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六國論
蘇轍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
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
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
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
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
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
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
之憂,貝I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
耶?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
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挨秦。秦人不敢逾
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
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
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
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
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指出應(yīng)斷之處的對應(yīng)字母。
蓋未嘗不咎A其當時B之士C慮患之疏D而見利之E淺F且不知G天下之H勢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世家,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門第高貴、世代為官的人家,后指世世代代相
沿的大姓氏大家族。
B.竊,敬辭,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nèi),本文指自己。
C.諸侯,是古代中央政權(quán)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tǒng)稱,在其統(tǒng)轄區(qū)域內(nèi),世代掌握軍政
大權(quán),但按禮要服從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貢述職,并有出軍賦和服役的義務(wù)。
D.山東,和“山西”相對,戰(zhàn)國、秦、漢時嵯山或華山以東地區(qū),又稱關(guān)東,亦指戰(zhàn)國時
秦以外的六國。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轍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厚韓親魏以撰秦”。
B.蘇轍所說的“天下之勢”是“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C.蘇轍認為六國的“自安之計”是“厚韓親魏以抵秦”。
D.蘇轍認為“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的條件是“以四無事之國,
佐當寇之韓、魏”。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2)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
其間矣。
5.蘇洵《六國論》與蘇轍《六國論》論證的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否相同?
【答案】1.CDF2.B3.A4.(1)舍棄小小的韓、魏,(讓其)去抵擋如狼似虎的
強大的秦國,它們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國的懷抱呢?
(2)秦國軍隊不敢越過韓、魏來覬覦齊、楚、燕、趙四國;那么,齊、楚、燕、趙四國就
能憑借這種形勢使自己得以保全了。
5.不同。蘇洵認為,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用土地賄賂秦國,這樣做不僅無形之中削弱
了自身的國力,同時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國。蘇轍認為,六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沒能
利用好韓、魏的屏障作用,他認為若韓、魏在其他四國的支持下將武力抗衡進行到底,六國
最終的結(jié)果便不至于此。
【解析】L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未嘗不責怪當時六國那班謀臣,他們對于禍患的考慮太粗疏,謀求利益的眼光太
短淺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勢啊。
“咎”的賓語是“其當時之士”,C處斷開;
“慮患之疏”與“(而)見利之淺”結(jié)構(gòu)相同,宜單獨成句,DF處斷開;
故在CDF處斷句。
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B.“本文指自己”錯?!案`怪天下之諸侯”中的“竊”是謙辭。
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A.“原因是,厚韓親魏以振秦”,錯誤,其原因是不知“厚韓親魏以撰秦”,而“貪疆場尺寸之利,
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
故選A?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委”,舍棄;“區(qū)區(qū)”小,少,形容微不足道;“當”抵擋;“折”,屈服、折服。
(2)“逾”,越過;“窺”,窺探、覬覦;“因”,就;“自完”,使自己得以保全。
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
不同。
由蘇洵的《六國論》中第一自然段“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
破滅之道也”可知,蘇洵認為,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銳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賄
賂秦國。割地賄賂秦國,自己的力量就虧損了,這是滅亡的原因?!安毁T者以賂者喪。蓋失
強援,不能獨完”,那些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去了強大的援助,因此也無法自我保全。可見
蘇洵認為,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用土地賄賂秦國,這樣做不僅無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國
力,同時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國。
由蘇轍的《六國論》中“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
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可知,蘇轍認為,當秦國去攻打燕、趙時,卻不曾有
韓、魏的顧慮,就是因為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
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nèi)進出自如,這是滅亡的原因。他認為若韓、魏在其他四國的支持下將
武力抗衡進行到底,六國最終的結(jié)果便不至于此。
參考譯文:
我曾經(jīng)閱讀《史記》中的六國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諸侯國憑借五倍于秦國的
土地,十倍于秦國的民眾,全力向西攻打靖山西面方圓千里的秦國,最后竟然不能免于滅亡。
我常常對這個問題深思遠慮,認為一定有可以使他們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嘗不責怪當時
六國那班謀臣,他們對于禍患的考慮太粗疏,謀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淺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
的形勢啊。
秦國與諸侯國爭奪天下的關(guān)鍵地區(qū),并不在齊、楚、燕、趙,而是在韓、魏的領(lǐng)地;諸侯國
與秦國爭奪天下的地區(qū),也不是在齊、楚、燕、趙,而是在韓、魏的領(lǐng)地。對秦國來說,韓、
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韓、魏兩國阻塞著秦國的往來要沖,掩護著靖山以東的各諸
侯國,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區(qū),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的了。
從前范雎在秦國受到重用時,就建議收服韓國;商鞅在秦國受到重用時,就建議收服魏國。
秦昭王沒有得到韓、魏的歸順,就出兵攻打齊國的剛、壽地區(qū),范雎把這看作是值得擔憂的
事情,既然這樣,那么秦國所顧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國對燕、趙兩國用兵,對
秦國來說是危險的事。因為越過韓國、穿過魏國去進攻另一國的國都,前面將遇到燕、趙的
抵抗,而韓、魏又會乘機從背后打來,這是危險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國進攻燕國、趙國時,
不曾擔心韓、魏會從后面襲擊,這是韓、魏都已歸附秦國的緣故。韓國、魏國是各諸侯國的
屏障,卻讓秦國軍隊能夠往來其間,這難道是明了天下的形勢嗎?舍棄小小的韓、魏,(讓
其)去抵擋如狼似虎的強大的秦國,它們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國的懷抱呢?韓、魏兩國既
已屈服而歸附秦國,然后秦國的軍隊就能夠無所阻擋地向東方各諸侯國用兵,從而使各國遍
受秦國的禍害。
韓國和魏國不能獨自抵擋秦國,然而天下的諸侯國卻又要憑借韓、魏來掩護自己不受西方的
侵略;因此,不如加強和韓、魏的團結(jié),從而抵制秦國。秦國軍隊不敢越過韓、魏來覬覦齊、
楚、燕、趙四國;那么,齊、楚、燕、趙四國就能憑借這種形勢使自己得以保全了。憑借四
個沒有戰(zhàn)爭的國家,來支持面對強敵的韓、魏,使韓、魏沒有東顧之憂,而為天下的諸侯國
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另外四國在后方休養(yǎng)生息,并且暗中幫助
解決韓、魏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用來應(yīng)付一切,那秦國還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
卻貪圖邊界上的微小利益,背棄、破壞盟約,以至于自相殘殺。秦國的大軍尚未出動,而天
下的諸侯國已經(jīng)把自己搞得困頓不堪了;以至于秦人得以鉆他們的空子,攻取他們的國家,
能不令人悲痛嗎?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文)
《六國論》(節(jié)選)
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蛉眨毫鶉剩?/p>
率賂秦耶?目: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日: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
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
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
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乙文)
《六國論》(節(jié)選)
李楨
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割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知堅守縱約;齊、楚、燕、趙不知佐韓、
魏以挨秦:以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紓。
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耶?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
當是時,東諸侯之立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
秦無異也。兵連禍結(jié),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fù)增一
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謂得天
助云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zhàn)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愛民
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qū)無辜之民,臍手月氐足、暴骸中野,以終刈①于虐乎?
其必不爾矣!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
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后之論者,何厚于六國,而必為之圖存也哉!
日:“若是,則六國無術(shù)以自存乎?”日:奚為其無術(shù)也。焉獨存,雖王可也。孟子嘗以仁義
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刈:殺戮。
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率:都
B.思厥先祖父厥;相當于“其”,他們
C.兵連禍結(jié),曾無虛歲曾:曾經(jīng)
D.而彼不用也彼:他們
7.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所以然者[A]何也[B]則以誤于欲為[C]秦之所為也六國[D]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E]獨為之[F]
而遂焉者所謂[G]得天助云爾。
8.下列對甲乙兩文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洵《六國論》第一節(jié)直截了當提出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
秦。”先否定而后肯定,從正反兩面作判斷,以加強語言力量。
B.蘇洵的《六國論》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和引用論證來闡述觀點;李楨的《六國論》
主要運用了概括性的事例來論證,無對比論證和引用論證的手法。
C.蘇洵的《六國論》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觀點;李楨的《六國論》在開頭引述宋
二蘇的觀點作為發(fā)端,認為二者都是厚六國而薄秦的偏頗之論。
D.李楨認為秦國之所以能夠一統(tǒng)天下,除了其本身實力比較強以外,還有擁有有利的
地理和得天助兩個重要的因素。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2)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
10.從文中看,蘇洵和李楨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分別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答案】6.C7.ABF8.B9.(1)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
沒有滿足;誰送給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誰就越急。
(2)據(jù)我看來,那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為秦國有罪。10.蘇洵的觀點:
六國割地賂秦,自己削弱了國力,導(dǎo)致滅亡。
李楨的觀點:六國互相爭斗,不行仁政,自取滅亡。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句中的含義的能力。
C.曾:竟然。句意: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戰(zhàn)禍竟連年不絕。
故選Co
7.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錯在想做秦國所做的事。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
而秦國獨做了,而且成功了,這就是所說的得到了上天的幫助啊。
“……者,……也”固定句式,AB處斷句;
“為”的賓語是“之”,F(xiàn)處斷句。
故選ABFo
8.本題考查學生概括與賞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李楨的《六國論》……無對比論證”錯誤,由“當是時,東諸侯之立國也,未有能愈于秦
者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可知,有對比論證。
故選B。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⑴物然則”,既然這樣,那么;“厭”,滿足;“彌”,越。
(2)“以”,按照、依據(jù);“為秦所為”,做秦國所做的事;第二個“以“,因為。
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的意思是:六國的
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
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由此可知蘇洵的觀點是:六國割地賂秦,
自己削弱了國力,導(dǎo)致滅亡。
“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的意思是:據(jù)我看來,那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其
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的意思是:他們沉溺于武力攻打,習慣
于爾虞我詐,弱肉強食,(這)與秦國相比沒有什么不同。由此可知李楨的觀點是:六國互
相爭斗,不行仁政,自取滅亡。
參考譯文:
甲文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
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地滅亡,
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
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p>
秦國除了用戰(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還收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zhèn),大的就獲得城池。比
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
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國最想要的,與
六國諸侯最擔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
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
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wěn)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
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
諸侯送給秦越多,秦侵犯六國就越急迫。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決定
To以至于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
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边@話說得很正確。
乙文
宋朝蘇洵和蘇轍認為六國只會割地賄賂秦國,(六國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dǎo)致滅亡的,
(他們)不知道堅守合縱盟約的重要性;齊國、楚國、燕國、趙國不知道幫助韓國、魏國來
(一起)抵抗秦國(的重要性):認為必須像這樣(割地賄賂秦國)之后,秦國的威脅(才)
可以消除。
后代人痛恨秦國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秦國統(tǒng)治者的殘暴嗎?據(jù)我看來,那六國都想做秦國
所做的事,不可以只是怪罪秦國。在那個時候,山東諸侯六國中,沒有一個(諸侯國的實力)
能超過秦國的?。凰麄兂聊缬谖淞ゴ?,習慣于爾虞我詐,弱肉強食,(這)與秦國相比沒
有什么不同。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戰(zhàn)禍竟連年不絕。假使擁有的地理形勢有利如秦國,并且得到
上天的幫助,那么未必不會再出現(xiàn)一個與秦國一樣的國家。只是他們最終沒有能夠做秦國所
做的事,因此(六國)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dǎo)致滅亡的。
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錯在想做秦國所做的事。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而秦
國獨做了,而且成功了,這就是所說的得到了上天的幫助啊。唉!自春秋以來,戰(zhàn)禍一天天
地嚴重;到了戰(zhàn)國,老百姓被殘害的情況,有的(已經(jīng))到了不忍說的地步了。上天很愛人
民,怎么能使六七個君王凌駕于人民之上,天天驅(qū)趕無辜的人民,使他們手足長滿老繭、暴
露尸骸于野外,而最終被虐殺呢?它一定不會這樣??!因此秦國不極強盛,就不能滅六國而
稱帝,不稱帝,那么它的罪惡(就)不能達到極點,秦國沒有惡貫滿盈,也就不會那么快招
致滅亡。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國和六國自己造成的結(jié)果啊。后人的評論,為什么偏重
六國,而一定要他們存在呢!
(有人)說:“如果這樣,那么六國就沒有辦法來保存自己了嗎?”回答說:“哪里是他們
沒有辦法啊。豈止是保存下來,即使稱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經(jīng)用仁義游說梁國、齊
國的君王,而他們都不采納,可嘆啊?!?/p>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文)蘇洵《六國論》(節(jié)選)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日:六國互喪,率
賂秦耶?日: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日: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
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
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
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乙文)李楨《六國論》(節(jié)選)
①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割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知堅守縱約;齊、楚、燕、趙不知佐韓、
魏以撰秦:以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紓。
②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
也。當是時,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
視秦無異也。兵連禍結(jié),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fù)增
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
而衡人方日挾強秦之威柄,張喙而恐喝之,即賢智如燕昭者,猶且俯首聽命,謝過不遑,乃
欲責以長??v親,以相佐助,□可得哉!
③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謂得
天助云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zhàn)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愛
民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qū)無辜之民,脫手月氐足、暴骸中野,以終刈①于虐
乎?其必不爾矣!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
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后之論者,何厚于六國,而必為之圖存
也哉!
④日:“若是,則六國無術(shù)以自存乎?”日:奚為其無術(shù)也。焉獨存,雖王可也。孟子嘗以
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刈:殺戮。
11.可填入乙文第②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A.其B.豈C.何D.然
1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
/所謂得天助云爾。
B.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
/所謂得天助云爾。
C.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
者/所謂得天助云爾。
D.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
/所謂得天助云爾。
13.下列對甲乙兩文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洵的《六國論》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觀點;李楨的《六國論》則是直到文章
結(jié)尾時才點明論點,屬于卒章顯志的一篇議論文。
B.蘇洵的《六國論》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和引用論證來闡述觀點;李楨的《六國論》
主要運用了概括性的事例來論證,無對比論證和引用論證的手法。
C.蘇洵《六國論》認為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割地賄賂秦國;李楨的《六國論》在
開頭引述宋二蘇的觀點作為發(fā)端,認為二者都是厚六國而薄秦的偏頗之論。
D.李楨認為秦國之所以能夠一統(tǒng)天下,除了其本身實力比較強以外,還有擁有有利的
地理和得天助兩個重要的因素。
14.對第②段第二個畫橫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希望他們最終沒有做攻打秦國的事,因此(六國)最終自己被削弱,就只能攻打一些
小國。
B.希望他們最終沒有做攻打秦國的事,因此(六國)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dǎo)致滅亡的。
C.只是他們最終沒有能夠做秦國所做的事,因此(六國)最終自己被削弱,就只能攻打
一些小國。
D.只是他們最終沒有能夠做秦國所做的事,因此(六國)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dǎo)致滅亡
的。
15.把文中前兩個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2)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
【答案】11.B12.A13.B14.D15.(1)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
沒有滿足;誰送給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誰就越急。
(2)據(jù)我看來,那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為秦國有罪。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句意:相互輔助,怎么可能??!此處為反問語氣,句尾感嘆號表示語氣強烈。
“其”和“何”都有“怎么”“哪里”之意,有較輕的反問語氣;“然”是表順承或轉(zhuǎn)折的連詞;“豈”
表示反問語氣,且語氣強烈,應(yīng)為“豈”。
故選Bo
1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錯在想做秦國所做的事。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
而秦國獨做了,而且成功了,這就是所說的得到了上天的幫助啊。
“所以”,譯為“……的原因",不能單獨成句,排除BC;
“而遂焉者"中,"而'’為連詞,表并列,應(yīng)用在句首,“而”后不能斷開,排除D。
故選Ao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鑒賞藝術(shù)手法的能力。
.B.”李楨的《六國論》……無對比論證”錯誤。由“當是時,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
者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可知,李楨的《六國論》有對
比論證的運用。
故選Bo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惟:只是。不克:沒有能夠。秦之所為:秦國所做的事。自弱:自己削弱(自己)。?。簩?dǎo)
致。夷滅:滅亡。排除ABC。
故選D。
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然則”,這樣那么;“厭”,通“耀”,滿足;“彌”,更加;“愈”,更加。
⑵“以”,據(jù);“為”,做;“所為”,所做的事。
參考譯文:
(甲文)蘇洵《六國論》(節(jié)選)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來賄賂秦國。
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的滅
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
滅亡。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秦國除了用戰(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zhèn),大的就獲得城池。
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
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國最想要的,與
六國諸侯最擔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
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
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wěn)覺。起床一看四周邊境,
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沒有滿足;誰送給它土
地越多,它侵犯誰就越急。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決定了。到了覆滅
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
火就不會滅?!边@話說的很正確。
(乙文)李楨《六國論》(節(jié)選)
宋朝蘇洵和蘇轍認為六國只會割地賄賂秦國,(六國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dǎo)致滅亡的。
(他們)不知道堅守合縱盟約的重要;齊國、楚國、燕國、趙國不知道幫助韓國、魏國來(一
起)抵抗秦國(的重要):認為必須像這樣(割地賄賂秦國)之后,秦國的威脅(就)可以
消除。
后人痛恨秦國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秦國統(tǒng)治者的殘暴嗎?據(jù)我看來,那六國都想做秦國所
做的事,未必只是因為秦國有罪。在這個時候,靖山以東諸侯六國中,沒有一個(諸侯國的
實力)能超過秦國的啊,他們沉溺于武力攻打,習慣于爾虞我詐,弱肉強食,(這)與秦國
相比沒有什么不同。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戰(zhàn)禍連年不絕。假使以前擁有的地理形勢有利如秦國(那
樣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幫助,那么六國當中的一國也可以像秦國一樣統(tǒng)一中國。只是他
們最終沒有能夠做秦國所做的事,因此(六國)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dǎo)致滅亡的。那六
國相互圖謀相互攻取,相互欺詐相互威脅。而(主張)連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強秦的威勢,
張嘴威脅六國,即使賢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樣的,還只得俯首聽命(于秦),不停地
道歉謝罪。你想要求長保合縱如親,相互輔助,怎么可能啊!
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錯在想做秦國所做的事。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而秦
國獨做了,而且成功了,這就是所說的得到了上天的幫助啊。唉!自春秋以來,戰(zhàn)禍一天天
的嚴重;到戰(zhàn)國,老百姓被殘害的情況,有的(已經(jīng))到了不忍說的地步了。上天很愛人民
??!難道它能使六七個君王,臨駕于人民之上,天天驅(qū)趕無辜的人民,使他們手足長滿老繭、
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終被虐殺嗎?它一定不想這樣?。∫虼饲貒粯O強盛,就不能滅六國而
稱帝,不稱帝,那么它的罪惡(就)不能達到極點,秦國沒有惡貫滿盈,也就不會迅速滅亡。
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國和六國自己造成的結(jié)果啊。后人的評論,為什么偏重六國,而
一定要他們存在呢!
(有人)說:“如果這樣,那么六國就沒有辦法來保存自己了嗎?”回答說:哪里是他們沒
有辦法??!豈止是保存下來,即使稱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經(jīng)用仁義游說梁國、齊國
的君王,而他們都不采納,可嘆?。?/p>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六國論
明?李楨
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割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知堅守縱約;齊、楚、燕、趙不知佐韓、
魏以挨秦:以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紓。
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
當是時,山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
視秦無異也。兵連禍結(jié),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fù)增
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當蘇秦之始出也,固嘗欲用秦,
而教之吞天下矣,誠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為秦謀者,一猶夫張儀也。惟其不用,
轉(zhuǎn)而說六國以從親,彼豈不逆知夫縱約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茍以弋一時之富貴,幸終吾身而
約不敗。其激怒張儀而入之于秦,意可見也。泡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齊、魏之師已為秦出
矣。夫張儀之辨說,雖欲以散從而就衡,顧其言曰:“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
恃詐偽反復(fù)?!彼誀钏ナ乐饲?,非甚謬也。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非有昆弟
骨肉之親,其事又非特財用之細也。而衡人方日挾強秦之威柄,張喙而恐喝之,即賢智如燕
昭者,猶且俯首聽命,謝過不遑,乃欲責以長??v親,以相佐助,豈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
所謂得天助云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zhàn)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qū)無辜之民,以終刈于虐乎?其必不爾矣!
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
六國之自為之也后之論者,何厚于六國,而必為之圖存也哉!
日:“若是,則六國無術(shù)以自存乎?”曰:“奚為其無術(shù)也?焉獨存,雖王可也。孟子嘗以仁
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6.下列各項中對原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
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
B.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
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
C.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
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
D.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
天也/亦秦與六與六國之自為之也/
17.下列文學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論”是一種論文文體?!读鶉摗贰哆^秦論》等。《六國論》是一篇評論戰(zhàn)國時期
六國的議論散文。
B.“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diào)和諧,描寫事物極盡
鋪陳夸張之能事,而于結(jié)尾部分往往發(fā)一點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
C.“書”是古代特有的一種文體。它以書信的形式,可敘事,可描述,可說明,可議論。
如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
D.“疏”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如賈誼的《論積貯疏》、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它是科舉考試中用于回答命題者的問題并表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1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蘇洵和蘇轍的觀點。
B.作者認為六國之間互相攻打,爾虞我詐,和秦國的做法沒有什么不一樣。
C.作者認為上天是愛護百姓的,不會讓無辜的人民一直遭受殘害。
D.作者認為秦統(tǒng)一六國而稱帝和六國滅亡都是天意,這種觀點帶有唯心主義的色彩。
19.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
(2)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zhàn)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20.從蘇洵和蘇轍各自所寫的《六國論》及本文來看,蘇洵、蘇轍以及作者認為六國滅亡的
原因分別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答案】16.C17.D18.A19.(1)那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不能只是把歷史
罪過歸于秦國
(2)從春秋以來,戰(zhàn)禍一天天地嚴重;到戰(zhàn)國,老百姓被殘害的情況,有的(己經(jīng))到了
不忍說的地步。20.蘇洵的觀點:韓、魏、楚三國割地賂秦,削弱了自己的實力,導(dǎo)致滅
亡,并使其余三國失去強援,亦趨滅亡。
蘇轍的觀點:齊、楚、燕、趙四國沒有厚韓親魏以抗擊秦國。
作者的觀點:六國互相爭斗,不行仁政,自取滅亡。
【解析】1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秦國不太強盛,秦王就不能滅六國而稱帝;不稱帝,那么他的罪惡(就)不能達
到極點,秦王沒有惡貫滿盈,秦國也就不會迅速滅亡。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國和六國
自己造成的結(jié)果啊。
,,六國,,作,,滅,,的賓語,構(gòu)成動賓結(jié)構(gòu),不可斷開,排除A。
“不帝”是承接著前面的“滅六國而帝”來說,在此為一種假設(shè)情況,“則”意思為那么,與前面
構(gòu)成假設(shè)關(guān)系,故在“不帝”前后都要斷開,排除AB;
“其惡未極”與“其惡未盈”兩句結(jié)構(gòu)相同,都是假設(shè)秦王的情況,應(yīng)分別成句,排除D。
故選C。
17.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和文化常識的能力。
D.“它是科舉考試中用于回答命題者的問題并表述意見的一種文體”說法有誤?!笆琛笔欠饨〞r
代臣下向君主分條陳述事情、提建議或意見的一種文體??婆e考試中用于回答命題者的問題
的文體是“策”。
故選D。
18.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guān)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蘇洵和蘇轍的觀點”分析錯誤。作者在本文
第一段只是列出了蘇洵和蘇轍的觀點,并未表明自己的觀點。
故選Ao
19.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個“為”,做;“所為”,所做的事;“?!?,只是;“罪”,歸罪。
(2)“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熾”,嚴重;“迄”,至IJ;“荼毒”,毒害、殘害,此處要
翻譯為“被殘害
20.本題考查篩選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六國互喪,
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宋二蘇氏論六
國徒事割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知堅守縱約”可知,蘇洵的觀點是韓、魏、楚三國割地
賂秦,削弱了自己的實力,導(dǎo)致滅亡,并使其余三國失去強援,亦趨滅亡。
從“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振秦”和“不知
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及“齊、
楚、燕、趙不知佐韓、魏以振秦”可知,蘇轍的觀點是齊、楚、燕、趙四國沒有厚韓親魏以
抗擊秦國。
從“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和“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
彼不用也,可慨也夫”可知,作者的觀點是六國互相爭斗,不行仁政,自取滅亡。
參考譯文:
宋朝的蘇洵和蘇轍認為六國只會割地賄賂秦國,(六國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dǎo)致滅亡
的,(他們)不知道堅守合縱盟約的重要性;齊國、楚國、燕國、趙國不知道幫助韓國、魏
國來(一起)抵抗秦國(的重要性):認為一定像這樣(割地賄賂秦國)之后,秦國的威脅
(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國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秦國統(tǒng)治者的殘暴嗎?據(jù)我來觀察歷史,那六國都想做
秦國所做的事,不能只是把歷史罪過歸于秦國。在那個時候,山東諸侯六國中,沒有一個(諸
侯國的實力)能超過秦國的啊,他們沉溺于武力攻打,習慣于爾虞我詐,弱肉強食,(這)
與秦國的做法相比沒有什么不同,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戰(zhàn)禍連年不絕。假使擁有的地理形勢有利
如秦國,并且得到上天的幫助,那么六國當中的任何一國也可以像秦國一樣統(tǒng)一中國。只是
他們最終沒有能夠做秦國所做的事,因此(六國)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dǎo)致滅亡的。當
蘇秦剛出來(游說)時,本來曾想得到秦國所用,而希望秦國統(tǒng)一天下,(蘇秦)的確知道
那是容易(的事),假使秦國當真用了他,他為秦國所謀劃的,也會像張儀那樣。只因他不
被秦國所用,就轉(zhuǎn)而游說六國合縱,他難道沒有預(yù)料到縱散約敗之后不能保?。ㄗ约海﹩??
他只是想暫且用這種方法獲取一時的富貴,希望自己在世時合縱不散。他用計激怒張儀使張
儀來到秦國,其意圖是顯而易見的。泡水之盟,還不過一年,齊國、魏國的軍隊已經(jīng)替秦國
出征了。張儀的辯說,雖說是只想使合縱離散而連橫成功,但看他說的話,即使是同一父母
所生的親兄弟,還有爭奪錢財?shù)?,而想憑借著虛偽欺詐、反復(fù)無常的策略,用以陳述衰微時
代人們的情形,不是很錯。那六國相互圖謀相互攻取,相互崇尚欺詐和威脅,(他們)沒有
兄弟骨肉之親,他們的事又不只是財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張)連橫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強
秦的威勢,威脅六國,即使賢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樣的,尚且俯首聽命(于秦),不
停地道歉,你竟想要求長保合縱如親,相互輔助,怎么可能?。?/p>
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錯在想做秦國所做的事。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而秦
國獨做了,而且成功了,這就是所說的得到了上天的幫助啊。唉!從春秋以來,戰(zhàn)禍一天天
地嚴重;到戰(zhàn)國,老百姓被殘害的情況,有的(已經(jīng))到了不忍說的地步。上天很愛人民?。?/p>
難道它能使六七個君王,臨駕于人民之上,天天驅(qū)趕無辜的人民,最終被虐殺嗎?它一定不
這樣??!因此秦國不太強盛,秦王就不能滅六國而稱帝,不稱帝,那么他的罪惡(就)不能
達到極點,秦王沒有惡貫滿盈,秦國也就不會迅速滅亡。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國和六
國自己造成的結(jié)果啊。后人的評論,為什么偏愛六國,而一定要他們存在呢!
(有人)說:“如果這樣,那么六國就沒有辦法來保存自己了嗎?”回答說:哪里是他們沒
有辦法??!豈止是保存下來,即使稱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經(jīng)用仁義游說梁國、齊國
的君王,而他們都不采納,可嘆啊。
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材料一: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
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
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蘇洵《六國論》)
材料二: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撰①秦。秦人不敢逾
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
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
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②
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
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蘇轍《六國論》)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戰(zhàn)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靡衣玉食以館于上者不可勝數(shù)。夫智、勇、辯、力此四
者,皆天民之秀杰也。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始皇
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
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墮名城,殺豪杰,民之秀異者散而歸田畝,向之食
于四公子、呂不韋之徒者,皆安歸哉?不知其能槁項黃微?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將輟耕嘆息
以俟時也?秦之亂,雖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處之,使不失職,秦之亡,
不至若此之速也??v百萬虎狼于山林而饑渴之,不知其將噬人。世以始皇為智,吾不信也。
(蘇軾《六國論》)
材料四:
古風■其三
李白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瑯邪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岳,揚波噴云雷。髻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氏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注]①振:隔開。②疆埸:邊界。③槁項黃首或:瘦長的脖子,饑黃的面孔。
2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春秋之末/至于戰(zhàn)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靡衣玉食以館于上者/不可勝數(shù)/
B.春秋之末至/于戰(zhàn)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靡衣玉食以館于上者/不可勝數(shù)/
C.春秋之末至/于戰(zhàn)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靡衣玉食/以館于上者不可/勝數(shù)/
D.春秋之末/至于戰(zhàn)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靡衣玉食/以館于上者/不可勝數(shù)/
2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統(tǒng)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
王、侯二等。
B.豪杰,亦作“豪桀”,豪邁杰出,指才能、才智出眾的人,后引申為社會上有地位有
勢力的人。
C.布褐,即粗麻等編織的粗布褐衣,長度一般不超過膝蓋,多為王公貴族所穿,文中
指貴族身份。
D.蓬萊,又稱蓬壺,神話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神山,與方丈、瀛洲并稱為“三山”(三
座神山)。
2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洵文在嚴謹?shù)淖h論中插入了“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等生動描述,并引用“抱薪救
火”的形象比喻,增添了鮮明的情感色彩。
B.蘇轍文明確指出了六國的決策者只想自我保全而“背盟敗約”,以至于“秦兵未出,而
天下諸侯已自困矣”的狀況,最終相繼滅亡。
C.蘇軾文連用三個問句,強調(diào)了秦始皇若能善待“智、勇、辯、力”等“民之秀異者”“使
不失職”,秦的覆滅可能就不會如此的迅速。
D.相比蘇洵和蘇軾,蘇洵的《六國論》最為有名,可見不論是文章的立意、語言風格,
還是論辯氣勢,其受李白《古風》的影響最大。
24.下列對材料四《古風》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四句極力渲染始皇滅六國平天下的威風,“掃”字張揚赫赫聲威,“虎視”更顯咄
咄逼人,天下混亂如“浮云”,一人“決”,諸侯“盡”歸。
B.始皇大命天與,宏圖“大略”駕馭群雄,“收兵”鑄金人,刻石頌功德,“騁望”彰顯志
盈意滿,歌頌至此臻極,然物極必反,為后面轉(zhuǎn)折蓄勢。
C.“刑徒七十萬”修建阿房宮和驪山墓,揮霍恣肆,窮極民力,“茫然使心哀”則表現(xiàn)了
始皇期望長生派人尋求不死藥的欲令智昏的內(nèi)心世界。
D.長鯨髻鬣張開遮蔽青天,浪漫想象與高度夸張,將海獵寫得驚心動魄,臨了筆力陡
轉(zhuǎn),不見“樓船幾時回”卻是“金棺葬寒灰”,令人豪情滿懷。
25.請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以及材料三論述的觀點有什么不同?
26.這首《古風》有借古諷今之意,請概括李白對唐玄宗的規(guī)諷主要有哪些內(nèi)容?
【答案】21.A22.C23.D24.D25.材料一闡述的觀點是六國破滅弊在賂秦;材
料二闡述的觀點是六國團結(jié)一致就能不至于覆滅;材料三闡述的觀點是為國者要重視養(yǎng)士和
用士。26.①不要大興土木致使百姓苦不堪言;②不要迷信方士妄求長生;③不要
驕侈無度,要勵精圖治。
【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時代,各國的諸侯卿相都爭著收養(yǎng)人才。穿著華麗的衣服,吃著珍
貴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不能數(shù)得清有多少。
“春秋之末”是偏正短語,交待時間節(jié)點,中心詞“末”后斷開,“至于”是一個詞語,這里是“到”
的意思,中間不能斷開,可排除BC;
“諸侯卿相”是“皆爭養(yǎng)士”的主語,而“至于戰(zhàn)國”是指時間,所以“至于戰(zhàn)國”和“諸侯卿相”的
中間要斷開,排除D。
故選Ao
2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C.“多為王公貴族所穿,文中指貴族身份”錯,應(yīng)該是多為老百姓所穿,文中指平民百姓的身
份。
故選C。
2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可見不論是文章的立意、語言風格,還是論辯氣勢,其受李白《古風》的影響最大”
錯,《六國論》立意、語言風格,論辯氣勢看不出受到李白《古風》的影響,更不能說是最
大。此說法無依據(jù),強加因果關(guān)系。
故選D。
2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D.“不見,樓船幾時回,卻是,金棺葬寒灰,,令人狂喜不已”錯。據(jù)史載徐福詐稱求藥不得,是
因海中有大魚阻礙之故,于是始皇派人運著連續(xù)發(fā)射的強弩沿海射魚,在今山東煙臺附近海
面射死一條鯨。此節(jié)文字運用浪漫想象與高度夸張手法,把獵鯨場面寫得光怪陸離,有聲有
色,驚險奇幻:赫然浮現(xiàn)海面上的長鯨,驟然看來好似一尊山岳,它噴射水柱時水波激揚,
云霧彌漫,聲如雷霆,它髻鬣張開時竟遮蔽了青天。詩人這樣寫,不但使詩篇增添了一種驚
險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為篇終致命的一跌作勢。長鯨征服了,不死之藥
總可求到吧。結(jié)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歷史的嘲弄是多么無情啊。所
以應(yīng)該是令人唏噓或感嘆不已。
故選D。
2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根據(jù)材料一“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
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搜?/p>
得之”可知,作者在材料一分析了六國對秦國的賄賂,加速了它們的滅亡。可見,材料一闡
述的觀點是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根據(jù)材料二“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撰①秦。
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合同簽署次序與內(nèi)容
- 學前班口腔教育主題班會
- 阿克蘇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醫(yī)學免疫學研究進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阿壩師范學院《西方史學史》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阿魯科爾沁旗2024-2025學年小學六年級第二學期小升初數(shù)學試卷含解析
- 陜師大附中2025屆中考化學試題原創(chuàng)模擬卷(十)含解析
-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臨床流行病學與循證醫(yī)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陜西工商職業(yè)學院《傳感器及測試技術(shù)》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SCI論文寫作與投稿 第2版-課件 12-SCI論文表格使用
- 陜西機電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網(wǎng)頁藝術(shù)設(shè)計與制作》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妞康特牛奶蛋白過敏診治-課件
- 施工機具專項施工方案
- 蘇教版三年級科學(下)第一單元綜合測試卷植物的一生(一)含答案
- API-650-1鋼制焊接石油儲罐
- 少兒美術(shù)繪畫教學課件 藝庫美術(shù) 10歲-12歲 《創(chuàng)意素描-洗刷刷》
- 檔案移交清單
- 2022年“華羅庚杯”全國初中數(shù)學預(yù)賽-競賽試題及答案
- 減速機生產(chǎn)工藝流程圖
- 金融科技課件(完整版)
- 網(wǎng)絡(luò)直播行業(yè)稅收檢查指引
- 初中三年主題班會整體規(guī)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