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浙江省舟山市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適應(yīng)性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年7月浙江省舟山市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適應(yīng)性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年7月浙江省舟山市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適應(yīng)性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年7月浙江省舟山市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適應(yīng)性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年7月浙江省舟山市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適應(yīng)性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2024年7月浙江省舟山市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適應(yīng)性考試語文試題一、閱讀與鑒賞(本大題共14小題,4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選》中的“吳聲歌曲”部分,收錄了嘉善田歌,這是關(guān)于嘉善田歌最早的有明確文本的記載。明代馮夢龍編的《山歌》則說,嘉善田歌直接傳承于明代“吳歌”。田歌,顧名思義就是在田里唱的歌,是勞動間歇唱的歌,主要歌頌勞動與愛情。嘉善田歌也不例外。由現(xiàn)存田歌所反映的內(nèi)容和時代背景看,清中后期是嘉善田歌鼎盛時期。像《五姑娘》這類愛情題材,是讓嘉善田歌廣為流傳的主要誘因。嘉善田歌能作為民俗傳播,不僅因其描寫了生動的鄉(xiāng)村景象,更因它留存了歷史的真實印記。如田歌中對“銅鏡”“青油燈臺”等物件的描寫,呈現(xiàn)了清中后期人們生活的細節(jié)原貌;《十二個月棉花》所唱“松江客船只只到”,則更是對歷史事件的有力記載。嘉善田歌在清中后期達到輝煌境地,不僅得益于村夫村婦的傳唱之功,更因其具備了廣泛的社會意義,被主流文化包容、引導(dǎo)。嘉善田歌既是生活,又是史書,更是藝術(shù),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因此才被廣泛傳承,數(shù)千年來從未斷絕過。嘉善田歌屬于口傳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口口相傳,沒有物質(zhì)性載體,隨傳承者的生而生,亡而亡。傳承者即繼承、操縱和創(chuàng)作嘉善田歌的歌手和民間藝人,是傳承主體的核心。如今有很多傳承者認為嘉善田歌并不是一種適合謀生的技藝,他們不愿甚至羞于把田歌技藝傳授給后輩。現(xiàn)在喜歡田歌的基本上是一些老人家,嘉善田歌正淪為以高齡化人群為主要受眾的小眾音樂。(摘編自金梅編著《嘉善田歌》)材料二:嘉善田歌具有七種不同的曲調(diào),分別是滴落聲、羊騷頭、落秧歌、嘿羅調(diào)、急急歌、埭頭歌、平調(diào)。曲調(diào)各自獨立,不連綴成套,腔幅寬長,旋律起伏較大,節(jié)奏舒緩自由,富于抒情性。一方面,嘉善田歌的音樂特點與它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遼闊的平原造就了田歌的綿長悠揚;另一方面,緩慢而自由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田歌不急不躁、平穩(wěn)舒緩的特征,因此多采用中慢速進行演唱,如《五姑娘》《賣魚糧》《踏車山歌》等。嘉善田歌以七言四句為基礎(chǔ),多用襯字襯詞,每首田歌中均有大量如“哎”“嗨”“呀”“哦嗬嗬”“哦咿”等字詞。嘉善田歌的演唱場合和人數(shù)一般沒有固定限制,比較自由,但民間歌班按規(guī)定卻需由三人、五人、七人或九人組成,成員分工明確,互不相混。嘉善田歌的演唱方式為“領(lǐng)”——“接”——“和”,被稱為具有“和聲”的民歌。此外,“急急歌”是嘉善田歌中的特例,它以十分自由的句式,組合成幾十行,歌唱時像擂鼓一樣,一句緊接一句,一氣呵成,這是一般民歌中少見的。(金美玲《嘉善田歌生態(tài)現(xiàn)狀探究》)1.下列對材料中“嘉善田歌”的相關(guān)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嘉善田歌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發(fā)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中后期,它融生活、歷史和藝術(shù)元素于一體,廣泛傳承,數(shù)千年來綿延不絕。B.嘉善田歌綿長悠揚,平穩(wěn)舒緩,這既與嘉善人生活于遼闊的平原有關(guān),也與嘉善人緩慢而自由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可謂一方水土出一方音樂。C.嘉善田歌以七言四句為基礎(chǔ),多用襯字襯詞,除了民間歌班之外,演唱場合和人數(shù)一般沒有固定限制,演唱好似擂鼓,一句咬一句,一氣呵成。D.嘉善田歌雖誕生于田間地頭,傳唱于村夫村婦之口,但隨著全民文化和音樂素養(yǎng)的普遍提升,它也越來越雅化,成為一種曲高和寡的小眾音樂。2.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清中后期,嘉善田歌能作為民俗傳播的原因有很多,如田歌中的愛情題材,田歌呈現(xiàn)的鄉(xiāng)村景象和歷史真實印記,以及田歌對主流文化的超越。B.《五姑娘》是歌頌愛情的田歌,因而很受群眾追捧,流傳也廣;它要采用中慢速進行演唱,節(jié)奏舒緩,富于抒情性,在田歌中具有較強代表性。C.作為口傳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嘉善田歌沒有物質(zhì)性載體,存亡系于傳承者一身,相當脆弱,這就為嘉善田歌的保存、傳承和推廣帶來了較大難度。D.上述兩則材料分別從歷史發(fā)展、傳承危機、音樂特征等方面考察了嘉善田歌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引導(dǎo)人們發(fā)現(xiàn)田歌之美,增強田歌保護意識?!敬鸢浮?.B2.A【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A.“最早可追溯到宋代”錯誤,材料一“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選》中的“吳聲歌曲”部分,收錄了嘉善田歌,這是關(guān)于嘉善田歌最早的有明確文本的記載”,是介紹關(guān)于嘉善田歌最早的文本是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選》,不等同于嘉善田歌最早可追溯到宋代,選項混淆了嘉善田歌誕生時代與郭茂倩編書年代;C.“演唱好似擂鼓,一句咬一句,一氣呵成”錯誤,根據(jù)材料二最后一段“此外,‘急急歌’是嘉善田歌中的特例,它以十分自由的句式,組合成幾十行,歌唱時像擂鼓一樣,一句緊接一句,一氣呵成”可知,選項里的這個特點只是個特例,以偏概全。D.“但隨著全民文化和音樂素養(yǎng)的普遍提升,它也越來越雅化”錯誤,材料一最后一段“如今有很多傳承者認為嘉善田歌并不是一種適合謀生的技藝,他們不愿甚至羞于把田歌技藝傳授給后輩?,F(xiàn)在喜歡田歌的基本上是一些老人家,嘉善田歌正淪為以高齡化人群為主要受眾的小眾音樂”,要表達的意思是嘉善田歌失去了賴以生長的新生受眾基礎(chǔ),正日益邊緣化,選項曲解文意。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A.“以及田歌對主流文化的超越”錯誤,原文材料一是“被主流文化包容、引導(dǎo)”,選項曲解文意。故選A。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甲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里,它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史鐵生《我與地壇》原版)乙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里,它那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剝蝕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淡褪了,一段段高墻坍圮了,玉砌雕欄也散落了,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史鐵生《我與地壇》改編版)3.“我”是懷著怎樣的“情”進入地壇的?地壇又是以怎樣的“景”迎接“我”的?請用文中的四字短語回答。(1)情:(2)景:4.與材料乙相比,材料甲畫線句上的加點動詞用法顯然是非常規(guī)的,試分析這種非常規(guī)動詞用法的表現(xiàn)力?!敬鸢浮?.(1)情:失魂落魄(2)景:歷盡滄桑4.①材料甲讓“剝蝕”“淡褪”“坍圮”“散落”這些不及物動詞直接跟賓語,可以破壞言語形式的表達慣性,激起讀者對躲藏于琉璃、朱紅、高墻、玉砌雕欄背后的各個動作的高度關(guān)注。②材料甲的動賓結(jié)構(gòu)較之于材料乙的主謂結(jié)構(gòu)更可突出動作的主動性與力量感。如,說“剝蝕了琉璃”,重心在“剝蝕”,“琉璃”充其量是借以表現(xiàn)動作的工具,這樣,時光的侵蝕力就活生生地刻畫出來了。【解析】【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概括重點內(nèi)容的能力。(1)情:根據(jù)原文“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可知,十五年前的作者因為腿病不能行走,在最狂妄的年齡就坐上了輪椅,根據(jù)“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可知,面對病痛的自己,年輕的他悲觀、失望,精神恍惚。故可用“失魂落魄”形容“我”進入地壇的心情。失魂落魄:形容驚恐不安或心煩意亂,精神恍惚的樣子。(2)景:根據(jù)原文對景物的描寫“四百多年里,它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可知,地壇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四百多年的風雨,在這四百多年里,這里的景、物等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經(jīng)歷了許多變故。故可用“歷盡滄桑”形容地壇迎接“我”的景。歷盡滄桑:形容飽經(jīng)憂患,經(jīng)歷了許多變故?!?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品味語言藝術(shù)的能力。①材料甲讓“剝蝕”“淡褪”“坍圮”“散落”這些不及物動詞直接跟賓語“琉璃”“朱紅”“高墻”“玉砌雕欄”,這種破壞言語形式的表達慣性,能激起讀者對躲藏于琉璃、朱紅、高墻、玉砌雕欄背后的各個動作的高度關(guān)注,激發(fā)讀者的思考:這些事物在這四百多年里是怎樣的一點點地變化的,它們經(jīng)歷了怎樣的滄桑。②材料甲“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是動賓結(jié)構(gòu),而材料乙“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剝蝕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淡褪了”“一段段高墻坍圮了”“玉砌雕欄也散落了”是主謂結(jié)構(gòu),二者比較,材料甲的動賓結(jié)構(gòu)更可突出動作的主動性與力量感。如,說“剝蝕了琉璃”,重心在“剝蝕”,“琉璃”充其量是借以表現(xiàn)動作的工具,這樣,時光的侵蝕力就活生生地刻畫出來了。同樣,“淡褪”“坍圮”“散落”這些動詞的非常規(guī)用法,都能起到強調(diào)突出的作用。5.根據(jù)《鄉(xiāng)土中國》中的相關(guān)知識,下列對于楊萬里《插秧歌》的社會學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锓驋佈硖飲D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A.“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表明農(nóng)忙時節(jié)各自忙碌,幾乎沒有分工。B.田夫、田婦、大兒和小兒組成的單位可以視作由親子關(guān)系所構(gòu)成的生育社群。C.“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說明熟人社會中不看對方也知對方是誰。D.“插秧”活動體現(xiàn)出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yè)性組織,家的大小由事業(yè)的大小決定?!敬鸢浮緼【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整本書閱讀之探究、評價、運用概念或觀點的能力。A.“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表明農(nóng)忙時節(jié)各有分工,相互配合,井然有序。故選A。6.下面材料中加點的“你”和“我”分別指的是()你祖宗九死一生掙下這個家業(yè),到如今不報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來了。不和我說別的還可,若再說別的,咱們紅刀子進去白刀子出來!A.賈蓉焦大 B.賈環(huán)焦大 C.賈璉賴大 D.賈寶玉賴大【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都t樓夢》第七回,秦鐘來寧府,夜晚回去的時候,寧府管家賴二派了焦大去送。焦大不滿賴二安排,罵他欺軟怕硬不公道,賈蓉罵他兩句,他反而大叫起來,還叫賈蓉別在他跟前使主子性兒。因趁著酒興,先罵大總管賴二,說他不公道,欺軟怕硬,“有了好差事就派別人,像這等黑更半夜送人的事,就派我。沒良心的王八羔子!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爺蹺蹺腳,比你的頭還高呢。二十年頭里的焦大太爺眼里有誰?別說你們這一起雜種王八羔子們!”正罵的興頭上,賈蓉送鳳姐的車出去,眾人喝他不聽,賈蓉忍不得,便罵了他兩句,使人捆起來,“等明日酒醒了,問他還尋死不尋死了!”那焦大那里把賈蓉放在眼里,反大叫起來,趕著賈蓉叫:“蓉哥兒,你別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兒。別說你這樣兒的,就是你爹,你爺爺,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不是焦大一個人,你們就做官兒享榮華受富貴?你祖宗九死一生掙下這家業(yè),到如今了,不報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來了。不和我說別的還可,若再說別的,咱們紅刀子進去白刀子出來!”鳳姐在車上說與賈蓉道:“以后還不早打發(fā)了這個沒王法的東西!留在這里豈不是禍害?倘或親友知道了,豈不笑話咱們這樣的人家,連個王法規(guī)矩都沒有。”賈蓉答應(yīng)“是”。所以“你”和“我”分別指的是賈蓉和焦大。故選A。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選自韓愈《師說》)7.下列對句子中加點詞“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惑而不從師從:跟隨B.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從:率領(lǐng)C.然后從而刑之從:接著D.遂散六國之從從:隨行的人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之”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師道之不傳也久矣A.異乎三子者之撰 B.不知東方之既白C.子犯請擊之 D.蚓無爪牙之利9.下列對相關(guān)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讀,古人指文章休止和停頓處?!熬洹敝妇淠┑耐nD,“讀”指句中語氣的停頓;如“習其句讀”。B.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如“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C.端章甫,端和章甫分別指古代一種禮服和禮帽,如“如會同,端章甫”。D.胡越,古代分別居于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兩個民族,如“竭誠則胡越為一體”。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今之眾人 B.隔離天日 C.成不敢斂戶口 D.必竭誠以待下11.文中畫線部分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A.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懂得真理本來就比我早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C.其皆出于此乎——它們都是出于這個緣故吧D.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對他自己,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糊涂啊12.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〢.開篇托古言事,與當時“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形成對照,令人警醒;其中“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強化了觀點。B.老師肩負的三項職責中,“傳道”是核心。這里的“道”指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必須掌握的知識和道理。C.從“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尊師重道與否,是圣愚分野的關(guān)鍵。D.“或師焉,或不焉”中,前一個“或”指“句讀之不知”,后一個“或”指“惑之不解”,作者反對這種做法。【答案】7.D8.B9.D10.D11.C12.B【解析】【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D.“從”,通“縱”,合縱。句意:于是瓦解了六國的合縱聯(lián)盟。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例句: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古代從師的傳統(tǒng)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A.助詞,的。句意:我和他們?nèi)说牟拍懿灰粯?。B.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露出白色的曙光。C.代詞,他。句意:子犯請求襲擊秦軍。D.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句意: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D.“南方和北方”錯誤,應(yīng)為“北方和南方”,胡居住在北方,越居住在南方。故選D。【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許多人。句意:現(xiàn)在的一般人。B.隔離:古義,遮蔽;今義,斷絕接觸。句意:遮蔽了天日。C.戶口:古義,老百姓;今義,戶籍。句意:成名不敢向老百姓攤派。D.古今同義。竭誠:竭盡誠心。句意:必然誠心誠意對待下屬。故選D?!?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其”譯為“它們”錯誤,應(yīng)譯為“大概”,表示揣測。句意: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B.“這里的‘道’指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必須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錯誤?!皞鞯馈敝械摹暗馈敝溉寮宜枷?。在佛、老盛行的時代,韓愈推崇儒道,倡導(dǎo)“古文運動”,主張“修其辭以明其道”,表現(xiàn)出繼承儒學的積極進取精神。故選B。參考譯文: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儒家經(jīng)典著作、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學習,以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以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沒有地位高低貴賤,沒有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唉!古代從師的傳統(tǒng)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太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xiàn)在的普通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有疑惑解決不了,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選自韓愈《師說》)13.閱讀下面這首詩的節(jié)選部分,完成小題。夢游天姥吟留別(節(jié)選)唐·李白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下列對這首詩節(jié)選部分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夜飛度鏡湖月”中的“飛”字,形容歷程之快,顯示了詩人游山之心切。B.“洞天石扉,訇然中開”后所見景象奇幻、瑰麗、繽紛,夢游由此達到高潮。C.本選段以由醒境轉(zhuǎn)入夢境始,從夢境回歸醒境終,首尾綰合,章法整然有序。D.本選段詳寫白天游程,略寫夜幕出現(xiàn)的恐怖景象,用瑰麗色彩描繪神仙世界?!敬鸢浮緿【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nèi)容及藝術(shù)特色的能力。D.“詳寫白天游程,略寫夜幕出現(xiàn)的恐怖景象”錯誤,應(yīng)是本選段略寫白天游程,詳寫夜幕出現(xiàn)的恐怖景象。故選D。1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詩經(jīng)》中的話,來表達他求賢才而不得時日思夜慕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六國論》對六國滅亡的原因進行了探究,蘇洵認為,韓、魏、楚三國是因賄賂秦國而亡的,而齊、燕、趙三國沒有賄賂秦國也滅亡,則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離別時,詩人不是抒寫惜別之情,而是表達曠達之意的詩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敬鸢浮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蓋失強援不能獨完(3)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二、表達與交流(本大題共6小題,5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對于我們來說,問題不在于盡(jǐn/jìn)可能地多讀、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選擇我們個人閑(暇/瑕)時能完全其中的杰作,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和豐盈,從而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lián)系,使自己的心臟隨著人類心臟的跳動而跳動。這,是一切生活的意義,如果活著不僅僅是為著滿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話。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們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虛假的慰藉(jí/jiè)來麻痹我們,使我們對無意義的人生視而不見,而是正好相反,要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15.文中加點字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盡(jìn)暇藉(jí) B.盡(jìn)瑕藉(jiè)C.盡(jǐn)瑕藉(jí) D.盡(jǐn)暇藉(jiè)16.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牵ǎ〢.沉溺領(lǐng)悟歸根到底 B.沉浸領(lǐng)略歸根到底C.沉溺領(lǐng)略刨根問底 D.沉浸領(lǐng)悟刨根問底17.下列句中引號的作用,與語段畫波浪線句中引號的作用相同的一項是()A.醫(yī)生聽了聽通訊員心臟,默默地站起身說:“不用打針了?!盉.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C.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長一輩,應(yīng)該稱之曰“四叔”,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D.有幾個“慈祥”的老板把撿來的菜葉用鹽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敬鸢浮?5.D16.B17.B【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第一處,“盡可能”的“盡”應(yīng)讀作jǐn。第二處,“閑暇”指有空閑,與時間有關(guān),應(yīng)選“暇”。第三處,“慰藉”的“藉”應(yīng)讀作jiè。故選D?!?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第一空,“沉溺”意為沉迷,迷戀,貶義;“沉浸”意為全神貫注于,褒義。此處指讀者對作品的閱讀狀態(tài),宜用褒義詞“沉浸”。第二空,“領(lǐng)悟”意為懂得、理解;“領(lǐng)略”主要是感知、了解?!皬V闊和豐盈”是特征,不是道理,宜用“領(lǐng)略”。第三空,“刨根問底”強調(diào)盤問、追究這個動作;“歸根到底”常作總結(jié)用語。此處語境為總結(jié)內(nèi)容,宜用“歸根到底”。故選B?!?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吧⑿南病敝幸栕饔脼楸硎緩娬{(diào)。A.直接引語。B.表示強調(diào)。C.特定稱謂。D.反語,諷刺否定。故選B。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觀念。飲食作為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伴隨著人的整個生命過程。由于地理和文化、風俗的差異,不同地域形成了風格迥異的飲食習慣。這些習慣的差異,(),成為一個地域區(qū)別于其他地域的重要文化標識。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就不乏飲食的書寫,特別是明清小說中,飲食書寫大量進入小說文本,《紅樓夢》就鋪排式地以大量篇幅表現(xiàn)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nèi)的語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倬枚弥纬闪艘燥嬍碁榇淼拿袼孜幕谝环矫嫠茉炝巳说牡赜蛐愿窈臀幕犯瘼垡环矫鏉M足了人的口腹之欲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〢.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就不乏對飲食的書寫,特別是明清小說中,飲食書寫大量進入小說文本,《紅樓夢》就鋪排式地以大量篇幅展現(xiàn)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B.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就不乏飲食的書寫,特別是明清小說中,飲食書寫大量進入小說文本,《紅樓夢》就以大量篇幅鋪排式地展現(xiàn)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C.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就不乏對飲食的書寫,特別是明清小說中,飲食書寫大量進入小說文本,《紅樓夢》就以大量篇幅鋪排式地展現(xiàn)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D.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就不乏對飲食的書寫,特別是明清小說中,飲食書寫大量進入小說文本,《紅樓夢》就以大量篇幅鋪排式地表現(xiàn)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答案】18.D19.C【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子銜接排序的能力。③②分別是從生理、精神的角度闡述飲食文化的作用,①中“久而久之形成了”表結(jié)果,應(yīng)放在最后。正確語序為:③②①。故選D?!?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波浪線的句子有三處語?。阂?,“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就不乏飲食的書寫”介詞殘缺,可在“飲食”前加“對”;二,“鋪排式地以大量篇幅”語序不當,數(shù)量性詞放在動詞形容之前,可改為“以大量篇幅鋪排式地”;三,“表現(xiàn)了……博大精深”搭配不當,前有“鋪排式地”,重在客觀呈現(xiàn),可將“表現(xiàn)”改作“展現(xiàn)”。完全修改正確的只有選項C。故選C。20.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百度地圖、高德地圖、騰訊地圖等名目繁多的導(dǎo)航工具,已漸次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大家出行的必備工具。有了這些導(dǎo)航工具之后,只要能定準位置,人們就再也不用為如何行路而發(fā)愁了,可見工具增強了人的行動能力。不過,長期使用導(dǎo)航工具也有明顯的弊端,導(dǎo)航偶或失靈,人們便會手足無措,變得不怎么識路了,工具似乎削弱了人的行動能力。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闡述你的思考。要求:①題目自擬,角度自定;②文體明確,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⑤不得泄露個人信息。【答案】略【解析】這是一道任務(wù)驅(qū)動型材料作文題。材料首先指出導(dǎo)航工具的普及和優(yōu)勢,即方便出行,增強了人的行動能力。接著指出長期使用導(dǎo)航工具的弊端:導(dǎo)航失靈時,人們會無所適從,不識路徑,似乎削弱了人的行動能力。材料中的關(guān)鍵詞“導(dǎo)航工具”指代以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為代表的電子地圖和導(dǎo)航應(yīng)用?!靶袆幽芰Α敝溉艘揽孔陨砘蚪柚ぞ叩竭_目的地的能力,包括方向感、路線規(guī)劃、信息獲取等?!霸鰪姟迸c“削弱”揭示了導(dǎo)航工具對人行動能力的雙重影響,是材料的核心矛盾點。導(dǎo)航工具的出現(xiàn),在提升人們出行效率的同時,也引發(fā)了人們對其依賴性以及對自身行動能力影響的思考。我們應(yīng)當辯證地看待科技發(fā)展帶來的便利與挑戰(zhàn),在享受導(dǎo)航工具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要注重自身方向感和路線規(guī)劃能力的培養(yǎng),避免過度依賴,實現(xiàn)人與工具的和諧共生。行文思路上,文章可以采用層層遞進的論證結(jié)構(gòu),以導(dǎo)航工具的普及為背景,引出對其利弊的兩方面思考。文章開頭可以通過對比論證,闡述使用導(dǎo)航工具前后人們在行動能力上的差異,并輔以舉例論證,列舉過度依賴導(dǎo)航導(dǎo)致的迷路、方向感缺失等實例,增強說服力。進一步辯證分析現(xiàn)代工具的雙重影響。一方面,列舉正面論據(jù),如工具的便捷性、對特殊人群的幫助等,肯定其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引用反面論據(jù),指出過度依賴的負面影響。為避免片面性,文章應(yīng)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辯證看待工具的作用,既要利用其優(yōu)勢,也要避免過度依賴。論證過程中,將闡述如何理性使用工具,將其作為輔助,并強調(diào)保持人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文章結(jié)尾重申科技與人之間平衡的重要性,呼吁人們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實現(xiàn)人與科技的和諧發(fā)展,并可適當引用專家學者對科技與人類關(guān)系的論述,提升文章的理論深度。立意:1.馭器以自強,而非為器所困。2.善假于物,而不為物役。3.心不役于物,方能物盡其用。2024年7月浙江省舟山市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適應(yīng)性考試語文試題一、閱讀與鑒賞(本大題共14小題,4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選》中的“吳聲歌曲”部分,收錄了嘉善田歌,這是關(guān)于嘉善田歌最早的有明確文本的記載。明代馮夢龍編的《山歌》則說,嘉善田歌直接傳承于明代“吳歌”。田歌,顧名思義就是在田里唱的歌,是勞動間歇唱的歌,主要歌頌勞動與愛情。嘉善田歌也不例外。由現(xiàn)存田歌所反映的內(nèi)容和時代背景看,清中后期是嘉善田歌鼎盛時期。像《五姑娘》這類愛情題材,是讓嘉善田歌廣為流傳的主要誘因。嘉善田歌能作為民俗傳播,不僅因其描寫了生動的鄉(xiāng)村景象,更因它留存了歷史的真實印記。如田歌中對“銅鏡”“青油燈臺”等物件的描寫,呈現(xiàn)了清中后期人們生活的細節(jié)原貌;《十二個月棉花》所唱“松江客船只只到”,則更是對歷史事件的有力記載。嘉善田歌在清中后期達到輝煌境地,不僅得益于村夫村婦的傳唱之功,更因其具備了廣泛的社會意義,被主流文化包容、引導(dǎo)。嘉善田歌既是生活,又是史書,更是藝術(shù),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因此才被廣泛傳承,數(shù)千年來從未斷絕過。嘉善田歌屬于口傳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口口相傳,沒有物質(zhì)性載體,隨傳承者的生而生,亡而亡。傳承者即繼承、操縱和創(chuàng)作嘉善田歌的歌手和民間藝人,是傳承主體的核心。如今有很多傳承者認為嘉善田歌并不是一種適合謀生的技藝,他們不愿甚至羞于把田歌技藝傳授給后輩?,F(xiàn)在喜歡田歌的基本上是一些老人家,嘉善田歌正淪為以高齡化人群為主要受眾的小眾音樂。(摘編自金梅編著《嘉善田歌》)材料二:嘉善田歌具有七種不同的曲調(diào),分別是滴落聲、羊騷頭、落秧歌、嘿羅調(diào)、急急歌、埭頭歌、平調(diào)。曲調(diào)各自獨立,不連綴成套,腔幅寬長,旋律起伏較大,節(jié)奏舒緩自由,富于抒情性。一方面,嘉善田歌的音樂特點與它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遼闊的平原造就了田歌的綿長悠揚;另一方面,緩慢而自由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田歌不急不躁、平穩(wěn)舒緩的特征,因此多采用中慢速進行演唱,如《五姑娘》《賣魚糧》《踏車山歌》等。嘉善田歌以七言四句為基礎(chǔ),多用襯字襯詞,每首田歌中均有大量如“哎”“嗨”“呀”“哦嗬嗬”“哦咿”等字詞。嘉善田歌的演唱場合和人數(shù)一般沒有固定限制,比較自由,但民間歌班按規(guī)定卻需由三人、五人、七人或九人組成,成員分工明確,互不相混。嘉善田歌的演唱方式為“領(lǐng)”——“接”——“和”,被稱為具有“和聲”的民歌。此外,“急急歌”是嘉善田歌中的特例,它以十分自由的句式,組合成幾十行,歌唱時像擂鼓一樣,一句緊接一句,一氣呵成,這是一般民歌中少見的。(金美玲《嘉善田歌生態(tài)現(xiàn)狀探究》)1.下列對材料中“嘉善田歌”的相關(guān)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嘉善田歌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發(fā)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中后期,它融生活、歷史和藝術(shù)元素于一體,廣泛傳承,數(shù)千年來綿延不絕。B.嘉善田歌綿長悠揚,平穩(wěn)舒緩,這既與嘉善人生活于遼闊的平原有關(guān),也與嘉善人緩慢而自由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可謂一方水土出一方音樂。C.嘉善田歌以七言四句為基礎(chǔ),多用襯字襯詞,除了民間歌班之外,演唱場合和人數(shù)一般沒有固定限制,演唱好似擂鼓,一句咬一句,一氣呵成。D.嘉善田歌雖誕生于田間地頭,傳唱于村夫村婦之口,但隨著全民文化和音樂素養(yǎng)的普遍提升,它也越來越雅化,成為一種曲高和寡的小眾音樂。2.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清中后期,嘉善田歌能作為民俗傳播的原因有很多,如田歌中的愛情題材,田歌呈現(xiàn)的鄉(xiāng)村景象和歷史真實印記,以及田歌對主流文化的超越。B.《五姑娘》是歌頌愛情的田歌,因而很受群眾追捧,流傳也廣;它要采用中慢速進行演唱,節(jié)奏舒緩,富于抒情性,在田歌中具有較強代表性。C.作為口傳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嘉善田歌沒有物質(zhì)性載體,存亡系于傳承者一身,相當脆弱,這就為嘉善田歌的保存、傳承和推廣帶來了較大難度。D.上述兩則材料分別從歷史發(fā)展、傳承危機、音樂特征等方面考察了嘉善田歌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引導(dǎo)人們發(fā)現(xiàn)田歌之美,增強田歌保護意識?!敬鸢浮?.B2.A【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A.“最早可追溯到宋代”錯誤,材料一“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選》中的“吳聲歌曲”部分,收錄了嘉善田歌,這是關(guān)于嘉善田歌最早的有明確文本的記載”,是介紹關(guān)于嘉善田歌最早的文本是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選》,不等同于嘉善田歌最早可追溯到宋代,選項混淆了嘉善田歌誕生時代與郭茂倩編書年代;C.“演唱好似擂鼓,一句咬一句,一氣呵成”錯誤,根據(jù)材料二最后一段“此外,‘急急歌’是嘉善田歌中的特例,它以十分自由的句式,組合成幾十行,歌唱時像擂鼓一樣,一句緊接一句,一氣呵成”可知,選項里的這個特點只是個特例,以偏概全。D.“但隨著全民文化和音樂素養(yǎng)的普遍提升,它也越來越雅化”錯誤,材料一最后一段“如今有很多傳承者認為嘉善田歌并不是一種適合謀生的技藝,他們不愿甚至羞于把田歌技藝傳授給后輩。現(xiàn)在喜歡田歌的基本上是一些老人家,嘉善田歌正淪為以高齡化人群為主要受眾的小眾音樂”,要表達的意思是嘉善田歌失去了賴以生長的新生受眾基礎(chǔ),正日益邊緣化,選項曲解文意。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A.“以及田歌對主流文化的超越”錯誤,原文材料一是“被主流文化包容、引導(dǎo)”,選項曲解文意。故選A。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甲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里,它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史鐵生《我與地壇》原版)乙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里,它那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剝蝕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淡褪了,一段段高墻坍圮了,玉砌雕欄也散落了,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史鐵生《我與地壇》改編版)3.“我”是懷著怎樣的“情”進入地壇的?地壇又是以怎樣的“景”迎接“我”的?請用文中的四字短語回答。(1)情:(2)景:4.與材料乙相比,材料甲畫線句上的加點動詞用法顯然是非常規(guī)的,試分析這種非常規(guī)動詞用法的表現(xiàn)力?!敬鸢浮?.(1)情:失魂落魄(2)景:歷盡滄桑4.①材料甲讓“剝蝕”“淡褪”“坍圮”“散落”這些不及物動詞直接跟賓語,可以破壞言語形式的表達慣性,激起讀者對躲藏于琉璃、朱紅、高墻、玉砌雕欄背后的各個動作的高度關(guān)注。②材料甲的動賓結(jié)構(gòu)較之于材料乙的主謂結(jié)構(gòu)更可突出動作的主動性與力量感。如,說“剝蝕了琉璃”,重心在“剝蝕”,“琉璃”充其量是借以表現(xiàn)動作的工具,這樣,時光的侵蝕力就活生生地刻畫出來了?!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概括重點內(nèi)容的能力。(1)情:根據(jù)原文“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可知,十五年前的作者因為腿病不能行走,在最狂妄的年齡就坐上了輪椅,根據(jù)“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可知,面對病痛的自己,年輕的他悲觀、失望,精神恍惚。故可用“失魂落魄”形容“我”進入地壇的心情。失魂落魄:形容驚恐不安或心煩意亂,精神恍惚的樣子。(2)景:根據(jù)原文對景物的描寫“四百多年里,它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可知,地壇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四百多年的風雨,在這四百多年里,這里的景、物等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經(jīng)歷了許多變故。故可用“歷盡滄?!毙稳莸貕印拔摇钡木?。歷盡滄桑:形容飽經(jīng)憂患,經(jīng)歷了許多變故。【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品味語言藝術(shù)的能力。①材料甲讓“剝蝕”“淡褪”“坍圮”“散落”這些不及物動詞直接跟賓語“琉璃”“朱紅”“高墻”“玉砌雕欄”,這種破壞言語形式的表達慣性,能激起讀者對躲藏于琉璃、朱紅、高墻、玉砌雕欄背后的各個動作的高度關(guān)注,激發(fā)讀者的思考:這些事物在這四百多年里是怎樣的一點點地變化的,它們經(jīng)歷了怎樣的滄桑。②材料甲“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是動賓結(jié)構(gòu),而材料乙“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剝蝕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淡褪了”“一段段高墻坍圮了”“玉砌雕欄也散落了”是主謂結(jié)構(gòu),二者比較,材料甲的動賓結(jié)構(gòu)更可突出動作的主動性與力量感。如,說“剝蝕了琉璃”,重心在“剝蝕”,“琉璃”充其量是借以表現(xiàn)動作的工具,這樣,時光的侵蝕力就活生生地刻畫出來了。同樣,“淡褪”“坍圮”“散落”這些動詞的非常規(guī)用法,都能起到強調(diào)突出的作用。5.根據(jù)《鄉(xiāng)土中國》中的相關(guān)知識,下列對于楊萬里《插秧歌》的社會學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锓驋佈硖飲D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A.“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表明農(nóng)忙時節(jié)各自忙碌,幾乎沒有分工。B.田夫、田婦、大兒和小兒組成的單位可以視作由親子關(guān)系所構(gòu)成的生育社群。C.“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說明熟人社會中不看對方也知對方是誰。D.“插秧”活動體現(xiàn)出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yè)性組織,家的大小由事業(yè)的大小決定。【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整本書閱讀之探究、評價、運用概念或觀點的能力。A.“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表明農(nóng)忙時節(jié)各有分工,相互配合,井然有序。故選A。6.下面材料中加點的“你”和“我”分別指的是()你祖宗九死一生掙下這個家業(yè),到如今不報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來了。不和我說別的還可,若再說別的,咱們紅刀子進去白刀子出來!A.賈蓉焦大 B.賈環(huán)焦大 C.賈璉賴大 D.賈寶玉賴大【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紅樓夢》第七回,秦鐘來寧府,夜晚回去的時候,寧府管家賴二派了焦大去送。焦大不滿賴二安排,罵他欺軟怕硬不公道,賈蓉罵他兩句,他反而大叫起來,還叫賈蓉別在他跟前使主子性兒。因趁著酒興,先罵大總管賴二,說他不公道,欺軟怕硬,“有了好差事就派別人,像這等黑更半夜送人的事,就派我。沒良心的王八羔子!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爺蹺蹺腳,比你的頭還高呢。二十年頭里的焦大太爺眼里有誰?別說你們這一起雜種王八羔子們!”正罵的興頭上,賈蓉送鳳姐的車出去,眾人喝他不聽,賈蓉忍不得,便罵了他兩句,使人捆起來,“等明日酒醒了,問他還尋死不尋死了!”那焦大那里把賈蓉放在眼里,反大叫起來,趕著賈蓉叫:“蓉哥兒,你別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兒。別說你這樣兒的,就是你爹,你爺爺,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不是焦大一個人,你們就做官兒享榮華受富貴?你祖宗九死一生掙下這家業(yè),到如今了,不報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來了。不和我說別的還可,若再說別的,咱們紅刀子進去白刀子出來!”鳳姐在車上說與賈蓉道:“以后還不早打發(fā)了這個沒王法的東西!留在這里豈不是禍害?倘或親友知道了,豈不笑話咱們這樣的人家,連個王法規(guī)矩都沒有?!辟Z蓉答應(yīng)“是”。所以“你”和“我”分別指的是賈蓉和焦大。故選A。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選自韓愈《師說》)7.下列對句子中加點詞“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惑而不從師從:跟隨B.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從:率領(lǐng)C.然后從而刑之從:接著D.遂散六國之從從:隨行的人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之”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師道之不傳也久矣A.異乎三子者之撰 B.不知東方之既白C.子犯請擊之 D.蚓無爪牙之利9.下列對相關(guān)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讀,古人指文章休止和停頓處。“句”指句末的停頓,“讀”指句中語氣的停頓;如“習其句讀”。B.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如“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C.端章甫,端和章甫分別指古代一種禮服和禮帽,如“如會同,端章甫”。D.胡越,古代分別居于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兩個民族,如“竭誠則胡越為一體”。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今之眾人 B.隔離天日 C.成不敢斂戶口 D.必竭誠以待下11.文中畫線部分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A.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懂得真理本來就比我早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C.其皆出于此乎——它們都是出于這個緣故吧D.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對他自己,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糊涂啊12.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〢.開篇托古言事,與當時“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形成對照,令人警醒;其中“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強化了觀點。B.老師肩負的三項職責中,“傳道”是核心。這里的“道”指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必須掌握的知識和道理。C.從“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尊師重道與否,是圣愚分野的關(guān)鍵。D.“或師焉,或不焉”中,前一個“或”指“句讀之不知”,后一個“或”指“惑之不解”,作者反對這種做法?!敬鸢浮?.D8.B9.D10.D11.C12.B【解析】【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D.“從”,通“縱”,合縱。句意:于是瓦解了六國的合縱聯(lián)盟。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例句: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古代從師的傳統(tǒng)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A.助詞,的。句意:我和他們?nèi)说牟拍懿灰粯?。B.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露出白色的曙光。C.代詞,他。句意:子犯請求襲擊秦軍。D.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句意: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D.“南方和北方”錯誤,應(yīng)為“北方和南方”,胡居住在北方,越居住在南方。故選D?!?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許多人。句意:現(xiàn)在的一般人。B.隔離:古義,遮蔽;今義,斷絕接觸。句意:遮蔽了天日。C.戶口:古義,老百姓;今義,戶籍。句意:成名不敢向老百姓攤派。D.古今同義。竭誠:竭盡誠心。句意:必然誠心誠意對待下屬。故選D?!?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其”譯為“它們”錯誤,應(yīng)譯為“大概”,表示揣測。句意: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B.“這里的‘道’指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必須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錯誤。“傳道”中的“道”指儒家思想。在佛、老盛行的時代,韓愈推崇儒道,倡導(dǎo)“古文運動”,主張“修其辭以明其道”,表現(xiàn)出繼承儒學的積極進取精神。故選B。參考譯文: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儒家經(jīng)典著作、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學習,以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以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沒有地位高低貴賤,沒有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唉!古代從師的傳統(tǒng)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太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xiàn)在的普通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切┙绦『⒆拥模▎⒚桑├蠋?,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有疑惑解決不了,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選自韓愈《師說》)13.閱讀下面這首詩的節(jié)選部分,完成小題。夢游天姥吟留別(節(jié)選)唐·李白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下列對這首詩節(jié)選部分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夜飛度鏡湖月”中的“飛”字,形容歷程之快,顯示了詩人游山之心切。B.“洞天石扉,訇然中開”后所見景象奇幻、瑰麗、繽紛,夢游由此達到高潮。C.本選段以由醒境轉(zhuǎn)入夢境始,從夢境回歸醒境終,首尾綰合,章法整然有序。D.本選段詳寫白天游程,略寫夜幕出現(xiàn)的恐怖景象,用瑰麗色彩描繪神仙世界?!敬鸢浮緿【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nèi)容及藝術(shù)特色的能力。D.“詳寫白天游程,略寫夜幕出現(xiàn)的恐怖景象”錯誤,應(yīng)是本選段略寫白天游程,詳寫夜幕出現(xiàn)的恐怖景象。故選D。1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詩經(jīng)》中的話,來表達他求賢才而不得時日思夜慕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六國論》對六國滅亡的原因進行了探究,蘇洵認為,韓、魏、楚三國是因賄賂秦國而亡的,而齊、燕、趙三國沒有賄賂秦國也滅亡,則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離別時,詩人不是抒寫惜別之情,而是表達曠達之意的詩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蓋失強援不能獨完(3)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二、表達與交流(本大題共6小題,5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對于我們來說,問題不在于盡(jǐn/jìn)可能地多讀、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選擇我們個人閑(暇/瑕)時能完全其中的杰作,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和豐盈,從而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lián)系,使自己的心臟隨著人類心臟的跳動而跳動。這,是一切生活的意義,如果活著不僅僅是為著滿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話。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們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虛假的慰藉(jí/jiè)來麻痹我們,使我們對無意義的人生視而不見,而是正好相反,要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15.文中加點字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盡(jìn)暇藉(jí) B.盡(jìn)瑕藉(jiè)C.盡(jǐn)瑕藉(jí) D.盡(jǐn)暇藉(jiè)16.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牵ǎ〢.沉溺領(lǐng)悟歸根到底 B.沉浸領(lǐng)略歸根到底C.沉溺領(lǐng)略刨根問底 D.沉浸領(lǐng)悟刨根問底17.下列句中引號的作用,與語段畫波浪線句中引號的作用相同的一項是()A.醫(yī)生聽了聽通訊員心臟,默默地站起身說:“不用打針了?!盉.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C.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長一輩,應(yīng)該稱之曰“四叔”,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D.有幾個“慈祥”的老板把撿來的菜葉用鹽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敬鸢浮?5.D16.B17.B【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第一處,“盡可能”的“盡”應(yīng)讀作jǐn。第二處,“閑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