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師說》知識點梳理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1頁
2《師說》知識點梳理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2頁
2《師說》知識點梳理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3頁
2《師說》知識點梳理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4頁
2《師說》知識點梳理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師說》知識點梳理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師說》知識點梳理

一、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2.或師焉,或不焉。

二、詞類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遠矣。_________2.吾未見其明也。

3.吾從而師之。____________4.而恥學于師。

5.孔子師郯子。____________6.小學而大遺

三、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今義: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今義:

3.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古義:今義:

4.吾從而師之。古義:今義:

5.今之眾人。古義:今義:

6.小學而大遺。古義:今義:

7.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四、虛詞歸納

(一)之

1.青,取之于藍。_________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3.人非生而知之者。___4.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5.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___6.郯子之徒。

7.作師說以貽之。_________8.彼童子之師。

9.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___10.古之學者必有師。

1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___1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1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___14.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1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6.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二)于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___2.善假于物也。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而恥學于師。

5.于其身也,則恥師焉。___6.其皆出于此乎?

7.不拘于時,學于余。

(三)乎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___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

5.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___6.嗚乎!師道之不復也可知矣!

五、一詞多義(一)師

1.古之學者必有師。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3.吾從而師之。___4.吾師道也。

5.齊師伐我。___6.師心自用

7.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8.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二)傳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3.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4.舍相如廣成傳舍

(三)所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2.圣人之所以為圣。

六、詞類活用

1.吾師道也

2.吾從而師之

3.而恥學于師

4.孔子師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6.小學而大遺

7.吾未見其明也

8.惑而不從師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七、文言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吾從而師之。

5.師不必賢于弟子。

6.學于余。

7.恥學于師。

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10.不拘于時。

八、重點句子翻譯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師焉,惑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課文素材積累運用之一:善假于物

借人精華,以鑄輝煌

沒有礁石,大海便沒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沒有沙粒,河蚌便沒有了光亮美麗的珍珠;沒有綠葉,紅花便沒有了婀娜多姿的嬌艷……萬物之美麗,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襯托;萬物之精華,無不是自己與他物精美絕倫的結(jié)合。因此,我要說:借人精華,以鑄輝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造物的時候會給予每個人同等的東西,但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借鑒,借人之精華,融己之智慧與美麗,以鑄造人生的成功與輝煌。

千古江山,百代風流,大江淘盡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與容顏,依舊生動,依舊璨若群星。坐在車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著“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R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韓愈不與世同流合污,一篇《師說》便讓學習借鑒的美德流傳千古;一道紫光摔開萬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高吟著:“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見興替。"正是這學習接納,勇于借鑒的精神才得以讓大唐聞名中外古今……正當世人用贊譽和敬仰的光環(huán)將他們環(huán)繞時,依然光亮的是古人們善于借鑒和學習的品質(zhì),在熠熠閃光。

憑欄回首,清政府閉關(guān)鎖國,愚昧無知,拒人之精華于千里之外,終而落得“山河破碎風飄絮”,泱泱大清國在外國的“精華"中風雨飄搖。倚欄回溯,孫中山懷抱一腔救國之情,學習西方民主借鑒西方精華,雖最終失敗,卻使中國即將倒下的屋梁注入了不屈與剛強。面臨孫中山的救國之路,誰能否認這借鑒的力量是多么偉大和響亮?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美麗,終于在二十年前的春天綻放。走出國門,引進外族的先進技術(shù)與文化,一首開放之詩,朗誦著民族振興的渴望;一曲借鑒之歌,奏響了中華民族新的篇章!聽吧,中國加入世貿(mào)組織的歡呼與喜悅;看吧,北京伸開雙臂迎接奧運的光芒與歡樂;想吧,中法文化年讓中華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與精華……中華之巨龍正騰空而起,這便是借鑒與自強結(jié)合的力量鑄就的輝煌。

于是,打開未來的首頁,我寫下:借人精華,以鑄輝煌!

【簡評】

這是一篇優(yōu)秀的臨場作文。擬題精當,緊扣材料主旨。開頭采用鋪排的方式,文辭美麗,結(jié)尾呼應(yīng)前文,點題有力。行文思路貫通,語言流暢,文筆大氣。能從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的角度展開論述,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視野開闊,充滿了時代特色。這是本文的一大亮點。其次,在精當概括地聯(lián)系使用材料和對比論證方面,又使文章具有了思辨性。

“借”的遐想

關(guān)于借,人們聯(lián)想到許多。

古人善“借":醉仙李白借酒澆愁,“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隱士陶淵明借景抒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圣杜甫借物言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周公瑾赤壁大捷火燒曹軍七十萬,“借"的是東風之便;明成祖登上皇位,“借”的是“遺昭之亂"。借物借景借時機,借人借事借自然,枚不勝舉。

借并非占有,“書非借不能讀也”,不是自己的東西,才會更珍惜能使用的時間,更有危機感,所以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畢竟是別人的東西,有“借"必有“還”,還了之后,是依然一無所有,還是充分吸取其中營養(yǎng)呢?

首先,要認識到“借"不是“討”,不是無可奈何的失敗,“借"是暫時的困頓,是靈通的應(yīng)急之舉,是資源的合理優(yōu)化配置。英雄尚有“虎落平陽被犬欺”的落泊時刻。“借"能使黯淡的天空重視光芒,“借”能使你東山再起甚至更上一層樓;“借"使你不可能變可能,使可能變現(xiàn)實;而不“借”使可能變不可能,不可能變?yōu)楹翢o希望。大丈夫能屈能伸,該出手時就出手,“借"并不可恥。

再者,“借”要順應(yīng)歷史潮流,不能違背民心,失心民者先天下。不要讓“借"成為習慣,當你一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是“借”他人之力時,就已然陷入了依賴的泥淖。這會讓你懶惰,墮落直到無可挽回。張作霖、吳佩孚等大軍閥之所以能割據(jù)一方,正是借著日美德等帝國主義的支持。然而他們習慣于“借"力而偏安一隅時,自身的命脈已完全被帝國主義掌控,像傀儡一樣任人擺布。當張作霖稍有不從時,立刻被轟得尸骨無存。習慣于“借”會喪失自我,淪落為他人的依附。因此在“借"的同時要注意保持自身的完整。

最重要的是,不應(yīng)只停留在“借”上,兼并包容,兼收并蓄,讓“借"來的東西在歸還之前成為自身的東西,像拷貝一樣。不過可不是全部照搬,而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借法律使中國走上法治國家,借改革使中國走上富國之路,借申辦奧運會弘揚中華文化,展現(xiàn)中華風彩。這樣的話可以用最低的成本達到最好的效果,一個雙贏的結(jié)果,何樂而不為?

放手“借”吧!

課文素材積累二——勸學名言:

1.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翻譯:少年好學如同初升太陽那么鮮亮;壯年好學如同中午的陽光光芒四射;老年好學如同燃燭照明。意指人的一生都要勤奮治學。

2.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佌媲?/p>

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谥t

4.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5.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誦浪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熹《訓學齋規(guī)》

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祆?/p>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抖Y記》

8.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鬃?/p>

10.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鬃?/p>

課文延伸積累:

程門立雪:宋代楊時在下雪天拜謁著名學者程頤,程頤瞑目而坐,楊時不敢驚動,在旁邊站立等待。程頤醒來時,門前積雪已經(jīng)一尺多了。后用此成語形容尊師重道,恭敬受教。

經(jīng)師人師:經(jīng)師:研究或傳授儒家經(jīng)典的學者;人師:教人如何做人的師表。指教授經(jīng)典學術(shù)的學者和培養(yǎng)人才品德的老師。

門墻桃李:比喻他人所栽培的后輩或所教的學生解釋:門墻:指師長之門;桃李:比喻后進者或?qū)W生。稱他人。

忝列門墻:謙辭,表示自己愧在師門。只能用于第一人稱。一般指仍在老師門下。忝:自己和別人站在一起使別人蒙羞。

一字之師: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jīng)旁人改換一個字后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師說》參考答案

一.1受:同“授”,教授。2.不:同“否”。

二.1.名詞作動詞,低于2.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3.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4形容詞意動,以……為恥。5.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6.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三.1.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

3.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4.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jié)果的連詞

5.古義:一般人今義:許多人

6.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指小學教育的階段

7.古義:用來……的,今義:因果關(guān)系連詞

四.(之)1.代靛青。2.代“冰"。3.指代知識、道理等。4.指代童子。5.代詞,這。6.代詞,這。7.代詞,他,指代李蟠。8..的。9.的。10.的。11.定語后置的標志。12.賓語前置的標志。13.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14.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15.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16.音節(jié)助詞。

(二)1.從,比。2.介詞,表對象,可不譯。3.比。4.向。5.對于。6.從。7.被,向。

(三)1.對。2.在,比。3.表反問,譯為“嗎”、“呢"。4表揣測,譯為“吧”、“呢"。5.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6.表感嘆,與“嗚”連用,譯為“唉"。

(四)1.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2.代詞,他,指代“生平吾前”者。3.代詞,他的。4.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5.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五.(一)1.老師。2.從師求學。3.以……為師。4.學習。5.軍隊。6.以……為師。7.掌握專門知識或精通某種技藝的人。8.榜樣。(二)1.傳授2.流傳3.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4.驛站,驛舍

(三)1.用來……的2.……的原因

六、1.名詞意動,以……為師2.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4.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5.名詞作動詞,低于6.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8.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9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七、1.判斷句2.判斷句3.省略句4.省略句5.狀語后置句6.狀語后置句7.狀語后置句8.定語后置句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