王,訓(xùn)發(fā)表稱贊功伐呈上奏折

13.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函令密訪于外皆以恃舊不虔見誅

B.而太祖亦敬憚焉而校計甲兵

C.于是罰琰為徒隸而琰最為世所痛惜

D.琰雖見刑,而通賓客皆以恃舊不虔見誅

14.下列對文中語句的解釋,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學(xué)未期,徐州黃巾賊攻破北海

學(xué)習(xí)不滿一個學(xué)期,徐州的黃巾軍攻占了北???/p>

B.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

昨天統(tǒng)計戶籍,冀州有三十萬人,所以這倒是個大州啊

C.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

貪鄙的人會仰慕你的名聲而清廉,壯士會尊敬你的聲譽而砥礪意志

D.琰本意譏論者好譴呵而不尋情理也

崔琰的本意在于譏諷那些評論的人喜歡指摘別人而不推尋情理

15.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崔琰起初就學(xué)于鄭玄,后因戰(zhàn)亂饑荒未能學(xué)完,歸家后以彈琴讀書來自娛

自樂。

B.崔琰在太祖打敗袁氏,奪得冀州之際,敢于批評太祖重武力輕民生的行

為。

C.崔琰推舉的楊訓(xùn)才學(xué)橫溢,品德清高堅守道義,深得太祖賞識,也得到世

人的認(rèn)同。

D.崔琰與孔融、許攸等人一樣,皆因太祖多疑加罪而死,而崔琰最為世人深

深惋惜。

第5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每小題3分,共9分)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廉頗日:“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

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毕嗳缏?,不肯

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

匿。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

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

辭去?!碧A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毕嗳?/p>

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弩,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

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

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fù)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

也?!弊湎嗯c歡,為刎頸之交。

8.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口舌:能言善變

B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孰:熟悉

C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去:離開

D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鄙賤:見識淺薄

9.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B.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C.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

10.下面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以相如功大一一徒以吾兩人在也

B.相如聞,不肯與會一一不欲與廉頗爭列

C.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一一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

D.且相如素賤人一一且庸人尚羞之

第6題: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王翦者,頻陽東鄉(xiāng)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滅三晉,走燕王,而

數(shù)破荊師。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shù)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

始皇以為賢勇。于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于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

曰:“不過用二十萬人?!笔蓟蕟柾豸?,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日:

“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彼焓估钚偶懊商駥⒍f南

伐荊。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于頻陽。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

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

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

軍今聞荊兵日進(jìn)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曰:"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

更擇賢將。”始皇謝日:“已矣,將軍勿復(fù)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

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唯聽將軍計耳?!庇谑峭豸鍖⒈f人,始皇自送至

海上。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

“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yè)耳?!?/p>

始皇大笑。王翦既至關(guān),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蛟唬骸皩④娭蛸J,亦已甚矣。”

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怛暴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于我,我不多請?zhí)镎瑸?/p>

子孫業(yè)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擊荊。荊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堅壁而

守之,不肯戰(zhàn)。荊兵數(shù)出挑戰(zhàn),終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

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

可用矣?!鼻G數(shù)挑戰(zhàn)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至

薪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歲余,虜荊王負(fù)芻,竟

平荊地為郡縣。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盡并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于后世。

(節(jié)選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注釋:①超距:跳躍。古代的一種游戲,用于習(xí)武。)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于是引兵而西引:率領(lǐng)。

B.王翦言不用,因謝病謝:道歉,謝罪

C.老臣罷病悖亂罷:通“?!?/p>

D.李信果辱秦軍辱:使……受辱

5.用斜線(/)給下面短文畫橫線的部分?jǐn)嗑湔_的一項是()

A.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jìn)/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

B.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jìn)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

乎!

C.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jìn)/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

乎!

D.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jìn)/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

乎!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王派李信攻打楚國,開始頻頻勝利,卻不知道楚軍正在跟蹤追擊他們,結(jié)果楚軍

大敗李信部隊,并殺死秦七個都尉。

B.秦軍大敗后,秦王親自找王翦,請他出任統(tǒng)帥。王翦認(rèn)為,雖然自己老糊涂了,但

他相信只有秦王能再次任用像他這樣的良將。

C.王翦臨出發(fā)時,請求秦王賜予許多良田、美宅、園林池苑等,目的是表示自己出征

的堅定意志,不讓性情粗暴對人多疑的秦王對他產(chǎn)生懷疑。

D.王翦抵達(dá)戰(zhàn)場,不肯出兵交戰(zhàn),而是每天讓士兵休息,供給好的飯食;荊軍屢次挑

戰(zhàn),秦軍就是不肯應(yīng)戰(zhàn),荊軍就向東去了,王翦趁機追擊他們,大敗荊軍。

7.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秦始皇既滅三晉,走燕王,而數(shù)破荊師。(5分)

(2)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5分)

第7題:

第8題:

第9題:文言文閱讀(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題。

答客難

東方朔

客難東方朔日:“蘇秦、張儀一當(dāng)萬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澤及后世。今子大夫

修先王之術(shù),慕圣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服膺而不可釋。好學(xué)樂道之效,明白

甚矣;自以為智能海內(nèi)無雙,然悉力盡忠,以事圣帝,曠日持久,官不過侍郎,位不

過執(zhí)戟。意者尚有遺行邪?同胞之徒,無所容居,其何故也?”

東方先生仰而應(yīng)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備。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夫蘇

秦、張儀之時,周室大壞,諸侯不朝,力政爭權(quán),相擒以兵。得士者強,失士者亡,

故其身處尊位,澤及后世。今則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懾,諸侯賓服,動發(fā)舉事,

猶運之掌,賢與不肖何以異哉?遵天之道,順地之理,物無不得其所。故抗之則在青

云之上,抑之則在深淵之下。雖欲盡節(jié)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竭精馳

說者,不可勝數(shù);困于衣食,或失門戶。使蘇秦、張儀與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

故,安敢望侍郎乎!故曰:時異事異。

雖然,安可以不務(wù)修身乎哉!《詩》曰:'鼓鐘于宮,聲聞于外。'茍能修身,何患不

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shè)用于文武,得信厥說。封于齊,七百歲而不絕。此

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傳曰:'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

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娫疲?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

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于一人之義也。枉而

直之,使自得之;優(yōu)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蓋圣人之教化如此

也。

今世之處士,塊然無徒,廓然獨居;計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與義相扶,寡

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之用樂毅,秦之任李斯,說行如流,曲從

如環(huán);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內(nèi)定,國家安;是遇其時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語

曰:'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筵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fā)其音聲哉?

至則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處士,雖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適足以明其不知

權(quán)變,而終惑于大道也。”

(文字有刪減)

8.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賢與不肖何以異哉不肖:不賢

B.故抗之則在青云之上抗:抵御

C.子又何怪之邪怪:認(rèn)為……奇怪

D.至則靡耳,何功之有靡:倒下,這里指失敗

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澤及后世,子孫長享,今則不然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B.七十有二乃設(shè)用于文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句讀之不知

D.今以下愚而非處士作師說以貽之

10.下列對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以主客問答的形式,先假設(shè)有客詰難東方朔,譏諷他官微位卑,東方朔進(jìn)行

答辯。

B.東方朔說,武帝時天下太平,圣主德高權(quán)重,在朝士人想對朝廷盡忠效力,但不

知進(jìn)退得宜,處境和戰(zhàn)國時不一樣。

C.東方朔認(rèn)為,應(yīng)該加強士子的修養(yǎng),哪怕有小的過錯,外界也應(yīng)該對他要求、責(zé)

備,這就是圣人的教化方式。

D.全篇用了整飭又不拘對偶的語言,議論酣暢,發(fā)泄了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情緒。

11.將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竭精馳說者,不可勝數(shù);困于衣食,或失門戶。(4

分)

(2)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3分)

(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2分)

第10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題。

諸葛亮字孔明,瑯珊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

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

愿見之乎?”先主日:“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

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

成都,屬以后事。建光元年,封亮武鄉(xiāng)侯,開府治事,政事無巨細(xì),咸決于亮。南中

諸郡并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jié)和親,遂與為盟。三年

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十二年

春,亮率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jù)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亮每患糧

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

堵,軍無私焉。相持百余日。是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

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

服,不須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日:“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

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

臣無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fù)陛下。”乃卒,如其所言。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

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茻o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于邦

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芍^識治之良

才,管、簫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

歟!

(節(jié)選自《三國志?蜀書》,有刪改)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將軍宜枉駕顧之顧:拜訪

B.屬以后事屬:通“囑”,囑咐

C.亮每患糧不繼患:擔(dān)心,憂慮

D.亮自表后主曰表:表明,表白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如其所言其孰能譏之乎

B.亮以新遭大喪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C.凡三往,乃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D.因山為墳因擊沛公于坐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說明諸葛亮具有“軍事謀略”的一組

①且遣使聘吳,因結(jié)和親,遂與為盟②政事無巨細(xì),咸決于亮

③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④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

平而勸戒明也。

⑤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⑥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

才也!”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⑤

12.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只有崔州平、徐庶元直認(rèn)為他有管、

樂的才能。

B.蜀國與吳國結(jié)親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南郡發(fā)生叛亂,蜀國剛遭受大痛,

不能出兵。

C.諸葛亮勤儉律己,言行一致,以平常衣物入殮,死后沒有任何財產(chǎn)留

給子弟。

D.最后一句評議指出諸葛亮自身存在的弱點,也是“未能成功”的重要

原因。

13.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來自文段,(3)句來自必修三課文,10

分)。

(1)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3分)

(2)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3分)

(3)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4分)

第11題: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題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

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在華山之陽名之

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日:“花山”,今言華如

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

之甚寒,問其深,則雖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

其進(jìn)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予

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什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

少矣。

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

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予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p>

觀,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

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

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

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

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11.下列加粗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B.余之力尚足以明

C.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

D.常在于險遠(yuǎn)

12、與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A.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所謂華陽洞者,以其在華山之陽名之也

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其孰能譏之乎?方其破荊州

B.入之甚寒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夫夷以近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

D.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蓋音謬也

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何可勝道也哉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B.無物以相之相與枕藉乎舟中

C.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羨長江之無窮

D.由山以上五六里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第12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遼東襄平人。密趣解雄遠(yuǎn),多策略,散家覽養(yǎng)客禮賢

不愛藉。聞包愷在綴山,往從之。以蒲鞫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

楊素適見于道,按轡躡其后,日:“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

“《項羽傳》?!币蚺c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毙兴?/p>

傾心結(jié)納。

大業(yè)九年,玄感舉兵黎陽,遣人入關(guān)迎密。密至,謀曰:“今天子遠(yuǎn)在遼左,若鼓而

入薊,直扼其喉,高麗抗其前,我乘其后,不旬月赍糧竭,舉麾召之,眾可盡取,然

后傳檄而南,天下定矣,上計也。關(guān)中四塞之地,彼留守衛(wèi)文升,易人耳。若徑行勿

留,直保長安,據(jù)函、靖,東制諸夏,是隋亡襟帶,我勢萬全,中計也。若因近趣

便,先取東都,頓兵堅城下,不可以勝負(fù)決,下計也。"玄感曰:“公之下計,乃吾

上策。今百官家屬皆在洛,當(dāng)先取之,以搖其心。且經(jīng)城不拔,何以示武?“密計不

行。玄感至東都,所戰(zhàn)必克,自謂功在旦暮。既獲內(nèi)史舍人韋福嗣,遂任之,故謀不

專密。福嗣恥見執(zhí),策議皆持兩端。密揣其貳,謂玄感曰:“福嗣窮,為我虜,志在

觀望。公初舉大事,奸人在側(cè),事必敗,請斬以徇?!辈粡?。

時東郡賊翟讓聚黨萬人,密因介其徒王伯當(dāng)以策干讓曰:“今主昏于上,人怨于下,

銳兵盡之遼海,和親絕于突厥,南巡流連,空棄關(guān)輔,此實劉、項挺興之會。足下資

豪桀,士馬精勇,指罪誅暴,為天下先,楊氏不足亡也?!弊層墒羌佣Y,遣說諸賊,

至輒下。因為讓計曰:“今稟無見糧,難以持久,卒遇敵,其亡無時。不如取滎陽,

休兵館谷,待士逸馬肥,乃可與人爭利?!弊屄犞?,遂破金堤關(guān),徇滎陽諸縣,皆

下。滎陽太守楊慶、河南討捕大使張須陀合兵討讓,讓素憚須陀,欲引去。密曰:

“須陀健而無謀,且驟勝易驕,吾為公破之?!弊尣坏靡眩嚩?。密率驍勇常何等

二十人為游騎,伏千兵莽間。須陀素輕讓,引兵搏之,讓少卻,伏發(fā),與游軍乘之,

遂殺須陀。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越國公楊素適見于道適恰好

B.頓兵堅城下頓

駐扎

C.此實劉、項挺興之會會時機,

機會

D.須陀素輕讓,引兵搏之,讓少卻少卻稍稍休息

5.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都說明李密“趣解雄遠(yuǎn)、多策略”的一組是(3分)

()

①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②公之下計,乃吾上策。

③福嗣窮,為我虜,志在觀望。

④公初舉大事,奸人在側(cè),事必敗。

⑤待士逸馬肥,乃可與人爭利。

⑥密率驍勇常何等二十人為游騎,伏千兵葬間。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⑥D(zhuǎn).③④⑤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越國公楊素在路上碰見騎著黃牛,一邊走一邊讀書的李密,贊嘆他勤

奮好學(xué);與他交談后,認(rèn)為他見識過人,謀略出眾。

B.楊玄感在黎陽發(fā)動兵變,李密為他提出三條計策,但玄感認(rèn)為李密所

說的下計才是最佳策略。

C.翟讓接受李密的建議,連續(xù)取得了多次勝利后,對李密禮遇有加。

D.李密不僅謀略過人,而且勇氣可嘉,親自帶兵采用伏擊的方式殺死河

南討捕大使張須陀。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⑴今百官家屬皆在洛,當(dāng)先取之,以搖其心。且經(jīng)城不拔,何以示武?(5分)

⑵今稟無見糧,難以持久,卒遇敵,其亡無時。(5分)

第13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題。

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

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fù)之,一篇之中,三致

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

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

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

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

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

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

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酸②?何故懷瑾握瑜③,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日:“吾聞之,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

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犍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

遂自投汨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

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注釋:①糟:酒糟②酸:薄酒③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純潔優(yōu)美的品德。

5.下列句中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3分)

A.屈平既嫉之嫉:嫉妒

B.然亡國破家相隨屬屬:連續(xù)

C.舉賢以自佐佐:輔助

D.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祖:效法

6.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內(nèi)惑于鄭袖身客死于

B.冀幸君之一悟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C.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D.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其后楚日以削

7.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B.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C.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D.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①②段表達(dá)了對懷王昏膜的痛惜,同時也贊頌了屈原的遠(yuǎn)見卓識和政治才能。

B.④⑤段采用了寓議于敘的手法,表現(xiàn)了屈原的高潔品質(zhì),也寫出屈原之死的深遠(yuǎn)影

響。

C.作者在記敘屈原的生平事跡時,將屈原的遭際與楚國的處境結(jié)合起來,是為了突出

強調(diào)造成屈原自沉汨羅的政治原因。

D.作者把漁父和屈原的觀點兩相比照,突出了屈原堅持真理、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

的高貴品質(zhì),表達(dá)了對屈原人格的贊揚和景仰。

9.翻譯畫線句子(7分)

(1)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3分)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4分)

第14題:(9分,每小題3分)

唐子畏墓志并銘[明]祝允明

子畏死,余為歌詩,往哭之慟。將葬,其弟子重請為銘。子畏,余肺腑友,微子重且

銘之。

子畏性絕穎利,度越千士。世所謂穎者,數(shù)歲能為科舉文字,童髯中科第,一日四海

驚稱之。子畏不然,幼讀書,不識門外街陌,其中屹屹嗎有一日千里氣。不或友一

人,余訪之再,亦不答。一旦,以詩二章投余,杰特之志錚然。余亦報以詩,勸其少

加弘舒,言萬物轉(zhuǎn)高轉(zhuǎn)細(xì),未聞華峰可建都聚久惟天極峻且無外,故為萬物宗。子畏

始肯可,久乃大契,然一意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場屋?。

其父德廣,賈業(yè)而士行,將用子畏起家,致舉業(yè),歸教子畏,子畏不得違父旨。德廣

常語人,此兒必成名,殆難成家乎?父沒,子畏猶落落。一日,余謂之曰:“子欲成

先志,當(dāng)且事時業(yè);若必從己愿,便可褫桐幔?,燒科策。今徒籍名泮廬,目不接其冊

子,則取舍奈何?”子畏曰:“諾。明年當(dāng)大比,吾試捐一年力為之,若勿售,一擲

之耳?!奔绰駪簪萁^交往,亦不覓時輩講習(xí),取前所治毛氏詩,與所謂四書者,3番討您

擬議,祗⑦求合時義。戊午,試應(yīng)天府,錄為第一人。己未,往會試。時傍郡有富子,

亦己舉于鄉(xiāng),師慕子畏,載與俱北。既入試,二場后,有仇富子者,抨于朝,言與主

司有私,并連子畏。詔馳敕禮闈,令此主司不得閱卷,亟捕富子及子畏付詔獄,逮主

司出,同訊于廷,富子既承,子畏不復(fù)辯,與同罰,黜掾于浙藩,歸而不往。或勸少

貶,異時亦不失一命。子畏大笑,竟不行。放浪形跡,翩翩遠(yuǎn)游。扁舟獨邁祝融、匡

廬、天臺、武夷,觀海于東南,浮洞庭、彭蠡。題⑥歸,將復(fù)踏四方,得疾,久少愈,

稍治舊緒久

其奇趣時發(fā),或寄于畫,下筆輒追唐宋名匠。既復(fù)為人請乞,煩雜不休,遂亦不及精

諦。且已四方慕之,無貴賤富貧,日詣門征索文詞、詩畫。子畏隨應(yīng)之,而不必盡所

至,大率興寄遐邈,不以一時毀譽重輕為取

舍。

(節(jié)選自《明代散文選》)

【注釋】①屹屹:高聳出群的樣子。②都聚:都市。③場屋:指科舉考試的考場。④褫

(chi):剝奪。桐(Idn)幡(fu):襁衫和幔頭。桐衫為古代士人之物,明時為秀才

舉人的公服,幌頭是士人所戴的帽子。⑤璋(jin)戶:用泥土涂塞門窗。這里謂緊閉

家門。(fan)討:反復(fù)研討。⑦祗:只。⑧殿:同“暫”。⑨舊緒:舊業(yè)。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父沒,子畏猶落落落落:大方的樣子

B.取前所治毛氏詩治:研究

C.逮主司出,同訊于廷逮:等到

D.大率興寄遐邈率:大概,大略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數(shù)歲能為科舉文字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B.子畏不然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其父德廣,賈業(yè)而士行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

D.不以一時毀譽重輕為取舍亦足以暢敘幽情

13.下列語句中,全都表明唐子畏“個性卓異”的一項是:()

①殊不屑事場屋②褫桐幔,燒科策

③若勿售,一擲之耳④抨于朝,言與主司有私

⑤不復(fù)辯,與同罰⑥放浪形跡,翩翩遠(yuǎn)游

A.②③⑤B.①④⑥C.①③⑥D(zhuǎn)

.②④⑤

1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分)

(1)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4分)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試捐一年力為之,若勿售,一擲之耳。(4分)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已四方慕之,無貴賤富貧,日詣門征索文詞、詩畫。(4分)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5題:

第16題:閱讀短文,完成后面的問題。(4分)

蛛①語蠶曰:“爾飽食終日以至于老,口吐經(jīng)緯,黃口燦然②,固之自襄③。蠶婦持

汝入于沸湯,抽為長絲,乃喪厥④軀。然則其巧也,適⑤以自殺,不亦愚乎!”蠶答

蛛曰:“我固自殺。我所吐者,遂為文章⑥,天子袞龍⑦,百官級繡③,孰非我為?

汝乃楞腹而營口⑨,吐經(jīng)緯織成網(wǎng)羅,坐伺其間,蚊虻蜂蝶之見過者無不殺之,而以

自飽。巧則巧矣,何其忍也!”蛛曰:“為人謀則為汝自謀,寧為我!”噫,世之

為蠶不為蛛者寡矣夫!一一選自《雪濤小說》

[注釋]

①蛛一一蜘蛛。爾一一你。②黃口燦然一一嫩黃的嘴巴金光燦燦。③固之

自襄一一牢牢地把自己襄起來。④厥(ju6)一—那個。代詞,其;他的;思厥先祖父。

(蘇洵《六國論》)

⑤適一一,恰好。⑥文章一一錯綜華美的色彩或花紋。這里指帶有花紋的織品。⑦袞龍

?一古代帝王穿的禮服(袞,gun)?⑧級(fU)繡一一這里指祭祀時穿的禮服。⑨相

(xiao)腹而營口一一空著肚子尋求食物。楞腹,空腹。營,謀求。

(1)根據(jù)上下文,推斷加點詞的意思。(1分)

然則其巧也巧:

(2)這則寓言通過蠶和蜘蛛的對話,反映了哪兩種對立的人生觀?(1分)

(3)你認(rèn)為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2分)

第17題: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7題。

李大亮,京兆涇陽人。有文武才略,性忠謹(jǐn),外若不能言,而內(nèi)剛烈。隋末,署龐玉

行軍兵曹。李密寇東都,玉戰(zhàn)敗,大亮被禽。賊將張弼異之,就執(zhí)百余人皆死,獨釋

大亮,引與語。遂定交。

高祖入關(guān),走亮自歸,授土門令?方歲饑,境多盜賊。大亮招亡散,撫貧瘠,賣所乘

馬,稍稍資業(yè)之,勸墾田,歲大熟。間出擊盜,所至輒平。貞觀初,出涼州都督。時

突厥亡,帝進(jìn)欲懷四夷,諸部降者,人賜袍一領(lǐng)、帛五匹,首領(lǐng)拜將軍、中郎將,列

五品者贏百員。又置降胡河南。詔大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使以綏大度設(shè)、拓設(shè)、泥

熟特勒及七姓種落之未附者,峙糧覆口賑其饑。大亮上言:“臣聞欲綏遠(yuǎn)者必自近。

中國,天下本根,四夷猶枝葉也。殘本根,厚枝葉,而曰求安,未之有也。臣以為諸

藩請附者,宜羈縻受之,使居塞外,畏威懷德,永為籍臣。河西積困夷狄,州縣蕭

條,加因隋亂,殘耗已甚。臣愚愿停招慰,省勞役,使邊人得就農(nóng)晦,此中國利

也。”帝納其計。八年,為劍南道巡省大使。會討吐谷渾,為河?xùn)|道行軍總管,與李

靖俱出北道,與虜遇蜀渾山,大戰(zhàn),破之,俘其名王,獲雜畜數(shù)萬。拜右衛(wèi)大將軍。

晉王為皇太子,帝詔大亮兼右衛(wèi)率,又兼工部尚書,身三職,宿衛(wèi)兩宮。每番直,常

假寐。帝勞曰:“公在,我得酣臥。”嘗以張弼脫其死,及貴,念有以報之。時弼為

將作丞,匿不見,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識諸涂,持弼泣,悉推家財與之,弼拒不

受。乃言于帝曰:“臣及事陛下,張弼力也,愿悉臣官爵授之?!钡蹫檫w弼中郎將、

代州都督。世皆賢大亮能報,而多弼不自伐也。十八年,卒,年五十九。將斂,家無

珠玉為含。惟貯米五斛、布三十端。帝哭為慟,謚曰懿,陪葬昭陵。

(節(jié)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二十四》)

注:古代喪葬之禮俗:以米及具填死者口中,謂之“含飯”。天子、貴族可含珠玉

等。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臣愚愿停招慰,省勞役省:xing,探視,問候

B.臣聞欲綏遠(yuǎn)者必自近綏:安撫

C.勸墾田,歲大熟勸:鼓勵

D.而多弼不自伐也伐:夸耀

5.以下各句中,全都表現(xiàn)李大亮''文武才略”的一組是()(3分)

①為劍南道巡省大使②臣聞欲綏遠(yuǎn)者必自近③間出擊盜,所至輒平

④每番直,常假寐⑤與虜遇蜀渾山,大戰(zhàn),破之⑥家無珠玉為含

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⑤D.①③④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大亮知恩圖報。顯貴時,總想著如何報答曾免他一死的張弼,甚至想把自

已的官職爵位全讓給張弼,受到皇上的稱贊。

B.大亮忠心奉主。每次輪到他值班,只是坐著打噸,太宗慰勞他時說:“有

你在,我能睡個安穩(wěn)覺。”

C.大亮有文武才略。他曾上書皇上停下安撫未歸附的部族的工作,使邊地的

百姓能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皇上接受了他的建議。

D.大亮為官清廉。去世后,為他穿衣入棺時,家里拿不出珠玉給他含在嘴

里,只能在棺中放普通之物了。

7.把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賊將張弼異之,就執(zhí)百余人皆死,獨釋大亮,引與語。(5分)

(2)中國,天下本根,四夷猶枝葉也。殘本根,厚枝葉,而曰求安,未之有也。(5分)

第18題: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貢禹字少翁,瑯珊人也。以明經(jīng)禁行著聞,征為博士,涼州刺史,病去官。復(fù)

舉賢良,為河南令,歲余,以職事為府官所責(zé),免冠謝。禹曰:“冠壹免,安復(fù)可冠

也!”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為諫議大夫,數(shù)虛己問以政事。是時年歲不登,郡國多困,

禹奏言:“今大夫僭諸侯,諸侯僭天子,天子過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亂,矯復(fù)古

化,在于陛下?!碧熳由破渲遥讼略t,遷禹為光祿大夫。

頃之,禹上書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聰明,非復(fù)能有補益,所謂污朝之

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歸鄉(xiāng)里,死亡所恨。”天子報日:“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

魚之直,守經(jīng)據(jù)古,不阿當(dāng)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親近生,幾參國政。今未得

久聞生之奇論也,而云欲退,意豈有所恨與?”后月余,以禹為長信少府。會御史大夫

陳萬年卒,禹代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

自禹在位,數(shù)言得失,書數(shù)十上。禹以為古民亡賦算,口錢起武帝,征伐四

夷,重賦于民,民產(chǎn)子三歲則出口錢,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輒殺,甚可悲痛。宜今兒

七歲去齒乃出口錢,年二十乃算。又言諸離宮及長樂宮衛(wèi)可減其太半,以寬繇役。又

諸官奴婢十萬余人戲游亡事,稅良民以給之,歲費五六巨萬,宜免為庶人,縻食,令

代關(guān)東戍卒。

天子下其議,令民產(chǎn)子七歲乃出口錢,自此始。又罷上林宮館希幸御者,減諸

侯王廟衛(wèi)卒省其半。余雖未盡從,然嘉其質(zhì)直之意。禹又奏欲罷郡國廟,定漢宗廟選

毀之禮,皆未施行。

為御史大夫數(shù)月卒,天子賜錢百萬,以其子為郎,官至東郡都尉。

(刪節(jié)自《漢書?貢禹傳》)

①賦算:人口稅。漢制,自十五歲起,至五十六歲,每人每年出錢一百二十

錢。②口錢:人口稅。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是時年歲不登登:五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