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同步講義第15課《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學生版)_第1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同步講義第15課《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學生版)_第2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同步講義第15課《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學生版)_第3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同步講義第15課《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學生版)_第4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同步講義第15課《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學生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15課《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目標導航目標導航篇目學習目標重點難點諫太宗十思疏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qū)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2.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內(nèi)容,學習文章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于變化的風格特征。1.掌握“浚、殷、沖、牧、壅、謬、董、振”等文言詞的義項。2.辨析多義詞,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虛詞以及相應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內(nèi)容,學習文章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于變化的風格特征。答司馬諫議書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2.能夠把握教文章的主要觀點,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1.通過品讀語言,體會作者對司馬光指責自己的“四條罪狀”的反駁。2.把握文中進行合情合理地辯駁,有理有據(jù),層層深入手法。知識精講知識精講一、知人論世《諫太宗十思疏》1.作者簡介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參加隋末農(nóng)民起義。后入唐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被擢為議諫大夫,歷任秘書監(jiān)、侍中等職。參預朝政,先后向太宗陳諫二百余事,是歷史上有名的敢諫之臣。后以修史功,進位光祿大夫,封鄭國公。曾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主張“薄賦斂”,“輕租稅”,“息末敦本”,“寬仁治天下”等,對太宗的行動及政策措施給以極有益的影響。其言論見于《貞觀政要》。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zhàn)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題解諫:諫言,進諫。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統(tǒng)治時期,出現(xiàn)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內(nèi)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笆琛奔础白嗍琛?,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于議論文。3.創(chuàng)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zhàn)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jié)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經(jīng)過十幾年的治理,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nèi)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征手詔》,表示從諫改過。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慎,被太宗書于屏風之上?!洞鹚抉R諫議書》1.作者簡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臨川人,曾被封為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兩次出任宰相,堅持推行變法,世稱王安石變法。列寧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獨特的成就,他主張為文應“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他的著作有《臨川先生文集》、《王荊公詩文集》。2.背景簡介北宋宋神宗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銳,內(nèi)外交困。擔任參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司馬光于熙寧三年(1070年)致書王安石,不遺余力地攻擊新法,王安石當即答以簡短的回函,進而寫了這封信作為答復,表明自己改革的決心。3.題解“答”即“答復、回復”之意?!爸G議”則指的是“諫議大夫”這個官職,所以,“答司馬諫議書”不能理解為“回答司馬光規(guī)勸的書信”,而要作“回復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信”來理解。二、字詞積累1.字音、字形浚(jùn)其泉源慮壅(yōng)蔽正身黜(chù)惡(miù)謬賞垂拱(gǒng)而治游處(chǔ)強聒(guō)重(chóng)念難(nàn)壬(rén)人胥(xū)怨怨謗(bàng)2.成語積累居安思危:處在安樂的環(huán)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險。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禍患。載舟覆舟:覆,顛覆。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tǒng)治。擇善而從:從,追隨,引申為學習。指采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加以實行。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tǒng)治者不做什么,卻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來稱贊帝王無為而治。興利除弊:興辦對國家人民有益利的事業(yè),除去各種弊端。無所事事:閑著什么事情都不干。三、文言知識《諫太宗十思疏》1.古今異義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今義: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始終;徹底。古義:指樹木的根。凡昔元首。(《諫太宗十思疏》)今義:不僅指帝王,也指國家最高領(lǐng)導人。古義:帝王。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諫太宗十思疏》)今義:認為。古義:是“以之為”的省略,即“把它當做”。2.一詞多義(1)安①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安定)②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疑問代詞“怎么”)③項王曰:“沛公安在?”(疑問代詞“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專也。(享受;養(yǎng)生)⑤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wěn))(2)信①信者效其忠(誠實)②愿陛下親之信之(信任)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④忌不自信(相信)⑤煙波微茫信難求(副詞。實在;確實)⑥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副詞。任憑;隨意)⑦杳無音信(書信;信息)⑧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可靠)⑨欲信大義于天下(shēn,通“伸”)(3)求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追求)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要求)④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請求)(4)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②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yī)治)③不效則治臣之罪(懲治)④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整頓,訓練)⑤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安定,有秩序。與“亂”相對)3.積累下列虛詞的用法(1)以①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表修飾,地)②雖董之以嚴刑(介詞,用)③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連詞,來)④則思無以怒而濫刑(介詞,因為)⑤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把)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借)⑦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用來)⑧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經(jīng))⑨則思知足以自戒(連詞,相當于“而”)(2)哉①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助詞,表疑問語氣。相當于“呢”“嗎”)②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助詞,表反詰語氣。相當于“呢”“嗎”)③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助詞,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④美哉我少年中國乎(助詞,用以加強語氣,相當于“呀”)(3)所①樂土樂土,愛得我所(處所;地方)②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代詞,放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事物”)③山巒為晴雪所洗(為……所……:表被動)《答司馬諫議書》通假字1.不復一一自辨(辨通“辯”,辯解)2.于反復不宜鹵莽(鹵通“魯”,粗魯)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詳細)古今異義1.故略上報上報:古義:寫回信。今義:向上級匯報。2.于反復不宜鹵莽反復:古義:書信往來。今義:多次重復。3.則眾同為而不洶洶然洶洶:古義:大吵大鬧。今義:形容聲勢盛大的樣子,多含貶義。4.故今具道所以所以:古義:……的原因。今義:連詞,表結(jié)果。5.今君實所以見教者所以:古義:用來……的。今義:連詞,表結(jié)果。6.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區(qū)區(qū):古義:謙詞,用于自稱。今義:指小或少7.以致天下怨謗也以致:古義:因而招致。今義:連詞表結(jié)果。詞類活用名詞作動詞1.以膏澤斯民膏澤:名詞作動詞,施加恩惠。2.如日今日當一切不事事第一個“事”:名詞作動詞,做。文言句式1.判斷句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也”表判斷)?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加粗的“為”譯為“是”表判斷)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斷)?2.狀語后置句(1)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狀語后置)(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狀語后置)?3.賓語前置句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何為應為“為何”)4.定語后置句至于怨誹之多(“多”作定語后置)能力拓展能力拓展重難點解讀《諫太宗十思疏》1.從全文看,魏征心中最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魏征心中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奔从胁拍艿娜烁魉酒渎殻蹩梢詿o為而治。2.“十思”的核心內(nèi)容是什么?有什么意義?核心內(nèi)容:居安思危、正己安人意義:達到“鳴琴垂拱,不言而化”的理想政治境界。3.本文所用到的論證方法有哪些?舉例說明。(1)正反對比論證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2)比喻論證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shè)喻,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入手說理,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這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比喻,推出要“國安”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在這個基礎(chǔ)上,作者進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做“伐根”“塞源”。這樣,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觀點也鮮明地表露出來了。4.你還知道歷史上的哪些諫臣?分享其勸諫故事。 忠諫是我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臣子以忠君、愛國為出發(fā)點,向君王直言時弊、指陳君過,以此匡正帝王謬誤,使帝王遵行一定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忠諫在帝王家天下的社會里,君權(quán)至高無上的情況下,客觀上起到過穩(wěn)定整個國家機器正常運轉(zhuǎn)的重大作用。雖然部分臣子因為以國家利益為重,直諫行為會受到某些帝王的尊重,但是更多的臣子因為“批龍鱗”、“逆圣聽”,會遭遇斥責、貶職、刑法乃至喪命的處罰,可以說忠諫文化是我國古代社會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是我國階級社會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重要保障?!洞鹚抉R諫議書》1.本文的論證方式是駁論,結(jié)合課文分析其反駁的方法有哪些? (1)直接反駁,如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2)舉出根據(jù)進行反駁,如“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這里就舉出了有利的根據(jù),說明不是自己獨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議過的法度,指出這不是我個人的行為,而是合理合法的。(3)舉出史實進行反駁,舉出歷史的事實來進行反駁,如“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這里以歷史上曾有過的如何對待怨誹的事實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語而動,既委婉地反駁了怨誹之多的責備,又表達了自己變法的堅強決心。整個反駁是明確而有力的,言簡意賅。2.結(jié)合課文具體分析:王安石是如何解釋司馬光所說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這幾方面的事情的? 先駁“侵官”,作者不談具體現(xiàn)象,而是指出決定進行變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修之于朝廷”,經(jīng)過朝廷的認真討論而訂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體主管部門去執(zhí)行。這一“受”、一“議”、一“授”,將新法從決策、制定到推行的全過程置于“朝廷”,抬出皇帝作為擋箭牌,使對方無話可說。封建時代,有幾個人敢指責皇帝呢?有誰敢于認領(lǐng)“皇帝侵官”這個坑呢?于是乎“侵官”這個話題就自然消解了。次駁“生事”。王安石把推行新法解釋為“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宣傳變法是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國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擾民”?!芭e先王之政”也是王安石變法的金字招牌,在封建時代,“先王之政”更具不可動搖性,輕易動不得的,王安石以此為理論根據(jù),在輿論場幾乎就立于不敗之地了。再駁“征利”。只用“為天下理財”一句。王安石這里只談理念,不談事實。“為天下理財”是理念,這一理念在理論上是無比正確的,也站在了道德制高點上,對方對此也無話可說,“征利”的責難也消解了。然后駁“拒諫”。王安石說之所以“拒諫”是因為他要“辟邪說,難壬人”,王安石的意思是說來進諫的都是奸佞小人,奸佞小人說的都是歪理邪說,既然如此定性諫者和諫言,就洗白了自己“拒諫”的罪名。王安石的招數(shù)是------不是我不想聽諫言,而是那些諫言都是歪理邪說;不是我排斥異己,而是來進諫者都是奸佞之徒。一句話,不是我不行,是他們都不行。最后講到“怨誹之多”,也不從正面反駁,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語帶過。分層提分分層提分題組A基礎(chǔ)過關(guān)練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黜惡(chù)壅蔽(yōng)盤庚(gēng)浚其泉源(jùn)B.塞源(sāi)強聒(guā)膏澤(gāo)戒奢以儉(shē)C.殷憂(yīn)胥怨(xù)度義(dù)弘茲九德(zī)D.謬賞(miù)懈怠(dài)壬人(rén)載舟覆舟(zǎi)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能克終者蓋寡

克:克服 B.雖董之以嚴刑

董:督責C.則思謙沖以自牧

沖:沖動 D.簡能而任之

簡:簡化3.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一致的一項是()A.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C.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D.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4.下列加點詞語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B.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C.同俗自媚于眾為善D.總此十思,弘茲九德5.對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臣聞求木之長者:生長。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同游共處,交往B.必固其根本:使……穩(wěn)固。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施加恩惠。C.重念蒙君實視遇厚:看待,對待。奔車朽索,其可忽乎:輕視,怠慢。D.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加強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安定。6.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代下司職管理 B.承天景命大C.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不僅 D.議事每不合每天7.下列句子按句式分類,正確的一組是()①則思知足以自戒②居域中之大③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④至于怨誹之多⑤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⑥慮壅蔽⑦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⑧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A.①④/②⑦/③⑧/⑤⑥B.①⑤/②⑦/③④/⑥⑧C.①⑤/②④/③⑧/⑥/⑦D.①④/②⑦/③⑧/⑤⑥8.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歸類正確一項是()①廊腰縵回②朝歌夜弦③四海一④興利除弊⑤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⑥可憐焦土⑦輦來于秦A.①②/⑤⑥⑦/③/④ B.①⑦/②⑤⑥/③/④C.①②⑦/③/④/⑤⑥ D.①②⑦/③/④⑤⑥9.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盤盤焉縵立遠視,而望幸焉B.故今具道所以今君實所以見教者C.以興利除弊欲出力助上以抗之D.不為侵官為天下理財10.下列文學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是()A.魏征,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以敢諫善諫著稱。輔佐唐太宗一度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局面,著有《貞觀政要》一書。B.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以主持變法知名?!洞鹚抉R諫議書》是王安石寫給司馬光的回信,逐一反駁對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動變法的決心。C.太宗:是中國古代帝王常見的廟號。從漢朝開始,王朝開國皇帝的廟號通常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廟號常常為“太宗”。D.三驅(qū):據(jù)說古代圣賢之君在打獵布網(wǎng)時只設(shè)三面而有意網(wǎng)開一面,從而體現(xiàn)圣人的“好生之仁”。題組B能力提升練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各題。諫太宗十思疏魏征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迹肫澗诺?,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人君當神器之重當:主持、掌握 B.承天景命景:大C.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牧:放牧 D.弘茲九德弘:光大2.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簡能而任之茍以天下之大 B.臣雖下愚雖欲強聒C.必竭誠以待下

竊以為過矣 D.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因之以饑饉3.下面對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篇并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nèi)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先從反面申述,加重了強調(diào)意味;再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引出正題。B.第二段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和民的關(guān)系比作舟與水的關(guān)系,發(fā)人深省。C.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笆肌钡暮诵膬?nèi)容是正己安人,但具體又有所側(cè)重。D.奏疏從頭至尾,多用駢偶,或相對為文,或排比論述,辭工文暢,音律和諧,鏗鏘成韻。文章一氣呵成,論述步步為營,氣勢雄健有力。4.請把上面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宋)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1.選出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A.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B.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C.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D.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2.下列關(guān)于文學常識的描述有誤的一項是()A.諫議:諫議大夫,負責向皇帝提意見的官;諫諍;諫諍論議的文字。此處指司馬光當時任右諫議大夫。B.君實:司馬光的字;古人寫信自稱己名或自稱為“某”等表示謙虛,稱對方的名、字、號或君、足下、閣下等以示尊敬。C.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泛指官吏;古代設(shè)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D.盤庚:商朝中期的一個君主;商朝原來建都在奄(今山東曲阜),盤庚即位后,決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西北)。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行文簡潔,結(jié)構(gòu)嚴謹。全文除開頭和結(jié)尾段用幾句酬答的禮貌語言以外,緊緊扣住保守派幾個主要論點進行駁斥,行文簡潔,結(jié)構(gòu)嚴謹。B.論證方法多樣。本文的論證方式是駁論,其反駁的方法多種多樣,有直接反駁,有舉出根據(jù)進行反駁,有舉出歷史事實進行反駁,有形象比喻進行反駁,使整個反駁明確而有力,言簡而意賅。C.氣勢磅礴,寓剛于柔。立足于理,擅于排比,勢如破竹,無可阻擋;不過傲岸之氣雖憤然涌出,但語氣又相當委婉,柔中有剛。D.筆力精銳,文字簡潔。這篇短信用筆精簡,但簡而有力,語氣委婉而嚴正,既不傷害私人的友誼,也不向反對的意見妥協(xié)。4.翻譯下面句子。(1)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2)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5.在辯駁之前,作者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個什么原則?接著文章逐條駁斥了司馬光的哪些謬論?三、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征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雖臣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ǘ┐鹚抉R諫議書(宋)王安石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1.為下面文段中畫線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選自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A.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B.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C.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D.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2.下列加點的實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A.臣聞求木之長者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B.善始者實繁春華秋實C.振之以威怒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D.塞源而欲流長也源不深而望流之遠3.下面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諫太宗十思疏》第二段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怼!霸共辉诖?,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將君和民的關(guān)系比作舟與水的關(guān)系,發(fā)人深省。B.《諫太宗十思疏》第三段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是正己安人。文章最后從正面論述做到“十思”的好處,描繪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C.《答司馬諫議書》首先交代寫信的原因,言語委婉有致;接著進行合情合理的辯駁,有理有據(jù),層層深入;最后表明態(tài)度,不失贈答之禮。D.《答司馬諫議書》第三段緊承“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從歷史角度表現(xiàn)出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俗語所動搖的立場和決心。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2)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題組C培優(yōu)拔尖練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魏征,字玄成,鉅鹿曲城人也。少孤貧,落拓有大志,好讀書,多所通涉。太宗素器之,引為詹事主簿。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shù)引征入臥內(nèi)訪以得失征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其后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其二曰:“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偞耸?,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節(jié)選自《舊唐書·魏征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shù)引征入臥內(nèi)/訪以得失/征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B.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shù)引/征入臥內(nèi)/訪以得失/征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C.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shù)引/征入臥內(nèi)/訪以得失/征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D.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shù)引征入臥內(nèi)/訪以得失/征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其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太宗素器之”與“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兩句中的“素”字含義相同。B.“根不固而求木之長”與“寡固不可以敵眾”(《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固”字含義相同。C.“終茍免而不懷仁”與“茍以天下之大”(《六國論》)兩句中的“茍”字含義不同。D.“則思三驅(qū)以為度”與“度義而后動”(《答司馬諫議書》)兩句中的“度”字含義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魏征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窮困失意卻有遠大志向;他喜愛讀書,能融會貫通;后為遇到賞識自己的太宗而高興,竭盡心力進言。B.魏征上疏中用排比和比喻論證“積德義”之重要;后明“竭誠”之善,數(shù)“傲物”之惡,彰“載舟覆舟”之力,強調(diào)“積德義”之必要。C.魏征上疏中告誡太宗不要貪圖享樂,要善始善終;也深知太宗與自己的君臣關(guān)系,在疏中稱自己“下愚”,尊稱皇帝為“明哲”。D.魏征上疏中勸諫太宗“十思”,并指出只要做到“十思”,這樣君王可以不管理政務(wù),就能實現(xiàn)道家提倡的無為而治,盡情游樂。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2)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jīng)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于是上萬言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