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1756-2020 紅汁乳菇栽培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DB43T 1756-2020 紅汁乳菇栽培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DB43T 1756-2020 紅汁乳菇栽培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DB43T 1756-2020 紅汁乳菇栽培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DB43T 1756-2020 紅汁乳菇栽培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B62DB43湖南省地方標準DB43/T17562020紅汁乳菇栽培技術規(guī)程TcchnicalregulationsforcultivationofLactariushatsudake2020-04-02發(fā)布2020-07-02實施湖南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DB43/T17562020前言 II引言 III1范圍13術語和定義14菌根苗培育 25菌根苗的栽植 36菌根苗栽后初期管理47產菇期管理 48病蟲害防控59采收與保鮮 510生產檔案 5附錄A(資料性附錄)紅汁乳菇的主要特征表 6附錄B(資料性附錄)紅汁乳菇宿主主要病蟲害防治 7附錄c(資料性附錄)紅汁乳菇栽培技術管理檔案 8DB43/T1756—2020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編寫。本標準由湖南省林業(yè)局提出。本標準由湖南省林業(y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湖南省林業(yè)科學院。本標準主要起草人:申愛榮、譚著明、譚云、沈寶明、楊碩知。DB43/T1756—2020紅汁乳菇(LactariushatsudakeNobuj.Tanaka)是真菌界(Fungi)、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蘑菇綱(Agaricomycetes)、紅菇目(Russulales)、紅菇科(Russulaceae)、乳菇屬(Lactarius)的林下珍貴菌根性食用菌。飽和脂肪酸、核酸衍生物,以及VB、VB2、VC、維生素PP等生物活性成份,具有益腸胃、裨益糖尿病、抗癌等藥用功效,是理想的天然多功能食品,深受各地消費者青睞??甚r食、速凍或加工成菌油,產業(yè)鏈長、市場容量大,開發(fā)前景廣。紅汁乳菇是典型的與松、櫟類樹種共生的菌根性食用菌。離開宿主無法正常完成生活史,不能按照腐生性食用菌栽培方式在室內快速、短周期栽培。目前,市場交易品來源于純野生,而野生紅汁乳菇產培模式,獲得了紅汁乳菇人工栽培的成功。即通過菌根合成技術將紅汁乳菇菌種導入松科植物(主要是馬尾松)根部,經過8~18個月培育,形成菌根結構穩(wěn)定、菌根數(shù)量合格的紅汁乳菇馬尾松菌根苗。紅汁乳菇的栽培兼具經濟和生態(tài)效益,深受市場歡迎,是近年來我國東南部地區(qū)正在推廣的以生態(tài)優(yōu)先為前提的林下經濟模式和特色種植產業(yè)。為了規(guī)范紅汁乳菇栽培的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特制定本標準。 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提請注意,聲明符合本文件時,可能涉及到第4、5、6章的部分內容與本標準起草單位的專利"用于培養(yǎng)外生菌根性食用菌和藥用菌菌根苗的苗床(ZL031248306)"、"松乳菇母種培養(yǎng)基及松乳菇人工栽培方法(ZL98112527.1)"、"森林內牛肝菌的增產方法(ZL201010528348.X)"的使用。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對于該專利的真實性、有效性和范圍無任何立場。該專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承諾,并同意在公平、合理、無歧視基礎上,免費許可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在湖南省境內實施該地方標準時實施其專利。請注意除上述專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內容仍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這些專利的責任。DB43/T1756—2020紅汁乳菇栽培技術規(guī)程本標準規(guī)定了紅汁乳菇栽培的菌根苗培育、菌根苗的栽植、栽后初期管理、產菇期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與保鮮、生產檔案等內容。本標準適用于湖南省境內紅汁乳菇資源培育、保護性利用與開發(fā)。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5749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GB/T12728食用菌術語NY525有機肥LY/T1000容器苗育苗技術3術語和定義GB/T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紅汁乳菇LactariushatsudakeNobuj.Tanaka隸屬真菌界(Fungi)、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蘑菇綱(Agaricomycetes)、紅菇目(Russulales)、紅菇科(Russulaceae)、乳菇屬(Lactarius)的外生菌根性食用菌。(主要特征參見附錄A)3.2共生symbiotism兩種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彼此提供所需營養(yǎng)物質的互惠互利的生存方式。3.3大型真菌macrofungus子實體肉眼可見、徒手可采的真菌。3.4菌根mycorrhiza真菌和植物根系結合形成的共生體。3.5菌根真菌mycorrhizalfungus能與植物根系發(fā)生互惠共生關系形成菌根的真菌。由于真菌菌絲深入根部細胞程度的不同又分為外生菌根真菌和內生菌根真菌。3.6宿主hostDB43/T1756—2020在共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為另一種生物提供依附和生存條件的生物體。3.7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真菌菌絲侵染植物根系外皮層以外組織,但不侵入到內皮層及其細胞內部,由植物根系及侵染的菌絲共同形成的具有哈蒂氏網(wǎng)和菌絲套等特殊結構的菌根。3.8菌根性食用菌edibleectomycorrhizalfung可與宿主植物形成外生菌根,子實體可食用的大型真菌。3.9菌根苗mycorrhizalseedlings3.10菌根苗容器ectomycorrhizalseedlingcontainer材質為塑料或紙質或無紡布等,可以用來培育菌根苗的容器,稱之為菌根苗容器;由其生產的菌根苗稱為菌根容器苗。4菌根苗培育4.1宿主樹種的選擇選擇鄉(xiāng)土樹種馬尾松作為紅汁乳菇宿主。4.2菌根苗合成及培育4.2.1菌種1g/1000g(固體菌種)或0.5g/L(液體菌種)。4.2.2種子處理宜用新鮮飽滿的種子,用30%雙氧水浸泡消毒30min,無菌水洗凈后無菌條件下催芽。4.2.3基質處理基質配方宜用60%~80%泥炭土、10%~30%蛭石、8%黃心土、2%有機肥,混合混勻,高溫高壓消毒時間≥1h,冷卻后分裝至穴盤或符合LY/T1000標準的容器中。有機肥質量符合NY525。4.2.4菌根苗合成及培育育管理過程按照LY/T1000執(zhí)行。4.2.5使用水源本標準所有用水宜地下水或符合GB5749標準的地表清潔水源。4.2.6菌根苗出圃規(guī)格2DB43/T1756—2020苗齡≥240d,苗高≥15cm,地徑≥0.15cm,二叉分支狀菌根個數(shù)≥30個/株或側根紅汁乳菇菌5菌根苗的栽植5.1栽培場地的選擇5.1.1栽培場地宜選荒坡荒地、廢棄果園、茶園、旱地、菜地等或杉木、木蘭科、樟科植物等的采伐跡地;要求距栽培場地邊界100m范圍內沒有松科、殼斗科、樺木科、榆科、安息香科等植物,且應避免使用低洼、易積水地段作栽培場地。5.1.2栽培土壤紅壤、黃壤、山地黃棕壤、紫色土等皆可。要求土質疏松、土層厚度≥40cm、石礫含量≤45%、土壤PH值4.5~6.5、無重金屬污染。5.2栽培場地整理5.2.1栽培場地清理清除栽培場地上的雜灌木、樹蓖、藤蔓、枯枝以及多年生草本植物等,宜就地切碎,平鋪于地表。5.2.2拉線定點沿坡地等高線按2.0mx2.5m或2.0mx3m的株行距拉線定點,用石灰、樹樁或其他標記物標定菌根苗定植位置。5.2.3整地挖穴秋冬季節(jié),穴墾整地;在拉線定點位置挖穴,穴的規(guī)格(長x寬x深)三40cmx40cmx30cm,表土和底層土應分別堆放。5.2.4施基肥結合表土回填,施放基肥,每穴1.25kg2.0kg;基肥與表土混合施于穴底,上覆底層土?;史螻Y525規(guī)定。5.3栽植密度宜1665株/hm21995株/hm25.4栽植時間5.5栽培方法去除菌根苗容器,將菌根苗連同基質垂直、居中放入事先挖好的栽培穴內,苗木莖基部與地表持平,從兩側分層回填定植土,錘緊根周土壤,最后覆蓋一層松土,成龜背形,確保根舒、苗正、土實,不積3DB43/T1756—20206.1初期管理期限菌根苗栽植后第1~3年。6.2水分管理每年6~10月,若遇連續(xù)15d干旱,需澆灌幼樹1次。澆灌水量宜為5m3/100m28m3/100m',相當于50mm80mm自然降水量,使表土潤透,不產生地表徑流。6.3除草清雜每年5~6月、8~9月各撫育一次。刀撫除草清雜,不得翻耕松土。按照由里到外的順序清除菌根運出林地;扶正幼苗,適當培土,切勿傷及幼苗根部。菌林內忌化肥、農藥接觸士土壤。6.4補植6.5生物防護設施除了撫育、澆灌、采摘子實體等正常活動外,禁止人畜進入裁培區(qū)活動。7產菇期管理7.1產菇期限栽植后3~4年產菇,連續(xù)產菇30年以上,每年產菇兩季,時間為4月中旬至5月初、9月下旬至7.2人工補水秋季出菇前(7月中旬至9月中旬),如連續(xù)干旱天數(shù)三15d時,應澆灌菌林一次。出菇期間,每集7.3人工修枝栽后第47.4郁閉度調控為2.0mx2.5m或2.0mx3m7.5競爭性雜菌清除4DB43/T1756—2020若發(fā)現(xiàn)有被其他外生菌根真菌感染的馬尾松個體,應伐除并清理出林地,再用黑色薄膜對清除后的樹穴及周圍1.5m直徑范圍進行密實覆蓋三180d;冬季掀開黑色薄膜,補植紅汁乳菇菌根容器苗。8病蟲害防控主要防控紅汁乳菇宿主馬尾松的病蟲害,預防為主,病蟲害發(fā)生后宜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9采收與保鮮9.1采收時間9.2盛裝工具宜用竹籃、竹筐、有孔塑料筐、淺層紙袋、紙箱或其它透氣容器,底部墊薄層松針;不宜使用麻袋、編織袋、塑料袋及污染環(huán)境的容器。9.3采收方法選取菌蓋直徑≥2cm的正常健壯子實體采收。采集時,宜戴棉紗手套,一手輕輕握住菌柄,另一后覆土掩埋殘留的菌柄。忌用釘耙、鋤頭、鐵鍬等工具采收子實體。9.4貯存與保鮮10生產檔案10.1文檔要求檔案管理應有電子文檔和紙質文檔保存,資料收集完整,記錄準確、歸檔及時、使用方便。10.2檔案內容主要包括紅汁乳菇基地基本情況及栽培技術處理記錄表、紅汁乳菇菌根苗栽后初期管理記錄表、紅10.3檔案管理5DB43/T1756—2020附錄A(資料性附錄)紅汁乳菇的主要特征表名稱主要特征紅汁乳菇俗名:寒菌、重陽菌、雁鵝菌、天鵝菌、樅菌、三九菇、紫菌、銅鑼菌、絲茅菌拉丁學名:LactariushatsudakeNobuj.Tanaka菌蓋:直徑4cm10cm,初扁半球形,邊緣內卷,后平展中凹至淺漏斗狀;表面淡紅色褐色至帶橙黃色,濕時粘滑,有較明顯的同心環(huán)紋;傷后漸變藍綠色:菌肉:肉紅色或烏紅色,較厚,脆;菌褶:與柄延生或近于貼生,肉紅色或烏紅色,傷變藍綠色;紅色9傷后漸變藍綠色;粗(2~4)CMX(1~3)cm,往下漸細,稍彎曲,幼時實,后中空。孢子印乳酪白色或淡黃色;孢子無色,球形至廣橢圓形,有網(wǎng)紋及小瘤突,(7.7~9.1)umx(67)μm,內含油滴;褶側和褶緣囊狀體散生,梭形或近柱狀,(35~45)μMX(6DB43/T1756—2020附錄B(資料性附錄)紅汁乳菇宿主主要病蟲害防治(參考件)名稱主要防治方法馬尾松毛蟲①加強蟲情監(jiān)測;保護林下植被;保護天敵,或適時適量投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黑卵蜂、平腹卵蜂等天敵;保護益鳥,設置人工巢箱招引益鳥;人工摘除繭蛹、卵塊;成蟲期可利用性信息素引誘、植物性殺蟲劑、黑光燈等誘殺。②生物農藥防治:在4~5月睛天或者雨后,噴撒白僵菌液(濃度為15~45萬億孢子度10~35℃時,可施用質型多角體病毒(cpv),施毒量15003750億多角體/hm2,可采用無人機或地面低劑量噴霧,超低劑量噴霧或噴粉;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小灰長角天牛風倒木、雪壓斷木、衰弱木及修剪等作業(yè)切割下的枝梢與被害木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①加強檢疫。②加強紅汁乳菇宿主林管理,及時清除病樹、垂死樹、病死松樹、疑似感病木、衰弱木、受壓木、風折木、旱死木、雪壓木等,集中銷毀。③保護和利用管氏腫腿蜂、川硬皮腫腿蜂、花斑花絨寄甲等天敵防治助松材線蟲傳播的媒介昆蟲。Dioryctriasplendidella松果梢斑螟Dioryctriamendacella松實小卷蛾Retiniacria①加強菌根苗栽后初期和產菇期管理,注意林內衛(wèi)生,及時伐除小矗蟲寄生的林木和清除衰弱木、風倒木等,及時剪除枯梢,清除地面落葉,剪摘被害梢及球果,集中燒毀;修枝時留樁要短,切口要光滑;禁止亂砍亂伐和過度放牧,保護林下地被物。②在林內懸掛黑光燈誘殺成蟲。③生物防治:幼蟲期可用蘇云金桿菌和白僵菌制劑進行防治;保護和利用林內長距繭蜂或赤眼蜂等天敵。松梢小卷蛾①加強撫育管理;②人工摘除蟲苞并銷毀;及時清除被害木、被害枝,并集中燒毀;可用黑光燈誘殺成蟲;適時適量釋放天敵赤眼蜂。③用25%蘇云金桿菌(Bt)乳劑200倍液噴殺幼蟲。7DB43/T1756—2020附錄C(資料性附錄)紅汁乳菇栽培技術管理檔案(參考件)編號栽培基地經營者聯(lián)系方式所屬單位名稱地址省縣鄉(xiāng)(林場)村林區(qū)栽植面積地形、土壤海拔坡位坡向坡度東經北緯土層厚PH值母巖菌根苗來源苗圃名稱苗圃所屬單位或個人聯(lián)系方式宿主種類菌種名稱菌株編號出圃規(guī)格菌根苗定植時間菌根苗栽植密度其他記錄人:年月日8DB43/T1756—2020編號栽培基地經營者聯(lián)系方式所屬單位名稱地址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