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一中國史篇第4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成熟與鼎盛-宋元960~1368年第8講宋元時期的政治學案含解析_第1頁
通史版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一中國史篇第4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成熟與鼎盛-宋元960~1368年第8講宋元時期的政治學案含解析_第2頁
通史版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一中國史篇第4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成熟與鼎盛-宋元960~1368年第8講宋元時期的政治學案含解析_第3頁
通史版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一中國史篇第4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成熟與鼎盛-宋元960~1368年第8講宋元時期的政治學案含解析_第4頁
通史版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一中國史篇第4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成熟與鼎盛-宋元960~1368年第8講宋元時期的政治學案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四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成熟與鼎盛——宋元(960~1368年)|宏觀把握歷史時空時序|,〈時空坐標〉|微觀了解歷史階段特征|,〈階段特征〉宋元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封建經濟接著發(fā)展。(1)政治上:由分裂割據到幾個民族政權并立對峙再到全國統(tǒng)一;北宋時的“強干弱枝”、元朝時的行省制等措施促使封建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中原封建王朝“積貧積弱”,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勢力大大發(fā)展,并最終統(tǒng)一全國。(2)經濟上:南方經濟獲得較大發(fā)展,經濟重心南移在南宋時完成;土地租佃關系的發(fā)展促進了農業(yè)的旺盛;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qū)進一步擴展;商業(yè)突破“市”“坊”界限,北宋時起先運用紙幣,海外貿易有了重大發(fā)展。(3)民族關系上:民族政權并立,各政權之間有戰(zhàn)有和,各民族間的友好交往依舊是民族關系的主流,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加快,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在元朝時又一次出現了民族融合的高潮。(4)對外關系上:北方地區(qū)對外陸路貿易受阻,到元朝時陸上絲綢之路得到復原;南方地區(qū)對外經濟文化溝通頻繁,中外海上貿易比較發(fā)達。(5)文化上:四大獨創(chuàng)進入定型時期;理學興起,并對文藝產生影響;宋詞的旺盛,元曲興盛;風俗畫盛行。第8講宋元時期的政治|思維導圖||史論術語|1.宋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設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2.北宋加強中心集權:在地方上州郡直屬中心,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變更了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3.宋代科舉制因當時“重文輕武”錄用人數顯著增多,其變更圍繞皇權強化、中心集權加強的目的。4.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在中心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行省制度是中國省制的開端,便利了中心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心集權。一、宋朝時期的政治制度1.君主專制的加強(1)宋代設eq\x(1)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2)中心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2.中心集權的強化(1)措施削奪地方權力以“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為綱領,統(tǒng)治者將地方的行政權、財權、軍權統(tǒng)統(tǒng)收歸中心,又派eq\x(2)文臣任知州,減弱了地方節(jié)度使的權力,從而徹底扭轉了中唐以來由于地方勢力膨脹而造成的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分權制衡”中心官制方面,采納分化事權的方法減弱相權,設eq\x(3)樞密院分掌軍權,又設三司分掌財政,從而將相權一分為三。地方官制方面,在各路設轉運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和安撫使司,分掌軍政、民政、財政、司法等權,互不統(tǒng)屬,彼此監(jiān)督。各州設知州,統(tǒng)領一州軍、民之政,另設通判以分知州之權,并對知州進行監(jiān)督加強對軍隊的限制確立了三衙一樞密院新體制。樞密院總理兵政,握有調兵之權。eq\x(4)三衙主要負責軍隊的訓練等日常事務,有“握兵之重”。兩個機構相互制衡,形成了樞密有發(fā)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卻無發(fā)兵之權的格局,實現了握兵權和調兵權的分別。握兵權、調兵權和統(tǒng)兵權的分別,在體制上徹底消退了將帥專兵、發(fā)動兵變的可能性(2)評價積極宋初專制主義中心集權的加強,實現了統(tǒng)一、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為兩宋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發(fā)展創(chuàng)建了良好的條件弊端地方權力太弱,在對外斗爭中無力反抗;對軍隊防范過甚,減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在對外斗爭中居于弱勢;官僚機構分化事權和相互牽制不當,造成機構重疊、官員隊伍浩大、效率低下等問題。形成積貧積弱的局面eq\a\vs4\al(|辨析比較|)三省六部制與二府三司制“三省六部制”與“二府三司制”相比,前者注意程序,把一件事分成若干階段,由各個層級的不同部門來依次處理;而后者注意詳細的事務,由不同的機構來處理不同的事情。eq\a\vs4\al(|名師點津|)宋朝疊層政治架構的形成宋朝注意分散各級機構的權力,使其相互牽制。(1)在中心,由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又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不統(tǒng)兵,后者統(tǒng)兵但無調兵權。(2)在地方,包括轉運司在內,先后設立了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合稱四監(jiān)司,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jiān)控。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3.科舉制的完善(1)措施①嚴格科舉考試程序(鄉(xiāng)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殿試成為定制,錄用權由皇帝干脆駕馭。②削減考試科目,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科目。③大大增加錄用名額。④實行糊名和謄錄防止徇私舞弊。(2)作用①主動性:為各階層的讀書人進入仕途開拓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權基礎進一步擴大,也起到了加強中心集權的作用。②局限性:科舉取士名額不斷擴大,致使官僚集團急速膨脹,形成eq\x(5)冗官問題,給國家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二、元朝時期的政治制度1.中心官制中書省設立eq\x(6)中書省作為中心最高的行政機構,總理全國政務。中書省長官為中書令,后來皆由皇太子兼領,已成為虛銜樞密院樞密院掌管兵權。長官為樞密使,也由皇太子兼領,事實上也是虛銜御史臺御史臺掌管監(jiān)察。御史臺所轄機構有殿中司及察院,又有內八道肅政廉訪司宣政院等宣政院掌管佛教僧徒及吐蕃(西藏)事務,通政院掌管驛站,將作院掌管工匠,太史院掌管天文歷法,大宗正府掌管蒙古人的訴訟等2.行省制度(1)內容①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心干脆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行省長官由朝廷任命。②行省之下,分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qū)設宣慰司進行管理。③行省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行使權力時受中心節(jié)制。(2)評價①便利了中心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心集權。②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③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eq\x(7)省制的開端。eq\a\vs4\al(|辨析比較|)元朝的中書省與唐朝的中書省唐朝的中書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政令;元朝的中書省是行政機構,它與唐朝尚書省的職能類似。eq\a\vs4\al(|學問拓展|)元朝的行政區(qū)劃從元代起先,行省區(qū)劃主要以中心軍事限制為目的,實行“犬牙交織”的原則,隨意將自然、人文和社會環(huán)境差異極大的各個地區(qū)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qū),減弱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認同感,人為地造成犬牙交織和以北制南的局面。這種劃分行政區(qū)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強了中心集權,客觀上也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在經濟、政治與文化方面的溝通。?素養(yǎng)提升————————————————素養(yǎng)熱詞宋元君主專制的加強、宋元中心集權的加強素養(yǎng)解讀時空觀念從宋至元,君主專制下的中樞機構不斷革新,相權逐步減弱;中心對地方的管理日趨強化,基本奠定了后世的地方行政區(qū)劃。歷史說明宋代尚未完成全國的統(tǒng)一,但中心與地方機構增多,加強了君主專制,解決了唐代以來的藩鎮(zhèn)割據問題,也形成了浩大的管理體系;元代國家統(tǒng)一,疆域寬闊,行省制度的實施,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對后世影響深遠。史料實證運用史料記載論證宋元君主專制中心集權加強的特點及影響。唯物史觀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角度理解,宋元時期政治演化趨勢的特點及影響,辯證客觀地評價政治現象。家國情懷從宋元政治統(tǒng)治的加強,多民族國家發(fā)展角度,相識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fā)展的愛國情懷?!糁黝}一宋元時期中心集權的不斷發(fā)展(一)時空觀念——中心與地方關系的演化[史料]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探究]該組示意圖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發(fā)展趨勢?[提示]從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示意圖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歷經多次變革,呈現出中心對地方限制不斷加強的趨勢,有利于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二)史料實證——宋代和元代地方行政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史料一]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軍、監(jiān)亦如之。掌總理郡政……其賦役、錢谷、獄訟之事,兵民之政皆總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詔知府公事并須長吏、通判簽議連書,方許行下……職掌貳郡政,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猍元]脫脫等《宋史》[史料二]元朝同宋一樣,把地方分成路、府、州、縣,而事實上元代的地方政權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心派行中書省管理。行省長官是中心官親自駕臨 到地方……所以行中書省正名定義,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淌的中心政府。——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探究](1)史料一中反映宋代知府與通判的地位和關系如何?反映出宋代加強中心集權的什么特點?(2)史料二反映元代行省與中心政府是什么關系?有何意義?[提示](1)地位和關系:知府雖然總理郡政,但受通判牽制,重要公文必需與通判聯(lián)署才有效。通判雖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監(jiān)督知府,并且可以獨立行使自己的權力。特點:通判監(jiān)督知府,知府與通判相互牽制,反映宋代通過地方分權而強化中心集權。(2)關系:行省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意義:便于中心集權。|歷史說明|★中國古代地方行政機構演化的規(guī)律1.中心集權是推動地方行政層級變更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強化對地方的限制,對地方機構進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心集權制受到破壞,對地方的限制也隨之減弱。2.分權是地方行政機構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設置通判監(jiān)督知州,設置轉運使減弱地方財政權;明代設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與財政、司法、軍事等,但分權易導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現。3.沿襲變革是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主線。中國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一條主要線路是對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襲和改進,沿襲為主,變革為輔。4.下穩(wěn)上動是地方行政層級結構變更的特征??v觀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史,縣作為地方行政層級的基層政區(qū),是相對穩(wěn)定的,而縣之上的州、府、省則變更很大。對應訓練(2025屆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預料)漢初諸侯王國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心干脆任命之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謂“宮室百官同制京師”。諸侯國內之稅收歸諸侯,無須上繳中心。據此可知()A.宗法分封制得以完全復原重建B.大一統(tǒng)思想觀念遭到普遍質疑C.中心失去了對地方的有效限制D.中心集權與地方分權存在沖突解析:選D題干中提及漢初諸侯國的官員由中心干脆任命之傅、相外其余自行任命,稅收不須要上繳中心,再結合所學郡國并行制帶來的王國問題,故選D項;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崩潰,封建社會的分封與宗法分封制有很大區(qū)分,解除A項;西漢初年國家是大一統(tǒng),諸侯國是王朝的支持力氣,解除B項;據題干中“漢初諸侯王國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心干脆任命之傅、相外”,可知諸侯國還是肯定程度上受制于中心,解除C項。◆主題二宋代文官政治的確立(一)史料實證——宋代文官政治[史料]宋朝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成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宋朝選官制形成了三級考試、三年一考的制度。考試手段嚴格,力求做到公允競爭。唐朝登科總數為6603人,兩宋達到45640人。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法規(guī)細、條文多、任法而不任人。官員的實際職務和官階制度比唐朝更加發(fā)達,職務遷轉和官階遷轉的考核嚴格、程序困難。宋朝皇子都不干脆封親王,只有少數人才有可能封為親王,親王上朝時位列宰相之下,官屬亦從簡。防范外戚、宦官預政。皇帝定時學習成為制度,即經筵制度。程頤在經筵講書時以師道自居,表情肅穆,使得皇帝畏懼。宋朝的御史臺和諫官合一,既牽制宰相,也約束皇帝,有時還與宰相合作對抗皇帝。——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探究]依據史料,概括宋朝文官政治發(fā)達的表現。[提示]官員選拔的程序制度化;通過科舉考試選拔的官員數量多;官員考核和管理嚴格、公正;宗室、外戚、宦官等非理性的政治因素受到抑制;士大夫集團與皇權形成相對合理的制衡關系。|歷史說明|★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緣由、表現及評價(1)緣由經濟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快速發(fā)展,租佃契約關系日益普遍,社會流淌性空前加強,為宋代文官政治打算了條件政策上吸取前代武人擁兵自重而皇權式微的教訓,確定了以文治國的方針選官上科舉制度得到了較大發(fā)展,減弱了門第血統(tǒng)在科舉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門士人入仕的機會,使科舉考試向整個社會放開了大門教化上宋代教化事業(y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官學、私學的數量和規(guī)模都超過了前代,這既提高了社會整體文化水平,也為文官政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2)表現宋初最高統(tǒng)治者將兵權、行政權、財權集于中心,各路監(jiān)司、各州的長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權,根除藩鎮(zhèn)跋扈之禍。同時,宋初統(tǒng)治者又提倡文教,復興儒學,扭轉五代頹風,激勵士大夫的忠義節(jié)氣,養(yǎng)好士風?!芭d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嘉獎儒術是宋代基本國策。(3)評價主動性宋代文官制度使傳統(tǒng)的“貴族政治、武人政治從今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國的歷史舞臺”;宋代文官制度使權力收縱自如,無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書院興起,學者輩出,經學、史學、文學、科學技術等均甚發(fā)達局限性政出多門,效率低下;冗費增多,財政拮據;簡單形成黨爭;頭重尾輕,地方凋敝(二)家國情懷——文官政治對道德倫理觀的影響1.由于國家對文人的重視,士人的道德倫理觀起先悄然發(fā)生變更,“以天下為己任”和“忠君”的意識漸漸成為士人修身的重要內容。2.“修齊治平”成為文人入仕的終生追求。范仲淹等文官士大夫最終將這種劇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主體意識發(fā)揮到極致,身體力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3.王安石則以富國強兵為己任,將這種社會責任感付諸實踐;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所言所行無疑是這種國策和文官政治長遠影響的結果,更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A組|1.(2024年全國卷Ⅲ)北宋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yōu)厚,應募者以此養(yǎng)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 B.提升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C.弱化了對地方的限制 D.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解析:選A由材料“兵士待遇較為優(yōu)厚,應募者以此養(yǎng)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可知養(yǎng)活這么浩大的軍隊須要巨額的財政支出,故選A項;“兵士待遇較為優(yōu)厚,應募者以此養(yǎng)家糊口”與軍隊戰(zhàn)斗力無關,解除B項;“北宋實行募兵制”是中心集權之下的軍事制度,形成“守內虛外”的格局,加強對地方限制,解除C項;“應募者以此養(yǎng)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這與社會的“貧富分化”無關聯(lián),宋代貧富分化的緣由是商品經濟發(fā)展,政府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解除D項。2.(2024年全國卷Ⅲ)宋代宰相祖輩任官狀況表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狀況宰相人數北宋(71)南宋(62)高級官員208中級官員1510低級官員128無官職記錄2436上表據學者探討整理而成,反映出兩宋時期()A.世家大族影響巨大 B.社會階層流淌加強C.宰相權力日益下降 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解析:選B材料中從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的宰相人數在削減,說明世家大族影響減弱,故A項錯誤;隨著宋代科舉制的發(fā)展,材料中無官職記錄的平民子弟擔當宰相的人數增加,從而躋身于社會上層,加強社會階層流淌,故B項正確;材料反映出宰相的來源,與其權力變更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出宋代科舉制促進社會階層流淌,功能加強,而不是弱化,故D項錯誤。3.(2024年全國卷Ⅰ)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緣由,他說:“爾謂帝王可簡單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贝耸路从沉?)A.重史傳統(tǒng)影響君主個人行為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沖突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解析:選A由“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可知,宋太祖不快樂的緣由是史官對帝王的日常行為秉筆直書,他膽怯 自己間或的行為失誤也會被史官照實記錄,所以說修史影響到君主個人的行為選擇,故正確答案為A項。4.(2024年天津卷)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準。這說明元朝()A.地方擁有適度權力 B.地方缺乏實際權力C.行省權力集中專斷 D.君主專制得以加強解析:選A由題干中“行省‘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準”,推知行省在中心集權下?lián)碛羞m度權力,故A項正確;題干中“行省‘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說明地方有肯定實權,并不是缺乏實權,故B項錯誤;由題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準”,推知行省行使權力受到中心節(jié)制,而不是集中專斷,故C項錯誤;行省制處理的是中心與地方的關系,非君主決策問題,無法體現君主專制加強,故D項錯誤。5.(2024年北京卷)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民間尊稱他為“包相爺”。他曾擔當過轉運使、兵部員外郎、開封府知府和樞密副使等職務,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轉運使 B.兵部員外郎C.知府 D.樞密副使解析:選D轉運使是宋代在地方設置的官員,負責將地方的財政收入集中到中心,不是“位同宰相”,故A項錯誤;兵部員外郎隸屬于兵部,與宰相無關,故B項錯誤;知府是當時地方的行政首領,故C項錯誤;當時在中心設樞密院,負責軍事,分割宰相的軍權,因此樞密副使“位同宰相”,故D項正確。|B組|1.(2025屆安徽“皖南八校”高三摸底)在宋朝,詔書的起草,原則上都需經宰相所轄的中書舍人之手,必需有宰相的副署,才得以成為朝廷的正式政令。詔書若無宰相之副署,則不具備法律效力。材料表明()A.宰相與君主間存在尖銳沖突B.宋初皇權基本被相權架空C.官僚政治傳統(tǒng)影響君主行為D.宋代皇權受到極大的減弱解析:選C通過題干可知,在宋代,詔令的起草必需經過“中書舍人之手”,并且“詔書若無宰相之副署,則不具備法律效力”說明皇帝的政治活動要受到宰相的制約,即官僚政治的傳統(tǒng)會影響君主的行為,故選C項;題干僅是述及皇帝的政治活動要受到宰相的制約,并沒有提及二者之間有尖銳的沖突存在,解除A項;題干述及的是皇帝的政治活動受到制約,但其結果如何,在題干中沒有被提及,不能推斷為皇權被相權架空,解除B項;通過所學學問可知,在宋朝實行“二府三司制度”,相權被大大分割,皇權得到了極大的加強,且材料也不能說明宋代的皇權受到極大地減弱,解除D項。2.(2025屆山西太原二模)宋太宗選拔將領,重視其是否“循謹”,即能很好管束下屬,武勇則次之。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條”規(guī)定,將領的關鍵在于修身、守職及威歷三項,無一條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由此可見,宋朝初年()A.治軍突出理學思想 B.實行重文輕武政策C.制衡兵權管控過度 D.鏟除地方割據勢力解析:選C依據題干可知,宋太宗選拔將領的標準是“能很好管束下屬,武勇則次之”,到宋真宗時期,則進一步演化為“無一條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這充分說明在宋朝時期,為了防止武將專權,統(tǒng)治者嚴格限制其軍權,故選C項;依據宋真宗時期“將領的關鍵在于修身、守職及威歷三項”,說明其以理學限制武將的目的在于嚴格限制其軍權,而不是治軍突出理學思想,解除A項;題干主要反映宋朝統(tǒng)治者限制軍權,而不是實行“重文輕武”政策,解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鏟除地方割據勢力,解除D項。3.(2025屆河南頂級名校高三開學摸底)下表是唐宋時期中心各類官辦學校入學資格統(tǒng)計表。由表中呈現的變更可推知()學校名稱朝代入學資格國子學唐朝三品以上官員子孫宋朝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孫太學唐朝五品以上官員子孫宋朝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四門學唐朝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宋朝八品以下官員至庶人子弟A.學問分子成為主要參政力氣B.宋代科舉制進一步發(fā)展C.教化起先打破貴族壟斷地位D.理學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解析:選B通過表格中唐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