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概述一、古代散文的發(fā)展散文的產生,始于文字記事。從現有材料來看,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即為最早的散文。稍晚的《尚書》是我國早期歷史文獻的匯編,也是我國第一部兼記敘和論述的散文集。它文字古奧,佶屈聱牙,體現了早期散文的風貌。春秋戰(zhàn)國是我國散文的第一次蓬勃發(fā)展期。這一時期,王綱解紐,禮崩樂壞,人們需要對新的歷史情況加以整理記錄,以便資以借鑒,這就促進了歷史散文的發(fā)展,產生了《春秋》《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歷史著作。在歷史散文蓬勃發(fā)展的同時,諸子散文也極為發(fā)達,產生了《論語》《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諸子散文??傊?從殷商、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散文由片段的文辭發(fā)展到詳贍的記事,由語錄體、對話體發(fā)展到較為系統(tǒng)完整的長篇大論。先秦的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構成了我國散文史上的黃金時代。漢魏六朝時期,中國散文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特點。漢初之文繼承先秦遺風,能暢論直言。以賈誼、晁錯為代表的政論文,和以枚乘、鄒陽為代表的縱橫之文,皆任氣逞說,頗有戰(zhàn)國遺風。成書于漢武之世的司馬遷的《史記》,代表了漢代散文的最高成就。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兩漢之際,以劉向、劉歆父子和揚雄為代表的作家,倡導經學、文章復古,所寫的文章不同尋常。東漢散文可稱道者有班固的《漢書》?!稘h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重視規(guī)矩繩墨,行文謹嚴有法,品評人物平實合度。東漢末年,三曹七子的文章,皆“雅好慷慨”(劉勰《文心雕龍·時序》),具有新的時代特點。西晉散文成就較高的是潘岳和陸機。東晉最杰出的散文作者是王羲之和陶淵明。南朝的朝代更易頻繁,士人的思想和文風變化很大。其間涌現了一些很有特色的散文作者,如鮑照、陶弘景、劉駿、吳均等,都有名篇傳世。北朝之文,可稱道者有酈道元的《水經注》、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和顏之推的《顏氏家訓》等。曹操像隋唐五代,文章又由駢趨散。中唐,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文人學者,把為文與救世結合起來,主張文道合一,文以明道。他們借助儒家復古運動的旗幟,致力于古文(即散體文)創(chuàng)作,反對駢體文,文學史上稱之為“古文運動”,開啟了散體文的新局面。韓愈像柳宗元像宋代散文沿著中唐散文的道路而發(fā)展。歐陽修等既繼承古文的章法、句法等技巧和敘事、議論等功能,又反對刻意追求古奧、艱澀的文風,突破文類界限,吸收駢體文在辭采、聲律方面的長處,將議論、敘事、抒情、寫景融為一體,提升了古文的表現力。明初散文以宋濂和劉基為代表。宋濂文章多潤色鴻業(yè),雍容有度,乃明初文風之代表。他的“館閣之文”,實開“臺閣體”之先河。劉基的《郁離子》多為寓言、雜說,針砭時弊,頗見鋒芒,繼承發(fā)揚了中唐韓、柳的“雜說”及晚唐諷刺小品的傳統(tǒng)。明代中期,文壇上出現了前后“七子”之文?!扒捌咦印币岳顗絷?、何景明為領袖,“后七子”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他們標榜“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興復古之風。同時又有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茅坤等,宣揚為文宗法唐宋,世稱“唐宋派”。嘉靖、萬歷之際,先有李贄,倡“童心”之說;后有公安三袁,為文標舉“性靈”,反對“復古”,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世稱“公安派”。此后,又有以鐘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散體文經“公安”“竟陵”兩派的革新,加上王思任、祁彪佳、張岱等人的創(chuàng)作,涌現了大量內容清新、形式活潑、瀟灑自適、情采俱勝的短篇佳制,后世稱之為“晚明小品”。明末清初,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為代表的學者,為文主張經世致用,且能放言無忌。但到康、乾之世,統(tǒng)治者實行文化專制,散體文的發(fā)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這時產生了以安徽桐城人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直到晚清末世,世變文變,梁啟超創(chuàng)建“新文體”,才給桐城派古文以沉重的打擊。五四運動前后,“白話文運動”興起,古代散文的發(fā)展便走到了它的盡頭。二、古代散文的特點中國古代散文有廣、狹二義之分。就廣義而言,其文體范圍不僅包括記言、記事、抒情、寫景、論說、雜感以及經傳史書之類的散體文,還包括賦體文和駢體文。就狹義而言,散文即指散體文,又稱“古文”,不包括賦體文和駢體文。與詩歌相比,散文的特點是形式自由,語言不受韻律的約束,表達方式隨便,或記言、敘事,或議論、抒情,或數者并用,不拘一格。與賦體文、駢體文相比,散體文也有其明顯的特征。賦體文發(fā)端于戰(zhàn)國后期,興盛于漢代,其基本特征就是鋪陳、鋪敘。而散體文以敘事說理為主,不以鋪陳描繪為能事。駢體文的主要特點是:著意對偶,句式四六;講究平仄,講究聲律;多用典故,引古類今。而散體文則以散行單句為主,不特意追求排偶;也不特別講究平仄和聲律,不受韻律的約束;雖然有時也融史入文,以古鑒今,但并不刻意堆砌典故。總之,以散行單句為主,不重排偶,不拘韻律,不雕章琢句、鋪采摛文,不著意堆砌典故,可以說是散體文在文體上的主要特征。文選諫逐客書/李斯《諫逐客書》是李斯上給秦始皇的一篇奏議。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本是楚國人,后拜為秦客卿。適值韓人鄭國來做間諜,被秦發(fā)覺。秦宗室大臣皆對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乃上此書,歷敘客有功于秦,力陳逐客之失,勸諫秦王不要驅逐客卿。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據《史記·秦始皇本紀》,逐客事在秦王嬴政十年(前237)。此文理足辭勝,雄辯滔滔,在寫作技巧上十分出色。首先,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了驅逐客卿是錯誤的這一中心觀點。通過擺事實、對比、鋪敘等手法,反復論證,說理透辟。其次,在結構上,文章議論既曲折多變,又嚴謹有序。最后,文章多用排比、對偶句式,氣勢雄渾奔放。諫逐客書/李斯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萃跤脧垉x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
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作者簡介李斯(約前284—前208),戰(zhàn)國時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李斯曾師從著名思想家荀卿學習帝王之術,后助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官至丞相,為秦始皇定郡縣之制,廢分封制,制定法律,下禁書令,禁止私學,以小篆為標準統(tǒng)一文書。秦始皇死,李斯聽從趙高的陰謀,矯詔殺太子扶蘇。二世胡亥立,趙高用事,誣陷李斯謀反,將其腰斬于咸陽。《泰山刻石》(局部,李斯書法)知識鏈接1.《史記·河渠書》記載:“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匾詾槿?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编崌投冀?、靈渠并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2.《史記·李斯列傳》記載:“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zhí),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物色/劉勰本篇為《文心雕龍》第四十六篇,論述文學與自然景物的關系,揭示了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客之間的辯證關系,因景物具有各種各樣的色彩,故名“物色”。全篇可分為三段。第一段說明一年四季氣候景物各有不同,人們的感情也會隨之變化,并以文辭表現出來。第二段概述先秦至漢代寫景詞語的發(fā)展。先是說《詩經》作者仔細觀察對象,精心運用文辭加以表現,并舉例作證,認為他們能做到以簡約的詞語充分地表現豐富的物色。再到《離騷》等楚辭作品,寫景詞語趨向繁榮。至司馬相如等漢賦家,更喜用一連串的詞語來描寫山水景物,形成了揚雄所說“辭人之賦麗以淫”的狀況。第三段先是指出了晉宋以來,山水寫景文學發(fā)達,作者對于景物著力描摹,寫景細致逼真,認為后來作者應吸取《詩經》《楚辭》作者寫景善于抓住要害的經驗。睹物興情,要有從容不迫的心境,表現豐富多彩的物色,要善于運用簡約的詞語,這樣才能寫出情意新穎、余味無窮的佳作。《物色》篇贊美《詩經》寫景“以少總多,情貌無遺”,奉為典則,對漢魏以來寫景篇章有所指摘,認為其“麗淫繁句”,而對其描寫的細致生動則肯定不足。本篇在《時序》篇后面,《時序》論文學與時代的關系,本篇論文學與自然景物的關系,兩篇開頭均為四言四句,內容句法彼此對稱,乃為姊妹篇。物色/劉勰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蓋陽氣萌而玄駒步,陰律凝而丹鳥羞;微蟲猶或入感,四時之動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華秀其清氣,物色相召,人誰獲安?是以獻歲發(fā)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沈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況清風與明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瀌”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梆ㄈ铡薄皣G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連形:并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雖復思經千載,將何易奪?及《離騷》代興,觸類而長,物貌難盡,故重沓舒狀,于是“嵯峨”之類聚,“葳蕤”之群積矣。及長卿之徒,詭勢瑰聲,模山范水,字必魚貫,所謂詩人麗則而約言,辭人麗淫而繁句也。至如《雅》詠棠華,“或黃或白”,《騷》述秋蘭,“綠葉”“紫莖”;凡摛表五色,貴在時見,若青黃屢出,則繁而不珍。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吟詠所發(fā),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故能瞻言而見貌,即字而知時也。然物有恒姿,而思無定檢,或率爾造極,或精思愈疏。且《詩》《騷》所標,并據要害,故后進銳筆,怯于爭鋒。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勢以會奇,善于適要,則雖舊彌新矣。是以四序紛回,而入興貴閑;物色雖繁,而析辭尚簡;使味飄飄而輕舉,情曄曄而更新。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物色盡而情有余者,曉會通也。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略語則闕,詳說則繁。然則屈平所以能洞監(jiān)《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贊曰:山沓水匝,樹雜云合。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作者簡介劉勰(約465—約521),字彥和,南朝梁代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其早年曾在建康(今南京)定林寺跟隨高僧僧佑學習佛法和儒家經典,悉心整理佛經,從而“博通經論”,并寫下了一篇近三千字的佛學論文《滅惑論》。在這段時間內,他對文史典籍刻苦研習并在三十多歲時寫成《文心雕龍》。劉勰為官十六載,頗有清名,晚年于定林寺出家。《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其書引論古今文體及其作法,系統(tǒng)闡述先秦以來文學批評理論,與唐朝劉知幾的《史通》、清朝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并稱中國文史批評三大名著。知識鏈接1.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了“感物吟志”的說法,指出心物交感存在兩個階段。首先“隨物以宛轉”,指的是詩人要客觀地遵循自然運作的規(guī)律,將自己的情緒融入自然中去,詩人的主觀行為必須切合客觀事實。在創(chuàng)作時,要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但不能背離客觀的實際。其次是“與心而徘徊”,這強調的是用心駕馭客觀情貌,描寫客觀的事物必須與自身的心境相符合,詩人選材也要切合主觀情意,更強調的是詩人的能動性。劉勰在《明詩》篇中也寫到“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痹凇对徺x》篇中明確陳述:“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陸機《文賦》:“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志渺渺而臨云?!标憴C也認為四時的變遷引起物色的轉換,物色的變化又激發(fā)詩人感情,從而引起創(chuàng)作的欲望。進學解/韓愈此文舊說作于唐憲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韓愈46歲?!杜f唐書·韓愈傳》云:“(愈)復為國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擯黜,作《進學解》以自喻。執(zhí)政覽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薄斑M學解”意謂對增進學、行問題的辨析。文章借先生勸學、生徒質問、先生再予解答的方式,抒發(fā)了作者長期不受重用,反遭貶斥的不滿情緒,也暗含著對當時的執(zhí)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諷刺。文章指出,增進學、行的方法在于“勤”與“思”,目的是“業(yè)精”“行成”。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是國子先生勉勵生徒的話,謂圣主賢臣勵精圖治、重視人才,諸生只要在“業(yè)”和“行”上努力,無須擔心錄用、公平的事。第二段是生徒對以上教誨提出質問,謂先生在“業(yè)”“行”上皆有成就,卻遭際坎坷,則“業(yè)精”“行成”又有何用呢?生徒的質問之言,其實是韓愈借以吐露內心不平的契機。第三段是先生對生徒的回答?!哆M學解》以問答的形式抒發(fā)不遇之感,應是繼承東方朔《答客難》、揚雄《解嘲》而來。文章屬于辭賦一類,押韻和對偶句的運用,使文章音調和諧,語句整齊流暢,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進學解/韓愈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方今圣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諸生業(yè)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毖晕醇?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業(yè),可謂勤矣。觝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謂有勞矣。沉浸
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guī)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云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于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吧偈贾獙W,勇于敢為;長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為人,可謂成矣?!叭欢灰娦庞谌?私不見助于友。跋前躓后,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先生曰:“吁,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欂櫨侏儒,椳
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yī)師之良也。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余為妍,卓犖為杰,校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huán)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論是弘。逃讒于楚,廢死蘭陵。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yōu)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學雖勤而不繇其統(tǒng),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文雖奇而不濟于用,行雖修而不顯于眾。猶且月費俸錢,歲靡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窺陳編以盜竊。然而圣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茲非其幸歟!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閑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財賄之有亡,計班資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y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河北昌黎。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及第。貞元末,因疏諫旱饑蠲租,被貶陽山令。憲宗時,累官至太子右庶子、刑部侍郎。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被貶潮州刺史。穆宗時,召為國子監(jiān)祭酒,歷任兵部、吏部侍郎及京兆尹。今存《韓昌黎集》。知識鏈接《進學解》以問答形式抒發(fā)不遇之感,此種寫法古已有之。西漢東方朔作《答客難》,揚雄仿之而作《解嘲》,其后繼作者甚多。然《進學解》卻仍能給人以新鮮感。全文結構雖簡單,但其內在的氣勢、意趣卻多變化,耐咀嚼。語言形象新穎,如以“口不絕吟”“手不停披”狀先生之勤學,以“踵常途之役役,窺陳編以盜竊”形容其碌碌無為,以“爬羅剔抉,刮垢磨光”寫選拔培育人才等,不但化抽象為具體,而且其形象都自出機杼。此外,《進學解》文體系沿襲揚雄《解嘲》,采押韻的賦體,又大量使用整齊排比的句式,音節(jié)鏗鏘、對偶工切。然而又氣勢奔放,語言流暢,擺脫了漢賦、駢文中常有的艱澀呆板、堆砌辭藻等缺點。林紓所謂:“濃淡疏密相間,錯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說進學解》)此文為杜牧《阿房宮賦》及蘇軾《赤壁賦》等散文賦的前驅。不亦快哉三十三則/金圣嘆金圣嘆在《西廂記·拷艷》的批語中,記有這篇《不亦快哉三十三則》,其中所談及的三十三則人生快意之事可謂亦俗亦雅,既有冬寒飲酒賞雪這樣合乎文人之趣的快事,亦有夏日自拔快刀切西瓜之類屬常人之樂的快事,更有比丘吃肉這般離經叛道之舉被作者直呼“不亦快哉”。將諸多快事一一讀來,一個狂放不羈、蔑視禮俗而又詼諧風趣的名士形象躍然紙上。值得注意的是,金圣嘆自述的這些人生快意時刻,往往是精神與感官交錯在一起,或者是以感官享受為前提的。正如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所說:“唯有承認現實人生的那種哲學才能夠使我們獲得真正快樂,也唯有這種哲學才是合理的、健全的?!辈灰嗫煸杖齽t/金圣嘆其一,夏七月,赤日停天,亦無風,亦無云,前后庭赫然如洪爐,無一鳥敢來飛。汗出遍身,縱橫成渠。置飯于前,不可得吃。呼簟欲臥地上,則地濕如膏,蒼蠅又來緣頸附鼻,驅之不去。正莫可如何,忽然大黑車軸疾澍澎湃之聲,如數百萬金鼓,檐溜浩于瀑布,身汗頓收,地燥如掃,蒼蠅盡去,飯便得吃,不亦快哉!其一,十年別友,抵暮忽至,開門一揖畢,不及問其船來陸來,并不及命其坐床坐榻,少敘寒暄,便自疾趨入內,卑辭叩內子:“君豈有斗酒,如東坡婦乎?”內子欣然拔金簪以相付,計之可作三日供也,不亦快哉!其一,空齋獨坐,正思夜來床頭鼠耗可惱,不知其戛戛者是損我何器,嗤嗤者是裂我何書。中心回惑,其理莫措。忽見一狻貓注目搖尾,似有所睹。斂聲屏息,少復待之,則疾趨如風,然一聲,而此物竟去矣,不亦快哉!其一,于書齋前,拔去垂絲海棠、紫荊等樹,多種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其一,春夜與諸豪士,快飲至半醉,住本難住,進則難進,旁一解意童子,忽送火紙炮可十余枚,便自起身出席,取火放之。硫黃之香,自鼻入腦,通身怡然,不亦快哉!其一,街行見兩措大執(zhí)爭一理,既皆目裂頸赤,如不戴天;而又高拱手,低曲腰,滿口仍用“者也之乎”等字,其語刺刺,勢將連年不休。忽有壯夫掉臂行來,振威從中一喝而解,不亦快哉!其一,子弟背誦書,爛熟如瓶中瀉水,不亦快哉!其一,飯后無事,入市閑行,見有小物,戲復買之。買亦已成矣,所差者至鮮,而市兒苦爭,必不相饒。便掏袖中一件,其輕重與前直相上下者,擲而與之。市兒忽改笑容,拱手連稱“不敢”,不亦快哉!其一,飯后無事,翻倒敞篋,則見新舊逋欠文契,不下數十百通,其人或存或亡,總之無有還理。背人取火,拉雜燒凈,仰看高天,蕭然無云,不亦快哉!其一,夏月科頭赤腳,自持涼傘遮日,看壯夫唱吳歌,踏桔槔,水一時涂涌而上,譬如翻銀滾雪,不亦快哉!其一,朝眠初覺,似聞家人嘆息之聲,言某人夜來已死。急呼而訊之,正是一城中第一絕有心計人,不亦快哉!其一,夏月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鋸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其一,重陰匝月,如醉如病。朝眠不起,忽聞眾鳥畢作弄晴之聲,急引手搴帷,推窗視之,日光晶熒,林木如洗,不亦快哉!其一,夜來似聞某人素心,明日試往看之,入其門,窺其閨,見所謂某人方據案面南看一文書,顧客入來,默然一揖,便拉袖命坐,曰:“君既來,可亦試看此書!”相與歡笑。日影盡去,既已自饑,徐問客曰:“君亦饑耶?”不亦快哉!其一,本不欲造屋,偶得閑錢,試造一屋。自此日為始,需木,需石,需瓦,需磚,需灰,需釘,無晨無夕,不來聒于兩耳,乃至羅雀掘鼠,無非為屋較計,而又都不得屋住。既已安之如命矣。忽然一日,屋竟落成,刷墻掃地,糊窗掛畫,一切匠作,出門畢去。同人乃來,分榻列坐,不亦快哉!其一,冬夜飲酒,轉復寒甚,推窗試看,雪大如手,已積三四寸矣,不亦快哉!其一,夏日于朱紅盤中,自拔快刀切綠沉西瓜,不亦快哉!其一,久欲為比丘,苦不得公然吃肉。若許為比丘,又得公然吃肉,則夏月以熱湯快刀凈刮頭發(fā),不亦快哉!其一,存得三四癩瘡于私處,時呼熱湯關門澡之,不亦快哉!其一,篋中無意忽檢得故人手跡,不亦快哉!其一,寒士來借銀,謂不可啟齒,于是唯唯,亦說他事。我窺見其苦意,拉向無人處,問所需多少,急趨入內,如數給與。然后問其必當速歸料理是事耶?為尚得少留共飲酒耶?不亦快哉!其一,坐小船,遇利風,苦不得張帆,一快其心。忽逢艑舸疾行如風,試伸挽鉤,聊復挽之。不意挽之便著,因取纜,纜向其尾,口中高吟老杜“青惜峰巒過,黃知橘柚來”之句,極大笑樂,不亦快哉!其一,久欲覓別居與友人共住,而苦無善地。忽一人傳來云:“有屋不多,可十余間,而門臨大河,嘉樹蔥然?!北闩c此人共吃飯畢,試走看之。都未知屋如何,入門先見空地一片,大可六七畝許,異日瓜菜不足復慮,不亦快哉!其一,久客得歸,望見郭門,兩岸童婦皆作故鄉(xiāng)之聲,不亦快哉!其一,佳磁既損,必無完理,反復多看,徒亂人意。因宣付廚人作雜器充用,永不更令到眼,不亦快哉!其一,身非圣人,安能無過?夜來不覺私作一事,早起怦怦,實不自安。忽然想得佛家有布薩之法,不自覆藏,便成懺悔。因明對生熟眾客,快然自陳其失,不亦快哉!其一,看人作擘窠大書,不亦快哉!其一,推紙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其一,作縣官,每日打鼓退堂時,不亦快哉!其一,看人風箏斷,不亦快哉!其一,看野燒,不亦快哉!其一,還債畢,不亦快哉!其一,讀《虬髯客傳》,不亦快哉!
作者簡介金圣嘆(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嘆;一說本姓張,名喟,蘇州吳縣(今已撤銷,屬蘇州市)人。順治十八年(1661),清世祖順治皇帝崩,吳地官吏設幕哭靈,時金圣嘆與諸生百余人為逐貪官縣令哭于文廟,因而以震驚先帝之靈罪被處斬。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學批評方面,尤在小說戲曲的評點上。他將《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合為六才子書,準備逐一評點,但僅完成第五、第六兩種。著有《沉吟樓詩集》《唱經堂才子書匯稿》等。知識鏈接1.金圣嘆乃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位奇才,擅長評點古書,以見解獨到、文筆幽默著稱。生活中的金圣嘆亦狂放不羈、幽默十足,他在臨刑之際寫下這樣一句話:“花生米與豆干同嚼,大有火腿之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這句話成為金圣嘆一生的最后一句話。2.林語堂讀罷此文,做出這樣的評價:“金圣嘆的才氣文章,在今日看來,是抒情派、浪漫派。目所見,耳所聞,心所思,才氣橫溢,盡可入文。”3.同題材作品有明吳從先的《賞心樂事五則》、梁實秋的《快亦不哉》、林語堂的《來臺快事廿四條》等。登泰山記/姚鼐此文是姚鼐與友人冬日游覽泰山的一篇游記。第一段從地理環(huán)境落筆,在登山之前,先勾勒出泰山的整體輪廓。第二段寫作者臘月離京抵達泰安的經過,與友人泰安知府朱孝純登泰山的初程,日期與天氣皆為點睛之筆。第三段寫他們從南面山麓拾級而上,循中谷入,登頂后,“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景象令人心曠神怡,而作者的興奮與喜悅也溢于言表。第四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傍晚登頂,第二天歲除五更時分與友人在日觀亭等待日出,寫日出前、后景象,寥寥數語,將日出奇景寫得氣勢磅礴、層次分明。作者觀日出之后,又簡單描繪山頂建筑、山道石刻等,主次分明。最后一段則綜述泰山特點,描繪泰山嚴冬景觀,語言簡練峭勁。全文僅四五百字,卻描繪出許多壯麗的景觀,行文簡潔、語言生動,反映了桐城派散文“平正雅潔”的特點。此文將泰山的美,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呈現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作者對祖國名山大川的熱愛,在同類作品中可謂出類拔萃。登泰山記/姚鼐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述。作者簡介姚鼐(1732—1815),安徽桐城人,字姬傳,一字夢穀,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官至刑部郎中、記名御史。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從劉大櫆學習古文,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張以陽剛、陰柔區(qū)別文章的風格,又發(fā)展了劉大櫆的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文風簡潔精練,清新自然。著有《惜抱軒全集》,選編有《古文辭類纂》等。知識鏈接1.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姚鼐以養(yǎng)病為名辭官,應友人朱孝純之邀赴泰山游賞。姚鼐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頂,第二天歲除五更時分至日觀亭,觀賞日出,寫下了這篇游記。2.姚鼐所編《古文辭類纂》共75卷,是古文辭賦選本。分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十三類。所選作品以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為主,體現了神、理、氣、味、格、律、聲、色并重的文學主張,奠定了桐城派“文章正宗”的地位。少年中國說/梁啟超此文作于戊戌變法失敗后的光緒二十六年(1900),是梁啟超發(fā)表在《清議報》上的著名演說,主要討論時人關注的救國問題,并輸入傳播新人耳目的啟蒙思想。開篇從駁斥日本和西方列強污蔑我國為“老大帝國”入手,說明中國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少年中國。文章緊扣主題,巧妙運用夕照、瘠牛、隕石、秋柳、琵琶女、白發(fā)宮女等人們所熟知的形象來烘托“老”,層層推進,逐次闡發(fā),說明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沒落。文中指出中國的希望在少年身上,并且堅信少年必有志士,能使國家富強、民族昌盛,雄立于地球,反映了作者深沉的愛國主義思想和積極樂觀的民族自信心。文章在表達上突破韻散界限,汪洋恣肆而又不乏典麗;打破語言畛域,大量采用、輸入外來新詞與新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文章思路清晰、邏輯嚴密,飽含熱情、富有氣勢,形象生動、對比鮮明,描摹逼真、褒貶分明,才華縱橫、學識淵博。行文上洋洋灑灑,大開大合,極富感染力,是梁啟超“開文章之新體,激民氣之暗潮”的代表作品,一時風靡海內,洛陽紙貴,成為梁啟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少年中國說/梁啟超日本人之稱我中國也,一則曰老大帝國,再則曰老大帝國。是語也,蓋襲譯歐西人之言也。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梁啟超曰:惡!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惟多憂也,故灰心;惟行樂也,故盛氣。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惟怯懦也,故茍且;惟豪壯也,故冒險。惟茍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厭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為者;惟好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亞之鐵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為澤,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fā)源。此老年人與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啟超曰:人固有之,國亦宜然。梁啟超曰:傷哉,老大也!潯陽江頭琵琶婦,當明月繞船,楓葉瑟瑟,衾寒于鐵,似夢非夢之時,追想洛陽塵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宮南內,白發(fā)宮娥,一燈如穗,三五對坐,談開元、天寶間遺事,譜《霓裳羽衣曲》。青門種瓜人,左對孺人,顧弄孺子,憶侯門似海珠履雜遝之盛事。拿破侖之流于厄蔑,阿剌飛之幽于錫蘭,與三兩監(jiān)守吏,或過訪之好事者,道當年短刀匹馬馳騁中原,席卷歐洲,血戰(zhàn)海樓,一聲叱咤,萬國震恐之豐功偉烈,初而拍案,繼而撫髀,終而攬鏡。嗚呼,面皴齒盡,白發(fā)盈把,頹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無心事,舍悲慘之外無天地;舍頹唐之外無日月,舍嘆息之外無音聲;舍待死之外無事業(yè)。美人豪杰且然,而況尋常碌碌者耶?生平親友,皆在墟墓;起居飲食,待命于人。今日且過,遑知他日?今年且過,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氣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拏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挾山超海之意氣,能乎不能?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疇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漢武,若何之雄杰;漢唐來之文學,若何之隆盛;康乾間之武功,若何之烜赫。歷史家所鋪敘,詞章家所謳歌,何一非我國民少年時代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陳跡哉!而今頹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處處雀鼠盡,夜夜雞犬驚。十八省之土地財產,已為人懷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為人注籍之奴,豈所謂“老大嫁作商人婦”者耶?嗚呼!憑君莫話當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對,岌岌顧影,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國為待死之國,一國之民為待死之民。萬事付之奈何,一切憑人作弄,亦何足怪!梁啟超曰: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問題也。如其老大也,則是中國為過去之國,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國,而今漸澌滅,他日之命運殆將盡也。如其非老大也,則是中國為未來之國,即地球上昔未現此國,而今漸發(fā)達,他日之前程且方長也。欲斷今日之中國為老大耶,為少年耶,則不可不先明“國”字之意義。夫國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權,有服從,人人皆主權者,人人皆服從者。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國也,自百年以來也。完全成立者,壯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漸進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斷之曰:歐洲列邦在今日為壯年國,而我中國在今日為少年國。夫古昔之中國者,雖有國之名,而未成國之形也。或為家族之國,或為酋長之國,或為諸侯封建之國,或為一王專制之國。雖種類不一,要之,其于國家之體質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嬰兒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體之一二官支,先行長成,此外則全體雖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為胚胎時代,殷周之際為乳哺時代,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為童子時代,逐漸發(fā)達,而今乃始將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長成所以若是之遲者,則歷代之民賊有窒其生機者也。譬猶童年多病,轉類老態(tài),或且疑其死期之將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全未成立也。非過去之謂,而未來之謂也。且我中國疇昔,豈嘗有國家哉?不過有朝廷耳!我黃帝子孫,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數千年,而問其國之為何名,則無有也。夫所謂唐、虞、夏、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宋、元、明、清者,則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產也。國也者,人民之公產也。朝有朝之老少,國有國之老少。朝與國既異物,則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為國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時代也。幽、厲、桓、赧,則其老年時代也。高、文、景、武,漢朝之少年時代也。元、平、桓、靈,則其老年時代也。自余歷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謂為一朝廷之老也則可,謂為一國之老也則不可。一朝廷之老且死,猶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謂中國者何與焉。然則,吾中國者,前此尚未出現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爾。天地大矣,前途遼矣。美哉我少年中國乎!瑪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以國事被罪,逃竄異邦。乃創(chuàng)立一會,名曰“少年意大利”。舉國志士,云涌霧集以應之。卒乃光復舊物,使意大利為歐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歐洲第一之老大國也。自羅馬亡后,土地隸于教皇,政權歸于奧國,殆所謂老而瀕于死者矣。而得一瑪志尼,且能舉全國而少年之,況我中國之實為少年時代者耶!堂堂四百余州之國土,凜凜四百余兆之國民,豈遂無一瑪志尼其人者!龔自珍氏之集有詩一章,題曰《能令公少年行》。吾嘗愛讀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國民而自謂其國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國民而自知其國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西諺有之曰:“有三歲之翁,有百歲之童?!比粍t,國之老少,又無定形,而實隨國民之心力以為消長者也。吾見乎瑪志尼之能令國少年也,吾又見乎我國之官吏士民能令國老大也。吾為此懼!夫以如此壯麗濃郁翩翩絕世之少年中國,而使歐西日本人謂我為老大者,何也?則以握國權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幾十年八股,非寫幾十年白折,非當幾十年差,非捱幾十年俸,非遞幾十年手本,非唱幾十年喏,非磕幾十年頭,非請幾十年安,則必不能得一官、進一職。其內任卿貳以上,外任監(jiān)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備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則耳聾,非手顫則足跛,否則半身不遂也。彼其一身飲食步履視聽言語,尚且不能自了,須三四人在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快遞末端加盟合同范例
- 拆遷房子合同范例
- 電車租賃包月合同范例
- 石油化工消防維保合同范例
- 商旅服務合作合同范例
- 招聘銷售崗位合同范例
- 提前訂購生豬合同范例
- 廢品袋子出售合同范例
- 租車奧迪合同范例
- 承建 終止合同范例
- 中華傳統(tǒng)造型的藝術之美-中國美術史專題精講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 黃蒿界礦井及選煤廠建設項目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
- 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家長會 課件
-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心得體會(30篇)
- 知識點總結(知識清單)-2023-2024學年人教PEP版英語六年級上冊
- 社會醫(yī)學課件第2章醫(yī)學模式-2024鮮版
- 德勤測評能力測試題及答案
- 《囚歌》教學課件
- 2024年剎車盤行業(yè)未來五年發(fā)展預測分析報告
- 民法典銀行培訓課件
- 四年級下冊數學單位換算題200道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